- 相关推荐
社会行为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行为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行为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内容。教材安排这一章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第一节讲的是动物的运动,它是学习第二、三节动物行为的基础。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动物的社会行为是动物行为的一种。
《社会行为》这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
2、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4、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5、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2、认同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三、教学程序
以生物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收集阅读有关动物行为的文章和资料,并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课堂活动
1、导入阶段
针对学生课前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提出以下问题:
(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2、新知识学习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蜜蜂,白蚁群体成员分别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然后,多媒体演示白蚁等生物的群体生活,并观察图片狒狒的群体生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方向为:
1、群体中等级次序是如何形成的?
2、这些生物为什么要结群生生活?
3、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接下来让学生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这样的例子。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先提出问题:蜜蜂,蚂蚁,鸟类,灵长类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录像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通迅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教师引导方向:
1、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
2、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实施方案。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中国由于我们的文化比较强调求同和服从权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决的权利。”而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改变这种现状,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作为教师就应适当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想象、去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
足感。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三、总结与反思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得到培养。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动物的社会行特征
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作、声音、气味等
三、探究蚂蚁的通迅
社会行为说课稿2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社会行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内容
《社会行为》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社会行为的特征,二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呈现的方式也很直观,主要是两幅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先观察再讨论总结,易于学生接受。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这一观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认真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社会行为的具体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教学的重点。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因此,只有学生充分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了解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二、说教法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一种“亲、助、乐”人际关系中学习。教师应与儿童共同创设“以情启思,以思促知”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情境。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社会行为特点和意义。
三、说学法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这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后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蜜蜂、蚂蚁、鹿、象等动物群居生活的图像和资料,师生一起欣赏,然后提示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让学生思考讨论,由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资料,对群体生活的动物先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引出课题。
2、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播放关于蚂蚁和猴群生活的录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录像,引导学生讨论蚂蚁,猴子的社会行为特点,并进一步概括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录像资料,对社会行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以白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种类型:雌蚁、雄蚁、工蚁、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收集的图片和资料,得出结论:
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学习目标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展示有关资料和图片,学生欣赏,思考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在分工合作时是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彼此间一般不发生冲突的呢?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
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解决难点问题: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便于学生充分理解接受。
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小组内交流结果,互相补充,得出结论,展示: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例如: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蜜蜂通过舞蹈来传递信息;鹿可以通过尾巴的动作来传递信息;蚂蚁可以通过气味传递信息等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动物之间的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那么,人类了解动物的这些特征,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人们利用昆虫间的气味通讯,如性外激素做引诱剂,可诱杀农业害虫,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一内容是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延伸,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解动物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3、本课小结(详见板书)
4、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
(1)选择题:
①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 C )
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 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 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②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 C )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 B、工蜂跳8字型舞蹈
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
③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面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 B、觅食和御敌比较困难
C、不同性别个体繁殖受到影响 D、立即死亡
(2)简答题:
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答: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检验课堂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有社会行为
(蜜蜂、蚂蚁、猴、狒狒、鹿、象等)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社会行为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交流方式:动作、声音、气味
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普遍存在
板书设计原则:结构简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学生感兴趣,应引导学生多讨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设计课后的探究活动时,给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个性化的设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能力非常重要。及时总结,教学效果较好。
【社会行为说课稿】相关文章: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课稿05-15
社会交往说课稿12-14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05-14
大班社会活动说课稿07-18
幼儿园社会说课稿02-28
幼儿园社会活动说课稿06-26
高尚的行为作文05-13
关于行为作文02-16
最美行为作文01-26
您的行为作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