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的体积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的前提。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我初步拟定以下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
2、渗透转化、等积变形、极限的数学思想。
3、通过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而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我把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知识迁移法。不仅能够清楚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上课伊始先出示一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问:你会计算那些图形的体积?提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从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圆柱的体积。
(二)观察、质疑、大胆猜想。
师出示两组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圆柱大,由此引到圆柱也有体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理由。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极力想办法,找出推导圆柱体积的方法。
怎样证明圆柱的大小呢?圆柱的体积可能怎样计算呢?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自然的想到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底面积和高有关,从而大胆的猜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三)演示操作,探究新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学生的猜想,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移植过来吗?
2、圆柱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思考后就会发现圆柱和长方体都有高,但底面不同,如果能把底面转化成长方形就好了。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如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并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是如何转化的。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让他们把各自的发现在组内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探究出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我又课件演示,沿着圆柱底面直径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再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长方体,进而可以想到把底面平均分成的次数越多平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最后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小结我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整个探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完成“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四)教学例6。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我安排例6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五)练习。
1.基础练习。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2、拓展练习。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我的板书简洁清晰,一目了然,能够清楚的反映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我是本着复习旧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践操作——解决问题这一条线进行教学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本人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基于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的。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在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玩”数学,帮助学生“悟”数学。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发现数学的乐趣。
1、说教材。
圆柱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长方体的体积以及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是:
(1)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1)启发引导,组织教学。
(2)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3)运用迁移,循序渐进。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力概括出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1、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2、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体积公式。
1)用课件出示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板书长方体体积公式。
3、猜想:圆柱体积的大小跟哪些条件有关?
2)学生用学具将圆柱体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
3)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4)小组讨论。
拼成的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6)总结出知道底面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5、出示例4、例5。
1)例4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师板书。
2)例5放手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练习环节。
1)基本练习。
看图列式,并写出相应的公式。
(设计意图是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转化为能力。)。
2)变式练习。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防止受定势影响。)。
3)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升华练习。
激趣设疑。
(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亲自测量,仔细去算,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既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又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指导性。艺术性。概括性。总结性。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内容。《圆柱的体积》这节课选自冀教版六年级数学第12册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我认真研读了人教版与冀教版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
冀教版教材:教材由过生日的情景图和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的茶叶桶,呈现了问题情境。接着由“议一议”启发学生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在猜想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等份拼成新的拼成长方体。然后提出“说一说”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例题1得以简单应用。
人教版教材:教材没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直接奔入主题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直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份等新的拼成长方体。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出示例4巩固应用,出示例5应用公式计算容积。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从教材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上,主导思想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全过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全程,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同的是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引出问题的方式不同,冀教版更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但殊途同归,最终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
4.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能力目标: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在学习几种多边形面积公式及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割补”的方法实现对图形的转化,在学习圆的周长有关知识及圆柱的侧面积时,他们也对“化曲为直”的思想有所体会和运用,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
(一)口算:
1、口头答出11至20各数的平方。
2、口头答出3.14与一位数的积。
这样设计的目的除了培养口算习惯,提高口算能力外,还为本节课计算圆柱的体积做了充分的准备(涉及到底面积计算)。
(二)创设情境。
由多媒体播放生日快乐歌曲,谈谈听到歌声想到了什么?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然后出示亮亮和爷爷同一天过生日的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到两个蛋糕都是圆柱形的,爷爷的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初步感受认识圆柱的体积,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然后拿出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大小的茶叶桶,提出:你能说出哪个茶叶桶的体积大吗?用眼睛无法看出哪个茶叶筒的体积大,能不能想个办法比较两个茶叶桶体积的大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会计算圆柱体积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亲切、自然的课前交流,使学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新课。
(三)、自学。
首先提出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想一想该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用课件展示,同时联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学生可能会猜出把圆柱转化为学过的长方体来计算。
猜得对不对呢?接着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理猜想,独立操作,仔细观察,集体讨论,交流总结,学会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四)、展示。
首先每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展示学习成果,得出将圆柱体等分成16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近似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其他小组补充,质疑,从而归纳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最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将圆柱体等分成16份再重新组合,看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印证学生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获得自主学习的快感。
(五)自学并展示2。
出示例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先由学生读题自己独立完成,请一位学生到前面用展台展示,战士时重点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出:
(1)单位要统一
(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六)、反馈。
第一层次:练一练1题:直接给出底面积和高,独立计算各圆柱的体。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第二层次:课件出示:口答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底面圆的半径是3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圆的直径是6分米,高是8分米。
(3)底面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第三层次:练习第2题。作业本上完成。方钢长50厘米,底面边长12厘米,锻造成底面为90平方厘米的圆柱体,求长?优等生再完成:用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做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多少?是两道变形题,通过反馈,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七)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sxh。
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如下设计理念:情境生活化: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求圆柱的体积为主线,在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学习自主化: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说一说,辨一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凸现这一学习过程,我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学生在相互的碰撞和交流中发现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圆满的同时,我也觉得会有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在具体的运用和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和圆柱的侧面积加以区别,这一点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多加以指导和训练。
以上是我的说课过程,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4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二课时《圆柱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程序。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
二、学情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三、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熟练运用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
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六、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利用实验,引出体积。
复习旧知:什么叫体积?你会计算下面那些图形的体积?
2.质疑,揭示学习目标。
揭示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圆柱的体积。
通过质疑、揭示目标,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二)观察、质疑、大胆猜想、培养想像能力。
观察质疑:利用两个环节1.等底不同高,2.不同底等高两个环节,比较两个圆柱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圆柱体积的大小与高和底面积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理由。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极力想办法,找出推导圆柱体积的方法。
(三)演示操作,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的猜想,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交流中探究出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例题: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六)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相关文章: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05-24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01-16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15篇02-16
圆柱体积说课稿12-27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2-19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4-04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12-09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04-30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