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20 09:25: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在练习中设计了改一改小马虎的'日记,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些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我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合作学习首先满足了他们“说”的需要,在同一时间里,每个小组都有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轻松,乐于大胆讨论、质疑,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倾听,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种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一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表示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再从毫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产生的需要,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生的需要,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从而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认识毫米

  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说明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体会1毫米的长度

  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分硬币的厚度,再与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请学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学说一说毫米的特点,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哪些地方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作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让学生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多媒体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从而验证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从而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这样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师再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去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三)、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发现5毫米的位置,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几毫米的位置。

  2、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长度、宽度。

  4、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

  5、改一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

  这个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四)、全课总结,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效果预估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二、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练习为依托,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巩固练习,把本年级的研究结果——培养计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针对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了一些有趣味、有时代科气息的练习,但实际并没有改变知识内容和结构。下面我对本节课知识点做了简单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先是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开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接着是由浅入深的学习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的乘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铺垫,又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打好基础。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巩固练习的同时,我把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培养计算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加强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个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初步理解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体会成功的快乐。

  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谈话激趣、回忆交流、讨论归纳、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循循诱导,让学生在比赛、游戏、练习、合作中自主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想一想。学生可能会根据教材说学习新知。是啊,从课本的内容看这节我们要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法,但是老师想让大家看看最近几次的作业,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但是老师想问问:这几天我们学的知识,你们都熟练了吗?作业得怎么样?(可以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引导学生说一些学生还不太懂,应该再练习。……那就巩固复习一下,使我们计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吗?师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二)回忆交流,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1、回忆交流

  师:好,那回忆一下,我们这几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师:对,这段时间我们就是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那每天学习都一样吗?……

  请学生想一想都学了哪几种情况的乘法,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在全班上说一说。

  2、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师:你会计算这几种乘法题吗?你能说一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吗?小组内互相说说,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师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虽然有些还说不完整,但已有一些进步了。

  师生一起来说算法,并理解算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采用身边的实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

  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

  3.我们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提示课题:地砖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测量地砖的边长。

  教室里有很多的地砖,我们可以随便选取一块。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长,怎样才能算出来呢?必须先测量它的边长。要测量几条边呢?

  请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

  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

  2.计算地砖的周长。

  我们已经测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方法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

  方法2:用边长乘以4。

  方法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以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要求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方法。

  2.讨论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有几种?哪一种最简单?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吗?

  3.用你刚才选择的最简单方法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2题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上你学会的知识?举例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设计理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以小朋友熟知的《西游记》为蓝本,创设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回老家花果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这节课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感知的基础上亲身体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材分析:

  《淘气的猴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创设了“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0”这一规律,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就要用到这一规律。教学时,利用这一情景,组织学生讨论,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再扩展到如果有更多的猴子来到这里,能分到桃子吗?从而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在把结论应用到计算当中。

  学生分析:

  在计算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对于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一些体验和积累。三年级的学生处在抽象的逻辑思维开始形成的阶段,因而运用图像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活跃思维,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此外,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体验中,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以及“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音乐《猴哥》,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

  二、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都看过《西游记》吧!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吗?大圣又回到它的老家花果山,看,花果山满山遍野都是仙桃。(出示课件)它想把这些桃子拿回去给它的猴子猴孙们吃,于是,大圣的手一挥,桃子就全进了它的手心里。

  三、共同探讨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看,树上现在还有没有桃?什么也没有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板书:0

  师:现在有4只小猴玩累了,来摘桃子吃。(出示课件),看到这个图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淘气的猴子

  生:每只小猴能平均分到几个桃子?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0÷4(板书)

  生:每只猴子没有分到一个桃子,所以0÷4=0;(你是根据故事理解的。)

  生:因为0×4=0,所以0÷4=0。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做除法想乘法。

  师:看,(出示课件)猴小五来了,它笑哥哥姐姐好笨哦!它以为它来了就会有桃子分了,小朋友们,有桃子分吗?可怎样写算式?结果呢?

  0÷5=?(板书)

  师:如果有6只猴子,10只猴子呢?有桃子分吗?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师:从这些算式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学生:(板书)

  师:“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还有什么补充吗?

  师:强调“为什么要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

  抛算式: 0÷0= 5÷0=

  假设0÷0=?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可以是1、2、……这个除法算式也就没有意义;0做除数无意义。5÷0=?0乘任何数都不等于5,这个算式没有答案,所以0不能做除数,0做除数无意义。

  评价:(这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想法吗,太令人惊奇了!不错。)

  0÷100呢?0÷16呢?得结论:放课件。(师:齐读一遍我们的发现)

  2、探讨“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刚才5只小猴子没有分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一回家可高兴坏了,原来桃子都被它们的老祖宗孙悟空已经摘回来准备开蟠桃宴呢?(出示图)

  孙悟空有话说:猴儿们,我采了408个桃子,每张桌上平均放4个,可以放几桌?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说怎样列算式

  408÷4=

  师:先来估一估它的结果是多少?是几位数?现在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说估算方法:把408估计成400,用400÷4=100。)

  生独立做,再小组交流:抽一名学生板演

  师:你们在小组内说说你们的计算方法,也可交流一下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汇报

  生:口算:408可以分成400+8,400÷4=100,8÷4=2,最后算100+2=102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

  生:列竖式。师:你能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讲列竖式的过程。

  师强调: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先用百位上的4去除以4,4个百除以4,商1个百,除到十位时,十位上是0,表示0个十,0个十除以4得0,商0个十,商0要写在十位上,0和4相乘得0,0减0得0,接下来再用个位上的8去除以4,商2要写在个位上。

  师抽生评价同学: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①说的很清楚,我听明白了!②声音很哄亮!

  师:我也很欣赏你,因为你不仅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大胆尝试,解决新问题,还能勇敢的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谁还有不同的做法?(用虚线框起来突出简便算法。)

  对比发现:当百位上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而十位上的数字又为0时,可在十位上直接商0,不用再拉下来继续除;这样简便一些!

  师强调:咱们看看结果和估算的商的位数一样么?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正确性的。

  再强调:商中间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放课件)

  ①必须写,起占位作用。②不写就是12,不是102了!

  师:同桌看着竖式互相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方法。

  试做:606÷3

  交流反馈

  师:这两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算式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观察真仔细!

  3、探讨:“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谢谢小朋友们帮小猴解决了问题,孙大圣高兴的宣布“宴会开始。”可美猴王的宴会上怎么少得了美酒呢?

  师:看,一共有720瓶酒,每个桌上放6瓶,可以放几桌?

  生列算式:720÷6=

  先估算商是几位数,再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抽生在班上交流。

  明确:为什么商的个位要添上0?(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刚好除尽,而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0÷6得0,所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师问有无其他方法?

  师:强调简便方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所以末尾的0除以除数,不要写计算过程,直接写商,这样简便一些。

  师:这道题和上道题相比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

  做书上的840÷6,抽生说方法。要求学生把掌声主动送给他。

  通过计算这几道题,能说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吗?

  ⑴ 检查商0是否忘写; ⑵注意估算:商是几位数?大约是多少?(3)用乘法验算。

  师:小朋友们总结的很好,一定要注意哦!

  四、巩固练习

  师:齐天大圣孙悟空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聪明,观察时认真,计算时仔细,有点不服气了,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那我们就去它的聪明宫去看看吧!(出示图)

  1、是是非非请判断

  小朋友们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么?

  2、神机妙算对又巧

  师:小朋友们可真是有火眼金睛啊!来看第二关,做这两道题,你们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309÷3 650÷5

  同桌检查,做对的用你喜欢的方式夸夸对方,不对的帮它改正;

  3、生活处处用数学

  李阿姨不小心把购货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每台电风扇多少元钱吗?

  4、升华延伸你能行

  在8□8÷8这个除法算式中,要使商中间是0,□里可以填几?

  师:这个题其实除填0以外,还可填1——7这几个数字,当我们学了下节课的知识,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明白的。

  五、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说一说,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的。(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

  2、师强调在计算除法时,要注意商中间和末尾的0不要丢掉。

  3、师:孙大圣对大家今天的表现相当满意,我也很敬佩你们的好学精神,最后孙大圣送大家一句话:只要你们勤思考,多动脑,常练习,你们也一定会越来越聪明的!(放课件)

  板书设计:

  淘气的猴子

  0÷4=0 0÷5=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

  1、复习导入:出示两道整数加减法计算题83+59 83-59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你能准确又快速的计算出得数吗?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习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习,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 )对齐,也就是( ),再从( )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 )。(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 7.5+1.5=8.0 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 《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 元 一条裙子:54.6元 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 ,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 学生板演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初步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教材相比,这部分知识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2、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应该说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从学习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习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受负迁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教学重点是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参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三、教法、学法

  1、由于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习中较频繁接触周长等一些进率为10的单位,受相邻长度单位进率为10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相邻单位进率都是10的错误迁移。再加上三年级学生思维分配力较弱,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因此,要加强对比,寻找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相邻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它们的进率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

  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学生口头推算。如要求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这样想:因为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平方厘米,8个平方分米就有8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800平方厘米。又如要求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可以这样想:因为每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300里面有3个100,就是3平方分米。

  2、学法点拨

  (1)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与直观图象相结合。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如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图片中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或画、或算来得出1平方分米=1000平方厘米的结论。

  (3)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面积单位换算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想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4)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84页。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目标的确定: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四、说教法和学法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

  五、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口算训练:(3分钟)

  300×20= 100×10= 13×100= 20×500=

  40×200= 3×400=50×70=600×30=

  700×10= 800×20= 15×20=30×14=

  (二)、复习旧知,揭示课题(3分钟)

  1、说出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指名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并说出换算的方法。

  7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出示84页主题图)

  谈话引入:同学们刚才看了这么多图片,体育场、森林、首都北京的面积都很大,测量这种较大的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位新朋友。(板书课题)

  (三)、以标导学,探究新知:

  1、自学提示:(2分钟)

  ①自学课本84页,划出重要的句子。

  ②认识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③阅读“生活中的数学”,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学生自学(7分钟)

  师:自学时想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每个知识点可用横线划出,疑难问题要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自学过程,掌握学生自学信息。

  3、自学反馈(8分钟)

  汇报自学成果:

  ① 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②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同学们想象一下)

  师:认识了 1公顷、1平方千米。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加深记忆,帮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③教师引导学生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

  我们的一间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和起来面积约是1公顷?(200个) 空旷的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④问:你知道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推算。)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4、教师总结:(2分钟)

  这节课学习了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还学习了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这些知识要牢记在心,才能正确运用。

  (四)、巩固练习:(8分钟)

  1、课本85页第1、2题

  2、填空:

  4公顷=()平方米20000平方米=()公顷

  5平方千米=()公顷80公顷=()平方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900平方米=()公顷

  (五)、课堂检测:(7分钟)

  1、填空:

  8平方千米=()公顷6公顷=()平方米

  40000平方米=()公顷100公顷=()平方千米

  700公顷=()平方千米

  北京世界公园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微缩景观公园,面积约47()。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米,也就是( )公顷。

  面积是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米。

  2、在○填上“>”、“ <”或“=” 。

  3公顷○3000平方米

  500公顷○5平方千米

  70000平方米○7平方千米

  6公顷○600平方米

  3、某农场有一块长方形的水稻田,长是800米,宽是400米。这快水稻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六、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4、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5、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第70-76页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面积的意义,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思维基础。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习目标:

  1、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认识

  面积的含义。

  2、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

  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形成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区别。

  二、说教法学法:

  直观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供认知是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我放手让孩子带着问题自学,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再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认识他们,并形成表象。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形象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直观的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培养数学思维。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流程:

  一、激趣定标

  二、学生自主活动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第一个环节是激趣定标

  我首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面积单位”,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数学活动中来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时,我直接点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紧接着展示目标让学生齐读目标、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是学生自主活动

  在这环节我分成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探索面积的含义,我首先让学生找一找、并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黑板的面及电视机的屏幕,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一画平面图形,然后同桌互相比一比图形的大小,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含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官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概括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探索面积单位。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我借助多媒体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我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接着我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我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并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步、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首先,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其次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最后是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主要设有填空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

  (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四、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

  或叫做它们的面积。

  封面图形的大小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这个环节: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07-03

数学活动说课稿07-2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02-16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06-16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2-16

数学教学说课稿11-11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12-01

初中数学说课稿07-19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说课稿08-2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