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说设计意图:
《指南》告诉我们:“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由于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幼儿在外貌、习惯、性格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我们要正确对待。《一只耳朵耷拉的小白兔》是一个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突出,语言中透露着嘲笑和鄙视,容易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拓展孩子的想象力。故事极具创意,从问题-冲突-解决都充满童趣的处理方式,故事描述小兔子由于个体差异而受到别人的嘲笑,于是它想尽种种办法让耳朵竖起来,其实是带出小伙伴们与小兔子之间的关系。小伙伴们不仅没有安慰小兔子,反而三番两次地嘲笑小兔子,于是制造出了更多的问题。最后请小朋友想象故事的结尾。这个故事和生活比较贴近,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讲述中懂得每个人各有优点,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这个故事同样也适合我们广大的家长和老师,读后发人深省。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应该用乐观的态度去认识它,对待它。
2.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能够结合相关动词短句讲述故事情节。
3.愿意接纳自己、接纳别人。
(三)说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是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它。教学难点是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结合图片运用相关动词讲述故事情节。
二、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作了以下准备:
耷拉一只耳朵的小兔子图片,教学图片一套,故事课件一套。角色头饰若干。
三、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猜测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呢?
采用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看课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课件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果你是小兔子布布,伙伴们取笑你有一只耷拉着的耳朵,你会怎样?你会用什么方法让耷拉着的耳朵竖起来呢?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猜测讨论法讨论能开拓幼儿的思维,是激发幼儿言语的重要方法,而言语是幼儿学习阅读和检验阅读能力的基本手段。运用猜测讨论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儿积极言语,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等。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图片和课件直接获得印象。猜测讨论法是幼儿在讨论、猜测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五、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出示主要角色图片,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2.结合图片,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3.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迁移经验,使幼儿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4.幼儿进行角色表演。
(一)、出示耷拉着一只耳朵的小兔子图片,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就以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并且通过一个提问直接进入了课题:小朋友,你们看看这只小兔子的耳朵和我们平常看见的有什么不同?(请幼儿讨论并说说,学习词语:耷拉。)这只小兔子有点特别,他的一只耳朵总是耷拉着,怎么也竖不起来,他想去找朋友玩,可是发生了许多事情。你们想听故事《耷拉着耳朵的小兔子》吗?
(二)、结合图片,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此环节我运用了直观法和提问等方法,把故事进行分段讲述。
1.讲述故事第一段,提问:a、布布去找伙伴们玩,伙伴们是怎么对他的?他们怎么说的?(你的样子真滑稽,快把你的耳朵竖起来,你应该和我们一样才对。)b、布布的耳朵和伙伴们的不一样,所以大家都笑话他。如果你是布布,你会怎么想呢?还会怎么做?让幼儿猜猜说说让耳朵竖起来的方法。
2.讲述故事第二段,先讲小兔子用的第一个方法,提问:a、布布想了什么办法让耳朵变直?b、你们猜猜看,布布还想了哪些办法呢?让幼儿说说故事中的原句(倒挂在树枝上、把烧汤的锅戴在头上把耳朵遮住、在耳朵里插胡萝卜、把树枝和耳朵绑在一起、用鱼竿把耳朵钓住、用氢气球绑着耳朵。)它想的这些办法有没有用?c、可是小伙伴们还是取笑他,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讲述故事第三段,布布还会用什么办法让耳朵竖起来?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各种各样的办法。这些办法有用吗?如果你是布布的伙伴,你会嘲笑布布吗?你会怎么办?
4.讲述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后来布布想明白了,他又去找小伙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布布是笑得最开心的?最后小伙伴们喜欢布布吗?
(三)、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感受小兔子布布被伙伴们取笑的心情,使幼儿懂得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独特性。此环节其实重在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我通过看课件的形式让幼儿完整欣赏故事,有利于幼儿更形象的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涵。同时我还运用了提问法,引导幼儿去发现本质:小兔子有着一只耷拉着的耳朵伙伴们应不应该取笑他?总结: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我们小朋友也有特别的地方,比如有的小朋友胖,有的小朋友个子很矮,但只有加强锻炼,多吃饭,不挑食,身体就会很健康,各自也会慢慢长高;我们看到一些有特别的小朋友也不应该笑话他们。
五、延伸活动:
分组:角色表演。
提供给幼儿头饰和布置简单的场景,请幼儿自己选择扮演的角色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把故事的叙述部分该成简单的旁白,主要让幼儿练习角色的对话及表演相应的动作。
这一环节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对话,表达自己的理解,给幼儿提供表现和说话的机会,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绘画:小兔子还可能使用的方法。等等。
六、说活动反思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倾听、表述、欣赏、阅读等语言经验,促进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设计教学,首先教师用猜谜语激发幼儿兴趣,接着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引出课题: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兔子,雄的、雌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聪明的、愚笨的。不过所有的兔子都有一对竖着的长耳朵可有一只小白兔有点特别,它的右耳朵一直耷拉着,怎么也竖不起来。然后教师通过图片讲解小白兔用倒挂、戴锅、绑树枝、绑气球的办法它的右耳朵竖起来。最后,请小朋友们想象故事结尾。
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小结到位。整个教学活动步骤清楚,每个段落,层次结束后,教师都用清晰的语言进行归纳小结。
纵观集体活动中的师幼对话其实是从教师指向幼儿、再从幼儿返回教师,教师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而孩子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看法的声音少。最后如果教师能在最后加上一个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记住故事情节,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不取笑有残疾的小朋友就更好了。
说课稿 篇2
大家好,我这一次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 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 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 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 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什么。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 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 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百合花开》选自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在少年,我要飞翔。”重在培养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为树立远大理想打下基础。《百合花开》无疑是最好的范本,它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一株小小的百合,生长在数千尺高的断崖,地处偏僻的山谷,自然环境何其恶劣!“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百合还要面临野草和蜂蝶鸟雀的鄙夷嘲笑,这种社会环境是对百合更严峻的考验。然而,它内心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要开花!在执着中追求,在坚忍中努力,终于,百合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成就了百合谷地。面对众人仰慕,百合淡泊、宁静,它教导大家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它启迪人们要“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灵性的、精神的美”是林清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百合的遭遇告诉我们:花的价值,开花来体现;人的社会价值,要靠成就来证明。当今社会,虽执着奋斗者有之,可自甘野草者,怨天尤人者、瞻前顾后者、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我们要从百合身上汲取奋进的力量和人生的启迪。而如何能让这株百合的形象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便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说教法
细细品读此文,震撼之余,我想对于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利用我校的“四环导学”模式,采用“阅”“读”相融的方法教学。阅,即默思;读,即朗读,让学生在静思默读和琅琅书声中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准备分两课时进行,并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6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八至第十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环境的恶劣,世事的艰辛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遭遇。
4、围绕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感悟作家的写作特点。
5、通过多元解读教材,感悟百合执着顽强的精神,体会到百合花逆境不屈服,顺境不张扬的可贵品质。
四、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我以“美”为主线,共安排四个教学环节。
(一)诱思导入,揭示课题:
(二)共研作品,品读文本
(三)展示交流,体会情感
(四)巩固知识,回顾收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始,我先由作者的经历导入本课,并继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我这样导入:“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花——百合,它洁白,秀丽,完美无暇,百合悄然开放,发出淡淡的幽香,一朵一朵的百合盛开在山谷、草地、平原……于是,就成全了一个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百合谷。”同学们,你们想去这个地方看看吗?(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合谷,欣赏那里的百合花开。
意图:语言创设情境,学生的心灵被这美所牵动!这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
第二环节:共研作品,品读文本
首先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读文,获得对百合的初步印象,同时夯实字词教学,扫清文字障碍。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体会情感
师:“请同学们再来阅读全文,看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株怎样的百合?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词语,我对学生发言归纳如下:这是一株坚强的百合,这是一株执着的百合,这是一株追求美的百合,这是一株热爱生活的百合……
意图:这样引导学生从篇入手,着眼全文,获得完整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重点品读重要语句。学生自学后,再小组交流。我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发言。
全班交流时,学生谈到哪里,我就讲到哪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给他们畅谈的机会。
我会重点赏析以下三句话。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对于此句,我指导学生通过多元解读法学习。
如果学生理解到“直直地挺着胸膛”就让他读出百合的自信、顽强。
如果学生理解到“深深地扎根”就让他读出百合的坚定、执着。
如果学生理解到“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就让他读出百合的不怕困难、不畏艰辛。
2、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这段文字表达了百合内心坚定的信念,我指导学生发现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读出排比的语气。
意图:这时的读仅仅停留在语言表达的技巧上,外在的形式上。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野草和蜂蝶鸟雀鄙夷嘲笑的话,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野草蜂蝶等对百合的鄙夷不屑,突出百合在逆境中生存的艰难。
之后介绍林清玄的相关经历资料。
师:“林清玄是著名的作家,在成名前也曾屡屡遭受到别人的怀疑、讽刺和打击,但是他说:“我知道自己内在的潜质,我知道自己终究要成为以文字为生的人。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我都愿意用我的文字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至死不渝。”
这时候,学生一定会体会到林清玄就是在借百合表明心志。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的一朵百合花吗?”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出的泪滴。它那透着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了断崖上最美丽的一道景色。
对于这段话,我引导去学生探究文本用语的精妙,扣住“极深沉的欢喜”和“泪滴”这两个语言点,引发学生和文本深层对话。
师:让我们都谨记第一株百合的教导:学生齐读: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首先,学生会由百合谈到林清玄,再联系以前所学课文一定会说出:海伦.凯勒、贝多芬、张海迪、史铁生……
最后,教师由自己的经历谈起,并鼓励学生敞开心扉。
意图:从而,使这株执著坚韧、淡雅高洁的百合形象植根于学生心间!
第四环节:巩固知识,回顾收获
百合谷固然迷人,但百合花开多么辛酸曲折;成功固然诱人,但赢得胜利要历经多少艰难险阻。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在看到漫山遍野的百合花时,更应谨记这个美丽的结果付出了一个怎样难以言说的艰辛。是花,就努力地开放,是鸟,就尽情地飞翔,心中有梦,就努力去追寻。让我们都能“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让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上都百合花开!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设计旨在通过
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还初读了课文,在初读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这句话中包含了两对反义词,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就找到它们呢?(指名说并出示:自卫——进攻 矛——盾)(师板书)
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过渡:是啊,矛和盾是一对反义词,盾的自我保护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就是(齐读课题)。这对矛盾的事物,发明家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它们合二为一,发明坦克呢?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用“~~”划出句子来。
(二)板块一:解决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齐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指名回答)(指名上台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师:同学们,这就是发明家左抵右挡,但还是难以招架。)理解后,再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配读。
表演是本班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在表演中不但理解了“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意思,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但由于我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表演效果不佳。
过渡:虽然,发明家拿着盾左抵右挡,但还是挡不住矛的进攻,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呢?
(三)板块二:研读课文,解决科学家是如何想的?
1、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
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也可以边读边用笔划一划有关句子。
2、指名回答:谁愿意来当当发明家,说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后出示: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自由读)
3、(三个“然”)师: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个“然”字词,是哪三个呢?(回答后带“然”的词变红色。)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忽然”说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很快,一瞬间的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谁来读读发明家这一下子的想法呢?(指导朗读:想法要轻、慢点。)个别读后再齐读。
“固然”是本来这样的意思。
师:本来怎样呢?(引读:师:待在铁屋子里,本来这样很安全的,但是(生读: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该怎么办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哪“当然”呢?(“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理所当然什么呢?(这里指理所当然要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谁来读读这“理所当然”的句子呢?
3、指导朗读:师:当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读)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学生读)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学生读)。
4、小结:刚才,我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到发明家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抓住三个“然”的词语进行研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文句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且让学生在剖析中了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对学习进行了又一次朗读的训练,更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语读深读透课文的方法。
过渡:就这样,发明家发明了坦克,你们见过坦克吗?想不想再见见坦克呢?
(四)板块三: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师:这就是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看着眼前的坦克,你还能找回“矛、盾”的踪影吗?(指名说)面对这坦克,你感到这样呢?(
边欣赏边议论)
2、师:面对着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同学们的感受各不相同,下面就把你的感受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读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在学习了坦克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与一体后,再让学生看坦克图片找找矛和盾的踪影,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发明家的善于思考与坦克的神奇。
3、师:把矛和盾的优点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画出课文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什么呢?(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生朗读,如味道不够)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生朗读)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一起读读。(生齐读)
(我还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庞然大物”说明什么呢?(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生朗读,突出“庞然大物”)
(我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第一次)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头一回)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大家自由练习练习吧。(学生自由练习读,齐声朗读)
4、师小结: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又会对发明家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出示句式(写一写)我想对发明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让文本意象活跃在学生的头脑中,更是让学生领略了坦克的威力、集合的力量,再通过写一写,进一步加深对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印象,使集合的思想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定的触动。
(五)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师: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是什么让坦克有这样的威力呢?(学生回答)正如课文所说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学生齐读。)
师: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生:“谁”指坦克。)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指名回答)
师:“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其他物体的优点的产物?(指名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集合了哪些物体的优点。)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可以指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给予一定的评价:如,这样你会更优秀的。)
4、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这样的启发,让学生活学活用,不但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引发了他们自由表达,言语智慧在学生美好的梦想和憧憬中如花朵般竞相开放。
六、说板书:
板书: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这堂课,让我欣慰的是:整堂课的教学充分关注了文本言语的特点,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语汇,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言语教学;关注了课堂中儿童的言语实践,让他们说话、抄写、讨论、朗读等,语言技能在他们那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微风拂面,表皮而过”;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时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说课稿 篇5
一、指导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的教学要求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体现三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向学生学习最终到达的最低水平,强调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2 (必修)第二单元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中的《胶体》。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②使学生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分散系概念
②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太度与价值观
①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②关注自身生活实际,体会化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③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难点: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
三、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胶体与溶液、浊液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大小。归纳胶体重要性质时,提醒学生:决定胶体性质的是物质的聚集状态,而不是结构,注意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1.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溶液、浊液、混合物的概念并不陌生,加热、过滤等实验操作也很熟悉,知道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溶液中的难溶性的固体,溶液中的溶质可以透过滤纸,悬浊液中的“溶质”不能透过滤纸,这为掌握本节课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2、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运用比较、分类、归纳自主学习分散系概念,和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不强,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思路
(探究实验一) (探究实验二) (探究实验三)
胶体的制备胶体的性质 (课前学生准备)
丁达尔现象本质特征 聚沉
解释生活区别溶液 中现象 和胶体 应用:渗析 应用制豆腐、电泳电镀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早晨的森林里阳光铺洒地面,夜晚霓虹灯产生的奇妙景象,夜晚打开手电筒按钮,看到光柱。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设计意图:能过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2.分散系教学:
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下列问题:什么叫做分散系?分散系由哪两部分组成?老师纠正补充并指出常见分散系。
设计意图: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将实验盘中的各种试剂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和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外观感受“溶液”与浊液的区别,培养观察能力自然过渡下部分内容。
质疑:澄清的这一类是同一种分散系吗?
(学生探究实验)请同学们用激光笔分别照射它们看到有什么不一样的现象?(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学生思考回答后小结:有光亮通路的是胶体,告诉学生丁达尔现象可区别溶液、胶体。
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奇特现象。
(回放)早晨的森林里阳光铺洒地面,夜晚霓虹灯产生的奇妙景象,夜晚打开手电筒按钮,看到光柱。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3.胶体性质教学:
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和胶体
(过渡)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和浊液不能为什么?
讲解:初中学过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过滤。浊液中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纸而溶液中的粒子能透过滤纸,说明浊液分散法粒子和分散质粒子啊个大?
那么胶体微粒大小如何?
[实验探究一]——丁达尔效应
【演示】1、胶体的制备:取3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有何异同?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黑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提问】有什么现象?记录现象
3
【提问】有什么现象?记录现象
【总结】分散质微粒直径:溶液<胶体<浊液
[实验探究二] 电泳现象
【演示】Fe(OH)3胶体的电泳实验:在盛有红褐色的`Fe(OH)3胶体的U型管的两个口(U型管上方用少量导电液使电极与胶体分开,避免胶体粒子与电极直接接触),各插入一个电极,通电,观察现象(带有正电的Fe(OH)3胶体粒子将向阴极移动)。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呢?
【讲解】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就产生了电泳现象。
【总结】胶体带有电荷
[实验探究三] 凝聚——胶体的破坏
【演示】取出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往里面加入3mlFe(OH)3胶体。在分别往三支试管里加入1ml 2mol/LNaCl溶液,1ml 0.01mol/LAl2(SO4)3溶液,1ml 0.001mol/L K3Fe(CN)6溶液,观察现象。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呢?
【讲解】:因为Fe(OH)3胶体中的胶粒带正电荷,当我们加入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中带负电的阴离子会和带正电的胶粒结合在一起,由于地心引力,便凝固沉降了下来。阴离子所带电荷量越多,产生沉淀量越多,因而试管中沉淀量也都不同。回到我们课前提出的豆浆加盐卤豆腐问题,原理也一样。由于加入盐卤也属于电解质,其中与豆浆胶体中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会使得豆浆胶粒凝聚沉降,再通过其他的加工过程,就制作成我们常吃的豆腐。由于胶粒的沉降,胶体被破坏。这就是我们这个实验所要讲的内容:凝聚——胶体的破坏
【总结】胶体的带电荷胶粒会与与其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凝聚
反馈练习
1、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溶质粒子大小?
2、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NaCl溶液 B、Fe(OH)3胶体 C、盐酸 D、稀豆浆
课外活动与探究 (查阅资料或家庭小实验)
(1)我们使用的墨水也是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不能混用,
否则可能会堵塞笔头,什么原因?
(2)试用胶体知识解释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3)明矾为什么能净水?
(4)静电除尘器原理和冶金工业用电选矿的原理是什么?
(5)土壤为什么具有保肥作用?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程注重联系实际的理念,既巩固课堂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分散系
分散质微粒直径 溶液<1nm
逐
分散系(液体)胶体 1-100nm 渐
增
大 浊液 >100nm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和胶体
(2)电泳
(3)聚沉
稳定性逐渐减小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购物策略》一课。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析
《购物策略》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与饮食”中的第二节,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准确计算,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购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一数学理念的理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知识、技能方面所做的要求及我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购物的不同策略,体验到数学与日常
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从而
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知识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能通过准确的计算,多角度的思考,解决哪个更合算的实际问题。
3、能力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问
题中来,在课堂中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生成新的问题走出课堂的过程。本节课我将采用“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包括:(点击)走进生活、发现问题;分散集中、生成问题;深入探究、解决问题;反馈练习、深化问题;拓展延伸、升华问题。下面就这五个环节具体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新课伊始我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学校要组织咱们去春游,春游之前你要准备些什么呢?”学生对春游比较感兴趣,因而能踊跃发言,我就顺势引出有几家超市正在促销饮料的课件,让学生自主发现课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二)分散集中、生成问题
疑问是智慧的窗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提出了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根据刚才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后,我将学生的问题整理成为本课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
a、要买一小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b、要买一大一小两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c、如果每位同学准备200毫升饮料,全班56人去哪个商店购买合算?
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寻找眼前问题与已有知识体验间的联系,营造了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为下一步鼓励学生表达,在理解基础上,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并分享彼此的思想、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奠定了基础。
(三)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独立思索、通过亲自动手计算解决前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第三个问题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得到了两种方案。特别是第二种方案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将生活中的饮食卫生观念渗透其中。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反馈练习、深化问题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应用。围绕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一组购买酸奶的练习。(点击出题)这部分既包括了“有几种买法”这一基本的练习,同时又深化了“怎样买合算”这一购物的常用策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问题
在前四个环节中学生已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那么本环节则用一道有难度的思考题(点击出题),达到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作用。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在探索中体味到做数学的乐趣,进一步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说理念】
本节课设计采用板块式,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
【说流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难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复述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
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课外拓展
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五、课外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文成公主进西藏
乐意进西藏
过河
怎样进西藏沼泽
听到死讯
背乃巴山
相会在西藏
建设在西藏
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课题是《鲸》,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学习目标、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一篇。本组课文都是说明性文章,意在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并了解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鲸》一文介绍了有关鲸的体形特点、进化历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选编本文的意图,1、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2、体会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3、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二、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5—6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其中,重点是:1、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2、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有关鲸的资料、图片
四、教学过程
本课预计2课时完成。今天我主要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共分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三)、汇报交流,精讲点拨,(四)、巩固检测,(五)、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多媒体课件(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生答:鲸。师板书。汇报你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2、检查预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字音、字形掌握情况。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生自读自悟,质疑,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了解鲸的特点。师提示采用找中心句和列提纲的方式来把握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环节设计正是这个理念的具体实践。
(三)、汇报交流,精讲点拨
生小组合作后,基本能够把握鲸的特点,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
家、演说家、导游中的一个角色,来汇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当朗诵家的要读出鲸的特点;当画家的要画出鲸的特点;当演说家的要讲解出鲸的特点;当导游的要解说出鲸的特点。小组内评议。然后推举一人代表,在全班内交流,师生共同评议。在生汇报的时候,师相机板书鲸的特点。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采用角色置换法,将阅读转变为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在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生的汇报表演,可以看出学生对鲸的特点认识和把握比较准确与全面,此时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体会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相机出示课件:“课文是怎样把鲸的特点介绍清楚的?”划出有关的语句。
根据生的.回答,师课件出示改写后的句子。例如:鲸很大,很重。让生与原文对比阅读,体会哪个表达更好?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自读体会,小组内交流,进而班级内交流,师根据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语句,指导朗读,并相机板书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环节重在学法指导,为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巩固检测
为了将鲸的特点说的具体、准确、生动、形象,作者使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你学会使用这些方法了吗?
师课件出示有关鲸的图片,生借助学到的说明方法做口头练笔。
1、以某一类鲸(如白鲸、虎鲸、蓝鲸等)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
2、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选做其一。
(五)、拓展延伸
师肯定鼓励生的口述后,引导生关注自然,激发其保护鲸的意识。
鲸是一种古老的生物,但它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两年才产下一头幼鲸,而且由于人类的捕杀和海洋污染,鲸的数量急剧减少,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为鲸做些什么呢?
布置作业:
1、 拟宣传保护鲸的标语,张贴于自己生活的社区。
2、 小组为单位,在自己生活的社区,举办有关鲸的讲座,倡议人们关注海洋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选作其一即可。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并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周围的人们,从而将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五、板书设计
鲸
外形特点 列数字、举例子
进化过程
种类
生活习性 打比方、作比较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浙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数》。《简易方程》是小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联系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由于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显得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数有许多知识和规则与小学生原来的认识和习惯不同,而这些知识和规律又是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里学习代数的主要基础。
2、教学目标:原教案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是以“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作为标准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的,根据认知领域发展的不同层次将整体目标分解成“认知——学会——掌握”,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由于仅仅着眼于认知的角度,单纯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标准来分解目标,因而由此而形成的学习目标是缺乏“整体、系统发展”的意义。新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生学法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活动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原教案的导入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上是按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的,思路在继续“教教材”,不仅教学过程一般化,学生也没有真正进入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抛开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从学生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我们认为选择这样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故在新教案中的导入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包括教师自身的优势、特长)所设计的。课前谈话就足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用“帅、酷、牛”等时尚用语及一首儿时的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深深激发学生好奇心和积极性。一则“失物招领”和“畅想年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眼前一亮有了新鲜感。同时还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去畅想自己和老师的年龄,购买喜欢的物品,既直观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2、以学生生活经历为素材,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到数学角度。原教案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忽略了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认知特点。新教案的学习活动重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在“失物招领”中,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数,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又大胆调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变得易于理解掌握。学生对于怎样用单价、数量求总价已经很熟悉,因此,我就直接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特殊要求自由选购食品,并列出求总价的式子。经过分析,概括得出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在这节课的练习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情境练习:从儿歌“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中感悟、理解代数式的意义;根据相关条件用代数式表示任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的年龄。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新意。
3、“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原教案中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也忽视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达到高涨。新教案中教师则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引导和在“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情景条件下才能有效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学整体上更具有系统性,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也更紧密,更多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问题进而萌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的构建知识。最后是综合运用,在练习中加以巩固。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得到了广泛的调动。使学习过程不仅具有了“最近发展”的意义,而且也是“经济化”的。
4、关注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继续发展需要。原教案的作业和反馈都是较单一的,形式上和要求上还不够多元。在新教案中教师考虑到了不同的学生完成作业的量上可以有差异,尤其在在反馈上采取的形式和评价也是多样的,比如教师评价、学生自己一自己喜欢的方式评价自己,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反馈。
5、自主的问题情境,开放的练习视野,引发了蓬勃的思维活动。学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家人年龄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材料,从而使其对知识的掌握由形象感知迈向抽象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发展性练习中得到有效拓展。一是深度的拓展。“男生a人,女生b人”,从只有一个字母,跨越到含有两个字母,认知的思维已走向深入;二是广度的拓展。“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想方设法提问的过程中,势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思检阅自己的已有知识模块。这样一来,学习呈现出了一种整合性的态势,知识的范围已走向宽泛。因此,用这样一个发展性练习结课,真可谓意味深长!
五、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1、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3、学生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的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这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
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二、说学情
对四年级学生进行学习前测表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数的基本知识,会根据具体的情景写分数;会读写小数,能结合具体的计量单位说出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会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会比较简单的两位小数的大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知道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这些知识都是本节课教学的起点。
三、说学习目标的确定
基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通过观察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熟悉的十进制关系的现实原型多角度理解小数和分数的关系,理解计数单位0。1、0。01、0。001。
2、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四、说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重点为: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难点为: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五、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练,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六、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七、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小数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小数?你能举出些小数的例子吗?过去,我们学习长度单位时,都测量过自己的课桌高度,那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讲桌的高度是多少吗?指名测量,其它同学观看
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相关例子。
3、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测量一个物体的长或高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我们就要用到小数。那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购物、测量的过程中都见过小数或用过小数,对小数已经不陌生。想通过学生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进一步发现 小数应用的广泛性。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米尺图提问:上图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米?写成分数是多少? 1分米为什么可以1/10米表示呢?根据学生的汇报师引导。
2、请同学们看米尺。
从0到30,从0到50,应该是几分米,十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同桌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0米、0。1米、3/10米、0。3米……
3、让学生观察1/10米和0。1米,4/10米和0。4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观察1/10米=0。1米,4/10米=0。4米,从这个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分母数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4、提问:十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出示米尺)讲解:1厘米是1/100米;1/100米写成0。01米;0。04 米是两位小数,请同学们想一想,4厘米、7厘米,用米来作单位是百分之几米?怎样用小数表示?学生汇报:
(板书: 1/100=0。01 4/100=0。04 7/100=0。07)
5、提问:如果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多少?
6、讲解并提问:从0刻度线到第一条短刻度线表示1毫米,它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呢?
(1)(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说出两个用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并请自己的`同桌把它用小数表示出来。
(2)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多角度的强化认识,理解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初步理解一位小数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直接观察教具,在老师引导和同学们的合作之下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具体意义,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再一次渗透了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7、课堂小结:
(1)根据学生的汇报再次提问:从这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汇报。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你都发现了什么?同桌先交流,后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师)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 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4)进一步提问:在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师进行归纳整理。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学习所得,既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够加深对本节课的知识的掌握。
(三)巩固新知 教学课件
(1)将阴影部分用小数和分数表示 (2)找朋友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层次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并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特别是在拓展性练习中,让学生在数轴上认识小数,从而可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数的大小,还可以体现出小数之间的关系和无限性,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作业布置
教材36页1、2、3
【设计意图】: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八、说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1 分米 1厘米 1 毫米
1/10 米 1/100 米 1/1000 米
0。1米 0。01 米 0。001 米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分别写作 0。1,0。01,0。001……等。
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设计意图】: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新授知识重点,旨在让学生直观了解所学知识。
九、说教学反思
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尤其在小数的知识上,不仅能利用米尺将几分米、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的数,利用元角分的关系写出小数,也会用小数表示线段图、面积图中的涂色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复习学案,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回忆起分数和小数的智慧,并初步感知小数和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关系。
探究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利用学生的复习学案内容以及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从学生熟悉的尺子图入手,然后再以面积图为主进行直观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
而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则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手里的学案和三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一位小数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能较好的完成任务。
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明确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样轻松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并运用知识迁移,明确了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多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进而补充了数位顺序表。
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小数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就开始渗透0。1和1的关系,后面通过课件演示,是学生明确进率为什么是10。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学生自主探究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时,学生不知道怎么交流,应该是前面一位小数的学习还是不够深刻,部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不牢,所以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出现困难。再如,问到“小数部分有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有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时”,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是因为对小数的意义的掌握时不扎实、不理解。
这些都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出现这些问题说明本节课教学设计还有一些问题,在教学重点知识时,要慢下来,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需要继续探究、改进。
【说课稿】相关文章:
《雷雨》说课稿11-19
诗歌说课稿11-20
丰碑说课稿11-24
《赵州桥》说课稿11-24
《登高》说课稿11-25
《称赞》说课稿11-26
《浮力》说课稿11-26
《祝福》说课稿11-27
《变脸》说课稿11-27
养花说课稿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