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经济大危机》。就本课内容,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1、《经济大危机》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里第4课内容,本课在一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是世界由重建和繁荣到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分水岭,并深刻影响到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本课共有两个子目。“繁荣及其崩溃”介绍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特点和影响。第二:罗斯福新政,介绍了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识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基本史实,认识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知道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理解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②、过程与方法:.以图片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运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通过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二.说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运用多媒体让情境走进课堂,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给学生一种感官和心理的强烈刺激,引发学生兴趣
2.问题式教学法:将知识引入课堂,提出问题,以疑导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
3.讲解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揭示历史规律,突破难点问题.
三、说学情: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学生不甚了解,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逐层导入,提高认识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1、大屏幕上展示美国现任总统的图像及其20xx年金融危机时期的一系列图片。通过当今现实问题,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2、引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就曾遭遇的经济大危机。导入新授内容。出示课文标题。 (二)教学设计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再进行教学,本课共有两个子目;
1. 繁荣及其崩溃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1:正确理解1924-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抓住两点进行教学:(1)出现“繁荣”的'背景;结合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2):引导学生认识“繁荣”带来的危害和政府政策之间的关系为下文揭示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打下基础。2:讲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主要特点及影响。主要利用多媒体,图表,数据让学生归纳识记经济危机的特点。3;危机给人们造成的伤害;(1):利用多媒体展示系列图片利用文中内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一面是经济危机下人们悲惨的生活,一面是垄断资本家为追求最大利润不惜销毁食品,进而让学生归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老师加以综合,出示思考题。(2);由经济危机最终导致政治危机;出示图片,简单说明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为下一子目设下伏笔,然后进行小结。
2、罗斯福新政
出示罗斯福名言及一系列新政的相关图片,抓住两部分进行教学
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新政的特点;
2、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效果:利用图片表格设置问题即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和文字进行分析,说明各自特点。出示表格逐层加以分析。重点讲解新政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通过图表归纳新政有哪些成效,教师再加以综合。列表帮助学生通过难点问题,让学生归纳识记,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效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历史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以下是我对本课的理解,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是一节欣赏评述课。教材共向学生展示了十幅外国绘画作品,大部分作品都以战争、历史和宗教故事为题材。课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课时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希腊时期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画,课时二主要是学生了解17-19世纪的历史画作品并对当时的各个画派有个初步的认识。整个教学都是围绕着学生自主学习来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欣赏作品、分析作品,最后能感受到历史画的独特艺术美,并通过交流讨论从经典名作中获得审美享受。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进行了风景画、静物画、肖像画的欣赏教学,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方法与要点已有所领会,但历史画却有所不同,它的题材往往是主题性的,内容独特,意义重大。欣赏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点,要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交流,接受艺术陶冶,提高文化修养。
因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对作品的介绍少之又少,有几幅重要的作品甚至只字未提,学生通过浏览教材不足以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所以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他们回家上网查阅资料,以补充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教学目标分析:
在认知领域,通过欣赏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历史、宗教画的相关知识,着重掌握欣赏的方法和步骤;在技能领域,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经典名作中获得审美享受;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以及相关绘画的表现形式、语言和风格,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首先,我带领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
先复习“历史画”的概念,
再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上节课学过的六件绘画作品,并简要回顾几件重要作品的内容,
二、然后,进入新授阶段。
在讲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补充了“浪漫主义”这个概念。
紧接着,开始欣赏法国画家席里柯的浪漫主义绘画《梅杜萨之筏》
三、接下来,欣赏了西班牙画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俄国画家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法国画家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
一、课前,我认真备课。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美术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认知领域,通过欣赏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历史、宗教画的相关知识,着重掌握欣赏的方法和步骤;在技能领域,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经典名作中获得审美享受;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以及相关绘画的表现形式、语言和风格,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在教具使用方面,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深层次挖掘教材,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三)、因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对作品的介绍少之又少,有几幅重要的作品甚至只字未提,学生通过浏览教材不足以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所以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他们回家上网查阅资料,以补充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二、课上,我认真讲课。
(一)、首先,我带领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先复习“历史画”的概念,再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上节课学过的六件绘画作品,并简要回顾几件重要作品的内容,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勃鲁达的投降》和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希奥岛的屠杀》。
(二)、然后,进入新授阶段。
因为这节课涉及了好几位浪漫主义画家,学生对“浪漫”这个词语有些误解,对浪漫主义绘画更是一无所知,所以在讲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补充了“浪漫主义”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把这个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找一名同学读出来。
紧接着,开始欣赏法国画家席里柯的.浪漫主义绘画《梅杜萨之筏》,我把这幅画作为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这幅画取材于1816年7月法国一起严重的海难事件,舰长和军官们只顾自己逃命而将150名乘客抛弃在一张临时搭制的木筏上任其自生自灭,经过13天的漂流,木筏上发生了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惨剧,最后只存活10人。但是法国政府却因为惧怕舆论的谴责而对此事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引起受难者的不满,席里柯在人民有冤无处诉的情况下愤然拿起画笔,经过走访生还船员、搜集素材、现场写生,最终用18个月完成了这幅震动法国、波及欧洲的“写实”巨画《梅杜萨之筏》。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欣赏、理解这件作品,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列出了欣赏提纲,并先让学生来介绍作者,讲述此画的历史背景、作品内容,并揭示主题,然后教师再在与画面相和谐的音乐背景中将此画的精髓部分娓娓道来,不但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而且渲染了气氛,进行了情境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向学生讲述了有关“梅杜萨”的希腊神话故事,丰富了教学内容。
接下来,我又带领学生们欣赏了西班牙画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俄国画家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法国画家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每件作品,都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于书上的大画面,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达到了欣赏的目的;同时,通过语言的表述,给学生以听觉上的刺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拿破仑和他妻子约瑟芬的奇闻轶事,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为了拓展学习内容,我巧妙设计了“历史画能否被摄影作品所取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历史画不能被摄影所取代,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绘画作品要比摄影更典型,更具有感染力,而且其含义也更为深刻。
(四)、在自我评介方面,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和心得,归纳有三:第一,通过欣赏书上的绘画作品,使我们看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所以我们应该呼吁世界和平,坚决反对战争,并珍惜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美好生活。第二,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学习画家所具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人民伸张正义的良好品格。第三,我们还应该学习画家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
板书设计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
历史画——《最后的晚餐》、《勃鲁达的投降》、《希奥岛的屠杀》。
浪漫主义
欣赏——《梅杜萨之筏》、《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历史画能否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说明,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历史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写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国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史上,中国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重难点
纵览本课,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思维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也是发展时期,因此我将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我使用复习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即复习上一单元只是,同时引出禅让制,教师指出在大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导入今天所学新课。
2、教授新课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个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图片,设置问题: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知识,认识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设置第二个问题,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获得大禹“涂山会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大禹的地位提高,进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次,板书,夏朝的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且结合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地图,认识到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通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简单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过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引出启继承王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让学生讨论书中“想一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认识到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区别。
第二个部分,板书,夏朝的发展。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分析据此所获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这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夏朝就这样一直繁荣下去了吗?过度到下一个子目的学习。
2)在第二个子目“商汤灭夏”中,
首先,结合书本,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设置讨论问题: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于此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族的强大,引导学生推断:商灭夏。接着,板书商的建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商建立的时间、都城。
其次,观察《商朝形势图》,使学生认识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迁都,通过设置提问: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商代迁都的原因。板书:盘庚迁殷。通过地图册,使学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书商代的发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学生在国家机构上的建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阅读部分,以及观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蚕》、《商代铁刃铜钺》,体会商代经济文化的进步。
3)在第三个子目“武王伐纣”中,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设置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纣的残暴。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局?引出武王伐纣的事实。板书:西周的建立。学生归纳时间、都城。接着,通过书本议一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书西周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诗经》节选及课文,提问: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有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归纳西周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师指出,西周经济的繁荣同样也是平民的劳动者所创造的。
再次,板书东周的建立: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归纳知识点: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4、〖巩固练习〗做配套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在教学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讲故事等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制大事记年表的方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历史说课稿 篇4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东周开始,它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 为什么会出现诸侯间的争霸斗争呢?投影资料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归纳教师强调:诸侯本是周王分封的,西周盛时周王对诸侯拥有很大的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但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落,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战自诸侯出,但周王依然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政治影响不容忽视;而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 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展开斗争。由此可见:诸侯争霸的性质应是奴隶主阶级的掠夺战争。
投影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画像。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
有人说"春秋时代诸侯国连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因而应予否定",你同意此观点吗?为什么?教师条理:不同意上述观点;虽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人民带来灾难;但是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加速新旧制度更替。
过渡:春秋争霸中的五位霸主是先后相继的,战国时期的情况怎样呢?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我们共同学习了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这段历史,了解了争霸战争的来龙去脉,把握了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奴隶制走向衰落、封建制的逐渐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陵马陵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板书设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争霸的背景: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⑴齐桓公称霸:
①原因: 齐国是富庶的东方大国,有渔盐之利;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尊王攘夷"的策略
②方式:公元前7世纪中期会盟诸侯
⑵晋楚争霸:
①原因: 其有丰富的阅历和政治经验;
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富国强兵的系列改革措施;战争中策略的成功运用。
②方式:公元前7世纪后期凭借军事胜利确立霸主地位③楚庄王成就霸业:公元前6世纪初
⑶吴越争霸:
⑷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点?
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
重用人才;
重视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增强国力;能运用正确的谋略,取得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
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⒈背景:战国初年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此格局。
⒉过程:①魏齐争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②秦国独霸:长平之战⒊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历史说课稿 篇5
一、 概说:
英中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英中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英中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英中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英中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 教学目标说明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 情意目标: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3、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英中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三、 教学过程说明: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英中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程是;
1、情景导入、新课呈现: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英中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英中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师生围绕重点难点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问题分三个回合展开。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涉及了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英中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英中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
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
在讲英中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学利用教师所做的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英中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德育层次目标。
4、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教师设立一道思考题,应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通过评价林则徐,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
5、概括总结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6、板书展示
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和讨论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件呈现)
英中战争
英中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略述英中战争的经过。
评价林则徐
四、 评价说明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评价仍然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生评价
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判断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学习中,学生态度端正,主动学习,讨论合作,拓展思维。
(二)、阶段性评价;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跟踪档案袋,跟踪记录,包括每次成绩,课堂发言情况,自我活动情况等,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
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形成模式,体系完整,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
五、 说课总结
本科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说课稿12-28
高中历史说课稿03-04
历史说课稿模板(通用10篇)08-12
历史七年级下册说课稿02-23
八年级历史《商人地位变了》说课稿07-12
历史的作文02-10
历史的作文06-22
记住历史作文03-01
历史的流逝作文04-26
历史的足迹作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