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2-27 04:07: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的四个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预备知识,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新的方程建模的基础课,为今后学习一次函数以及其他学科(如: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引导作用,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们的解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反映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数学思考]

  体会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多个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能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作用。

  [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本节课中相关概念的掌握是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个数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方面通过学案与课件,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不只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主,情景问答法、讨论法、活动竞赛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完成本节的教学,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地位。

  2.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运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开拓自己的创造思维。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这也符合数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教学过程与课堂活动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NBA篮球联赛情景再现,利用世界男篮亚裔球星林书豪激励学生相信自已能够创造奇迹的励志教育,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调动学生顺利引入新课。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概念的教学,不纠缠于其语言本身,而是通过类比整合形成新的概念。由于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已经很了解,我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弱化概念的教学,强化对概念的正确理解,通过学案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以题组形式分层渐进式训练,让学生明晰概念,巩固概念,强化概念,提升能力。

  3.拓展延伸,深入概念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循序上升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更是一个生动活沷,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脑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当堂检测,强化概念

  通过课堂随机选题的形式答题,通过合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将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认知成果,从而营造宽松、民主、竞争、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学生数学活动教学的基本理念。

  5.反思小结,回归概念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五、教后反思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已去学数学”。只有学生通过自已的思考建立对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本节课课,我致力于让学生自已去发现数学,研究数学,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但教无止境,课堂仍然留有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这样的三个方面加强对课堂的研究:一是加强对学法研究、学情研究,让教学方式与内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贴近学生实际;二是重视学生课堂的学习感受,营造民主、开放、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三是提高教学机智、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和教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资料是苏教版必修1第1章第3节第一课时《交集、并集》,下头我想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

  与传统的教材处理不一样,本章在学生经过观察具体集合得到集合的补集的概念后,上升到数学内部,将"补"理解为集合间的一种"运算".在此基础上,经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间的另外两种运算—交和并。设计的思路从具体到理论,再回到具体,螺旋上升。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资料。有了集合的语言,能够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经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经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本事,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针对我们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我本着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的原则,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下头我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问题情境

  经过实例:学校举办了排球赛,08小教(2)56名同学中有12名同学参赛,之后又举办了田径赛,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名同学。两项比赛中,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过比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的回答到达这样三个层次:

  层次一:发现要求没有参加比赛的人数,首先应当算出参加比赛的人数,并且明白参加比赛的人数是12+20-6,而不是12+20,因为有6人既参加排球赛又参加田径赛。

  层次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的观点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设

  利用Venn图来表示集合A,B,C.发现集合A,B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C.

  层次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C的元素的构成与集合A,B的元素的关系。学生能够发现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参加排球比赛又参加田径比赛的同学构成的,更进一步集合C的元素是由既属于集合A的元素又属于集合B的元素构成的。

  经过对三个层次的探究和分析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第二环节:最终抽象、归纳出交集的文字叙述的定义。

  定义给出后,让学生利用数学符号语言写出的集合表示。充分体现使用集合语言,能够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资料。

  第三环节:经过两个例子巩固定义。

  例1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例2是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经过数轴辅助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经过这两个例子的解决,使学生不仅仅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体现出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环节:最终对交集进行再认识,并利用Venn图归纳、总结出交集的性质。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应当准备预案。

  第五环节:经过综合性较强的'例子进一步巩固定义和性质。

  这样的五个环节不仅仅充分研究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为学生和教师的进取活动供给了空间和可能。更印证了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的原则。

  交集的定义、性质研究清楚之后,并集的定义、性质就顺理成章了,仿照交集的研究方法去研究。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交集、并集的定义、性质研究完了以后,设计"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拓展探究"三个不一样层次的练习题进行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要研究到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

  小结应先由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强调两点:一是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对本节课进行科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又要关注它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华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作业、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资料,多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内容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④(必修)第1。2。1节。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在初中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刚学过的“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基础上讨论和研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最基本的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是其他所有知识的出发点。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可以自然地导出本章的具体内容: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多组诱导公式、多组变换公式、图象和性质。 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三角函数知识还是物理学、高等数学、测量学、天文学的重要基础。

  三角函数定义必然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由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节教材的重点就是定义本身。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教学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 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及学生学习能力

  1。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

  3。部分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四、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教法, 在课堂结构上,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揭示课题②推广认知——形成概念③巩固新知——探求规律④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⑤任务后延——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总体来说, 由旧及新,由易及难,逐步加强,逐步推进,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那么锐角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学习了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现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是一种推广和拓展的过程(类似于从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展)。温故知新,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就要从源头上开始,从学生现有认知状况开始,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就必不可少。

  问题 2:角的概念推广之后,这样的三角函数定义还适用吗?

  问题 3:若将锐角放入直角坐标系中,你能用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或巡回对学困生作启发引导。

  能表示吗?怎样表示?针对刚才的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 用角的对边、邻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前面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否则教师进行提示)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师生共做(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图形和比值)。

  问题 4:对于确定的角 ,这三个比值是否与P在 的终边上的位置有关?为什么?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引导学生观察右图,

  联系相似三角形知识,探索发现: 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

  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得出结论(强调):当α为锐角时,六个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所以,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二)推广认知——形成概念

  将锐角的比值情形推广到任意角α后,水到渠成,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和推广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教师指出: sinα、csα、tanα的定义域必须紧扣三角函数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ctα、cscα、secα的定义域不要求记忆。

  (关于值域,到后面再学习)。

  【设计意图】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数必须明确定义域。 指导学生根据定义自主探索确定三角函数定义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应用它,也增进对三角函数概念的掌握。

  (三)巩固新知——探求规律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进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例1。已知角 的终边过点 ,求 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读完题目,思考:计算什么?需要准备什么?闭目心算,对照板书,模仿书面表达格式。

  巩固定义之后,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以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积极主动的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 求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 终边上有无穷多个点,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只要知道 终边上任意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计算这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判断其无意义)

  师生探索:紧扣三角函数定义求解,首先要在终边上取定一点。终边在哪儿呢?取定哪一点呢?任意点、还是特殊点?要灵活,只要能够算出三角函数值,都可以。

  取特殊点能使计算更简明。

  等待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后,观察、分析初、高中所计算的函数值有何变化,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 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角函数定义来分析,从而导出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进而由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是本章教材的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要求。 要引导学生抓住定义、数形结合判断和记忆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并总结出形象的“才”字符号法则,这也是理解和记忆的关键。

  (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定义域;⑵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其中思考题的设计思想是:综合练习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同时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以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简述板书设计。

  ctα、cscα、secα的定义写在sinα、csα、tanα的左下方,突出本节重要内容的主体地位。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

  希望各位领导 、同行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抽象分数概念,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三年级这个学段只是对分数进行初步的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以上的基本理念及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表象,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一说分数的含义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三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彩笔、一根50厘米长的绳子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为学生制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3、会读写几分之一。

  4、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 部分。

  在学生读完这些学习目标之后,帮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围绕这四个目标进行学习。

  二、教法学法:

  1、教的方法: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的作用,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感性认识。

  2、学的方法: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新的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生通过折一折、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等手段及媒体辅助,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达到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材中呈现的是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但我觉得这个情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所以,教学一开始,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春天到了,亮亮和聪聪要去春游,妈妈给他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接着我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两瓶饮料,提问学生把4个苹果和两瓶饮料分别平均分给他们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让学生回忆平均分的含义,明确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接着课件出示一张披萨,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学生会说一半,我接着追问:一半可以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整数表示吗?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讨论。一半该怎样表示呢?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自然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字王国的一位新朋友,请它来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发现新知作铺垫,同时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注意到以情激趣,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

  第二个环节:"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 运用电脑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我们可以把一张披萨看成一个圆形, 电脑演示平均分一个圆形的过程。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明确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形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学生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比如半个苹果,半块月饼等等,加深对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的理解,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在这里我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把手中的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学生汇报不同的折法之后,教学二分之一的读法和写法,并且告诉学生像1/2这样的数就叫分数,揭示分数的概念,了解在1/2这个分数中2和1以及整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1/2的意义,突破重难点。最后教师小结,看来我们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

  (设计意图: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了新理念。)

  活动二:在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之后, 问问学生你能不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呢?要求明确后,学生动手操作,任选一个分数折一折,涂一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可能在折三分之一时不够准确,这时我会提醒学生借助手中的直尺通过测量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折好后与同桌交流,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认识不同的分数,以及相同分数的不同折法。汇报展示时,要让学生说清自己是怎么折的,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教师重点教学每个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部分活动先确定操作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

  活动三、教学了1/2 1/3 1/4的意义和读写法之后,我问学生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学生会说出很多分数,然后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纸任意折出一个几分之一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我鼓励学生做出更多的分法,并读写出相应的分数。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含义,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我课件出示1/2 1/3 1/4的折法追问学生 ,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涂色部分都分别能用1/2 1/3 1/4来表示呢 ,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

  活动四:折绳比赛。

  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绳子分别折出1/2 1/3 1/4,让学生说出这几个分数中的2、3、4各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平均分的份数与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刚才已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然后我让学生把这条绳子反复对折得到不同的分数,总结得出结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为以后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本节课我设计了几个变式练习,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说一说,既有基础练习,又有变式练习,手、脑、口结合。既保证了全体的达标,又促进了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回顾学习目标,衡量自己是否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对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

  评价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过程的考查,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数学学习评价,恰当地运用评价的内容和结果,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取学生动手操作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过程中,我尽可能地以小组为评价对象,一方面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一方面促进小组间的竞争,尤其对于能够准确规范操作,语言表达流畅,并得出相关结论的同学给予高度赞扬,同时对于学困生,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给他自信,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有许多课堂生成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中及时调整预案,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数学说课稿 篇5

  1、教材分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我们教师拥有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教材知识的权利和义务。所以我跟据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借鉴“华师大”版及“苏教版”教材第一章的内容,把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节课特意设置为形式多样、轻松有趣的序言课,目的是让学生先消除对数学的惧怕心理,帮助他们做好中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的衔接。通过这样一节课,我想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认识,对今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数学产生兴趣和动力,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带动学生充满信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学情分析:(1)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已了解和掌握了数与形方面的初步知识,但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的思维能力还不具备;

  (2)学生个性活泼,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学习积极性高。

  2、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目标:(1)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2)再借助于趣题解答和活动参与让学生再次回顾小学的知识方法,并对初中数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块内容进行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动手试验的过程,引导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发求知的欲望,从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家的故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教学策略

  (1)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边启发、边分析、边观察、边总结,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与数学交朋友;

  (2)学法——采用知识内容的趣味化形式,吸引学生乐学,用问题的生活化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感而发,再用类比、猜想、验证、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会学;

  (3)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更好的展示数学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

  4、重难点分析(放在后面说)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很重要、很有用,虽然有点难,但它很有趣,并能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这节课就是要设法改变学生以往对数学的印象,化枯燥为趣味、化理论为实用、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

  教学难点:突破方式是通过问题点化、课件点拨、动手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地思考和自主的探索。

  5、教学过程与方法

  由于本节课没有专门的知识点和特别要学生掌握的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与方法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给出英国数学家克莱茵形容数学的名言: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而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2、、问题:数学是什么?

  让同学们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描绘数学在自己眼中留下的印象,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3、问题引出“数学超市”内容,根据往届学生的答案,事先设置好十个不同板块,用课件展示出来:测量、想像力、真有趣、有点难、拼折图、数学家、运用广泛、开发思维、有挑战性、其乐无穷

  了解数学家眼中的数学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一种向往。

  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造机会让学生交流、讨论,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同时通过老

  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教态消除学生对中学老师的惧怕心理,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每个四人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点击“我眼中的数学”不同板块,全班同学根据板块所对应的内容,展开讨论和提出方案,进入本节课的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

  让每个小组随意点击“数学超市”

  的不同板块,根据板块对应的内容,让全班同学或参与设置的活动;或进行相应的游戏;或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合作

  交流、相互启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不同角度体验数学的思维方法。

  所有板块都是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三个方面提供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对今后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活动的素材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我校七年级备课组基于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学习完成自主开发的一节复习课。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以了解的几何性质及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几何推理解题途径思考——逆向思维。

  逻辑推理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一节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开展新思想方法的训练也突显出其重中之重。其主要体现在知识技

  能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

  本课时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平行线性质及判定定理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为以后学习几何证明反正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本节课不论从知识技能还是思想方法上,都是一节十分难得的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抽象建模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掌握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后,能较顺利完成简

  单的“角的关系直接得直线平行”或由“平行线直接推得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逆向思维方式在解决平行线有关问题,经历的“观察—猜想—说理—验证”的 思维过程也是以后学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为在平行线判定方法及平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基础上了解与应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由于从说理方法来看,对于几何逻辑思维尚处于起始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讲,认知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平行线有关问题。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从“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三个角度考虑,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对几何说理缺乏足够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探索”这样特定数学活动,获取一些经验方法,逐步形成较为完善严密的几何说明体系。知识技能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进一步熟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并会进行说理(通过阅读课标,分析教材,本节课的重点为平行线判定方法及平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而作为解决重点的方法不是让学死记,而是主动尝试与探索。)

  2.了解应用逆向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课标要求“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数学思维方式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又应用具体问题情境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过程,在活 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基本方法。新旧教材设计不同,学生较之以往,逻辑推理能力有所下滑,对判别条件说理有一定难度,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变强,那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就成为突破教学瓶颈和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有效手段,这也成为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关键。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平行线有关几何问题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本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按以下流程展开: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

  创设情境→复习巩固→例题学习→设问质疑→建立模型→实验验证→说理尝试→抽象建模

  →变式应用→反馈拓展→小结→布置作业

数学说课稿 篇7

  课程名称

  数学小故事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总课时:

  16课时

  课程简介:

  《数学小故事》课程就是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学到数学知识,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学。同时体会我们中国古代光辉的数学成就,有信心学好数学。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而数学语言却以简练和逻辑为特点。为了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活泼的形象符号,让儿童更乐于接受,更容易掌握,《数学小故事》将寓教于乐的传统教学理念移植到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让孩子在看图朗诵、动手动脑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操作学习法、阅读学习法、迁移类推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众多学习方法,让孩子通过饶有兴趣的认知方式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

  背景分析

  (500字内)

  目的和意义:

  数学是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数学是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是文化,数学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通过多种资源的.挖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

  新课标提出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还要注重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与开发。但由于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获得,缺少人文的熏陶,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把掌握基本知识,熟练基本技能当做学习的唯一目标,导致学习空间挤压、、学习方式私死板。因此本课程本着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学资源的宗旨,充实、丰满学生的数学学习,还原有趣、富有人情味的数学真实面貌。

  资源分析:

  本课程将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为依托,连接数学、语文、品德与生活等多个学科,为学生营造各种学科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构建跨学科的相互渗透,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使他们受到知识的启发,触发联想形成新的认识。同时有效运用学校和社区的资源,培养学生整合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

  课程目标:

  1、数学思维训练能使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数学题,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学生通过解答比平时学习难得多的数学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和能力。体会攻克难题后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3、通过数学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

  (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日期

  周次

  内容

  实施要求

  9月9日

  1

  第1讲倒过来推算

  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9月16日

  2

  第2讲反过来想问题

  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9月23日

  3

  第3讲找出无形的砝码

  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9月30日

  4

  第4讲画图分析找重叠

  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10月14日

  5

  第5讲镜子里的时间

  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10月21日

数学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范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并感受到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象,以及根据图象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去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四)美育目标:

  通过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研究,渗透反映其性质的图象的直观形象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性。

  (二)教学难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三)解决方法

  (1)由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发现结论。

  (2)训练,研究,总结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鉴于教材和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

数学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讲的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这 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 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习 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认识……、掌握……

  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 ,通过对 的探究,培养学生 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 思想,培养 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 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对 的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故事(做游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 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1)……

  (2)……

  (3)……

  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总结,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再讨论分析,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加以指正,引起学生警觉。

  (2)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真正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问题。

  例:……

  (四)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

  (五) 布置作业

  在使全体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基础差的学生得到训练和进步,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 板书设计

  五、 说教学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地位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生活实际中,有不少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数学中的分式知识。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与整式一样,分式也是表示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模型之一。本章内容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起到奠基的作用。苏科版教材将"分式"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八年级下册。《分式》第1节的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而第一课时的内容则是分式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是今后学习分式的性质、分式的运算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其中对"分式有意义的讨论"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作了铺垫。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知识螺旋上升的特点。

  (二)教学理念

  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新课标精神。学生的活动交流也会促进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增长。

  二、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了知识经验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分式"的目标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何时值为零,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构建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和态度目标:

  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利用实际情境,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体会"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本节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分式"的概念,再以三个具体的例题训练本节课的所有内容。因此将重点定为:了解分式的形式(A、B都是整式)并理解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分母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要使分母的值不为零。

  学习难点:尽管有分数知识为基础,但是当分母中带有字母时,如何确定一个分式有无意义,怎样使一个分式有意义应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四、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八年级下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意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的运算和因式分解内容,而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类比、归纳、概括等途经进行分式的学习。

  五、教学设备或辅助设备

  多媒体(首先,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现实情境,增加课堂的容量,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整节课主次分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

  六、教学方法

  (一)教法分析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遵循数学中的科学性和思维性结合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巩固性原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通过类比揭示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阐述问题的本质特征,重点知识还是应该以讲解法、谈话法和启发式教学和练习法为主,由浅入深,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难点知识启发引导,通过观察、尝试、练习加以突破,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类比、归纳、概括等途径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多说、多交流、多练习、多总结。整节课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法分析

  正确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类比、概括、归纳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并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

  (1)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吗?

  学生活动:说可以的让他们举几个例子。如等。

  (2)一个分数由什么构成?

  学生活动:一个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构成。

  (3)追问:分数线有什么功能?

  学生活动:分数线具有除号和括号的功能。

  (4)分数的分母能不能为零?为什么?

  学生活动: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零,因为零不能做除数。

  (5)设置疑问: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

  设计意图:尽管来自于课本,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出现任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2、学习新课

  (1)板书课题:分式

  学生活动:齐读课题2遍

  设计: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

  "一块长方形玻璃的面积为2平方米,如果宽是a米,那么这块玻璃的长是()米,通常用米来表示。"

  "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元,通常用元来表示。"

  "有两块棉田,一块面积为a公顷产棉花m千克;另一块面积为b公顷产棉花n千克,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千克,通常用千克来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事例中感受分式和整式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分式的产生也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课本的地位,摈弃离开课本数学的观念,让学生从课本中来,也为到课本中去做好铺垫。

  (3)你还能结合生活实际,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给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该重视知识的迁移,时刻注意与身边事物相联系,体现生活数学的魅力。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代数式的特点,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这三个代数式都具有分数的形式,并且分母中都带有字母。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和概括能力,为分式概念的提出做好准备。

  (5)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整式的概念?

  设计意图:注重抽丝剥茧式的引导过程。

  (6)上面的三个代数式中的2、a、m、n、m+n、a+b都是整式吗?

  (7)如果用A分别表示2、n、m+n,B表示a、m、a+b,那么三个问题的结果都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

  学生活动:都可以表示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注重同一形式知识的同化。

  (8)A、B表示什么?B中含有字母吗?B能不能为零?

  学生活动:A、B表示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实际是为分式概念的提出以及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和"一个要求"做好陈述,具有前瞻意识,也为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做好前呼的基础。

  (9)教师概括并板书: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代数式叫做分式,其中A是分式的分子,B是分式的分母。

  概念说明:

  I、整式

  II、B中含有字母

  III、B不等于0

  IV、与分数类似,分式的分数线同时具有除号和括号的双重功能。

  (10)齐读概念。

  3、典型例题分析及典型习题练习

  (1)例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启发学生理解分式概念的关键点:形式、分母中含有字母、分母不为零和分数线的功能,巩固对分式概念的理解。

  (2)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①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说明理由。

  ②列代数式,并说明列出的代数式是否为分式

  I、某校八年级有学生m人,集合排成方队,如果恰好排成20排,那么每排有 名学生;如果恰好排成a排,那么每排有 名学生。

  II、30名工人做1800个零件,x小时完成,平均每人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是 .

  III、如果圆的周长为厘米,那么这个圆的半径为 厘米。

  IV、国家规定存款利息的纳税方法是:利息税=利息20%,储户取款时由银行代收利息税,如果小丽存入人民币a元,存款利息为b元,那么小丽应交纳利息税 元。

  (3)例2:分式表示什么?

  针对部分学生对题型可能陌生,教师先要以一两个具体的解释引导学生去说。如:

  解:如果a元表示购买笔记本的钱数,b元表示每本笔记本的售价,那么表示每本降价1元后,用a元可购得笔记本的本数。

  如果a表示长方形的面积,b表示长方形的宽,那么表示宽减少1个单位长度后,面积仍为a的长方形的长。

  及时练习:你还能对分式的意义做出解释吗?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讨论,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对分式做出合理的解释。感受分式的产生来自于生活,也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的。并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4)过渡:用具体的数值代替分式中的字母,按照分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所得的结果就是分式的值。

  (5)例3:求分式的值。

  ①a=3;②a=

  解:①当a=3时,分式的值是;

  ②当a=时,分式的值是

  (6)及时练习

  填表后观察是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

  x -3 -2 -1 0 1 2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掌握求分式的值的方法,并让他们感受对分式中的字母,当取不同的数值时,分式的值也会产生变化,并初步感知变化的规律,渗透函数思想。

  (7)例4: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引导:与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如果分母中字母做取的值使分母的值为0,那么此时分式没有意义。

  解:由分母2x-3=0,得x=,所以当时,分式有意义。

  (8)及时练习:

  当x取什么数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①; ②

  学生活动:指名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I巡视,并指导学困生解决问题。

  II板演结束后,让学生评点

  设计意图:对教学中的难点应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重点,本练习的设计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是针对分式有无意义的分式分母中字母取值问题而设计。通过练习、讨论、交流,巩固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能力迁移

  (1)当x为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①; ②

  学生活动: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一是适当增加习题的难度,二是纠正已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前面所有习题的固有印象,认为一题就一个数值符合要求或者一题必有一个符合条件的数值的错误印象,三是增强同学们的合作精神。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值求下列分式的值

  设计意图:避免出现所取的值使分式无意义。

  (2)回忆:在表格中,填表后观察是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

  x -3 -2 -1 0 1 2

  这题中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的值为0?

  设计问题:当x为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①; ②

  学生活动:讨论后根据老师的引导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结果,理解当分式分子A为0的时候,而分式的分母B又不为0的时候,分式的值为0.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到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5、小结与作业

  1、学生活动:用自己的语言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2、教师总结:

  ①分式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②分式的意义和分式的值的求法是重点。

  ③如何使一个分式有意义主要是使分式的分母不为0.

  3、回到课本。

  学生活动:快速扫描课本P40-43的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感受本节课的内容。

  3、作业:

  课本P43习题8.1的内容。

  设计意图:书面作业的形式,是课堂的延续,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

  八、评价

  1、本节课在学生已有分数知识基础之上,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练习、总结、作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2、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①分式和分数虽然具有类似之处,但是要使一个分式有意义,必须要做到分式分母中字母的取值使分母不为0.可能极少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还不够透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不够理想或者是对一个新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需要过程。

  按照新课标准,不能将结果强加给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一是在课堂巡视的时候给予及时指导,二是课后的个别辅导。

  ②能力迁移的第(2)题相对复杂,部分同学掌握起来可能有难度。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考虑的条件更多的原因。

  针对此,教师一是要加强引导,二是要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意识,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建立新知识的模型。

  九、板书设计

  8.1分式

  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代数式叫做分式,其中A是分式的分子,B是分式的分母。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活动说课稿07-21

数学说课稿07-03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12-01

数学教学说课稿11-11

初中数学说课稿07-19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2-16

数学说课稿(15篇)12-07

数学说课稿15篇11-17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07-2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