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4-10-18 16:46: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秀]高中物理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高中物理说课稿15篇

高中物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1节的第二课时。主要讲述了弹力的概念、弹力的方向和胡克定律。本节课按照从一般的弹力到特殊的弹力的思路,具体讨论了弹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研究思路上,体现了先定性再定量的研究思路。从这一章开始建立力与运动的关系,因此,弹力的学习在整个动力学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抽象概括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弹力。会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分析弹力的方向。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3、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的关系,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探究中获取及处理数据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本课的重难点为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难点为弹力的`方向。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物理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同时,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相对抽象,因此适当运用生活实例,更利于学生接受理解。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思想,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引导法,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辅以实验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进行学法分析十分必要,本节课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合作交流学习法,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沟通交流、辩证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堂开始,提出问题:力一定会产生形变吗?学生进行体验活动:手指戳自己的脸,手捏玻璃杯。学生谈不同感受与看到的结果,顺势提出问题:玻璃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吗?产生知识冲突,引入课题。

  以原有的认知为基础,提出新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快速产生知识冲突,引发主题思考,从而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物理课堂。

  (二)新授

  承接导入问题,展示盛有墨水液柱的玻璃杯,再次让学生操作。从而总结得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高中物理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6章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习《抛体运动的规律》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为本节的学习作了铺垫。抛体运动,尤其是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章教学重点之一。抛体运动的内容虽在高中物理中算不上非常重要,而且知识点也不多,但它所包含的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却是十分重要,在后继课程中还有重要的应用,如在电场或复合场中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另外,日常生活中有关抛体运动的现象很多,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

  (2)掌握分析抛体运动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总结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3)了解斜抛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平抛运动特点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2)在总结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表达物理规律的和谐与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用学到的方法解决没有感性认识的斜抛运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X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和斜抛运动

  (2)利用数学工具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是一门培养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理论性强,我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

  学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来进行学习,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那么我对本节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 复习引入新课

  [1. 复习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复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在解决复杂运动问题时的作用。

  3.复习如何用坐标描述做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物体的位置。

  4.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确定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课件

  本节课要用到的旧知识点琐碎,复习与本章有关的'这几个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同化。

  (二)进行新课

  (1)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因此可以先对平抛运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斜抛运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平抛运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分解平抛运动;第二步,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对于第一步,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三个问题:[课件]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担任课堂的主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暴露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启发。这样,不仅使学生 深入理解了平抛运动,而且可以使学生分析、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对于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得出,在分解平抛运动的基础上难度就会有所降低,所以,先让学生自己推导,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在二维情景下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对于斜抛运动,先介绍什么是斜抛运动,并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尝试进行分解斜上抛运动,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3)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层理解和应用,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再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的选取以生活事例、生活现象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潜力。

  六.板书

  七.结束语

  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步骤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观点,经历了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怎样去思考问题。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高中物理说课稿3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看体育课上爬杆子的时候手和杆子有摩擦力,拔河的时候手和绳子有摩擦力。每天擦黑板,擦桌子都要产生摩擦力。我们发现有些物体之间是相对静止的,把这种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有些物体之间是相对滑动的,我们把这种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我们接着来研究静摩擦力。

  二、新课讲授

  我们来分析手上的课本,他肯定受到了什么力,重力,重力的方向向哪里?竖直向下,重力把它往下拉,它想不想向下运动?想,可是它想动却没有动,那么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运动趋势。也就是说课本相对于我们的手有向哪的运动趋势?向下的。可是它没动,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好你分析一下,物体受到了向下的重力,它想向下运动却没向下是由于摩擦力有一个阻碍的作用。很好请坐。说明静摩擦力它阻碍了课本的相对运动趋势,所以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所以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呢?和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同学们想一想静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是否相反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好谁能举个例子呢?很好请坐。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课本。我们已经判断了静摩擦力向上,那我们先向上运动,这时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再向下缓慢运动,这时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所以我们总结静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请同学们判断,水平面上有一个木块。给他一个向右的水平拉力但是没有拉动,同学们判断一下木块有向哪的运动趋势呢,向右的,所以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哪里?向左。同学们思考如何来算静摩擦力的大小呢?好的你说一说。根据二力平衡。请坐。根据二力平衡得出静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如果用1N的力拉没有拉动,那静摩擦力多大?1N。如果2N还没有拉动,3N没有拉动,那么静摩擦力分别为1,2,3N。我们发现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同学们想一想静摩擦力会不会无限增大。不会当拉力增大到某一个值之后木块就会怎么样呢?被拉动,就会变成什么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那说明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什么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呢?就是物体要动还没有动时的静摩擦力叫做最大静摩擦力。所以静摩擦力的大小应该有一个范围。应该是比0大,小于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同学们再想一下把木块拉动之后就变成滑动摩擦力,那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现在进行实验探究,用到一种精密的'仪器,传感器。由传感器,木板,木块上由两个砝码组成。请一个同学用力,一开始不要拉动木板,慢慢的拉,拉动之后不要停下来一直平稳的拉,现在开始。

  分析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以看出静摩擦力一开始是逐渐增大的,增大到一个值之后就变成了滑动摩擦力,这有一点小波动,是因为木板的粗糙程度不是处处相同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大的不是很多,在以后计算的时候通常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约等于滑动摩擦力。

  三、巩固练习

  本节课研究摩擦力,主要是静摩擦力。是从这三个角度来研究的。作用在何处,都是作用在接触面上。在方向上。滑动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在研究大小,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判断。

  四、小结作业

  思考滑动摩擦力是否一定作用在运动的物体上。静摩擦力是否一定作用在静止的物体上。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下课,同学们再见!

高中物理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高一新课程必修2第一章《抛体运动》的第3节。本节课是曲线运动的一个实例,《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平抛运动》这一节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应用和延续;同时也为研究斜抛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等奠定基础。

  教材对《平抛运动》的处理分为三个层次:

  (1)通过对生活实际现象的分析,建立平抛运动模型;

  (2)通过实验方法和理论(动力学)探究找到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方法——分解为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化繁为简);

  (3)通过数学和物理已学知识(直线运动规律、合运动与分运动关系)找到平抛运动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该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强调了实验探究的重要,突出了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二、学情分析

  在必修一课本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而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曲线运动,在第二节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道什么叫合运动,什么叫分运动,合运动与分运动是什么关系,同时也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分曲为直”、“化繁为简”的具体概念。

  三、教法分析

  本节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主题,注重从问题、情景出发,在质疑中引发思考,提出概念;在讨论中激烈碰撞,找到规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说出平抛运动的定义

  (2)知道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以及为什么可以这样分解

  (3)掌握平抛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的研究方法——化

  繁为简、实验探究、理论探究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教材上所附图“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的分析以及平抛运动录像的慢放分析,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感官功能上的不足,鼓励创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创造新的测量仪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平抛运动分解方法的探究过程;

  平抛运动规律。

  (2)教学难点:

  平抛运动分解方法的探究和规律的得出过程教师引领的问题设计。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设计:

  创设情境、问题引领、提出概念

  创设情境:

  纸片、相同纸片叠成的飞机、相同纸片揉成的纸团分别以相同的水平速度抛出。请学生观察运动情况。

  问题引领:

  问题一:物体的运动形式决定于哪两个因素?

  答:初速度、受力

  问题二:纸片、纸飞机、纸团的质量相同、初速度相同,为什么运动情况各异?

  答:空气阻力

  问题三:有什么办法让三者运动趋同?

  答:减小空气阻力(减小体积)

  抽成真空

  概念提出: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以相同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其运动轨迹相同,称为抛物线。物体的运动称为平抛运动。

  定义:

  平抛运动:以一定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作平抛运动。

  教学环节二设计:实验探究、自主探究、找到分解方法

  第二步:针对演示实验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的问题:

  1、在演示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第三步:研究频闪照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从照片上得到什么信息?

  2、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水平方向做什么运动?为什么?

  3、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做什么运动?为什么?

  第四步:理论探究

  问题1:如果物体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抛出后,不受力的作用,物体将做什么运动?

  问题2:如果物体没有初速度,只受重力,将做什么运动?

  教学环节三设计:平抛运动规律

  七、板书设计

  看了高中物理平抛运动说课稿还看了: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讨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原理。“平抛物体的运动”是《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中很重要的一节内容。对《平抛物...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解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地位、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教材地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

高中物理说课稿5

  目的:

  了解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规律及光子学说。了解光的量子性,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实验事实加以解释的能力。

  器材:

  光电效应演示器,应急灯,紫外线灯,X射线管,感应圈,灵敏检流计。

  重、难点:

  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经典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遇到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师: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在研究光的本性过程提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简单回顾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过程)自从麦克期韦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又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后,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了完美的地步。可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给光的波动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并且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的规律弄清为什么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评: 点明课题,强调已经十分完美的理论又受到新的实验事实的挑战,引起学生的悬念,激发求知欲。

  二、新课进行。

  1、介绍实验装置。

  师: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分别介绍锌板、铜网、高压电源、检流装置,一边介绍,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整个装置的示意图)

  评: 介绍装置后画出装置示意图,将具体的较复杂的实验装置变为简明的板画,突出了原理,有助于后面对实验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师: 现在我把高压电源接通,检流装置接上,为什么检流计不发生偏转?

  生:(集体) 电路还处于断开状态。

  师: 哪一部分断开?

  生: 锌板和铜网之间。中间是空气,不能导电。

  师: 对。现在让我们用紫外线照射锌板,大家注意观察。(介绍紫外线灯,用紫外照射锌板,检流计指针偏转)

  师: 刚才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 看到检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电路中出现了电流。

  师: 这电流可能是哪种原因产生的`?

  生: 可能是紫外线使空气电离,也可能是紫外线使锌板飞出了电子。

  师: 对。这两种可能性都有。但是,如果我们用铜板代替锌板,则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这样,排除了哪种可能性?

  生:(集体)排除了空气被电离的可能性。

  师: 这样,我们就知道,锌板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飞出了电子,这种物体在光照下有电子飞出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在光照下从物体中飞出的电子叫光电子,电路中的电流叫光电流。(板书:光电效应,光电子,光电流)(板画:光电效应的形成过程)

  评: 这一阶段介绍什么是光电效应。从演示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为下面的研究光电效应规律作准备。

高中物理说课稿6

  尊敬的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说课,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工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理解,对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下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因此本届内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关建的一节,是重点的一节。

  二、学生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3)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

  (4)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单位以及符号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物理意义

  3、理解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体会演绎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演绎推理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动能定理应用的学习,领会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

  1、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的方式(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2、活动探究法(理论推理)

  3、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思考、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出课题

  2、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一)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告诉我们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上一节我们探

  2那么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表达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得出了呢?

  出示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演示观察实验思考:

  (1)从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滚到底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谁得动能大?

  (2)从高度不同质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哪个的动能大呢?

  (3)总结一些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结论:质量大,速度决定动能大小。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动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问题:学生推导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导得出什么样的式子?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 它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和v

  (2) 这个过程末状态与初状态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 它涵盖了我们前面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Ek

  (1)概念:

  (2)动能的标矢性:

  (3)动能的单位:

  (4)动能式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组织学生一起进一步分析例1的推导结果:提出问题:

  (1)等式左边W的意义

  (2)等式右边意义是什么?

  (3)此式的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4)结论.上面关系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动能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1)W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边代表着变化量

  (2)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线运动时,动能定理也同样适用。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例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m=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1、为什么动能定理能解决变力问题?

  2、建立动能和动能定理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3、建立动能定理经历了那些过程?

  4、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堂小结)?

  目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认知过程、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高中物理说课稿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三、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步骤: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匀速圆周运动

  (1)用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卫星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棗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 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2)角速度等于 和 的比值

  3)角速度的单位是

  c:说明: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 是恒定的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3)周期、频率和转速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 叫周期, 叫频率; 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

  (4)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

  a:过渡: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b:用出示思考题

  一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1)它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_____ ,用T表示。它在周期T内转过的弧长为 ,由此可知它的线速度为________。

  2)一个周期T内转过的角度为_______,物体的角速度为________。

  c:通过思考题总结得到:

  d:讨论

  1)当v一定时, 与r成反比

  2)当 一定时及v与r成正比

  3)当r一定时,v与 成正比

  (二)例题讨论(用课件出示)

  三、分组探究

  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舟飞船”, 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舟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高中物理说课稿8

  1、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入到实际。其操作策略是:

  ①问题学生提。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②认知准备。注重学生认知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一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

  ③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能突破难点,同时留下深刻印象。

  ④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的内在激励方式,从深层、长久、公平的角度,让评价内化为学生内动力。

  4、学法指导

  ①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

  ②提供思维策略。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③教给分析方法。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①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高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

  ②提出问题(书面)教师汇集、列序。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

  3、共识目标,质疑问难

  同学们预习后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经教师筛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4、循疑而进,问题解决

  ①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

  ②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请学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么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从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确定的解?

  请学生画,同桌讨论,看教材上图1—29。引导学生总结: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有确定的解。(这不是重点,欲放即收,决不越俎代疱)。

  ④在具体问题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分解?实际效果怎样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请将F分解。

  长胶板两端搁置,中间放一木块,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块。运动一段位移,请学生观察此力的'效果:长胶板弯曲程度减小,木块水平起动(可多媒体展示)。

  讲清三个层面:

  ①没有沿F的方向起动,说明没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为有两个效果,所以要分解。

  ②胶板弯曲程度减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动”两个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③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然后计算求解(以上用动画展示,绝不在数学上花功夫)。

  例2 、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怎样?

  先请学生将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再让学生分析、作图、计算,教师巡视、纠编,找出做得好的通过实物展台让学生观看,作出评价。最后,实验验证:橡皮绳一端系方木块,另一端固定在倾斜的胶板上。

  观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胶板,使倾斜角增大,观察重力的两个效果的变化情况并与求解的分力表达式对照。请思考: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怎样分解?如图2,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联系实际,实践探索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来耙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规律。讨论: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

  6、回顾反思,学有所得

  同学们,依据上例的解题过程,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

  ①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②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7、思维策略,巩固训练

  ①如图3支架,绳子对O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互相交换做,这种自我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刻。

  教师展示分解过程,讲解分解方法。创设问题,不知ΔABO的角度,怎样计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认知冲突,提出作图法求解,教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

  ②同学们,一根线和两根线悬挂同一砝码,两根线的张角较大时,易断!知道为什么吗?多媒体展示画好了的几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结论。

  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

  ③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

  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

  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

  ②书面作业。

  6、板书设计(略)

高中物理说课稿9

  一、交代说课的题目及出处

  首先交代说课的题目,然后说明这个题目是选择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现行的适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沪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说课的题目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弹力》。这样就向评委及听课者交代了你要说什么,是属于哪一本教科书上的。

  二、交代说课主要内容的框架

  这一环节就是将自己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设计一个框架结构,可以用PPT展示出来。目的向评委介绍你接下来要说的有哪些内容,先让评委有所了解。

  例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依据以上内容阐明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三、如何说教材

  说教材应该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本节课在本章及整个高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这两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对本节内容的设计,表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例如,《弹力》一节说课。编排特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多用建议,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进而掌握知识。同时采用新授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历经探究过程,自主获取新知识,并在其中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物理学思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受到到熏陶。总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础性、连贯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本章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见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及本节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四、如何说学情

  说学情实际上就是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既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看学生正处于什么样的身心发展规律之中。同时也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方面进行分析,既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多少关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维定势等。

  学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处于直觉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并且通过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归纳能力。

  知识经验分析:在知识经验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弹力的初步知识,对弹力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但对弹力方向的确定及大小计算还不明确。

  五、如何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在这一环节要说明你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在教学中你将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要说有三维目标,简单的说1、2、3。每一个目标最好有一种或几种教学手段来完成。

  例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交代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亲身演示实验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3)通过探究弹力大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并会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变让学生体验微小形变的存在,并掌握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过探究胡克定律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处理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进行实验、观察、探索求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团队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

  六、如何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难点也要有依据,教学重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学难点要依据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共同决定。

  例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压力支持力拉力方向判断和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大小也是今后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1)弹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由于微小形变不易察觉及生活中物体间接触方式较复杂,再结合高一新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难点为1、微小形变的判断。及2、弹力方向的确定。

  七、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一环节要阐明你采用什么方法来教,用这种方法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也要阐明学生的学法,其实说学法的含义是“你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

  例如,教法: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因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弹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微小形变是一个难于察觉的现象,弹力方向不好判断。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法,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性分析能力,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基本概念多,并采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较多,为此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清晰再现实验过程我采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是本教学设计的中心思想。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与探究获得对弹力相关现象的直观认识,并对实验和探究得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和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规律。

  八、说教学程序设计

  在这之前应该说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程序设计的,因为前面所说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你的过程设计提供依据的。

  (一)说引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你打算用什么手段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进而引入新课。同时说明,你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

  例如,《弹力》此处我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弹力图片和奥运会跳水视频,通过展现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内容用途很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动机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只有明确了弹性形变的概念之后,才能明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在问题一中通过(1)让学生使弹簧、握力计、橡皮泥发生形变。

  (2)适时提出问题:松手后曾发生形变的物体状态有何不同。

  (3)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概括总结出弹性形变概念。之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用力拉弹簧会怎样,学生用力拉过之后发现弹簧为恢复原状,此时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这些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思考起来也很容易就发现他们在本质上的区别。而让学生亲自作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弹性形变的感受及对弹性限度的理解。

  过度语 学生认识弹性形变之后教师启发过度刚才几个实验我们看见了明显的形变,而桌面和玻璃瓶能发生形变吗?进而进入问题二探究中。

  2、微小形变

  首先让学生观看桌面微小形变实验,提出放大法,让学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变只有借助仪器才能观察到。演示一我是将教科书中的彩图活化,一是降低了难点二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放大法我又设计了演示实验2,我没单一演示教科书中玻璃瓶形变实验,而是采用对比试验,通过矿泉水瓶的明显形变过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过渡语 体验了微小形变的存在之后,我启发过度发生形变的物体会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进而引入问题3

  3、弹力及产生条件

  在这一问题中我让学生动手压缩、拉伸弹簧并提出问题:A:手为什么受力?B:施力物体是谁?在此我让学生将自己比作这跟弹簧,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弹力是因为施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通过动手实验和类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认识了弹力之后,我启发道通常研究一个力要从力的三要素出发,为此引导学生从弹力的方向和大小两方面进行研究弹力。

  4、弹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实例: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灯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在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没有采用教科书中的“书放在水平桌面上”这个方法,而是通过体验装水气球对桌面的力过度到书对桌面的压力;通过体验海面对重物的支持力过渡到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实验橡皮筋拉重物实验,通过体验橡皮筋拉重物的力过度到电线对电灯的拉力。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再次体会放大法,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5、胡克定律——学生探究实验

  在弹力大小问题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特别强调的是,我提供了多个弹簧,目的是引出进度系数的概念。同时我改变以往实验中只探究弹簧的拉伸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实验,而是让学生从弹簧的压缩和拉伸两方面入手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验证弹簧压缩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器材,如图,(为了减小相对误差,我在压缩弹簧上加上润滑油,同时在实验时告知学生要使用多个钩码,如两个钩码算一个)。

  实验之前,要告知学生,不要超过弹性限度。探究过程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如甲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量关系,乙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压缩量关系,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格,以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这种通过多组实验进行对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学家得出物理规律的途径,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学生进行探究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三个练习题覆盖了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由此评价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课后小结

  而在课后小结方面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总结,而且指导学生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能够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复习本节内容的依据。

  在布置作业部分: 我主要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安排这样两个作业。

  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教材中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高中物理说课稿10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同时,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学情

  学生们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们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们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们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们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们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们还是习惯“吃现成”,同过本节课,要近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3、学生们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们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们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重点: (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方式;(2)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难点: (1)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2)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给学生们大量的`探究时间,教师引导学生们探究,使探究过程自然而又合理,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1、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伟大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先生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们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们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是对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释。在学生们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让学生们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猜想。

  3、指导学生们合理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为了设计把一切都抛给学生们。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强有略,要对设计过程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评估

  由于学生们探究的内容是人类早已发现的,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不宜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在极低端得情况下,往往成为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形式化的探究。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几何关系,只是让学生们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通过探究从未知到达已知。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们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结束语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们初步体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有一点了解和体会。不求目标的全面达成,希望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科学探究的尝试。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11

  本章从机械运动入手,讲述运动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

  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同学们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同学们。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即位置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

  5。理解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及其加速或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区别物理概念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高一同学们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加速度 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同学们对物体的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导同学们分析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体验它们的区别,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同学们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同学们的积极思维。

  说学法

  同学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同学们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们的学法指导,引导同学们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同学们简要复习位移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指导同学们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 速度的变化的快慢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体验类比的方法,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同学们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先进行速度的教学后进行加速度的教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快慢作为加速度的'基础,再用类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位移的概念后,教师举例(物体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时段的运动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并请同学们举例:如 蜗牛爬行,飞机起飞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1)平均速度: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位移),但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导同学们思考,和具体讨论两种简单的运动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较时间,运动的时间相同比较位移。在讨论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采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比值大,运动快;反之则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或 ),这样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2—22和表2—3,让同学们明确求的是哪一段时间,哪一段位移的平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让同学们讨论与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在给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中的运用,了解实验室怎样测瞬时速度,并总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3)加速度:通过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来引入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题,帮助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负之分,并理解正、负号的意义;进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学难点。通过交流,教师总结: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同学们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同学们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同学们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12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地位及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

  处理方法:虽然3-5要求低,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3-5的最重要内容,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切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是矢量,

  2、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培养守恒思想。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会用它解决问题。在讲解例题2时和学生探讨一下车辆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4、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等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是动量守恒条件的确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学生交流展示,学生提出疑问,在自主学习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再进行达标训练起到巩固的效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碰撞动画)、实物展示台(供学生展示用)、学案(课前要求预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流程

  1) 整体设计

  安排“知识键接(创设情景)----展示目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训练--课后巩固训练”进行,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地位。

  2) 环节设计(主要是知识键接引入和重难点突破)

  情景键接导入,通过两小球的一维碰撞,V2>V1,发生碰撞,问碰撞后有几种可能情况?并思考碰撞中遵循怎样的规律?(从不变量引入守恒并导出了动量的概念)

  重点(1)讨论动量概念,我设计如下知识点填空,可以概括其要点。1、定义2、表达式3、单位4、方向,5,动量变化

  这些内容在引入动量概念后可以轻松自主解决。

  重点、难点(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及条件

  自学问题:1、什么是系统?什么是内力和外力?

  2、分析上节课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气垫导轨与两滑块间的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1和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3、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4、表达式

  5、适用条件

  在例题2的分析中可设计如下问题:1、是否满足守恒条件2、选择正方向3、碰前动量4、碰后动量,5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式计算

  1、学生活动:

  讨论(-)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学生在讨论中遇到问题询问老师、老师汇总

  展示交流(1) 教学把巡视中遇到的问题和重点问题提出来,先让或者引导其他小组会的同学给与解答,不会的教师才再给与解答。然后教师给与延伸 (例题分析)

  2、 当堂达标训练(10分钟)学生展示答案与标准答案比较。解答有异议的问题。

  3、 课后设计专门的巩固训练

  总结语:应及时说明:这是课前的设计,还有待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并且将在具体实施中结合课堂实际及时应变调整

高中物理说课稿13

  一、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物理的矛盾

  (1)根据经典物理的观点推断:

  ①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带有电荷,运动中要辐射电磁波。

  ②电子损失能量,它的轨道半径会变小,最终落到原子核上。

  ③由于电子轨道的变化是连续的,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会连续变化。

  事实上:

  ①原子是稳定的`;

  ②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也只是某些确定值。

  二、玻尔理论

  ①轨道量子化: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值。对应的氢原子的轨道半径为:rn=n2r1(n=1,2,3,),r1=0。5310—10m。

  ②能量状态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这些状态的能量值叫能级,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它状态叫激发态。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态时,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氢原子的各能量值为:

  ③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即:h=Em—En

  三、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1)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2)原子在始末两个能级Em和Enn)间跃迁时发射光子的频率为,其大小可由下式决定:h=Em—En。

  (3)如果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则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4)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分析:

  考点:波尔理论:定态假设;轨道假设;跃迁假设。

  考点:h=Em—En

  考点: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电势能为电子和原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轨道越低,电子的动能越大,但势能更小,原子的能量变小。

  电子的动能:,r越小,EK越大。

高中物理说课稿14

  一、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高三物理八模考试试卷I卷讲评。

  二、说学生现况

  理综物理I卷共8个选择题,其中涉及力学部分考点的有4道题,涉及电磁部分考点的有4道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力学部分得分率较高,最好的是15题追及和相遇问题,电磁部分得分率较低,最差的是20题的电磁感应现象的判断和小计算。I卷集中反映出学生两个问题,一是电磁部分掌握较差,二是复习不扎实,考虑问题不全面。

  三、说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分析试卷,查漏补缺,明确问题,矫正错误,并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典型错误的分析、矫正,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试卷评讲,增强学习信心;培养认真审题,仔细做题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典型错误出错原因的剖析与矫正

  教学难点:典型题目解题思路探究与解题方法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三段:自主阶段——合作阶段——反思阶段

  (一)自主阶段

  教师试卷分析:

  1、学生得分情况与考查知识点:(PPT展示)

  2、老师评析总体答题情况,表扬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

  学生自主纠错:

  要求:对基础性的试题,概念性的问题由学生参考课本及辅导书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先独立纠错。

  (二)合作阶段

  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小组内互助,对自己还不能改正的题目,主动向小组其他同学请教,鼓励答题正确的同学将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讲给本组答题错误的同学,重点是探索方法和思路。

  师生共同探究:

  目的:知识建构,方法建构

  要求: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说出自己错误的思路、解题方法,其它小组有能力帮助解决的请代表进行讲评,学生之间都不能解决的或分析不清的,教师重点讲评。

  考点补偿训练:

  要求:限定时间,完成对点训练题

  反思总结提升:

  要求:学生根据《八模考试自我分析报告单》,对本次考试涉及的考点,自己的致错原因、对存在问题的反思、近期目标、对老师的期望和建议等进行反思总结。

  七、说课堂小结

  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

  1、错因归纳

  2、知识建构、方法建构

  八、说作业布置

  完成本次考试的考试分析报告单

高中物理说课稿15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基础,从教材分析、学情分

  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__第__章第__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__。本节编排在__之后,学

  好本节课,将为接下来__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二、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知识上,本阶段学生已经掌握__(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但只是停留在认

  识的层次上),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深化,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__的理解。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__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交流

  合作精神。

  四、为达成以上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五、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辅助,采用启发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演示实验法。

  在学法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接下来将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我采用教学四步曲

  第一步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播放视频)

  实例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从

  而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第二步 新课讲授

  我将新课讲授分为__个环节

  1、 让学生理解__内容

  我会

  通过本环节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让学生理解__。(实验)

  我会

  这一环节的体现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使

  学生更有成就感,并能更深刻的'理解此内容。

  3、 让学生深刻理解__,能够灵活运用。(例题)

  大屏幕展示例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两种方法进行

  比较,第二种方法具有优越性。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灵活应用。

  第三步 巩固提高(填表格)(讨论)

  大屏幕展示基础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后教师规范解答,这样既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通过检测,教师也可知道学生在哪些地方还存在问

  题。

  第四步 小结作业

  小结:大屏幕展示表格,请学生填表格的形式复习本节的主要内容,教师补充完善,并解答学生对本节知识仍存在的疑问。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运用新课标理念,老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作业(实验,收集资料)

  3-5个基础题,体现重视基础,部分中难题,以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用脉络式板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这就是我的板书。

【高中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说课稿05-27

高中物理说课稿(精选)05-28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10-11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精选】06-07

高中物理《机械波》说课稿12-19

(推荐)高中物理说课稿15篇05-28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通用10篇)01-30

高中物理总结09-13

高中物理期末总结02-13

高中物理月考总结03-2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