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4-10-19 10:57: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热门】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化学说课稿【热门】

初中化学说课稿1

  使用的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

  ①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

  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盐的知识。进而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还可以将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通性进行比较完整的归纳,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将起到小结的作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盐,并知道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常见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用于蒸馒头;碳酸钙是常见的建筑材料;知道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如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能产生CO2);也有错误的概念:常把生活中常说的“盐”等同于化学概念中物质分类的盐。

  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习方法和技巧: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活动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已有知识设置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常见盐的组成,并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感受化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相信化学将为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

  ⒈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⒉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六、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酒精灯、火柴等

  药品: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学手段

  电脑、实验

  主要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知识应用)

  七、教学过程

  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引入]钠离子燃烧实验

  细心的同学可能在做饭是会发现天然气燃烧时有时会有黄色火焰,我们知道天然气燃烧应产生蓝色火焰,想知道是“谁”在燃烧吗?请看实验:

  (将食盐撒在酒精灯的火焰上)

  [讲解]食盐是我们最熟悉的盐,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有关知识。倾听----引起思考

  观看实验

  揭开谜底:做饭时看到的黄色火焰是食盐导致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一、氯化钠

  根据学生所谈到的食盐的用途,引导学生归纳氯化钠在医疗、农业、食品、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用途。

  ⒈氯化钠的用途

  投影图片:氯化钠的用途

  介绍食盐在生活中的妙用:

  ⑴沐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可使皮肤强健。

  ⑵鲜花插入稀盐水中,可数日不凋谢。

  ⑶新买的玻璃器皿,用食盐擦一下,不易破裂。

  ⑷洗有颜色的衣服时,先用5%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然后再洗,则不掉色。

  ⑸铜器生锈或者出现黑点,用食盐可以擦掉。

  ⑹误食有毒物,喝一些食盐水可以起解毒作用。

  ……整理、归纳:

  ⒈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100g水中含有0.9g医用氯化钠)、用盐水消毒和漱口等。

  ⒉农业上:用10%-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⒊食品业:用食盐腌渍蔬菜、鱼、肉、蛋等,使这些食品风味独特,还延长保质期。

  ⒋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

  ⒌交通上:将氯化钠撒在雪上,可使路面积雪消融,减少事故的发生。

  学生观看资料图片。

  了解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妙用。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

  食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⒉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讲解: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食用的氯化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钠离子: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补充食盐可补充出汗、排尿等排出的氯化钠。需注意的是不能长期过量食用食盐,而钠离子摄入过少会使钾离子进入血液,使血液变稠,皮肤变黄。聆听讲解让学生了解氯化钠重要的生理作用。

  ⒊介绍氯化钠的分布:

  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那些地方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吗?

  ⒋食盐的制取:

  你想知道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吗?

  播放录像:

  ①海水晒盐:

  提取自然界中的氯化钠:将海水、盐湖、盐井中的水,先蒸发其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再蒸发,食盐就会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中含有很多杂质,又叫粗盐。

  投影图片:盐田

  你想知道工业上是如何制食盐的吗?

  ②播放录像:工业制食盐的过程。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自然界中的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

  观看录像、图片,获取新的知识。

  观看录像、了解工业制食盐的大概过程。养成看书、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理解、归纳能力。

  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和生产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了解食盐的几种制取方法。

  ⒌盐与食盐

  你听说过盐中毒的事情吗?

  播放录像:

  ①用工业盐烹调食物引起中毒的事件资料。

  ②不法商贩用工业盐腌渍食品的资料

  引导学生提出盐和食盐的区别。

  简介:几种有毒的盐

  亚硝酸钠(NaNO2)硫酸铜(CuSO4)

  讨论,交换信息。

  观看录像,思考问题:

  为什么食盐可以食用而有些盐不能食用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盐与食盐的区别:食盐不等于盐,食盐是一种物质,而盐是一类物质,食盐是盐的一种。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具体实物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正确知识的印象,纠正错误认识,完成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碳酸钙的用途

  提出问题:

  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和接触到石灰石?

  ⒉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含有碳酸钙的物质?

  出示一块石灰石和一只牙膏

  ⒊石灰石和牙膏之间有什么联系?

  讲解:牙膏中的一种配料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相同,并且是由石灰石为原料制作的。这种配料就是——碳酸钙(CaCO3)。

  ⑷碳酸钙有什么用途?

  小结:

  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还可以用于补钙剂等。

  提出问题:

  你参观过溶洞吗?投影图片:

  知道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吗?

  介绍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讲解:溶洞大多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体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回答问题,交流

  展示生活中收集到的含有碳酸钙的实物,介绍实物的用途。(石灰石、大理石、汉白玉)

  思考、联想、大胆猜测

  提出结论:

  ①石灰石和牙膏没有任何联系。

  ②石灰石和牙膏中的主要成分相同。

  学生交流课前通过查阅报纸、书刊或者是通过互联网所收集到的碳酸钙的用途。

  观看图片

  聆听讲解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共同学习获得新知识。

  引导学生猜想、挑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联系实际和地理知识,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情感。

  【活动】

  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讲解]我们碳酸钙能够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那么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

  [投影]实验探究:

  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思考、讨论

  观看投影

  分组进行实验、对比分析

  完成表格

  学习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实验结论,总结规律。

  作业:P75第1题第2题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设计特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做饭时看到的黄色火焰”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实现知识的合理迁移,同时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念,清楚认识酒精和天然气燃烧时的黄色火焰是食盐造成的,为今后学习颜色反应奠定基础。

  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本节课创设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亲自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拓展:

  生活中常见的盐知识梳理

  1、几种生活中常见盐的组成及主要用途

  我们可以通过列表归纳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主要用途。

  名称

  化学式

  说明

  主要用途

  氯化钠

  NaCl

  食盐的主要成分

  作调味品,腌制食品。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医疗上用来配制生理盐水,工业上用来作原料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碳酸钠

  Na2CO3

  俗称纯碱、苏打

  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碳酸钙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可用作补钙剂。石灰石、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也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2、粗盐提纯

  这里的粗盐,指的是含有较多杂质的氯化钠晶体。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而得到的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镁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步骤来制取精盐。

  3、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组成里含有CO32-(或HCO3-)离子的盐,都能跟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此反应可以检验盐的组成中是否含有CO32-离子(或HCO3-)。

  例如:

  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实验室里利用此反应,常用易得、廉价的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跟稀盐酸反应来制得二氧化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不用纯碳酸钙、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原因是相对成本较高;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浓盐酸有挥发性,将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氯化氢;不用硫酸的原因是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见书后附录I),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硫酸与碳酸钙进一步反应。

  4、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我们已经知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只有当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才能发生。

  可见记住酸、碱、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对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是非常重要的。酸、碱、盐的溶解性可以查阅书后的附录I。从附录I“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一般来说,钠盐、钾盐、铵盐、硝酸盐在水中都是可溶的;氯化物中除氯化银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外,多数是可溶的;硫酸盐中除硫酸钡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外,其余多数是可溶的;碳酸盐中除钾盐、钠盐、铵盐可溶,碳酸镁微溶外,其余都难溶。常见的碱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氨水易溶,氢氧化钙微溶,其余都难溶。

  可以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归纳如下表:

  反应物→生成物

  复分解反应的实例

  盐+酸→新盐+新酸

  Na2CO3+2HCl====2NaCl+H2CO3

  H2O+CO2↑

  盐+碱→新盐+新碱

  Na2CO3+Ca(OH)2====CaCO3↓+2NaOH

  盐+盐→新盐+新盐

  AgNO3+NaCl====AgCl↓+NaNO3

  酸+碱→盐+水

  HCl+NaOH====NaCl+H2O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Fe2O3+3H2SO4====Fe2(SO4)3+3H2O

  要注意,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此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例如:2NaOH+CO2====Na2CO3+H2O

  5、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大多是在酸、碱、盐之间进行的,而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离子。因此,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互换反应。当溶液中存在的某些离子能互相结合而使其浓度迅速减小的话,那么反应就向减小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

  如果几种离子混合后,离子的浓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反应也就没有发生。

  在复分解反应中,能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的情况大致有三种:(1)在反应里有溶解度极小(产生沉淀)的物质生成;(2)在反应中有气体放出;(3)在反应中有弱电解质(包括水、弱酸、弱碱等)生成。这也就是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的条件。只要符合其中一个条件,反应就能发生。

  6、酸式盐和碱式盐的生成

  酸式盐可由多元酸跟金属起置换反应,或者跟碱、跟盐起复分解反应而制得。因为只有多元酸才含有几个可供电离的氢离子,并且它们都是分步电离的。因此,当酸中的部分氢离子被取代时便生成酸式盐。例如:

  Zn+H3PO4==ZnHPO4+H2↑Ca(OH)2+H3PO4==CaHPO4+2H2O

  NaCl+H2SO4(浓)==NaHSO4+HCl↑

  酸式盐还可由某些盐水解而得到。例如:Na2CO3+H2O

  NaHCO3+NaOH

  碱式盐可由多元碱跟酸反应来制取,例如:Ba(OH)2+HCl==Ba(OH)Cl+H2O

  某些高价金属的盐起水解反应,或者跟某些强碱弱酸盐起反应都能生成碱式盐。例如:

  Fe2(SO4)3+2H2O

  2Fe(OH)SO4+H2SO42CuSO4+2Na2CO3+H2O==Cu2(OH)2CO3↓+2Na2SO4+CO2↑

初中化学说课稿2

  一.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需要科学方法测定空气组成成分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1. 目标确立:

  ⑴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⑵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⑶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⑷在分析空气组成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2. 重点及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突出重点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学习和讨论较为理性、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的理解,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突破难点方法: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来证明这一问题?(可留作课外作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及科学探究,自学等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教材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边比较,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 学习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初三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为了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密合作,讨论交流为主旨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了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成为了课堂小主人。

  四.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按照我校“师导生探”的教学模式可归纳为: 激发情趣,出示目标---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重点)---实验探究---活动天地(自学)---当堂训练。

  1. 激发情趣、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①②③④

  导入新课:上课开始,教师富有激情地表白: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不符存在。那么:(课件出示)

  (1) 你知道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 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学生积极回答对空气的认识。(课件出示——空气成分)

  意图:给学生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认识能力。

  3. 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基础上,将问题引向深入:

  同学们都知道氧气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测定空气的中氧气的含量呢?同学们感兴趣吗?好!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请你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4. 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思路。同时需要学生明白:(课件出示)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引 导思路:

  a.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

  b.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3)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讨论:同学们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

  (课外研究性学习:你还能设计出什么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探究能力,真切体会到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教师小结空气的成分,并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学生以具体的例子为感知对象,形成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

  意图:巩固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6。自学“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知道拉瓦锡首先得出“空气是氧气组成的结论”。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7.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学生自学,明确日报内容,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探究实验:空气质量的差别。

  学会采集气体样品方法,学会如何验证二氧化碳。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意图:锻炼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9. 当堂练习. 意图:巩固所学重点知识。

初中化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 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 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 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好学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

  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

  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

  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点>

  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好学教育:

  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

  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因为通过直观的实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

  <突破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

  了学生分组实验:1.饱和食盐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盐;2.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钾,再冷却到室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很快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比老师讲很多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要强得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

  在20℃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较出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设问: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

  这一实验的观察与讨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达到饱和”,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较的意义。有了这一层知识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在老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较精确地讨论溶质的数量问题一定要满足两点: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这时所研究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

  <巩固应用>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

  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浓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任何其他物 质的溶液;2)为何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凉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为什么?

  好学教育: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25℃时将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初中化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好学教育: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

  好学教育:

  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 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好学教育: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稿5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今天的课题进行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分析。首先我来谈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则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最好范例,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初步具备。此时,正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时机。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三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配合教学大纲,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和方法;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3)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4)练习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验和排气法集气等实验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整个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意义;

  (2)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会拟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能灵活运用现有仪器自主设计实验装置;

  (4)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求实、合作、创新的学习品质;

  (2)通过最终成功的操控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快乐感,并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制法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出色的完成一系列探究试验。

  2、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总结,正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

  当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提问,适当的引导、指导,恰到好处的点拨,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学宗旨,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围绕这个主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竞赛教学法:

  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学法指导

  1、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使用其它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它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4、归纳学习:

  边实验边记录边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这一主线展开,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六、教学过程

  1、悬疑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节课,我先给学生讲了两个小故事: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泽地: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人们都传说这泽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传说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狗却死亡。

  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的悬疑色彩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这妖怪是什么吗?大家想不想抓住这妖怪呢?从而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温故

  课上展示一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信息:三种方法、两套装置;检密、验满、检验、收集均有回顾,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获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信息,进而为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做好知识准备。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环节,在复习回顾了制氧气的信息后,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装置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的方法进行提问,让学生类比分析,为以下探究打好基础。

  3、体验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1)给定仪器,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装置

  我将几套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图用幻灯片投影,并让学生回顾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装置,然后按指定的图示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并进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操作。然后小组间再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习,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下面自选仪器组装实验创设了良好的铺垫。

  (2)自选仪器,自主设计新方案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从仪器库中选择仪器,并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更多的方案,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淋漓尽致的自由挥洒。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3)展示分享:

  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让各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反思本组设计的缺陷,最后选出最佳设计,并由设计者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极少数学生选择了单孔塞,多数学生选择了双孔塞配合长颈漏斗,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有孔塑料板,弹簧夹。

  (4)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刚才我提到主线,悬疑和温故体现的是提问和分问,体验这个环节则体现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下面我来谈一下应用结论。

  4、收获

  请用你认为最适宜的药品,最理想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用最合理的方法,最快捷的方式去收集、验满、检验。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们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此刻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扬他们认真参与、大胆操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让学生在激励声中爬的更高,走得更远。

  5、延伸

  (1)、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类比,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气体的制取,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

  七、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1、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三、检验和验满

  1、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2、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已满。

  四、延伸:

  实验室制取气体

  原料:价格便宜、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

  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

  分层练习: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始终贯穿着提——分——实——分——应这一探究主线,着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传授知识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初中化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5]

  多媒体课件:

  (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点击鼠标)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点击鼠标)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点击鼠标)

  一、氧气的用途

  如果学生说不全我将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1、阅读课文,及18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点击鼠标)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

  (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

  (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点击鼠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点击鼠标)

  物理性质

  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183c液态氧-218c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初中化学说课稿7

  一、说单元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空气、氧气和制取氧气。空气和氧气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当前空气污染是全世界的三大问题之一,因此本单元内容是历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中考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氧气性质实验、氧气制取的原理和操作为核心,考查观察能力、描述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还联系各地空气污染的问题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应用

  3、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并通过与许多物质反应认识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4、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

  5、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方案选择;

  6、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 &ldqu;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rdqu;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

  2、通过制氧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原料、条件、原理、装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

  2、通过对制取氧气的实验的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三、说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催化剂的概念 。

  难点突破: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要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中考考点和题型

  本单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综合应用题等形式出现,多考察气体的制取及空气污染与防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性质和用途等作为切入点进行考查。

  四、教学方法

  用师生互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回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讲授法多媒体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本节内容的.连接性、条理性,教学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 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入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通过幻灯片展示本单元的考点要求。就这三个考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1、以提问的形式简单的复习了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含量测定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2、通过(伦敦烟雾事件)回顾空气的污染和防止。

  3、通过视频回顾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写出反应原理,总结出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4、回顾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沸点不同)。通个视频再现氧气实验室制法启发学生思考,制取步骤、注意事项、引出固固装置和固液装置,通过对氧气收集装置的分析,学会选择收集装置。

  5、巩固练习和中考链接可让学生明白考向,也能让学生提高自信心。

初中化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老君台中学的罗卫东,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粤教版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研究》。

  课前准备

  1、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本节课我将主要采取自学引导法和学案导学法,尽管学生平常做实验的机会不多,但通过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我相信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既是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复习巩固,又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考虑如何选择药品、设计发生装置和收集常见气体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②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探索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②让学生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科学合作的品质。

  ②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②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5、教学器材

  本节课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如大屏幕所示,增加了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一些化学仪器和药品,希望通过四个小组间的对比实验,使学生对本节课药品的选择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

  1、自学探讨阶段

  首先,由非常可乐饮料振荡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引入新课——然后展示教学目标,接下来我提出本节课总的自学提纲: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是什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导学的《第一部分基础自学题》。大约8分钟后,我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总结,通过与氧气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择对比,基本确定了本节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发生装置。

  2、实验探讨阶段

  本阶段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时间大约10分钟。

  首先,教师利用简易装置做演示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进行检验和验满,让学生基本掌握实验步骤。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第一组用浓盐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二组用稀盐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三组用稀硫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四组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进行反应;要求每组同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其中小组长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

  教师在实验中要巡视并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讨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制取二氧化碳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一般需要六个步骤,而原料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是随意选择的。这也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此达到了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第一次突破。

  3、释疑探讨阶段

  本阶段是实验探讨阶段的进一步深化过程,分四个探究活动进行,大约需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活动进行大约10分钟后,然后教师组织四个小组逐个汇报实验现象,紧接着让学生按照学案导学的(第二部分疑难探讨题)部分进行独立思考后再讨论(投影):

  (1)能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

  (2)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行不行?

  (3)能否用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认真填写实验报告,确定好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应该用稀盐酸和石灰石。

  在确定好制取二氧化碳原料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学生看投影进行分组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要求四个小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针管、滴瓶、滴管和饮料瓶等制一个简单的发生装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过程,每组由一位同学讲解并展示制作成果。接下来,组织学生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最后,根据物质的性质确定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一步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尝试用低成本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深化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第二次突破。

  4、综合探讨阶段

  本阶段也是总结阶段,大约需10分钟。

  首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接下来组织学生解决学案导学的《第三部分综合探讨题》,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2)实验室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依据是什么?这也是对自学阶段我提出的自学提纲(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是什么?)教学难点的分步解答,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至此,本节课首尾呼应,教学重点和难点已全部解决,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板书设计

  大约5分钟

  拓展应用

  你吃过醋蛋(皮蛋或软蛋)吗,你会检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吗?请同学们利用本节知识做一做并写出检验鸡蛋壳主要成分的探究报告。

  教学反思

  一、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实验器材的改进

  三、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

初中化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 “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 了解酸的涵义。

  2、 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

  1、 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㈠总体思路: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 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 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 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 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 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 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 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 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 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 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 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初中化学说课稿10

  如何通过试卷评析课使教师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教师能反躬自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查缺补漏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教材、试题、多媒体等);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等、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我的试卷评析课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励志

  设计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对考试的成绩做总的介绍(包括试卷的难易程度、学生错误情况的简单分析以及和其它班优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对比。)

  设计理念: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原因有二:1、我认为教师自己应该对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年级乃至全市的位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近阶段学习情况。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正确地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2、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全市的位次,从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环节:爱的互动

  得满分的学生、进步的学生以及在解题中间发现试卷有错误的学生、答案有创意的学生颁奖。

  每次考试过后,我都用自己的钱去买一些他们喜欢的小礼物,如:文件夹、笔、钥匙链、千纸鹤、鲜花等,还有连同我的拥抱和祝福……一枝玫瑰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热情的拥抱常常让学生激动不已。在爱与爱的互动中,我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绽开的笑验上,从全班同学专注的神情中,从他们眼中闪动的泪花里,我分明的看到了爱的动力,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感动是互动的,它所产生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这种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说教所达不到的。

  设计理念: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最终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对人的理解。教材是“物化”的东西,我们教师应该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教师要知道生个学生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不是共性的。应该了解你的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特征,他或是她最需要什么。

  设计感悟: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认为,对教育而言,爱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当你找学生谈话时,你那爱的目光,会使他放弃戒备心理,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当学生课堂上因紧张回答不出时,你的爱对他是一种激励;当学生因犯错误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谅解;当学做了有益的事情;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你的爱会给他增加信心和力量。爱,是照耀幼苗的一缕阳光,是滋润学生心田的一泓甘泉。

  记的有人说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向学生播洒爱的时候,我也得到他们对我爱的回报。学生和我彼此都沐浴在爱的春、夏、秋、冬,伴随他们的成长,我快乐且幸福的生活着……

  第三环节:体验学习

  设计内容:改变原来由教师一人独霸课堂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失分率比较高的题,

  (1)释疑:让学生自己说出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是不会、没有审清题、还是笔下误等等;

  (2)质疑:接下来对自己的错误有没有怀疑,对正确答案是否理解;

  (3)答疑:如若自己无法解决就求助其他学生来解释回答;

  (4)评价:让全班同学来评价答疑同学的对错或是优劣。对于一些特殊的题,即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仍然得不出结论的,再由我引导他们找到答案。对于失分率低的题,采用下课单独解决的方法,从而照顾了大多数同学,又可以提高效率。如:在一次评析涉及温室效应的题目时,学生们各抒己见,从温室效应的成因、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如何进行解决,到引发二氧化碳是滞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还有哪些环境问题我们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使学生享受到了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得到了尊重。

  设计理念: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有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事物,而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另外,这一环节的设计还借鉴了“洋思教学模式”中的“先学后教”。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感悟: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学生经历了“体验性学习”,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脑子不想,而且要用耳朵听,用嘴说,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长的需要。

  第四环节:悟学

  设计内容: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写出心得体会。

  设计理念:我认为教师需要“悟道”,学生应该学会“悟学”。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那么就必须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勇于探索的实践者、不断总结的反思者(反思者最可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逐步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另外,通过写心得体会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使我更多的了解学生,便于下一步进行教育教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1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针对本次说课,我将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辅于教育教学有关知识为指导,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七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课题二。本节课主要包括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探究,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以及氧气的制取,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将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之后学习其它的相关实验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是这些能力都不够完善,因此我会在课堂中充分结合他们的优势,不断的引导,让学生能参与到我的课堂之中。

  (过渡:基于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能说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能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

  2.通过合作探究,总结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实验的一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体会实验与化学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教学是生命相遇、心灵相会的过程。本课的教学方法预设如下:)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牢牢的吸引学生。采取复习导入的形式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式,进一步提问实验室中二氧化碳又该如何制取。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新课《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这一部分我会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备原理以及相关化学方程式该的书写。

  首先,提问制取气体的实验仪器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预设学生能回答出从发生装置考虑有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从收集装置考虑有生成气体的密度和是否与水反应以及是否溶于水。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针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进行小组讨论装置的选用。引导学生分别从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以及气体产物的密度和是否溶于水以及与水反应等方面进行对比,最终参考氧气的制取装置,给出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反应装置是固体与液体的不加热反应装置;收集装置是瓶口向上排空气法。

  设置合理的小组讨论,既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紧接着,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实验仪器,让学生讨论优缺点,最后选择最佳的实验装置。

  最后,对于二氧化碳检验过程,学生能根据二氧化碳性质总结出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至于检验是否盛满,学生可以得出观察集气瓶口燃着的木条是否熄灭来验满。

  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建立宏观的表象,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知识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从而突破重难点。

  在本课的巩固与拓展环节,组织小组讨论根据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制取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小结:为了了解每个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

  作业:课后查询资料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选取哪些实验仪器。

  开放性的小结和作业可以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七、板书设计

  最后介绍一下我的板书设计,采取提纲式的板书,本着直观、简洁、清晰、明了原则。

初中化学说课稿12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法指导,教学方法及手段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安排在氧气等的学习之后,在金属,酸碱等之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以及在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燃烧现象在前面氧气的学习中有应用到,学生已经不再陌生了,可通过复习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概念。可通过投影仪对燃烧现象做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在脑海中得到一个具象的关于燃烧的思维。

  二、说学情

  1、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铁、碳等在氧气中的燃烧为本节课提供了一个铺垫,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掌握。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可通过一些有趣的较为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的学习。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归纳总结知识点,对知识点的学习能做到不缺不漏。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法,视频观看等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初步分析能力,初步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节课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掌握燃烧的条件不仅是学习灭火原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自救的理论依据。

  2)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接触不多,因此在实验的理解上有一定复杂度。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进行教学活动。

  六、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播放视频,火箭升空时的场景以及森林火灾发生时的现象。来引入生活中燃烧的现象。该部分由学生自由发言。并由学生总结归纳燃烧的特征,从而概括出燃烧的概念。

  由于在课堂的一开始,学生的心理还没从课间活动中回来,视频播放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提高学生的课堂气氛以及对课堂的兴趣。

  2、课程讲解:

  1)探究燃烧的条件:这里通过三个分组对比实验来揭示燃烧的条件。分别是①水与酒精的对比实验,通过该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②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后蜡烛的燃烧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纸棒与包裹在铁棒上的纸棒燃烧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以上温度。

  在这里,由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由教师演示烧不坏的手帕这个实验,由学生进行现象记录及原因解释。该过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

  3)由教师演示蜡烛的不完全燃烧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同学交流各自的看法。而老师则由该实验提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

  由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4)通过视频感受爆炸的威力,然后让学生发表观后感。再由老师提出爆炸原理。

  该部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探究灭火原理:由学生根据课本内容阅读后进行归纳总结,并说明每一种灭火方法所对应的原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6)最后学习防火与自救常识,防患于未然,让学生懂得突发状况下学会如何自我保护。

  7)小结:本节课的课堂小结采用总结式来结束。先由老师带领同学看板书部分,一一回顾本节课所讲主要内容。再擦掉黑板板书,学生盖住课本,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大脑回顾本堂课的主要内容。由记忆规律显示,在刚刚学完之后重复复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因此课堂小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8)作业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针对性的选取部分典型习题进行演练,作业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同时也呈现给老师学生对本堂课的接受情况,让老师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说明:如以下所示,本课堂板书采用直观式展现,把重点课堂知识按先后顺序一一呈现,整理出一个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

  【板书一】

  燃烧的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最低温度以上。

  三个条件的联系: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板书二】

  ①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碳+氧气二氧化碳

  ②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碳+氧气一氧化碳

  【板书三】

  灭火方法

  ①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②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③使用大量的冷却剂使燃烧物冷却,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谢谢!

初中化学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三化学第七章的内容,二氧化碳作为初中化学"三气"之一,安排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之后,有循序渐进的重要作用。前面和后面几节的碳的化合物反应的产物里虽然也涉及到二氧化碳,但在化学实验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要用本节所介绍的简便方法,学生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比较熟悉,通过比较,探究,巩固初中化学"三气"的制法,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后的又一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的化学原理,实验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和检验方法,进一步了解实验室内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运用由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本课的结尾,利用碳酸钠跟盐酸在化学反应中能急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泡沫灭火器原理的教学。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1、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2、简单介绍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使学生对灭火和灭火器有一定的认识。

  能力:通过研讨设计实验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实验室制取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装置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渗透对比的方法以及物质的性质决定制法的思想方法。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了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法和收集有一定的基础,较为熟悉,懂得气体的收集方法与物理性质有关,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前面所学的知识可能有遗忘,和氧气、氢气一样,学生懂得要制取某种物质,必须用含有该元素的其他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来实现,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可能会很快想到木炭的燃烧,除了看书之外可能不会想到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来制取。学生对于灭火器的.原理也是只有模糊的认识。

  2、根据学生情况和目标要求,通过比较,可以用学生想出来的办法来制取二氧化碳,如煅烧石灰石的副产品,菜农在菜棚里燃烧木炭,但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制取纯净的二氧化碳必须要用课本上所讲的简便方法。本节的难点就是对二氧化碳的原理的理解。

  3、为了突破难点,完成本节目标要求,教学时应在对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

  (1)先要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可以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

  当学生明确以上对实验室制取气体方法的学习顺序后,就可以根据教材的顺序,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制取的装置,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了。

  4、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做好复习(对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装置与制取方法、验纯、验满方法做好复习),另外要预习本节内容,做好课后的家庭小实验。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方法是采用"单元目标引导探索法",以本节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实验引导探索为方向,采用讨论、边讲边实验等方式来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

  本节教学程序是通过学生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在讲授本节内容中,运用"实验引导探索法",将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索式的试验,做到一个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做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结论的探索法教学。

  例如,在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时,指导学生做两个补充实验。

  ①将石灰石分别放入盛稀盐酸或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②将石灰石和碳酸钠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两只试管中,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能正确地归纳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课时,始终是贯彻:启发设疑———实验探索———分析归纳———巩固开拓的课堂教学程序。"巩固开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程序,占用时间约为10至15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要抓住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教学重点和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设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难点,安排练习,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注重学生的反馈,做好补偿教学,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计程序:

  温故引新:复习氢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列表比较。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制取气体的思路与途径。

  演示探究:大理石与盐酸、稀硫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确定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突出难点。

  讨论方案:大理石与盐酸反应。设计意图:明确为什么实验室里要采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突出难点重点。

  理论分析:固体与液体反应,不加热,确定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确定收集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能力。

  讨论方案:从原料、反应原理、装置、收集进行讨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重点。

  实验验证:实验7—8。设计意图:验证讨论的可行性。

  理论升华: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设计意图:对本课进行小结。

  巩固知识:课后习题1、2、3。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即时应用能力。

  演示实验:实验7—9,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展示灭火器,介绍使用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介绍灭火常识,消防教育。

  课外巩固:101页家庭小实验,习题4、5。设计意图: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验探索能力。

  甩下包袱: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煤气有什么特点?预习第五章。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做好预习,为下一节做准备。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列表小结氢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氧气(O2)氢气(H2)

  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Zn+2HCl=ZnCl2+H2↑

  Zn+H2SO4(稀)=ZnSO4+H2↑

  适用范围固—固反应需加热制取气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收集方法排水法(因为O2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O2密度比空气略大)排水法(因为H2难溶于水)

  向下排气法(H2密度比空气小)

  检验方法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着火,证明是氧气点燃气体能燃烧,且生成物只有水,证明为氢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14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酸及其性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酸及其性质》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酸是《新课程标准》中“主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的主要内容。本节授课“常见的酸”是酸学习的开始和引领。主要介绍了酸的特征,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以及浓硫酸的特殊性质和稀释方法。本节和第二课时酸的化学性质是一脉相承的。

  (过渡: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下面我再说一说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对酸并不陌生,经常接触到酸雨、酸奶、碳酸饮料等名词,也知道许多物质有酸味,如水果、食醋等。通过前面的学习,又知道盐酸能和大理石反应。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其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更多有关酸的知识。这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开始。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掌握浓盐酸、浓硫酸主要的物理性质,能认识到浓硫酸的腐蚀性、吸水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通过酸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提高回忆、类推、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通过探究酸的性质的有关实验,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性质。

  【难点】

  根据实验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采用了:)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在教学中我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程的开始,我将向学生展示两瓶未贴标签的酸溶液,一瓶为浓盐酸,一瓶为浓硫酸,并提出问题,是否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分它们,待学生产生困惑时,我会引导学生研究物质要从性质开始学习,由此引出本节课《酸及其性质》的学习。在导入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设置了疑问,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够让学生更注重学习的过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在新课讲授环节中,我将按照三部分进行展开。

  1、几种常见的酸

  首先我会请两位同学帮我轻轻摇晃一下这2个试剂瓶,并观察现象,然后揭开瓶盖,小心扇闻味道,并向其他同学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根据现象,学生交流讨论后总结出:浓硫酸是无色无味粘稠状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浓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打开浓盐酸的瓶盖产生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生成盐酸小液滴。浓硫酸没有白雾说明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接下来我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寻找两种酸在生活当中的用途,这样处理也能让学生建立起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观,同时也将生活与化学相连,也体现了生活化学的理念。在本环节中我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强调酸的使用注意安全措施,培养学生实验过程的安全意识。

  2、浓硫酸的腐蚀性

  根据上一环节,我会直接提出问题,既然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于实验室干燥气体等使用,那么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顺势引入到浓硫酸性质的学习中。在探究浓硫酸的特殊的性质时,我会组织演示实验,并请两位同学协助表演“白水写黑字”、“木棍变黑炭”“水滴布穿”等趣味实验,其他同学仔细观察,通过观察现象,师生共同总结出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它能夺取纸张、蔗糖、布料甚至皮肤等物质中的水分(按氢氧原子个数2:1的形式),生成黑色的炭,我们把这一特性叫作“脱水性”。

  通过趣味实验一方面将学生注意力牢牢锁定在课堂上,同时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亲眼目睹浓硫酸腐蚀的现象,能够更加真实感受到使用浓硫酸要特别小心!

  3、浓硫酸的稀释

  这个实验比较危险,可能会导致学生受伤,因此我会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结合教师的正确操作,以及视频模拟稀释实验的错误操作,总结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方法是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或是用玻璃棒引流,并不断搅拌。在学生对浓硫酸的稀释的操作掌握了之后,我会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要如何操作,教师指导提出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缓解。

  该环节中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大胆猜想,再通过错误操作,强化正确操作的必要性,并让学生从浓硫酸的腐蚀性中学会处理应急伤害的方法。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的结尾,我主要引导学生从盐酸和硫酸的性质,浓硫酸的稀释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梳理整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后续的学习产生兴趣,最后并布置课后作业:思考酸还具有哪些性质?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15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初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说课稿05-29

初中化学说课稿02-21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10-21

[优选]初中化学说课稿12-10

初中化学说课稿优秀10-11

初中化学说课稿(集合)06-22

初中化学说课稿[热]06-22

初中化学说课稿(精华)06-21

初中化学说课稿[优秀]06-10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06-1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