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原》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原》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两部分。1——2自然段为一个部分主要写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3——4自然段为第二个部分主要写了草原的欢腾。
二、说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二)、技能目标:默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
(三)、情感目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说教学理念:
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自能读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四、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欣赏图片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导入时,我通过边让学生看图片边听歌曲,把学生带入到大草原的意境中去,激起学生的羡慕向往之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分块阅读,读中感悟: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找出最能概括草原的'词语。
2、师生交流,明确课文分为两部分,一、二自然段写草原的广阔、美丽,三、四自然段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有感情的朗读,捕捉关键词句想象体会,读出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并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划一划小组互相说一说的方式完成问题。(这样也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确定学生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时可以出示幻灯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的句或词语,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结合图理解“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引导学生说出这句是比喻句并让学生知道是把湖水比喻成宝镜)”这句话的意思比较难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湖水除了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你的想象。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回顾1——2自然段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知道虽然两个自然段都是写草原的广阔与美丽,但1自然段是慨括写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而2自然段是具体的来。
(三)学习第二部分
让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灯片出示这句: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可以讲一讲这句叫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第二部分的第四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学,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在这里我主要想让学生学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结合图来做练习我认为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降低练习的难度。师听汇报后和学生一解决问题(出示第四自然段齐读),有感情的模仿朗读
六、小结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七、当堂作业
这节课学生是否都能完成基础知识。
《草原》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 | 惊叹
美丽的风光〈 〉
|草地:一碧千里 | 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 |激情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 〈盛情款待〉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草原》说课稿 篇3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初一下册第四课的《内蒙草原》,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草原上》和《赛马》两首民歌。《草原上》是内蒙古典型的民歌。
2、教学目标:
1)了解内蒙古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 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 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民族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 。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56个民族,知道多少?有没有谁到过其中一民族旅游?
2)然后我将会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1)采用听--想--观看--动的程序,首先让他们听《草原上》和《赛马》听歌曲的`旋律片段,分辨风格相不相同?属哪个民族?想不想了解这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学生“带入”蒙古。(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草原上》,《赛马》。(带着问题去听)
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学生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之后让学生给歌曲小结。
4)接着欣赏一段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
6)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乐曲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练习,为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
1)听辨两首歌曲各属哪一民族?
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
3)找出两首民歌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草原》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草原》说课稿 篇5
一、设计理念:
音乐教育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一段音乐。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与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协奏曲。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依据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主题歌《草原赞歌》编创而来的。本课欣赏的《草原放牧》这段音乐表现了龙梅和玉荣这对小姐妹欢乐放牧的情景。新的时期重温英雄小姐妹的事迹对促进当代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二、设计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及表现内容,初步了解民族乐器——琵琶。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感知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及所塑音乐形象。
三、设计过程:
(一)欢乐舞蹈渗透主题
教学活动伊始,我设计了以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题歌《草原赞歌》为伴奏的一段简单的蒙古族舞蹈,与同学们一起欢乐舞蹈,同时利用心理学无意注意的原理,渗透主题,加深学生对主旋的注意。
(二)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分为。我首先将感情的纽带抛给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势了解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既体现了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又为教学营造出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完草原之后我说:同学们想一想,蓝天白云下,羊群如同碧空中流动的白云;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犹如撒落在翡翠盘中的珍珠。放眼望去,天地相连、浑然一体,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洁白的云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马上走进这美丽的大草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迷人的草原风光。
我以诗化的语言配上优美的多媒体课件和无伴奏合唱《牧歌》的背景音乐,为教学创设了情境,使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丽的草原之中。
(三)强化体验深入主题
在欣赏音乐时,为解决本课难点,强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和所塑音乐形象,我选择了协奏曲中的另一段音乐《与暴风雪搏斗》和本课音乐《草原放牧》对比欣赏的方法。《草原放牧》这段音乐:节奏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表现了两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与暴风雪博斗》:用琵琶模拟风雪声,主旋律若隐若现,表现了两姐妹为保护羊群,不畏严寒,与风雪博斗的.情景。音乐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为学生的不同想象与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塑造的形象,畅所欲言。这时我适时引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然后再度欣赏《草原放牧》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形象的正确理解。情绪、情感截然不同的两段音乐,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乐曲的情绪、情感和所塑音乐形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我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如:语言反应(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身体反应(运用动作表现音乐);歌唱反应(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等。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
(四)开阔视野拓展主题
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和琵琶独奏《草原放牧》使学生对民族乐器琵琶的音色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亲眼看琵琶、亲手摸琵琶、亲自弹拨琵琶,使学生对琵琶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激起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使他们对民族音乐产生了热爱之情乃至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随着音乐的流动,学生的兴趣在体验中得到激发;学生的想象在体验中得到发展;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得到升华。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说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草原》说课稿 篇6
大家好!今天我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五册第二课《我是草原小牧民》,向大家汇报我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并发挥它的实效性。
一、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全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重复的曲调更进一步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新课程中提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活动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能用欢快、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创编舞蹈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难点:歌曲节奏较密集,附点音符及八分休止符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遵循直观性、创造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想象力。重点采用舞蹈引入、听唱法、难点提炼、体验创新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力图体现: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以情感人、以美动人”是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快乐。
五、教学过程
(一)、舞蹈引入
新课伊始,我伴着美妙的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翩翩起舞,让学生感受到大草原的美丽,仿佛把他们真正带入其中,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个舞蹈吗?愿意和老师一起跳吗?他们非常感兴趣,接下来就跟老师学两组动作,然后随音乐师生共同翩翩起舞。这样,让学生在自己的舞蹈中再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这时继续播放我在东师信息教育平台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片,并介绍蒙古族的美丽景色。(音乐配话:离开城市的喧嚣,有一处景致令人心弛神往,脚步落定这里,绿色更愉悦我们的双眼,这里毡房若花,碧草连天,居住着富有传奇色彩的蒙古族人民,千百年来他们过着迁徙的游牧生活,足迹遍布每一寸草地,他们被誉为草原骄子。)这样,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随着动听的音乐律动起来,唤起学生的饱满情绪。在学唱歌曲中我主要采用聆听范唱、学生随琴用lu模唱、视唱曲谱、随录音演唱、提炼难点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进行节奏和声音的处理,让同学们准确掌握附点音符及八分休止符。为了提高学生的演唱及表演能力,我又播放两首蒙古族儿童歌曲,第一首《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让学生学习小歌手自信的演唱,潇洒的动作。第二首《草原赞歌》是两位双胞胎小姐妹声情并茂的表演。我让学生们学习两个小歌手的演唱情绪及表情,使同学们的演唱更加完美。
(三)、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立了音乐实践活动。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舞蹈组、唱歌组、伴奏组,我让学生自由组合,相互配合。这时教室里有唱、有跳、有敲、师生共同表演,将学生的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充分体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四)回归生活享受音乐
优美动听的蒙古族歌曲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曲目,我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搜集有关内容,让他们演唱其中的几段。这样能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更加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六、总结回顾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充分的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源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学科有效的整合,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也能让学生在歌唱中享受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机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我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
4、品读体验,走进美
〈1〉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的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2〉走进“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用上面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体会。
b、学生汇报: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抓住“飞”字换成“跑”字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体会蒙古人民热情款待。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师小结:
是啊,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5〉拓展延伸“书写美”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畅谈收获
(3)写作:假如你是一个随行参观的一个人话别之际,你也一定会邀请蒙族老乡到你的家乡去作客,你是如何向他们介绍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试着说一说,再写下来。
〈6〉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单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草原》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合理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阿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情谊。
接下来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生活经验不足,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不够深入,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我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毯、裳、腐”等8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从中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人民的真情。
教学重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教学难点是:学习在写景叙事时融入自己的感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将采用讲述法、提问启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贯彻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通过读、思、议的结合,感悟语言,体验情感。
综合以上分析,我设置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著名教师于漪说过,上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思维的`火花。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的景象,以及心中的想法,由此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草原。
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揭开课题后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环节,我要完成以下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草原讲了哪几个方面?
2、检查读文,学习正音,六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在这个环节我会重点提醒学生容易读错和容易写错的字,并板书。
3、学生反馈,师生交流讨论,课文围绕草原讲了哪几个方面?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话回答,学生通过读文,总结出课文围绕草原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草原的风光,二是草原的人情。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环节,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为接下来的细读品悟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细读品悟,体会情感
语文课上,三分讲,七分读,在这个环节,我将先引导学习第一幅草原风光图,并提出问题:草原的给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通过读文,可能会找到句子①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多媒体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全班齐读,顺势引导学生抓住无边、绿毯等词语体会草原的宽阔与绿,从羊群一会上一会下体会草原的生机勃勃,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在读中想象这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图,同时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增加学生对草原美景的向往。
我继续提问:如果你此时就在这样美丽的草原上,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批注你的感受。
在学生想象画面之后我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初见这片草原时的感受,请你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小组交流,试着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可能会找到句子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既惊叹又舒服的感觉。让学生继续交流、讨论,进而逐步意识到写景不仅要描写目之所见,耳之所听,更要关注心灵的内在体验,将内心的感受与文本的内容联系起来。由此引入本节课的难点,学习作者在写景叙事时融入感受的写法。
四、拓展与作业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达到课虽下,意还在,味浓浓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倾听!(鞠躬)
板书:草原
草原美
写景叙事+感受
人民热情
《草原》说课稿 篇9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语言凝练、生动,草原的美以及草原人民深切的爱都浓浓地融于其中。词作者火华曾经感慨地说:“1975年我随兵团来到向往已久的锡林格勒草原采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草原,草原美景如画,蓝天、白云、绿地,风吹草浪,鲜花点头微笑。它那么坦荡,辽阔,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大地万物都包容于此,真有一种想喊想唱的冲动。我并不是在草原长大的,但是对它的向往、新鲜感和亲切感,到后来的熟悉感,让我真正觉得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这份独特的美,感受到牧民对草原那份深切的爱,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5给生字,会写7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深刻含义。
由于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去过草原,对草原不了解。因此我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具体流程为:
一、歌曲引领,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边听边想,这首歌是你想到了什么?
2、你去过草原吗?能不能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3、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教师配乐朗读,生边听边感受。
三、图文并茂,置身草原。
1、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草原究竟美在哪呢?谁能说一说?
2、找出文章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书后的词语,想象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四、难点突破,拓展延伸。
1、幸福的生活哪里来?体会“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含义。
2、请你做小导游,介绍美丽的草原。
五、总结学习,课后拓展。
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课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听歌曲,并让孩子说一说印象中的草原的样子,为学生想象,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感受草原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字,落实基础的字词。
3、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因为歌词是抽象的,学生的语音积累有限,能感受到草原的景象,但未必能用生动,准确的语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的语音才力求丰富、准确、富有感染力,是学生受到熏陶。
4、在聆听与欣赏中感悟诗歌,培养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从中感受草原的独特的美。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们读词想象画面,结合画面,反复读文,在读种思考,领会,提炼,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
6、注重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要成为一扇窗,打开它,可以看到五彩的世界。只有我们愿意动脑,就能看出最美的花朵。
《草原》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草原》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主题为“走进西部”,带学生去亲近西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二、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掌握:
1.求自己解决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能根据自然美和人情美划分段落。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草原,了解草原人民的风俗习惯。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生字词,对课文理解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初步领略到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三、说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以上对文本解读后,我为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
会读课后4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2)、通过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目标:
感受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学习重点: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学习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引起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根据学情我特制定本文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3.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让学生在动听音乐中想象体会美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多媒体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我让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法、多样朗读法,来达成学习目标。
五、说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并将材料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潜心阅读,做到学有所获。
(2)按常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为课上师生平等对话打下基础。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草原风光录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民族风情录像和图片资料;批阅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拟出导学方案。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创设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设计意图】:美的乐曲,美的语言,美的画面,带给学生的一定是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在这样美的氛围中,学生对草原早已心驰神往。——新课伊始,情趣已生。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感知美
大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因此,我让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等等。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如若组内也不能解决,由小组长整理,向其它组求教或向老师提出,此间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谈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谈话: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
学生不一定能说出“人情美”,但一定会说出“景美”。
第三板块:品读体验,走进美
我将从这两个环节和学生共同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
(一)走进“景色美”。
我会这样问:“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得如此美丽呢?”
1.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新课标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标”,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
2.生通过自学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课件出示: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时,我先让学生针对这些句子自由畅谈,然后想象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我预设到学生可能对“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勾勒”这些词语的理解有难度。对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两个词语,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和让学生想象的方法,去感受草原的美景。而“渲染、勾勒”两个词语,我则用国画的简单演示法,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在学生直观感受和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为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分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等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这些修辞的好处。然后分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些句子哪是写景,哪是抒情,从而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和情景交融。
接着,我引导学生对这一段重点朗读并指导背诵。
3.结: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的活力。草原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齐读这段感受草原的美吧!接着我引导学生对这一段重点朗读并指导朗诵。
(板书:景美)
4.透学习方法。
画句子、谈体会、看画面、读课文。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渗透写作方法。在这一段的设计中,就体现了这一点,使学生由情景美的感悟深入语言美。另外,渗透学习方法,教学生“会学”。
(二)走进“人情美”
我会这样说:“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板书:人美)
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下面我们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通过自学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衣袖飞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抓住“飞”字,换成“跑”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体会蒙古人民热情款待。)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板书:蒙汉情深)
5.师小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设计意图】:抓住点题之句,采用分析和反复诵读的方法,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达到学习目标。
第四版块:拓展视野延续美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2、畅谈收获。(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思想内涵等各方面去谈)
3、作业“超市”(练习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他们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或重新设计。)
(1)假如你是随行参观的一个人,话别之际,你也一定会邀请蒙族老乡到你的家乡去做客的。请同学们想想,该如何向他们介绍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呢?试着说一说,再写下来。
(2)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代随同作家协会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根据收集的资料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3)自由设计。(如: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摘抄本”中;选用本课中所喜欢的词句联缀起来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分层设计作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每个层次的孩子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的教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将如此设计:
1、草原
天空空气蒙热情的远迎
草地,小丘景美汉人美激情的相见
羊群情盛情的款待
深深情的话别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简明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草原》说课稿 篇11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
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
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
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
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
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
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
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草原》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
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本课通过对和国内蒙古大草原的描述来突出草原人家的特色,从而增加学生对这一类区域生活的了解,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生活和丰富多彩,人与地的密切关系、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草原文化的特色。
教学难点: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说学法
把联系阅读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与学生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流程
(一)师生互动,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天堂》,让学生观看、描述、猜想画面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风光,由此引入内蒙古的话题。
2、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你们喜不喜欢内蒙古?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吗?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天堂》,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对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自豪感,使学生为此而心动。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讨论、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进行归类(设想)。
1、请同学描述内蒙古的地理位置。我们怎么去?
2、内蒙古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3、内蒙古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4、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衣、食、住、行和民风民俗的特点。)
【设计说明】以上前三个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知识。后一个问题可以在学生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后,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来解决,以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质疑、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四个问题环环相扣,且层层深入,都在探讨内蒙古人民是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这一环节老师需要教师收集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辅助学生解决。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根据教育心理学可知,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提供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探讨内蒙古的自然条件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同学们,神奇而美丽的内蒙古,仅用短短40分钟,在小小的课堂里是说不完的,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就把目光投向书本,投向网络,投向大自然,去关注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去关注内蒙古的资源开发利用,去关注你想关注的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声情并茂的激励语,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多种形式继续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关注内蒙古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感受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体会内蒙古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使学生为之情动,让课堂留有余味,促使学生进一步去了解、探索内蒙古的草原风情。
四、教学反思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草原人家》这一课的学习上,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1、成功之处
(1)学生们参与程度高,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学习角度上,共同审视和研究这一课上所出现的问题。学生们在课上畅所欲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进行了衔接和引导,帮助学生开拓了思维,从而顺利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要求。
(2教学生活化。本课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真正做到了“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3)课件的制作及使用非常成功,成为了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时间、内容掌握得也很好,没有纷繁复杂的感觉,没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感觉基本的教学内容变得无限扩张。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上游刃有余,与课件的详略得当有很大的关系。
(4)对内蒙古人民的美好祝愿,引起了学生们极大地兴趣,同时使学生增强了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实现了通过《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社会、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2、值得注意的地方
(1)知识的拓展。我只对内蒙古草原进行了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而没有涉及其他草原和牧场,应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基本草场和牧场情况。
(2)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更充分些,应以渊博的学识去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在课上,学生的提问中,提出了“那达慕”始于何时,这正是历史与社会的很好的结合点,而教师也没有准备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留给了学生进行课后探究。我认为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3)学生的广泛参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课上,学生发言人数与人次存在重叠,意味着主动发言人数少,只有十几人,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大家轮流发言,使每一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草原》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草原》说课稿02-20
(荐)小学语文《草原》说课稿04-07
草原就是我的家说课稿12-16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音乐《草原是我家》说课稿01-16
草原的句子10-23
草原的作文01-10
介绍草原的作文02-26
草原之恋作文02-05
关于草原的作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