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初中音乐说课稿

初中音乐说课稿

时间:2024-07-16 16:35: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音乐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音乐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音乐说课稿(精选15篇)

初中音乐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首先,我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教唱歌曲。这首歌是中国苗族民歌,歌曲为中速、节奏自由、情绪为奔放地,有明显的西南地区的风格,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全曲包括四个乐句,这首歌曲为徵调式,但两个句尾的降低六级音,形成苗族飞歌的特色。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滑音记号,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自己独立演唱简单的音乐;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自制力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多引导、多关注;初中阶段处于变声期阶段,在演唱之前一定要提示学生保护嗓音,并注意健康、卫生用嗓。在这一阶段学生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可以适度的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流行音乐进行组织授课,学生能够乐于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唱歌曲《歌曲美丽的家乡》,感受歌曲中高昂、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的特点,进一步了解苗族民歌飞歌的音乐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示范、表现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并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唱出滑音记号,尝试学习方言用方言演唱歌曲;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是能够准确唱出滑音记号,尝试学习并用方言演唱歌曲。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示范法、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感受体验、学唱歌曲、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视频导入法,为学生播放视频,是作曲家谭盾的作品《地图》中的《飞歌》,具有苗族民歌特色。请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学生歌曲曲名是什么?猜猜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在学生的回答中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歌唱美丽的家乡》,并提问同学们歌曲的节拍有什么特点,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初听,学生能够说出歌曲使用的`交替拍子,描绘了苗族人家乡的山水间有梁田、人烟的景象,表现了苗族人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随后复听歌曲并继续提出问题:歌曲速度怎样?情绪如何?学生可以回答出,速度是中速的,节奏自由,情绪为奔放地。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飞歌的音乐特点以及歌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学唱旋律,我会先进行范唱,让学生哼唱,感受歌曲的整体旋律音准,然后利用钢琴弹唱,学生看谱视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滑音、b3音准演唱比较困难的地方,对于这个阶段他们对这些音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我会先给学生介绍介绍什么是滑音,随后用对比的形式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歌曲中带有滑音的部分与同桌进行交流,并将b3音唱准。

  其次,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学习西南方言。

  最后我会让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并将学生分组进行音乐比赛,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组进行评价。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并提醒学生注意打击乐器和歌曲规律的搭配。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搜集其他地区的民歌并与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课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这样既可以重新为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初中音乐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鞠躬)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在一起》。本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角度进行说明,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在一起》是苏少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歌曲,课型为唱歌课;本首歌曲是英国民歌,四三拍,大调式,带再现的二部曲式。这是一首旋律欢快、结构规整的歌曲,情绪轻松、愉快,健康而富有活力,营造出了少年朋友们手拉手快乐地跳集体舞的场景。歌曲的每个乐句都从弱拍起,形成特色。声部虽采用主调配法,但低声部旋律性仍然较强。升fa的出现与高声部构成小六度的音程,给人以新的色彩感。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七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有明显变化。作为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并且,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学习作品《我们在一起》,感受友谊的美好,提高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通过聆听歌曲、演唱表演、小组探究等方式,熟练演唱本首歌曲。

  3、进一步加强二声部演唱的技巧,并熟练有感情地演唱本首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演唱本首歌曲。

  难点是进一步加强和掌握二声部演唱的技巧。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问答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友谊地久天长》,并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学生自由回答之后,我会总结:自古以来,少年时期的友谊总是能陪伴自己走过一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充满着友谊与美好的歌曲《我们在一起》,感受生活中友情带给我们的快乐。顺势导入今天所学新课《我们在一起》。

  这样设计,是通过学生喜欢的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吸引到课上,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良好铺垫。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播放音乐并提问:歌曲的速度与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后我会总结:本首歌曲是F大调,四三拍,速度为活泼、中速偏快。歌曲中唱着“我们同在一起,就快乐无比”,给人愉快、轻松、美好的感觉,应用快乐、活泼的情绪进行演唱。

  之后我再次播放音乐后,为学生讲解三拍子的指挥方式:三拍子的强弱关系为强弱弱,强拍时双手应由上而下,由外向内划拍;第一个弱拍应由内而外平行划拍;最后一拍双手应由下而上,由外向内划拍。并引导全班学生起立,进行练习。

  通过这样的方式,初步的了解本首歌曲,为接下来学唱歌曲环节的环节做良好的铺垫。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首先,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发声练习,练习ma—mei—mi—mo—mu五个元音字母,并提醒学生不同的咬字要在不同嘴型和位置上完成。

  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曲谱的学习,首先是高声部旋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本课中多次出现的变化音#4,通过我的范唱、弹琴引导学生跟唱、学生自主演唱的形式,引导学生准确平稳把握旋律曲调。

  接下来是低声部的学习,我会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学习低声部的旋律,在学习完成后,男生女生分为两个声部进行练习。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歌曲的歌词,再次感受歌词中的美丽场面以及深情的演唱情绪。

  最后我会引导全体学生起立,带着活泼愉快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本首歌曲。在展示之后我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和锻炼了全体学生的演唱技巧,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引导学生以音乐小组的形式,5分钟的时间,练习三拍子的指挥方式,并边指挥边演唱。之后我会进行巡视指导,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评的方式,选出本节课最佳小组。

  通过这样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请学生代表分享今天所学所得。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请学生课后自主创编一段短小的旋律,下节课分享展示。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初中音乐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首先,我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赏析作品。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俄罗斯音乐家鲍罗丁的一首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交响音画作品。乐曲雄伟、壮观,由多个不同风格的音乐主题组成,具有明显的东方音乐风格,通过描绘俄罗斯军队保护阿拉伯商队穿越中亚西亚草原的场景,将“和平”“友爱”的思想蕴含其中,表达了对民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认识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了解西方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进一步加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自己独立演唱简单的音乐,但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自制力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多引导多关注。同时,初中阶段处于变声期阶段,在进行演唱之前一定要提示学生保护嗓音,并注意健康、卫生用嗓。这一阶段学生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可以适度的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流行音乐进行授课,学生能够乐于学习并忠于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乐曲中自由、和平的思想,学生能够对生活产生热爱之情,并能够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两个音乐主题的不同风格特点,明确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及鲍罗丁生平,并能够简单哼唱作品主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能够了解两个音乐主题的不同风格特点,明确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及鲍罗丁生平,并能够简单哼唱作品主题。

  难点是能够了解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并感知作品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法、聆听法、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为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分段赏析、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为学生播放歌剧《伊戈尔王》选段,提问学生:这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在学生的回答中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并提问:同学们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通过初听,学生能够说出乐曲的速度为小快板,给人一种激动昂扬的感觉。

  随后,复听歌曲并继续提出问题:乐曲一共分为几个主题?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并简单介绍歌曲。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分段欣赏环节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分段赏析环节

  分段欣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分段赏析、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学生能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聆听第一主题,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主题A旋律。引导学生感知乐曲情绪为优美、舒展。在对于第一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会再次为学生播放主题B,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情绪,学生不难答出此段旋律为激动昂扬,继而我会追问学生:“这样的旋律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呢?”,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感受作品描绘的俄罗斯军队保护阿拉伯商队穿越中亚西亚草原的场景。我会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性的评价,并顺势讲解交响音画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品内容及音乐旋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次,我将再次为学生整体播放,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表达的爱国思想。

  最后我会为学生弹奏乐曲主题A,引导学生随琴进行简单的哼唱,在哼唱之前,我也会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并为学生讲解发声方法及相关知识,注重变声期间的嗓音保护。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感受与欣赏作品。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充实,我会为学生简要介绍作者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并播放其作品《伊戈尔王》其他选曲。随后引导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作品特点,并分享关于鲍罗丁其他作品。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同时进行情感升华,学生能够对多元音乐文化产生理解和热爱之情。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搜集其他关于交响音画的作品并与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课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在课堂最后再次回顾本课所学,再一次明确课堂主旨,同时也将音乐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便于音乐知识的吸收。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初中音乐说课稿4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01号考生,今天,我的题目是《采花》,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采花》是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节唱歌课;作品为降E调,24拍,情绪是欢快的,歌词纯朴生动,叙述了一年每个月中盛开的代表性花卉,使人们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生产知识,富有趣味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重点掌握中国民歌及其音乐知识,学会演唱《采花》提高学生的歌词技能,感受民歌的美。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唱歌曲过程中,感受歌曲的表达的情感,了解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歌唱与聆听过程中了解民族调式与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旋律特点与节奏特点,能根据其特点进行歌词的创编。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正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采花》

  难点是根据歌曲特点进行动作表演创编。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示范法;讲授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的中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图片方式进行导入,展示四川地区景色相关图片与中国地图,提问学生图片景色来自我国哪里?学生自由回答后,我进行总结,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首先我会先播放伴奏,进行范唱;提出问题:歌曲是拍子呢?歌曲是那种体裁呢?学生自由回答。然后,我会再次播放歌曲,与学生共同体会歌曲的情绪;最后,总结出歌曲的情绪特点是欢快的,富有激情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基础的把握,为接下来对歌曲的学唱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对作品的情绪,节拍有了掌握。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学习作品,学唱作品,在这一环节,我会先进行切分节奏的讲解,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其次,我会进行歌唱前的准备工作发声练习,利用元音a,我会弹奏|1 3 5 3 1|1 3 5 3 1|进行开嗓,开始时我会提醒学生健康用桑,科学发声;然后,我会进行示范演唱,要求学生进行轻声哼唱;接着,学生进行谱例的学唱,提醒学生注意强弱关系以及切分节奏的演唱。最后,我会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在进行完整演唱。

  通过这样的设计,既启发学生学会科学的发声,保护嗓音,又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地把握和体会,我会引导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舞蹈动作的编创,之后小组展示并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这样做不但巩固本课学到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切分节奏以及民歌的概念知识,最后全班集体有感情的进行演唱。

  为了更好地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让同学们收集其他民族的民歌,进行学唱,下节课进行分享。

  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的巩固了新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中国民歌产生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环节,着重的体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情绪、情感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板书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以上是我今天的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音乐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龙船调》,此次说课我将根据新课改的理念,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我认为,教材是评判教学的依据,也是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所以首先,我先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龙船调》是花城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唱歌课。这首歌特色浓郁,意境明丽,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节奏较自由,音域宽广,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其中的土家娃娃和艄公两个艺术形象更是栩栩如生,词句质朴通俗,朗朗上口,衬词很多,有着诙谐幽默的特点,曾在上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和《中国40首民歌大连唱》优秀民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拓宽音乐视野、提升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从而增强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一定的掌握,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说一说我的学生。

  我所面对的是初中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反复聆听、直观演示以及音乐实践,找到切入口,着重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同时,这时期的学生正值变声期,教师要通过介绍歌唱相关知识,提醒学生注意嗓音的保护。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并演唱《龙船调》这首歌曲,学生能够体验到湖北民歌歌曲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学唱、以及创编歌曲,能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以及音乐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对唱的概念与形式及衬词的特点,熟练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能够熟练、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是能够体会到歌曲中强烈的湖北土家族民歌的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法、示范法、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俗话说,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表演导入法,分别为学生演唱《达坂城的姑娘》《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和《沂蒙山小调》,请学生进行聆听,猜测歌曲曲名以及所属地域。在学生的回答中追问湖北有哪些民歌?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歌曲《龙船调》,并请学生感受歌曲是用怎样的速度演唱的?又带来怎样的整体感受?通过初听,学生能够说出歌曲的速度中速,情绪优美抒情。

  随后复听歌曲,引导学生着重聆听歌词,并继续提出问题:歌曲描述了怎样的内容?歌词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通过聆听能够判断出歌曲讲述了妹妹去过河,请艄公来推她过河的情景;特点是有很多衬词,生活气息浓厚等。

  结合多媒体补充总结歌曲《龙船调》的特点:是一首湖北民歌,一首对唱歌曲,由《种瓜调》为基础,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词义精炼,旋律流畅、优美动人,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土家么妹儿的娇羞、妩媚,秀才的酸腐、挑逗,和驼背艄公的幽默、野性。音乐特色在于其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并在上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和《中国40首民歌大连唱》优秀民歌。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好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音乐歌唱能力及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学生通过“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学习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学唱旋律,我会利用钢琴进行示范弹唱,学生看谱哼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方言发音、衬词情感表达等比较困难的地方,对于这个阶段他们对这些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我会在解决遇到的旋律问题的同时为学生播放歌曲表演视频,带领学生以模仿的形式感受歌曲中衬词的特点以及表现方式。

  其次,讲解对唱的概念及衬词的相关内容,借用音频引导学习湖北方言在歌曲中的表达。例如:正zeng;是si;雀qiuo;哥guo;河huo;个guo。随后,组织学生对衬词部分分角色加以演练,再以对唱的形式进行男女及分组练习演唱。

  最后我会播放音频请学生带着对歌曲的理解完整表演对唱。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实践运用新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我会播放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宋祖英演唱《龙船调》的视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外国人在演唱中国方言歌曲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引导学生分享并给予评价,再播放《新龙船调》,请学生对比分析有什么异同。通过听辩最后总结加入流行元素,不失民族风味。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用带有流行元素的《新龙船调》能够符合这一学段的学情,迎合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兴趣,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同时提高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学习成果,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搜集其他地区的民歌并与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课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这样既可以重新为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主要罗列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初中音乐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是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的一节欣赏课,作品属于藏族牧歌,节奏自由、悠长,旋律音调悠扬、舒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真挚感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验少数民族音乐作品风格特点以及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民族多元化的了解、采纳和包容的意识。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作品《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感受作品自由的速度和舒畅的情绪,体会作品描绘的水草茂盛、牛羊成群的画面,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作品的聆听,感受作品自由的速度和舒畅的情绪;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感受藏族民歌的'特点;从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分析作品,提升音乐分析能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藏族民歌;能够从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分析作品。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

  能够从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分析作品。

  【难点】

  了解藏族民歌。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主要部分;在这一环节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播放藏族的服饰和美食图片进行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少数民族,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入到本节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会先使用多媒体播放作品《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音频,并提问作品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作品的速度是自由的,情绪是舒畅的。然后,我会再次使用多媒体播放作品《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音频,并提问作品的旋律线条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作品的旋律线条是高低起伏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捕捉到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地了解作品。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分析旋律部分,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歌曲,并提问学生歌曲的风格上有什么特点;其次,我会再次带领学生欣赏第一段旋律,并提问学生:旋律上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歌曲后三句旋律运用了变化重复;然后,我会请学生聆听第二段,并提出问题:第二段音乐节奏有什么特点,在学生自由回答之后,我会进行总结,歌曲的节奏是自由悠长的

  接着介绍藏族民歌,藏族民歌感情充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藏族民歌的特点是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劳动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内容是赞美山川、河流和歌颂生产劳动的,一种是生活歌曲,主要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歌唱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爱憎之感。

  再接着是分析歌词,引导学生欣赏歌词,从而领略歌曲所表现出的感情。

  最后,与学生完整聆听欣赏并哼唱。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欣赏歌曲。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全面地把握和体会,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我会以藏族为主题,请学生用创编舞蹈的方式表现作品。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与学生共同回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藏族民歌的特点,感受作品自由的速度和舒畅的情绪,体会作品描绘的水草茂盛、牛羊成群的画面,希望同学们能够喜爱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家乡饱含热爱之情。

  为了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搜集更多少数民族歌曲,下节课分享。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并且对于藏族民歌有更深刻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音乐说课稿7

  一、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非洲的灵感》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四册第二单元内容,本单元是整个学期教学内容的难点部分,它对于学生理解多元音乐文化、拓宽音乐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非洲民歌《咿育勒啦》体现了黑人歌唱的特点,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呼应歌形式。其旋律比较简单,多重复,节奏极具特色并富于变化,它对学生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特点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及个性发展,强调课程目标由原来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方法、知识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本课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学目标按三个维度设计为:

  1.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2.聆听非洲鼓乐、模仿非洲音乐节奏、学唱非洲民歌、为歌曲创编伴奏伴舞,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3.能够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民间音乐中辨别其中有非洲风格特点的音乐(知识技能目标)。

  在此设计中,三个纬度目标并非完全孤立,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尤其是知识技能呈一条暗线分布,强调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因素,以培养学生对陌生音乐文化宽容的态度,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通过表演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学习过程变为融合学生个人感受、见解、体验,自我操作的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丰富生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等因素紧密结合,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综合等方式和过程来完成。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非洲音乐特点 正确演唱非洲歌曲《咿育勒啦》

  四、活动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听一听”、“敲一敲”、“唱一唱”等活动形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备用,自制鼓及其他打击乐器、非洲人面具、旧报纸等。

  说学生:

  初二学生处在发展音乐技巧、掌握音乐知识和树立音乐态度的关键时期,他们拥有从事唱歌和表演所需要的协调性和力量。并对非洲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某些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非洲是当今世界上最少被人了解、遭人误解最深的地区,导致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接触较少,与学生热衷的流行音乐相比不容易接受,因此课前我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对非洲地理文化,传统习俗、乐器等相关知识有了粗略的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去理解非洲人表演时所表达出的强劲刚健、充满活力、生命的力量、坚强等。这些都是非洲人生活观的核心价值。然后本课就从聆听非洲音乐、探索非洲音乐文化背景的角度入手,通过学生交流与探讨,了解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非洲黑人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劳动方式,感受非洲大陆所拥有独特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非洲音乐。

  学法:

  用心聆听 在感受、模仿、对比、探索中学习音乐。在演奏演唱合作创编等实践活动中表现音乐。

  教法: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各种要素,对各种表现手段做出整体性反映,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模仿、交流合作表演等方式,充分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审美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以“感受非洲音乐特点”为重点,遵循听觉艺术感知规律,根据音乐的实践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由“听一听”“敲一敲”“唱一唱”“合作创编“再现新知”五个主要环节组成。

  首先,课前我用课件展示一组反映非洲自然风景,人文艺术内容的Flash画面,伴随非洲音乐,为营造非洲文化氛围,我选用代表非洲的黑色作为课件的底色,非洲是抽象艺术的发源地,我选用抽象的非洲地图,作为课件的背景,这样从视觉、听觉等多方位唤醒学生的兴趣,新鲜感和探索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起一个情感的铺垫作用。

  一、听一听:

  上课铃响,老师通过激情问候,亲切导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在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聆听一段非洲民间音乐片段,老师提示学生“听一听音乐中都有哪些声音?

  这些声音让我们想象到怎样的情景?”这一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美。

  知识探索:认真的观察第二单元所有插图中反映的内容,并体会你所搜集的资料,从自然环境文化生活、社会风俗等方面交流一下你对非洲的了解。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分析能力。并通过交流共享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体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非洲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非洲音乐。

  二、敲一敲:

  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鼓在非洲人民生活的重要地位,并观赏精美绝伦的非洲鼓,聆听加纳鼓乐,感受非洲鼓复杂多变多声部的节奏特点,然后分组合作进行多声部节奏模仿练习。我采用先分组练习,然后各组按老师的指挥逐步加入的方式达到多声部的音响效果。

  这一活动设计体现了音乐的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演奏活动中体验非洲音乐的多声部特点及丰富多变的节奏。

  三、唱一唱

  1、老师演奏一段歌曲《咿育嘞啦》的主要节奏,让同学所感受并分析其变化特点,然后导入歌曲学唱,使学生对歌曲的节奏产生深刻印象。

  2、通过聆听老师的范唱,作品介绍,感知歌曲的思想内涵,音乐特点,产生强烈的学唱愿望。

  3、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难点部分

  a、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通过有表情朗读歌词引导学生区别歌唱与说话时的声音不同,轻松找到歌唱时的声音位置,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歌唱。这一环节改变了传统的专业性的发声练习,把纯技能性的训练变为审美活动的过程。

  b、教唱齐唱部分:齐唱部分是整个歌曲的难点,我采用聆听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找出它们旋律的不同之处。再通过唱谱加深印象,然后填词。

  c、完整演唱:在学生熟练掌握齐唱部分后,可通过老师领唱学生齐唱,再学生领唱老师齐唱的方法,完整演唱歌曲。

  d、从歌曲的感情需要引导学生演唱时体现力度的变化层次。整个歌曲的学唱过程以学生的听觉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把识唱歌谱作为学常歌曲的手段,强调歌曲的情感内涵。

  四、合作创编

  1、从表现歌曲的情感出发,引导学生模仿非洲人边歌边舞边敲鼓的形式,用欢快的伴奏奔放的舞蹈动作热情的歌声分组合作设计表演,时间为3-5分钟。

  2、才艺展示:在音乐伴奏下鼓乐队歌舞队按自己的设计形式合作表演,展示自己对非洲音乐的理解和体验。这一活动设计体现了探究合作综合的方式与过程,及新课程创造性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作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再现新知:

  1、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欣赏和演唱活动对非洲音乐特点有哪些认识?2、聆听两首音乐,听辨哪一首是非洲音乐。这一环节设计是通过语言表述、对比辨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非洲音乐的了解,使学生体验本课学习的收获。

初中音乐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是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蒙古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银杯》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酒歌。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音乐欢快、热情。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学唱《银杯》,指导学生运用律动和固定节奏性伴奏等多种手段体验多声部音乐形式,并能够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2、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银杯》和对比欣赏《牧歌》,了解长调、短调的音乐特点,并学会分辨长调与短调;了解民歌,知道一段体结构,会划分乐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银杯》体会歌曲的意境,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了解民歌一段体,区分长调与短调。

  难点: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大跳并能用固定节奏型为《银杯》伴奏,体验多声部音乐形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七年级新生,根据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克洛兹教学法和柯达依教学法三大系中的声势律动、体态律动和柯尔文手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聆听、律动、表现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以银杯为主线、牧歌为隐线,让学生了解长调、短调,在对比中了解音乐。从横向、纵向、纵深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横向是歌曲的结构脉络;纵向是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纵深是歌曲的相关文化背景。

  六、【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迅速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气氛活泼。

  1、(播放《吉祥三宝》)提问学生:吉祥三宝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老师与学生一起做互动游戏。(学生拍切分节奏xx·,教师舞蹈动作)。

  [设计意图]看似简单的律动设计,调动了学生对听觉、视觉、动觉的体验,为下面学习歌曲中的切分音和固定节奏型伴奏做准备。

  2、互动游戏

  1、互动(一)

  刚才我们体会了蒙古人民的热情,下面我们就到大草原蒙古包里,去感受一下那里热情的气氛吧!(板书:《草原牧歌》)

  在这里主人会用银杯为你捧上一杯香甜奶洒,请你先闻一闻,再由衷地赞叹一下“啊!”让学生跟我一起做。

  ··4/4·6---|7---|i---|

  ·······啊······啊······啊

  (目的是找到假声的歌唱位置,用真假声演唱歌唱)。

  2、互动(二)

  4/4·2121·-|2121·-|2121·-|2121·-|

  ··赛勒日赛···赛勒日赛···赛勒日赛···赛勒日赛

  律动··举杯··········敬酒········饮酒·······举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举杯、敬酒、饮酒、举杯,演唱赛勒日赛,

  赛勒日外咚赛是蒙古民歌里的一句衬词,表达了蒙古人民非常高兴的情绪。

  起到了渲染情绪、推动情绪的作用。用切分节奏2121·-做伴唱,为下面学习歌曲《银杯》做准备。

  接着播放音乐《银杯》伴奏,学生边长唱边做动作。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中,学生聆听旋律,就是本节课的新课《银杯》

  在刚才学生兴趣正浓厚时,导入今天的歌曲《银杯》。

  (二)、感知体验

  1听录音

  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短调歌曲,节奏短小、情绪欢快

  通过聆听《银杯》录音,思考:

  1、它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3、歌曲分成几个乐句?

  情绪是:热情的、

  它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宴歌

  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教师范唱

  分析两句“赛勒日外咚赛”在情绪上有怎样的变化?

  赛勒日外咚赛是蒙古民歌里的一句衬词,表达了蒙古人民非常高兴的情绪。

  起到了渲染情绪、推动情绪的作用。

  3、体态律动

  学唱歌词,情绪处理

  a引导学生用描述故事开头的感觉唱好第一句;

  师:第一句我们演唱的感觉就像讲故事的开头描述语言一样,相对来讲比较平静,但是要能吸引人。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唱唱。

  b通过律动“举杯”—“接杯”—“喝酒”的动作来学唱歌曲第2、3、4句歌词。

  师:用“开心”的感觉唱好第二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师:蒙古族主人在敬酒的时候,要把杯子举过头顶,因此我们一起边唱边把杯子举过头顶。

  c用“兴奋”的感觉唱好第三句歌词;

  师:唱“朋友们”这句时,客人要接过杯子放在胸前;唱“欢聚一堂,敬请干一杯”时,要求学生向旁边的朋友们相互碰杯并把酒喝完。用喝完把杯子翻转过来的动作解决下滑音的演唱。

  d用“祝福朋友越来越好”的心情唱好第四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3、体态律动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欢快、热情、豪爽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意境

  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同学相互间倒酒、敬酒、一杯见底、一干而净)

  (三)、自主探究

  1、用歌唱的位置按节奏朗读歌词,感受蒙语的发音,同时解决节奏问题

  2、分析情绪的变化

  A:第一句我们演唱的感觉就像讲故事,娓娓道来,相对来讲比较平静,

  ·B:用“开心”的感觉唱好第二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c第三句用“兴奋”的`感觉唱;朋友饮酒一杯见底、一干而净的好爽

  朋友们,聚一堂,敬请干一杯

  d祝福朋友越来越好”的心情唱好第四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演唱歌曲

  (1)教唱曲谱

  教师演唱曲谱,学生跟唱,并运用科尔文手势,解决歌曲中的大跳。

  ②从声音情绪上解决大跳音程的演唱。

  ······(师引导学生用“情绪热情地、高涨地、高兴地”的感觉演唱大跳音准)

  (2)跟钢琴反复学唱歌曲·

  从小声的跟唱、模唱到大声演唱

  (3)请同学们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特别的热情豪爽?因为有了装饰音,旋律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如:前倚音:美酒,更能体现蒙古人民的热情,下滑音:一杯,感觉方法看到了蒙古人民喝酒时一饮而尽、一杯见底的豪放。

  解决了歌曲中的难点装饰音,让学生在模唱中体会到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韵味,就可以自信、大胆、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了。

  4、多声部伴奏

  为了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结合课前互动,我加入了简单地多声部的的伴奏。根据新课标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要求,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伴唱:·0000|0000|0000|0000|赛勒日赛-|赛勒日赛-|

  声势: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律动:举杯····敬酒··· 饮酒····举杯

  ··· 拍腿交叉|拍手捻指|

  措施:1、学生演唱歌曲,唱到“赛勒日外咚赛”时,加入固定节奏性伴奏,还可以逐步加上声势。方法有:先是老师为学生伴奏师生合作、逐步过渡到小组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设计意图】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以音乐为载体,加入了简单地多声部的的伴奏使学生从听觉、视觉、动觉进行感知,演绎歌曲,体会歌曲的意境,做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这就是我的课堂极简中的丰富。

  (四)、展示合作·多种形式的演唱

  有了前几个环节丰富的铺垫,加上学生从始至终都在参与体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现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运用多种演唱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预设效果:学生可能会运用领唱、齐唱、对唱,再加入固定节奏型伴唱和打击身体、拍手、律动等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使学生体会情绪由薄到厚的音响效果。可能会把歌曲演绎的丰富而有灵动。

  (五)、拓展延伸

  1、对比欣赏长调歌曲《牧歌》

  分析两首音乐的异同

  相同点:蒙古族民歌,一段体结构,由两个乐句组成的

  不同点:

  节奏、速度、情绪

  ·2、长调与短调

  观看《快乐大本营》中蒙古族长调与短调视频,讨论总结出长调与短调的特点:

  长调:节奏自由·旋律优美·····抒情·悠久绵长

  短调:节奏整齐·旋律起伏较大·热情的·紧凑热烈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视频,让学生总结出长调、短调的特点,体验到音乐的相关文化,开启“多维度”思考和体验的音乐思维能力。

  (六)、检测评价

  1、听辨长调、短调

  聆听《辽阔的草原》、视唱《嘎达梅林》,写出他们分别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课后延伸·教材p31课后作业

  用彩笔在《嘎达梅林》的乐谱上标出乐句,说说这是由几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

  3、总结:民歌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民歌具有流传性。

  在《银杯》音乐中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

初中音乐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为F大调,3/4拍,中速

  整首歌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富有变化,以叙述性的口吻与不同层次情绪的抒发,深切的表达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的浓厚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深受学生喜欢的抒情歌曲。

  基于以上教材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与原则。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结合本单元《瑰丽的电声》教学内容及要求,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及曲谱和对歌唱的换气,延长音音准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歌唱、欣赏、情景创设等手段让学生体验电声音乐的魅力、表现音乐的美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这首歌,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中学生变声期及对音乐的感知日趋成熟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教学内容,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

  让学生整体感受旋律、节奏的变化,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抒情、委婉的及有气息控制的声音演唱歌曲 对于这样的教学重难点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教师的教就是学生的学。

  为了实现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大板块:第一板块: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第二板块:聆听全曲 感受旋律 第三板块:新歌教学 参与实践 第四板块:知识拓宽 欣赏大海 发挥想象

  对于第一板块的教学我主要分3个环节来完成。

  1、 感受意境我会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非常美妙的音乐,请闭上你们的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播放由电声合成的描绘大海的音乐)然后,我会说:“大海确实令人想往,那音乐是怎么样来表现大海的波浪的呢?(出示图片)接下来,我将在钢琴上弹出:1 1 2 1 76 | 5 3 3 — | 3 4 3 2 1 | 6 2 2 — | ... LU请学生根据我弹得音乐画出旋律线(自己也画同步进行),然后我将用同样的

  方法弹出2 5 6 5 3 | 5 6 5 — | 6 5 4 11 6 5 | 5 — — | ...来解决第二条旋律

  2、 哼唱练声我将让学生用lu来把这两条旋律哼唱下,并提出这两条旋律在音高、力度上有什么区别?一般学生都能说的出来,音高第二条比第一条高,力度也强点

  3、感受强弱之后,我再问学生这首曲子的拍号和强弱规律?学生会很快的说出,3/4拍强弱弱,那这首曲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吗?再次随着我的琴声用LU来唱一遍。(做波浪手势)学生很快的就会感受到与一般3/4拍曲子的不同,是强强弱。

  最后,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边唱边划波浪的节奏拍。 『通过对比性的聆听和哼唱旋律,随着律动性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那种意境,并把音乐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用LU带唱练声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好歌唱状态使声音更加的集中,为下面的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板块:聆听全曲 感受旋律 我是这样教的先播放合唱版《大海啊,故乡》,然后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仔细感受音乐,并回答:“音乐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哪部份的旋律,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思念故乡,热爱大海。。。有些学生会说喜欢第一部分,让人感觉有意境,有些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第二部分,在唱的时候情绪很高涨。。。。 『通过提问式引导学生,主要是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去聆听歌曲,整体感知到这是一首抒情的,有着思乡之情的歌曲』

  第三板块:学唱歌曲 参与实践 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先尝试后教学,凭借教师示范、动作体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策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

  这个板块,我分3个环节

  1、学唱歌曲,歌曲处理由于考虑到初中生对这首歌本身就比较熟悉,这个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也很强,通过前面的两大板块的聆听,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将直接让学生跟随我的钢琴伴奏带歌词演唱。当然,可能会在个别细节方面唱的不到位。在唱完之后,我会说:“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哪里唱的不够好呢?”学生可能会说:歌曲结尾这部分气息不够?我将以一个小节换一次气做处理,(示范演唱)『通过我的示范和手势来帮助学生用“缓呼缓吸”的方法解决歌唱中的难点』在歌唱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些乐句的尾音音高没保持好,时值没拖足,比如(教师示范唱)于是我采用对比法让学生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法来演唱。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就很快的选择(范唱正确的)最后,让学生随着我的钢琴完整的演唱全曲,在关键的时候我将用自己的手势提示学生『主要是通过对比聆听,让学生产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破教学难点』

  2、歌曲分析,把握情感师:刚才同学都唱得非常好,现在老师请你们再次聆听这首歌曲,想一想你觉得可以把这首歌曲划分成几个部分?学生会很快的说出有三个部分。那三部分所表达的情感都一样吗?学生肯定会说不一样,于是我和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和音乐情绪一起来讨论、分析。第一部分(教师唱歌词)根据第一板块旋律的分析,学生很快说出第一部分旋律比较平稳,力度中弱,用叙述性的口吻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的思念与赞美之情。接着,我将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部分,情绪比第一部分更加的强烈,加深了对大海母亲的爱慕之情第三部分的尾声旋律比较平稳,力度从中弱到渐弱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的留恋与美丽的遐想同学们都分析的很好,但不知道你们的歌声能不 能打动老师,让我来体验一下,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置身在美丽的沙滩上,踏着软软的沙滩,迎着海风,以叙述者的口吻表达对大海的赞美之情。于是,我用钢琴的前奏部分把学生带入到这种意境中,再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通过分析,逐步引导学生用怎么样的感情演唱歌曲,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就很容易突破我的教学重点』

  3、学唱曲谱,尝试练习 先由我来带学生唱,然后让学生自己唱『把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主要考虑到现在的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识谱能力比较差,所以通过已经掌握歌曲的节奏,再让学生唱谱,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更快的提高他们的识谱能力,加强双基教学』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大海是迷人的,看! 于是,我给学生展示了有关大海的美丽的画面师:欣赏完了这么美的风景,老师觉得这么美的海面缺了点大自然的声音,请同学们想象下,大海边上会有什么声音呢?生:海浪、海鸥、风声等自然声音我会拿出电子琴、沙球等一些乐器,如果班级里会用电子琴的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会用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由我来操作,并鼓励学生最好把这个创作的出来的声音与大海故乡结合在一起,电声乐器给现代的音乐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下面呢,我们就把刚才设计的音响与大海故乡结合起来。最后,在电声乐器的伴奏下,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来结束这堂课。 『通过欣赏法、音画结合,多途径引导学生,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并让他们体验成功,培养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音乐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上音乐课的兴趣,对电声音乐的指出为以后的欣赏课做个简要的铺垫』 (对于以上的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主要体现一个教学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二个教学原则,把教什么永远是教学的第一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三个教学特色,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元文化知识的渗透』)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初中音乐说课稿10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居住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他们的歌声像辽阔的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草原、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情结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根据教学设计,结合课标“感受、鉴赏、创造、探索”精神,本节课安排了以下内容:

  ①学唱蒙古民歌《牧歌》。

  ②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赞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和基本常识;了解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们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们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象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唱歌曲《牧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和特征,培养学生们对民族艺术丰富的想象力和鉴赏力。

  教学准备

  钢琴、音响资料、课件。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主要采用了视觉图像法、设置疑问法、启发引导法、评价激励法。

  首先,民族艺术是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中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绪,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首先要了解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所以,我选了一部分有关蒙古人民生活场景和精美画面在导课时播放,既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又丰富了学生们的人文历史知识,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其次,根据学生们好奇爱动,爱展示自我的特点,我采用了设置疑问,启发引导和评价激励的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让学生们动静交替、热情活泼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说学法

  聆听法、小组活动法。

  首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我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培养学生们用心聆听音乐是培养学生们表现和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

  其次,利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探索新知识,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团体协作精神,又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优良的课堂气氛。

  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

  首先播放短片

  播完后上题目:选择与本片内容相符的项

  A、蒙古族 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

  B、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C、有敬水、敬火的习俗

  D、回族

  E、成吉思汗

  设置意图:通过观看声像具备的短片,可以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注意力,并通过讨论,师生交流引发学生们联想,丰富学生们有关草原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

  在这环节中,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们了解地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及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宽广的草原是蒙古人民生活的摇篮,人们热爱草原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宽广的草原赋予人民宽阔的`胸襟和豪爽热情的性格。蒙古人民的歌声像辽阔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盅碗舞”、“挤奶舞”等。下面欣赏合唱《牧歌》。

  二、新课

  (一)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欣赏前,把学生们分组,让他们用蒙古风景或历史人物为自己命名,如:“草原英雄队”、“千里铁骑队”、“成吉思汗队”、“呼伦贝尔”。

  提出问题:歌曲用什么声音,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

  [播放乐曲]

  听后讨论问题,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引导激发学生们想象。僻如:歌曲纯粹用人的声音,用不同的音色组合,不同的力度变化,展示出草原美丽辽阔的景象。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们一起朗诵书上《牧歌》的歌词,共同回味合唱带来的美好回忆和联想。并让学生们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知识。

  (二)学唱歌曲《牧歌》

  首先,老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

  提出问题,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宽广、悠长、深情,表现大草原的辽阔美丽及人们无限的热爱之情。

  2、学唱歌曲

  1)跟老师学唱谱子,并找出乐谱中旋律相近的小节,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对旋律与节奏更准确地把握。

  2)跟琴唱歌词

  要求学生们轻声唱,唱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3)学完后,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跟伴奏唱,鼓励学生们创造不同的演唱形式,如“男女生合唱”、“女生唱男生哼鸣附和”等,这样既练习了歌曲,培养了学生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此环节,补充蒙古歌分长调和短调知识。

  三、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比较有特色的乐器,因琴头上雕刻马头而著称,演奏时像二胡,但音色像大提琴。

  [播放乐曲]

  找学生们简单谈一谈乐曲表现的内容: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此环节只作欣赏了解。

  四、创作与探索

  播放背写音乐草原歌曲《赞歌》

  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们大胆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蒙古草原的美丽辽阔与生活习俗。比如唱歌、舞踏、美术、朗诵、模仿表演摔跤、赛马等,老师要行当地指导。

  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表演,以调动学生们积极性,此环节占课时比较长,约十五分钟左右。

  五、结束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草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热爱草原,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蒙古草原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表达了蒙古人们对美好生活无限的热爱之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请学生们收集有关蒙古草原的信息。

初中音乐说课稿11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伏尔加船夫曲》,课时为一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这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在弘扬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理解其他国家民族音乐文化。所以,八年级下册内容中设置了“外国民歌集锦”这一单元。《伏尔加船夫曲》是其中一首民歌。该歌曲是俄罗斯民歌,其音乐个性独特,形象鲜明,表现了帝俄时代船工们的沉重劳动和苦难生活,也反映了他们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重点欣赏曲目之一

  所以,我结合乐曲内容特点确定教学目标为:

  1、学会聆听音乐,感受、体验音乐情绪、特点和风格;能够辨别三种男声演唱类型及音色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欧洲民族音乐热爱的兴趣,并主动探究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及内涵。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基本情绪、风格和特点,理解歌曲主题思想。

  二、说教法:

  1、提问发: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参与思考问题。老师逐步引导,层层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用知己的方式来表达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听唱法:通过聆听、演唱歌曲来感知音乐,想象音乐意境,在美妙的歌声中得到美的享受。

  4、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解决疑难

  5、启发开放式教学法:对学生有不确定性问题,老师给予方法和内容上的引导,帮助学生冲破难关。

  三、说学法:

  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的身心特点,我将利用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综合手段进行。

  1、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运用合作、比较、探究法。通过比较、合作,探究突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新课导入:

  1、以创设情景导入,通过视听结合,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2、欣赏〈西部放歌〉、<我爱祖国的蓝天>、《伏尔加船夫曲》,辨别三种男声演唱类型及音色特点。

  (二)新课教学:

  1、聆听音乐,感知音乐基本情绪、音乐要素及体裁

  2、分析、理解、联想、聆听音乐。把音乐要素、音乐意境、音乐相关文化及内涵相结合。

  3、 分析作品的结构

  A A1 A2 尾声

  (1-20小节) (21-36小节) (37-52小节) (53-64小节)

  (三)、表现、创造音乐:让学生参与到创作、表现、评价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性和实践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启示: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初中音乐说课稿12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给未来一片绿》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绿色的家园》中的一首歌曲,歌曲主体部分为d大调、4/4拍、中速,由三部分组成,歌曲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主题,即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呼唤人们保护环境,关爱地球,企盼人类永远美好的生活。曲作者运用调性对比的手法将青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个意境刻画出来,谱出歌曲。本课教学是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本单元中作为第二课时设计。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歌曲将调性对比融于童声合唱之中,设计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谱出一首绿色和平的歌。

  第二:通过学唱歌曲,抒发出少年儿童热爱地球的感情,表现出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内化理念

  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因而,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反复聆听音乐,让音乐先感动我自己,然后再感染学生。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柏辽兹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内化为我今天设计这堂课的主要教育思想,因而我把具体的教学目标实化为:

  说目标

  (1)知识目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懂得怎样处理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2)能力目标:聆听并大胆参与歌曲的演唱,能准确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观看各种图片、视频、演唱、表演等活动中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说重难点

  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表演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说教法

  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和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更准确地表现和创造音乐。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和演唱方式,通过感受、展示、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结论。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针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具体的教学构想。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教学:

  (1)引入;

  (2)学唱歌曲;

  (3)感悟;

  (4)升华(拓展延伸),

  其中学唱歌曲是重点教学环节,设计25分钟左右,引入3分钟左右,感悟5分钟左右,升华部分10分钟左右。

  首先,第一个环节——引入

  多媒体展示被污染的大自然图片,和未被破坏过的美丽大自然风景图片等相关的图片,教师在背景音乐《给未来一片绿》的旋律中动情解说: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土壤系着森林的命运,海洋系着鱼群的命运;环境系着地球的命运,地球系着人类的命运。地球赋予生命的一切,爱护地球,珍爱生命;保护环境,拥有生命,让我们用行为来回报创造和养育我们的`自然母亲。

  设计理念:

  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通过教师诗化的语言激情导入,奠定本课情感性教学的基础,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学唱歌曲

  先介绍歌曲的主体部分为d大调、44拍、中速、由3部分组成。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力图通过自己的歌声打动学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再用多媒体出示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习惯,跟伴奏唱词或跟伴奏哼唱旋律来学唱。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学唱歌曲的难点:后半拍起的节奏的把握,大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来掌握这一难点,再尝试用领唱、合唱的方法来练唱,要求声音统一,气息通畅,节奏准确,充满感情。这个步骤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第二部分合唱的配合的学习前,先进行合唱的和谐与均衡知识讲解,再采用教唱、听唱、分声部唱、合唱等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在引导学生充满感情来完整演唱歌曲时,先让学生观看这首歌的mtv,让学生在歌声与画面中自己去体会感情,然后分组讨论用填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出这首歌的速度、风格、演唱情绪等学唱要素,通过“探究与体验”的过程来完成这一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以“听觉”为基础,“情感”为主线,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听、多想、多讨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聆听和表现音乐,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情感。

  第三、四个环节——感悟和升华部分

  首先用提问的形式引入第三部分,探讨音乐情感与人的情感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讨论“地球—————母亲”的含义,紧接着导入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表达爱护环境的歌曲、诗歌、警句、图片、文字、vcd、歌曲磁带等通过小组推荐或自由组合演唱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搜集的任务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作为课后作业布置)。

  这一部分的设计,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先体验“保护环境”的感受,然后通过拓展延伸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欢愉。

  最后,在《给未来一片绿》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爱护环境,爱这个地球,爱这个世界!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但愿你我在座的每一位音乐老师都能把生命中的每一篇生动乐章奏响!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初中音乐说课稿13

  《十送红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十送红军》。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本单元主要是学习长江两岸的民歌,这是第一课时唱歌课。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课程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两方面,其中对于演唱的的要求是: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也是我们音乐探求的目的。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他们特别喜欢唱歌,愿意合作交流,能够大声的演唱歌曲,对音乐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探索热情。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认知、能力目标: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级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音乐,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歌曲演唱情绪的理解、把握。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和学法:(一)教法。在一节课中采用的方法很多,我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

  1、范唱法:范唱,能调动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老师,在唱歌课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范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诱发学生兴趣,引起美感,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在审美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提高素质。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我先范唱歌曲,激发学生兴趣。在学唱歌曲时,再欣赏歌唱家的演唱,使学生置身其中,聆听并感受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学唱歌曲,表现音乐。()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会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学唱,解决问题;2、启发、讨论法:对本节课的难点--歌曲情感的理解,采取教师启发,师生讨论法,加深学生对于歌曲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二)学法指导:体验式音乐学习:是指在从“体验”中实行对“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参与体验,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亲身主动地去体验、领悟、探寻,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对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实行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

  最后,我来具体说说教学过程。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二、学唱歌曲,演绎音乐;三、查找音乐,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导入环节,我将直接演唱歌曲《十送红军》。既给学生直观感受,又能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这是那个地区的音乐?你知道歌名吗?随之,结合地理知识,了解长江两岸的省份。 导出课题《长江两岸》。

  (二)学唱歌曲,演绎音乐:1、完整欣赏全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欣赏过程中,要求学生随音乐哼鸣,这样既完成简单的发声练习,又让学生熟悉了旋律。欣赏完后回答问题:这首民歌的情绪是怎样的?这首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们可能会说出一些比较相符的答案)在此,我给予学生肯定与可观的评价,并激发鼓励学生学会这首歌。

  2、学唱歌曲。学生只有在熟唱歌时才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

  读歌词,品意味。 歌词教学也是本课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我采取了让学生朗诵歌词--加方言朗诵,增加学生朗诵歌词的趣味性,并体会江西民歌的方言特色。

  看歌词,听范唱,学歌词,唱旋律。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取教师范唱、学生轻声吟唱,全体学生合唱,分组练唱等方式来达到熟唱歌词的目的。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歌曲的感受和分辨能力。在学生分组练习过程中,我将在学生中间进行单独指导,适当的提问个别学生,询问他们认为的难点并和学生一起解决。在唱熟练歌词的情况下,我会和学生一起唱旋律,并分析讨论旋律的特点。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演唱评比,提高学生的演唱激情。

  3、体会情感,用情歌唱:好的一堂课除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完成教学难点,也为了培养他们表现的意识和能力,我向学生介绍歌曲地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探讨比较适合的演唱情绪。为了更好的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师生共同赏析宋祖英的演唱,增加感性认识。 最后,我们师生有感情的共同合作演绎《十送红军》。

  (三)、搜集音乐,拓展延伸:最后,我将总结全课,推荐湖北、江西的其他民歌让学生欣赏,同时要求学生课下搜集长江两岸其他省份的民歌,下周课上学习交流。通过课后延伸,再次启发和调动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使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给未来一片绿色》说课稿

  “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稳步地把它提高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文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个人的幸福!”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其《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中的一段话。是的,音乐就是这样的一种美的艺术,而我,就愿做这美的`传播者,在孩子们的心灵播洒上最美的种子,让他们能找到自己的音乐源泉,成为终身爱好音乐的快乐人。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给未来一片绿》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绿色的家园》中的一首歌曲,歌曲主体部分为D大调、4/4拍、中速,由三部分组成,歌曲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主题,即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呼唤人们保护环境,关爱地球,企盼人类永远美好的生活。曲作者运用调性对比的手法将青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个意境刻画出来,谱出歌曲。本课教学是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本单元中作为第二课时设计。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 :歌曲将调性对比融于童声合唱之中,设计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谱出一首绿色和

  平的歌。

  第二:通过学唱歌曲,抒发出少年儿童热爱地球的感情,表现出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内化理念](说新课标)

  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因而,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反复聆听音乐,让音乐先感动我自己,然后再感染学生。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柏辽兹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内化为我今天设计这堂课的主要教育思想,因而我把具体的教学目标实化为:

  [说目标](1)知识目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懂得怎样处理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2)能力目标:聆听并大胆参与歌曲的演唱,能准确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观看各种图片、视频、演唱、表演等活动中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说重难点]: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表演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说教法]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Motivational model yuedu.mipang.com)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和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更准确地表现和创造音乐。

  [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和演唱方式,通过感受、展示、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结论。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针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具体的教学构想。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教学:(1)引入;(2)学唱歌曲;(3)感悟;(4)升华(拓展延伸),其中学唱歌曲是重点教学环节,设计25分钟左右,引入3分钟左右,感悟5分钟左右,升华部分10分钟左右。

  首先,第一个环节--引入。多媒体展示被污染的大自然图片,和未被破坏过的美丽大自然风景图片等相关的图片,教师在背景音乐《给未来一片绿》的旋律中动情解说: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土

  壤系着森林的命运,海洋系着鱼群的命运;环境系着地球的命运,地球系着人类的命运。地球赋予生命的一切,爱护地球,珍爱生命;保护环境,拥有生命 ,让我们用行为来回报创造和养育我们的自然母亲。【设计理念: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通过教师诗化的语言激情导入,奠定本课情感性教学的基础,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学唱歌曲。先介绍歌曲的主体部分为 D 大调、44拍、中速、由3部分组成。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力图通过自己的歌声打动学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再用多媒体出示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习惯,跟伴奏唱词或跟伴奏哼唱旋律来学唱。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学唱歌曲的难点:后半拍起的节奏的把握,大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来掌握这一难点,再尝试用领唱、合唱的方法来练唱,要求声音统一,气息通畅,节奏准确,充满感情。这个步骤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第二部分合唱的配合的学习前,先进行合唱的和谐与均衡知识讲解,再采用教唱、听唱、分声部唱、合唱等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在引导学生充满感情来完整演唱歌曲时,先让学生观看这首歌的MTV,让学生在歌声与画面中自己去体会感情,然后分组讨论用填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出这首歌的速度、风格、演唱情绪等学唱要素,通过“探究与体验”的过程来完成这一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以“听觉”为基础,“情感”为主线,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听、多想、多讨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聆听和表现音乐,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情感。

  第三、四个环节--感悟和升华部分

  首先用提问的形式引入第三部分,探讨音乐情感与人的情感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讨论“地球-----母亲”的含义,紧接着导入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表达爱护环境的歌曲、诗歌、警句、图片、文字、VCD、歌曲磁带等通过小组推荐或自由组合演唱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搜集的任务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作为课后作业布置)。

  这一部分的设计,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先体验“保护环境”的感受,然后通过拓展延伸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欢愉。

  最后,在《给未来一片绿》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爱护环境,爱这个地球,爱这个世界!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但愿你我在座的每一位音乐老师都能把生命中的每一篇生动乐章奏响!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初中音乐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人教版小学自然教科书第十册的第16课,与《声音的传播》、《耳朵的科学》组成一个教学单元。本课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的产生;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声音》一课,并从中认识了声音有高低、强弱,有悦耳与嘈杂等,对声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以利于进一步学习声音的传播。

  从知识内容上看,本课的知识点相对简单,重点要求学生明确声音的产生过程——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材针对振动发声设计了多个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反复体会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在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实验能力是指会做物体振动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是指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验用具,让他们通过自行探究来揭示自然奥秘。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思路:

  本课我拟订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实验—归纳—假设—验证—应用。”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准备:

  橡皮筋、纸盒、小鼓、槌、豆子、塑料瓶、泡沫小球、细线、音叉、玻璃缸、水、尺、纸屑、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一、看图听音,激趣质疑;二、操作实验,讨论猜想;三、验证假设,得出规律;四、实际运用,巩固认知。

  第一部分:看图听音,激趣质疑

  1、激发兴趣: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画面,听各种声音:泉水流动、发动机发动、音乐会、昆虫振动翅膀、弹吉他。

  2、提出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板书课题)

  第一部分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和生动的音响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欲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操作实验,讨论猜想

  1、指导学生做一些小实验,认识“振动”这个词。

  (1)指导学生用手抖动书页发声;(2)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3)将橡皮筋绷紧,用手拨动皮筋发声;(4)在鼓面放几粒豆子,用鼓槌敲鼓发声。

  小组分工合作,每人任选其中一样进行实验,并观察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变化。

  (2)学生实验。

  (3)讨论:

  ①在以上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②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引导学生用“振动”一词来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相同现象。

  2、指导学生猜测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猜测,学生自由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运用“求同法”来归纳,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部分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在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任选其一进行实验,并在组中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第三部分:验证假设,得出规律

  1、音叉发声时振动的验证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音叉,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

  2、利用身边的一切实验物品和其它物体,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分组活动,设计实验验证并汇报实验方法和结果。

  3、通过以上的实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学生填课文中的空。

  6、解决实际问题:怎样使鼓声立即消失?通过实验发现当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随即消失。

  说明:物体振动总能产生声音,但不是每一种声音人类都能听到,例如:超声波和低次波就是人类听不到的声音。

  第三部分设计意图:《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靠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而形成。因此,在验证假设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音叉在发声时在振动。教材上是在音叉发声时用它接触水面,观察发生的现象,从而证明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的。这只是一种证明方法,还可以用手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或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一些物体,如纸、鼓面、绷紧的皮筋等,也同样可以证明音叉在发声时也在振动。所以我让学生自行设计这个验证过程,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完全能够胜任的。在这个环节中,我还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验物品,要求用身边的一切实验物品和物体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开放性。

  第四部分:实际应用,巩固认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振动发声?

  2、解释刚上课时听到的各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唱音阶:“1—3—5—1—,1—5—3—1—”,边唱边摸颈部喉头部分,说说人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怎样让皮筋或尺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认识到物体振动得越频繁,声音越高,否则声音低。

  5、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规律的?

  第四部分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巩固所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奇妙,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都是有规律的。通过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小结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初中音乐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小鸟,小鸟》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音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6/8拍,短小的乐句使歌曲很有生气,它以小鸟为题,抒发了少年儿童“爱春天,爱阳光、爱树木、爱花香”的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用富有弹性、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这首歌。

  2.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通过创编动作培养学生创造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是:教学生用富有弹性、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歌曲。

  难点:第一、三句让学生做到“声断气不断”, 充分体会歌曲的旋律美

  四、说学情

  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五、说教法 我所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视听结合法等。我使用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好的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我会引导学生用“欣赏、感受、讨论、表演、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让学生去感知、去演唱、去表现,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六、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内容,我在学习指导时围绕学习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形式及感情色彩。让学生尝试讨论、表演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七、说教具

  在这节课中,我会运用到一些教具,有钢琴,多媒体,以及一些装饰教室的东西辅助教学,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我首先在教室里进行场景布置,将能代表大自然的各种景观,如树、小草、小花、等贴在教室四周的墙面上、地面上,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这种气氛所吸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设计意图:我创设“大自然”这一情景,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可联想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入歌曲。

  (二)教唱

  1、用多媒体播放《小鸟,小鸟》的课件,(设计意图:让学生随着媒体画面,完整欣赏歌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2、学唱《小鸟,小鸟》,根据大纲要求,五年级学生要求识谱,所以我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歌谱,学会乐谱后,接着代入歌词,要注意的是最后的“啦”字很多、很密,我会先带领学生跟着琴把速度放慢了唱,等唱清楚后,再回到原来的速度。

  3、解决难点

  在学唱前帮助学生在谱子上标上换气记号,在唱的时候,要求学生按照换气记号来换气,中间的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示范)

  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唱第一、三句的时候将乐句唱的支离破碎,丧失美感了,同时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九、创作与思考

  请同学们几个人一组来创编动作, 然后伴着《小鸟,小鸟》的音乐向全班同学展示,再由同学们来说说,哪组编得好,为什么好,也可以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意见。(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表演能力、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

  十、小结

  让学生们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讨论应该怎么以实际行动保护大自然。在讨论中结束本课。(设计意图: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回忆了今天多学的内容,还强调了德育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准中学科整和的特点,也将内容延伸到了下节课。)

【初中音乐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音乐说课稿01-08

初中音乐说课稿02-04

初中音乐说课稿范文09-19

初中音乐说课稿(优)05-20

初中音乐说课稿15篇02-02

初中音乐说课稿14篇02-17

初中音乐课说课稿03-02

【优选】初中音乐说课稿15篇05-21

初中音乐说课稿必备【15篇】05-2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