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2-03-22 08:32: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原》的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机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我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

  4、品读体验,走进美

  〈1〉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的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2〉走进“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用上面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体会。

  b、学生汇报: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抓住“飞”字换成“跑”字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体会蒙古人民热情款待。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师小结:

  是啊,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5〉拓展延伸“书写美”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畅谈收获

  (3)写作:假如你是一个随行参观的一个人话别之际,你也一定会邀请蒙族老乡到你的家乡去作客,你是如何向他们介绍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试着说一说,再写下来。

  〈6〉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单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原》一课。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五十年代访问内蒙古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所处年段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情感目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我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时间安排: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尝试着读出感情,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2、3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的特点,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读出趣味。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领略草原的特点,陶冶爱美的情趣。

  本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话句,更应该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借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课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营造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落实以上教法与学法,需要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听录音:配乐朗诵《刺勒歌》,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在于:以著名的草原民歌《刺勒歌》开课,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回顾课文,揭示探究主题

  1、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颇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什么是“何忍别”?

  2、教师小结揭示探究主题

  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分成2个问题来探究: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结合。指明探究方向。)

  (三)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

  教师提示:

  小问题:这是怎样的草原?

  1、这是( )的草原。

  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2、认真读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美。

  学生行为:

  1、打开网站课件,草原资料库,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视频欣赏、阅读课文、品析词句、感情朗读的方式进行学习。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小结。

  3、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听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这样的设计在于:学生根据子问题,利用课件,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既领略到草原美景,又品味文字,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倾听草原歌曲,更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四)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

  教师提示:

  小问题: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1、蒙古族人民怎样接待远方的客人?

  2、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象描述、表演……等进行汇报。

  学生行为:

  1、自己观看“接待远客”的视频、图片、动画资料和文字介绍,小组选择喜欢的内容,合作学习。

  2、小组交流、老师指导。

  3、学生汇报。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资料库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行为上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

  (五)体会情感,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己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你们心中所有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前面的探究,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何忍别”,升华了感情)

  (六)拓展创新,内化感悟

  1、学生网上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设计草原未来。

  2、课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两项任务放在学生课后进行,抽出一课时对两项任务进行交流评比)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阅读,养成自觉地在信息海洋中学习研究的习惯,从而激活创新思维,进一步培养探索新知的兴趣。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把积累与表达结合的能力)

  五、说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意在突出:“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每一节语文课的自主学习一定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导。

  谢谢!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歌曲《草原上》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非常符合三年级小朋友的欣赏学习。歌曲的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豪爽的性格。这曲调是内蒙古民族音乐的特有的旋律,可使孩子们得以触及到内蒙古特色文化,深刻感受中国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有感情地唱好《草原上》,并进行即兴编舞,编配伴奏,以培养创造力。

  3、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即兴编曲。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在听、唱、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为: 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 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跟着已学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声,做蒙古族骑马的动作进教室,师生共同律动。

  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听、律动等形式,一定能对内蒙古民族音乐风格有大致的感触,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二)创设情境

  1、先请学生欣赏课件演示内蒙古大草原及人民的特色文化活动。

  2、然后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交流讨论。

  3、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学一学,动一动。

  4、老师小结。使孩子们明确: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的北方,过着自由、幸福的游牧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学习舞蹈等方式,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许多有关内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又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三)练习3 5 6三音,创编旋律

  1、课件紧接着上一个环节,创设“小羊找妈妈”的情境。

  2、请学生跟着老师模唱这三个音,感受音高的不同。

  3、在教师的组织下,听辨三音,找出相应的“羊妈妈”

  4、 老师任意调换三音位置,请学生听一听,唱一唱

  5、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 5 6 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唱一唱

  (我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小羊找妈妈”的游戏使枯燥的听辨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学习歌曲,唱准音调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相互合作,即兴编创,充分发掘了个人和集体共同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群体意识。)

  四)学唱歌曲《草原上》,表现歌曲。

  1、播放歌曲,体验歌曲情绪。

  2、出示歌词,读一读,感受歌词描绘的蒙古草原。

  3、 通过听录音范唱、和老师一起学唱歌谱,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等方法学会准确地演唱歌曲。

  4、鼓励学生边唱边舞。创编恰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5、 分组进行唱、舞、奏的表演

  (一堂音乐课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愉悦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唱、舞、奏等创编活动,他们的兴趣、创造里、个性、社会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已完全沉醉在音乐本身的乐趣中,完全体现了“乐(音乐)既是乐(快乐)”的道理。)

  五)组织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在《草原上》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让孩子们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能成为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展开。《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地理位置上了解内蒙草原、了解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然后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课文从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知道了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是民族风情的具体体现。为了体现感知体会的完整性,我把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全部安排在了第二课时。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孩子们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 “自然风光”这部分时,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借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作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因此,教学“民族风情”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理解学习要求,逐步按要求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理解领悟,并提醒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环节一:复习导入,调动兴趣

  导入时,通过复习词语,谈印象,对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再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再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学生想象的画面导入我们对重点词句的学习。

  环节二: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在分析句子时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课件展示相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最后又通过读来表现体会到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同时随机介绍相关的表达方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再借范文引路教学生读写结合,让学生入情入境,练习大胆相象,学说比喻句。

  环节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在教学“民族风情”这一部分时,我考虑到这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而此次上课的却是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能力上还是与五下的孩子有些差距,为此我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学习要求,边扶边学,边学边放,先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再逐组汇报,这样的扶放结合,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与汇报交流这些环节里有超出年龄的发挥。

  环节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本课的最后我布置学生去了解西部大开发会给草原带来什么变化,让我们课后再次走进西部,搜集相关资料去了解更多的西部知识,准备在本单元的回顾.拓展一里交流展评。这是为了突出本单元的“走进西部”这一主题。

  四、说资源应用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难点和营造学生学习环境,我从远教资源上下载了数张草原图片和课文插图,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草原风光的美及人情美。在教师朗读课文时,我还下载了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配乐朗诵,不仅让教师的范读更加有感染力,而且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学完第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对草原风光有个整体认识,我还特意安排了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有感而发。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我也利用多媒体凸显出来,让学生重点朗读,反复体会。并下载了相关图片作为背景,辅助学生加以理解。

  另文章脉络图和很多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都一一展现在幻灯片上,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本节课的时间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利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信息量大,有效地利用可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给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借助和科学使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它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说明,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教。谢谢!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多媒体辅助法

  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3.朗读感悟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质疑法

  我倡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教师质疑,具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习的,通过质疑获得的知识也是能够牢记的。

  2.自主学习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出现课堂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学识,运用自主学习法,才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学得更扎实。

  3.小组合作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要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情感升华几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让学生静静聆听。

  2.由音乐的出处引出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图、图片进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个草原的好奇心。

  3.结合图片音乐,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车上,进入陈巴尔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环境。由文中句子体会到草原之大;接着请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看看前后有什么区别。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后由景及人,走进草原。

  (二)新授

  1.走进草原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原的人们出来迎接大家的情景,这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穿着、行为等。讲解描写穿着的比喻句,说明草原人民对“我们”的到来郑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齐漂亮;讲解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接“我们”的情景,说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讲解他们接到“我们”以后的欢腾景象,由男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各种声音,最后融合一起,体会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的场景。由本段最后一句“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来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圈出重点词,划出重点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养成此习惯。同时,整个体验过程以学生为主,把机会让给学生,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蒙古包外

  我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让学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伙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虽然是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测,他们一定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话?这时候就要把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综合学生的回答,回归到文本——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蒙古包外的美好愿望,是怎样在蒙古包内表现出来的呢?由此衔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内发生的事情。

  3.蒙古包内

  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草原人们与我们欢饮,二是鄂温克姑娘为我们表演,大伙一起唱起歌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进行一个现场体验,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将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族人民,同时请几位女生扮演鄂温克姑娘,其他同学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课堂气氛,也体会到当时两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会做些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草原人们这样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不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的内容,从初入草原到走进草原,接着进入蒙古包后的种种情景,再次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希望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最后,不需要累赘的语言,只要请学生带着深深地感情齐读这句话,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我的板书形象直观的展示了我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草原

  不舍草原——民族团结

  内

  走进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草原就是我的家说课稿12-16

锡林郭勒大草原说课稿08-04

优秀说课稿04-28

优秀的说课稿02-17

优秀的说课稿模板11-04

翠鸟优秀说课稿11-21

雷雨优秀说课稿08-01

优秀说课稿模板11-04

优秀综合说课稿05-1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