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10-19 18:10: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1

  我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十几减9”。拿到这个题目,我想它是低年级计算领域的重点内容,计算教学机械化、程式化、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由此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本单元要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后续还要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十几减九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运算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教材用“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多个画面创设问题情景,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但这个情境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创设了元旦游艺活动的大情境来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学生情况:

  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计算十几减九的知识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新知识,而是旧知识。但是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掌握新知识。

  我的思考是:

  怎样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算法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2.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算法,使学生经历十几减9的过程,知道想加算减、破十法、连减等多种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计算。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十几减九的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大环节,其中第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又设计了五个小层次: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3分钟)

  我以元旦快到了,班里要举行游艺活动这样的情境进入练习。

  设计意图:

  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前面所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数的分解和组成及10减几等知识,为今天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接着我以元旦游艺活动,班里要用气球布置教室来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

  以学生感兴趣的身边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并巧妙引出新课。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大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这里分为5步来完成的。

  (一)提取信息,提出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动手操作,同桌交流

  (1)师:你们都知道13-9=4,它是怎么算出来的?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动手用小棒摆一摆,验证一下。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方法。

  (2)在学生操作交流中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算法

  (1)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①学生1:我是这样想的:1、2、3…9,拿走9个,1、2、3、4,剩下4个气球。

  师评价提升:哦,你是用数一数的方法来算的。

  ②学生2:我是这样想的,从9接着往下数10、11、12、13,一共数了4个数,所以13-9=4.

  ③学生3:我不摆学具,想9加几得12?94得13,所以13-9=4。

  a.学生3汇报后,教师板书这种算的过程:

  想:9(4)=13,算:13-9=4

  b.总结算法并板书:想加算减。

  ④学生4:我是通过摆学具,先从10根小棒里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3根合起来是4根,所以13-9=4。

  a.学生4汇报并用小棒演示,b.问:谁和他的方法一样,你再来说一说。

  c.师:哦,我听明白了,他们刚才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课件演示)

  d.指名再让学生把这种算法完整地说一遍。教师板书思维过程:13-9=4

  评价:你说得即清楚又明白,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拆10法,补10法)

  e.总结算法并板书:破十法。

  ⑤学生5汇报:13-3=10,10-6=4。

  评价:你是从13里面先减去3,再减去6这种连减的方法来算的。

  (2)总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可真聪明。现在咱们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汇报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通过练习,巩固方法

  1.出示风车图,看图说图意,列式说方法。

  2.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都在参加哪些游艺活动?(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游艺活动,发现信息,提出“十几减9”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3.汇报交流: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选择的是套圈活动,小朋友投了14个圈,套中9个,有几个没套中?

  列式是:14-9=5,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2:有16个风车,9个小朋友来领奖品,每人一个,还剩几个?

  列式是:16-9=7,生3:有15个字谜,9个小朋友,每人猜一个,还剩几个?

  列式是:15-9=6,……

  3.小结: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快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你们想不想自己出几道十几减9的题考考你的同桌呢?

  设计意图:回归主题图,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

  (四)练习体会,优化方法

  1.自由出题,抢着说答案,说方法:学生出十几减九的题目。

  2.教师有目的的板书(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

  3.优化算法:刚才这些同学算得这么快,他们用的都是什么方法呀?

  预设:生:他们用了想加算减,破十法。

  师:用这两种方法算题可真快呀!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但是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要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即优化算法。

  (五)观察题目,发现规律。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1:我发现它们的被减数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2:我发现它们的得数都是按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3:我发现它们都是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能发现规律就说,不能发现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点拨规律: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1。

  4.课件演示,理解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得数中多的1,是从10里减去9个,剩下的一个1。

  设计意图:

  谈收获,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同时,知道十几减九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概括能力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运用方法,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2页2题。独立做订正。

  2.游艺活动:送小鸟回家,算对了你会得到奖品。

  设计意图:对十几减九的方法进行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按得数,排大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十几减九的题。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

  三、课堂总结完善新知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方面进行总结。

  四、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境贯穿始终,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2.自主参与探究,亲历知识形成。

  通过游艺活动,锻炼学生思维,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主体。

  3.运用课件演示,理解规律内涵

  学生在学习了十几减9之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总结规律。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确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1的道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2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认识1----5”这节课中,依据课标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开课伊始,师生交谈:“今天的课堂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好朋友,看看有谁?”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这个儿童喜欢的情景串,既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在操作过程中巩固了“用圆片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新授“认识1—5”各数,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来进行:

  1、摆一摆

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二是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通过两部分的操作练习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摆一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

  2、拔一拔

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的基础上,尝试着自己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实际也就渗透了1-5各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利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来的数上添一得到一个新的数,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最后在小组内开展拔珠的活动,由学生独立的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字卡片上的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强对“1-5”各数的认识。

  3、写一写

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师重点指导写5,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4、说一说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开始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局限于仅有的几个例子,于是我以“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为例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时间,想一想说什么,怎样说。在充分想的基础上,学生的兴致高涨,思维活跃,有了许多精彩发言:我们小组有4个人。我是一年级2班的学生。我家在XX路5号。……看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样子;听到学生们富有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我都不忍心打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不像想像中那样只是解答应用题,而是有趣得多,生动得多了。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习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说一说”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课学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不足。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的放失的进行课堂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3

  一、教材与资源应用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

  2、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活动中,经历发现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设计理念:

  1、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身边或感兴趣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从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我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在猜一猜、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中,体验感悟规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并从课堂上得到成功的快乐。

  3、本节课的设计,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

  4、本节课的设计中注意各科知识间的整合,如:让同学们做有规律的动作,是与音乐课的整合,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则是与美术课的整合。这样把数学课与艺术交融,让数学学习更加愉快,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习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

  四、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 情境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2. 探究新知,认识规律。

  3. 身边数学,稳固延伸规律。

  4.接洽生活,内化规律特征。

  5.全课总结,再现生活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利用给学生带来的礼物引出规律

  2. 探究新知,认识规律。

  在这一部分,出示课本的主题图认识规律。

  老师在这一部分重点指出:有一种规律是事物重复出现,重复的是哪一部分,学生起来回答,老师用圆圈重重地划出。之后,过渡到形状规律。

  之后,我领着学生进行拍手游戏,拍手也是有规律的.。我一句话也不说,只管着拍手,当学生听出我拍手的规律时,不自觉地跟着我拍起来。那种全班同学都动手的感觉,真好!有人说,老师就是一个表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希望能够拥有表演的艺术,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3.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1活动:火眼金睛观察推理下一个出现的图案是什么

  第2个活动:心灵手巧

  (1)摆一摆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2)自己画一画涂一涂涂出有规律的颜色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动手创造规律。

  4、接洽生活,内化规律特征。

  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的有规律的图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轻松一下,一是欣赏生活中的规律。二是调整一下疲惫的心情是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好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有规律的。如声音、动作等。可以让学生学学声音,做做动作。把音乐体操融合在一起。达到脑力和体力运动充分结合。

  5. 全课总结,再现生活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然后用有规律的掌声对自己的这节课表示评价。最后请同学们下课后一男一女有规律的走出教室。这样就把这节课的内容内化了真正的用于到生活实践中去。

  六、说教学反思

  课堂设计循序渐进,基本上能引导学生把规律认识透彻。这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以内的合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

  本节课围绕的4、5、6的组成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4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合起来有几个花片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目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来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通过摆出的花片学习2和2组成4。活动二,5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个的活动要求。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在学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5的组成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出1和4,2和3这两个组成式。活动三:6的组成。在学生学会了5的组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出6的组成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归纳4—6各数的组成式的过程。

  2、理解和体会合的方法,学会6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掌握2—6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分与合的方法,了解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具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圆片为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习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猜数:一个数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几?

  3、用我们学过的数字说一句话。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好吗?我们给他们鼓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同学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谁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把分开的.两个手合在一起

  说得真好!看来只有把分开的两手合在一起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合成。

  [说明:通过鼓掌,使学生理解合与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学生动手操作合的过程,学习4的合成。

  拿出2个蓝色圆片和2个红色圆片,合起来有几个圆片?

  (1)放手让学生活动,教师适当引导。

  (2)全班反馈,交流摆的结果。

  使学生知道两种颜色的圆片摆的先后不一样,结果相同。

  教师讲解:2合2合起来是4,并写出表达式。

  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22

  (3)把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出来。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4个。

  (5)交流拿的方法,总结让学生知道,无论哪的是哪种颜色的圆片他们的顺序如何,都是1和3合起来是4个。谁还可以说出几和几合成4?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同学们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合成。

  3、比较两种分法

  提问:观察这两种分法,同学们们有什么发现?(分成的2个数交换了位置)教师小结:当我们找到一种分法后,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种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师:同学们们很聪明,一会儿就将4的合成学会了。下面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5。

  (1)学生自主操作。(通过摆两种颜色的圆片,探究5的合成)

  (2)让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结论。

  (3)小组长归纳汇报探索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4)去掉圆片的颜色,使学生归纳几和几合成5。

  (5)选择好的方法记5的组成。

  2、拿出两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6个。(方法如5的合成)

  [说明:在探究新知阶段,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让学生的思考力逐步生长。通过摆圆片、“手势法”的练习,学生能有序的记忆。]

  四、游戏活动,运用巩固

  1、“轻松入门”:看图填空。

  (1)学生自己完成填空。(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并说出2、3的合成。

  (1)先摆一摆,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2)完成书上练习。

  (3)请学生说出2和3的分与合。

  2、“快乐学习”:填一填

  3、“小试牛刀”:看图画一画

  4、数学游戏:教师说游戏规则,同桌之间经行。

  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因此在这一环节,以游戏巩固,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完整揭示课题:6以内数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内各数的合成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师:今天同学们玩得高兴又学到了知识,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把今天学的和做的游戏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好不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简单的课堂小结,让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再次得到满足;教师对课后的要求,巧妙地将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延伸到生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小芳的上午》。这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流程设计这4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小芳的上午”是北师版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是认识快到整时或者整时刚过的情况,让学生在对钟面指针的走动变化中、体会钟表的走动是怎样从快到几时——几时整——几时刚过。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开始培养学生的小组讨论能力。另外教科书的图中蕴涵着一些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分为了两个方面。现有知识基础:加上前一节课学生又初步学习了现有知识基础: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过钟表,认读整时和半时,这些都为本节课做下的铺垫。分析结果及措施: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被动接受学分析结果及措施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对钟表认识的已有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巩固认读钟表,并学习认识快到整时或者整时刚过的情况(重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看一看,认一认,比一比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会估计快到整时或者整时刚过的情况。(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趣;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总结评价。

  【复习导入,激发情趣】

  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而游戏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课堂伊始,教师行带领学生进行“开火车、读时刻”游戏游戏,学生便很自然的进入了学习状态。情绪也被调动了起来。游戏的最后,引出“有一位小朋友也想加入到我们的学习中来,她的名字叫小芳。”从而引出课题。这样即复习了整时和半时,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小芳的上午这四幅图来让学生认读快到整时和整时刚过的时间的,所以在讲解这四幅图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从详细到简略,从老师主动教学到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出示第一幅图:提问:小芳在什么时间?干什么?

  有的学生会认为是6时刚过,教师要给予肯定。并继续提问,为什么时是6时刚过。教师引导6时整的时,分针在钟面的特征。用对的方法突破难点。之后我准备了几道练习题加以巩固。并让同学讨论出这几幅图的共同特征。然后出示第二幅图:小芳什么时间上学的?

  出示第二副图:问小芳在什么时间上学的?

  因为有的学生学前基础非常好,所以他会说是快到8时,教师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并让同学对比8时整的钟面,说一说快到8时钟面特征。最后教师总结快到8时特征,并做习题加以巩固。之后让学生讨论出这几幅图特征。

  出示第三幅图上的时间是9点整,这幅图一是巩固了上一课时所学习的知识,二是为本节课学习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进行对比。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一幅主题图要完全以学生为主,自己汇报结果。加强对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的区分。

  认读大约整时是本节课的难点。对“快到几时、几时刚过”这类时间,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接触过,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前两副主题图中穿插讨论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在“快到整时”和“整时刚过”这两个时间,时针、分针在表盘的什么位置?最后达成共识:快到几时,就是时针指向几,分针不到12、几时刚过,就是时针指向几,分针过了12;这样即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整时刚过和快到整时的印象,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述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题图由快到整时,整时,整时刚过,逐步递推时间运动的规律。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而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对分针快到12和刚过12概念模糊,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实物模型和电脑相结合来辅助教学,让图片对比,用充满童真动画来吸引孩子。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

  1、教师谈话:动物学校正在进行“认读时间”的比赛,校长请你们做裁判,你们愿意吗?小动物答对,用手划“√”表示;答错时,用手划“×”表示。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即让学生复习整时和半时又巩固快到整时和整时刚过的情况。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本环节设计学生自我总结收获和体会。评价自己表现,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控思维过程的方法以及对今后的学习理解,还有利于教师的和学生的共同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课一些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6

  一、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65页。

  连加、连减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教材先通过例1教学连加,然后呈现例2教学连减。接着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逐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巩固对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的认识。

  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具体含义,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4、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口算.

  师: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汇报:上面一道题都是加了又加,下面一道题都是减了又减;两道口算题都是用前面算得的得数接着加或者减。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知识来学习新的本领!好吗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连加。

  1.说图意。课件演示小鸡图(动态)。请学生仔细观察。

  师: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先跑来了两只,又跑来了一只。)

  2.根据图意提问题。

  师: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师:你能完整地来说一遍吗?(学生复述图意)

  3.尝试列式。

  师:要求一共有几只,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为什么?

  5+2+1=8(并板书)

  4.读算式。

  5.比较不同。

  师:你们看看这两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三个数,两个加号)

  师:你能给这样的算式起名字吗?———连加(板书:连加)生齐读。

  5.说算理。

  师:5+2+1=8的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先讨论,再汇报)

  6、小结: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究连减

  1.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说图意(原来有8只小鸡,先跑掉了2只,又跑掉了2只,)

  3、根椐你看到的,提出数学问题?还剩多少只小鸡?

  师:你能完整地来说一遍吗?(学生复述图意)

  4、尝试列式。

  要求还剩多少只小鸡?怎样列式?(板书:8-2-2)

  5、比较不同。

  8-2-2=4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减法算式一样吗?(不一样,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减,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减。)

  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你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吗?(连减)

  师:想一想,这道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连减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用得到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65第1题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7

  说教材:

  一、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在学生学过100以内的数的读写的基础上教学的。因为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一致的,所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难度不会太大。学过100以内的读写法后,认识元、角、分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对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也有帮助。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学生参加教室里的模拟购物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四、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有层次地呈现了知识结构。老师先拿出一个盒子让学生来猜和摸里面装了什么,使学生明白“买东西要使用人民币”。接着帮助学生认识一元、五角、一分这三种面值较小的人民币,并由模拟购物中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提炼出一元=十角,再联想到一角=十分。然后认识5角、2角、5分、2分,最后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把一张1元币换成二张5角、把五张2角换成一张1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元与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并为购物时付币做好准备。教材采用这种知识结构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间接沟通了100以内的十进关系。教学重点是认识人民币。难点是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说教法和学法:

  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元、角、分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通过创设购物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数学化。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二、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动画导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操作、概括,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乐学、会学、创造性地学的境界。

  三、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创造性以外,更注重实践性。如:创设小商店情境,开展购物活动,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说教学程序:

  一、境引入,整体感知人民币

  1、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老师准备一个装有人民币的盒子让学生去猜、去摸里面装了什么,进行初步感知人民币。然后简单的介绍一下美国的钱叫做美元,英国的钱叫做英镑,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什么吗?从而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2、整体感知人民币。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因此首先让学生交流:你知道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然后通过让小组对人民币进行分类,知道人民币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之分。小结:人民币可多了,有大面值的人民币,也有小面值的人民币,对于这些面值较大的就人民币今天我们暂时不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认识人民币,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究新知,认识人民币

  1、认识1元、5角、1分

  (1)分别拿出1元、5角、1分,在小组里说说面值是多少,怎么看出来的?

  (2)交流: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引导学生从先从纸币入手,分别观察它们的正面和反面都有哪些内容,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接下来安排同桌互动合作学习和大组交流活动: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正确地向同桌介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然后交流:在刚才的介绍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有没有需要提醒别人注意的地方?通过这两个问题,我借学生的嘴巴讲出有关辨认各面值人民币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的发现、学生的经验是那么丰富。

  (3)师介绍盲点。(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在纸币一元的左下角有一个点,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

  (4)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从哪里知道这是我们国家的钱呢?(国徽)对,它代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要爱护它。想一想:怎样爱护人民币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互相补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轻松学习。

  三、模拟购物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习活动,创设多个情境,有易到难地培养学生购物的能力。

  这里以课件为背景,配上轻松音乐,问:今天正

  好是福华商场开业,老师是售货员,这里有很多优惠的物品,小朋友们想不想买?(想)

  (1)师提出购买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零钱,来老师这里买一件物品。

  (2)刚才每个小组都买到了称心的商品。商场今天还推出了一种特惠商品,这个商品的价格是1元,哪个小组要来购买呢?你有几种付钱方法?(出示特惠商品)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答案。二是在学生交流中自然导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这里我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点拨。根据学生提出的付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操作,并用人民币摆一摆:用一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用两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用三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根据学生的付法,适时提问:为什么这么付,能说说理由吗?从他的发言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最后总结概括不管拿几种人民币来付,付出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都是1元。

  总结并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改变传统教学进率的方法,通过假设生动有趣的模拟购物情景,饶有趣味在得出1元=10角,1角=10分,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过几天就是豆豆的'好朋友过生日了,豆豆想给他寄一张生日贺卡。他先乘公共汽车去邮局,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课件)

  这里通过出示一个小朋友到邮局去买邮票,售货员阿姨告诉他一张邮票的价格是80分的邮票时,他是怎么付钱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电子邮件已经基本代替了寄信,学生对寄信这一事情知道很少,因此这里提醒学生要关注生活,建议课后到邮局去调查一下,寄一封普通的信需要贴多少钱的邮票。)

  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有两个目的:一是继续提供付币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案从角币中取钱。二是借此引出找币问题。

  学生受第一次模拟购物方法的迁移,通过同桌讨论,很快地用角币摆出了多种付80分的方法。

  随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身边没有几角的零钱,怎么办?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地想到可以付1元,然后找回2角。这里自然地引出了找钱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环节的设计,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了模拟购物的场景,让学生经历换钱和找钱的过程,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生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请学生欣赏歌曲《一分钱》

  师:小朋友们学了这么久,累不累?下面老师给你们放一首歌曲,让小朋友们轻松一下好吗?

  听完后师问:你们知道刚才那首歌说了一件什么事吗?从而对学生进行拾金不昧和不浪费的教育。

  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以使课堂变得轻松明快,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五、猜价格游戏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小奖品要送给大家,如果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我就把物品送给谁,好不好?

  (教师先给出价格的范围,例如在5元到8元之间,再根据学生猜的价格,老师给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人民币的一些基础知识上进行的,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起到了一个深华的作用。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人民币?回家后,请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到超市去调查一下还有哪些商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9-50页上,主要内容有图书馆主题图、“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

  本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图书馆”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算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

  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2.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培养观察、动手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种适合他自己的算法,尤其是竖式计算的方法,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是: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教具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整节课以情景教学和参观游览活动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了新颖的动画故事,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的引导,使整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本人就注意实践操作与直观演示活动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计算时头脑中有具体模型表示计算的表象作支持,避免单纯地背诵计算法则,枯燥地进行操练,增加计算的思维含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说设计思路

  为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去小兔的图书馆参观的情境,通过图书馆里儿童读物专柜上的四种书,引导学生较自然地想到有关的数学问题,并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在巩固练习中,创设了智慧公园一日游的情境,并通过卡通明星酷乐猫的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游玩”中完成了一组一组的练习题,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与此同时,本节课中为了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由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使学生不仅提出和解决了用已有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且通过自主探索、大胆尝试,想出了计算“28+4”的多种方法。对于学生自己想出的各种算法,教师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与其他同学的算法比一比,你更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关注了学生的意见,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间,促使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其次,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清楚、形式多样,既有基本练习题(如“竞赛场”中的竖式计算),又有算理的巩固(如“爱心园”中的判断纠错),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最后的“七彩花店”练习题中,教师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让学生带着主观感情色彩去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抢答练习、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评价、布置作业。

  (一)抢答练习

  在上新课前本人用抢答形式复习了有关100以内不进位加法,为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做好了铺垫,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斗志,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教师紧紧抓住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学习情境,凭借卡通动画人物酷乐猫和小兔,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了《图书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

  (三)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书的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地提出有关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接着教师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索,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这样做给每个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新学知识,本人在新课结束后,适时的安排了实际应用练习题。通过电脑课件创设了智慧公园一日游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竞赛场”和“爱心园”中的习题设计,重点对学生竖式计算能力进行了强化,而“七彩花店”中的开放性练习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输入了新的活力。

  (五)课堂评价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知识体系。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等。

  (六)布置作业

  最后进行独立作业,提高学生计算进位加法的能力和速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连山区世纪小学的李娜。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题目是:小兔请客。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程序三部分。

  第一部分: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在现实情境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二部分:设计思路

  1、教材特点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只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习。那么,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通过课件显示情境图: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让学生讲故事来了解图意,然后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学生感兴趣的连环画,创设了小兔请客情境。

  1. 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第一幅图并提问: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说: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其中解决较难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视为重点。

  (2)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这样的教学安排,是依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个理念设计的。作为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相互倾听、相互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懂得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知道如何吸取和采纳别人的建议。]

  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选择算法,教师要特别尊重每个学生的思考,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出新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众多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自己去体会、理解、选择。这样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又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有了上面的学习和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会很容易的解答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40或50—40=10。

  [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如下: 20+30=5050—10=40

  加 加 和 被 减 差

  数 数 减 数

  数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再次举例说明。

  [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2、 过课件演示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在快乐的做游戏,这时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通过找出得数相同的算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3、 几个小动物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看!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课件显示情境图)指导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这时可能出现的算法有:80—30=50(张);30+(50)=80(张)。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4、 课件显示小动物们参加完联欢会,都要回家,可是该怎样安排坐车呢?先让学生先思考过程,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小小养殖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同时能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对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两个数量对比的知识“谁比谁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新的拓展教学。在这部分内容中,要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来学习新知,由“谁比谁多(少)”自然过渡到“谁比谁多(少)得多”等问题的学习上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体会和描述数的相对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对客观事物不仅能够进行定量刻画,还能够进行定性描述。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在学习本课之前,他们已经学习理解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大小比较,同时也掌握了两个数量的基本比较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谁比谁多(少)得多,谁比谁多(少)一些和“差不多”等词语对数量之间关系的准确描述。 。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能区分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之间的区别。

  (3)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感。

  (4)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勇于发表意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些概念的含义,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它们在程度上的区别。

  教学准备:

  展台、课件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依据课标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我主要采用:谈话教学法,在导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激趣谈话,学导式讨论法,在理解“多得多或少得多”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讲解练习法。同时我在新授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乐于倾听、积极发言的好习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运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三、说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一学生发展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又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总结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经历学习的过程。”为此,我特地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此环节,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首先进行激趣谈话,引入情景主题图,后板书课题,并让学生去寻找有关的数字信息,同时教师板书下来,并利用以前学过的旧知对数量进行大小比较或对相对关系进行一个语言描述。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探究新知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突破教学难点,此环节我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首先通过以学生复习的“鸭92只比鹅22只多”来引起学生对具体数字的观察,让学生通过数一数,一个一个、二个二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来体验22与92相差很多,进行引导学生试着去补充“鸭比鹅多得多”这句话,只要学生深刻理解了“鸭比鹅多得多”的意思,相反学生就会利用以前学过和知识把这句话进行一个倒说,即“鹅比鸭少得多”这可话也就非常容易说出来了。其次再教学“鸡100只,鸭92只”进行数量的对比时,尝试让学生也去数一数,然后让学生知道它们之间差得并不多,所以不能用“鸡比鸭多或少得多”来进行描述。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它们的关系,估计有部分学生会找到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鸡比鸭多一些”或“鸭比鸡少一些”。最后就是通过一个数字游戏猜羊的只数来理解并学习“差不多”的用法,让学生知道“差不多”就是“多一点或少一点的”的意思。本节课的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进行描述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具体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拓展运用,解决问题。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此环节我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谁比谁多(少)得多、谁比谁多(少)一些、谁和谁差不多”等知识来解决问题,充分体会知识的运用及变化情况。

  (四)课堂总结,深化理解。

  此环节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充分抓住新知识的增长点,将所学知识进行较系统的归纳、提炼、即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深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本节课我抓住教学重点内容,设计了以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简明、直观的板书,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一目了然。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明了这节课“教什么”,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其中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多加批评指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11

  说教材:

  《分与合》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会学习的乐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4和5的组成,能够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2.经历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说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了解4、5的数的组成。

  说教学难点:

  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来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经历“具体→抽象”的探索过程。所以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数学课件、教具图”等直观教具。

  关于学法,新课程的最高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做到好学、乐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并且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经历了探索、交流的过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说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1、忆旧迎新趣味导入。

  2、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3、自学指导展示评价。

  4、引导总结交流收获

  5、巩固诊断夯实基础。

  出示课题,开始新课

  环节一、忆旧迎新趣味导入

  出示课件,复习巩固。

  环节二、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师:大家复习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一个学生主动示范)

  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组成。(板书课题:分与合)

  2.探索4的组成。

  出示篮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们上台来分一分,摆一摆,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3.了解4的组成。

  总结孩子们摆的结果,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3和1组成4.

  4.探索5的组成。

  出示盘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们上台分一分、摆一摆。

  5.师生共同玩猜球游戏,探索3的组成。

  环节三、自学指导展示评价(对数游戏)

  对数游戏: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报4,同桌一人说“我出1”,另一人说“我出3”,两人一起说“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环节四、引导总结交流收获

  出示4和5的组成的教具,孩子们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环节五、巩固诊断夯实基础

  出示练习题。

  课堂总结:你今天都学习了什么?能不能回家跟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会用鼠标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型、平面图形的学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过程: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认识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设计过程:1、创设拼图宝宝情境,请同学们找一找,再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整合点: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设计过程: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

  2、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长方形吗?

  3、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其他平面图形吗?

  4、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整合点: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设计过程: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教学评价及效果: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找朋友

  设计过程: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2、找出交通标志牌上的平面图形。

  整合点: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结合学生生性好玩的特点,我用游戏的形式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一分饼干

  整合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根据分图形的情况,准确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到教学反馈。

  练习二火眼金睛

  整合点:象这种图形套着图形的题,学生找全是个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会出现图形重合的现象,学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练习三小小设计师

  整合点:比起传统教学的拼图设计,这个练习让学生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拼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效果及评价:三个游戏练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强化了教学重点:即正确辨认四种图形。这种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小结 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六、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和合作精神。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

  2.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发挥学习的激励作用,因材施教,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有更大进步。

  七、教学反思:

  1、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习效

  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知识,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体资料的引用。文字、图片、影音和动画练习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式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聆听,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1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 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习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2、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气球放在一起的过程,让

  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者由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说,把气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然后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过渡。

  (2)学习加法算式。首先引导学生说出: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3和1表示。然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最后教读加法算式。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圆片合并在一起。这一步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巩固发展,在练习中提高

  (1)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①课本第24页“做一做”。②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红花配绿叶)。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课本第25页松鼠玩耍图,通过动画演示引出算式3+2=□。

  (4)课本第25页做一做。

  ① 通过读懂图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② 巩固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图点数,在一个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也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

  ③ 通过对比4+1=5、1+4=5和1+3=4、3+1=4这两对算式式,使学生通过直观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4、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5、布置作业

  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6、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了解信任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2)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交流意识。

  (3)发挥课件的动态立体优势,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14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 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 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 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 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 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 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投影仪、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 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 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 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 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 下的位置关系。

  1、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 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 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2、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 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 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3、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 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 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 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 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 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 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 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

  (课本练一练第1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 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课本第59 题:说一说。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 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 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完成第59 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 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

  (第59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 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 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 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15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时间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他们的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来设计的。注重了学生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论。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使40分钟的课堂变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应。

  学生的学法:

  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要结合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其主动掌握时间的基础知识,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也参与了有效学习的过程。

  我的设计理念:

  一、感受数学生活化的魅力。

  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引入正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实践探究中,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三、感受数学中的情感。

  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活,这也是在有效教学中“全人”发展的特征体现。在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妈妈的作息时间,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钟表和钟表模型

  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由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创设情景,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出主题图设题提问。

  提问:你能说出你自己的作息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身体又细又长的叫分针;身体又粗又短的叫时针。)

  电子表:①由数字表示时间。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开放式的课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学生自主、有效的获取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也就更加扎实。)

  2.认识整时。

  (1)课件依次出现“我的一天的生活”。

  观察画面,说一说我接下来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的评价客观、真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充分交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

  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此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探究中发现知识。)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2、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3、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4、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小结加深学生对时间两种表现形式的理解)

  三、知识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六第3题。

  (1)提问: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2)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3)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这个实践活动体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的关注发展和关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情感体验。

  你能说出妈妈一天的作息时间吗?她的作息时间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关注“全人”发展。)

  五、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应用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渗透有效教学的内涵,节时高效。相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后总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数学教学之路的我来说,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免不了会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给我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并将努力改善。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07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4-13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11-25

一年级数学的认识说课稿10-09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5-15

《数学广角》说课稿04-03

小学数学经典说课稿10-23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0

数学说课稿04-26

数学说课稿小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08-2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