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4-11-06 07:36: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物理说课稿[优选12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说课稿[优选12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物理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会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斜面、木块、细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学生预习测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3、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2、学生猜想并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师生共同研究决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4、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木块的重由弹簧测力计测出。

  (2)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读出。

  (3)木块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斜面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用刻度尺沿斜面量出。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5.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6.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7、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当斜面光滑程度和物体重力相同时,斜面倾斜程度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8、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写出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功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2、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整个教学是按照情景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讨论质疑、教师精讲、反馈练习的思路设计的',这种“自学辅导”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学生自学的感性认识出发,到学生讨论质疑的深入,当学生出现疑难问题走头无路的时候,教师精讲,点明主旨,给学生来一个柳暗花明,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最后反馈练习,作以小结。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结合具体实例,提出几个与做功快慢有关的问题,引入本课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评析、让学生体会功率的含义,从而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环境中。)

  2、进行新课

  组织学生观察教材中插图,讨论与做功快慢有关的问题,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与电功率、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功率的概念。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与功率有关的内容,了解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其换算。

  4、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额定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了解机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与联系。

  5、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在物理中或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的快慢?我们是怎样表示的?

  6、师生一起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功率P=FV表达式,并说明式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

  7、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并强调解题的思路及注意的问题。

  8、例题讲解和反馈检测

  9、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4题

  物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编写特点和意图)

  本节内容由怎样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压强、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快慢,教材这样安排也有利于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材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现代生活与力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本节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车、双手拉弹簧、推门、提水桶、人拉车等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说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能列举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例子,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能正确写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2.能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四、说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突破措施:一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弯锯条、拉长弹簧、用磁铁吸引钢珠、手捏橡皮泥等,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课件出示大量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探究:充分体现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上,让学生在推、拉、提、压的.动手体验中思考,获取知识。

  2.学案导学: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指令,整过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精选学习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合作交流,把问题更多的放在小组内得以解决。老师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观察、倾听、点拨。

  (4.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便捷的作用。)

  六、说教学流程

  1.课题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学生思考,搜集有关力的一些说法,由此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力”)

  2.要点探究:四个要点

  要点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现象:人推车、拉长弹簧、推土机推土、用水桶提水等,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产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两个物体;②有动词。告诉学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提、压等概括为“作用”,这样,我们可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针对以上力的概念,老师引导学生且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注意:这里的板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板书,仅凭学生头脑中有关力的事例,是很难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两个学生实验: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实例。

  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参照课本第三页图7.1——2有关说明,完成实验,

  归纳概括实验结果的共性特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里,要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个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实例。

  要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演示:用力拉弹簧、打台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系。

  老师可以继续演示推门,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但这个实验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所以,可以给学生提供核桃钳子,让学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光线的认识,迁移到力的示意图的学习。达到会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描述力。明确画法,规范作图,使学生达到能识图,会画图。对具体步骤和画法要提出较规范的要求。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第5页画力的示意图2、3题。

  要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对力的概念形成整体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体验,感受手对其他物体施力的同时,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进一步完成图7.1—5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利用整理、归纳的方法较清晰的反映各实例的共同特征,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体认识。

  另外,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需要巩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这一认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现象。

  3.梳理反思:给学生3分钟时间,梳理反思刚才学习内容,补充修改导学案,构建知识网络。

  4.达标检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3个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出示答案,学生小组互批。

  5.课后延伸:

  布置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动手实践的课程理念。

  七、说板书设计

  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

  物理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三章第五节,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

  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物理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传播》,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下面我就按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理念、说学法和教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教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大连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教师提问: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引入光源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你知道还有那些物体是光源?就以学生举出的光源为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类。

  2、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

  (1)提出问题:

  有关光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学习中依依解答,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直线、曲线、折线、射线。

  (3)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冻、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小组分别向同学展示光空气、液体、固体光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如果举手同学不多,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4、光的传播速度

  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5、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7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一、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分析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

  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

  (一)引入课题

  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

  探究点一:什么是力

  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由此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前面事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样设计通过学生举出事例联系生活,通过事例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的能力作为一个物理量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F 、牛顿(n)这里可以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牛顿,上课时找学生讲讲牛顿的故事,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可以学习牛顿的'敢于探索,坚持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拉测力器和挤压柠檬。通过这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概括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里让学生举一些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事例。强调力的一个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形状。

  演示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会改变运动轨迹。再观看打棒球、羽毛球、踢足球等视频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视频。让学生总结出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这样设计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探究点三: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学生对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力的作用点是是学生新接触的知识,因此设计两个实验让学生体验。最后,小结出力的三要素.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体验加深知识的理解

  (2、力的示意图

  通过课本小组自学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然后找三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作图。最后,由教师边点评边引导学生得出作图要点。

  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自学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为培养形成良好规范要求。

  探究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事例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达标检测

  练习题的设置与探究点对应,题目少但题型都有代表性。可以及时、客观、全面的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 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帮助学生记忆。还能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反馈学习目标。

  七、教学反思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简单、有趣,且就在我们身边,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是新课标要求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注重了新课标要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在学生认识规律之后,又及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应用意识。

  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

  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

  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

  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

  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

  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

  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123456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物理说课稿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类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了解原子及其结构

  教学难点: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上、大家看,我们的世界中有蓝天、有白云、有花朵,这么多美丽的现象都离不开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

  (教师引导同学们观察教材中图11、1—1和图11、1—2中的两幅图)

  [师]看到这些,同学们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宇宙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生]太阳系的组成呢?地球在太阳系中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科学界说火星上已发现了生物生存的痕迹、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来了解一下宇宙和微观世界、

  二、进行新课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宇宙浩瀚无边,有无穷的秘密等着我们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想像能力、

  强调地球只是太阳的八大行星之一,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1。1—2、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1、1—2,强调银河系很大,穿过也要十万年的时间、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1、1—1,强调宇宙很大、物质是运动的,举例(包括化学生物方面的运动),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初步建立学生的物质世界观、

  (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举例:分糖、分醋、着重帮助学生构建分子的物理模型和概念、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概括能力、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推测原因、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阅读课本,对“任何物质都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进行讨论,参照图11、1—3思考、

  思考:水、冰、水蒸气都是由什么分子组成,为什么它们在物理性质上有那么大的区别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阅读课本,学生描述插图11、1—6中的类比

  (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宏观均区别是由于微观结构不同造成的、知道水的态变化的特殊之处。

  (四)原子结构

  抓住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这一特点展开,质子和中子能在太阳系中找到对应结构吗?突出物理学的对称美。

  随着老师对原子结构的介绍,思考它的哪些部分跟太阳系相对应、用乒乓球模拟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纳米指的是什么?纳米技术又指的是什么?生活中还遇到哪些与纳米有关的事物、了解前沿科技发展状态。

  了解纳米技术、知道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了解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物理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二.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物理说课稿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量守恒的理解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粉笔、滚摆、单摆、上发条的玩具小车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手持粉笔头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二、进行新课

  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空中下落的粉笔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下落的粉笔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验2: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课本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依据课本图1—7,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卫星由近地点

  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机械能及其转化

  1、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

  教学后记:

  物理说课稿 篇12

  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一物理必修2的第7章第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6)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01-09

物理说课稿04-08

物理说课稿范文中学物理说课稿10-09

物理说课稿【实用】08-10

物理说课稿优秀08-05

初中物理说课稿05-29

物理说课稿范文09-12

物理速度说课稿07-27

初中物理说课稿11-24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03-2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