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23 09:23: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化学说课稿15篇[优选]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说课稿15篇[优选]

化学说课稿1

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实验室制备氧气。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学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性质活泼的氧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课程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得新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及验证氧气的性质。

  (3)、知道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4)、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5)、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2.难点:制取氧气的仪器连接和组装,氧气和验满和氧气性质的实验。

  二 学情分析

  <一> 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会更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 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及当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和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用PPT向学生展示几张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工作图片,然后提问:在这类特殊环境下,人们是怎样呼吸的?如果在实验室,我们又会怎样制取氧气?层层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探讨。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水的电解,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

  <二>实验探究,探究新知

  我会向学生系统的说明实验室制取气体应该遵循的方法步骤。

  实验探究1:学生根据我给的资料卡,讨论出最佳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就能分解出氧气。但是速度很慢

  实验探究2:学生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加快,学生再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药品,探究实验,相互讨论总结出最适合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在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

  化锰,并且根据对二氧化锰的后期处理,发现催化剂的存在,并且定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联系生活,扩展新知(5分钟)

  让学生根据催化剂的性质,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催化剂,我会适当引导,把生活和化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兴趣。 <四> 科学探究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 二氧化锰制取氧气(15分钟)

  实验步骤(多媒体课件演示),根据演示的实验,学生能准确选择实验仪器。(对于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我会正确引导,让学生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化学说课稿2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1、本方案实施对象:

  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2:、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3、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4、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5、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认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学法与教法:

  1、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2、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化学说课稿3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从化工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分析,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处理相关物质之间的量的问题,培养学科之间交融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以及它在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学习重点】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学习难点】

  化学计算题中设答的量纲与物理、数学学科的区别。

  【时安排】2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是: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用高锰酸钾加热的方法制氧气

  (2)氢气和氧化铜加热条下的反应

  (3)用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下制氧气

  3、在4P+22P2的反应中,份质量的磷跟X份质量的氧气起反应,生成X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二、合作学习

  (一)学习教材例题P102,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吗?能否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来计算生成物(产品)或反应物(原料)的质量呢?

  例:在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中,水和氢气的'质量比为;那么,36克水完全分解能生成X克氢气;18克水完全分解能生成X克氢气。

  2H22H2+236436克()

  8克()

  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X。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设:

  写:

  找:

  列:

  ()

  答:

  (二)下面是某同学的做题步骤,请你帮他指出错在哪里。

  在做电解水实验时,要产生2克氢气需要电解多少克水?,同时产生多少克氧气/步骤对应步骤的解题部分

化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

  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

  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化学说课稿5

  确定课题阶段: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选择初三化学绪言的理由,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本课题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确定课题之后我进行了初步思考,发现了最重要问题:目前师与生之间是陌生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发现,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都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沟通学生,要从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准备工作阶段:

  所以我进行了课前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必须全面正确认识化学;二是要把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三是亲近化学,污染不是化学的错,是人类对化学的无知造成的。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课题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针对前面提到的师生之间陌生带来的问题,我利用暑假解决了问题。

  原则:

  1.“减负”原则;2.趣味性原则。

  内容:

  1.趣味实验。2.上网学习,分学习小组制作PPT汇报成果。

  具体安排如下:

  一是趣味实验。

  首先:学生想办法制得紫甘蓝菜紫色汁液。第二步:用碱面水和白醋做实验。第三步:从生活中找其它液体进行实验对比,并进行分类。突出化学变化到物质分类的规律性,落实对比方法和分类观。

  二是上网学习,分小组制作PPT进行汇报。

  我们创建了针对初三化学的“未来化学世界的博客”。

  主要意图:1、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提高兴趣,引导学习。2、初步培养接受、吸收、整理化学信息的能力。3、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表达、交流。

  课堂教学阶段:

  我从纵向: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怎么学化学;横向:意图—素材—知识—情感等四个维度介绍我的实施课堂教学情况。

  “什么是化学”这个环节有三个小环节。

  第一步:课堂导入。播放燃放鞭炮视频。

  导语:新学期开学了,对我们的一生来说都很重要的一门新学科要“开业”了,按照我们中国人习惯开业吧。播放结束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充气气球并扎破,对比研究提问,制

  造思维冲突。这个环节主要突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不同。

  第二步:趣味作业汇报。(展示图片)这是学生做的情况和收到的汇报作业。该环节主要落实学科思想为:1、初步了解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渗透分类对比的学科思想方法。突出变化到规律的过程。

  第三步:利用数学素材。(展示图片)我在课堂上利用了三角形稳定而四边形不稳定这一学生熟知数学素材。数学学科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与化学学科不完全相同,但现象背后探究本质的科学意识完全相同。化学变化与物质的内部(微观)结构有关。

  完成三个小环节的学习之后,化学的定义就呼之欲出了。在“什么是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三个素材知道了化学的定义,并有了好奇-成就感-欣喜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的学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首先讨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火的控制和利用入手的。让我高兴的是就此问题学生们课后在博客中留言进行交流。

  第二步讨论青铜器到铁器和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并引向现代生活与化学的关系,学习小组展示汇报。首先是化学之美:该小组展示奥运烟火到上海世博烟火,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展示了化学的美丽和神奇。

  当学生展示第二个主题“衣”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质的衣物让同学们触摸材质。当他们翻看标签的时刻及时渗透:查阅资料是认识物质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一学科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用于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品质这一重要的科学观。

  除此之外还有“食”、“住”、“行”等主题。下面部分展示一下“住”这一主题的学生展示情况。(播放学生展示视频35秒)

  学生的有些话语显得稚嫩,但他们准备的材料和内容远远超出我在博客中提供的素材。我发现,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实际上,第一个环节“什么是化学”是学生的认识从生活到化学的过程;第二个环节“为什么学习化学”是学生的认识从化学到社会的过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展示结束之后,借用同学们展示的内容共同感受了化学是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学科这一重要的学科观念,并鼓励同学们一定学好化学。

  在“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两个素材和网络资源等素材了解了简单的化学史和材料、能源、生命科学是化学研究的领域,并有了惊讶-思考-感叹-荣誉感到决心学习化学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重要的学科要怎么学习呢?

  “怎么学习化学”在这个环节我选择了化学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用语等三个小环节。

  首先,演示趣味实验。实验设计非常简单:NaOH溶液滴加酚酞→加入过量稀盐酸→加入碳酸钠粉末。形象描述为:“白酒变葡萄酒”、“葡萄酒变白酒”、“白酒变汽水”。主要意图:突出重点并与暑假趣味作业相呼应。

  第二步:宏观微观视角。

  20xx年版化学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提出“化学是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可见正确认识微观视角的重要性。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堂上以讨论数学学科中的线-点关系为例引入微观视角,并播放了一段视频。因说课需要以六倍速度播放。

  (视频播放)旁白:浩瀚的太空中寻找地球,穿过大气层,以一滴水的视角进入海洋,继续进入海洋生物体内,最后到达微观视角。

  该视频中涉及到宇观、宏观、介观和微观,面对初中生我们只强调宏观和微观。该环节

  通过视听立体感受微观和宏观视角的不同。

  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有趣的科学想象。

  关于未来医学的有趣想象:

  人造机器人,机器人再造小机器人,小机器人再造更小机器人,如此往复,最终造出来的小小机器人小到直接进入人体内修复损伤器官和部位,达到无痛治疗而痊愈的目的。

  该环节中升华学生的感受,通过美妙想象激发学生的美好憧憬和无尽的向往。

  第四步:讨论水的各种表达方式。

  在关于几种表达方式孰优孰劣的讨论中学生的意向很快指向了水的化学式。化学式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的。模型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思想。理解运用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用语,甚至书写某体裁文章都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最佳模型的选择过程。

  在“如何学习化学”这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几个素材,知道了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从而有了意外-思考-想象-向往的情感体验。

  对于本课题来说,掌握知识点不是目的,我们的教学意图是同学们初步全面正确的认识化学这一学科,通过学习活动纠正和完善头脑中的前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是课堂教学三个环节。

  下面是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假如没有化学—写在化学第一节课后》。留作纪念,今后学习更多化学知识后再次欣赏,感悟自己的成长。

  课后反思阶段:

  你喜欢化学吗?所有同学都回答:喜欢化学。这是封闭式提问,只求认同感。我又设计了这样的开放式提问:

  假如你要成为化学家,你想研究哪方面的化学?

  有41.7%的同学填写了想研究医药方面的化学。

  今天不一定决定未来职业,但这种愿望是同学们继续学习的动力!也是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不难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触动孩子们内心世界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会带来无尽的前进动力。

  结束语:

  在设计、备课、上课、反思、整理说课稿的过程中我真切体会了“功夫在课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备好绪言课备的不只是一节课,是整个初三化学,甚至是整个基础化学教育。

  我想,对一个老师而言,用心上课就是最好的课。

  我的说课结束了,请您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张锋旺,来自尉氏县南曹乡中心学校。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溶解度。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

  溶解度在整个第六章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在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结晶做好铺垫。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在利用数据研究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情与学法分析:

  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难度不大。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即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启示法、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引导启发法: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发现归纳,使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3、归纳总结法: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图应用,可以通过阅读、学生间交流讨论,总结。此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时我首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谁能说出二者的转换方法?”学生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问:“实验证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那些?”学生会说与溶质、溶剂有关,还跟温度有关(打开课件)问:“怎样来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呢?大家不妨讨论一下。”引导学生:物质溶解性是难于直接测定的,能否用一个可测的物理量来表示一种很难测定的物质的性质?用溶解“最大量”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这个溶解“最大量”就是这节我们学习的溶解度。接着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何为溶解度。

  (二)、讲授新课

  1、固体物质溶解度:

  播放课件:展示三张图片,图片1质量相同的溶剂,一个温度为10℃,一个温度为40℃,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同一温度下。图片2温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溶剂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一定溶剂中。图片3溶剂质量相同,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达到饱和状态。得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应定温度、定溶剂的量,定状态。学生阅读教材168页内容,(播放课件打出溶解度的定义)注重指出“三个条件”。问:你能理解这样规定的意义吗?学生思考讨论会得出:只有做出以上规定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才有意义。

  学生讨论:20℃时KNO3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克。或说: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

  (播放课件)让学生简单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反馈练习:

  1、某物质在20℃时溶解度为21、5g,其含义是什么?

  2、我来当法官:

  (1)、在20℃时100g水中溶解了23gNaCl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23g;

  (2)、在20℃100溶液中含有溶质23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g;

  (3)、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的溶解度为36、5g;

  (4)、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5g。

  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1)(2)(3)句的错误之处。对表现好的小组大家鼓

  掌激励。

  问:“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怎样表示这种变化关系,最直观、形象,又便于应用呢?”学生思考引出溶解度曲线图。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

  我们用纵坐标表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通过绘制观察NaCl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播放课件)学生自己领悟绘制的方法。“学生自己阅读教材169页6——10表格KNO3的溶解度并将图6——15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好,小组内展评。”

  让学生阅读教材169页图16、17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出曲线所表示的信息。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播放课件)请同学们看图a 、b点表示的含义,学生讨论得出:曲线上的点即a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为饱和溶液;b点(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为了增强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然后播放课件中的两题学生交流讨论当堂完成。教师巡视点评。

  3、气体物质溶解度:

  介绍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播放课件)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着重指出它们是体积关系没有单位。然后说:大家想一想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立即回答: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 049体积氧气。追问:生活中有这些现象,打开可乐饮料瓶盖会冒泡;喝过可乐后会打嗝。谁能解释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气体溶解度的特点: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少而减少;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少,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然后学生小组抢答:1:打开健力宝瓶盖时我们为何会看到有气体冒出?

  2:给水加热时我们为何可以看到水中出现气泡?

  4、留下问题:

  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怎样将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这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结晶。

  (三)、(由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疑惑?

  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又设计了三个达标测试。目的检测学生对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由学生同时动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而后统一答案。

  (四)、达标测试:

  1、(20xx)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

  问题:

  (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g。

  (2)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A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假设升温过程中水的质量没有变化)。

  2、(20xx)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g。

  (2)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

  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五)、作业:教材170页观察与思考,173页4题、5题。

  五、板书设计:

  溶解度

  1、固体物质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1)、绘制方法;(2)、曲线图表示的意义。

  3、气体物质溶解度:

  影响因素: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这是我设计的板书,这样设计条理清晰,简单明了,能突出要点,便于学生记忆。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化学说课稿7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九年级中考化学《常见的酸和碱》专题复习。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学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获得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高效课堂强调:高效的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来满足“三大目标”:第一,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自选超市”式的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第二,要使课堂成为“主阵地”,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第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帮助学生去实现事业的幸福和个人的成就。

  二、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复习常用的酸和碱的性质、用途,在内容的选取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物质,通过复习,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是理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考点地位:本课题内容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部分,在中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占分值较大。

  三、说学情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对知识点的学习相对比较独立,不能正确的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比如酸碱的定义;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问题,初学时学生会感到又多又麻烦,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书写水平明显有所提高。对于科学探究性题目,学生比较有兴趣,但往往是词不达意,描述性语言欠缺。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酸、碱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实验设计与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生活。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酸与碱的重要化学性质。

  难点:认识酸与碱的化学通性,形成初步的反应规律。

  六、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青花瓷》歌曲引入、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法,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从个与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适时地进行点拨和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还提升了能力。

  七、说教学流程

  (一)歌曲引入,知识回顾

  (二)介绍课题,明确目标

  (三)酸的通性,碱的通性

  (四)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五)完成板书,布置作业

  (一)歌曲引入,知识回顾

  在课前播放化学版《青花瓷》,以最强大脑为切入点,请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记忆歌曲中有关的化学知识点,然后进行知识抢答,目的是为了活跃学习气氛,同时将所知道的有关酸与碱的知识进行回顾。

  (二)介绍课题,明确目标

  板书课题为《常见的`酸与碱》复习专题,并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

  1.掌握常见酸与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酸和碱重要的化学反应及其简单应用;

  3.认识常见酸与碱的化学通性,形成初步的反应规律。

  (三)酸的通性,碱的通性

  【渐入佳境】在生活中利用盐酸除去铁锈的问题(让学生表述,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炉火纯青】展示给学生往年中考题,用左手表示盐酸的化学性质这个图,回顾盐酸的相关化学性质。

  【登峰造极】以盐酸入迷宫问题为例,复习相关酸的性质,并总结出酸的五点通性。

  【孤独求败】由酸的知识点过渡到碱的知识点,以例题为载体,同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以氢氧化钠入迷宫为例进行总结,最后的出碱的四点通性。

  (四)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回味无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构建知识网络图。

  (五)完成板书,布置作业

  【合作交流】本节课没有写板书,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为老师设计一份简洁,漂亮的板书。

  【布置作业】对于两瓶无色溶液,只知道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利用化学方法如何鉴别?(目的是对今天所复习的内容形成网络图,并可以利用酸与碱的通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八、说板书设计

  学生总结就作为板书设计,并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上交,教师只略微做些小的调整。

  九、说教学反思

化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课标是以海洋资源为明线,知识构建为暗线,但始终贯穿了一条方法线:即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本节课是对前面课时所学原理的应用,利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结晶等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也将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第二节《海水“晒盐”》的知识建构体系更加系统化;同时,本节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将为本单元的探究活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实验也对溶解、过滤操作起到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的同时并提升出一般思路,将以观念为本的教学体现出来。

  二、说学情

  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已经了解了蒸发、过滤等分离混合物的原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做到资源共享,而且做到智慧共享,不断完善孩子们的想法,并渗透从混合物中提纯和分离物质的思想和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方法及海水中的离子,了解粗盐的成分,通过了解粗盐不能直接利用到生产生活当中,使学生理解粗盐提纯的意义。

  2、通过去除粗盐中杂质问题的解决,归纳出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并提升总结出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由于学生提炼整合知识的水平不高,我认为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根据生活经验和本节学习,学生能彼此交流食盐的用途。重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通过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知道体现了元素的守恒观,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的学科观念。

  四、说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

  3.以问题情景驱动科学探究活动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法:(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二学习之旅,这里又分为三部分:一是发现之旅二是探索之旅三是应用之旅。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三构建知识网络,交流收获,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四课后延伸,反馈练习。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这节课的内容与食盐有关,如何做到教师善导,学生易入?我让学生从回忆海水晒盐的原理开始,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明确“蒸发”这种分离混合物的的原理。其二是让学生明确此法得到的盐是含有杂质的粗盐。而粗盐在生产生活中的利用价值不高,由此使学生明确“粗盐提纯”的意义。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第二环节:学习之旅】”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粗盐提纯为精盐。要解决这个任务我将学生始终置身于情境中,将学习的过程变为一个旅程,我设置了三个板块:发现之旅、探索之旅、应用之旅。

  板块一:发现之旅

  要除去粗盐中的杂质首先必须知道杂质是什么?所以,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晒盐的方法”及“海水中的离子”的'有关图片,使学生明确粗盐中既有不溶性的泥沙又有可溶性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等杂质。此活动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识图获得信息的能力。明确探索之旅的任务。

  板块二:探索之旅

  任务一、除去不溶性的泥沙。

  要完成此任务,我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出实验方案,然后交流方案,交流的过程中主要思考以下问题1、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是什么?2、除去泥沙的操作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据此,使学生明确“过滤”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接下来再让学生思考过滤需要哪些仪器?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构思出装置图。以此完成了旧知识的复习。为后面到实验室中去做好准备。3、过滤后的液体为什么用蒸发结晶而不用降温结晶?据此,加深对“蒸发”这种分离混合物的理解。并启发学生思考:蒸发过程中需要哪些仪器?注意哪些问题?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从海水中得到粗盐,是第一次结晶,而从粗盐中得到食盐是第二次结晶,这种提纯粗盐的方法就是重结晶法。并用图片呈现重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任务二、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这里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本68页多识一点,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加入的试剂有哪些?作用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是过量的?

  2、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什么?

  3、能否将氯化钡换成硝酸钡?为什么?

  完成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后让学生写出反应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方程式。再思考总结化学方法除杂质的原则,然后再结合前面两个板块的研究总结出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思想和方法。使思想得到升华。

  板块三、应用之旅

  食盐的用途。

  首先让学生思考制得的食盐有什么用途?学生畅所欲言,再此我再以信息冲浪的形式给学生加以补充氯化钠对身体的作用,以及工业用途和农业用途等,在此我特意让学生写出几种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分析体现了怎样的化学观念?个别学生如果没分析出来,我就让他们看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种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体现了元素的守恒观。

  为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设计了一组富有梯度的习题,用到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并且采用竞赛抢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交流收获,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一门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应用物质的学科。

  作业的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化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本节重点: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

  2.学生情况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美国布垆坶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练习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思想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既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

  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HCl溶液、NaCl溶液、CH3COOH溶液、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借助多媒体进一步阐明原因,从而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演示:NaCl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Ag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本质得出离子反应,为下一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作好铺垫。

  2.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让学生归纳本节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利用软件作以小结。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用计算机出示6道辨析选择题,通过学生应答给以成功或失败的乐曲,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化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物质的溶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一章第七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过渡和承接。

  从能力结构来说: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非常的普遍,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判断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学会简单的溶解度计算。了解什么是浓溶液,哪些是稀溶液,然后得出结论。学会用溶解度来表达物质的溶解能力。

  能力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的: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菜的咸与淡的讨论来引入新课,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亲自来配制溶液,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能转化,怎样转化?

  归纳总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反馈练习: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是,会有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化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的内容是化学学科人教版高中选修3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的第一节《油脂》。

  2、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糖类、油脂、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是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素,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中糖类、油脂、蛋白质,广泛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内容与人的生活、生命及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能够提高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化学”“生命的化学”,欣赏化学魅力,热爱学习化学。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此部分内容在必修2中均有涉及,在必修2中,糖类、油脂、蛋白质课程要求只是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在选修5中由于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有机化学基础,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则要求从结构角度认识油脂的性质,教学中要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思想。

  本节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烃的衍生物知识的延续和发展,从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延续发展到多官能团化合物。在学习本章内容的过程中即对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复习和巩固,加深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学习新知识。

  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油脂的性质和应用。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是学习本节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这些有机物在自然界有着广泛的分布,学生在生活中更是经常接触,具有较好的感性认识,是学习本节的另一有利条件。

  3、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

  ⑴油脂的结构、组成、性质。

  ⑵油脂的加工和利用。

  ⑶肥皂去污原理及合成洗涤剂知识。

  油脂的结构、组成、性质。着重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思想。

  油脂的加工和利用,着重强调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肥皂去污原理及合成洗涤剂知识,着重强调原理的相似性。

  4、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

  认识油脂、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油脂、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油脂的概念、用途以及物理性质;理解油脂的结构、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掌握油脂的化学性质;了解肥皂及洗涤剂的去污原理等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指导学习,培养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实验的本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严谨治学的品质。

  5、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油脂的概念、结构;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等概念。

  难点:油脂的结构、油脂的皂化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教师要从新课程教学本质的定位——“交往”的视角,正确认识和实践师生民主、互动、平等的相互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此外,还应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应用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为此,我采用了“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即采用“①创设问题情境→②提出问题→③分析问题→④解决问题→⑤强化迁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可以用迁移、替代、变换、延伸等思维方法进行突破。通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能力,并在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

  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生活中更是经常接触油脂,因此,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讨论、自学阅读、分析归纳、实验等方法,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

  ①创设问题情境→②提出问题→③分析问题→④解决问题→⑤强化迁移。

  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通过血液化验单中甘油三酯直接引入油脂的定义、结构。

  (二)教学过程

  1。油脂的'定义、结构。

  (1)先让学生写出甘油的结构简式,包括羟基在左边的竖式、羟基在右边的竖式、碳架横写的结构简式,再写出酯化产物。然后选取不同学生书写的结构简式,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对比、讨论、纠正。

  (2)以金龙鱼油的成分引入油和脂的区别及成分。

  对比讨论“酯”和“脂”的区别、“矿物油”(如汽油)与油脂的区别

  2。油脂的性质

  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组织教学

  问题一:金龙鱼油所倡导的膳食脂肪酸的均衡比例1:1:1的含义是什么?

  通过对金龙鱼的配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的区别,从系统命名法的角度理解n—3、n—6的含义。

  问题二:为什么食用油或者食用调和油的成分达到1∶1∶1的比例,就会变成固体?

  引导学生理解油脂的不饱和度与其熔沸点的关系。

  问题三:金龙鱼的配料中为什么要有抗氧化剂?

  引导学生掌握油质的性质及其保存,并理解油脂氢化的原理及目的。分析状态的变化、反应类型。

  问题四:油脂属于酯类,从其官能团出发,它还应具备什么性质?分析断键方式。

  油脂的水解反应规律与酯的水解反应规律完全相同。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也叫皂化反应。

  问题五:如何设计实验检验油脂的碱性水解产物,确定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实验步骤:

  (1)待测液(油脂的碱性水解后的滤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可以在此补充一元醇与邻二醇的区别);

  (2)待测液与氯化钙或氯化镁溶液的反应;

  (3)待测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五、课堂教学反思

  这节课突出“创设情境、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对比、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教师的协助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并让学生体会探索科学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突出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化学说课稿12

  ——探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四、说教法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1、钠保存在哪里;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学习到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过氧化钠遇到CO2和H2O会产生O2,加速燃烧。因此,灭火时不能用水和现场降温是关键。此时,学生们迫切想知道消防人员是怎么扑灭这场大火的。于是我顺势给出如下旁白:消防人员采用了含水较少的冷泡沫对大火实施覆盖式扑救,并严格把守冷冻车间储钠的仓库,经过近百名官兵三个多小时的欲火奋战,终于熄灭了这场大火……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化学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xxx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之后,继续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索。同时,本课题将为以后学习酸、碱、盐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求规律的学习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科学的精神。

  依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重点是金属的性质。依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和已掌握的知识,我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生讲解,通过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和反应条件,可推出金属的活动性。Mg大于Al大于Cu。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探究,学习新知)

  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操作Cu、Fe、Zn、Mg与稀盐酸的反应,另一组操作Cu、Fe、Zn、Mg与稀硫酸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燃烧的木条放在试管口。通过观察,两组都可以看到Fe、Zn、Mg与酸反应,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增加,而且点燃时有爆鸣声。但是两组中Cu都没有反应。通过实验,学生总结得出,很多金属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有些金属不与酸反应,因此,可以通过金属和酸反应的程度得出金属活动性Mg大于Zn、Fe、Cu对实验分析以后,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提问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角度分析,找出反应的共同特点?

  通过设置以上问题,将学生前后桌四个人为单位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表述自己的结果,其他小组予以补充,听完小组的发言后,我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行必要的补充。

  接着,点拨置换反应的概念。通过学生分析得出,几种反应都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进而向学生解释想具有这种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我的点拨,学生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表达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还实现了掌握知识,突破重点。

化学说课稿14

  一、 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的第四章&ldqu;非金属及其化合物&rdqu;的第四节内容。是继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氨是非金属元素氮的最低价化合物,是沿着非金属元素学习思路(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盐)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在生活中比教常见,重要的化工产品。

  二、学情分析

  1、 氨气在生活中常见,对部分物理性质已经比较熟悉。

  2、经过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学习,已经具备了继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用途,铵盐的共性。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分析、推理、及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氨气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认识方法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趣实验现象原因探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伯的故事,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氨、铵盐的性质

  依据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确定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

  利用课堂实验,结合学生生活接触(如我校喷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喷泉工作原理,再结合典例的练习,可突破难点。

  五、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实验探究,突破难点;适时点拨,释疑解惑。

  2、 学法

  自主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讨论。

  六、 教学模式(化学组教学模式-----三步达标)

  自主预习→自主检测→探究讨论→探究练习→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目标达到、时间把握合理,总体来说比较成功。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反思:

  1、 成功之处

  ① 线索学习法、归类学习法成功运用。新课程特别注重线索学习法和归类学习法,可以克服人们一直以来认为&ldqu;化学方程式记不完&rdqu;的困惑。只要能将所学物质归类,将反应的原理归类,将所学习对象用线索串起来,就可以达到高效。本节所学习的氨气、上节所学习的氮的氧化物、下一节所学习的硝酸、初中所认识的氮气和硝酸盐,形成线索,学生学习既有成就感又不会感觉繁杂。

  ② 学生学会提纲挈领式学习。本节课是很有化学特色的一节课,学习物质的性质、认识用途。在最后一个环节,由学生来完成课堂小结,既对本节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③ 大胆推测、质疑、辩论,提高认识。学生的预习只能是课本内容的浅显认识,要真正的体会课本的内涵和外延就要认真研读之后思考、辩论,在本环节,学生能积极提问解决了很多使用的问题如⑴易液化怎么理解⑵还有气体遇水显碱性吗⑶氨气与其他酸反应有白烟吗⑷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吗⑸氨水的溶质是氨还是一水合氨。经过全班的共同探讨,对所学习的.内容的认识更提高了。

  ④结合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的观察,感受化学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课所认识的对象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学生兴趣很浓;利用喷泉实验现象,引发思考,突破难点;通过化学家哈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不足之处

  ① 课堂上,能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效果、探究结果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已经掌握。但个别不善于发言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掌握在当堂并没有得到反馈信息,又待于作业和以后练习巩固。

  ②课堂最后归纳小结时,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对学生进行的归纳板书进行点评。

化学说课稿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板书: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说明: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

  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板书: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杯水+一块糖=?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教学过程:

  A组实验:100mL水+100mL酒精50mL一杯黄豆+50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观察现象。

  C组实验: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板书: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

  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延伸性研究

  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

  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有关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范文05-27

化学说课稿05-21

化学说课稿11-25

化学元素说课稿09-14

化学说课稿[优秀]06-23

化学键说课稿07-08

化学说课稿范文05-25

初中化学说课稿02-21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10-21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12-0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