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时间:2024-10-07 06:54: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范文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范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准备】

  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问学生: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

  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

  (二)展开新课

  1、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变化

  一把钢尺,怎样使它发出声音?

  (1)实验: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0cm,用一只手压住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2、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

  (1)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试着用铅笔和小木棒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现在记录单上记录预测。

  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实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

  (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装置:一块木板钉两个钉子,钉子之前绑一个橡皮筋。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在今天的让橡皮筋发声的实验中,老师有新的要求:先拨动橡皮筋,让它发出声音;把橡皮筋拉得紧写,再拨,观察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注意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同时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筋的振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交流实验发现,对发现进行分析。

  (3)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三)总结

  课外拓展: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本节课在科学教研员邓老师和叶老师的点播指导下,我感受颇深:

  1、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学生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够。

  在我的科学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我往往想的是我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设之中,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和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却视而不见。

  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产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的实验中,学生对于“重复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观点,特别是有个学生提出:做1次,不能让我们观察清楚尺子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重复做3—4次,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多么好的发言,的确,反复实验,反复观察,就能给我们新的发现,很多科学规律的发现不就是这样来的吗?但在课堂上,学生这样精彩的回答我却忽视了,如果我当时能对她的发言加以肯定,我想小女孩以后的多少会有一定的发展。因此,我觉得我们在科学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问题和他们的发言。

  2、敢于大胆的处理教材。

  新课程科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修改,不断改动,不断完善。我想,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和我们一线老师一样,也在不断反思,发现了有些内容编排的不合理。一样新东西的出现,是在不断更新中,不断变化中,才完美的。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教学需要,大胆的处理教材。《声音的变化》中既有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又有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的教学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处理。利用一节课时间设计各种相关活动(尺子振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橡皮筋松紧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不同长短铁钉震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等),专门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一节课专门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样可以理清学生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科学教师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

  在这堂课中,我竟然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科学错误。我认为同样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打时,盛水越多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盛水越少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水越少,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看来,我们科学教师真的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如果有些科学概念,科学实验现象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么真的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误人子弟。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看一些科学杂志,一些科学专著,还要去了解更高年段的科学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要有自来水的容量。

  总之,通过本次上课,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在教学中会成长的更快。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一个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师准备:、一个小鼓、尺子。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

  四、说教过程

  (一)、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上课伊始,放一些声音让学生听,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到课堂上,学生在在听声音时会产生有关声音的疑问,”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出强音和弱音,让学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声音的“强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游戏,让学生强烈感受声音的强弱.这近20秒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音量”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我们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学生的猜测可能五花八门,可能与真正原因距离较远,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如:“我们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振动的关系,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也有关系呢?”

  4、学生交流想法,提出试一试的要求。提示实验注意事项。(不能让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内要保持安静,还要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状态。)

  5、学生利用直尺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板书。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学科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动手”实践活动自可少,但这还不够,学生还必须有“动脑”的理*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动手”的实践活动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脑”的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故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状态的联系”的活动时,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将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的概念。]

  活动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1、认识声音高低的变化

  (1)用二胡分别演奏高音低调和低音高调两种声音,请学生分辨不同,学生马上会发现强弱的不同。师再追问:除了音量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2)语言描述,并与音乐课和语文课相联系,帮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3)总结音高的概念,并板书。

  2、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个杯子,问:如果用小棒敲击,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

  (2)预测发声情况,填写记录单(教材30页)。

  (3)实验,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敲击杯子可以发声,这可能每个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经历过,但装入不同的水敲击会发出什么声音,他们充满了好奇。发表自己的推测后就迫不急待地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们为验证自己的猜测,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俨然一副小科学家的模样,当他们听到与自己猜测一致的时候,兴奋的不得了,成功的感觉溢满心间,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同时也是对声音的高低又进行的了一次分辨练习,帮助学生区分音高和音量,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发高音和发低音时嗓子状态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做这个补充活动,是因为担心学生对音高的分辨只通过以上一个活动恐怕很难改变学生的前概念,所以我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嗓子发出高音和低音,并提示学生用手摸自己的嗓子有何不同。这是对音高分辨的一个巩固,也是为下面探究与物体振动之间的联系这个活动做铺垫。]

  3、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师:我们在研究声音强弱的原因的活动时,发现了是与振动幅度有关,那你想过音高与振动之关会有什么关系吗?

  (2)学生猜测,有的说是与用力的大小有关,有的说是与物体有关,有的说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3)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材在这个活动中是将橡皮筋挂在钉在板子的铁钉上,我进行了更换,用了一个小盒子,既方便合作,又能解决声音弱小不容易分辨的难题。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中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所以用前面的一系活动做铺垫,在实验中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

  (4)汇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板书。

  (5)引学生分析上一个实验中杯子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共同分析刚刚敲过的四个杯子,为何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是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真正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的问题”这一目标,让孩子在第一时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拓展延伸

  除了松紧能够决定音高,物体的长短、粗细都会影响物体的振动状态,也就是会决定声音的高低。于是在课的结尾出示吉它,让学生试分析"调弦松紧是为什么?"然后迁移到“琴弦有粗有细,而且总是一手和弦、别一手按弦,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上,引发学生思考“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是否与振动的快慢有关”这个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有了本节课的探究经历,在探究欲望极浓的情况下将小盒借给他们,孩子们会欣喜若狂,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一起交流结果,这会让他们的探究热情更高,为下一节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做准备,拓展了科学课程的空间。让“课”断“音”不断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节课粗浅的认识,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当,所以特别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期待老师同行能不啬赐教!

  板书:

  3、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强弱音量振动幅度分贝(db)

  声音的高低音高振动快慢赫兹(hz)

  附记录单:

  “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实验时间:记录人: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拔动较紧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有关,振动越(),发音越()振动越慢,发音越()。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一个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师准备:、一个小鼓、尺子。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

  四、说教过程

  (一)、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上课伊始,放一些声音让学生听,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到课堂上,学生在在听声音时会产生有关声音的疑问,”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出强音和弱音,让学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声音的“强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游戏,让学生强烈感受声音的强弱.这近20秒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音量”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我们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学生的猜测可能五花八门,可能与真正原因距离较远,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如:“我们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振动的关系,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也有关系呢?”

  4、学生交流想法,提出试一试的要求。提示实验注意事项。(不能让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内要保持安静,还要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状态。)

  5、学生利用直尺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板书。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学科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动手”实践活动自可少,但这还不够,学生还必须有“动脑”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动手”的实践活动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脑”的'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故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状态的联系”的活动时,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将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的概念。]

  活动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1、认识声音高低的变化

  (1)用二胡分别演奏高音低调和低音高调两种声音,请学生分辨不同,学生马上会发现强弱的不同。师再追问:除了音量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2)语言描述,并与音乐课和语文课相联系,帮学生建立音感认识。

  (3)总结音高的概念,并板书。

  2、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个杯子,问:如果用小棒敲击,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

  (2)预测发声情况,填写记录单(教材30页)。

  (3)实验,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敲击杯子可以发声,这可能每个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经历过,但装入不同的水敲击会发出什么声音,他们充满了好奇。发表自己的推测后就迫不急待地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们为验证自己的猜测,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俨然一副小科学家的模样,当他们听到与自己猜测一致的时候,兴奋的不得了,成功的感觉溢满心间,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同时也是对声音的高低又进行的了一次分辨练习,帮助学生区分音高和音量,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发高音和发低音时嗓子状态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做这个补充活动,是因为担心学生对音高的分辨只通过以上一个活动恐怕很难改变学生的前概念,所以我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嗓子发出高音和低音,并提示学生用手摸自己的嗓子有何不同。这是对音高分辨的一个巩固,也是为下面探究与物体振动之间的联系这个活动做铺垫。]

  3、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师:我们在研究声音强弱的原因的活动时,发现了是与振动幅度有关,那你想过音高与振动之关会有什么关系吗?

  (2)学生猜测,有的说是与用力的大小有关,有的说是与物体有关,有的说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3)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材在这个活动中是将橡皮筋挂在钉在板子的铁钉上,我进行了更换,用了一个小盒子,既方便*作,又能解决声音弱小不容易分辨的难题。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中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所以用前面的一系活动做铺垫,在实验中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

  (4)汇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板书。

  (5)引学生分析上一个实验中杯子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共同分析刚刚敲过的四个杯子,为何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是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真正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的问题”这一目标,让孩子在第一时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拓展延伸

  除了松紧能够决定音高,物体的长短、粗细都会影响物体的振动状态,也就是会决定声音的高低。于是在课的结尾出示吉它,让学生试分析"调弦松紧是为什么?"然后迁移到“琴弦有粗有细,而且总是一手弦、别一手按弦,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上,引发学生思考“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是否与振动的快慢有关”这个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有了本节课的探究经历,在探究欲望极浓的情况下将小盒借给他们,孩子们会欣喜若狂,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一起交流结果,这会让他们的探究热情更高,为下一节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做准备,拓展了科学课程的空间。让“课”断“音”不断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节课粗浅的认识,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当,所以特别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期待老师同行能不啬赐教!

  板书:

  3、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强弱音量振动幅度分贝(db)

  声音的高低音高振动快慢赫兹(hz)

  附记录单:

  “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实验时间:记录人: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拔动较紧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有关,振动越(),发音越()振动越慢,发音越()。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声音的变化》一课是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声音在音调高低和音量大小上的变化。学生在之前也学过有关对比实验的知识,做过相关的实验,并且学生已经具有了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是本课与以往对比实验的不同在于本课是研究两个变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说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等。

  2.教师准备: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自制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

一、激趣导入

  【师】中秋节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拍下来了,今天特地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有什么发现呢?

  【生】

  【师】声音在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声音,变化不断地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变化”。

  【板书课题】声音的变化

二、新知探究

  (一)声音的强弱(音量)

  1.提问

  【师】大家听听这段声音,(ppt)(播两段音量有明显区别的声音)谁来说说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有大小的变化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声音的大小有变化,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板书)声音大即是强,小即是弱。(ppt)在科学中,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表述。

  【板书】强、弱

  2.游戏

  【师】怎么区分声音的强弱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跟你的同学说一句悄悄话,有个小要求,只能让你的同桌听到。开始!

  【师】同学们都玩的很开心哦,王老师也很想参与进来,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帅哥,能大声地告诉王老师你的名字吗?【生答名字】(大声说)xxx同学,认识你真高兴!你能和老师说声老师好吗?【生答】老师好!

  【师】老师们你们听到打招呼声了吗?

  【师】刚刚的游戏中,你们听到的所有声音,哪个最强,哪个最弱?分开讲【生答】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区分声音的强弱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发声的力度,来控制声音的强弱。5min

  分组实验一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强弱是否也与振动有关呢?(ppt)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探究实验,请看大屏幕:(ppt)

  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音叉、小锤、带线的乒乓球。【师】

  【师】(ppt演示)怎么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下面来看看实验步骤:

  1.手拿带线的乒乓球,保持静止。

  2.击打音叉发出声音

  【师】要想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怎么敲击?

  【生答】重一点敲击声音强,轻一点敲击发声弱。

  【师】那我们在使用音叉时,应该击打哪个部位呢?

  【生答】【师补充】应该击打音叉侧面的顶端。将乒乓球快速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侧面。

  1.比较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2.为避免误差,反复实验三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前,老师要提示两点:

  1.小组内分工合作,遵守实验纪律,本次实验需要分辨声音强弱,实验时请保持安静。

  2.提示音乐响起停止实验,将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师】现在开始实验!10min

  【生】分组实验

  3.交流汇报

  【师】我们的探究活动已经完成,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发现。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生1】演示实验过程

  【生2】我们先敲出强的声音,再敲出弱的声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强,小球弹开的距离远,声音弱,距离近。

  【师】其他小组,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振动的概念。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大。(慢)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振动幅度小。

  结合我们刚刚的实验,来说说(小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吗?

  【生答】(ppt)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师补充】是的,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板书

  (二)声音的高低

  1.声音高低的认识

  【师】声音的变化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听!

  【师】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

  【师】跟着老师的演奏我们一起唱一唱(唱音阶)。

  【师】由低到高唱,预备唱;【生唱】

  【师】由高到低唱,预备唱;【生唱】

  【师】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指着黑板)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音量;刚刚我们唱的音阶1234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板书音高)

  【板书】

  音高:高、低

  3.声音高低的变化实验探究

  【师】那么声音高低的变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看看这3组器材

  (ppt展示)认真观察同组的各个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细、长短

  各小组讨论下,猜猜击打同一组3个材料时声音高低会有变化吗?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老师会让你们实验的,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要求。

  (ppt微课)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

  2.用同样的力敲击器材中部,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

  3.同一器材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结果。

  4.三组实验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实验结果。

  温馨提示:1.本实验需要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全程须保持安静;

  2.各实验区域小组间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换;本次实

  验设四个实验区,每大组到相应区域进行实验。

  3.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4、实验结束后,将器材归位,回到座位整理实验报告,准备交流。

  【师】有什么问题吗?(一一解答)开始实验

  【生】用自制教具分组实验,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在各组进行巡回指导。(把其中一组做完实验的器材拿上讲台)铃声提示坐回原位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你们研究,哪一组上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句式:我们小组研究声音的高低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我们发现物体,声音;物体,声音。

  【板书】高(小、短、细)

  音高

  低(大、长、粗)

  【师】为什么小、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高呢?为什么大、长、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低呢?

  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实验:

  【师】(教师演示实验齿轮,慢一点,让学生听清楚)。老师转动齿轮,可以带动金属片振动。齿轮转得慢,金属片振动也慢。接下来老师要从慢到快来转动齿轮,大家听一听发出的音高有什么变化?

  【生答】振动慢,声音低。振动快,声音高;(师板书慢)

  【师】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小、短、细的物体振动快,所以声音高;大、长、粗的物体振动慢,所以声音低。

  声音有高低的区别是因为物体振动的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概念,音量、音高,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发现,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音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使用了乐器,其实这些乐器不仅可以用平板下载,也可以用台式电脑下载,老师在这里给你们提出一个小挑战:利用乐器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有很多乐器都能演奏出不同高低的声音。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乐器(ppt出示三种虚拟乐器)(编钟、八音琴、吉他),大家试着演奏一下,猜一猜,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声音高低变化?

  【师】请大家从抽屉里拿出平板电脑,(温馨提示):平板电脑属于精密仪器,需轻拿轻放。开始演奏!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范文5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

  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

  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深。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开始的时侯,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钹、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性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思考延伸

  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合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水的变化说课稿07-23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06-28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06-27

《声音是产生》说课稿02-28

什么是声音的说课稿11-15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06-21

大自然的声音说课稿06-20

[优秀]《声音的产生》说课稿06-21

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05-2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