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7-15 18:26: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赠汪伦》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诗中展现的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诗中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声色并茂,情景俱佳的写意画。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主客两依依。这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的送别场面哪!是何等深厚的友谊将两位诗人一线牵。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李白一路同行……孩子们在读诗时,也许,会被这份千古绝唱的友谊所感动。也许, 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但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于李白汪伦友谊的理解和感悟必然是不同的。因而,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友谊”这个主题上,抓住情感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本设计有效利用音乐,诵读,想象,媒体教学等手段,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知识能力:

  学会“赠,汪,伦,乘,舟,欲,踏,潭”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方法:

  学会想象诗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情感态度: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古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这节课我发酸运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想象入境法。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本课我抓住关键词语'忽''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诗既可唱,又可观,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我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汪伦兄不是说好了吗 不用来送了,怎么又来了 ”让师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是美的,想象是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成功的古诗文教学。

  2、熟读成诵法。

  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古诗教学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诗教学就是读悟教学,就是知识的理解,情感的共鸣,审美的感悟。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初读,读准字音,再读抓住“将欲行”“忽”“不及” 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感动在一片浓浓的情谊之中,纵然桃花潭水深千尺,也不及汪伦送我情呀。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在这课里,我让学生反复含咏,回环复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示诗句),接着让学生三读诗句: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看着这踏歌。你会脱口而出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看着这踏歌。你会不由自主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看着这踏歌。你会满怀深情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让学生多读,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 “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联系扩充法。

  教材定位从题材走向素材。“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学的例子,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是教学的.起点,但绝非教学的终点。教学也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 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其实心底流淌着的都是同一份永恒,珍贵的真情。我还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吟诵的有关送别的诗,进行交流,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形成了一个知识组块。

  这样就能跳出教材用教材,不死啃教材,注重了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和生成,将教材从题材走向素材,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把与教材相关的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语文资源引入了课堂,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并关注学生对教材的多元反应,体现开放,注重生成,关注文化。

  四、说学习方法

  1、再现形象法。

  好诗一般都有鲜明生动的形象。经常在头脑中再现诗的意境和画面,背诵时就会流畅自如。例如:在这节课我首先是让学生学习古代的相送礼仪“踏歌”,把学生的意境带到比较远的时空,从而拉近了古今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有是让学生通过师生扮演角色进入李白和汪伦相送的画面中,既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能使学生头脑中浮现了相送的场面,同时也挖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为诵读作了很好的铺垫。还通过插图的再现,古乐的播放为学生提供可视,可听的画面,音乐,缩短时空距离,渲染气氛,穿越时空,沟通情感,让学生逐步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想象能力。

  2、朗读感悟法。

  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应帮助他们确定感情基调,再看看哪些是表达这种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然后指导处理个性化诵读。

  3、资料整理法。

  古诗题材广泛,影响深远,年代久远,学生要学一首古诗了,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不断地筛选,找到有用的资料,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资料的搜集,整理,综合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发热情。通过联系生活,踏歌舞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在师生交流中,画面——送别图,故事——十里桃花 万家酒家等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读准字音,熟记生字,感知古诗大意。

  3、诵读古诗,悟意明理。读悟的基本思路应是语感—— 文感—— 情感—— 美感。在这个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本真,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带有情境的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想和情感的强烈震憾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受和再现作者的情思。

  4、迁移延伸,拓展诵读。

  通过一篇带动多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挖掘了诗的文化底蕴。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尽量做到文句简洁提纲挈领,用最简洁,明确的词句概括体现出诗句内容的词语,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并能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先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指导看图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大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体现教材“渗透思想教育”的特点。其次,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说学情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情况分析。(略)

  三、说教学程序

  1。课前。分两头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认知和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教师寻找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准备电教教具、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并准备课中解疑。“教”与“学”的'课前准备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课中。本课计划两课时,贯穿一条教学主线:观察、联想、赞美。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对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对象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这一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规律。

  四、说教法选择

  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五、说学法指导

  本课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t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小学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

  《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⑴。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近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⑵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⑴ 认知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

  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⑵ 动作技能目标:

  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⑶ 情感取向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⑶。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⑴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⑵ 探究学习法:

  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习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⑶ 合作学习法:

  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

  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⑷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平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近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1、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

  (约3分钟,3~4个学生。)

  2、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

  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或这一句表现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习到效果反馈过程。

  (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3、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

  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⑸。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

  (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⑴ 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

  (约5分钟,8~10个学生。)

  ⑵ 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

  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

  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席的角色。

  (约3分钟,3~4个学生。)

  ⑶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习,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

  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

  ② 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

  (约8分钟,6~8个学生。)

  ⑷ 读语段练笔: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

  (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

  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4、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

  (约2分钟,3~4个学生。)

  5、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

  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

  (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6、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

  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⑺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

  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又全

  【注释】

  ⑴⑵⑺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P16

  ⑶⑸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语文第四册《现当代小说鉴赏》P45

  ⑷⑹ 《国家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阅读》

小学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简析:

  本课一年级新教材册汉语拼音后的组课文的课属于象形字归类识字所要学习的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让学生理解字义认清字形汉字的造字规律课后练习“我会连”又举了四个字例让学生感受汉字义形的特点本课学会的三个生字中了“竖、撇、捺”三种新笔画

  本课教学的:

  识记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

  难点:

  对这12个象形字的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象形字的学习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二、教学:

  1、认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竖、撇、捺”三种新笔画

  2、汉字的演变过程,理解字意,认清字形学会字理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3、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三、教具:

  实物图片、象形字卡片、简化字卡片;写有课后练习和画有田字格的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典型的构字率非常高的象形字我尝试运用字理教学法学生学习(字理教学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理据识字和析词的语文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字理识字能力为以后字理识字、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激情图字对照感知

  故事学生最感兴趣的`我讲述由12个象形字所编成的故事让学生观察知道象形字的祖先在四千多年前所使用的它和事物的图形非常象古老的文字叫它“甲骨文”本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象形字的表义功能让学生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师讲故事:

  (老师事先贴好古象形字)教师指着古文字说:“不久前出土了一块“龟甲”上面刻着许多奇怪的图案考古学家原来这上面讲的美丽的故事故事学生观察并认识古象形字

  (二)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字义

  《新课标》强调要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识字教学教科所戴汝潜教授“规律”意识正我国语文教育质量,空间长期低下的原因全国字理教学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就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汉字像诗像画在学生眼前时才会印象不易遗忘环节中我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观察简化字和古代象形字、实物的相似之处从而自主探寻字理、规律、认识字形、明白字义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为以后运用象形字表义的规律自主认识更多的象形字带有象形字偏旁的形声字打下基础

  1、读准字音

  2、认识字形字义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观察“图画──甲骨文──简化字”认识简化字所储存的的文化内涵从而识记字形、字义

  3、扩展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生字并引出带有偏旁的合体字让学生认识、总结、认识象形字在形声字中的表义作用

  4、书写写三种新笔画和“十、木、禾”三个字

  (三)游戏识记记忆规律学以致用

  1、“找朋友”:

  老师将现代字发给小朋友然后手举甲骨文卡片让学生用手中的简化字卡片与之将不同卡片分类贴在黑板上认识事物的分类读生字

  2、“我会连”:

  出示课后的“鱼、石、刀、网”的图片、象形字和简化字请学生一一对应起来并说说为连?先合作连连说说并读准字音

  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所知记的生字培养归类意识;运用刚刚学到的字理识字方法认识新字字理识字方法

  (四)总结:

  的汉字本身一幅幅画仔细奇妙的汉字它个有趣的故事的汉字多了不起可要好好学习它

  本节课我努力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让学生字理识字方法为以后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的象形字并运用象形字的表义规律以一代十地学习的形声字打下基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并在学习中认识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从而喜欢学习汉字有识字的愿望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述当世界还小的时候一切事物都像幼稚的孩子一样,要学会想要做的事情,最终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因此变得和谐美好。课文轻松活泼、通俗浅白的寓言,编织出世界之初简单、自由、和谐的生活。课文的最后思路突转,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纪”“必”等14个生字,会写“世”“界”等9个字,会写“世界、学习”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奇妙的想象,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三、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先用谈话法引入新课。如用当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是什么样子的?这种交流生活的趣事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整体活泼轻松乐趣。细讲课文选段,指导理解重难点。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思考,自主学习。老师在细讲分析了一个部分后,鼓励学生参考老师的方式,自主学习,争当小老师,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四、说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互相交流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的、第一次学习某样本领时的样子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课题。

  2.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要求学生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将课文句段读清楚,了解课文大意和结构。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提到了哪几样事物学习?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不会割裂课文。

  3.精读课文,突破重点。细读课文,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随机教学。课文的结构打乱对理解课文并没有影响,如果打乱课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有益处。

  如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是怎样学习的?它学会了什么?太阳为什么学唱歌不成功?理解“粗糙”的意思。想象一下,太阳还可能尝试过做什么?仿照文中语言说一说。在详细讲解一段后,后面的可以采取鼓励学生来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课文的细解,老师抛出重点相机纠正。

  4.指导朗读。课文构思新奇,充满儿童情绪,表达上很有特点,将月亮、太阳拟人化,语言有如孩童般快乐与自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理解完课文后对课文有一个复习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14课《草船借箭》。我打算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一、分析教材和学生;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五、说板书设计。

  一、分析教材和学生

  1、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草船借箭》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四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以上是分析的教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课前通过各种媒介,对“草船借箭”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我们学校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的研究,因此,学生对四大名著比较熟悉。这样我摸清了学生的现状,才能少走弯路,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近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识天文)。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知人心)。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14、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小学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xx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册第单元的课文,文章讲述/描绘/讴歌/赞美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课文按的顺序/结构分为个自然段。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技巧/方法的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课文围绕“xx ”这一主题展开。该单元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等生字,理解个词语;

  2、学会运用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使用过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优美及其含义,感受作者的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学会技巧/方法;学会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略读/跳读/精读等朗读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根据本课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通过朗读体会法等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运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阅读方法的学习体会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学会自学方法:初读,学字词;再读,知结构;细读,明中心;精读,表情感。

  四、说教法过程

  1、创意境,导新课:

  通过相关视频、音乐、图片及文字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初读,学字词(略读法)

  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如:等字词。

  (略读课文: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

  3、再读,知结构;(跳读)

  跳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文章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即大结构是什么?)

  2、各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前后部分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

  (通过跳读,明确了文章的大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文章主旨有了初步了解,对于学习文章中所用的表达方式或技巧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细读,明中心;(小组读)

  分析各部分中的重点语句及重点词,结合这些进行提问并反复读重点句、字词,体会文章感情。

  (抓住语句体会,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

  5、精读,表情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总结课堂收获,升华感情。

  五、写板书

  六、布置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联系自己,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搜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写读后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抓住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

  2、更容易理解课文重点。

小学语文说课稿8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附: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 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小学语文说课稿9

  《麦哨》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分别介绍了中外典型的乡村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体会田园诗情,《麦哨》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麦哨》一课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代讲,以读求悟

  (2)通过感悟和积累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4、课文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灵活化”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课,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补充最美的乡村的图片,播放歌曲《美丽的田野》等,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朗读感悟法:有疑问时,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多读朗朗成诵。

  自主感悟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用生本自读自悟、生生互读互悟,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策略:

  本课是略读课文,基于有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只安排了一课时。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下面我从“读、听、赏、抒”谈谈本课的教学策略,其中读是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读中听田园欢歌,在读中赏田园画意,在读中抒田园诗情,在读中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一]、听田园欢歌

  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然走进语文材料,融入语文材料的情境之中。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欣赏课件《美丽乡村》图片,聆听着优美的笛子曲。诵读前面学过的乡村生活古诗词。

  2、谈话导入课题:欣赏着如此美丽的乡村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去倾听他们那一声声欢快柔美的麦哨吧!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3.读一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4.说一说:交流,读通相关段落,注意读准多音字“和”、“应”、“间”。

  5.“吹一吹:读了课文,谁能来模仿吹响麦哨的声音?小组互相合作模仿麦哨声。(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长,与同桌合作“应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6、仿一仿: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尖上掠过?

  (),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

  7.品一品。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欢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8.有感情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9.想一想: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课文也变成了一曲优美的田园欢歌。)

  二、赏田园画意

  课文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所以我们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教育。

  1.质疑: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人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是什么句式?你联想到些什么?(随机板书)

  景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圈划: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物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如果说草地简直是天然的运动场,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联想: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指名回答。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指名读)

  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嬉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1、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快乐?2、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小组交流,汇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4.小结并整理板书。(见板书)

  [三]、抒田园诗情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

  1.积诗情语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

  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2.抒诗情画意: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

  (1)、交流收集的有关乡村田园生活的诗歌和文章,图片。

  (2)、请小组中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乡村印象。

  (3)、争做小诗人:《乡村的记忆》

  乡村就是那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

  和着阵阵泥土的芳香;

  乡村就是

  乡村就是

  乡村是一幅的画

  乡村是一支的歌

  乡村是一首的诗

  3拓展延伸

  (1)搜索“最美的乡村”资料,关注广东最美的乡村评选和新农村建设

  (3)请学生做“长辈记忆中的童年游戏”的调查。

  4、全课总结。全体合唱歌曲《美丽的田野》,全课在歌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

  本板书概括了课文所描绘的景与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课文脉络主旨。其次,诗化的板书与本文意境相统一,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小学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梅花魂》这篇课文围绕一幅梅花图写了“我”和外祖父的几件事,展现了一位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文中的外祖父特别珍惜梅花图,他认为梅花代表了中国人最美好的品质,在外孙女回国之前,他将梅花图交给了外孙女,这也寄寓了老人对后辈深沉的希望,即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课文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会认“葬、腮”等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3.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难点:

  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意。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课前有默读要求,要继续锻炼学生通过默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多次提到梅花,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梅花所代表的意像,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寄寓的爱国情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内主要是正确了解课文内容,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课件展示赞美梅花的诗句)。她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不肯低头的秉性,深受古今中国人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珍爱梅花的老人。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快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生字:葬 腮 虬 玷 郑 秉 飕 码 撩 胧 绢 侨 眷

  2.课文写了外祖父哪些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外孙女读诗词落泪;爱惜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将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赠送梅花手绢。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第一段(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第二段(2-15)对外祖父的回忆;第三段(16)点明主题

  4.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讨论交流,体会情感

  1.外祖父为何读到诗句落泪,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外祖父爱惜墨梅图?(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3.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惜墨梅图?(第13自然段)

  举例中华民族中有气节的人物,体会外祖父深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4.外祖父赠送墨梅图和手绢的原因。

  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带回祖国。

  四、升华情感

  1.课文写了几次外祖父落泪,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个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强烈希望归国却无法回国、刻骨铭心的憾事。

  2.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什么更深的了解。

  这梅花魂就是外祖父的爱国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海外赤子的一片爱国之心

  3.感情朗读。

  五、课文小结

  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由于历史原因,有许多像文中的外祖父那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他们虽然身在异国,血管里却始终流动着中国人的血,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青蛙和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根据这些基本理念,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抓关键词理解法、直观感受法、引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教学特色。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要求,结合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用观察、归类、比较的方法学习生字,并查字典理解“以防万一、彼此羡慕、浑身颤抖、脸色苍白、习俗”等词。了解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一些联系。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体会“青蛙与蛇”的个性体验。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体会、质疑、讨论相结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正确、流利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一定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新课标》关于识字教学策略要求: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本课的识字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

  1、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学会生字。

  2、交流学习方法并归纳总结。

  第一、初步检查生字的读音、部首和结构,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学生通过归类、比较来巩固识记字音、字形和结构,哪些是后鼻音和前鼻音,哪些是翘舌和平舌。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有哪些,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蛇、拥、劲、接”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的时候大多数字要左窄右宽,而“劲、断”却要左宽右窄。

  第三、给生字找朋友,并把生字词写一写,要求写的规范、美观、整洁。

  3、将生字带入文中熟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CAI课件,观察第一幅活动插图内容,学生看课件讲述青蛙和蛇在一起快乐玩耍的情景导入课文。

  (三)媒体再现,体验感悟。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学习1-3自然段时,要充分信任学生,在理解“羡慕”一词时,让学生找近义词,并用“羡慕”一词说话。通过学生的`个性朗读来体会青蛙和蛇在一起的快乐以及他们之间产生的真诚的友谊。

  (四)图文结合,以读促讲,角色演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学习重点段落4-5自然段时,结合活动插图二、插图三,放手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演一演。

  1、质疑:小青蛙和小蛇

  会成为永远的朋友吗?

  2、观图说图,在文中找出青蛙妈妈的话划上“——”;读文说文,体会青蛙妈妈说话时的心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个性体验。

  3、紧扣关键词“惊呆、浑身颤抖、脸色苍白、坏人、远离”,并在这些能体现人物心情的词语下加上着重符号,在反复朗读这些关键词的基础上,揣摩青蛙妈妈谈“蛇”色变的紧张、惧怕、担心和为小青蛙捏把汗以及暗自庆幸的复杂心情。

  4、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再说说小青蛙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并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母爱的伟大,以及母亲为孩子担心的焦虑心情。

  5、再次提问:小蛇的妈妈又会怎样说呢?

  先由插图导入朗读此段,对蛇妈妈和小蛇的心情整体感知,再仿效前面一段的学法,找出蛇妈妈和小蛇的话,找出体现蛇妈妈和小蛇表情变化的关键词语,体会、感悟、朗读。用换句子意思不变的方法来比较,并理解“习俗”一词,让学生体会蛇吃青蛙是其本性,暗示大自然的生存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此教学环节要在学生认真读文,细心体会,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得出蛇妈妈和青蛙妈妈一样,也不同意小蛇和小青蛙在一起玩的结论,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引发思考,思辩明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课文的最后部分,有小青蛙和小蛇想的话:“要是我们能一直在一块玩就好了”,学生诵读时,肯定会体会到小青蛙和小蛇内心发出的真诚的愿望,学生学到这儿,一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那么,在学习6-7自然段的时候,很自然的会引发出一个问题:他们的这个愿望会不会实现?这时,安排学生开一个现场讨论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研究的愿望,让他们明白本课的学习重点:自然界是残酷的,青蛙和蛇是一对天敌,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儿童的认知能力,不过多使用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力求自然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在读中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拓展。

  1、自然界还有哪些动物不能成为朋友,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查阅资料的方法来寻找相关资料。

  2、学生叙说青蛙和蛇以后在一起玩发生了什么事情,并表演出来。

  3、全班交流“天敌”的资料,老师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18.青蛙和蛇

  (不能)成为朋友

  青蛙————————————蛇

  自然法则

小学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我的舞台》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没,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我的舞台》以“我”的成长为线索,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应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毅力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趣,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虽然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出处流露着乐观。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能体会文中关键此举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他们对艺术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感悟还不够深切透彻。根据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及学生学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扌周、抻、拽、溺爱、身段、兴趣盎然”等生字词。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现在的学生对戏曲艺术了解甚少,对学习戏曲过程中所要付出的艰辛也难以理解,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由于本篇为略读课文,并且文章内容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把握,所以我安排了一课时来完成本篇课文的讲授。

  二、说教法、学法

  我据文络清晰这一特点,紧紧抓住了文章总领全文和总结全文的两句话,提纲挈领的牵动全文的学习,这样有助于为文章内容的展开做了铺垫。围绕总起句“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然后再慢慢深入课文,分析重点句子。以总结句“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艺术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紧扣题眼,感悟舞台,层层展开,将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愉快的参与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通过本课,我要教给学生将文章读短,再读长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融会贯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在你们的眼中“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舞台是专拱演员表演的台子。)

  3、《我的舞台》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学戏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心中的舞台是什么呢?

  (二)、初学课文,了解课文层次。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划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围绕着“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写了那几件事?概括地说一说。

  学生汇报,教师汇总。

  共五件事:

  A、还没出生时,把娘胎当舞台,在肚子里“登台唱戏”“大闹天宫”。

  B、刚会走路时,把小床当舞台,模仿母亲“演戏”。

  C、随母亲演出时,每场必到舞台,察言观色,学形记词。

  D、六岁的时候,把练功毯当舞台,拜师学艺,署去寒来,刻苦练习。

  E、学艺几年后,把客厅当舞台,给家里做客的客人开“个人晚会”。

  再次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五件事

  相对应的段落。分别读一读并思考:在这件事中作者把什么当作舞台了?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娘胎、小床、院子、客厅。

  (三)、精学课文。

  根据自学要求,进行自学。

  自学要求:默读课文思考,这五件事中的哪些具体描写体现出了“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用横线划出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交流以下句子:

  1、爷爷、奶奶还有小花猫,都是我的观众。“演出”中途,哪位观众要离开“剧场”,都会引起我的不满。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

  一个“蹿”字生动地写出了小花猫的可爱,而对“我”的描写更是充满了童趣,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使人忍俊不禁。

  2、无论多忙远的剧场,无论演出到多晚,我是场场必到,直至演出结束。每次演出,我一定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是汗,也兴味盎然。

  怪不得母亲的学生忘词的时候,会向“我”请教。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3、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周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作者抓住了几个动词,写出了“我”学艺的艰辛。也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我”这个被宠坏的小公主的勇气和毅力,以及“我”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的成功除了家庭的熏陶,更离不开“我”常年不懈的努力。署去寒来,几年后,“我”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齐读课文的第八自然段。

  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作者能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凭借的是什么?(勇气和毅力)

  看来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毅力让我走向了成功。

  (四)、总结全文。

  正是在家庭的熏陶、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影响以及自己在艺术与生活的舞台上练就的勇气与毅力之下,“我”走向了成功。让我们看看成功的吴霜。

  课件展示,介绍吴霜。

  吴霜小时候就被称为“天才儿童”,现今又被人们称之为“金城才女”,这都得益于她心中有一块神圣的舞台,这块舞台就是“她”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艰辛历程。(相机完成板书)

  (五)、课外拓展。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不同。作为你们,心中一定也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为了实现你的愿望,在你的舞台上,你准备怎样去奋斗呢?

  学生汇报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阅读本文后的感受写在积累本上。

  2、写一写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课外收集艺术家们的艰辛成长故事。

小学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

  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通过观看录象,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3、情感态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对黄河的认识,因为黄河离孩子很远很远,要借助媒体来突破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是难点。

  二、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把她分为五大板块

  一、 诗文导入,感受黄河的壮美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有关黄河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讲出黄河在自己心中的印象,教师相机板书(黄河)。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观看黄河的视频,一边欣赏,一边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句赞美眼前的黄河 。

  之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心中的黄河,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黄河的壮观 。(简评:这一个环节设计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利用学生积累的古诗文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初步感悟黄河惊险壮观的气势,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紧扣中心句展开学习

  (投影出示中心句)

  1.上节课同学们找出了全文中心句,并抓住重点词“如履平地”等对该句作了初步理解,还记得吗?

  (A.黄河水汹涌澎湃,令人生畏,十分危险。B.艄公凭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在黄河上如履平地,所以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2.齐读。

  三、交流学习

  第2-7节(体会艄公的品质和感受羊皮筏子的险与小

  1.体会艄公的品质

  (1)建议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2-7节,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2.组织讨论(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句子)

  (1.)写羊皮筏子上乘客的神情——谈笑风生、指指点点、从容等,一方面说明乘客勇敢,其实更说明艄公的——,筏子撑得好。(引导联系实际,坐车……)

  (2)坐过羊皮筏子人的体会很重要。

  (3)文中作者的所见所感。(兴奋、惊异“像突然……”)

  (4)羊皮筏子上艄公的神态和动作

  (5)描述羊皮筏子特点. 羊皮筏子那么小,那么轻,这就

  (2)感受羊皮筏子的险与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

  1.从第二节中的“小、轻、小小、整个儿吞没”等词来 体会。

  2)从第二节中的“鼓浪前进”的场面来 感受

  4、从第三节中:作者在刚刚看到羊皮筏子上有人时的惊讶的

  四、突出、巩固中心

  1。再来读一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2。学习第8节,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五,扩展训练

  让学生交流手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并推荐学生读书《大森林的主人》

小学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夜色》是20xx年部编版教材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写“我”从前胆子很小,怕黑,后来和爸爸出去散步后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我”不再怕黑。教材语言活泼,通俗易懂。《夜色》捕捉到孩子们怕黑的心理,以打动儿童心扉的文字,呼唤着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从文中可以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可爱,体会成长的快乐。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

  二、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我们班的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因此上课组织好课堂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观察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培养勇敢的品质。

  四、说教法: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整体感知,个个击破”。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发散性思维进行自主学习。

  1、坚持识字为主。

  识字仍然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良好的语言环境,坚持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识字教学。

  2、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低年级教学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朗读、诵读和欣赏、体味上,在读中引发兴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指导学生的朗读要体现三个层次: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认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其次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为了巩固上节课的教学,我将利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一读生字词。(学生自己领读)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夜景图)师:同学们,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色?(预设:晚上的景色)师:这片星空美不美?(预设:美)师:那晚上这么黑,你们害怕吗?(有害怕和不怕的学生,适时表扬不怕黑的勇敢的学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位怕黑的小男孩。

  2、板书课题:《夜色》。(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第一小节。

  1、课件出示问题:你是从哪里看出这个小朋友胆小、怕黑的?用课文里的句子来回答。(听录音)

  (1)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2)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学生读,边读边想象,读出害怕的语气。(先找两名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再齐读。试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过渡:妈妈是怎么帮“我”的?(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有作用吗?(没有)

  3、思考并回答:你认为课文中的小朋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三)整体感知第二小节。

  1、教师读,学生听(用手指跟着教师朗读的进度)小朋友这么怕黑,爸爸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原文回答: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

  2、“偏要”是什么意思?根据这个意思能不能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语来说。(非要、硬要)学生读一读。(试读出撒娇而又无奈的语气。)

  3、是什么原因使“我”不再胆小,能够勇敢地面对夜色、欣赏夜色呢?用原文回答(课件配图出示句子: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4、指导朗读,要读出惊讶而又欣喜的语气。指名读,评议。

  5、小组合作学习:小朋友在和爸爸散步时还可能看到什么美景?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6、课件播放“美丽的夜景”图片。

  7、师:这里的夜色美不美?“我”没有想到,在夜晚也能看见这么美丽的景色,从此(课件出示: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8、想象小鸟在月光下睡觉的情景。(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这是一幅多么静谧、安详的图画啊!小鸟在洁白柔和的月光下静静地睡着了,好像还做了个美梦呢!

  9、读全文思考:你认为课文中的小朋友现在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不怕黑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10、指导朗读,读出自信、骄傲而又高兴的语气。指名读,评议。

  (四)总结全文。

  1、总结性提问:现在那些怕黑的同学,你们还觉得黑夜害怕吗?

  2、教师总结:其实黑夜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它和白天一样温馨可爱。

  3、再读课文:全体同学再带着感情来齐读课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15

  《小螃蟹找工作》选材自大班《建构式课程》,。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之缘,他们喜欢与动物为伍。他们聆听动物故事,怀抱毛茸茸的动物玩具,翻看各种动物卡片和图书……触目所见,随处有动物。孩子们对动物世界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动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然而,现实的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又离孩子很远。孩子并不能时时接触,充分了解,真正走进现实的动物世界。而小螃蟹这一动物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喜爱的,而且有着鲜明的外形特征,较易引发幼儿的多种联想。纲要中指出“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大班语言活动《小螃蟹找工作》恰恰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生活,让幼儿在讲述中懂得每个人各有优点,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此,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

  在“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学习脉络中,我们选择小螃蟹这一容易获得的资源,让小螃蟹以找工作的方式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情境,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游戏、表达、表现的主角。孩子不但熟悉小螃蟹,亲近小螃蟹,而且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了解小螃蟹,走进小螃蟹的生活世界。

  关于本班幼儿经验的思考:

  每一个幼儿对于生活的周围环境有着十分浓厚的探索兴趣,尤其对于动物世界充满了好奇。可爱的小猫、机灵的小狗,憨厚的乌龟------,在幼儿的眼中都是非常的可爱,是他们童话世界中的人物,也是孩子们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秋游活动我们曾经组织家长和小朋友去了上海西郊动物园,见到了很多孩子们喜欢的动物,许多孩子对于动物的兴趣十分浓厚,常常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动物的故事等讲给好朋友听,结合孩子们的.兴趣,同时考虑到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这次主题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习惯,初步认识人类与动物共存共荣,为爱护动物和维护动物生存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利用孩子收集来的动物图片和亲子调查表等与孩子们分享了关于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本领等,孩子们非常乐意交流自己的想法。

  关于活动环节设计的思考:

  第一环节中,主要通过谜语的方式引出小螃蟹,与孩子们共同分享小螃蟹的特征。

  第二环节中主要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一起和小螃蟹体验整个找工作的过程以及找到合适工作后的愉快心情。

  第三环节中主要是设置了动物职业介绍所的形式,提升幼儿动物特殊本领的经验,同时在帮助其他小动物找工作的过程,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关于目标的思考:

  认知目标:了解螃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并根据其本领寻找合适的动作,与此同时拓展延伸到其他小动物根据自己的本领找工作。

  情感目标:感受小螃蟹找到工作后的快乐心情,同时也意在激发幼儿乐于助人的情感,表现在帮助小螃蟹想办法的过程。

  活动亮点的分析:

  每一环节设计基本能凸显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同时能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开放性的提问并注重环节过度的无痕,以及及时地总结和提升幼儿的经验。

  内容与要求:

  1、能根据螃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为其选择合适的工作,感受小螃蟹找到合适工作后的快乐心情。

  2、了解动物的特殊本领与各类工作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故事,根据螃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为小螃蟹找工作。

  难点:了解动物特殊本领与各类工作的关系。

  环境创设与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螃蟹找工作》、动物职业介绍所背景

  活动流程:

  兴趣激发――交流讨论――――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身穿硬硬袍,手拿小剪刀,走路横着跑,嘴里吐泡泡。

  提问:

  1、你们猜猜这个小动物是谁呢?

  2、那你们知道螃蟹身体上都有些什么奇特的地方呢?

  小结:小螃蟹有八条腿,两个大钳子,嘴里还能吐泡泡呢,本领可大了。

  二为螃蟹找工作

  过渡语:螃蟹妈妈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的本领都很大,有一天呀,孩子们对妈妈说:我们已经长大了,想找一份合适的动作了。

  1、猜猜-讲讲

  你们能猜到小螃蟹们可能到哪里去找工作了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表达)

  2看看-说说

  师: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小螃蟹到底都去了哪里找工作了?

  a、出示图片一:猜猜这里是什么地方呢?小螃蟹为什么要到理发店找工作呢?

  小结:因为小螃蟹长了两对大螯,这两对大螯象两把剪刀一样,所以当理发师最合适不过了。很多小动物都愿意来找小螃蟹理头发。

  b、出示图片二:这里你们都去过吗?我们通常去这里干什么呢?猜猜螃蟹到这里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合适工作呢?

  小结:原来小螃蟹在饭店里找到了工作,他用八只手来帮忙,一手拿饭菜、一手拿毛巾、还用大螯开瓶盖,本领可真不小,有了小螃蟹的帮忙,饭店的生意可红火了,来饭店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小螃蟹可真开心。

  c、出示图片三:还有一只小螃蟹,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家日用品商店,他看到洗衣粉、洗洁精的袋子上到处都是泡泡,小螃蟹突然想到了什么?

  小结:原来小螃蟹嘴里会吐泡泡的,这个本领帮助它找到了做广告的工作。它自己觉得这个工作是适合自己的,三个孩子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别提多开心了!

  三拓展延伸

  小螃蟹有自己特殊的本领,动物世界里的其他小动物也有自己的本领,他们得知小螃蟹找到了合适工作的消息后,他们都替小螃蟹高兴,于是他们也想要找份合适的工作,那我们一起去动物职业介绍所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要找工作呢?

  出示ppt,交流讨论

  提问:你想为哪个小动物找工作呢?你觉得它做什么工作最合适?为什么?

  小结:谢谢你们帮助这么多动物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小动物们很开心,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觉得很开心。

  自我评析:

  小螃蟹找工作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将螃蟹的特点与各类工作联系起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小螃蟹找工作》开展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环环紧扣的故事情节,以幼儿共同参与的形式,展现小螃蟹找工作的曲折历程。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所萌发出的灵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小动物的本领为它们找到了很多合适的工作。

  活动过程中,我注重对幼儿进行开放性的质疑,鼓励一问多答,以此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导入时,我采取了边观察讲述边理解的教学策略,让幼儿从自己的观察中来了解故事。第一段小螃蟹来到理发店,提问:“小螃蟹在理发店能做什么工作?”(幼儿:理发师、洗头的)继续追问:“为什么”,在回答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将螃蟹的特点和工作联系起来,比如大螯可以剪头发,其他的脚可以快速梳理头发等等,再观察到小狗的脸被螃蟹的脚给抓破后知道因为小螃蟹的脚又多又尖,会把客人的脸抓破,所以不适合当理发师……

  反思调整:

  在活动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从整堂活动来看,为其他动物找工作的这个部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还没有完全体现,没有过多的讨论与协商,整个活动幼幼互动没有充分地体现。

  如果要针对这一环节作调整的话,可以在每组设置一个职业介绍所,里面有2—3只小动物要找工作,这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想要找的小动物,有同一意愿的小朋友就可以在一起商量讨论,既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主性,又促进了孩子间的交往、合作等,也可以避免大家设计得都一样。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琥珀》说课稿10-11

小学语文《猫》说课稿03-04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05-26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3-21

小学语文说课稿12-29

小学语文说课稿03-06

小学语文《秋天》说课稿05-27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5-29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1-1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