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4-08 16:32: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本文的教学目标

  1、识托名自传的独特写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3、背诵全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目标1,难点是学习目标2。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投影,录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启法诱导式,分层教学,学法为讨论式,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简介陶渊明背诵其诗《归园田居》(目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关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同时向学生介绍传这种文体知识,明确本文是以史传的.形式写得一篇自传,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分传文,赞语两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使学生对本文结构有大致了解,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

  1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

  ①听课文录音,(全面感知课文内容)

  ②学生自读课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意在让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词语和句段含义)

  ③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

  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五柳先生的呢,由学生边读边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志趣”,(板书)

  ②默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后汇报,,最后师生总结,(他是一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完成板书)

  ③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同学们齐读课文赞语部分,(在这里问题环环相扣,结合指名读默读,齐读,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④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赞语部分的哪句话与前文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来,找出后再次提问,本来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追求慕华富贵者大有人在,而我们的五柳先生却不慕即作者陶渊明,却不慕不汲汲,你对此举有何认识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中,小组讨论后汇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极避世,不能勇于面对现实,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

  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教学难点

  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

  〖教法

  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

  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4。

  2、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利用花墙、廊子产生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微部分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再次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强调。全文结构层次明晰,中间部分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又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各部分内容中,或多或少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描写。以来等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 严密,是一 篇典范的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二. 说学生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学生在本单元刚刚接触这一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先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 说教法

  本文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我们的校园";

  五、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和运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并在书上注音注义,标上节码;

  二、课前布置学生发挥特长,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影视资料等。

  四.说教案设计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层次;

  3.有重点的选择分述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了解如何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加以说明,并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问题探究上。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看课题猜说明对象。

  (二).欣赏领略:看图片说说个人感受。

  (三).了解作者:想语言大师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激发学习动力。

  (四).揭示目标: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五).整体感知:

  1、.叶老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如何?

  2.苏州园林设计建造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做的?

  3.。用一句话概括3~9小节分别写出了园林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4.。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六).研读品味

  在3-9自然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话细细品尝: 叶老先生是怎样写的?好在哪?(可以用说明文体的学习方法先提几个问题)

  (七).合作交流

  1.用同样的方法,组内探究其余各段,把握妙处。请圈圈划划,加上旁注。

  2.勇于发现新的问题,大胆质疑。

  (八).课后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揣摩词语运用的妙处?

  2.为什么叶老先生不具体介绍四大名园?

  五.说课后反思

  1..教师引导不得法:

  ⑴没有出示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研读品味时走了弯路,没有马上进入说明文体的学习范畴;

  ⑵"合作交流"环节,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而把共性的问题作为检查重点,导致时间上的过分紧张。

  2.本课时容量大了一些,学习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接触过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对于这样一篇短文来说,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语言障碍.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品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上.我像,这两个方面也是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

  文言文的教学,往往会走进固定的翻译讲析的模式,使学生慢慢丧失掉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故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角度的诵读,和多层次的对话的方法来引领学生探究此文的美点.

  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三个步骤:一、苏轼与自己对话二、苏轼与张怀民的对话三、苏轼与“我”的对话

  走进第一个版块“苏轼与自己的对话”。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着片文章,可以说是苏轼的自白书,是苏轼真情的流露。要读懂作者的心,首先要知道,苏轼说了什么?那么,这个环节,要让学生通过读来熟悉文章,之后,通过译读的方式来疏通文意。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在熟读这一节,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提到苏轼,我相信,大家能够背诵出很多他写的诗来,我们来试一试。学生回忆苏轼的相关作品之后,老师话锋一转,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篇小短文,相信你会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那是公元年发生的'事情了。在一个怎样的夜晚,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和苏轼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吧。第一个环节:诵读指导

  首先让学生自己大声诵读课文。之后,教师指名诵读,及时纠正朗读中的字音和停顿。然后齐声诵读。读后,老师问大家:刚才老师让同学们大声的朗读着片文章,你认为,着片文章应该大声读吗?因为之前学生的三遍诵读,对文章内容略有感知,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大致会根据文章内容来谈,静写得很美,是晚上,而且环境很宁静,所以,音量应适中,而且速度要慢,舒缓一些。接着,老师来范读文章。(故意在三处停顿稍长)之后,请同学们来点评一下老师的诵读。教师及时的给予肯定。如果没有提到停顿的问题,老师则提示大家说:刚才老师在朗读的过程中,有三处明显的停顿,谁听出来了?那么,老师为什么要在这三处故意停顿过长,想提示大家什么?前一问,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顺利,后面的问题给学生时间稍加思考。或教师提示:从内容或表达方式上想一想,有什么不同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反映出,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叙述,第二部分是描写,第三部分是议论抒情。教师提示学生,及时在书上标示出来。好,请同学们把叙述的句子读一下,读得要平缓一些。学生齐读。再把描写的句子,用赞美的语气读出来。最后两句,用惋惜的语气读出来。教师点评,看,同学们的语气的变化,说明,文章你已经读懂了一半了呀。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个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读了文章,为第二个环节疏通文意大好了基础。

  接下来,老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快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一会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及时提示大家时间,注意阅读效率。时间到,大家进行交流。例如:再如:这些问题都让其他学生来解决。确实有问题的,老师再来解决。在没有什么问题之后,老师说,今天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翻译课文:译读。

  我来给大家做一下示范:第一句“。。。睡”我这样说:的一个明净的晚上,我略有困意。本来打算宽衣睡下,可无意间发现,皎洁的月光已经穿过,照到了我的床头,这美好的月色啊,原来被我关在了户外,于是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下面的情节。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着再创造。之后,让学生及时点评学生的译读作品。如有偏颇错误之处,教师予以纠正。此环节,是在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同时,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又不局限于文字,让学生进行着合理的加工和补充。

  进入第二个版块:苏轼与张怀民的对话。

  教师过度引导学生的思维:同学们,阅读文章,我们会感到,这些话是苏轼对自己在诉说,诉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在和自己的心对话。这些话,似乎只有对自己诉说。不过,还有一个人,可以倾听苏轼的心语。那就是他的好朋友,张怀民了。我们说,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因为朋友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那么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答案。他们的共同点是同是“闲人”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一个环节:探究闲人意韵,知人论事。真的清闲吗?引入苏轼的背景知识和张怀民的背景资料?他们的闲是被迫的,是不情愿的。是无奈的。那么,如果你是张怀民,在这样一个夜晚,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苏轼会怎样回答张怀民呢?学生分小组合作分工设计。然后每组出两个人来表现两个人的对话。学生在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之后,应该可以扣住相互勉励,相互安慰这一点来设计。可以让两到三组同学进行汇报。教师小结:他们两个人,真可以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应该说,此时,苏轼的心情大概是不能平静的。心中的阴霾除了向好朋友诉说,也只能倾泻于笔端了。那么如果这样的话,写出来的景应该是阴沉昏暗的。可事实不是这样的,苏轼笔下的景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写景的句子细细品味。这是第二个环节,品析语句,披文入情。教师可以提供思路。让学生自由体会。领悟苏轼的旷达情怀。

  第三个版块:苏轼与“我”对话。

  800年后的今天,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一堂写作课《我的妈妈》。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课,“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习了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课外阅读老舍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通过本课多侧面的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全面了解母亲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说学情

  从年龄发展阶段来看,八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独立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评价。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看问题的偏颇,从而引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父母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回报。

  从地域特点来看,马王堆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的家长可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批发市场经营户,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时间少、沟通能力较差;另一部分是本地拆迁户,生活一夜暴富,对孩子要求较低,溺爱较多。我们的学生与父母缺乏交流,缺乏相互了解。

  从写作实践来看,学生写作的困难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尽管母亲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时还是搜肠刮肚、编织故事,干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我曾经在教学中总结过一个笑话:学生笔下的妈妈们统一干三件事,感冒发烧,半夜送医院,凌晨守床头;放学暴雨,送伞湿自己,背过臭水沟;考试砸锅,不但没臭骂,安慰暖胸口。

  三、说教材处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

  1.将情感激发的重点放在了解母亲上。原来教学本课时,将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对母爱的体验上,但是这样缺乏了对现实生活中母亲的了解,这种对母爱的体验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课的45分钟里,学生要做到透彻地了解母亲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母亲的社会身份不仅仅是儿子的妈妈,她还是妈妈的女儿,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职员等等。也就是说,母亲不是仅仅为儿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对儿女的爱不是天经地义的,是伟大的无私奉献。

  2.将写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如何观察和体验上。如何了解母亲,就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入手,观察母亲的外貌、言语、行动等等,在观察的基础上,体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关爱。

  3.将课堂成果的重点放在课外完成。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堂课正是激发学生愤和悱的过程,而不是形成某个成果的过程。除极少数真正了解母亲的学生在这堂课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喜悦外,大多数学生会体验到自身的不足。而这种感觉正是他们在课外的生活中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之一。真正主动地去了解母亲,完成对写作素材的积累,都得靠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课外学习的部分,在学生的学案设计里,我将每一个成果展示部分都分成课内和课后两部分,对学生的课外探究进行鼓励和督促。

  总而言之,我对本堂写作课的定位是:它是生活的楔子,主体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指导和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达成目标;它重情感体验,淡化技法指导,鼓励体验真情,自由表达。

  所以最后本堂课确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如何真实而立体地认识母亲,鼓励在生活中对母亲的观察和体验,积累素材,笔下人物能富有个性特点;能敞开心扉,向伙伴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交流时不走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鼓励通过自主探究深入生活了解自己的母亲,更好地与母亲交流,运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主动地了解母亲,体会母亲的情感,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知道如何去爱母亲,如何表达这种爱。

  四、说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

  在以上的说课中,我重点说的是自己想如何教,而很少说学生如何学。因为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说如何实施学法指导上,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因此,我把“说学法”和说教学设计过程结合到了一起。

  (一)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关于赞颂母爱的作品;制作PPT;与家长代表进行交流,了解学情,搜集资料。

  学生:搜集关于赞颂母爱的作品;准备自己母亲的一张照片;自由分组(6——8人为一组)。

  (自由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更轻松的环境下说真话,交流真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全班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简单说说听后感受。鼓励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关于母爱的资料与大家共享。教师补充。总结母爱无疆,并引导学生走近自己的母亲。

  (学生学法: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从而愿意去了解母亲。学生主要通过聆听和朗读,在作品的感染下自然地打开自己的心门。)

  2.了解母亲

  (1)母亲小档案

  根据学案上的提示给母亲建立一个小档案。如母亲的乳名、母亲的生日、母亲最喜欢的颜色等等。填完后,用一个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自己建立档案时的感受。强调:如果这个档案的人物是自己或自己的好友、偶像,这些项目都能填出来吗?

  (学生学法:对母亲的基本情况大多数学生并不能流利地填写,在填写受挫的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认识存在着不足,激发他们真正走近母亲的迫切心理,既有利于接下来的课程环节的兴趣激发,也为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打下心理基础。)

  (2)母亲母爱颂歌(激发) -----了解母亲-------感受母爱(大爱如分娩 小爱如唠叨)------感恩母爱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简析:

  《白河》这篇散文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湘西白河壮美的风景,如一幅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河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湘西独有的风土人情:人民既顽强地与自然抗争,更和谐地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湘西人民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质。

  2、地位、作用:

  《白河》是八年级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自读课本(上册)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文的独特美质就在于:能够让读者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自读课本中的散文作为延续教学指导学生自读,让他们以自身的感悟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种感悟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等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

  3、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重点语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③ 情感目标:体悟作者爱湘西白河壮美的风景,更赞美湘西人民的思想感情。

  以上教学目标是以知识教学、能力训练和思想感情教育三个方面,结合散文的教学特点而确定的。

  4、教学重点:

  三个目标各有侧重点,均是教学重点,因为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定。

  5、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借语言文字所抒发的是主观感悟。学生阅读、欣赏作品,同时会产生感悟,这是一种对作品的深层理解,它需要学生以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和一定的联想、想象能力,学生无法体悟作者的'主观感悟。

  二、教法:

  1、台阶情景教学法:

  叶圣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形象去进行的。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教材的情与理。台阶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若干个台阶式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达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本课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创设情境,以湘西美丽的风景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向往与热情进入文本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又层层设疑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物”,感受“情”,了解“理”,发展“智”,达到意境教学的目的。

  2、目标导学法:

  围绕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式”阅读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现象,总结规律。它符合教学论中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三、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感悟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写景文字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鼓励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多媒体显示几幅有关湘西美景的画面:青山绿水图、悬崖峭壁图、急流险滩图等。)

  教师边展示边导入:湘西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不仅出生在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边城》一文更以恬淡优美的文笔展现了这块神奇、神秘的土地,令人向往。同学们,愿意跟着老师去湘西的白河走走看看吗?(生:愿意)(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原理:这段导语,通过引进画面作为媒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自然风景的同时情绪被调动起来,产生向往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问题情景):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①围绕白河,作者着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作者又描写了哪些人物?意在表现什么?

  感悟的前提是熟悉文本。以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的形式完成文章的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简单评价(读音、节奏)。考虑到本文写景的语言优美、富于变化,个别字词学生阅读、理解上有一定困难,而且字词教学作为基础教学不可以全盘否定,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正音、释义(结合语境)。

  然后组织全班同学围绕以上两个问题谈自己初读课文后的收获,从而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边总结归纳边板书)

  设计原理:在刚才的教学中,通过设疑和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并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读后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谈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探求(互动情景):

  步骤:

  ①要求学生在速读课文中自悟质疑。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力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每小组推荐1人,提出小组内讨论中仍不懂的问题,供全班探究。

  ④全班研讨各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此时,教师应根据同学们的提问进行归纳,然后提出共性的、学生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涉及文章主旨的问题供全班研讨。如:A、如何理解悬崖于河于水是伟男子,于生命却不是胜利者和自豪者?B结尾“岁月依旧而去而来。白河依旧而去而来。人类的脚步与歌声依旧而去而来。”表达什么意思?C文章题为《白河》,只写白河壮美的风景即可,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设计原理: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合作与交流等能力。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关键。因而教师要精心组织: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形式的整合,合理分组,明确合作任务,组织全班交流等。同时,教师也应深入到每个小组,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上4个步骤,通过学生读中质疑、合作探究、积极讨论、主动发现、得出结论,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有助于学生将作者的主观感悟转化为自身的感悟,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四)、品读课文、体悟情感(成果情景):

  要求: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或深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原理:这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和感受的举措,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跳出课文、拓展延伸(拓展情景):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与自然的抗争、融合中不断前进着。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如何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呢?(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设计原理:这一问题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现实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态度,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教师小结:

  本文以恬淡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白河壮美的风景,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感人的是:白河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湘西人民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质,他们既与自然顽强地抗争,更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作者对湘西风土人情的赞美渗透在字里行间,情景交融:景美人情更美。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第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课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对比较枯燥。但课文内容简单,语言浅显,易于理解。

  第二说学生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其次是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天花乱坠”的讲析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

  第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一下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培养把握实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能力。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第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文章总体结构:总—分—总。

  难点: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说教法

  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2.让学生当导游,从总体上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建筑结构及布局,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第六说学法

  结合新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特点设计学法。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2.通过讨论协作梳理课文。3.通过做小导游的片段作文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第七说程序

  由于这是一篇篇幅很长而又比较重要的文章,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个课时,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具体的课时安排。全文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游踪介绍。重点:说明顺序、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解落实重点段落。重点:各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说明文按空间顺序说明时该如何寻找立足点。

  第三课时:课文知识、能力及其情感培养的拓展以及对课文做小结。重点:学习写作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八,根据以上设计,今天我就来说一说,第一课时的具体安排。总的安排了九个教学步骤,如下:

  (一)导入:以一系列珍藏于故宫博物馆的珍品图片激起学生对故宫的好奇,从而引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检查生字词读音。

  (三)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2.学生自主介绍通过朗读课文1-2自然段所了解到的故宫。3.演示课件,总体介绍故宫及简略介绍故宫四大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四)师生一起理清课文说明顺序1.根据图片及课文填写课后练习一中的图表。2. 利用多媒体课件,重寻作者行踪,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故宫。理清参观顺序:天安门—端门 —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五)完成课堂活动:根据图片和课文(5—8自然段),写一段导游词,介绍太和殿。

  (六)理请课文结构1.在第一部分中找出与课文最后一句“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相照应的句子。2.课文首尾照应,都是对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描写,而中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博物院各大建筑的具体描绘,由此可见,课文的总体结构为:总-分-总。

  (七)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

  (八)小结:文章基本上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推进,又辅以左右(东西)两旁建筑加以介绍,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

  (九)布置作业:从以下作业中任选2题

  1.试着由北向南,从神武门进入,介绍一下故宫博物院。

  2.从文中摘抄10个形容词,写一段课外练笔。

  3.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间。最后我们来说板书设计,很容易看出,我们朗读的部分分别是课文总说的两部分,而具体分析的则是课文分说的部分。分说部分则又是按作者的游踪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来说明的,而且我们做活动的部分正是课文写得最详细的故宫最主要的建筑—太和殿。通过对课文的梳理,我们很容易得出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以及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如若能够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达到以上设计,那就为后两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对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来说明具体事务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就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19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08-30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2-21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3-06

【精品】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08-14

实用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08-15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7篇09-03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6篇09-06

【精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08-29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7篇06-2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