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1普通学生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制作风筝的方法和有关知识;了解制作风筝的工具和材料;知道制作风筝的主要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制作一个风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分工合作效率高、团结力量大;培养学生对风筝设计的兴趣,体会亲手设计制作风筝的乐趣。2随班就读生目标:了解风筝制作方法,在老师我同学的帮助下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风筝的设计制作。以愉快、自信的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普通同学一样的学习快乐,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重难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风筝。随班就读生能愉快的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制作风筝,体验参加活动的乐趣。
二、说学情:
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四年级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
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交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而对于随班就读生来说他的心里年龄要低于生理年龄,在与其他同学日常交往中往往处于盲从地位,同时他自己性格内向,也有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成绩低下,交际能力不强。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首先通过谈话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演示风筝的具体制作流程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身经历风筝制作,观察风筝特点,学会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法:《自己动手做风筝》一课是我们云山小学自主设计的综合实践课程,是老师根据季节和学生爱好兴趣,又搜集了大量的材料而设计的一堂劳动技术课,用制作风筝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激发随班就读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成为班级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探索观察、归纳总结、小组合作基础上制作出自己的风筝,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指导学生掌握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说流程:
在正式新授课之前,有一节准备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引导(通过语言和课件播放),学生想到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进而引发学生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风筝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小组互动模式,大讨论应该进行哪些准备活动,最后教师总结材料: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风筝制作的资料。2准备好制作风筝用的剪刀、钳子等工具。而对随班就读生的
要求可以适当放低,只让他收集有关风筝制作的资料,大体了解就可以。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四个流程,流程一:交流讨论。学生汇报搜集风筝的有关知识(5分钟);流程二:明确活动任务,设计风筝,学习了解如何制作风筝(10分钟),;流程三:制作风筝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制作自己的风筝感(20分钟);流程四:试验调整,学生试飞调整风筝,学生谈活动收获(5分钟)。这四个流程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着重围绕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克服各种困难尝试做风筝这一教学重难点而展开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随班就读生,让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的帮助下以愉快、自信的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普通同学一样的学习快乐,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在交流讨论这一流程,主要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交流组内的资料,对风筝制作的流程做到心中有一个大体轮廓。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班级内交流。适当提问随班就读生简单的风筝资料问题,引导作答,提高他对本节课的自信心。
接下来,在设计风筝这一流程,教师从台前走到台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风筝的设计图,小组中讨论记录,组长汇报,全班展示,教师总结指导筝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设计图上标明各部分的尺寸规格。对于随班就读生也降低难度,只要求他画出自己想要的风筝图即可。
制作风筝这一流程,最为重要,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自己动手做风筝。制作活动开始前,教师应介绍安全使用工具的注意事项。教师演示做风筝面,学生观察,然后小组讨论需注意的地方,老师小结:1、首先将竹条浸水,令竹竹条软身,再用刀将竹条破开,约三分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将修好的竹条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16cm至23cm。下一步,就将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cm。2、将竹条贴在纸上,将长长的竹条,用纸扎在短边的三分之一处,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条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3、最后一步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较好线与风筝的角度。4、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
要工具,尾巴最好比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今风筝头部升起,使全身受风,容易上升。小组分工合作扎风筝,随班就读生也加入小组分工。教师来回巡视,并着重指导随班就读生所在小组。
第四个流程是实验调整,随班就读生和普通学生一起放飞风筝,有的风筝飞的高有的风筝飞不起来,大家一起找原因,应该怎样改进,教师展示飞的最好的风筝,学生观察其特性和结构进行小组内讨论。
最后一个流程是总结,回顾本堂课的知识点,尤其提问一下随班就读生对本节课的收获体会,布置课后作业就你自己的风筝进行修改,使其飞的更高飞的更好。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绿毛龟》生动地描述了“我”一家人精心喂养绿毛龟的情景和绿毛龟给“我”家带来的快乐,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是“我”一家人对绿毛龟的钟爱,像丈夫“异乎寻常”的兴奋、“我”的惊喜、8岁的女儿“爱她如珠如宝”;
二是对绿毛龟外形和动作的描绘,处处流淌着喜爱之情;三是绿毛龟得到人的爱抚,表现出来的通灵之性。
(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龟”也写“人”,“龟”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理解本课“异乎寻常”“一见钟情”“千里迢迢”“咬、嚼、吞”等词语,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简练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描绘绿毛龟活动姿态的词语和句子。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一家人喜爱动物,以及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快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句子“我对这只千里迢迢从无锡“飞”入我家的绿毛龟一见钟情。”
难点:绿毛龟食态可掬的样子。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示课题
1 欣赏几张绿毛龟的图片。
2 学生介绍绿毛龟的知识。
3 师述:无论远古或近代,绿毛龟都是极其高贵的宠物。绿毛龟被唐太宗封为皇宫五宝之一。历代寺庙列为镇山之物。近代,中国政府为美国总统送上的祝寿礼物是一对绿毛龟。自古以来,绿毛龟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它主要生长在我国湖北省和江苏省的一些湖泊中。
4 (出示课题)读课题。
师述:在新加坡有一位作家叫尤今,她的家里呢就有这样一只绿毛龟。大家想不想去拜访啊?
二、初读课文,品词析句
1 学生默读全文。
2 师述:在初读课文时,有句话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和大家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品味词句:我对这只千里迢迢从无锡“飞”入我家的绿毛龟一见钟情。
3 默读这句话,你读到了什么?
(千里迢迢飞一见钟情一家大小宠物等)板书:一见钟情
把你的理解送入句子,读一读。学生读
4 师述:同学们在这句话中不仅品出了对词语的理解,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现在,谁能再来读读这句句子,读出你自己的`味道来。
学生读句
师述:同学们对这句话中的“一见钟情”念得特别意味深长。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三、引入课文,了解原因
1、师述:为什么我对绿毛龟一见钟情呢?请读一读课文3,4,6小节。
2、你找到了哪一句话,来读一读。
(1)“长达5寸,宽约3寸”的绿毛龟有多大呢?看看谁的数学功底好,打个比方说。
“不重”可以看出什么?(很轻)
对呀,作者第一感觉它是如此小小的,轻轻的。请你读出这种感觉,能行吗?
(2)……竟是一大团绿毛。“竟”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惊讶)
突出作者的惊喜,来,再读一读。
(3)“正疑惑间,突然看到一个圆圆的头颅从绿色里伸了出来,两只小如绿豆的眼睛,只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整个头颅便又闪电般地缩进硬壳里去了。”
作者疑惑的是什么呢?(竟是一大团绿毛)
他可能会怎么想?(学生想象说)
此时作者却看到了一只这样的绿毛龟。(出示句子)
谁能读出作者的感觉呢?(学生读)
(4)哟,是乌龟里的稀有品种绿毛龟!
什么叫稀有品种?(物种稀有,品种单一)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稀罕。(学生读)
读“哟”,注意是声音要往上扬!
谁再来试试!(请女生)
一起来读一读。
(5)当它恬适自在地游来游去时,碧绿如翡翠的长毛好似被微风吹拂的头发,温柔地在清澈透亮的水里飘散着,那姿态,有说不出的高雅。
师:对啊,绿毛龟姿态如此高雅,当然我会对它一见钟情。你觉得怎么读才能突出它的高雅?
(恬适,碧绿如翡翠,温柔地,飘散着)
师:感谢你,让我们大家跟这名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如果你是绿毛龟,你会怎么赞美自己呢?请用第一人称“我”来说说这句话的内容。
句式练习:
你说高雅不高雅?
3、用一个词语概括刚才的句子意思,并完成填空。
出示:
我对绿毛龟一见钟情是因为___ ____ __ 。
(板书:小巧玲珑机警灵敏品种稀有姿态高雅)
4、师述:绿毛龟如此的可爱,不仅我对它一见钟情,现在的绿毛龟,已经成为了我们一家大小的宠爱了。原因何在呢?
四、小组合作学习
请分小组学习课文第8小节。
学习要求:
1读一读这一小节。
2找绿毛龟食态可掬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3圈出这句话中最能体现绿毛龟食态可掬的内容,并说说理由。
出示:绿毛龟是我们全家的宠物,是因为_________ ___。板书:(食态可掬)
交流:
(“双手齐来,捧着那肉,”)你能做做动作吗?
(“咬、嚼、吞,津津有味,”)次序能颠倒吗?为什么?(黑板上演示。)
(“品尝千年难得一尝的佳肴”)“那样子”是什么样子?这是一句什么句?(用极尽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绿毛龟吃得津津有味,食态可掬。)
总结:
1 齐读课文1——8节。
2 总结板书。
我对绿毛龟一见钟情在于它的小巧玲珑机警灵敏品种稀有姿态高雅。它集一家大小的宠爱于一身。不仅是因为它食态可掬,绿毛龟最大的魅力还在于它具有通灵之性。大家想知道绿毛龟神奇的灵性吗?下节语文课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小巧玲珑
一见钟情 机警灵敏
品种稀有
24 绿毛龟 姿态高雅
食态可掬咬、嚼、吞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作者郑振铎抓住春天景物特点,通过准确、生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活泼可爱。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燕子》这篇课文语言生动、简朴、感情真挚、浓郁。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记叙。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编写意图及本课语言生动,感情真挚的特点, 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到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燕子》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细腻。因为止前的学生对周围现象,是日常生活普遍存在着目视无睹的情况,语言贫乏,不善于思考和表达。所以定为上述两点作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本文感情色彩鲜明,所以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上一册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体会文中的好词、好句,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写作手法,具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我准备采用”讲、扶练、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读、想、划、画、议”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有所思、有所得、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把握训练重点。
四、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
;一>。激发情感,整体感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我先让学生唱《小燕子》歌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而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我设疑:”春天最美丽在哪呢?”再让学生畅所欲言春天的发现,我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光彩夺目,生机勃勃的春景)。接着让学生进行绘画小燕子比赛,最后进行评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爱讲故事和绘画的特点,我采取上述活动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抓住重点词句,精讲探究,学中悟法
课文中燕子飞行和停歇部分是学习重点主要体现。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我精讲课文这两部分,以问促读,启发诱导,为学生疏通学路。
“学贵有疑,疑则进。”我先提出问题: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让学生自由读文后,再指名让学生回答。只要回答有关于内容的,我都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回答不上来就由他自己寻找具体哪位同学帮助,我并要求演一演燕子飞行的姿势。我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飞行的燕子。这样既是增添课堂气氛,又直观。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索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用书基础版第二版第一单元声乐选曲《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说教材:
1、说内容:
《银屏之歌》即电影、电视剧里的歌曲。本单元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影视歌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自主分析其中影视音乐的作用。这节课就是通过学习电影《城南旧事》里的插曲《送别》来了解影视歌曲的。
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影《城南旧事》荣获1983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影片选用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有很大影响的学堂乐歌(也就是《送别》)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片,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为此,《送别》这首歌曲的主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歌颂了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了作品思想内涵。
3、说学习目标
由于现在电影、电视、多媒体的普及. 学生看过许许多多的影视作品.并对作品中的音乐非常熟悉,但对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很少去分析。为此,我制定
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背唱歌曲《送别》。并能通过多种形式表现歌曲,理解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 德育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
4、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歌曲《送别》,理解主题音乐的内涵
难点: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说教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
学生对《城南旧事》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对作品主旨未必理解到位。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和视频,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
2、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音乐的美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3、启发探究法
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本节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潜能。主要从听、说、唱、演四个要素入手,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和表现欲,让学生能达到会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展示音乐的效果。
附: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分别播放《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转》《红楼梦》四个电视剧里的插曲的片段,让同学们竞猜
1、分别是什么电影的什么歌曲?
2、这些歌曲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银屏之歌)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银屏之歌——《送别》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而且点明了这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
1.播放第一张幻灯片:学习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
A、什么是学堂乐歌?(教师播放第三章幻灯片)
2、教师对学生讲解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李叔同
播放第六、七、八、九章幻灯片,让学生知道李叔同的'出生年月、家庭背景、以及他从事艺术的经历。
3、欣赏课件播放音画,回答问题:
A、这首歌曲有什么风格和特点?(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B、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声音轻柔含蓄)
(目的:让学生通过聆听来熟悉音乐的旋律和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绪。通过视频来感觉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自己能从课本上找出《送别》这首歌的作者,出处,地位。或根据学生已有的课外知识说出歌曲的相关信息。)
4、出示简谱,播放第十三章幻灯片。
教师给学生讲解乐理知识。如:C调、4/4拍、附点音符、半音7和4唱法等。
5、教师范唱和教唱简谱一至二遍
6学生跟音乐唱一至二遍。(播放第一张幻灯片)。
7、老师伴奏,学生哼唱
(再一次熟悉歌曲,通过哼唱让学生更能感受歌曲的意境,使中上游学生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很想大声音唱出来,跃跃欲试的想表现自己,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5、老师伴奏,学生大声齐唱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把最完美的声音表现了出来,老师也掌握了学生的自学程度,并能发现其中的错误之处)
6、纠错:
(齐唱后,个别小节可能有唱错的地方,如:第三句和第六句的结束音分别是2和1,容易错;最后一句的附点四分音符,唱不足一拍半。半音7唱不准。) 纠正: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之处,学的好的同学范唱,其它同学学唱,这样生教生,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补充了差异,张扬了个性。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实在纠正不好的,老师来精讲点拨。
(三)巩固补救
A、男女分唱
B、小组分唱
C、男女轮唱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中下游学生,这些同学个别地方还唱的不熟,通过以上措施使会唱的能带着感情背唱,不熟的能达到会唱、熟练的效果。)
(四)拓展知识
1、新编歌词,唱给你的好友听。
(本环节是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关键。用多彩的形式来展示音乐,创造音乐,使音乐充满了活力,让音乐与其它艺术紧紧的融合为一体。展现出音乐的魅力。)
(五)小结:
我们这节课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这样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掌握程度有个正确的分析)
四、总体说明:
整节课,老师只教唱一两遍,学生就能圆满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了才华,水到渠成地就达成了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课前布置预习和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学生对于本课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的方法有些陌生,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理清顺序,知道这种游览顺序,并运用到学作中。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颐和园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导入课题。
1、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呢?今天,谭老师也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玩玩,猜猜是哪?
2、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课题。“颐”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两个意思,看看选哪个?(颐和园是皇家园林,过去是皇亲国戚休养身体的地方)
师: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板书游记)既然是游记,一定会告诉你作者浏览参观的顺序,你看——(出示句子: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书上还有很多,默读课文,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
1、出示5句。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
A出示地点转换的词,生重读红色词,看看有什么发现?按照地点的转移,把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下来,这种方法叫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叫游览顺序。
B我们再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都到过哪些景点?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现在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浏览线路。我,谭导游,简称谭导,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
二、深入感知,品读文本。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团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长廊。第一句话中,平常的字眼中却有一个词很关键(有名)。真厉害,一下子捕捉到关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2、请孩子们用心地读读第2自然段,想想长廊因什么而有名?
3、出示句子。
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A、哪儿是柱子,哪儿是栏杆?700多米大约绕操场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5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板书长)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抽读,齐读。(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B、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廊的长?(生)对,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横线。
②每一间的橫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抽读)出示图片:哪儿是横槛?
横槛上都有(),画着(),可能有哪些人物呢?(生先说,再欣赏图片)这五彩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知道有多少幅吗?谭导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把你的感叹读出来(齐读)。
③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板书美)
B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红绿相间,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里,任花香一阵阵扑来,你的心情怎样?用课文里的词来说就是---。让我们捧起书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吧。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佛香阁什么样?理解“耸立”,体会高。板书:高。读句子。
1、游客们,继续前进吧!现在我们可要爬山啦!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终于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又望见了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2、师范读,生听,想:都看到了什么?
3、最美的地方要数------昆明湖了。
4、出示句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齐读)
①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那么轻,那么慢,说明他们……(想慢慢欣赏美景,柔柔地读)
②他们滑得那么轻,那么慢,说明他们不想?(打破湖面的平静,轻轻地读、齐读)
③大家读得好,说得好,都是因为课文中哪个字用得好?(滑)
④用“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绿了,让人回味无穷,真是用得巧妙啊。板书:静绿,
⑤我们感觉到昆明湖这么静这么美,作者是用两个什么句子来描写的呢?(比喻句)生说比喻句的好处。轻轻地美美地再读这句话。(四)学习十七孔桥(6)
1、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昆明湖,去看一看它的别样风光,自由读第5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哪些风光。
2、生说,适时出示十七孔桥图片。
3、同学们,看!这就是十七孔桥,古老的栏杆,整齐的桥洞,在这座汉白玉石桥上,还有544只小狮子呢。
4、你们看,他们摆弄着不同的造型,孩子们打开丰富的想象力,它们都有些什么姿态呢?(生自由说,引导说完整并朗读:这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五、总结课文结构,学习写法。(4)
1、孩子们,我们跟随作者的浏览线路,欣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难道颐和园的美景只有这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最后一段话)
2、是啊,颐和园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出示两个句子,男女比赛读)
3、那这两句话在课文的什么位置?并说说这两句话里都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板书:美丽)
4、像这样开头讲,结尾又讲的方法叫什么?(板书:首尾呼应)这种课文结构我们把它叫做——总分总(板书:总分总)
5、这种方法即可以突出事物特点,又可以加深印象,我们在写作时可以用上它。
师:品读着静静的文字,感悟着作者的写法,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课后,希望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自己到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
板书18颐和园游记
长廊:长美移步换景
万寿山:高美丽
昆明湖:静绿首尾呼应
总分总
说课稿 篇6
《统计》说课稿
一、说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课堂中力求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1、能读懂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2、能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三、设计理念和教法分析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设置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运用探究法。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四、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课稿 篇7
《风》这首小诗是北师大版教材第3册13单元《风和水》中的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写。诗歌通过充满童趣的语言引导学生明白大自然中的风虽然看不见,但只要仔细观察风过后周围事物的变化,就能发现它的踪迹。
诗中描写的风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间游戏,使得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诗歌想象力丰富,将孩子们经常看到的景物描写得如诗如画。全诗以第一人称,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描写生活中的风,让学生初步感知风的特性,受到美的熏陶。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着力在三方面的追求:
一、追求教学优美
《风》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大自然风的特征,富有童真童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如何把诗歌中蕴含的优美传递给学生呢?我在教学中采用欣赏读,想象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赏诗句,渐入诗境,生发诗情,进入一个灵动可爱的“风”的世界,真切感受风的淘气可爱。诗歌如此优美,教学寓美于教,这本是我追求的和谐共生的理想课堂。
二、追求学生灵气
语文课是灵性的,这种灵性潜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也是朴素的,文字常常显得那么的宁静,只有当人们阅读思考,它才显现丰富的内涵。我想把学生引入自然的树林,小河,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诱发学生学习的灵气,想在诗歌创编中让学生出闪现智慧的光芒,如“当红领巾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跳舞了。”这样的句子等。让“风”走近学生的心灵、展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自由的翱翔,使得师生享受语文学习的灵性和诗意。
三、追求教学扎实
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扎实有效呢?我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把“认字学词”和“朗读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在教学中,我勇于尝试,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这节课我在以下几方面的感受特别深:
1、注重积累、学以致用
在开课揭题后,我引入了三个描写风的成语,分别是微风习习、风起云涌和狂风怒吼。这三个成语表示了3种不同程度的风。学生从看图片和听老师的描述中感知了四字词的意思。在学完小诗,感知了文中风的特点后,让学生进行运用,从积累的四字词中选择一个来形容文中的风。学生很容易就选到了微风习习。这样的设计巧妙地进行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我设计了多处读文,初读时解决字词正音,语句读通,渗透识字方法;再读时正确、流利;默读时,学会边默读边勾画,找到描写风的语句;细读时,具体而深入,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想象诗句内容,从而内化理解。
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特别在一些重点词语颤动、点头、起波纹的理解上,为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我为学生找到精美的画面,再通过表演读、想象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句,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歌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自己已置身于风中了。学生的语感进一步得到培养,语文素养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
3、扩展思维,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学完诗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进行拓展: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像风还来到哪儿?先说风来到哪儿,再仿照课文编儿歌。编儿歌时兴趣盎然,当孩子们当的作品写在单子上呈现出来时,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说()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读小诗风时,更是兴趣高涨,入情入境。课后我还让孩子们在写的小诗下面画出小诗中的风。他们在学习中,写风、画风、颂风,真是一举多得呀!
诗歌,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诗歌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有了许多的收获。
说课稿 篇8
教学分析: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城的构造,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了解长城的军事价值, 了解有关长城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综合和概括。
(人们对长城的研究一直在深入,长城的有关资料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因此教师不能把某些知识作为一堂课的重点。而只需学生在了解的同时,形成自己有关长城的某一方面的观点。在信息时代,比记忆更重要的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需要的知识内容。)
过程与方法:这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专题课,长城文化的内涵外延非常丰富,学习本专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放手让学生先分组搜集资料、制成作品,初步感知长城丰富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专题包括文章《万里长城的构造》、《万里长城的断想》、《长城万里行》以及参考资料《我还没有见过长城》、《长城与都江堰》,内容涉及长城的构造、长城的艺术价值、使用价值、影响等。学习这个专题,要引起学生对长城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在阅读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文章能有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比较思维能力,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点。在讨论研究中,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这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难题,因为书本教材相对来说,具有滞后性、信息量少,而网络资源则更新快、密度高,有关长城的各种信息更是庞大而纷繁的,利用这个特点来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运用网络资料,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相应策略:课前布置学生有目的的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并做成自己的作品,开课时展示学生作品,初步感知本课内容;利用罗哲文的《万里长城的构造》引导学生认知长城的构造,拓展了解长城的历史、价值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特点:
初二的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对长城的`大体的印象,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但肯定不够深入,尤其对“长城内涵”还不够怎么理解。在电脑运用方面,我们的学生还不能够熟练上网熟练查找资料,打字还不够熟练,还跟不上学习和交流的要求。在能力上,逻辑判断力还有待加强,分析和综合资料时,容易以偏盖全。相应的对策是,用研究性学习主导学生自由学习的方向。能力方面,利用学习伙伴合作的方式,让大家参与讨论,在群体讨论中增长个体的判断、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相应对策: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制作作品,一方面搜集资料,另一方面也初步了解本课教学重点;结合教师整合学生搜集来的资料做成的网站,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深入的认识长城文化,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法研究:
1、搜集占有资料
学生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搜集占有资料,自己创作一个简单作品,可以是*ppt、*doc、*swf等各种类型的作品。
2、阅读法
引导学生背诵诗文、阅读名文,比较阅读,感受古今文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3、讨论法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评点,大胆说出个人意见,评论作品、评论观点,共同交流意见。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过程应突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传统课堂的互补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践与欣赏、讨论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搜集占有资料
课前搜集占有资料,自制作品,感知丰富的长城文化内涵。
(2)提供资料
将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整合,制作成网站形式,提供一个大容量的学习空间,方便学生自选角度认识长城。
(3)名文诵读、比较阅读
利用罗哲文的《长城的构造》为契机,综合书本中的多篇文章,从史实、情感、语言多方面学习别人对长城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4)师生互动
(5)用网络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媒体设计
1、 学生制作的作品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
2、 教师将学生搜集的一些资料及自己补充的资料整合成一个大容量“长城专题”网站,公布在网上,学生可以自由查阅网站中的资料,可以通过留言板、bbs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进行交流。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入
播放歌曲《长城长》,导入对长城专题文化的学习。
板书:长城专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缓解课堂紧张气氛。
(二)品读《长城的构造》
师生诵读、学习罗哲文的说明文《长城的构造》
以此文为例,连接本专题中《万里长城的断想》、《长城万里行》以及参考资料《我还没有见过长城》、《长城与都江堰》,从史实、情感、语言多方面学习别人对长城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关于长城的作品,并介绍作品,师生加以评价。(课前已分组合作:以“历史组、建筑组、军事组、文学组”等多角度去搜集资料) 给学生以成就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初步感知本课教学内容。
(四)交流作品、竞争激励
为了大面积展示学生作品,给学生时间来交流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点评。 学生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多角度感知长城文化内涵,并对某一作品做简要评价,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提供站点资源
教师出示集合学生查找的资料而做成的网站,让学生全面的认识长城文化丰富内涵。并引导学生注重对长城文化文学现象的学习。发挥网络优势,给学生提供足够全面的资源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师生互动
学生利用“长城专题网站”提供的资料,自选角度深入认识长城文化,并将心得发表在留言本或bbs论坛上,大家可以跟帖。 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小结课堂 布置课后作业
低放《长城谣》曲。
结合学生的学习心得小结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七、教学流程图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
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
学生学习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
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
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习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
(1)用“湿润”“晶莹”造句。
(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说课稿 篇10
题目:(小、中、大)班(领域)活动《活动名称》
开头可以这样说: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选择《纲要》或《指南》中的一句话,下面是我自己用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觉得好用的
语言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秀,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健康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艺术活动: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科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数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社会活动:属于xx班社会领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环境与社会文化)活动类型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纲要》中指出,……,所以我设计本次教学活动。
如果怕麻烦不想多背,万能的
根据《纲要》和《指南》中的要求,《课题》符合xx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我设计了此次教学活动。
二、说学情
xx班幼儿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此年龄特点,选择此次教学活动。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xx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的目标。
认知:了解……理解……知道
情感:喜爱……乐于……
技能:学会……掌握……
四、活动重难点
活动设计的顺利组织和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活动的重难点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因此根据活动的目标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结合情况选择两个目标就可以。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难得就是难点,一般来说情感目标比较难,比如喜欢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不是组织一节活动就可以养成的,但是体育活动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幼儿本身就比较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所以这个就不算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征,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学法可以通用,可以根据自己的说课时间选择一个到两个。这一部分,我把它们是什么,和使用依据都对应着写,大家说教法学法的时候只说是什么就可以了。后面说活动过程的时候,如果你用了什么教法或者学法,后面可以对应着说设计意图。
1.提问引导法:是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提问,并引导幼儿经过思考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依据:《纲要》中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步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让幼儿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用一个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推动活动的实施。
2.讲解示范法:(体育活动常用)通过用语言讲解并动作示范指导幼儿掌握基本动作技能的一种方法。
依据: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快速掌握动作的关键步骤和要领,以便顺利开展动作练习,以达成本次活动的(认知或者技能)目标。
3.讲述法:(故事)教师边播放背景音乐,边声情并茂地完整的讲述故事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方法。
依据: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能更精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
4.直观法:通过展示(图片实物和视频),让幼儿更加形象直观真实的感受……
依据:通过直观的演示可以使得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幼儿更加形象直观真实地感受到……从而有助于幼儿的理解,促使幼儿很快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5.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游戏和本次活动结合起来,避免单一的活动方式,技能,使活动充满趣味性,又能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巩固(知识或动作)。
依据:《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与教育生活和游戏中。
6.小组合作法: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共同实现活动目标的一种方法。小组合作法可以使幼儿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依据:《纲要》中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和幼儿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7.练习法: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操作/动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依据:练习法在巩固幼儿知识,引导幼儿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幼儿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8.多元鼓励法: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幼儿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的一种方法。
依据:采用多元鼓励法对幼儿的优点进行强化,使幼儿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给幼儿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
建议:游戏法,多元鼓励法、小组合作法,提问引导法万能。什么活动都可以做游戏,老师都可以鼓励,分小组讨论,分小组联系,老师通过问题引导。
六、说活动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实现活动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体现教法学法,我进行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
经验准备:
七、说活动过程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更多说课稿、面试咨询可以咨询我们,服务于您。
说课稿 篇11
各位评委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团圆》一课,下面我是我对本课的具体说明,请各位老师多指教,首先是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团圆”的习俗。每逢中秋佳节,除夕之夜,漂泊异乡的游子们就盼望着欢聚,盼望着团圆。本课以“团圆”为主题,安排了听赏歌曲《盼团圆》、民乐合奏《花好月圆》,歌曲演唱《苇叶船》、《共同的家》四个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听赏、演唱等形式,充分感受音乐特色,从而更好地体验人们期盼团圆,渴望欢聚的情感。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歌曲《盼团圆》,理解歌曲内容,体会思念亲人和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2、能与他人一起,用深情、流畅的`声音演出歌曲《苇叶船》。
3、能用优美的声音热情地与他人合作演唱二声部歌曲《共同的家》,感受和谐的和声效果,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4、能认真听赏民乐合奏《花好月圆》,感受人们在花前月下尽情欢舞的场面,体验民乐合奏的魅力。
教学难点重点:
1、用深情、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苇叶船》。
2、体会歌(乐)曲表达的思念亲人和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本课围绕“团圆”这一主题,安排了“隔海相望盼团圆”、“两岸同胞诉情思”、“祝祖国花好月圆”三个环节。“隔海相望盼团圆”,先通过老师讲述故事,让学生了解到海峡两岸的亲人都相互怀念,共盼团圆,再听赏歌曲《盼团圆》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希望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在思念中,“两岸同胞互诉情思”,学唱歌曲《苇叶船》,最后共同“祝祖国花好月圆”,听赏民乐合奏《花好月圆》,在乐曲中寄托祝福,吹奏主题。
教学过程:
一、遥海相望盼团圆(听赏歌曲《盼团圆》)
1、学生边看课件边听教师讲故事。
2、听赏歌曲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听赏后回答问题。
5、学生有感情的齐读歌词。
由故事导入课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两岸同胞诉情思(学唱歌曲《苇叶船》。)
1、学生听赏歌曲第一段。
2、用“lu”模唱歌曲旋律。
3、划拍视唱曲谱。
4、学唱歌词第一段。
A、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B、轻声跟唱,师生互动,解决难点。
C、接龙唱
D、看老师指挥,完整地唱第一段。
5、学唱第二段歌词。
学生自主学习歌曲,教师只是做为指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读谱视唱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课题练唱
留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主动上台演唱。
四、结束
再次听赏乐曲,学生离开教室。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
说课稿 篇1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先来说说教材
印度这节课,学科特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还比较集中。教材中的四个模块(展示课件)比较侧重于展现印度的现代人文地理特征。安排了各种图形13幅,4处活动练习和1个阅读材料,意在让学生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等自然特征(展示课件),分析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原理(展示课件)。强调了粮食生产与人口、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展示课件),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地的关系(展示课件),突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内容的安排,也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影响农(工)业布局的因素”奠定了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学到的第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日本,而印度的古代文明多姿多彩,现代经济发展也备受注目。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发展的比较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中考、高考要求掌握的国家之一。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了解她,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然后看看目标
(展示课件)在《认识国家》这一部分,课标总的要求有九条。其中,有五条在《印度》一课中可以落实。(课件展示具体内容)
据此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三点一线”。即:“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那么这一主线就是“印度突出的地理特征”。(课件展示具体内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是(课件显示具体内容):
接着说说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的设计要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新理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督促者。“教”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或指导,或启导,或引导,或疏导。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处理好“鱼”与“渔”的关系。(教就是为了不教!)教法学法的设计,要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既保障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发现探究、合作交流中实践新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运用了图表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角色扮演法、谈话法、巩固复习法、讲解法等,立足于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巧妙探究情景和方式,通过“图片音乐欣赏”、“我来问,你来答”、“课堂论坛”、“挑战自我”、“知识拾贝”等活动,让学生在“看”“听”“说”“议”“想”“练”中,达到眼动、耳动、口动、情动、脑动、心动。
最后请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这节课,我从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入手。“摇头yes点头no”!(展示课件)学生们会很好奇地问:“哪儿有这样的怪事儿呢?”这种怪事就发生在印度。(展示课件:第三节印度)然后,播放音乐和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印度的初步印象。(展示课件:伴随印度音乐显示一组图片)用奇怪的现象、独特的音乐和典型的图片吸引住学生,对印度形成初步的感知。
进入新课的第一个标题“世界人口大国”。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在学习过《世界的人口和居民》之后,根据材料说出印度的人口特征对学生来讲并不是难事,学生自己来总结,能锻炼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比老师直接告知结论更好。为了帮助学生对人口特征的分析,我展示出了四幅图(展示课件)①是课本上活动中的图形,②想让学生有个想象的认知,③对原图进行了加工,④是我特意改造的。通过它们(指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印度的人口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小结。(展示课件)印度人口多,居世界第二位,增长速度快。
随后,出示“印度部分资源、产品和人均占有量”表格。处理书本上36页活动4的内容。为使学生对这些数据有更清晰的认识,我特意在表格中又加上了几个数据。(展示课件)设问:从这些数据中,你能看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小结:印度一些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对资源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压力。
在大家的印象里,印度是一个比较贫困穷的国家。通过对表格中数字的对比分析,就有学生产生疑问:印度这么多人,它的粮食够不够吃?这时老师话锋一转,:“印度的粮食不仅够吃,而且还有剩余!甚至还能出口!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此处设下悬念,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也为下一个环节“课堂论坛”作了铺垫。
关于印度的自然环境,课本中虽没有列出大标题,但安排有活动。而粮食自给有余和水旱灾害频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如果依照书本上的顺序,按部就班的教学,会显得知识点零碎,缺乏整体性和关联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忠告我们:“死气沉沉、漫不经心地讲述教材,必然使孩子们感到沮丧。”而且新课程也要求,教学目标要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所以,搭建一个适合学生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就很有必要。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印度的位置、地形、气候、灾害、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等多个特征,都可以与粮食生产关系建立相关联系,以这个问题为载体,我设计的这个平台就是——“课堂论坛”。(展示课件——问题)
为了使学生具备探究这一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堂论坛”之前我插入了一个小活动——“我来问,你来答”。(展示课件)采用这种形式,是因为:一、这部分内容理解性不是很强,二、学生已经具备了读图、识图能力,三、也能增强师生互动。既能让学生认识印度的基本环境,也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扫清了障碍。
围绕“粮食生产”这个中心,以“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条件”为基本点,我在“课堂论坛”中安排了(展示课件)四个角色——“自然条件考察队员” “种田能手” “农业技术员” “政府官员”,把学生分组并提出活动的要求。然后,各组根据课外搜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素材,(课件展示出学生讨论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探究。“自然条件考察队员”分析认识印度的自然条件及对农业的影响。“种田能手”分析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的种类、分布以及作物分布与降水的关系。“农业技术员”分析提高粮食生产的办法,也就是“绿色革命”的问题。“政府官员”探讨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压力以及解决办法。可以解决人口政策和水利工程措施。老师对各组予以点拨指导,学生对结论达成共识后,选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呢,一定要对学生陈述的问题和要点加以肯定和说明,根据情况,给与补充强调。尤其是对“影响印度的'西南季风”这一难点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特别予以强调、解释分析和概括总结,以突破这一难点。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加上设计的问题有可参与性、可探讨性,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交流和表达,也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展示出知识结构,让学生对这一块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展示课件:小结的内容)其实也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小结。这是一个必不可缺的过程,因为,前面学生活动的内容相对独立,但是活动内容又相互影响。教师的小结,能帮助学生理顺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认清地理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发展中的工业”这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我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展示课件)结合自学内容,设计第四个活动——挑战自我。(展示课件)把刚才学生自学的问题以智慧小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展示小屋问题)由其自由选择,并回答问题,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使他们的表现欲和成就感得到满足,也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通过“智慧小屋”学生们了解到:印度的资源丰富,它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原料和燃料产地。我在这里又特意提到,日本的工业因矿产资源贫乏,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让学生对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认识到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教材中的印度与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的与印度相关的知识会有一定的距离。为使学生了解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又设计了第五个活动——“知识拾贝”,让学生谈谈从报纸杂志或其它媒体上了解到的印度。这一环节,使一些学生张扬了个性,展示了才华。让学生们知道生活中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并倡导大家要能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实现新课程“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标。
活动结束后,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显示板书,让学生看到这节课的脉络和主干(展示课件)。认识一个国家,有其最基本的概况,还有其最突出的特征。教材设计的几个国家中,虽没一个国家的特点都有侧重。印度这一部分表现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口、灾害、工农业发展这几个内容。所以总结和板书突出强调这几个知识点,并简单体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用课堂练习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课件)
为使学生具有“他为我用”的思想,增强学生主人翁责任感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情感。设计了这个课外探究题(展示课件)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设计思想就是,从国家地理教学的套路模式中走出来,在多样的探究活动中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全方位的“动”起来!眼动、耳动、口动、情动、脑动、心动。
说课稿 篇13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这节课是鲁科版教材,化学1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学生情况和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方面将初中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又可为后面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简单分类法;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了解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功。
(三)教学重难点
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主要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由于学生对于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知识已有了相当的了解,并且学生对学习有较高的自觉性,这部分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讨论、合作为主。针对学生情况教师再予以指导,点明重点,剖析难点。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学习了物质分类后将其应用到研究物质的性质中,此处采用了实验探究法、问题探讨法、分析预测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根据学案先进行自主回顾、预习,再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自主归纳出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如何对物质进行分类。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学、协作能力同时又可以体验通过自主探寻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在学习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观察→分类→讨论→推测→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培养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归纳,以多媒体辅助,通过分组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导入】
元素周期表的简介(说明元素的种类)(挂出图表).
设疑: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可以对含碳物质的研究来具体说明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含碳物质中的组成元素,研究含有0、+2、+4的碳元素的物质。
3、由预习检测对知识点予以巩固。
4、小结完成对知识点一——元素与物质关系的学习。
知识点二: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的分类依据
1、小组内交流、讨论、归纳出预习导学中的问题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集体讨论,从而实现自主探究完成对物质的分类。
2、投影给出课本上的物质分类及其依据。
3、由预习检测对知识点予以巩固。
4、完成了对物质的分类,应使学生明白物质分类的意义:认识一类物质、制备物质、鉴别物质、提纯物质。
二、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活动某探究: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根据提供的试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可发生哪些反应。
主要试剂:
金属铁,木炭,氧气,氧化钙,氧化铜,大理石(可用于制二氧化碳),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石蕊溶液。
请同学们先对物质进行分类,由教师指定每一小组所探究的物质类别,小组在分配到的物质类别中任选一种物质,根据它的类别预测它可能会与其他哪些物质反应,并设计实验证明预测的正确性。
要求:
1、每学习小组设计出一种物质的性质实验方案。
2、小组内交流,再推代表进行班级交流(将主要物质性质的实验方案优化)。
【总结归纳】
1、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某一类物质与相关类别物质的反应通常表现为这一类物质所具有的通性。
2、作业布置
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在补充完成单质、酸、碱、盐、
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后,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求与课堂上的示例不重复)。
完成课本38页第2题(1)---(4)小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元素与物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较为基础,因而在教学时间上这部分安排了相对少的时间,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课上给予适当引导,这样安排节省了较多时间,同时也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物质的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同学已有分类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提高、深入。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体验运用物质分类的实际意义,在“观察分类预测实验验证”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协同合作,并且通过分组实验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学生获得了极大地成就感。本节课对新课程模式进行了尝试,以学生学为主,老师教为辅,因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至关重要。
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成功》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用谈话的方式,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本文对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 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准确理解作者关于成功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文章主要观点,学习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勤奋在成功中的作用,对成功有自己的思考。
二、说学情
初中生的理解、概括能力都有限,对议论文的认识比较浅,部分学生看不懂议论文,理不清文章的思路,找不准论点,感到无所适从。
三、说教法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课堂视听效果,增强了师生间的实时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我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组织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①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②自主、演绎、归纳法:对重要句段设疑、推理,进而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 ③赏识教育:适当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 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总结、探究、交流。 ②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浅入深地逐渐理解。 ③鼓励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
五、说教学流程
(一)视频导入: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
(二)再识大师,简要介绍季羡林
(三)交流无障碍,掌握字词
言简意赅(gāi) 不期而来(qī)
期年(jī) 囊萤映雪(náng)
憔悴(qiáo cuì) 蓦然(mò)
(四)模拟微信,互动、交流、探究
微信好友:季老的成功经验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要三条件都具备,不容易啊!
学生:别急,好好读下去,你会发现还是有所侧重的。
微信好友:季老19岁同时考中北大和清华,说是天才也不为过,那么他觉得天资对于成功有什么影响啊?
微信好友:常常有人说时势造英雄,说明机遇对成功的影响不小,季老怎么看的? 学生:机遇 往往为人所忽视,所以要正视它的存在,要知道它在一定程度上的重要性。季老还以自己的经历为实例,来证明这个说法,但又不标榜自己是杰出的的成功者。
微信好友:季老讨论的是成功,怎么又提到这些古代故事呢?
学生:季老列举古代事例,是为了指出“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同时也表明自己对勤奋的赞同。还引用了韩愈的名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来证明他对于勤奋的赞同。
微信好友:季老对于成功已经谈了不少,怎么还要在文章最后引用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呀?
学生:季老引用王国维“三种境界”的比喻,把它分析为“预期”、“勤奋”、“成功”,着重抓住“衣带渐宽终不悔”,再次强调勤奋是成功之道。
(显示视频:季老在北大工作期间“鸡闻他起舞”,自述唯一的优点是勤奋。进一步佐证主要观点)
微信好友:我来梳理一下我的学习体会,大家看对不对。本文是一篇谈话式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勤奋是成功之道;采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进行了举例论证(古人事例和自身经历)、引用论证(引用韩愈、王国维的言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采用了诚恳平实的语言。
五、多元思考,启迪思维:
不同的人、事、物、境,会有不同的成功 ,不同的成功,会有不同的成功的条件所以,“成功”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天资、勤奋与机遇,还需要?? 请同学们替这个省略号补充上你认为成功还需要的重要因素,说说理由。 课件显示图片:万马奔腾
结束语:获得成功,需要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但归根结底,成功的决定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让我们向季羡林老先生学习,为了成功而奋力奔跑,勤出成绩,马到成功!
【说课稿 】相关文章:
【经典】说课稿06-25
说课稿05-23
说课稿(精选)06-21
马说说课稿《马说》说课稿11-05
说课稿范文模板说课稿范文模板10-28
数轴说课稿12-04
健康说课稿11-27
养花说课稿11-27
将心比心说课稿11-28
《石榴》说课稿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