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25 15:26: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大全(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大全(15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本册中第三、五两个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目标教学目标是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应在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品质三方面进行明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我们要会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思考的学习品质。

  3、重点、难点: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学具准备cAI课件、每位学生一份作业纸。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因为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整堂课始终贯穿杭州游玩这一情境,设计色彩鲜明的学生喜爱的“动物”和“过山车”等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方法。因为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了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今天,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心理学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出示的小朋友们被售票员阿姨拦在“动物园”门口,针对谁能正确地并很快地回答售票员阿姨的比赛题,谁就能排在队伍的前面,先进门看小动物时所设计的第二个过渡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经过设计而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垂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问题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然后带着小朋友去杭州游玩,第一站到动物园,遇到买门票付钱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我们班有53位小朋友,门票要8元一张,一共需要付多少钱?让学生列出:53×8的算式,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又根据小朋友进动物园时着急的心切,结合课件的情境,对学生讲到:你们看,这些小朋友都想排到队伍的前面,怎么办呢?瞧,售票员阿姨想了一个好办法,她对小朋友说:“你们不要急,谁能正确地并很快地口答我的比赛题,谁就能排到队伍的前面,先进门看小动物。”这时我设计了三道典型的口算比赛题:14×2、31×30、214×3(要求学生说口算过程);同时设计了四道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说出结果的比赛题:1个532个533个5310个53并要求小朋友想想:3个53和10个53合起来是几个53?这时,学生就会根据乘法的意义,13个53写成乘法算式:53×13,这样,

  由复习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新知识,为讲授法则和算理做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准备。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针对前面复习旧知得到的53×13这个算式,先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算理,向学生提问:①你会说一说53×13的意义吗?②53×13中的13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的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求53×3的积,再求53×10的积,最后把53×3和53×10的积相加。)我进行板书,在竖式中分三个竖式标明乘的箭头。535315953×3×10+530×13159530689159……53×3的积53……53×10的积(个位上零不写)689然后提问怎样把这三步写在一个竖式里呢?让学生进行算法的探讨。根据学生的汇报,强调书写格式,用个位上的3去乘53,乘得的积是表示159个一,积的末尾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1去乘53,乘得的积表示53个十,乘得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对学生竖式格式的书写进行了规范,并让学生说说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和区别,强调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生活问题和游戏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经验并在玩乐中进行巩固。而且练习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儿我设计了四大板块:1、尝试练习利用课件中的情境杭州游玩到达第二站“未来世界”提出几个问题:①、门票48元一张,要给我们班53位小朋友买门票共需要付多少元钱?②、进了“未来世界”后,我们班有38位小朋友要坐“过山车”,“过山车”每人要付16元,你能帮忙算一算这38位小朋友一共要付的钱吗?③、这次杭州游玩在小朋友们开开心心中结束了,我们现在要乘车回家了,可我们的司机师傅给我们接送真是太辛苦了,我们应该怎样表示感谢呢?(付车费)那谁能帮老师算算;我们班小朋友和老师一共55人,每人要付26元的车费,我们一共要付多少元钱的车费给司机师傅表示感谢呢?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2、巩固练习出示小马虎做题:52677557×43×13×29×36156xxxx75302208671515136469018251812小马虎做的这四道题中,前三小题错在对位上,第四道错在计算的进位上。这题主要启发学生不能当小马虎,不能犯小马虎这样的错误,要求学生在发下的纸上找出错的原因后订正并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使学生在理解乘法意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算法,明确算理,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懂得认真计算的重要性。3、加深练习:聪明的小朋友,你们会填吗?□84□×7□×□7□□□1□3□□□□□□□6□□□□这里出示两道填数题,对练习稍以加深,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4、延伸练习:由杭州游玩结束,我向学生发问到:下次我们全校小朋友都要来杭州游玩呢,你能算一算我们全校216位小朋友,一共要付多少元钱的车费吗?引出一道216×26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让学生大胆的猜想计算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五、设计亮点:

  第一,教学设计围绕杭州游玩这一情境,并从中渗入买门票付钱等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教学过程利用鲜明的、学生感性的(动物、过山车等)课件,具有动态生存性。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合部分。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535315953×3×10+530×13159530689159……53×3的积53……53×10的积(个位上零不写)689板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半独立的形式逐步完成的,它打破了板书由教师一手包办,全盘授予的局面,这样不仅美观、简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逻辑美,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活动课“数学好玩”

  第3课时的内容。这种类型的问题原本只出现在数学奥林匹克教材中。如今,这些生动有趣而又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溶入数学课本中,也是新教材在编排上一个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让学生亲身经历对不确定现象的判断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5~6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方法与途径目标:学会运用列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3.情感与评价: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4.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清晰的演示推理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难点: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教法:引导讨论,交流。

  学法:小组讨论,交流,观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每人一张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玩一个数学游戏,想玩吗?生:想。好,坐端正,精彩的游戏马上开始。课件出示图片:猜猜他是谁?

  这是一张师生合影,老师要找的人就在其中,你们能很快猜出他是谁吗?生:不能,人太多了无法进行判断

  那么老师给你们提供第一条信息:他穿着校服,根据这条信息你们能排除掉(老师和不穿校服的同学),能猜出他是谁吗?(生:不能)

  师:还需要信息,对吧?

  那么第二条信息:他在第一排,寻找范围缩小了,你们把目标锁定在(第一排两个穿校服同学的身上),现在能确定他是谁吗?生:不能,那么第三条信息:他是男生。(仔细观察,第一排只有一个男生,所以我们要找的就是他)。

  生:..........

  小结:你们太棒了!刚才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三条信息,进行连续的思考,利用排除法把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就是数学中的推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推理(板书)

  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有趣的推理,今天我们的老朋友笑笑、淘气、奇思要来咱们班做客了,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推理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生:有),你们底气非常足,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设计思考:以学生熟知的找人小游戏作为导入情境,通过多媒体的生动演示,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来到了小伙伴中间。拉近了问题与学生的距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索

  课件出示情境图: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奇思分别参加了其中的一组。他们三人都不在一个组。(齐读)

  师:你们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兴趣小组有3个,有3人要参加......)

  师:我有个问题:“分别参加其中一组”是什么意思?(生:每人只能参加一个小组,而且每组只能有一个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推理出那么他们分别参加的哪个兴趣小组呢?(生:不能)。

  师:还需要一些信息,对吗?好!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

  信息:

  1、笑笑不喜欢踢足球,

  2、淘气不是电脑小组的,

  3、奇思喜欢航模。

  师:现在有了这些信息,现在你们能推理出他们分别参加哪一个兴趣小组吗?(生:能)

  2、同桌交流

  师:那好,请大家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把你思考的'过程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写一写、连一连、画一画等都可以)。拿出练习卡:把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上面

  3、分享成果,完善自我

  师;现在我邀请一位同学将你的想法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展示结果——自我矫正

  (2)交流方法——连线法

  师:请x把你推理的过程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生......)

  师引导表达交流:我首先根据......信息,推出......;然后根据......信息,推出她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最后根据......信息,推出他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刚才x是运用连线法来记录推理过程的,不知刚才大家注意到没有,x首先是根据哪条信息直接得出一个结论的?(生:奇思喜欢航模)她为什么要先选择这条信息呢?(因为奇思喜欢航模,说明她一定是航模小组的),像这样能直接确定结果的信息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我们抓住了这样的关键信息,才能使接下来的推理变得容易多了。因此,今后我们再来分析这类推理性题目时,首先抓住关键信息得出一种结论,再依次进行推理其他信息,最终得到答案。(板书:)

  师:谁能再次将x的推理过程,学着用以下的句式来介绍一下吗?(我首先根据......信息,推出......;然后根据......信息,推出她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最后根据......信息,推出他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

  师:说的好不好?我觉得这里可以来些掌声。

  师:好!谢谢你们的分享。

  师:其实刚才这种记录推理的方法——就是文字表述法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很棒!不仅会连线法还会文字表述法,除了这两种,还有其它方法吗?

  (3)交流方法——表格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表格)还有用表格的吗?

  师:用表格来记录推理过程,是我们数学当中常用的,我得把它画出来,请看大屏幕!

  师:表画好后,我们要在第一行上填上......(小组名称),然后在第一列上填上......(三个同学的名字)(当然它们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

  师引导:首先根据(奇思喜欢航模)我们直接在这一格中打√;笑笑说:她不喜欢足球我们就在这一格里打x;淘气说:他不是电脑小组的,我们也在这一格里打x。

  4、综合比较

  三种方法:连线法、文字法和表格法

  (三)巩固练习

  现在航模小组遇到困难了,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飞机航模分别放在了柜子的什么位置。

  航模小组有6个飞机模型:淘气号、奇思号、妙想号、笑笑号、乐乐号和教练号。请你根据下面的信息,找到他们的位置。

  学生自读信息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想想我们应该首先抓住什么信息进行判断?

  最先找到谁的位置?又依次找到谁的位置?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推理:

  抓住关键信息——直接得出一种结论——再对其它信息进行依次推理

  希望大家能把推理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用你们敏锐的眼睛发现问题,聪慧的头脑解决问题,做一个“生活中的小推理家”好吗?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材分析:自然界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这类现象成为确定性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本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以及自身的体会使学生理解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1.教具准备: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

  2.创设情境:

  元旦节晚会上,学校准备了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每位同学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设计意图] 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选择性更少的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板书学生的方案:

  全放红球 全放白球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3.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4.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6.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根据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拓展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7.巩固学习效果

  通过教材108页1、2两个题目巩固学习效果

  8.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课后反思:

  可以在做完实验总结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再做一次摸球的实验,首先让同学们进行猜测可能性,然后进行验证,最后再巩固总结可能性,这样会起到更好地使同学们接受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南排河镇后徐小学教师高红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理论依据,确立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拍球比赛,由3个女生与3个男生拍球的数量,抛出问题:根据统计数据,你认为哪组获得了胜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计算总数的方法得到答案,获胜队欢呼起来。这时我参与到失败的一队,把我拍球的'数量加到他们队的数量上,再比较两队的输赢。这时有同学提出质疑不公平,因为两队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合理,我抓住时机设疑:那怎样才能公平合理呢?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平均每人拍球个数来比较。从而引出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活跃了气氛,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出示课件1:在一个方形鱼缸中,设置3块挡板,把鱼缸分成4块相等的水域,且每一块水域的水的高度各不相同,由此提问:把挡板拿开,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2: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

  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方形鱼缸中的水和移动小球两个动画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三、深化理解、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课本例1):学生们收集旧塑料瓶的图画和统计图

  要求:①、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一些信息(对应图画)

  ②、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指着统计图说自己的操作方法)

  设置认知冲突,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我来到学生中间,

  叫起一名同学和他比身高,问到如果求我们两人的平均身高用这个方法行吗?学生们在一片哄笑声中说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吗?迫使学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还能用计算的方法。

  ③、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此步可采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帮助获得答案,因为对于个别同学而言还是有一定困难,集体订正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总个数,再平均分,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最后叮嘱学生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加上括号并写答语)

  在同学们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后,回来解决拍球游戏中还没解决的问题。同学们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随之教师引导学生在一组数据中发现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

  (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四、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1、出示课件:快速找出平均数。

  (运用以上所学方法来解决,着重说最后一题,以此训练学生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2、出示课件: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棵。

  A:181B:165c:145

  (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3、出示课件: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上午读了8页,下午读了6页,他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①、(1286)÷2②、(1286)÷3

  (这道题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份数加深印象)

  4、出示课件:◇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这道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会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它也为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接着做P101做一做并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1、1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米=()平方分米

  2、1dm2=()Cm212dm2=()cm2

  3、100dm2=()m2400dm2=()m2

  100Cm2=()dm2900cm2=()dm2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不仅来源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以上设计均在新课标指导下安排的,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咸数学模型象本课中安排的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及小熊带来的复习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出数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了解了数学的社会价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在这之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没有接触过分数,从整数到现在的分数,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面的扩展,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同时,它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打下初步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小数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建立分数初步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法、学法

  1、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做到使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

  2、以活动为主线,以动促思。

  针对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议一议,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多做、多想、多说,同时努力使整堂课顺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

  3、从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并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时空上都得到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尽情地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五、教学具准备

  苹果,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纸片,彩笔、绳子、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把4个苹果分给2人,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较公平,每人分几个?(老师要强调平均分),接着再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最后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教师演示后,提问那半个苹果怎样表示呢?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1)找生活中物体的一半,用自己准备的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绳子、长方形纸片找一找,说说是怎么找的。(小组合作交流)

 (2)演示汇报,并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和含义。

  (3)在自己折的图形中找到二分之一,写一写,再说一说它表示什么?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物体的一半出发,沟通一半与新知1/2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分数,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认识四分之一。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又分到几分之一呢?用小组里的圆形平均分给本组4个同学,并将名字写在自己的一份上。(动手操作)

  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动手分圆形,体验自己分到了多少,在相互合作中去感悟、去比较、去解决新问题。将学生提升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学生的思维。

  (2)实践活动。拿出准备的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颜色,看谁的折法多。(展示成果)

  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使学生的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3)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指明回答)

  3、比较分数的大小

  (1)老师可充分利用例3的直观图,制成课件,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圆片,先用一个圆表示出二分之一,再用另一个圆表示出四分之一,随后进行比较。

  (2)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直观观察,体会到:同样大的图形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这样的规律,从而到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综合实践,巩固运用

  1、做一做第一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进行交流。

  2、做一做第二题,共安排了两组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巩固了例3的知识。

  3、用长方形或绳子折一个喜欢的分数,介绍给本组同学。

  这一环节我紧紧围绕本课重点,分层练习,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既有知识性,有趣味性,又有创造性,还呼应前面的看图写数预赛,达到了理解教学内容,真正认识几分之一的目的。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为学有余力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这一环节既是对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让学生进行了反思与评价,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8页与第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南、西、北以及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先前“方向”这一知识的补充与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空间观察能力和方位意识。

  教材是这么安排的:

  首先出示例4校园地图,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目的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

  接着呈现做一做。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情境。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然后通过呈现学生观察“动物园导游图”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各场馆所在的'位置,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最后呈现做一做,1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材力图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使学生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与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根据一个方向有条理的推断别外七个方向。

  鉴于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创设情境,以校园为背景让学生说说各个方向有什么?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复习以前所学的方向知识,让学生处于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为下面进行新的方向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情境中,学习新知

  1、通过问多功能厅在学校的什么地方?

  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并不简单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目的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起学生情感的整体参与。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想法。(3)师生交流想法。(4)说说食堂在校园的位置。说说本校这四个方向各有什么。(5)给定一个方向让学生做一张方向盘。

  通过这样的几个层次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中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破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可以使学生掌握的更加深刻。

  2、做一做。说说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后师生交流想法。旨在让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cn-teacher.com)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

  3、创设情境去动物参观,不知道该怎么走?让学生借助动物园导游图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看8个方向的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创设情境,巩固新知

  创设情境,乘公共汽车去外面走走。来尝试做一做,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旨在巩固学生对8个方向的所学,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方向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整个教学过程,我力图体现注重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云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与他们进行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案。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78~80页例(1)、(2)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三。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三、说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四、说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五、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卡片

  六、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新课程义务教育第七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第1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口算除法以及估算,有关整十、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由于口算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学习笔算除法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打基础,所以,这部分知识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七、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数,分析、讨论,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八、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结合主题图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推向主人的地位,让他们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并从情境中抽取出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让学生自已独立列式解答、思考,并和同桌交流口算过程,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用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一)根据乘除法关系用乘法想除法。(二)、用表里除法进行计算。

  4、教学两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出示两道除法估算式题,让学生知道题目要求的是估算,接着让学生试估算,并说出思考过程。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归纳两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5.做一做

  用金鱼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让学生口算,并说出思考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相当高。

  (二)教学例(2)

  1.创设教学情境,从情境中取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说一说口算的思考过程。

  2.引导学生归纳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出示两道除法估算式题,让学生运用前面的知识自已估算,并说出思考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除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3.把算式写在灯笼图片上,让学生口算,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4.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

  让学生把图上提供的信息编成完整的应用题,然后独立解答,师生共同订正,

  5、找朋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由发言,师再小结。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三年级下册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图形面积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打基础。

  2、教学目标

  (1)、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3)、做到认真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3、教学重点:

  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教学难点:

  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依据尝试教学理论和新课标的改革,本节课采用尝试教法,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小组里用学具任意摆出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数据填入表里,再量出给出的长方形的长、宽,量出它们的面积。通过这两次活动,使学生出步体会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三、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动手操作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首先出示媒体长方形,并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出它们的面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长、宽个是几厘米?这样为学生下步的动手操作创设情景,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2、导入新课

  (1)面积小的长方形可以用小正方形摆出它的面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想知道大的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行吗?揭示课题并板书

  3、学习新课:

  (2)手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领悟数学思想的方法,操作是不可少的。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并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

  (3)直观演示,明确道理

  充分发挥媒体教学功能,作到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依据。较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演示为:

  A、出示长方形面积24平方厘米(长6厘米、宽4厘米)。

  B、出示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左边角注明边长为1厘米。

  C、横着再放5个。

  D、左起按顺序纵着放其余的。

  F、实践操作。如:让学生说出长摆几个小正方形是几厘米,宽摆几个是几厘米,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质疑,实际测量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鼓励引导学生针对结论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看书自学的探索中,进而弄清为什么用长乘以宽就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充分利用媒体演示,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面积。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会运用的目的。我们让学生去测量,计算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的大小,通过动手学生就已经把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与他们生活比较接近的时间单位时、分、秒。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的基础。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设计理念

  虽然年月日时间单位是个抽象的概念,但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设计课时考虑到这一点,先了解学生已知的内容,自主探究,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的搜集、汇报、展示、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推进学习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知道自己出生的日子吗?

  2、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

  3、这里有哪几个时间单位呢?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新课探究

  1、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2、分析年月日的产生。

  3、引导探索:(1)出示年历卡,说说通过年历卡,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年历卡,分组观察,讨论找出年历卡中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多?

  (2)小组讨论(3)生交流。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书:

  大月(31天)1、3、5、7、8、10、12

  一年有12个月

  小月(30天)4、6、9、11

  特殊月二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对比xxxx年的日历看看有什么发现?(二月天数不同,我们把二月是28天的年份叫平年,把二月是29天的月份叫闰年。)关于平年和闰年的有关知识我们下一节课研究。

  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几个特殊月?

  4、教学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师:(1)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呢?

  a、歌诀法b、拳头记忆法。(出示拳头,师:这是什么?你们有吗?它能帮我们记住每月的天数,怎样帮呢?自学课本P48)

  (2)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3)师生共同玩游戏: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二月为什么没人起立,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5、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年月日

  (1)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年历卡,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在20xx年的年历卡上找到国庆节这一天,你是怎样找到这一天的?在找出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你们知道妈妈的生日吗?找出自己的生日

  (2)请你想一想今年有哪些让你高兴、难忘、或值得庆祝的日子?在今年的年历卡上圈出来。(学生交流,并说出为什么?)

  (3)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看年历卡,而且通过年历卡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现在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想一想,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经过的时间是一年?一月?一日?举例说明。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平均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谢老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怎么产生的,使学生认识到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本节课有许多亮点。

  一、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本节课谢老师通过联系学生自己身边的事,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参赛比较,“这样比公不公平”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教学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注重思想方法的培养

  谢老师在教学中能通过直面的课件演示让学生体验这种方法,并启发学生发现移动前和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通过例题的深入研究,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帮着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从而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逐步清晰。

  三、学会运用平均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意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练习设计,让学生借助于具体问题、具体数据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教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习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面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课件导入,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四)社会调查,应用生活(五)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环节一:课件导入,创设情境

  1、谈话: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节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用课件导入西部贫困地区的几个图片,“同学们,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并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我们学校也捐书了,大家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

  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习。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个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分数的简单计算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教学内容都是运用直观的图形来表示分数并进行运算的。这样的数形结合教学,通过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分数计算的模型。

  教学目标有三: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其重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难点是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二、说教法

  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初次学习分数的计算,受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影响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在这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数形结合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学生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及看多媒体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三、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首先复习导入,着重温习分数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分数单位,为新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接着在情境中分蛋糕,通过直观图形的演示,探究分数简单加减法的算理。特别是对于“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着实物演示来探寻计算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简单分数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具体的习题来巩固。

  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美感和数学的实用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方向与位置》。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掌握了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学生掌握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和会看简单线路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学内容是对第一学段学生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引出问题,后引出用抽象的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应用这种表示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编排教学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表示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方格上能用数对准确表示某一点的位置。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已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学生掌握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和会看简单线路图的基础)。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关键: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具体位置。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提问法、尝试法、练习法、启发式等多种教法交叉进行,并辅以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为此,在引导学生采用情境法、探究法、练习法进行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探索新知。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目的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学习、生生间的探究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和加强所学知识,应用所学知识数对来表示位置,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于生活、生产中。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我们曾学过哪些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从而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问题。(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以旧知识做辅垫导入课题,便于学生接受理解。)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用“数对”确定位置

  (从学生自己熟悉的座位入手引出问题,从中得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便于学生乐于接受学习。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2、用数对表示座位(尝试练习)

  让学生先说一说小青、小敏和小华的座位,然后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出来。

  请同学们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出小青班上同学的座位。(点击课件)

  3、直观演示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直观演示,把座位图变成平面直角坐标图,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点,及它们所表示的数对,总结出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用数对表示位置。它的表示方法是先横着看,看在第几组,这个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一个数;接着再竖着看,看在第几个,这个数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二个数。也就是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从生活中的数学过渡到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形成智能,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在附页2的平面图上标出自己和班上好朋友的位置,加深对数对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数对不但可以表示教室里的座位,生活中还有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利用数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完成81页“练一练”中的习题。

  通过让学生动手在附页1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应用。

  (四)介绍地球仪(课件出示神舟6号)

  从出示航天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坐神舟6号,在内蒙古境内,安全着陆(引出问题:你知道科研人员为什么能迅速找到他们返回仓的位置吗?),从而向学生介绍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因此,科研人员只要找到他们返回仓经线、纬线的位置,就是返回仓的位置,也就是着陆点。里面就蕴含着数对的原理。数对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学好它。

  最后做游戏结束本课。(根据本班学生的座位情况,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对,而坐在这个位置的同学马上做出反应站起来。出错的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本节课已学的数学知识,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梳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一目了然,整体感知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表象。

  方向与位置

  第一个数:表示横的方向

  用数对表示位置(,)

  第二个数:表示纵的方向

  第3组第1个可简单表示为(3,1)

  第2组第4个(2,4)

  设计理念:

  引出问题——组织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方法——应用数对表示位置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学习和掌握新知。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从学生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出发:引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从中得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把座位图变成平面直角坐标图,加深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理解(先表示横的方向,在表示纵的方向)。通过学生在附页2的平面图上标出自己和班上好朋友的位置,和完成81页的“练一练”的习题。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向学生介绍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到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并应用所学知识数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产中。为此,我们要学好数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教材先通过例1及“做一做”第1题,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例1中求2时等于多少分,由1时=60分,就可以推导出2时等于多少分了。例2编排的是学生早晨上学的情境,图上提供下列信息:7:30离家,7:45到校,要求算出: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种思路,有从钟面数格的,也有列算式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培养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认知规律,今后学习和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时间单位的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应用,内容较为重要,所以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点,能正确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和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由于这几个相邻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与以前学习的十进不同,以前的学习经验对本课有负迁移作用,同时学生没有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也给本课教学加深了难度,因此教学难点也是时分秒间的换算和计算经过时间。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用尝试法、直观演示法、观察法、图示法等教学方面有机结合。本节课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进行尝试计算经过的时间,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图示法直观而形象,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本课在学生疑难处,可采用图示法。如求经过时间,对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拨一拨钟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本课教学的学法培养方面主要做到二点,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主体具有主动探索的意愿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会独立探索知识的方法,掌握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新知识、新经验,充分发挥作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们在进行口头表达的时候必须同时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课放手让学生能够学会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己获取中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渗透成果,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交流汇报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聪聪学习时的情景)

  师: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后,聪聪比以前更加珍惜时间了。

  1、学习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师:这是聪聪数学日记中的一段话:“学习了时间的知识,我发现时间真的很宝贵,我决心改掉做作业磨蹭的坏习惯。原来周末完成家庭作业需要2小时,现在完成同样多的作业,用了110分。”聪聪有进步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难发现聪聪有进步,学生都是看她完成同样多的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是否少了。怎样判断他所需的时间了呢?此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并板书。

  可以先把2小时与110分化成相同的单位,也就是先进行时间单位间的换算。板书: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再进行比较。①1时=60分,2时=60分+60分=120分>110分;②1时=60分,110分等于1小时多50分,还不到2小时。从中都可以看出聪聪现在做家庭作业的速度快了。

  【创设“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聪聪比以前更加珍惜时间”这一情境,目的在于让学生珍惜时间。同时以“聪聪有进步吗”这一问题将学生的关注引向比较两个时间量上来,进而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提倡算法多样化。】

  师:刚才同学们应用时分之间的`进率进行了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请同学们快速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1)62页做一做第1题。3时=()分4分=()秒

  (2)63页第2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请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

  2、学习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师: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一天的学习、生活,聪聪还特意制订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聪聪的作息时间表)

  上午

  6:30——6:45起床、洗漱

  6:45——7:00晨读

  7:00——7:20吃早饭

  7:20——7:35去学校

  上午7:40——下午3:45在校学习、吃午饭、午休

  下午

  3:45——4:00回家

  4:00——4:30自由活动

  4:30——5:30做家庭作业

  5:30——6:00吃晚饭

  6:00——8:00课外活动

  8:00——8:10洗漱、睡觉

  师:聪聪每天早上起床、洗漱要用多少时间?你是怎样知道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以聪聪的作息时间表为素材,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聪聪每天早上起床和洗漱需要多少时间,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时间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预设:在具体计算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学生可能会借助钟表推算,也可能直接计算。无论学生想到了哪一种方法,都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再鼓励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对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拨一拨钟表.

  如第一题是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也可以直接计算:45-30=15分

  师:看看聪聪的作息时间表,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从聪聪的作息时间表中任选一件事,算一算他完成这件事需要多长时间?

  (2)你是在何时做这件事的?你用了多少时间?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法?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聪聪每天做的事是三年级学生所熟悉的,他们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积极组织学生交流,在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计算经过时间的同时,了解他们各自的时间安排,并适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二、巩固内化,应用新知

  师:在聪聪的生活中常常需要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时间的计算),例如;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等,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让我们一同看看。

  1、第62页做一做第2题。

  (1)请学生说说:图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若学生没提出书上所说的问题,老师提出来,请学生帮忙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2、64页第5题

  请学生独立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解决所提出的数学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直观演示。

  3、66页第9题

  请每个学生填写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

  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时间安排得比较合理。

  【从模拟的情景回归现实生活,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总结全课,课外延伸

  1、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是从8:20开始,现在时8:56,这节课我们已经上了多长时间?

  这这三十多分钟时间里,你学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这节课我们已经上了多长时间”这样一个问题,紧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反思自己还存在的疑问,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提出的疑问可采取同伴交流当堂解决,也可课后查找资料。】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3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四、说教学策略

  “位置和方向”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东、西、南、北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这八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努力进行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理念,让学生的自主探索得到发挥,动手操作充分体现,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年级儿童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大胆设计,把在操场上的活动情景浓缩到教室里,动态地回忆旧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利用旧知介绍教室时引出矛盾冲突,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新知。以已有的“方向”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发表见解,与小伙伴交流,丰富学生对方位的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抢凳子,体会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一、导入新课:

  (一)复习铺垫:

  师:我们学过哪些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生:上下前后左右(板书:上下前后左右)

  师:①指名学生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教室内各有什么?

  ②再指名学生上台说说前、后、左、右教室四周各有什么?

  (小学生对于抽象的空间观念概念理解起来很困难,我将生活中的大场景搬到教室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背景。)

  (二)认知冲突:

  师:有没有注意到他俩说得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所面向的方向改变了?

  师:同意吗?那有没有换一种词使他们的说法一致呢?

  生:学生用“东南西北”来叙述。

  师:他用什么来表述的?

  生:东南西北。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位置与方向的新知识“东西南北”。(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出现一个冲突,希望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东西南北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方向,初步感知。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那是东,那是北……?

  生:早晨的太阳,房屋的面向等等。

  (出示儿歌)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自由记一记,指一指。

  师:我们一起来指指东南西北。

  师:指名换一个方向再指一指?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太阳一直从那里升起)

  生:“东南西北”不会随着人面对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而是固定的。

  师:谁再来用东西南北来说说教室内四周?

  (二)游

  戏明理:

  明确游戏要求

  游戏一:

  师:①需要四个人都背靠背,而且都被闭着眼的。

  ②在这情况下根据老师告诉一位学生所面对的一个方向?其余三位说出各自所对的方向?

  学生游戏,游戏后谈体会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也就是说东西、南北相对,顺时针分别是东西南北。

  (板书:东西相对、南北相对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南-西-北。)

  游戏二:

  师:你们是不是也想玩?(是)好!那你们听好了。

  师:每组南边同学站起来

  ……

  师:听好游戏规则。

  ①站着的同学闭着眼睛。

  ②让他转圈后朝着一方,让他说说其他三方。

  ③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分南北组游戏。

  ……

  玩好后提问:请学生说一说你是凭什么来判断的?

  生:也就是说东西、南北相对,顺时针分别是东西南北。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让学生闭眼转一转,说一说,师生共同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方向的辨认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

  三、拓展应用。

  (一)实践应用。

  师:假设你在某处迷路了,你能凭借什么确定一个方向?而后确定其它三个方向?

  ①分小小组互相说一说?

  ②指名说说,并演示。

  (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二)书本应用。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

  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哪边是北吗?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同步练P11.2

  五、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经典说课稿10-23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0

数学活动说课稿07-21

《数学广角》说课稿04-03

数学说课稿04-26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04-1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02-16

(经典)三年级数学说课稿06-09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2-16

数学教学说课稿11-1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