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说课稿15篇[实用]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政治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政治说课稿1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不论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家都要经历说课这个环节。因此,为大家准备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这一节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第四单元是整个文化教材的逻辑终点和最后的落脚点,本框是第四单元的第一框,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当今社会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是第四单元的起点。本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重点突破三个内容:(1)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2)正确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通过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分析的能力,学生会更加理性的参与文化生活,从而健康茁壮的发展、成长。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当前文化生活现状以及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
2、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
1、对当前的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能够积极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2、对待文化生活选择,有正确的态度,坚信只有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1、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双重影响。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难点】
1、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2、“学会选择”的深层次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图片、视频资料等感性材料,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突出时代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导入。播放服装走秀、《爸爸去哪了》、广告、歌曲等视频片段。并提出问题:从这几个视频片段中折射出当代文化生活呈现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回答,并引出课题《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由日常的文化现象导入,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文化生活的斑斓色彩。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探究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现代文化产品生产设备、多种多样的文化载体、网络等快捷的传播工具。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有哪些?学会分组讨论,交流,选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表见解。
总结: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的影响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多媒体展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电视科学文化知识讲座、网络科学文化知识信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信息;健康的小品、相声,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文化产品,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
观看课件展示;讨论p87页的两种观点;分别发表对两种不同观点的认识。
引导学生讨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两种不同的影响。
过渡到“忧”:品位低下、低俗趣味的文化产品;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多媒体展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有色书刊、影碟;电脑算命;杨丽娟追星悲剧;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
欣赏多媒体展示图片、积极思考问题、发表对事件的认识。
总结: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和归纳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观点一描述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观点二揭示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无论是观点一还是观点二都是片面的,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琳琅满目的杂志;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消费者需求是不一样的,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思考问题,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回答问题。
总结: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文化产品的多样风格和多种类型。
引导学生探究: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探究活动:
辩论:正方观点: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反方观点: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作品价值。
探究活动的设计目的.:让学生体会“经典”作品和“流行”作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文化史上,经典作品不一定是流行作品,而流行作品也不一定是经典作品。只有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普遍喜爱的流行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同样,只有真正的经典作品,才会具有超越时空的非凡魅力,在社会中持续流行。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今文化生活中的各种流行作品,不要盲目赶时髦,追流行,而要对流行作品持审慎的态度,选择那些既流行又能成为经典的文化作品。
2、大众文化的内涵
提出问题:为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需要发展大众文化,那么,什么是大众文化呢?
多媒体展示:亮丽的民族服装;励志电视片段。
阅读教材、欣赏视频、思考问题、发表见解。
总结:大众文化的内涵。
①对象是广大人民;
②内容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③形式要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④性质为社会主义文化。
过渡:提出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是什么?
3、如何发展大众文化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色旅游”、“街舞、NBA、网络学习”“同一首歌”“送戏下乡”“百家讲坛”“爸爸去那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欣赏图片,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思考图片反映的内容是如何体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求的?
总结:以图表形式展示。
一个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个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三个创新: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四种思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们幸福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通过展示图片“红色旅游”说明大众文化必须弘扬主旋律;“街舞、NBA、网络学习”说明大众文化提倡多样化原则;同一首歌”“送戏下乡”说明大众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家讲坛”说明大众文化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爸爸去哪了”体现大众文化要三贴近;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说明大众文化要三创新;所有图片共同说明大众文化的四种思想。
环节三: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引导学生:梳理本框知识点。
多媒体展示:本框知识体系。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发表见解。
小结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习题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增强学习体验,体味学习成功的喜悦。
环节四: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请以《中学生与流行文化》为课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探究文章。
提示:①什么是流行文化?中学生群体的流行文化是什么?②怎样的主旋律作品才能吸引现代的中学生?③流行文化中的美学因素有哪些?评价流行文化的标准是什么?④流行文化蕴涵着怎样的商机?⑤校园中的流行文化能否成为主流?
课后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在关注流行文化的同时,能对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有一个辨证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健康,更丰富多彩。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因此,我特别重视对板书的设计。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政治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本课是<经济生活>内容的第一堂课,讲述货币的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只有懂得货币,才能真正懂得商品,懂得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有了解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才能为经济常识以后各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外,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2、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确定了如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知识目标是:识记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货币产生的过程。
②根据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阅历浅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教育要求,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认识一般等价物、货币和商品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③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3、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为货币的本质。因为只有懂得了货币的本质,才算真正懂得商品,懂得价值规律;才能使学生对货币有正确认识,抑制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的腐朽思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难点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为货币产生前金银只不过是普通的商品,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很多,但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商品都要货币去交换,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二、说教法
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自主探究者转变。本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在组织课堂教学,落实教学内容时,能密切结合和联系当前社会热点、社会生活中和学生身边的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方法
①情景教学法:通过课件演示,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合作探究法: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③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读、议、悟,读思结合,动口动脑结合等多种方法,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要求,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凡是学生能读懂、能说得出、能解决的问题一律让学生自己来做。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本堂课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方法:
1、“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2、读议领悟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讨论法,把学生在思想认识中存在的误区同本课内容结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货币。为什么人们离不开货币?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使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货币是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探究一】
(一)商品的含义:
1、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拥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在众多的商品中,这些商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探究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并学会判断商品和普通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一是劳动产品,其次必须用于交换。
3、分析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商品之间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生产商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而这种体力和脑力是没有差别的,是任何商品的生产所共有的。
4、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探究二】
情景教学法
(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1、利用幻灯片演示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a。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成交?
得出:两人都能成交——偶然的物物交换
b。如果这几个人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得出:双方都互相需要——扩大的物物交换
c。你能设想出让更多的人都成交的办法吗?
得出: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即最好的办法是媒介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并概括总结提高交易成功概率的办法。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2、这里须明确一个问题:
一般等价物,首先明确它是物——商品;其次,等价(物)说明该商品可以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最后,一般(等价物)——它可以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充当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法
(三)分析比例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本质
1、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2、展示课件,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的产生过程。
得出: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归纳小结
教师点拔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框知识的重温与梳理工作,然后教师操作课件把货币的产生过程逐步展现出来,其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明确重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5、分析:“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意思是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因为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因为金银并不是一来到世界就成为货币的。
(2)“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货币天生应该由金银来充当,或者说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
6、自我发展、开拓视野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货币发展史,了解货币发展的有关知识。并尝试说明:作为比黄金更贵重的“白金”为什么没有成为货币。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自从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交换就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由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能同一切商品相交换,所以它是财富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货币称为钱,提起钱大家都知道,它的作用可不少,到底有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预习下一框题:货币的职能。
高中政治说课稿3
一、首先我来说说对学生的分析
高一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内容很感兴趣,对经济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上网收集资料的习惯正慢慢养成,动手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学生缺少对现象本质的深刻的分析,而且建构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二、接下来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1、说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这一框的知识为后面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这部分内容打下基础,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此外,这部分知识对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说教学目标
关于本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
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价商品和服务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以及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我以创设的情境为线索,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引导他们善于合作,形成个体与集体协同发展的合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关心生活中的小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3、说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为: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确定其为重点,是因为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
我将这节课的难点定位为:如何看待买涨不买落的经济现象。确定其为难点,是因为这种消费现象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看上去似乎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生活消费的一般规律相矛盾。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接下来说说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
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情境--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说,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步,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第三步,师生互动,建构知识。
2、接下来再说说我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因而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接下来简单说说这节课的课前准备
上课前,我深入学生之中,了解情况,如:家里是否有轿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最近家里是否有买车的打算?买什么车?布置学生预习新课知识,收集车市的有关材料,既为课堂上设置的情境作了铺垫,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五、下面我重点简述一下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想用四句古诗来形容我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第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第二,事事留心皆学问;第三,似曾相识燕归来;
第四,纸上得来终觉浅。下面我来分别阐述一下
1、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约3分钟)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我首先在导入时创设情境:《少军的烦恼》。这个情境讲述的是本班同学少军家里打算买车,但是家里人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呢?在此基础上自然过渡:相信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应该可以给他们家一个合理的建议。
2、事事留心皆学问--在推进新课时创设情境(约34分钟)
陶行知先生曾提倡生活教育,即生活即教育,要从生活中学习。因此在推进新课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关心生活。
因为课前已布置学生留意车市的新闻材料,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围绕当前车市展示四三则材料,让学生去分析解释这些情境,近而突出本框的重点,得出本框知识点。
相关材料如下:
①大排量轿车价
格大幅上调,销售量骤然下降。
06年4月1日实施的新消费税,按照新的消费税率,2.0以上排量的车型税率普遍提高,其中升幅最大的4.0升(含)以上排量的轿车,税率从8%增加到20%。由于消费税大幅提升,大排量车普现涨价,尤其是进口车。据了解,在宝马创造了近30万元的涨价新高之后,奔驰、VoLVo、捷豹、路虎、劳斯莱斯等车型价格集体上扬,其中劳斯莱斯最大涨价幅度达到70万元。价格的大幅上调,令这类汽车的市场销量也骤然变冷。
②中小排量轿车降价促销不断,销售却不温不火。
调查显示,"油荒"打击了市民的买车积极性,在准备购买汽车的人群中,不到一成的市民坚持原来的买车计划,近三成市民推迟了买车计划,35.9%的买车人仍处于观望阶段,12.8%的买车人甚至因"油荒"放弃了买车,这对当前的汽车销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近七成买车市民受到"油荒"影响而再三权衡购买车型,低油耗、经济型汽车成为时下购车首选。
③我国已成为电动车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
目前,我国电动车产业的从业人员达30万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20xx年电动车在中国的总销量达到xxxx多万辆,同时还在以每年1500万辆的速度递增,这一速度大约是汽车增长速度的3倍。据估算,到xxxx年,中国电动车的年产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产业总体规模将达到1300亿元。
接下来,用3分钟的时间展示介绍这些新闻,再把学生分成A、B两大组,每大组中再由4人一组组成若干小组。A组同学分析解释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B组以轿车生产商的身份分析,如何应对高涨的油价,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何使自己的工厂获利更多。
然后用7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讨论,接着由学生代表发言,总体时间控制在12分钟,最后用6分钟左右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建构知识。
这样,A组学生根据材料1得出本课第一个知识点: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即一般说来,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老师在此基础上反问: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大米的价格也大幅上调,人们对它的购买会不会骤然减少呢?学生自然知道不会。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然后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如最近有哪些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了?人们对它的需求量有没有骤然减少或增加?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印证这一观点。根据材料2油价上涨影响轿车销量,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会减少,会导致它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根据材料3轿车滞销电动车却风靡起来,会得出结论: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会导致它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B组学生根据材料,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可以得出结论:面对商品价格变动,生产者一般会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即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所在,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的比较紧密,理论难度又不大,这样由他们自已讨论得出知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习着如何自主探究学习,如何与人合作学习,最终使他们真正会学习。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出了上述结论后就会反思质疑,有的学生会说:房价涨得那么厉害,可是买的人一样很多啊。如果没有人质疑,那我会反问一句:是不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升了人们的购买就一定会减少?生活中有没有反例?有的学生就会想:咦,这不是和我们刚才讲的生活消费的一般规律相矛盾了吗?于是我借机过渡到本框题的难点:“如何看待买涨不买落”的经济现象。
通过列举现象,小组讨论,分析原因,最后师生建构知识,突破难点:原来买涨不买落,是消费领域的一种特殊情况,实际上是人们受各种客观情况影响,消费心理预期在起作用,担心物价一涨再涨,因而在物价上涨时出现了抢购现象;而价格低时人们总是渴望买到价格更低的商品,因而手持货币观望。同价格影响生活消费的一般规律并不矛盾。讲到这里,让学生注意我们在讲消费的一般规律时用的“一般说来”这四个字。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养成“学有所结”的学习习惯和“学有所疑”的发问精神。(这个部分大约3分钟)
然后可以顺理成章的接着问一个问题:“学习了这节课的理论知识,你有没有找到消费的窍门?”这样,经过学生的思索与讨论,一定可以生成一些课本里没有的新的东西。(这个部分大约3分钟)
3、似曾相识燕归来--在课堂小结时回归情境(3分钟)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因此课堂小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本节课的小结中,我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
前面导入时介绍了《少军的烦恼》此刻再回归到这一情景中,让同学们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给少军家人一个合理的建议。
4、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布置作业中创设情境
要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的检验。因此在这一环节里,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制定“家庭主妇行动计划”--根据家里最近的消费需要,本周内给父母提供一个购物的具体计划,说明理由,从中感悟其中的经济学道理。
课堂的最后我留5分钟左右给学生,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中国画强调要“留白”,政治课堂也同样讲求留白。因为预设归根到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把课堂的学习预设的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我觉得会抹杀了学生质疑与拓展开放的时空。我相信学生:我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还我一个惊喜!
顺便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2、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3、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导致:替代商品需求量增大、互补商品需求量也减少;反之……
(二)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各位老师,我今天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听到各位老师的意见。
高中政治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思想政治高一《经济常识》上册的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一、课程价值
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中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常识》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为全书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对学生发展的功用如下:
知识构建功能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二)能力培养功能
本课结构设置科学、合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培养学生能运用实例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如,在分析我国所有制结构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在对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关系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等。
(三)实践操作功能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课后活动建议,在本课教学中,把综合实践活动引入教学,教师组织学生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为题,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论证,然后以小论文的形式论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心理教育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通过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生活进行对比,去体验、感受生活的美好。
(五)情感教育功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资源的有限性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通过对竞争与平等,竞争与法制、竞争与开放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二.课程价值达成度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课由二节六个框题构成。
本课继第一课商品经济之后进入对市场经济的分析,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带有制度特性,所以,本课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然后,才开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析。内容顺序安排入情入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另外,本课选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所采取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是事业而贡献力量的志向。
2、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课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与实际的距离。教材结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删减了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如教材删减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等内容,修改了一些不准确的内容,如,把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改成按劳动要素分配,使其更加准确。教材在内容选取,事例安排上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适合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积极性,例如,关于“集体经济”,本课重点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于国家宏观调控,辅文选取了“红果降价”的事例,通过对身边实例的分析,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
3、形式特征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教材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呈现方式上力求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单元教材中,每一框题都有三种文字,宋体为主干内容,黑体为重点,楷体为辅助。本课在组织形式上由引语、正文、辅文、插图、漫画、设问小栏目、资料卡、名人语录、阅读与思考、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图文并茂,通过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如,设问栏目,有比一比,谈一谈,议一议,试一试,等多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等。
三、对教材的加工改造
新版教材调整后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教材的调整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对教材要进行一定的加工与改造
1、根据政治课的特点,我们政治组采取“三主互动,三联开放”的教学模式,
而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我国的经济制度及国家所采取的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了解很少,如,第二节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所举实例空洞、枯燥,远离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把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把综合实践活动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查找近些年我国所制定有关经济发展的一些制度、方针、政策,及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一些成就进行展示,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及海林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和感悟,去理解和把握本课知识。
2、在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学中,教材列举了一些数字和实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但是在国有经济和其它经济形式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报喜不报忧的话,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认识问题。缺乏正确对待社会问题的心理准备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国有经济战略改组的问题,如国有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所取得的成就等。
3、对“繁难偏旧”的内容大胆取舍,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和时政性。
本课在内容选取和辅助教材中,包括了从改革开放到20xx年的一些材料,但一些新提法还没补充进来,其时政性还有些欠缺,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如在讲“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补充“让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等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时政性。在《国家宏观调控》一框题中,教材仍然选取的是1993年抑制通货膨胀事例,比较陈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近些年来国家所采取的“经济软着陆”措施和学生有切身感受的事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性。
4、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使其更加连贯顺畅。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框题教学中,把”所有制结构的含义”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放在第一个问题进行讲解,这样既承接了上一堂课公有制的有关内容,又使后面的内容衔接自然顺畅,使教学一气呵成。
高中政治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的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延续,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为本单元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
本框题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由一条主线构成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什么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其地位如何体现,它的实现形式怎样→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节内容主要是一个总—分—总的逻辑结构顺序,因此本课也可以采用这种总—分—总的方法进行教学。
2、重难点以及其确立的依据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有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加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学生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股份制会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把握起来有些难度。对与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的问题它涉及到我国的社会性质,我国国情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学生分析的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因此也把它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原理,并能用它来解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二、说学法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法研究的起点,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制作学习卡片的方法来进行学法指导。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首先,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辨证原理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经过了中考的分流之后,学生已经有了择业意识和前途意识,因此迫切希望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其次,在能力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教材当中的知识与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这一阶段的学生希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有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才采用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制作学习卡片主要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情景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根据本课中设置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实现情景的拓展与回归,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问题探究时,通过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方便其记忆。
四、说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首先,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划分两块:其中一块是六种经济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另一块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为了突破这一部分难点内容时在开展新课之前要给学生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联系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然后,在课前将学生按照位置分为6组,给学生分发学习卡片,人手一份,最后,准备好多媒体。
设计意图: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情境导入
多媒体放映各成功人士附有就业单位的照片,来创设情境,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新课教学
在使学生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积极的引导他们畅想,“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引出六种经济成份及各自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课前分好的组和任务,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要帮学生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思考,如何识别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承接过渡:这六种经济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学习。
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学生归纳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帮学生明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承接过渡:放映关于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及控制领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承接过渡: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补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转入到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学习。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承接过渡: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温室”主要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4、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板书对教材高度概括,精心提炼,使人感到简明准确,一目了然。把课本复杂知识予以简化,不仅能更直观的反映本课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板书进行课后复习,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5、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6、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读题解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培养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7、课后探究
联系国家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课后查阅青年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鼓励学生将来进行自主创业。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五、小结
本课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重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思考、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学会学习。
3.重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愤,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多媒体,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4、重反馈:通过训练来强化知识,通过运用来巩固和提高,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并形成能力。
高中政治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下)午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的第一框就阐释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双重影响,为第二框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打下基础,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只有认清学情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高一的学生已经感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气息,对这一问题也比较感兴趣。但是他们缺乏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可能不能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做到刻意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理性看待经济全球化。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载体。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利弊影响,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经济全球化,培养学生辩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关键在自身的努力,树立为中华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志向。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难点】
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的具象化就是教学过程,接下来我详细阐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关于本节课,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美国品牌耐克的生产过程引导出耐克的设计、生产、销售是在不同国家完成的,体现了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特色,由此导入新课——面对经济全球化。
这样的导入方法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这个环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我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谈学生所接触过的外国品牌的产品,以及你所知道的在外国畅销的中国品牌产品,由此思考: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学生通过结合教材与我的归纳总结,得出: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趋势。对其含义要把握两点:①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的流动和配置,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内,而是在世界范围内;②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已经是一种趋势,一种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学生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有了认识之后,我会出示iphonex预售秒光的案例,请他们思考:
2、经济全球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经济全球化表现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指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生产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贸易全球化:指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之中。贸易全球化能使两国的贸易活动实现优势互补。
资本全球化:指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资本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学生自主思考,提高了自己的归纳分析能力,我的教学重点也由此得到解决。
接下来我会请他们列举自己所知道的跨国公司的名称,由此引导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过公司。
3、跨过公司的含义与作用?
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在学生了解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后,我会趁热打铁,请学生思考:
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保证。
企业的营利动机奠定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微观基础。
技术进步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经过上述四个问题的设置,学生会对经济全球化有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在这个部分我会请学生围绕“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展开辩论赛。在辩论赛结束后我会根据学生各自的观点进行总结。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总之,经济全球化具有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负面影响:导致世界贫富分化现象更加严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基本由发达国家掌握;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左右着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游戏规则”。
通过组织辩论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教学难点也由此得以突破。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课程的尾声我会进一步引导,发展中国家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在此环节我会请他们以前后4人一组用10分钟的时间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必要的时候予以点拨指导。经过合作探究得出: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这样的巩固提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点,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总结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作业:课下找经济全球化的三种表现形式的相关例子。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因此,我特别重视对板书的设计。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政治说课稿7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2单元第5课的第2框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两个基本途径;
2、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能力目标
1、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如何理解。
五、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六、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响鼓还需重锣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锣的第一锤,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
展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在电脑科技迅猛发展、许多人已“提笔忘字”的今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会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与好评呢?
总结:这些节目于游戏中学习知识、于竞技中领略汉字、诗词之美的文化电视节目,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行了文化创新。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用这些学生平时能接触到的电视节目进行导入,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课堂情境。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它的成功表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结合上节课所学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过渡: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那么在此基础上,要想实现文化创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基本途径呢?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思考问题,不仅能够巩固上节课的重难点,帮助学生确立教材的前后联系,梳理教材的整体框架,能够更好地理解具体现实与抽象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多媒体展示资料:
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疟疾是仅次于艾滋病的“第二号杀手”,屠呦呦率领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成功创制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在20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已经失效。1969年,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她首先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均无好的效果。随后她查阅中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从“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等文字记载中获得灵感,在尝试用水、乙醇等方法提取失败后,最终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先驱性地发现了具有100%抗疟作用的青蒿素。后来,他们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等西医常用的技术手段,明确了青蒿素是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1973年经临床研究,证实具有满意疗效,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20xx年X月,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20xx年XX月5日,XXX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医药宝库再次举世瞩目。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学生阅读材料之后教师接着提问:
1、屠呦呦是在抗疟药物研究中取得重大新成果与我国的传统中医之间有何关系?
2、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屠呦呦从我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但是没有固守传统医学记载的方法,而是批判的继承了传统中医药典籍。从而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得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得过程。(古今)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得出: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如果漠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文化也要跟着发展。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通过学生熟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例子理解知识,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够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提问:屠呦呦是在抗疟药物研究中取得重大新成果除了借助传统医学的力量之外,还得益于什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文化创新的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还得益于西医常用的技术手段。从而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中外)
提问:屠呦呦为什么没有按照西医传统的断言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结合材料思考,在文化创新中,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分析如下:
(1)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同一个案例中理解知识,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整体的把握,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过渡:屠呦呦在创制青蒿素上取得的成功,是因为她及她的团队巧妙地把传统与现在、东西方文化相结合,这提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设问: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小组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要想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要想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就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注意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多媒体展示:结合P55“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态度”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分组合作探究,然后发表意见。
分析:观点一犯了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二犯了封闭主义、守旧主义的错误,只有观点三才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那种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其他文化的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是错误的,都是我们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需要反对的。
教师设置疑问:通过刚才所学知识,我们怎么才能实现文化创新,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呢?
学生结合书本探究、发表意见。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前面对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与基本途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孔雀东南飞中“兰芝泣别夫君”的图片、“现代子女给妈妈洗脚”的图片。
提问:我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做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焦仲卿的“孝”值不值得提倡?假如你是焦仲卿,你该怎么办?现在的中学生应该怎样孝顺父母?这种“孝”和原来的“孝”有何异同?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意见。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学有所用,才能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自主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框架。
作业:
1、必做题:搜集两则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以说明文化创新相关知识的案例。
2、选做题:围绕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问题,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提两个小建议。
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适应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因此,我特别重视对板书的设计。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高中政治说课稿8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不论是在考试中,还是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家都要经历说课这个环节。因此,华图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节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实现人生价值》。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内容,本单元教材主要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本节课主要是价值选择的内容。作为本教材的最后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学会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学生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高二学生有了高一的知识基础后,基本可以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较多哲学内容,但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实践经验较少,所以如何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节课主要结合大量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价值,价值观的含义;知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及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为社会奉献的意识和责任。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价值观的内涵以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难点】
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呈现案例的方式进行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守岛英雄王继才夫妇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应当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从而顺势引入本节课。这样的导入一方面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本框题主要通过价值和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何实现人生价值3个方面展开。
高中政治说课稿9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不论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家都要经历说课这个环节。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信用卡、支票和外汇》。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是第一框的延伸,讲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时涉及的信用工具及其用途,以及有关外汇的知识。本节课承接上一节现代货币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熟悉当前经济活动中常用的信用工具及外汇,既是对货币知识的补充,也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因此,本框在第一单元中是重要的知识内容,也为第四单元经济全球化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了解自己的学生也是备好课的前提和基础。高一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内容很感兴趣,对经济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对于外汇知识了解较少。因此,我选择与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为主进行分析,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两种结算方式和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
2.了解外汇、汇率的含义,掌握汇率的变动及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3.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信用工具的使用,学生能够感受信用工具的用途,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增强信用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积极投身现代经济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信用卡的优点,外汇汇率的变动及其影响。
【难点】
外汇汇率的变动及其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讨论法和引导提问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前已经让学生们做了一个调研,所以,我会选出典型的调研报告进行分享,以便切入本课的内容。导入如下:
课前已经让大家做了《纸币的发展历程》的市场调查,通过分享出来的报告可得出结论:纸币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是却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出现了各种形式。那么同学们亲身经历过的纸币有着怎么样的发展历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新课《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布置实践作业,不仅能够巩固上节课的重难点,帮助学生确立教材的前后联系,梳理教材的整体框架,而且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生活经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具体现实与抽象知识之间的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信用卡和支票
首先我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前所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会用到什么结算方式?在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我会简单总结: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这两种结算方式。而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工具。
之后,我会继续提问:什么是信用卡?有什么优点?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及教材内容,与同桌交流看法后,回答问题。然后,我会带学生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及银行信用卡,并且强调信用卡的优点,即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接着,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并提问: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它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我会引导学生了解支票的含义及种类,同时注意使用支票的优点,即使用支票比携带现金更加方便安全,比较适合公司间的大额度结算。
利用实物展示的方式,可以使远离学生生活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也方便学生理解信用卡和支票的相关知识。
2.外汇
在前一知识学习之后,我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放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提前用支票兑换出来的人民币消费、购物吗?有同学可以会直接说不能。因为这涉及到外汇的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会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是外汇?
(2)人民币与外币是怎么兑换的?什么情况下人民币币值更高呢?
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
之后,我会总结并适当讲解:(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同时还要注意,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就是汇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更高,人民币汇率更低,即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在理解了汇率的基础知识后,我会继续追问第三个问题:人民币币值是更高好还是更低好呢?
然后,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小型辩论赛,按照正方和反方的观点自由组队。在学生辩论结束后,我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性评价,同时指出:人民币升值或者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都是有利有弊的,当人民币升值时,有利于进口贸易、对外投资、出国消费、偿还外债等,但不利于出口贸易、引进外资、收回外债等。因此,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有趣的辩论赛,学生能够锻炼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养成敢于质疑的精神,激发主动表达的意识,也能够澄清认识,加深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我给出人民币币值实现连续九个交易日上涨并连创新高,造就近两年来最长的连涨周期的相关时政案例。并提问: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高将给我国国内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学生思考,通过同桌间交流,得出相关结论。
通过新的案例的展示,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实现课堂内消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整体印象。
作业:我会请学生课下对身边周围人使用信用卡和支票情况做一个小调查;关注最近一周之内的人民币和任何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分析预期走向。这样的作业锻炼了学生搜集归纳整理的能力,同时他们也会更加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因此,我特别重视对板书的设计。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政治说课稿10
本人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第两目的内容.
一.本部分的内容和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
本框第一目“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为情景导入.通过六张照片展示公民下游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旨在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一目的内容本人没有采用.第二目“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是情景分析,教材具体阐明公民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第三目“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是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对本框,本人计划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第二课时讲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原则.主要是考虑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难度比较大,需要一节课才能讲透.第一课时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基础的知识也比较多.本框如果只用一课时讲完,时间不够用.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框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以及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作进一步的分析.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通过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体现的;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是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具体体现.了解本目的内容对学好第三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的三大原则做好了铺垫.本目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第二课的民主选举和第三单元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好了埋伏;本目中的监督权为第二课的民主监督和第二单元对政府的监督和第三单元人大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政协的监督以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就可形成一个监督的知识专题.
本部分在高考中一般是出选择题,难度也比较低,属于识记类较多.20xx年广东出了一道自由和法律关系的辨析题.此后这部分再也没有主观题出现.
二.学情分析
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在初三也涉及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本人教的高一(6)、高一(7)、高一(8)是普通班,高一(9)、高一(10)是重点班.但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普通班和重点班理解起来都较容易.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享有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20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的恶劣事件为素材,引出本部分的内容,设计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让学生在本次事件中体验和感悟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西藏拉萨恶劣事件和本部分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即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不做臣民,不做暴民;增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重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律资格、地位.
理由:这些是本部分学生最起码要掌握的内容.
(2)难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监督权的含义;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理由:对这两个含义的了解主要是学生对它们外延不清楚;对自由和法律关系,有些人会理解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认为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老庄和道教就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缺乏现代的法治思想,往往把自由和法律完全对立起来.
五.教学方法的分析
主要通过西藏拉萨恶劣事件这一案例,让学生在其中自主领悟、模拟、体验、探究、加深对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理解,对自由和法律关系的理解.
理由:选择一例一析主要是考虑到西藏拉萨恶劣事件可以贯穿本部分内容,同时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本次事件的分析上,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六.教学手段的分析
多媒体教学.
理由:在本课件安排了两个视频、大量发生在西藏拉萨恶劣事件中的图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西藏拉萨恶劣事件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生动,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厚和富有时代气息.
七.课型:
新课型.
八.课时:
一课时.
高中政治说课稿1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哲学的伟大变革》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学习本框内容对学生来讲,将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尚需正确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发展的理论。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是由于: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框题内容,紧接着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设问,当时的无产阶级如何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为什么失败了呢?
(这样呢,既回顾了上一框题内容,又通过材料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为了讲清楚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板书)
首先,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
问题探究: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思考,教师给予总结-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并介绍三大工人运动的一些资料,扩充学生知识面。
(这样设计,用历史材料再现,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深入思考,结合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讲授,进一步加深理解)
进一步用多媒体展示材料一: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材料二:德国古典哲学
并且设问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还有那些基础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给予一定学法指导,并且通过有针对性讲解,从而掌握知识点——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板书)
(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动建构知识,教师给予一定指导,这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面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第20页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并且多媒体补充一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讲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板书)
并且为了突破难点,进行拓展探究: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这样设计呢,因为这块知识较抽象,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在讲清重点的基础上,才能突破难点的学习,难点主要通过探究和实例讲解并和学生互动,加深理解)
本框题的第三目内容——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板书)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政治与生活》中有所涉及,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并且邀请三位学生和全班一起分享其中的一块内容;
1.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板书)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题目的量较少,有助于学生减负。同时也能起到拔高的作用。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高中政治说课稿12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争相“破译”本国传统文化对本国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作用,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可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文化基因”,从而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本国的文化优势。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炎黄子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这一工作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阶段的落实需要以各学科课程教材为载体,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旨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及政治核心素养,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其重要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与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一致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思想理论课,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着力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品德高尚、政治素养过硬的青少年。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同宗同源,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
2、德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阵地
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德育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目标高度一致。
3、与传统文化的互补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体系完备,贴近学生生活,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丰富、意境广远可以形成高度契合的互补效应。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润物细无声”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使青少年学生在全面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从而坚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难点在于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素材。选择适当的策略来收集、选择、加工及应用相关素材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关键。
1、素材收集策略
收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时要处理好“学生需要”和“学生想要”的关系,即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要以学生想要的角度来选取。在宏观上需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照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顺序来收集素材,在具体处理上则要更加注意选材的角度,以学生更感兴趣的方式来选取对学生有所帮助的素材,在素材收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要注意“由己及人”的认知规律,依此教导青少年学生学会处理个人与自己、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教师要从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切入,收集相应的素材,如“谨守本心是智慧”、“百善孝为先,人首先要尽孝”、“珍惜盘中餐是爱自然也是爱国”等等。这样以小见大的解读,不会使学生觉得教师说的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很“假、大、空”。从学生举手之劳能做到的事情出发,一步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育人的效果。
2、从学生的关注角度收集素材
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猎奇喜新,要对他们的“胃口”似乎很难。实际上,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调整我们的选材角度会获得意外之喜。以北京20xx年高考作文题《老规矩》为例,如果是语文教师来讲解这篇作文的写作技法,学生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如果在思想政治课上,由思想政治教师“错位”地讲解我们生活中的老规矩,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必修3《文化生活》中, “老规矩”这样的素材既可以用来导入课程,也可以作为案例详细讲解,都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选择“学生有所关注,但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作为素材
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有所关注。但有一些问题他们不曾深入了解和思考,这样的问题恰恰是最有价值、最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让学生既有所思又有所得的问题。例如,在必修2《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授课过程中,有一个小活动是让同学辨别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将其省略而将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拿出口袋中的钞票观察并和同桌讨论。实际上,这一课“食之无味”的“民族文字”正是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反复强调的“文化的基本载体”,而学生渴望交流、渴望学习的表现也正是教师求之不得的理想学习状态。只要教师能关注到教学中这些被忽略的细节,选择这样的问题作为素材,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就能成为既受学生喜欢,又能在无形当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赢课程”。
2、因材施教的选择、加工策略
素材的收集是前提,而对其选择、加工的过程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不可忽视。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线索,选择和加工素材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要因“材” (教材)施教。思想政治教师既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编排逻辑和重难点知识,又要明确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关联程度,综合考虑并确定选择和加工素材的'具体方式方法。
以必修3《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文化生活”的内容“易学难精”,重在文化现象背后的精神内涵,贵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课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高度相关。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重点则在于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这样的章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以“面”的形式展开,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需要选取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辅助教学。
与之相反,必修4《哲学生活》中虽然也须穿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教学的重点在于阐释哲理,教材编排也不允许教师大篇幅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两者关联程度不足的情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以“点”的方式进行,不能过分占用课堂时间,影响正常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进程。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所侧重、点面结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思想政治教材当中。
不论是素材的收集还是选择和加工,最终的目的是要运用,这是赋予素材活力和生机的途径,也是完善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对于素材的运用,不可盲目,要要遵循一定的策略。
3、素材应用策略
1、结合教师特点和学生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具体应用必须结合教师自身特点与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与文化特长对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但课堂并非是教师一人的“秀场”,教师同样需要考虑自己的应用策略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是否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
2、教师的“画龙点睛”
“画龙”就是要做好课前准备,整合相关素材,根据每个班同学上课的特点制定每节课特有的应用素材策略。“点睛”则是指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现场生成最富针对性的“临场发挥”,通过少而精的“生花妙笔”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需要教师的“独具匠心”。同样的素材在不同教师手中其应用方法千差万别,效果也各不相同,教师们只有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应用心得,才是最佳的素材应用之法。
三、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须突出重点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没话可说,而是有太多的内容可以选择。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最重要的内容。
1、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自己”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以德立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养成之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青少年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
2、社会关爱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极具特色、行之有效、发人深思的“为人处世”之理:面对他人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面对社会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面对自然则要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中国古代先人富有哲理的思考,至今也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3、家国情怀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磨难与外侮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国荣我荣、国耻我耻的深刻爱国情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加强家国情怀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成为爱祖国、懂自尊、有自信的中国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明确思想政治课所具备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提高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要性的认识,要明确思想政治课不仅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也能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平台。在思想政治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还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的精准阐释需要思想政治教师极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功底。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知识面本就很广,既需教师对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需紧密关注时事,时刻更新教学内容。如今,还要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中国古代的历史史实、历史故事、风俗习惯、名人轶事、名言警句、传统文艺等方面的内容,这需要思政教师持续不懈的努力。
3)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合作交流,通过现代教师交流手段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当中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意,共同探索在思想政治课上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之道。
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形成“学科合力”
思想政治课、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平台。各个学科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互动、互助、互补可以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从可行性来看,首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各学科教师共同需要完成的工作,各学科共同协作、相互交流对完成这一工作大有裨益。其次,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教师交流更加直接、更加频繁,这样的环境对跨学科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再次,共同的教学安排和校园文化有利于统筹一致,整体安排。
从有效性来看,第一,跨学科的交流可以形成“美第奇效应”,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第二,打破学科的藩篱能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知识的主人,能够真正的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印证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第三,跨学科的学习体验,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对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值得我们为之终身奋斗。
高中政治说课稿13
一、说课题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说教材
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题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方法论,因此它是对上一框题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辨证统一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用具体事例分析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剖析生活实例,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全局意识和顾全大局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为集体做贡献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为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因为这个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但学好这个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联系的含义
2.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情景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可采用设疑和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阅读《太子丹赠手》故事,分析说明,手和身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争整体,否则都不能发挥其功能。所以让学生重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讲议结合
第一部分是重点,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突破重点。设计情景,事例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从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的典故中,让学生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得出结论
青蛙错误的把头顶上的天空,当作整个天空。而盲人们错误的把部分象当作整个大象。说明他们都错误的把部分当作整体,那么他们有着怎样的区别。引入第一个知识点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1)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让学生了解张网捕雀典故
古代有个人在林中见到一张捕雀的大网,捕到的麻雀都是雀头钻进一个个网眼里,于是他回家用一截截短绳结成许多互不关联的像网眼一样的小绳圈来捕雀,结果一个雀也没有捕到。
学生探究活动:
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雀而网能捕到呢?
师析:(1)因为他不懂得捕雀的网虽然由一个个网眼组成,但网中的网眼相互制约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因而使网在功能上具备了单个网眼所不具备的功能。这说明,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出示钟和各个零部件,让学生说思考:钟表是由各个零部件组成,但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计时的功能。这说明了那些哲学道理?
2.(1)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让学生分析,“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从而得出结论:
(2)二者相互
影响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影响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讲述“三个老师偷油”的故事,得出方法论的启示,方法论的讲解,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和升华。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让学生再思考:我国为什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2)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学习完整体和部分,让学生列举出整体和部分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者的关系,老师再列举一个“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系统”的例子,过渡到第二部分知识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采取学生探究,教师总结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由于之前已经讲过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所以系统和要素的含义,可直接给出。
1、系统和要素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为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讲述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宋真宗年间,一场大火把宫内楼台宫室烧成废墟。修复这些宫室楼台有三个困难:一是取土困难,路途遥远;二是运输困难,要运土及大批建筑材料;三是处理大量垃圾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负责该工程的丁谓经过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宫前的大街挖成大沟,就地取土烧砖。第二步把宫外的汴水引入大沟中,运进竹木等建筑材料。第三步,重建宫室楼台,工程完工后再把碎砖废土填入沟内,修复原来的大街。
学生探究活动:用哲学道理分析一举而三役济的意义?
多媒体显示:《一举而三役济》(内容见注4)
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这个施工方案全面考虑了施工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联系,结构合理、关系顺畅,既节约了资源,又大大缩短了工期,实现了整体的最优目标。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应该自觉地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争取系统目标的最优化。
2、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第二,有序性原则。
第三,优化原则。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可以再调起高潮,让学生听一首歌曲,三个和尚挑水,让学生从愉快的歌声中,明白一个道理:
“三个和尚没水喝”,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了1+1<2的效应。所以,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进行练习可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最后依据本课知识结构,回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六、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明确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设计这课的意图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典故、成语和材料,把抽象的哲学思想简单化,让学生能很容易就接受知识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精心设置疑问,让学生根据事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思辨能力。
高中政治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从特定意义上讲,“前言”是最难教的。前言的特点是:内容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概括性极强,问题对学生非常陌生,却又要使学生通过它第一次从整体上了解哲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几个关系:①少说理论,多说事实,②以粗线条为主,不必细致展开;既要对全面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解释,但要抓住最基本的东西,突出重点,着重解释什么是哲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应以识记为主,主要掌握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哲学的含义。使学生知道人类社会两类基本活动是什么。
2、能力方面:着重应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科学与哲学、以及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3、觉悟方面: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了解,认识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
因为本课为哲学的起始课,教学应以启发式讲述为主,适当进行提问。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关于哲学的概念的抽象,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学生要一下子从已经习惯了的具体科学思维水平上升到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困难是相当多的,所以它成为难点,而这又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基础,所以它又是重点。
五、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开始可播放原始人认识、改造世界活动的flash动画或其他的相关图片,引出人类两项最基本的活动:
[(板书)一、人类的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说明,由于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及领域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具体科学知识,在此,由老师提问:具体科学知识的特点。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内容各异。老师接着继续设问,那么,它们有没有共同的东西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从而得出。
[二、世界观](板书):即: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在此,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一观点和看法的根本性与总体性,从而分清它与我们具体科学对某一领域的具体看法与观点的区别,从而分清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不同。在此,可多举一些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关于世界观看法的事例。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有些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而有些人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等的。紧接着,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你们有世界观吗?”“其他的正常的成年人有世界观吗?”用这两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世界观人人都有。”教师在此,再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那么,“你们的世界观是哲学吗?”进而再引出:
[三、哲学的含义(板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也就有了方法论意义。
[四、方法论(板书)],进而,再分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然后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方式,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些中外富有哲学思想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这一论断,揭示主题: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哲学及学习的意义及方法,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国家、对社会意义重大,更对我们的人生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情。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呢?由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出最重要的方法。即:着重于理解,着重于应用。从而结束全课。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板书)]。
1、人类的基本活动
2、世界观前言
3、哲学
4、方法论
5、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中政治说课稿15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3“政治与法治”的第三单元第 9 课第三框《公正司法》。第九课讲授“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分四框展开:
第一框“科学立法";
第二框“严格执法”;
第三框“公正司法”;
第四框“全民守法”。
这四框的内容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四框的逻辑关系是:先阐述科学立法,这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才能落到实处。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四框内容在讲述上都按一定顺序:含义——内涵——如何推进。通过本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公正司法,如何推进公正司法,从司法角度理解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本框题承载着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3.2 搜集材料,阐述公正司法的基本要求。”
二、教材分析。
本框“公正司法”,由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讲述了公正司法的含义、内涵、如何推进,从司法角度阐述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包括两目:“公正司法的内涵”、“推进公正司法”。
第一目阐述两层意思:什么是公正司法;公正司法的内涵。第二目阐述一层意思:怎样推进公正司法。
三、教学总目标。
阐述公正司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阐述公正司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2.难点:阐述公正司法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方法:
探究导入法、正面讲授法、议题拓展法、实践教学法
六、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政治和法律概念较多,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学生学习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进行充分的教学研究、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观点等方法,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对公正司法的认识。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探究与分享导入新课:
1.生阅读教材第 102 页“探究与分享”材料内容,尝试完成任务。
2.生小组内交流分享。
3.生反馈,师讲解导入本框知识。
环节二:学习新课。
目标导学一:公正司法的内涵
(1)生阅读教材第 103 页内容,思考归纳:
①什么是公正司法?
②公正司法的内涵有哪些?
(2)生小组内交流分享问题。
(3)生反馈,师讲解,总结知识。
(4)拓展运用:生阅读教材第 103 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交流问题:
①《说文解字》中对“法”字的解释对你有何启示?
②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
③我国有哪些具体的制度和措施维护司法公正。
目标导学二:推进公正司法
(1)生阅读教材第 104——105 页内容,思考归纳: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2)生小组内交流分享问题。
(3)生反馈,师讲解,总结知识。
(4)拓展运用:生阅读教材第 104、105 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交流问题:
①选择一个案例,结合判决书的具体内容,说明公平正义是如何得到伸张的。
②谈谈你对司法救助制度及其功能的认识。
环节三:课堂总结。
八、说板书设计。
①公正司法的内涵 公正司法
②推进公正司法
【高中政治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说课稿04-01
高中政治说课稿大全11-20
(精华)高中政治说课稿15篇05-28
高中政治说课稿锦集(15篇)05-28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01-27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02-24
高中政治课教学反思01-17
高中政治教学计划02-20
高中政治课教学计划03-19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15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