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二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语文说课稿1
一、说课部分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
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二、授课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向学PPT展示与昭君有关的图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进入课文《咏怀古迹》(其三)。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昭君图,引出典故“沉鱼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再从昭君出塞图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问题,昭君为什么愿意离开汉宫去遥远的匈奴?
《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可见,昭君因画工毛延寿从中作梗不被君王赏识,然而根源还是汉元帝昏庸——只凭画像宠幸宫女,不见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从标题“咏怀古迹”中的“咏怀”二字确定诗歌类型。
咏史诗:大多是诗人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提问:作者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情感的?
答:王昭君(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问:既然这首诗是咏史诗,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情感的那个词语?
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联“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得出)。
理解诗人如何借咏叹昭君的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深沉怨恨?带着这个问题鉴赏诗歌,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赏析诗歌
1、首联赏析,理解诗人如何引入歌咏对象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提问:请同学们描述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2、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着惋惜、同情。
提问:接下来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体会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具体指什么情感?
一别汉宫便与北方的荒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孤独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紫台”与“朔漠”形成对比。“紫台”指宫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
“青冢”“黄昏”,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黄昏时广阔的天空连着大漠,却独有一个青冢,何等空旷凄清。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去”与“独留”形成对比,“一”与“独”同义互文,将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连”与 “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辞·昭君怨》
提问:同学们从这两首诗中体味诗人对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
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诗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问: 接下来请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
“画图”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丑化昭君,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四)、结合创作背景,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昭君 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远离汉宫,身死异国怨无辜遭贬,漂泊西南
画图省识,环珮空归 不分忠佞,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六)、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布置
1、总结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借古讽今,怀古伤己;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2、作业布置
背诵及默写这首诗歌。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首诗歌。
初二语文说课稿2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我是×××××××,我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展示的机会,谢谢你们!希望得到你们的指导。我说课的题目是《花未眠》,我说课的内容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题目。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文学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由于受佛教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荣誉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颓废和空虚,1972年4月16日,他终于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3岁。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然后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思考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图,也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述出来。
8、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师可举例引导如: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为什么说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种"哀伤"
明确:海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却无人发现,无人欣赏,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背后有什么隐蒇义
明确:
①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②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一些美好事物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就能不断发现美。
③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无限的自然美。
9、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寻找,用心地去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灿烂的明天吧!
初二语文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习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情景导入。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中国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环节2:课堂检测。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节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环节4:拓展探究
(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环节5:课堂小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环节6:作业设计
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语言运用练习: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
初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教法
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三、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一课时。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多媒体依次显示)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明确:
1、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写的意图。)
由此,引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更形成了一种理论——“板快构造”理论。刚才同学们看书时应该发现文中6—8段对“板快构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他阐述出来?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也就是作者将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快构造”理论联系了起来,用书中的原话,就是最后一段:(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因此,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要研究课文才能找到,不一定在课文开篇提出,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
思考:
1、那同学们想一想,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板快构造理论)
2、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3、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表。(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
我们分析了《恐龙无处不在》,通过阿西莫夫的推理了解到了“板块构造理论”,知道了为什么恐龙无处不在,现在我们依照刚才的分析,试着来看一下《被压扁的沙子》从而揭开恐龙灭亡之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试着填一下右边的三个框。(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说明文)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对象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的灭绝
说明角度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的灭绝
说明顺序(写作思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的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明确:
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命大量灭绝的灾难。
证据: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性质:一般情况下会反弹,但是很缓慢,能保持几百万年。在850度高温下会变成普通的沙子。为此,还特地用了金刚石与之作比较。)
2、学者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三)试一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现六千五百年前的那场灾难。
明确:
故事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知道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初二语文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特点与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
本册第二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教材主要内容为唐诗宋词。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感悟、品味、以及评价、鉴赏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以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
雨霖铃是本单元第八课《词七首》中两个教读篇目之一,另外一篇是豪放词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雨霖铃则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该词以“离情”为线索,描绘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我希望通过对这首柳词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柳永其人及其词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理解,掌握柳词“虚实结合,点染相彰”的艺术手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提高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对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当然,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本词的教学,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诵读法,讨论法,以及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着设计了“诵读感知——讲解品味——评价鉴赏”三位一体的教学流程。结合授课对象已经是高二学生这一具体学情,再加之柳词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再对字词作重点讲解,而是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亲临美的现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仅让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而且还将把词的下阕交给学生自己来解读,让他们亲自体验“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乐趣。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
初二语文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的一篇课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喜一悲两个场景:第一幅场景是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默契;第二幅场景是老人去世后海鸥为老人举行葬礼的场景,非常感人。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情感丰富,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情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场景图,配以音乐渲染帮助学生理解。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本课时我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老人喂海鸥亲人般的感人情景。为此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本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及“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等特殊词语。
2、能抓住文中老人神奇、动作、语言体会老人与海鸥间的亲情。
3、朗读抒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老人与海鸥间的深厚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悟老人与海鸥之间浓浓亲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教学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并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词句,感悟亲情;
四、设置悬念,再度激发情感。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我的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
我采用直接入题让学生读题后质疑,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同时尝试解疑。整体感知符合人的阅读习惯,尝试自己质疑解疑是孩子的心理期待,同时体会文中“独脚”等特殊名词,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学生读完后,指名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词句,感悟老人与海鸥的亲情
基于文本特点与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如亲人一般的情感。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老人怎样的神情给你印象最深,找找相应的句子读读体会体会,然后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我预设了如下两句话展开教学。
1、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2、老人望着高高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围绕第一句话,我作了如下预设:
首先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划划哪些情景最吸引你,可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交流重点出示句子“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和“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喝着什么。”,让学生自由谈谈说说体会,各抒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接着引导学生从文中这些句子——“老人喂海鸥的情景”继续来体会老人“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还可能会找到很多句子,交流时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尽情让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词句品读,如想象老人“撮起嘴向欧群呼唤”,“抑扬顿挫”,“老人得意地指给我们看”等。
另一面引导学生从海鸥的描写中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如“亲昵地说着话”,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这份独特的情感有声有色地进行朗读,新课标也有要求,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对文本有第一层次的感悟后,我出示老人喂海鸥的图片配乐,让学生在情境中释放自己的情感,再次来朗读句子。是呀,正因为老人与海鸥之间是如此默契,就像一位老人在喂自己的孩子一般,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动,难怪老人一谈起海鸥,回读句子:“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十多年了,每到冬天,老人必来,每次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欧群,眼睛里带着企盼)。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双企盼的眼睛在企盼着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升温,六年级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此时,学生的思维碰撞,情感澎湃,内心肯定有很多感受想说,于是我配以音乐渲染,让学生写一写,相信这一安排无疑是课堂的又一亮点。
四、设置悬念,再度激发学习情感。
在课进入尾声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出示一幅老人的画像,四周海鸥翻飞。(插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十多年来,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可没想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却是这样一幅场景……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样的结尾既让学生的情感再度升温又激发了学习的欲望,更为下节课学习打下了情感的伏笔。
最后讲讲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喂 (默契)
老人 海鸥 (亲情)
举行葬礼
初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八年级(下)语文第五课——《再塑生命》
2、知识联系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本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能力;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3、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字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借助幻灯片,课堂小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
2、说学法:
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方法;运用泛读、精读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整体设计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
感知课文理解“生命”。
合作探究“爱”主题升华“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2、具体教学设想:导入: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第二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
①学生演示自己所查询的资料。(学生将资料进行整理,用投影仪或幻灯片进行演示)
整理资料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按照姓名、国籍、成就、生平、他人评价,带给我们的启发等要点归纳。不重复不罗嗦,适合多媒体演示。
②教师准备图文课件材料(进行相应补充)
幻灯片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幻灯片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幻灯片3: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幻灯片4: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幻灯片5: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教育方法,20岁开始教海伦。她的教授方法是:将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称。
幻灯片6: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主线十分清晰。
第三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A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塑生命》,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xxx(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xxxx(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组把我抱在怀中的图片)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xxxx(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识字的图片)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xxxx(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海伦和莎莉文小姐在树上的图片)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xxx(爱,课文第39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紧紧搂住海伦的图片)
B、谈谈对“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问题2、同学们,“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幻灯片展示)挫折:将“杯”和“水”混为一谈(不能分清“杯”和“水”)在海伦:与老师发生争执不耐烦,摔洋娃娃高兴
房里莎莉文:重新练习“doll”把洋娃娃扫到炉边把帽子给我
在海伦:清泉从我手中流过理解井
房莎莉文:将我的手放在喷水口下在我掌心写“water”
总结:海伦最终最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毅力: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
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求和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好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第四步:探究与讨论:莎莉文小姐应该教会了海伦·凯勒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重点写“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三个部分呢?
同学们,当海伦回忆起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海伦在回忆“老师”给自己的帮助时,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认为莎莉文教给海伦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灵魂
大自然是人类的依靠
爱让我们变得崇高,人类因爱而伟大
……开放式命题,根据学生回答恰当引导既可。
老师小结: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变得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第五步: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的爱可以重塑他们的生命,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让我们一起说!(做春节晚会的手语:我爱你)
(背景音乐:刘欢《重头再来》徐徐响起)作业:
1、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初二语文说课稿8
一、研究课标及考纲
明确考纲对仿句题型的要求:
1、考查学生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2、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考查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为此,要真正做到“形神兼似”,解答好仿句题,就有必要先弄清需要注意的要素,找到突破口,理清解题步骤和方法。我教学的思路是:错例展示,辨析找错因,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在互相比对的评价中,了解仿句习题首先要注意的几方面要素;兼顾学生实际情况,降低一定的难度,安排一组练习,自主探究解此类型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找寻方法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全面了解仿句,并能做到“形神兼似”。
2、提高学生仿句的能力。
(这2点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如此设定,一方面根据中考考点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的,仿句过程中可以触动学生追求美感的心弦,将会为日后工作和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其成才提供可能。)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评价甄别的意识。
4、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追求,点燃创新的火花,增加作文习作的素材。
(这2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方面从提高学习兴趣出发,另一方面从提高作文习作水平出发进行设定,均是根据我校学生其阶段性的心理特点而来。)
(2)教学重点
1.以仿句错例为切入点,掌握仿句习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善于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三、教学设想:
(1)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采取错例辨析切入法。
(2)根据仿句训练题型广,容量大的特点,注重精练、精评。
(3)在训练中,突出学生合作、探究、评价能力的作用。
四、教法
错例辨析切入法
考虑到我校学生多次分流,所剩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在字词句上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的情况。将学生以往的错例,先行展示出来,以调动学生甄别的积极性。通过必要的启发之后,让学生明确应该注意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如何避免此种错误的产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这就完成了“由易向难”教学的转化。此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势必带来学生探究的热情。这样自然就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五、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辨析——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即展示错例,学生思考,自主辨析;小组合作,给出最佳答案,探究解题方法;整理解题思路,总结共性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喜欢《读者》和《青年文摘》中那些美文吗?那你想不想也写出那样备受读者青睐的文章呢?(生答)荀子曾说过:“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要说文章就是江河的话,那细流便是语言、便是句子。好的句子组成好的文章。那么,怎样写出好的句子呢?万事从模仿开端。仿句由此产生,并成为中考命题者青睐的题型。那根据大家的经验,仿句应该仿什么呢?你掌握的如何呢?为了解决大家共同的困惑,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如何仿句。(设计目的:在授课前,进行必要的学情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现状,灵活掌握教学的侧重点。)
(二)错例辨析,找到错因:
(1)例: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情相助,__________ ______,是错误道路上的忠言逆耳。
错例:
是疆场上的奋勇杀敌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语段或仿句主旨相符)
(2)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错例:
假如生命是草,不要顽强拼搏,要低下头颅在狂风暴雨中自惭形秽。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语段色调相同)
(3)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例: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例:
①勇敢和智慧产生英雄。
②鸡吃虫,猫吃老鼠,勇敢和智慧吃罪恶。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例句句式相同)
(4)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式,以“时间”为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时间:(不超过6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例:
时间老人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
三月如同春雨,它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时间如同一颗尘土,它能带领我们漫游天际。
(设计目的:此错例意在让学生注意仿句要与例句修辞方法一致)
(三)小结:在学生对错例的分析中,让学生注意仿句题型中四个统一:主旨要统一;色调要统一;句式要统一;修辞要统一。
(设计目的: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求异思维,找寻到错误的原因。难度适中,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应的增强。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做系统的总结,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环节做了铺垫。)
(四)小组合作完成习题后,展示各组给出的最佳答案,并进行评价筛选(幻灯演示、实物投影)
(1)仿造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的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 ,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
(2)仿例造句:
例句:我若是彩虹,就用我的绚丽点缀晴空。
造句: 。
(3)模仿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相互就是:痛苦时一起倾诉,相互就是:快乐时一起投入。
相互就是: 。
(4)仿写句子,句式与前面的例句相同或相似。
例句:历史不是一张白纸,你想涂成什么颜色就可以涂成什么颜色。
历史不是 。
(5)仿造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 ,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造句: 。
(设计目的:这五道练习题,由不同仿句类型组成,意在经过这组比较简单的练习之后,建立学生的自信,并从中找到正确解题的路径,为解较复杂题型做好准备。)
(五)总结:学生讨论,回忆解题思路,由教师汇总明晰解题的步骤:审清题意(含四个统一)、“一定二仿三连”、检查验证。(见附板书)
(设计目的:让学生合作完成探究,解放老师单向讲授的束缚。学生交流自己解题方法时,也能够锻炼分析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概括梳理的能力等。)
(六)、布置作业:《中考123》试题——仿句专项训练
(设计目的:专项训练,巩固运用方法的能力。)
(八)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铸了一把斩去仿句疑难的宝剑,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把它磨得越来越锋利,最终“不战则已,战必胜矣”!
(九)附板书:(出示幻灯片)
一、准确审题
审主旨内容 (注意隐含义,保持与原句一致)
审感情基调 (如哀伤、喜悦、沉重、明快等)
审句式结构 (分句关系,关联词对应,标点)
审修辞格式 (比喻、比拟、排比、对偶等)
二、解题方法 “一定二仿三连 ”
第一步:确定对象(如仿句的主语、喻体等)
第二步:遣词仿写(注意形容词的润色)
第三步:连贯语句(注意词语搭配和语法关系)
三、检查验证
七、小结
这节仿句方法的总结课,通过错例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多媒体的辅助,我相信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训练,学生也能较轻松地从简单的例题中探究出解题的方法。通过调查和备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专题类的复习课,首先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确定是否先上一堂总结方法的课,“授之以渔”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这很重要。当然巩固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
初二语文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桥之美》。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首先我来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3,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5,了解常用说明方法。
6,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分析新课标要求)
这是我第一次拜读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我想没有一定的艺术底蕴,没有遍布大江南北,饱揽祖国的名川大山,是不能写出如此诗意的文章。这篇文章内容与写法与本单元其他各篇文章有很大的区别,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情操的人。(分析所说课文的内容)
无论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选材,组材等方面,可以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但作为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所以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一些雅词妙句,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3,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意识的人。
目标1,2,3都是重点。
二,接下来说说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
为帮助学生顺利地达成以上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先以教师的"点拨,启发"为主,后以学生的"分析,讨论"为主。
因为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变化,要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老师要成为引领学生寻找水源的人,学生则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解决问题,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那种民主,和谐,合作的关系,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探讨,一起成长,共享学习的愉悦,让学生口,手,脑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乐学,会学,能学。
2,同时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我还将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来辅助完成本节课教学。雨露沾花花更美。
三,接下来再说说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既要授学生以知,又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探求知识,发现规律,使之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本课我打算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点评优美词句,积累语文知识;
四,最后我重点阐述一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一共有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在课前播放各式各样桥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到桥的美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问题:文中描写了哪些桥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揭示相关文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探究主旨)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3,研读课文,授知授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目标2设计的。
为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营造和谐竞争的的氛围。请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是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或是你认为哪个词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如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抚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如此优美的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生动的意象,句句如歌,旋律动人,这决非常规说明文可比,若不将此定作教学重点,岂非失之交臂
这样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能够"读有所悟",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同时对学生进行朗读,圈点批注等学法的训练。
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初二语文说课稿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人与环境”单元中的《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说课:教学设计理念、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程序、板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 “阅读”课程目标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课堂教学旨在把新知识蕴含在有准备的教育环境中,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支持学生的表达与表现,激发认知冲突,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反思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真正主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自主的学习,快乐的学习,创造的学习,使阅读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天不封阳台》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与环境”单元主题下的一篇记叙文。人与环境这一单元既可以欣赏和谐的自然组合,又可以倾听大自然的呼声,透过自然界来解读人类,从而作出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明智抉择,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这一重大主题,而本文正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作为居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的都市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展现,这里有作者一段心灵历程的'叙说,有对受伤而“身孕”的鸽子的简洁传神的描摹,表达了一个现代都市人朴素美好的愿望。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初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课时披文入情,但更重要的是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传神语言中传递的信息,进而自然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学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
帮助他们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难点: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4、教材处理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此,无论是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还是品味妙笔,倾听心声,都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去发现,去建构。
为了把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传统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内化、组合。首先,在整体感知上,打破常规,从标题的关键词入手来理解围绕“阳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而将这种感性认识引入一个理性的思考,又因为“在任何领域的学习中,语言都是重要工具,”所以,文学的熏陶自然离不开语言文字,将变化的直接原因锁定在鸽子上,就自然转入品味对鸽子的描写,并总结方法,这样不但使变化的根本原因的引出自然合理,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到实处;其次,从读的本质来看,是对作者所表达的对现实世界的再认识,再体验,所以通过学生描述图片来倾听大自然本身的叙说,这样学生在尝试中交流、讨论,,可以再次强化重点,也使难点得以突破;最后,设疑,创造认知冲突,进行思想的碰撞,不仅具有灵活开放的特点,而且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自然充分的培养。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发现”,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教学程序
课前布置预习:
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并能复述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一) 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白兰鸽》——这是美国民谣《白兰鸽》,讲述一只白兰鸽,在白云下面,自由的飞翔,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那么是所有的鸽子都能如此自由快乐吗?这节课让我们在共同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以使我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说明: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整体感知
首先,复述故事
1、关注题目
从标题入手,汲取关键词,并说明理由,为什么是“阳台”,而不是“封阳台”
或者“不封阳台”?
2、讲故事
怎样围绕“阳台”写的?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说明:由关键词入手,可以更好的把握感知文章的内容,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也为理清全文的思路作准备)
其次,理清思路
1、围绕“阳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进一步解读
(1)为什么要封阳台?(其实,这家人丛10年前搬到这个地方,就一直没有封阳台,为什么10年后的今天要封阳台呢?)
(2)为什么又决定先不封阳台?
(3)是什么使他们动摇?
(说明:这一关键环节,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培养学生汲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的学习能力。从整体感知到理清思路再到深入认识,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分析,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并且初步感知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情感及作品的内涵。)
(三)品味妙笔
1、请找出文中描写鸽子的语句,你觉得什么细节最打动人?
2、你认为怎样描写才能简洁传神呢?
3、总结简洁传神的描写方法
(说明:这一环节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计的,绝大部分同学能准确找到对鸽子的描写,重要的是教师组织学生呈现并解释自己探究的结果和探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归纳、上升,形成科学的结论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在解读语言文字中来感悟作者的情感,来更好体会文章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四)倾听心声
1、作者不封阳台仅仅是因为这只受伤而“身孕”的鸽子吗?难道他就停留在对鸽子的思考吗?他还有什么思考?
2、倾听大自然本身的叙说
(1)展示相关图片(分别是树桩、动物、沙尘暴、水源)
(2)描述画面
①提出描述要求
②教师范例
③学生自由描写
3、小组合作交流
4、推荐最生动形象的全班交流,共同欣赏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倾听大自然本身的叙说,从形式上来说,展示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兴趣,进行角色转换,让每个人都成为大自然中的一个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人类叙说我们自己。从内容上来说,是对文章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的思索。从方法上来说,描述图片是对简洁传神描写方法的检验与落实,辅以教师对“树桩” 的范例描写,并在师生交流,生生合作交流中从以上描写方法作为欣赏评价的角度,既能再次强化简洁传神的描写,从中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是使学生在进行生命体验大自然的过程中透过语言文字,更好的体会大自然的情感,更好的理解作品深层次的内涵,突破了教学难点,即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
(五)心灵对话
1、此情此景,你想和大自然说些什么呢?
2、思想碰撞:鸽子总有一天会飞走,阳台只是明天先不封……,你觉得作者以后是会封阳台还是不封?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学生会自然形成对作者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的再认识、再体验,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彼此的感受,不仅仅是训练了思维能力,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自然的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思想碰撞是教师设计的一个认知冲突,以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评判,这是对文章深层次内涵的进一步深化,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朴素的意识与愿望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自然充分的培养。)
五、板书设计
受伤而“身孕”的鸽子(直接)
封阳台! ———— 封不封? ———— 先不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本)
设计说明:力求简洁、美观、大方,清晰的展现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揭示文章深层次的内涵
初二语文说课稿11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林黛玉进贾府》。
下面,我将从说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小说,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曹雪芹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借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的描写,交代了贾府的典型环境,塑造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经典人物形象。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篇小说,因而重心在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主题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默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主要手法。
3、准确解读古典小说的人物个性,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情节结构,了解林黛玉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主要手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引导同学观看《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吗?没错就是《红楼梦》。那林黛玉进贾府看到的是怎样的豪门家族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个美丽的女子走进贾府,走进《红楼梦》,进而走进林妹妹的内心。这样的'导入能够使学生更易于了解小说,并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分享课前收集的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文章背景。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并结合题目概括文章大意。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发展,提问学生:文章的情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能不能尝试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这些问题设置,能够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也能够借此梳理出本文的情节脉络为序幕:我们知道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以及所见到的人物:她先到贾母院,见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后去贾赦院,但没见着,又去贾政院,也没得见,最后回到贾母院,见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宝玉。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主要让学生来理解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己思考并借助小组讨论以及老师的引导来解决问题,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②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行为、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③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④“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小说中是怎样表现的?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呢?
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有助于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让同学们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黛玉的服饰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记写黛玉的服饰了?在此环节主要通过细节式的问题来引发对林黛玉服饰的思考。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来回顾本节课所学写的知识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的作业是:林妹妹不仅仅美在外表,美在气质,其实她还是一个才女。大家课后搜集林黛玉的诗词,这些诗句都很契合她的实际,细细品读,进一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下节课我们就“我看林黛玉”这个话题再来讨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复习文章内容,又能够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实现对人文性的实践。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初二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
1、导语(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
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
具体描绘(高)(低)(远)(近)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
(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
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讨论并归纳: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课件9)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共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一共)
夕日欲颓(将要)
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
㈤作业(课件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初二语文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初二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难点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 说教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资料交流法、比较法、及讨论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 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问答法,仿写法等。
四、 说教学过程
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骤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步骤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第一步:创设情景整体感悟。
一、导语设计: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积累优美字词,完成字词练习。
其次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简要写出对每一段的读书感受与理解,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
三、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二步:强化理解、能力延深。
首先课堂上请学生展示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资料。
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骄傲的成绩,举例说明。
2、 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有哪些破坏自然的行为,举例说明。
3、 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你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同时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然后根据学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语句进行分析,体会文章运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由此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风格,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结合专题开展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同时,阅读后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创意说明: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简评:
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
初二语文说课稿15
【说教材】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重点可放在学习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奋斗历程和爱的传递,渗透人文教育。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说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⑴ 理清文章思路,复述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⑵ 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能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⑵ 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价值观: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 理解人物形象,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解决办法:扣住文本,设身体验。)
⑵ 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解决办法:多读。)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解决办法:深入浅出,重在再塑二字的理解。)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我所任教的初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情感体验不够真切、很难与文本的内容产生心灵共鸣,筛选、提炼、概括能力有待提高,表达能力也较差。
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学生思维行为特点,设计五步教学法,思路为:导──读──悟──赏──结。力求做到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其中导包括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上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读则是研读文本;悟和赏则是对人物,对主题、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结则是小结。
本方法是一种较好的结合学生实际,符合认识规律的方法。能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法设计
1、个人情感体验法:
以读为本,先速读,再精读,朗读、默读、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合作探究学习: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方面善于与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信息。
三、手段选用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海伦、莎莉文的照片和千手观音的舞蹈。
音频播放《爱的奉献》,烘托课堂爱的氛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学生课文预习:
⑴ 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自,扫清字词障碍。
⑵ 对比较感兴趣的句子请在文中划出,并在此句旁边注明欣赏的理由。
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读文章,能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课外准备:
⑴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信息;
⑵ 搜集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⑶ 搜集有关爱的名言。
课外的准备,拓宽学生知识面,利于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
二、课堂环节
1、直观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
⑴ 播放《千手观音》:
由《千手观音》导入新课。
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切的视频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和又一次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敬仰,这种静静的观赏最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美好情感。
⑵ 过渡语: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身残志不残的勇士们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就是海伦·凯勒。(教师课通过屏幕出示有关画面)
是谁引领海伦·凯勒走上了漫长的人生路,是谁把海伦·凯勒带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是谁给海伦·凯勒再塑了生命?
老师动情的介绍,为整节课的开场渲染了感人的气氛:这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齐读题目。
2、粗读文本,理解主题:
⑴ 析题:
从题目入手,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带着思考进入文本。
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再塑谁的生命?
她原来的生命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结合文章内容做答)
指导学生由题目产生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提出问题,有利于其自觉的梳理文章的思路,获得整体印象,较好的体会文章的主题;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⑵ 读文:
① 快速浏览课文,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理清思路: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1~13);
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14~21);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22~39)。
这样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②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复述)
通过复述,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理解。
③各抒己见:
读完本文,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第五段的关键句她就是那个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3、赏读文本,自悟体验:
⑴ 赏读文本:
(如果有自已比较喜欢的句子、段落,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也可小组交流所想)教师可推荐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此文语言清新朴实,有的含意丰富,很适合学生欣赏,让学生自已选择喜欢的句子,尊重他们的阅读爱好。
⑵ 难点突破:
① 请说说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此问题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就能抓住本文的灵魂。在课堂开头,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解,经过反复的研读,学生会有更深的体悟。
② 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发言,师生一起总结:
A、莎莉文老师的帮助:
了解儿童心理;
讲究教育方式;
教学循序渐进;
充满爱心、耐心。
B、自身因素:
内心敏感、求知欲强、好奇、好学自强、不屈不挠。
本文一体两面,海伦与莎莉文老师相辅相成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利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设计此问题,是希望学生正确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以达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4、拓展延伸,小结全文:
⑴ 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课文第三部分师生的回答中,有几个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几句话。
课文中讨论爱的句子有: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类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的云彩。也不想玩了。──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⑵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象作者这样的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你知道哪些?请概括他们的事迹。
⑶ 课文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学生齐读):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 麦西夫人的脸,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师生共同总结,
(屏幕显示文字、音频播放《爱的奉献》)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再次点出主题,这主题由海伦说出显得更自然。
用简洁的话渗透爱的教育理解文中作者对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5、布置作业:
⑴ 写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屏幕显示)
⑵ 拓展延伸的第一个问题;
⑶ 好书推荐:海伦 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史铁生《好运设计》。
作业灵活,重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渗透人文教育。
以书信的形式比单纯的读后感更为亲切,学生更易吐露心声,心灵更易得到净化,更易理解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
总需时间:45分钟。
【初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说课稿范文模板06-21
初二语文说课稿《盲孩子和他影子》03-04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11-07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02
语文《猫》说课稿01-20
语文《秋天》说课稿01-06
语文说课稿06-12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
语文《项链》说课稿06-14
语文《观潮》说课稿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