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4-06-24 09:51: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经典)高中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包括实验的组织和准备0.5课时)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

  2、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通过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问题探讨”导入,既与上一节内容相联系,又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的差异入手,便于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关注碳的来源和去向。然后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物质循环。在该部分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图, 明确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及主要形式。“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同时对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原则再次巩固。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四.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解题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不少学生会认为与消耗能量一样,生物也在不断地消耗着物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问题探讨――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它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石油等资源难道不能被耗尽吗?”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1)煤、石油等是人类从事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

  (2)煤、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2、新课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联系自己的身体,关注体内碳氧这两种元素的来源和去向以及碳氧的来去形式。关于碳循环的过程,指导学生识图,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讨论,进而深入理解参与碳循环的生物类群和各生物类群的具体功能。启发学生归纳出碳循环的形式和范围及特点。概述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同之处:在物质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方向的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简图,搞清楚两个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形式

  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主要讲清楚以下要点: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这是所说的“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这里所说的“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物质的单纯移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联系生态环境的实际,如滥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对碳循环的影响,引出温室效应这个话题。 “温室效应”是近年来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温室效应的存在。对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包括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对策)。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尤其是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复习前面的物质鉴定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实验设计的控制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对照原则等。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区别: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

  特点

  范围

  (2)联系

  两者是______进行的,彼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都离不开物质的_____和 _____ 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使能量沿着______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的在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课堂作业p104练习

  4、小结:本课重点是以碳循环为例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形式

  3.碳循环的范围和特点

  4.碳循环的过程

  5.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2.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生物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是苏教版必修2第4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介绍了基因突变的概念、特征及原因,并且讲述了基因重组和DNA重组技术。本节内容紧密联系遗传物质基础、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以它们为基础加以深化,同时,又是学习第五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属于理论型,对于新鲜的事物,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加以分析总结,同时,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在重点处引导、难点处点拨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1.说明基因突变的定义、特征和原因;能够总结基因重组及意义。

  2.通过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综合分析及小组讨论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体会生物学的奇妙之处,增强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为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基因重组。让学生去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和DNA重组技术会比较抽象,所以教学难点为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和基因重组。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俗语,设疑导入。

  我会提出俗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询问学生,这反映了一种什么生物现象?在学生激烈的探讨中引出课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通过俗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程中,同时结合问题将学生带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中,为新课展开环节奠定了基础。

  2.新课教学

  本节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基因突变。

  我会先简单介绍美国医生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小故事,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正常人的'圆饼状红细胞和病人的镰刀型红细胞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我会展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并提出疑问:病人的血红蛋白的一条多肽链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和基因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从而引出基因突变的定义。

  接下来我会将基因突变与癌细胞建立联系,让学生去讨论并交流,得出基因突变的原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对于基因突变的特征,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上“不同生物不同基因的突变频率”的表格以及“果蝇眼色遗传的不确定性”示意图,让同学们去发现问题,总结特征,我再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明白基因突变的特征有发生频率低、方向不确定,随机性;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第二部分:基因重组。

  在这一部分,结合前面学过的遗传规律,我会展现“鸡冠形态遗传示意图”,让两个小组代表以竞争的形式到黑板上来写出各表现的基因型,让他们明白生物除了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也能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第三部分: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这一部分知识较难,在以后的选修部分也会重点讲解,我会给同学们播放一个关于重组DNA技术一般过程的生物学视频,然后让同学们前后4人为一组,交流重组DNA技术的步骤,并找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我再进行补充讲解,以突破难点。最后我会给同学们展现科学前沿的重组DNA技术应用实例: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到生物学的奇妙之处。

  意图:在以上部分,我多次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提问、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理念,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3.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会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化。

  4.布置作业

  对于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一样的需求。我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必做作业是做一些与本节内容息息相关的练习题目,选做作业是查阅与基因连锁相关的知识,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重点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复习,我本着直观、简洁的要求,板书如下:

高中生物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高三生物教师,我说的教科书是高三生物选修课本全一册,这册教科书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二生物必修教材的基础上的一册选修教材,通过这册书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价值

  1、知识构建功能:这册书共分6章,通过这册书的学习,让学生完成以下知识目标:

  (1)理解人体的稳态是如何调节的,知道免疫的过程和意义

  (2)理解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了解C3植物和C4植物的结构特点,理解如何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掌握固氮微生物的类型及氮循环的过程。

  (3)了解细胞质遗传的原因及特点,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及应用,理解基因的结构及人类的基因组计划

  (4)了解什么是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及应用,掌握细胞工程中的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要点及这些技术的应用

  (5)了解微生物的类群,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掌握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及应用

  (6)自学能力,即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和阅读教材,能把一些基础问题找出来并解决,并能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理解、分析、总结。

  2、能力培养和实践操作功能

  (1)培养学生能根据书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及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高三生物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做出假设和预期等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能力。

  (3)明确实验原理及操作中的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

  (4)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过程

  (5)能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解释身边的`常见的现象

  3、心理教育及情感教育功能

  (1)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培养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求实精神

  (2)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承受失败和压力,以平静的心态对物对人的能力

  (3)通过生物学家在探求科学真理上默默而又执着的精神的介绍,培养他们不畏辛苦,执着追求的品德

  (4)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

  (5)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课程价值达成度

  1.内容选取:

  (1)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高二生物的升华,是对高二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对高二没有涉及到到由于生物学的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而生物书的编排内容比较滞后的一种补充,更注重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各章节内容紧密联系,都围绕一个中心——服务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角度展开内容的编排,比如人类首要的问题是生存,所以第一章就介绍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营养和免疫,而人类的生存中最关键的就是吃饭,所以第二章介绍的是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尽量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在所有的方法中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它带来人类的便利正越来越明显。所以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而在这些高科技的工程中又常常需要微生物来帮忙,比如基因工程中就用到了细菌,或用它的质粒用我们做运载体或用它小小的身躯做受体细胞,通过它的大量繁殖为我们人类生产许多有用的东西,如胰岛素、干扰素等

  2.内容组织:

  这一册书是在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而开设的,是对原有知识的一种补充和拓展,所以学生学起来要比在高二刚接触这门课程要容易入门一些,比如高二讲过光合作用,在高三再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就容易领悟一些。还有象基因重组在高二讲自由组合定律时已介绍过,那么在我们讲基因工程要用到基因重组就不用太费劲去讲。但毕竟这本书要比高二的知识更加抽象、更加尖端,也就是事情虽然在身边但道理却很深奥,而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又很难,所以学生学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尽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互动——探究的学习,并且多采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3.形式特征:

  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多种形式把内容呈现给大家。要求学生必须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以正文黑体的形式出现:需要了解或辅助说明某些内容的以小字或小资料形式出现:专业性太强、需同学们简单了解的又以“选学内容”出现;而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书的旁边还有许多小资料以及还有一些致课外读,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增长了知识。而且书上还有许多图,使本来比较抽象、高深的知识形象、鲜活起来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和改造

  1.加工和改造教科书的视角

  高三选修这本书既然是对高二知识的一种补充。那么很多内容都和高二有直接联系,完全可以把它和高二知识进行整合,比如第六章《人与生物圈》,和高二的第七章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就完全可以以高三的知识点为线索把高二的知识进行一下复习和穿插,这样既使知识系统化,又便于学生形成整体感觉,而且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其实自己就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一定要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唯一的家园

  2.加工与改造教科书的途径

  这本书的知识点是:第一章 稳态的平衡如何维持及免疫过程;第二章 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及生物固氮过程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过程及应用 第四章 细胞工程及作用 第五章 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这些知识点中,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重点知识也是一个难点知识,一方面是它在现在生物科技中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它和人类关系密切,它的发展确实解决了人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健康问题,粮食问题及环境问题等等,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教科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特别是教科上表述不够详尽的知识,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书上对二次筛选,介绍的不祥细,我广泛涉猎相关的资料,通过上网等途径,自己先学习、研究,然后将资料尽量清晰、简捷的呈现给他们,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为了做到教学统一,我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比如对书本上一些比较难而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知识,我就鼓励他们亲自去查资料,这样就更容易把学习中的疑惑自已解决,既增长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高三学生既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完全不用老师一一讲解,可以把很多时间、很多学习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比如他们能说的老师不说,他们能懂的老师不讲,在课堂老师就是一个学习的引领者,问题情景的创设者。

  3.教材不足:

  (1)这本书中很多实验就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是做不了的,所以,这些实验的安排就显得有些形同虚设。

  (2)有些内容介绍得不清楚,比如在讲免疫时的效应T细胞能否杀死抗原,表达的不好,而又没有地方可查。

高中生物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课来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学生已经学习了制作临时装片、高倍镜的使用及细胞膜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课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学习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学过了高倍镜的使用和细胞膜,但由于线粒体等细胞器比较小,它们的内部结构很难细致的观察到,并且功能也较抽象,因此这节课采用显微投影、动画等直观方式深入学习,以降低这节的教学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能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2、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图的观察及分析,提高观察、分析和类比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细胞亚显微结构的认识,初步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几种动物细胞的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将采用:模型和多媒体展示等直观教学,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认识细微的结构并理解抽象的功能。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放映某玩具工厂忙碌的车间的视频,并提出问题:

  (1)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

  (2)细胞中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者车间吗?

  (3)细胞中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试着举例说明。

  我提问前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存疑思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可以说出“分工合作”这一关键词,并且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的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可能无法准确回答,此时便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由此引出课题: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2、新课展开

  (1)结合学生之前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高倍镜的操作基础,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实验,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同时请学生记载和描述观察到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布和形态,之后展开组内和组间交流讨论,通过高倍镜观察细胞,解决细胞中有什么结构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微观世界的细胞。

  一方面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高倍显微镜是之前学生熟练掌握的,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另一方面,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化站”,认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之后学习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的基础,因此用这种动手操作的方法能让他们在直接经验中初步直观感知这两种相对重要的细胞器,同时锻炼用科学的语言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2)借助显微投影和功能动画,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看的过程思考:

  ①线粒体和叶绿体有哪些形态,由几层膜构成,膜分别有什么特点?

  ②线粒体和叶绿体功能是怎样的?是怎样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由于线粒体、叶绿体又比较小,只通过上述的观察实验,学生不能深入的观察到双层膜以及内膜向内折叠增大酶附着位点等等这些特点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采用显微投影的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真实细微的形态并尝试画出这两种细胞器的结构。而这两种细胞器的功能是动态的,抽象的,因此我将采用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功能动画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结合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和课本内容,解决细胞内还有哪些细胞器、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分别是怎样的问题。

  由于剩下的细胞器并不少,学生不能系统的回答上来,这时请学生在学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立体模型及功能动画,并请代表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这两种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两种在结构和功能上略有相似的细胞器。之后请学生以喜欢的方式介绍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采用这种多元半自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锻炼他们用直观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也能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和理解。

  (4)让学生观察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①类比归纳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异同点。

  ②总结归纳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这四大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内容相对比较分散的这节课来说,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能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3、小结作业

  我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安排课后任务: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材料,尝试制作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将问题延伸扩展,真正让学生发散思维,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图画式板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复习,板书如下。

高中生物说课稿5

  1.说教材

  1. 1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极其抽象,主要描述的是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与已经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等密切相关。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关键,也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1.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a、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b、理解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

  c、联系有丝分裂,掌握精子形成过程

  d、了解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进一步巩固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2)能力目标:a、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b、通过观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学生参与游戏表演,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

  b、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加深学生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1.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a、减数分裂的概念

  b、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a、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的理解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c、精子形成过程

  2.说教法

  根据该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素质教学理念,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

  (1) 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

  (2) 运用游戏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预习和讨论分析能力,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4) 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用具:8根橡皮绳,多媒体,幻灯片

  注重于设计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渴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学习愿望的教法,使学生真正愿学、乐学、会学。

  3.说学法

  由于知识的抽象难懂,教师尤其应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进而会绘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

  4.说教学过程:(两课时)

  我想,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这部分内容尽管抽象、难以理解,但只要教师运用教学得当,学生还是能够体会、理解的。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认真预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

  2、把课桌椅往后移,腾出半个教室为游戏做准备。

  4.1设置情境,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投影图片,以问题导入:(1)生物体如何保持其前后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2)精子和卵细胞是怎么来的?它们的染色体与体细胞一样吗?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从而引出受精作用及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的意义。

  以问题“何为减数分裂,它与以前讲的.有丝分裂有何区别”过渡到减数分裂概念的讲解。概念可请学生联系有丝分裂,结合课本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分析,弄清“减数”到底是减什么?减多少?为什么会减?怎样减?从而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4.2游戏教学,愚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课前预习精子形成过程,体会染色体行为变化。上课时先动画演示精子形成过程,教师帮助整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然后开展学生游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

  游戏方法:橡皮绳代表纺锤丝,四高(两男两女)四矮(两男两女)八位学生代表染色体,男女代表来源,身高代表形态,同样高的两个男生代表姐妹染色单体,其他也一样。另外再请课代表做指挥,其余学生帮助纠正错误,按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游戏。

  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课后以坐标图的形式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4.3前后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回忆导入:1、受精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如何?2、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如何变化?请学生画坐标图。3、联系有丝分裂,请学生画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曲线图,并与减数分裂的曲线图进行对比。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4.4融会贯通,适当引导,提高分析能力

  请学生快速阅读卵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比精子形成过程,找出两者的异同点(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的理解。

  投影几张细胞分裂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分裂,是什么时期,要求讲明判断依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细胞分裂图判断方法,强化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投影一些事先精选的习题加以巩固。

  5说板书设计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一、受精作用

  精子(n) 卵细胞(n)

  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 受精卵(2n) 减数分裂

  (♂)生物体(2n)(♀)

  二、减数分裂的概念

  复制一次 分裂两次 结果:染色体减半

  三、精子的形成过程

  染色体复制 联会、四分体 着丝点分裂 变形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精子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裂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四、卵细胞与精子形成的异同点

  相同点:过程相同,染色体行为变化相同

  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均减半

  产生生殖细胞数目不同

  不同点: 产生细胞种类不同

  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6说巩固

  通过投影一些习题,进一步强化减数分裂的概念及精卵细胞形成过程等重点,易化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变化规律及精子形成过程等难点。

高中生物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但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可以为高三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研究经典实验,从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

  (2) 过程与方法: 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

  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

  二、教法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习惯。所以本节课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其学会学习。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3、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是许多科学家长期不懈探索的结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学家们是如何做的呢?他们的巧妙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呢?今天我们就循着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学习科学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奥秘。

  (二)高屋建瓴,讲授新课

  首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题思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将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置于这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学生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一:探究植物对空气的影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吗?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

  植物能产生动物呼吸和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气体。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来的研究表明“更新”的实质是吸收C02释放O2)。

  1、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不久小鼠死亡,蜡烛也熄灭。

  2、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则小鼠不易死亡,蜡烛也不易熄灭。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氧气是植物在什么条件下、在哪种结构中形成的呢?

  探究二:探究绿色植物释放氧气条件和场所——恩格尔曼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黑暗中

  明暗对照

  光束对照

  1、好氧型细菌在黑暗中是均匀分布的;在光照下分布在被光照射到的叶绿体的部位

  2、好氧型细菌分布在被极细光束照射到的叶绿体部位

  光照下

  植物释放氧气的条件和场所分别是什么?

  氧气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由植物的叶绿体形成释放的。

  绿色植物产生氧气需要光照条件,反应场所是叶绿体。

  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中的氧是来源于反应原料中的水还是二氧化碳呢?

  探究三: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来源——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或者是二氧化碳)。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设计实验

  A气体无放射性,B气体具有放射性;而且等体积二者的质量比为8:9 。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

  以上三个实验向学生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应该能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以萨克斯实验为素材,让学生按照以上讲述的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它产物。

  课堂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产物------萨克斯实验

  根据所给材料,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设计实验证明“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黑纸片、蒸馏水、酒精溶液、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解析:本实验的学习是以探究式实验题型的形式出现,同学们借鉴上面几个实验的方

  法和原理,通过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相应现象、结果和结论,然后师生再共同总结归纳。这里要强调实验步骤设计的因果关系和需要注意的实验细节,以及实验原则的应用。

  实验步骤分析:

  Ⅰ

  ① 对正常植株暗处理

  消耗原有营养物质

  ② 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体现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 光下再培养一段时间

  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④ 酒精加热脱色

  防止绿色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⑤ 用碘液处理脱色后的叶片

  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⑥ 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萨克斯的实验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之外还有什么?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碘液处理

  酒精脱色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曝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变成蓝色,而遮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不变蓝。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三)梳理归纳,简要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了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再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中的四个经典实验我们探究得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能;产物有淀粉和氧气;而且知道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反应物水.

  (四)反馈练习,作业延伸

  1、如图某植物经过暗处理后,其上的叶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时间,然后脱色并用碘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变蓝,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如图甲是绿色植物在有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装置图;乙、丙和丁是另外三个实验装置图.则验证绿色植物是否在有光照条件下释放出氧气的对照实验装置图和验证在有光照条件下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氧气的对照装置图依次是( )

  A、乙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乙

  D、丙和丁

  3、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NaOH溶液、蒸馏水、酒精、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此题的用意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学以致用意识。

  五、板书提纲

高中生物说课稿7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含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细胞内的四大类有机物,以及对油脂、糖、和蛋白质的鉴定。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生物体内的无机物之后并对以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物质的代谢、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做了铺垫。本节课是整个高中生物的基础,其中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对四大类有机物的鉴定是整个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细胞中的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并对组成生物体的无机物有了清楚的认识。对了解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有一定的求知欲。但缺乏有机物的相关知识,以此对各种有机物的化学结构尤其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过程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高中生在实验推理方面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很好掌握对各有机物的鉴别实验。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目标:

  1.四大有机物的相应特点,及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脱水缩合生成肽链的过程,以及此过程中有关 氨基酸、肽键等数目的计算。

  3.了解油脂、糖类和蛋白质鉴定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能说出对四大有机物的检验现象。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观察和模仿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逐步形成唯物主义论的观点。 2.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4)重点和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重点:糖的分类

  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的过程。 四大有机物的检验现象。

  难点: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的`过程。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本节课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把蛋白质多肽链的形成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点评法和点拔法

  本节课把点评法和点拔法自始自终贯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适时得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3、自学导思法

  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的区别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互相讨论,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本节课学生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实验、分组实验、观看动画、结合教材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2、实验探究法: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拔,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说教学程序

  (1)导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我们每天用餐时你有没有想过每种食物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常见的食物)。同学们一起说出各种食物的主要成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构成生物体的四大类主要有机化合物。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机物呢?留3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自学碳化合物的内容,指导学生和前边无机物相比较总结有机物的概念,并举例说明。PPt展示各种有机物的碳骨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有机物的结构。

  (2)情境:我们吃馒头的时候嚼在嘴里会感觉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呢?PPT展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胰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从而引出单糖、二糖、多糖的概念,并举出常见的实例(棉花、土豆)。同时指出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原和淀粉是植物和动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情境:图片展示:北极熊,企鹅、海豚等是怎样来适应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的?;细胞膜中的磷脂;干旱地区植物叶面的植物蜡,引起心血管疾病的胆固醇,请同学们试图并总结脂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情境: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蛋白质瘦肉、羽毛、指甲等实例,以及酶、抗体等与生命活动有关的蛋白质,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是有一些更小的有机物组成,留5分钟时间让同学们阅读蛋白质合成及结构,小组讨论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回答,什么是二肽,什么叫多肽?最后老师讲解指正,动画显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以及肽链折叠形成具有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加深学生对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做游戏来演示脱水缩合的过程。

  人类或是其他的生物体之所以能在地球生繁衍,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在所有的食物体内有遗传物质—核酸,让同学阅读核酸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我们知道了生物体能的四大类有机物,那么怎样鉴定呢?或是怎样鉴定一种食物中含有哪些成分?分小组分别进行四大类有机物的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小组间讨论交流实验心得,总结结果,并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小结:新课讲完后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内容总结。

  巩固和反馈:进行课堂练习达到巩固的作用。布置作业本着由简单着手的原则,主要布置简单的题目,最后留两道选做题,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调理清楚.

高中生物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这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二、说教学依据:

  学生对外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的方式,再转入对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阅读科技类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筛选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让学生抓中心句,整理归纳各部分内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五、说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

  1.给重点字词注音。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四)教师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学生自由展示课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关材料。教师也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等等。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必须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五)迁移拓展: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六)课堂小结《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七)板书设计:

  是什么 逻辑

  生物入侵者 怎么样 顺

  怎么办 序

高中生物说课稿10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

  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识记:理解

  2、 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例如: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物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中学 ×××

  严格的说课稿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简析教材,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节为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二章

  第一节的内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该内容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讲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2、阐述教法,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 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这一部分一般几句话带过

  3、指导学法

  4、教学过程。这是重点部分,你怎么设计的这堂课,想要怎么对学生讲,都要用简洁的方式把你的教学过程说给老师们听。特别注意在这一点,不是讲课,是说课。这也就意味着一些众所周知的知识性内容没有必要像当时在面对学生一样讲的那么仔细。只需要讲出你的教学思路即可。要不然时间不够的。一般说课的时间是10—15分钟。教学过程要占一大半

  5、教学效果分析。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说课稿11

  教学理念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是关于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就要从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开始学习。教材在利用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能力目标:

  ⑴ 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⑵ 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3)并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 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针对大多数学生喜欢分组实验,喜欢亲自动手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并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学生的总结水平有限,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高中生物说课稿12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 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 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 说学法:

  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 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1、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 利用多媒体演示 “渗透装置实验”

  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

  学生推测:

  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

  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

  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

  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死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对外界溶液浓度有何要求?把已发生分离不久的细胞放入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 细胞渗透失水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 细胞渗透吸水

  让学生讨论:如果不用浓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细胞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的知识,并用动画对学生结论进行验证。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靠渗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细胞会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这与成熟区细胞是吸水最活跃的部位相呼应。

  讨论:农业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烧苗”现象?为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渗透原理来解释。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 电脑动画模拟植物根吸水、利用、运输、散失的全过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举日常实例让学生归纳蒸腾作用的意义。

  (三)结合实际进行课堂小结: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护植物的根毛,同时要去掉大部分叶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把两部分知识统一起来,同时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四)课堂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五、效果预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俗语引入,激发兴趣,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给学生以生命现象及过程的动感和真实感,突出了重点,渗透吸水,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它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的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第五章第一节。接下来我从以下三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节内容有初中生物学作为基础,与化学也有一定的渗透和联系,因此应做好旧知识的调动和学科之间知识的迁移。这即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代谢作用做好铺垫,本章节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主要内容

  本章节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问题式探究模式,以问题为纽带。

  本节从开头就创设了“问题探讨”的情境--200多年前斯帕兰札尼有关探究鹰消化食物原理的著名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明确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酶起了重要作用;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述,而是引导学生对有关前人的认识科学家对酶的认识过程的一系列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又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酶的特性,这使得学生基于问题解决构建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本教材的编制合理,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3、教学目标

  教育总是具有教育性的,随着生产、科技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教师更应该重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据国家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我国素质教育要求把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细胞代谢的概念。

  b、酶的作用和本质。

  c、酶的特性。

  d、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b、介绍生物实验常用的方法,理解掌握设计对照试验的原则;

  c、让学生理解欣欣向荣的生命体所需的'能量,需要复杂的化学反应。

  (3)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不畏艰辛,追求真理的态度,树立坚韧的人生态度;b、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

  在确定了教学任务,具备了相应教学内容之后,教法选择成为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整个教学中,坚持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讨论、谈话、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2、学法指导

  根据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具体学法;通过指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展开的,我分3个层次来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在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我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

  (1)人体内每秒钟要进行上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为何能如此快速、高效、有序、顺利进行的呢?

  (2)化学反应需要能量,使参加化学反应的分子要从常态变为活跃状态,那么酶是否提供了能量而加快了反应速率呢?

  (3)酶是如此的神秘,但科学家们还是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你揭开它了吗?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引导学生总结酶的作用。

  (2)通过形象比喻,使学生理解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3)通过一系列以往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解释酶本质及树立学生的人生态度。

  (4)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和形象比喻是学生理解和运用酶的特性。

  3、深入钻研,总结提高

  将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酶的本质。

  酶的特性。

  ( 2 ) 教学难点

  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3)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突出最本质、最主要的知识、一句因材施教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原则,再出示练习,分为巩固题和运用题。

  板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活细胞

  酶的产生

  催化

  酶的作用

  大多是蛋白质,少数RNA

  酶的本质 大多是蛋白质,少数RNA

  酶的特性总结: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有高效性和专一性,但还必须要有一定的适宜条件。

高中生物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②叶绿体中的色素

  ③光合作用的过程

  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依据:

  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

  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2、教学手段:课件、录像、投影仪三、学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教师指出:

  (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

  (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小结〕:(板书)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设计意图: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

  (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

  (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习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略

高中生物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苏教版高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基因分离定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这3部分内容,共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此次说课主要围绕第1课时展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这位学习本节课做好了铺垫,同时学习本节课也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和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相关计算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必修2教材中起到了呈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初步了解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这也为本节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毕竟两个知识经验之间距离太长,此外关于如何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来分析杂交实验,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还是十分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多采用直观展示法、讲解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性状分离的概念,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说出基因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及运用遗传图解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学习,认同敢于质疑、勤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性状分离的概念和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把分离定律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我会采用复习的方法进行导入。提问学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揭示了什么现象?接着介绍,最先揭示遗传相关规律的科学家是孟德尔,然后顺利引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孟德尔两大定律的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由俗语导入,并简介科学家的小故事,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

  2.新课教学

  在新课讲授部分,主要分为4小部分进行教学,分别是:性状分离概念、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测交实验和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会简述孟德尔实验的过程,并提问,子一代只表现出亲本的性状,是否控制另一性状的基因发生了丢失?以此加深学生对于该实验的思考。接着结合着实验中的现象讲解表现型、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然后我会将孟德尔统计的7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结果展示在多媒体上,并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计算显隐性性状数目比,随后师生共同发现,对于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子2代显隐性性状之比为3∶1,并追问学生,这是否是偶然现象?以此顺利的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对于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由于过于抽象,并且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着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梳理与讲解,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用遗传图解对其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讲清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概念。这样设计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性,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对于此部分知识形成初步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但是上述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只是一种假设,孟德尔是如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顺利进入到第三部分知识的学习。由于前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运用遗传图解的方法,在对测交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结合教材进行推算,在学生充分讨论结束之后,提问学生上黑板进行讲解,并集体纠错与改正。像这样,将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帮助全体学生刚好的学习。

  最后在证实了孟德尔的假设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并提问,教师做好补充,从而最终共同得出分离定律的内容即:成对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巩固提升

  在巩固提升环节,我会继续追问学生:基因型和表现型具有什么关系?预设学生在充分思考后,结合一些生活实例能够说出基因型很大程度上决定表现型,但是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型有时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帮助学生理解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4.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强调出本节课的核心要点。

  5.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环节,我组织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便于展开后续授课,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在板书上主要呈现了关于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和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谱,这样设计,重点突出,更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说课稿02-23

高中生物说课稿06-10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04-20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04-14

高中生物说课稿15篇02-23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01-28

(优秀)高中生物说课稿4篇10-26

高中生物说课稿(合集15篇)06-10

高中生物说课稿15篇[实用]06-1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