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23 08:52: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化学说课稿(必备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说课稿(必备15篇)

化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电解原理》,下面我就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的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电解原理属于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电离、原电池,知道化学能是如何转变为电能的,因此电解原理是以上知识的延续,更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

  1.知识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②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

  ③能够正确判断电解产物,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电解方程式

  2.过程方法:通过对电解原理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知: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则是本节的难点即①电极反应的书写②电解产物的判断③电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及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本节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模拟、以旧带新、合理演绎等方式突破难点。

  【学法】利用问题和实验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

  三.【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我设计了引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实践应用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模拟生活中推销员推销净水器的所做的两个对比实验:(1)在一小烧杯中放入自来水,插入两电极通电,一会儿水变黄,说明现在的自来水污染严重。

  (2)在一小烧杯中放入净化过的水,插入两电极通电,一会儿水依然澄清。以此证明,他们推销的净水器是多么的重要。事实真的如此吗?以此引出电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引出电解话题,指出推销员利用电解原理进行推销,以社会热点话题导入新课。

  (三)问题探究,理解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研讨”活动,让学生分析电解NaCl的装置示意图,补充第一个问题:这个装置由哪几部分构成?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

  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总结构成电解池装置的条件,即电源、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

  再以学生以知离子在电场中会定向移动为起点,设计问题串,分析熔融NaCl中Na+和Cl-会移向哪极?再指出他们在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总反应是什么。利用多媒体进行微观演示,学生通过直观展示电解过程中的变化,离子移动方向、电子方向等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出电解、电解池的概念,指导学生学生利用学过的氧化还原知识书写电极反应式,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半反应、电极反应的概念,提出阴阳极的概念。

  本部分以问题引导,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小组讨论等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电解原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合作意识。

  (四)巩固延伸,突破难点

  多媒体展示问题组2:

  1、电解质电离的条件是什么?

  2、电解质溶液中,除了溶质电离出的离子,还有其它离子吗?

  追问:当电极周围存在多种离子时,是一起反应,还是有先后顺序?

  以问题串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二)电解CuCl2,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规范学生了实验操作,也为学生建立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观察、记录现象。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石墨电极一端有气泡产生,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帮助学生分析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并写出该电极反应式,在石墨的另一端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教师须强调生成的铜覆盖到电极的表面,而不是进入到溶液中,并分析其原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电解的实质。

  通过观察现象,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反应式。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五)归纳总结,完成学案中的课堂达标练习。

  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

  我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1、 教师“讲”占用的时间要适中

  教师“讲”占用的时间多,学生的交流讨论就不可能充分,表达不出自己的探究结果,不能激励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样教师的引导启发时间也不能太少,否则学生就不知道该赶什么,探究过程就会变得松散,缺乏重点。

  2、 教师的“帮助”要适度

  探究中点拨要适中,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放任自流,致使课堂处于失控的状态,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当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才能把握好这个度。

化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四单元课题四的有关内容,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他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的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指出了由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同时还指出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得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但是化学式的书写,主要是通过化合价来推求。

  从教材方面看,化合价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只知道了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则,还不会确定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且还没有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此对九年级学生说,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

  (1)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背景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另外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酸、碱、盐的学习。也就是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

  (2)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制定教学目标,据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使学生认识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②、培养学生对化合价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的能力

  ③、使学生懂得只有确实存在的物质,才能写出它的化学式。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3)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化合价》第一课时的学习,不但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化合价的实质,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在后续课中应用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快速而准确的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教学难点: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形成化合价的概念和理解化合价的实质。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九年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比一比,看谁最棒>、<动脑动手活动>、< 快速抢答>、<讨论与交流>等,特别是在课的最后我还设置了记忆化合价的过关游戏,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三、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认真分析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本着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则,我对本课教学的采取了如下方法:

  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成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合价规律 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说学法:

  依据本课教学方法和本节课概念性强的事实,并在认真分析我班学生接受情况后,我确定了本节课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实施“六字方针”---听、思、说、议、记、闯: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

  议――学会交流、记――巧妙记忆、闯――勇于闯关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六、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六个教学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 一)依旧带新,引入概念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是本节的难点。由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回忆学过的大量的化学式,使学生意识到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他们之间的原子个数比可能是不同的,但不是任意的。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至今,我们已学过许多物质的化学式,其中有单质,也有化合物,当然化合物的种类要比单质多得多。本节课我们把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放在一起,作些比较,看看还能从中总结出点什么,从而学一些新的知识,好不好?

  全班自然分为三个组,限时一分钟写出尽量多的化学式,以多者为胜。这时我投影学生写的化学式,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这许多化学式告诉我们,原子结合成分子时,相互之间不是以任意数目结合的.,而是具有确定的数值的。那么,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从而引出“化合价”的概念。

  (二)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成

  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什么元素具有化合价?此时,教师利用动画模拟NaCl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弄明白NaCl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MgCl2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最终真正明白为什么元素具有化合价和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合价规律:

  在学生了解了化合价的概念后,本节课还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何使学生及时尽快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大量具体的实例,自己寻找那些规律呢?我又一次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生动的呈现功能,先由电脑屏幕一次性地展示出几十种化合物和单质的化合价,引导设疑,启发学生观察、讨论和寻找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接着,我组织学生按座位形成的分组进行讨论,踊跃发言。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总结陈词,同学们很快便将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归纳了出来。

  (四)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这时让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发言,提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分析和出示有关资料:(1)可从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记忆。(2)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3)可以用分类法记忆。

  最后,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老师觉得:只需记住特殊的元素的化合价就可以了,比如说用分类记忆法:一价金属只有三种:钾、钠、银;三价的金属,一般是两种,就铁和铝,而且铁还有二价的时候,一般的金属元素多数是二价的。铜有二价的也有一价的时候。也就是说关于金属,其实就掌握钾钠银铝铁铜就可以了。另外让同学们注意:一种元素显不同化合价时的读法:如:FeCl3 (Fe +3价)氯化铁 FeCl2 (Fe +2价)氯化亚铁。

  非金属元素,主要记氧永远是负二价,氢永远是正一价,氯是负一价,这几种元素记住了以后,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其他元素的化合价。依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还有几个原子团的化合价要提,比如,碳酸根负二价、硫酸根负二价,硝酸根负一价,氢氧根负一价。还有一个,铵根是正一价,可用分类记忆法记忆,也可以依据原子团口诀记忆。另外,还需要同学们注意: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五)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复述回顾,然后再用多媒体提纲式显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一、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用来表示原子之间化合的数目。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并且失电子为正价,得电子为负价。

  结论:元素的化合价由正、负和数值的两个方面来表示。

  3.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三、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四、化合价规则和一般规律:

  五、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的记忆:

  这样提纲式的设计板书,有利于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

  《化合价》本身是一节内容抽象、难懂的课程,而且学生还没有建立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而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具有一定难度,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本节课在设计时有意把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竞赛形式,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题目设计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轻松掌握化合价的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学设计中故意创设错误情境,鼓励学生怀疑老师、质疑课本,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节奏紧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较好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九:教学理念

  1.采用竞赛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接受。

  2.知识讲授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竞赛题目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轻松的掌握了化合价规律及其应用。

  3.本节课抛开传统的“化合价口诀”的教授方法,而整节课以“Na Mg Al H O Cl”六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贯穿始终,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利于知识的体系化并注重了知识的应用。

  4.本节课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默契,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尤其是教师故意创设的错误情境更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学生在否定教师的过程中极大的体会到了自信、成功,并为下一环节本节课的重点打下了很好的情绪基础。

  5.作业布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自创题目,既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考察,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以指正。谢谢大家。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化学化工系08化学教育班周希,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和碱》。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见的酸和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完善学生们对酸、碱、盐的看法。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归纳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b.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硫酸、盐酸性质的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酸的性质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远离的学习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

  3. 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难点:酸雨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接下来我说说本节课的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另外结合多媒体辅助法。

  二、说教法:

  1. 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只管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微型实验辅助法教学,在课堂上能让人人参与,极大提高每个人的热情,而且实验现象明显又节约试剂,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助于做到实验、引导和启发思维相统一。

  2. 多媒体辅助法:用投影仪显示有关演示实验中没有的现象,用可见显示要点强化感受。

  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

  三、说学法:

  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疑问创设实验,例如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方式。

  (2)实验验证:通过推测、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总结获得知识。例如:酸溶液能和金属氧化物进行反应吗?反应会有什么现象?据此进行探究,并进一步了解化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3)温故知新:梳理旧知并及时联系生活,例如:在已学过的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基础上思考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理解的知识层面上促进知识向应用层面的转化。

  (4)反思评价:归纳总结已得的结论,并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让学生进行思考在生活中、化学课中,你接触或听说过哪些酸?请你列举出你在化学课上和生活中所接触的酸。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对酸的初步认识。

  第二环节: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1. 硫酸和盐酸的认识

  (1) 展示盐酸和硫酸,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2) 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学生活动1:这个实验采用微型试验也是有效的,强调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我们生活中物品,如纸片、布等接触到浓硫酸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讨论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

  过渡:我们实验中和生活中经常用的稀硫酸、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

  (3) 浓硫酸的稀释:

  教师提示:比较浓硫酸与水的密度,回忆浓硫酸溶于水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演示:a.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b.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观察实验效果。

  归纳: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2. 酸的化学性质:

  (1) 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学生活动2:把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盐酸和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 与活泼金属反应:

  学生活动3:在试管中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归纳:活泼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通过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很形象直观的突破了难点,并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第三环节:布置作业,加深理解

  1.生活中常见的酸很多,以下食品或调味品中含有酸的是 ( )

  ①水果 ②食盐 ③食醋 ④糕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关于它们的组成情况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的质量都变小 B.溶质的质量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考查对酸的初步判断)

  3.小强同学对如何除铁锈进行了探究,通过学习他知道了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为除去铁钉上的锈迹,小强将带锈迹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盐酸中,他首先观察到锈 ,溶液由 色逐渐变成 色,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不一会,又观察到 的现象。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强化巩固难点)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回忆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酸的共同的性质?

  学生总结。

  ①盐酸、硫酸都是无色液体;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②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③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④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同时让学生总结出用途,也复习了酸的有关性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硫酸(H2SO4):常用于蓄电池中

  盐酸(HCl):常存在于人的胃液

  硝酸(HNO3):常存在于酸雨中

  二、常见的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溶液》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从表面上来看,好象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但是,究其实质,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其他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例如: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则是第三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四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正是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内容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显得有些抽象,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较高,所以这部分内容即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想在这个课题上有好的复习效果,必须针对学生现有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的弱点进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好,有较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且学习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在复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对溶液的最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但并未构建

化学说课稿3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广东教育出版社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第一部分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体验科学研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3、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4、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地点放在实验室里进行,把全班学生每两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本节课教学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对化学实验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蜡烛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

  进而提出两个探究实验:

  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

  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前学过的化学反应入手,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根据以上两个实验,请你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真理只有一个,同学们的猜想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注:为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增加白磷燃烧实验;由于课本所给的两个实验原理相同,学生探究时只对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而对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不再重复)。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气球。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与锥形瓶相配的胶塞、小试管、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接下来就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小明把水蒸发后,收集的水蒸汽的质量和原来相等,所以他认为水蒸发的过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种看法对吗?

  2、很多同学过生日时,都会点上漂亮的生日蜡烛:

  ①、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找出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③、当你许下自己的心愿后,就吹灭了蜡烛,这时还有大部分蜡烛没有燃烧,这部分蜡烛能不能算作"参加"反应的物质?

  ④、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对"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有何理解?

  3、水电解器中有150g水,电解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只生成16g氧气和2g的氢气?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知识系统化并延伸到学习方法的归纳。

  (6)课堂巩固练习。在本环节设计5个习题,包括3个基础题、1个实验评价题和1个思考题,目的在于:在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附:

  基础题

  1、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物质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C、原子的种类

  2、将31.6g的高锰酸钾加热至完全分解后,冷却,称量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是28.4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A、28.4gB、3.2gC、0.8gD、1g

  3、山好水好酿好酒,岳阳龙湾以酒出名,其酿酒技术相传是杜康化成道人来龙湾亲自传授的。酒精是一种绿色能源,其燃烧的过程可以表示为:酒精+O2点燃CO2+H2O.根据这个表达式,有关酒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酒精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酒精中含有C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D、酒精是一种单质

  实验评价题

  4、①、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根据表达式分析,如果称量镁和生成物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②、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解释反应后,石棉网上固体的质量比镁条质量轻的原因

  ③、小明根据实验现象认为、这个实验不适合许多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同时操作,他的想法有道理吗?

  ④、Mg+O2点燃MgO这和式子是否能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思考题:

  5、有人说他能点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他的说法是否有科学道理?

  五、说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化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二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必须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CO2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化学角度来说,学生并没有掌握CO2的性质。】

  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二、学情分析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1)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前一节课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难度不会很高。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再加上我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活跃,但正因为接触化学的时间不长,所以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已经确定了,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来帮助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所要强调的两点有: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四、说学法

  【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物化性质。

  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比如可以从密度、溶解性、收集方法等方面将“CO2”与之前学习过的“O2”或者“H2”进行对比。

  3、引导学生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程序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教学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分别为】

  导入新课(2分钟)新课教学(27分钟)课后小结(5分钟)巩固练习(8分钟)课后探究(3分钟)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形成较好的课堂气氛,我引用了意大利“死狗洞”这则具有神秘色彩的新闻来导入新课,并创设问题情境,意大利“死狗洞”为什么人进去没事,小狗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呢?让学生做一回小侦探,查查小狗的死因,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首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CO2的制取方法,主要引导学生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注意事项以及反应原理等几方面进行复习提问。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为了节省时间,我将采用flash来播放CO2的制取过程,帮助学生回顾、复习所学知识,也为接下来学习CO2的物理性质打好基础。接下来是对CO2物理性质的探究,我将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CO2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进行学习。然后通过实验一,了解CO2的密度,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虑到这一部分实验原理简单易懂,再加上实际操作可能不是很理想,所以我将采用视频来演示实验过程。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二,鼓励学生对CO2的溶解性进行探究,由于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我将请一些动手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上台动手实验,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平时打开汽水盖时,会有大量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又体现其什么性质呢,从而加深学生对CO2溶解性的理解。由于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学习物理性质时,我主要是采用“以问题为先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整体化、系统化,我将通过下表加深学生对CO2物理性质的认识,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一的现象,了解CO2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CO2的第一个化学性质,就是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并且不能供给呼吸,那么这时候再引导学生回顾课前有关意大利“死狗洞”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结合所学的知识来解开小狗死亡的谜团。接下来是CO2与水的反应,通过实验三,组织学生观察这个具有魔术色彩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将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然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分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并总结出CO2与水反应的原理,最后再通过加热滴有石蕊试剂的碳酸溶液变色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碳酸不稳定性这个知识点。最后,是CO2与Ca(OH)2的'反应,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将通过这个有趣的吹水变“牛奶”实验,再一次让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并归纳出其反应原理。这里我将会跟学生强调这个实验是检验CO2的常用方法,要学生理解并牢记这个知识点。

  【学习到这里,CO2的性质基本上已经学习完毕。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决定它有哪些用途呢?】

  这一部分我将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总结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系统展示。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

  第三个环节课后小结

  【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小结,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于是进入第三个环节,课后小结。我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

  【而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设定了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验收,于是进入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

  第五个环节课后探究

  【学完本节课,我希望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后的实验探究,比如通过合作探究“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或者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或者还可以通过身边的化学或网上查找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水溶性无色气态无味大于空气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不能供给呼吸。

  (3)与水反应:CO2+H2O==H2CO3碳酸的不稳定性:H2CO3=CO2↑+H2O

  (4)与Ca(OH)2的反应:CO2+Ca(OH)2=CaCO3↓+H2O

  三、CO2的主要用途: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气体肥料、制干冰等。

  四、温室效应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提纲式板书,重点、关键突出,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和复习。】

  七、教学反思

  都说,写十年教案,不如做一个月的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将做以下反思。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中我将主要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从实验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明确“化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安排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强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化学说课稿5

各位领导、老师:

  【学习目标】

  1、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的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知道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加深对混合物分离、提纯等实验的认识

  3、学会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4、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重点难点】

  过滤和蒸发的操作方法与离子的检验;物质检验试剂的选择

  【课前预习】

  学习和研究化学,经常要进行实验。无论在化学实验室里还是在家中进行实验或探究活动,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及避免伤害和事故的保障,下面请依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以及你在初中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有关实验安全的问题:

  1、取用药品的安全注意事项:

  (1)“三不”原则,即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不得。

  (2)按用量取药,若无用量说明,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固体只需。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也不要,更不要,要放入指定的。

  2、用酒精灯加热的安全注意事项:

  (1)在使用时,要注意几点:绝对禁止向精,以免;绝对禁止用燃着的一只酒精灯去另一只酒精灯。

  (2)用完酒精灯,不可,必须用盖灭,并盖。

  3)不慎洒出的酒精若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谎,应立即。

  3、着火和烫伤的处理、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等:着火烫伤时应该先冷敷,浓硫酸灼伤时先用,再用。

  【学习探究】

  一、化学实验安全

  【阅读、讨论】

  请阅读教材P4,讨论、交流总结出为顺利完成化学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板书】

  (依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重视并逐步熟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讲述】

  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很多关于实验安全应该注意的事项,那么大家还要注意常用的危险化学标志。请见课本P4中“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投影】

  【思考】请说出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上述图片中的那一种,其意义是什么

  【典例评析】

  例1、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实验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水洗,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

  C、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上着火时,可用水将其扑灭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练习: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手接触药品

  B、用嘴吹熄酒精灯火焰

  C、实验后,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

  D、将带有溶液的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

  2、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乙醇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方法总结】

  提示:

  1、重要仪器的使用(托盘天平、量筒、酒精灯等);

  2、化学实验基本知识(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与蒸发

  【讲述】

  以上是我们做实验必须遵守的一些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学习几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思考与交流】

  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如果有铁屑和沙混合物,你用什么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

  【过渡】

  以上我们用的都是较简单的物理方法,大多数分离与提纯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一些新的方法实现。

  【板书】

  1、概念

  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分开的`过程。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2、操作四原则

  (1)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

  (2)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

  (3)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

  (4)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3、三必须

  (1)除杂试剂必须过量

  (2)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

  (3)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

  4、操作(粗盐的提纯)

  【投影】

  (展示图片,规范操作)

  【学生实验】

  学生上台实验,教师观察、指导,参与实验

  【思考】

  过滤操作及蒸发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典例剖析】

  例2、根据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1)此实验操作顺序如下:

  ①称量样品,

  ②溶解、沉降,

  ③____,

  ④___,

  ⑤冷却结晶。

  (2)用托盘天平(指针向上的)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______(填下列正确选项的代码)。

  A、左盘重,样品轻

  B、左盘轻,砝码重

  C、右盘重,砝码轻

  D、右盘轻,样品重

  (3)在进行第

  ③步操作时,有可能要重复进行,这是由于_______

  (4)在进行第

  ④步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小心地搅动液体,目的是防止______。

  (5)所得产物中主要的钾盐有______等练习:

  3、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加以分离的是()

  A、硝酸钾和氯化钠

  B、硫酸钡和碳酸钡

  C、碳酸钠和碳酸钙

  D、氧化镁和氧化铝

  4、下列实验操作中:

  ①过滤

  ②蒸发

  ③溶解

  ④取液体试剂

  ⑤取固体试剂。

  一定要用到玻璃棒的是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④

  D、①③⑤

  【方法总结】

  (主要总结过滤操作要领及玻璃棒的作用等)

  三、SO42—的检验

  【分组实验】

  学生完成[实验1—1],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

  检验SO4所选试剂、操作顺序,现象及结论等。

  【思考】

  若向某无色溶液中先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在此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对吗

  练习:

  5、下列溶液中一定含有Ba的是()

  A、加Na2CO3生成白色沉淀B、加Na2SO4生成白色沉淀C、加Na2SO4生成白色沉淀,再加HNO3后,白色沉淀不消失D、加HCl酸化的Na2SO4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方法总结】

  回答有关“离子检验操作简单题”方法:可按照“操作→现象→结论”的三段式来组织语言。

  2+2—

  【当堂达标】

  1、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手持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C、用天平称取药品时用手直接拿砝码

  D、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悬在容器上方,不能触及容器内壁

  2、实验时万一碰倒了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这时最简单、最好的扑灭方法是()

  A、用泡沫灭火器

  B、用书本扑打

  C、用水冲

  D、用湿抹布扑灭

  3、下列实验操作中,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

  A、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B、未使用完的白磷要随时收集起来,并与空气隔绝

  C、酒精灯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

  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

  4、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的位置

  ③放上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①④⑤

  D、②①③④⑤

  5、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用到玻璃棒的实验步骤有

  【课后作业】

  1、检验溶液中是否有SO2时,先将溶液用稀硝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

  证明4:原溶液中含有SO2,若无,则证明原溶液中不含有SO2。你知道为什么要将原溶液事先用稀硝酸酸化吗?

  2、粗盐提纯的实验中:

  (1)除去粗盐中混有的少量不溶性杂质,下列操作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下同)。

  ①过滤

  ②溶解

  ③蒸发

  (2)过滤后所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最可能的原因是。

  ①滤纸破损

  ②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③漏斗颈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3、有一包白色粉末是由Na2SO4、Na2CO3、KNO3、BaCl2中的两种或几种组成。当加水配成溶液时,有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盐酸,发现沉淀部分溶解,则白色粉末中一定存在的是,可能存在的是。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总结】

  附或提示:

  【课前预习】

  1、

  (1)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1—2mL,盖满试管底部;

  (3)放回原瓶,随意丢弃,拿出实验室,容器内。

  2、

  (1)燃着,失火,点燃;

  (2)用嘴吹灭,灯帽,两次;

  (3)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盖。

  3、干布小心拭去浓硫酸,大量的水冲洗。

  【思考与交流】水冲刷;磁铁

  例1、A;

  例2:

  (1)③过滤,

  ④蒸发结晶

  (2)B

  (3)滤液浑浊

  (4)液体飞溅

  (5)K2CO3、K2SO4、KCl等。

  练习:

  1、C

  2、D

  3、C

  4、A

  5、C

  【当堂达标】

  1、D

  2、D

  3、C

  4、B

  5、溶解过滤蒸发

  【课后作业】

  1、略2

  (1)②①③

  (2)①②

  3、Na2SO;

  4、Na2CO;

  5、BaCl2;

  6、KNO3。

  化学方程式:略。

化学说课稿6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体系上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继上一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工具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游戏与练习,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和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以及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学关键是创设恰当的情景,组织好活动与探究,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如化学式写错、没配平、未标条件、箭头使用不当或遗漏等)。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学生的活动探究为主线,结合使用谈话法,归纳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新知识,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我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程序】

  温故导新(多媒体显示)

  1.写出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说出该化学方程式的化学意义

  3.判断下列两个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见课件)

  引入5.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提醒: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由此来检验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

  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自主学习:观察课本97页卡通图画

  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形象直观地告诉学生,H2和0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让学生既懂得了配平的原理——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又很轻松地接触到本节课的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为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8页,组内合作,完成以下内容。

  以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为例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用最小公倍数法或观察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 2P2O5

  (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

  〔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4.注明生成符号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CuSO4+2NaOH===Na2SO4+Cu(OH)2↓

  5.检查。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平,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三.比一比:谁英雄谁好汉

  (一)找碴游戏: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硫在氧气中燃烧S+O2 —— SO2

  2.电解水H2O —— H2 + O2

  3.氧化汞(HgO)加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HgO2 ——Hg + O2

  4.氢气和氧化铜加热反应生成铜和水

  H2 + CuO —— Cu + H2O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纸笔练习,让学生锻炼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将理论学习知识搭上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二)看谁夺冠:按要求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2.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3.在空气中加热红色铜丝,铜丝变黑(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

  4.家用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充分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硫酸铜[CuSO4]溶液和氢氧化钠[NaOH]溶液混合后反应生成氢氧化铜[Cu(OH)2]沉淀和硫酸钠[Na2SO4]

  6.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7.有水参加的分解反应

  8.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

  9.实验室里用一种纯净物制取氧气

  10.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布置相应的针对性训练题。

  四.议一议(小结提高)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

  (多媒体显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口诀

  2、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2、配写好化学式,记得要配平。

  3、标短线改引号,条件要著明。

  4、注气体和沉淀,箭头要分明。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小结。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新知识,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化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培育学生学习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好的教材,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价知识、化学基础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就本节课来说,既是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的巩固提升,又是对制取气体知识的构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可以形成初中化学制取气体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药品选择探究等五个方面,这些知识在今后学习相关知识时能够起到全面的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重点突破: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

  (2)学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及时反馈矫正。

  教学难点:确定实验室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难点突破: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法与收集较为熟悉,知道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物理性质有关,能生成CO2的反应,想到木炭的燃烧,碳还原氧化铜,碳酸分解,但是没有关于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的知识。一个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是:素质参差不齐,中等水平学生较多,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近十来个。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学一些基础知识,有关提高部分,可将课后巩固练习题作为提高题。还要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组织,如提问辅导,巡回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建立制取气体的知识体系能独立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操作。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利用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完成两个探究实验。通过设计的装置的环节提高对装置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法。

  2、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教学着重实现了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主动学习是获得知识技能最佳的途径。另外,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多个探究环节,自然的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很好的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能力。另外的突破是,多手段实现即时反馈目的。

  教学分为三个环节,新课引入、讲授新课、反思提升、布置作业。

  一)引入新课。情景引入,在处理大理石制品时出现了意外现象,意外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学生通过猜想和验证、得结论,完成第一个探究过程。然后再思考,这个实验有什么利用价值?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然后板书本节的教学目标,介绍重难点,等待学生完成每一部分板书。

  二)讲授新课。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这个环节上面,我采取让学生先发散后收敛的思维训练方式。让他们从已有知识中选择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再通过热烈讨论,从中选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个方法。接下来从几个相似的药品中通过分组实验选择最适合的一个。然后学生完成板书,实现即时反馈与矫正。反应原理这个环节,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复分解反应,教学时直接讲授,不做过多展开,使教学突出重点。但是尝试了教授反应规律交换思想,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方程。制取气体这个环节,由于已经有氧气制备的知识储备,这部分知识以及比较有基础,简单的复习氧气制备气体装置后,不对二氧化碳再做知识回顾,让学生自己提炼知识点,展开选择和设计,然后通过视频投影展示学生设计,便于发现问题再次实现反馈及时目的。接下来,教学进入演示阶段,请学生代表完成制取和检验气体的操作,检验他们的制取气体的技能。再通过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问题的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同时也实现了多层面学生的参与性。

  三)课堂反思

  教师提出问题:上述实验装置反应大现在还没有停止,你对此有什么认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请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方案、解决问题,这样实现了知识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对实验进行反思的学习习惯。

  四)作业布置

  配套讲义。

  五、教具准备:

  仪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导气管(弯、直)、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小黑板。

  药品: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

  六、教学流程

  创设教学情境,组织讨论,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反应药品→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及装置,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出示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仪器,让学生设计、动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随堂小结,进行练习。→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 ↑

  (二)装置的确定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发生装置:固体+液体——气体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满

  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化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行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北京市房山区交道中学的额尔敦朝鲁。我爱生育养育我的内蒙古,也爱我工作生活的北京。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级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选择初三化学绪言的理由,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本课题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确定课题之后我进行了初步思考,发现了最重要问题:目前师与生之间是陌生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发现,无论从课标要求或最近发展区理论都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沟通学生,教学要从他们的学情出发。

  所以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如下(见PPT),从调查的结果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必须全面正确认识化学;二是要把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三是亲近化学,污染不是化学的错,是人类对化学的无知造成的。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课题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那么,师生之间陌生带来的问题如何解决?我想到了利用暑假解决问题。

  原则:

  1、“减负”原则;2、趣味性原则。

  内容:

  1、趣味实验。2、上网学习,分学习小组制作PPT汇报成果。

  具体安排如下:

  一是趣味实验。

  内容:首先:学生想办法制得紫甘蓝菜紫色汁液。第二步:用碱面水和白醋做实验。第三步:从生活中找其它液体进行实验对比,并进行分类。突出化学变化到物质分类的规律性,落实对比方法和分类观。

  二是上网学习,分小组制作PPT。

  我们创建了针对初三化学的“未来化学世界的博客”。

  主要意图:1、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提高兴趣,引导学习。2、初步培养接受、吸收、整理化学信息的能力。3、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表达、交流。

  准备工作完成以后进入实施课堂教学阶段。

  我从纵向: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怎么学化学;横向:意图—素材—知识—情感等两个维度介绍我的实施课堂教学情况。

  “什么是化学”这个环节有播放燃放鞭炮视频导入、趣味作业和数学素材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步:课堂导入:播放燃放鞭炮视频导入。播放视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贴近现实生活。

  导语:新学期开学了,对我们的一生来说都很重要的一门新学科要“开业”了,按照我们中国人习惯开业吧。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充气气球并扎破,制造思维冲突,对比研究提问。完成之后留课后作业,进行课堂延伸教育:上网搜索“鞭炮的`历史”,渗透安全教育、环境低碳意识和历史文化教育。

  第二步:趣味作业汇报。(展示图片)这是学生做的情况和收到的汇报作业。该环节主要落实学科思想为:1、初步了解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渗透分类对比的学科思想方法。

  第三步:利用数学素材。(展示图片)我在课堂上利用了三角形稳定而四边形不稳定这一学生熟知数学素材。数学学科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与化学学科不完全相同,但现象背后探究本质的科学意识完全相同。化学变化与物质的内部(微观)结构有关。

  完成三个小环节的学习之后,化学的定义就呼之欲出了。在“什么是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三个素材知道了化学的定义,并有了好奇-成就感-欣喜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的学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首先讨论人类历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火的控制和利用入手的。让我高兴的是就此问题学生们课后在博客中留言进行交流。

  第二步交互讨论青铜器到铁器和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并引向现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入了下一步骤:学习小组展示汇报。首先是化学之美:该小组展示奥运烟火到上海世博烟火,并提出了问题,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展示了化学的美丽和神奇。

  当学生展示第二个主题“衣”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质的衣物让同学们触摸材质。当他们翻看标签的时刻及时渗透:查阅资料是认识物质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一学科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用于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品质这一重要的科学观。

  除此之外还有“食”、“住”、“行”等主题。下面部分展示一下“住”这一主题的学生展示情况。(播放学生展示视频1分钟)

  学生的有些话语显得稚嫩,但他们准备的材料和内容远远超出我在博客中提供的素材。我发现,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实际上,前面的了解“什么是化学”的过程是学生的认识从生活到化学的过程;知道“为什么学习化学”的过程是学生的认识从化学到生活的过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这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了化学是什么样的学科。我以环境科学、医用化学和生命科学为例让同学们感受了化学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学科。

  在“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两个素材和网络资源等素材了解了简单的化学史和材料、能源、生命科学是化学研究的领域,并有了惊讶-思考-感叹-荣誉感到决心学习化学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的学科我们怎么学习呢?我选择了化学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等三个内容。

  首先,演示趣味实验。实验设计非常简单:NaOH溶液滴加酚酞→加入过量稀盐酸→加入碳酸钠粉末。形象描述为:“白酒变葡萄酒”、“葡萄酒变白酒”、“白酒变汽水”。主要意图:突出重点并与暑假趣味作业相呼应。

  第二步:宏观微观视角。

  课堂上以讨论数学学科中的线-点关系为例引入微观视角,并播放了一段视频。因说课需要以六倍速度播放。

  (视频播放)旁白:浩瀚的太空中寻找地球,穿过大气层,以一滴水的视角进入海洋,继续进入海洋生物体内,最后到达微观视角。

  该视频中涉及到宇观、宏观、介观和微观,面对学生我们只强调宏观和微观即可。该环节通过视听立体感受微观和宏观视角的不同。

  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有趣的科学想象。

  关于未来医学的有趣想象:

  人造机器人,机器人再造小机器人,小机器人再造更小机器人,如此往复,最终造出来的小小机器人小到直接进入人体内修复损伤器官和部位,达到无痛治疗而痊愈的目的。

  该环节中升华学生的感受,通过美妙想象激发学生的美好憧憬和无尽的向往。

  第四步:讨论水的各种表达方式。

  在关于几种表达方式孰优孰劣的讨论中学生的意向很快指向了水的化学式。化学式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的。模型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思想。理解运用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用语,甚至书写某体裁文章都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最佳模型的选择过程。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工具。

  我在“如何学习化学”这一环节中选择了化学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等三个内容。对于我们农村中学初三毕业生中40%左右的学生来说,初三化学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系统学习化学的机会。我想二十年之后他们还能回忆起来的初三化学的记忆就是初三化学的核心。那就是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了。在这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几个素材,知道了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从而有了意外-思考-想象-向往的情感体验。

  这是课堂教学三个环节。

  下面是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假如没有化学—写在化学第一节课后》要求完成初三化学学习后再写一篇《假如没有化学—写在初三化学毕业之时》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自己的成长。

  课后调查:

  你喜欢化学吗?所有同学都回答:喜欢化学。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要成为化学家,你想研究哪方面的化学?

  学生回答主要有两个方面:

  1、暑假学习交流的主题。2、41.7%的同学填写了想研究医药方面的化学。

  今天不一定决定未来职业,但这种愿望是同学们继续学习的动力!也是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不难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触动孩子们内心世界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会带来无尽的前进动力。

  结束语:

  在设计、备课、上课、反思、整理说课稿的过程中我真切体会了“功夫在课下”这句话的含义。

  备好绪言课备的不只是一节课,是整个初三化学,甚至是整个基础化学教育。

  我想,对一个老师而言,用心上课就是最好的课。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 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

  NH4Cl=NH4+ + 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 (2)氯化铁溶液 (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化学说课稿10

  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2第二单元的内容,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分析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本质原因,并结合化学键内容了解了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方法及表示方法。同时在课堂内容设置上,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研究过程,学会定性地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光能等。

  2.通过实验得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3.能够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够从化学键的角度说出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活动与探究方式,小组合作交流意识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化学反应吸、放热与化学键之间的关系

  (过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教学法、随堂实验教学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可以很好的诠释导入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导入可以很好的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提升教师的讲课效果,保证整堂课教学的成功。为了更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我采用了如下的导入方法:

  通过PPT投影的方式出示“你知道吗”中的几幅图片,请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方式是怎样的?还知道哪些应用能量转化的实例。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学生就会明白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通常以热能或光能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电能也能转化为化学能。接着我会提出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许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或者吸收,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二)探究新知

  1.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在这一部分的知识中需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一下什么是吸热反应,什么是放热反应。我设置了课堂活动,采用了随堂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实验来感受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增加化学课堂的情感体验。

  实验1是镁条与盐酸的反应,实验2是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忆并联系生活实际和所学化学知识,谈一谈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看法。

  在学生已经对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有了感受的基础上,我会提出根据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情况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并且与学生刚刚做的两个实验相对应。接着请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知识,举出一些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例子,并通过多媒体出示几个化学反应,由学生判断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比如:镁条的燃烧、高温煅烧石灰石等。

  我这样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是因为化学课堂一般是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和形成概念,明确什么是吸热反应什么是放热反应。

  2.热化学方程式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之后,我会提问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完成后的热量变化不同(即反应热各不相同),有的放热,有的吸热,那么,我们怎样用反应热来表示一个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呢?在这里我会讲述△H的意义:对于放热反应,规定其△H为“-”;对于吸热反应,规定其△H为“+”。可以在化学方程式中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即热化学方程式。

  我会通过PPT投影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请学生比较热化学方程式与我们学过的化学方程式有何不同。学生会发现,热化学方程式标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也标注了反应的热效应。由此可知这一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 mol C固体与1 mol O2气体完全反应,生成1 mol CO2气体,放出393.6 kJ热量。并且说明△H的单位是kJ/mol,反应热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也不同,由于中学阶段所用△H一般是指298 K和101 kPa时的数据,所以大多数不特别注明。接着我会投影另外一个热化学方程式:碳酸钙的分解,提问学生这一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什么,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在这里我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即时学习和巩固,有助于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对接下来知识的开展。

  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会这样来处理。首先通过PPT投影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热化学方程式:思考为什么都是生成1 mol水,反应的热效应却不同,由此判断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需要注意什么?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就会发现:液态水要变成气态水,需要加热,因此生成水的状态不同,热效应不同。由此也就明白了:在热化学方程式中,同一化学反应,即使化学计量数相同,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不同时,△H也不同。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需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这也是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第一点。这样通过对比发现的方式来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印象更加深刻,变老师的讲解为学生的发现,也提升了课堂的趣味。

  我会提问学生下一个问题:观察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结合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思考系数代表了什么?在学生已经明白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基础上,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系数代表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那么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下面的热化学方程式,如果把反应物、生成物的系数变为最简整数比,那么热化学方程式应该如何书写?

  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系数发生改变的话,热效应也会随之改变,由此也就明白了热化学方程式中系数仅代表物质的量,可使用分数或小数,并且系数和反应热成正比。

  接着我会提问学生:已知1 mol H2与0.5 mol O2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放出热量为571.6 kJ,那么1 mol液态水分解生成1 mol H2与0.5 mol O2,热效应又是多少呢,写出热化学方程式。学生思考之后即可知道,水分解应该是吸收热量的,由此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从这里学生就明白了:若将反应物和生成物互换,则△H的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3.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学生已经清楚了热化学方程式代表的意义和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我会建议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就会想到化学键的断裂是要吸收能量的,形成是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的变化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有关系的。

  在此基础上,我会结合下图进行讲解: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需要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并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为E1,形成化学键则会放出能量E2。若反应过程中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E1大于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E2,则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若反应过程中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E1小于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E2,则反应过程中放出能量。

  当学生写出具体的热化学方程式之后,我会请学生阅读课本P36资料卡有关键能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键能与本节课知识的联系。

  (三)巩固提升

  临近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几道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练习题。如:已知常温常压下,1 mol 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与液态水,放出热量为890.31 kJ,写出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通过这样的方式针对本节课重难点的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针对本节课布置作业:学习热化学方程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请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下节课一起进行讨论。这一作业的设置是请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也是符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一课程理念的。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习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从我的板书设计上就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2个方面: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板书内容经过授课过程中的分析和综合,按顺序归纳出要点,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化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内容多,从教材编排上看,电离平衡之前有化学平衡,

  之后有溶解平衡,而且之三种平衡都是研究电解质溶液里发生的变化为基础,所以电离理论是联系化学平衡与电离平衡的桥梁,很显然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内容简述

  本节在教学内容上包含两大重心: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弱电解质的

  电离。在知识结构上看要注意与必修1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概念、及前一章化学平衡等知识的衔接,注意内容的深广度,一些相关数据以资料形式提供(如:由PH值求CH+)不要增加学生的负担,有关电离平衡常数可以另安排课时让学生选择性的自学。

  二、说目标

  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要求,以及“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定量观”“微粒观”“动态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并学会判断强弱电解质;能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并会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能理解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能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强弱电解质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活动2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真实的、是有用的、是美的。

  三、说重难点的确定

  俗话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为了在课堂上更好的体现这一理念,我把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领会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作为本节重点。针对高二学生已有了电解质、电离和化学平衡的知识和理论储备,但电离平衡所讨论的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动态的、微观的理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待进一步发展,为此确定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本节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

  四、说教法学法的确定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本节大概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阅读法、归纳法、对比迁移法等。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是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发去思考、去学习,促使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五、说教学过程

  1、习题复习,引入正题

  在本节使用复习引人即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游客仪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问题、实验探究

  设问1:电解质还能再划分吗?(通过问题灌输分类的思想)

  设问2:盐酸和醋酸电离程度有差别吗?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设问3:镁条与这两种酸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现象不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知道这两种酸的强弱不同,也知道镁条与酸反应快慢受CH+大小影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

  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对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并经过改组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

  设问4:通过PH测定及CH+的数值,你能的出这两种酸的电离程度吗?(引导学生

  的出盐酸完全电离,而醋酸部分电离)

  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扣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形成持久的内驱力,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3、问题探究,迁移应用

  在弱电解质的电离这内容上有两个知识点:

  一、电离平衡的建立

  二、电离平衡的移动。在解决这个重难点上我采用了多个问题探究的方法,层层深入。

  创设冰醋酸溶于水的过程,通过问题运用对比法、图象法让学生领会弱电解质的电离的特点,顺理成章突破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这一难点。对于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通过回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以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主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实验、问题、生活情景等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温故激疑、实验探究、迁移应用、课后实践等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在基于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化学的学科视角、观念和方法。

  (2)本节课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又从化学走进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充分体现生活处处皆化学。从而较好地达成了三维目标。

  (3)本课的设计另一独到之处是:放手让学生发挥其创造性,一切靠学生自我判断或用实验验证,让学生在真实中“跌跌撞撞”后获得成功。体验“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正是科学探究的本质所在。以实际行为落实了新课程的目标和理念。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4)本课设计在参考 3套教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一些创新

  ①实验探究改成学生分组微型实验,于节约实验成本、有利于环保等。

  ②将实验中1 mo l / I的盐酸和醋酸分别改用0 。 1 mo l / I的盐酸和醋酸,主要考虑到大多数学校测p H还只能用广泛p H试纸,它的测量范围只能是1~1 4的正整数。

  ③增加了使学生体验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相关实验。

  (5)困难与不足:本设计可能会出现一些动态的、不确定的要素。如

  ①预设与生成:在活动2中学生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方案,不一定会按照设计中的预设而生成。

  ②归纳与总结:学生在总结表达电离平衡的含义、特征、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时,能否达到想要的答案。以上问题的动态出现,还需要教师智慧地、准确地和到位地引导和点评。因此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化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课题分析: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将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现化学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药的使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化肥的简易鉴别。介绍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鉴别几种常见的化肥。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依据教学大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常见化肥的简易鉴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判断植物缺乏主要化学元素的特征的方法。

  (2)善于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

  (3)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对有关化肥、农药使用的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原有问题、促进社会和生产发展的同时,往往又可能会引出新的问题,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

  3、重点、难点的确定:

  化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所以常用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就成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根据化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完成,所以就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读、教师引导为主,从分析、归纳、到解决实际问题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

  1、自然引入:通过前面酸、碱、盐几类重要的化合物的学习,知道了他们的性质及用途,今天学习的化学肥料就是化合物在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知识的学习

  (1)认识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认识化肥农药使用的利弊。

  (3)学习鉴别化肥的方法。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知识点,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项: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其次通过给出化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让学生思考鉴别化肥的思路和方法。并且通过化肥农药使用的利弊,认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提高科学素养。

  3、推敲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使学生能过早的接触中考题,学生在做中考题的过程中既扩大了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信心。

  4、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化学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化学反应的表示》,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化学反应的表示》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2节的内容,化学方程式不仅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基本内容有三:一是化学上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定义),二是为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意义),三是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怎样书写)。本课题是继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含义之后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为学生以后自主应用这一化学语言奠定基础,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化学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也认识了一些化学反应和他们的文字表达式,上一节中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已具备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在课堂上比较活跃,对于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通过教师设置疑问能够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探究和学习。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基础,学生能够很好的应用到具体计算中来。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能够描述某一具体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意义。

  能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通过书写具体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步骤,并能根据反应事实写出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在练习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法:最小公倍数法。

  归纳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①写②配③注④等。

  初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所获得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任何事都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在学习中体会化学的乐趣,体会化学用语的方便和实用。

  学生体会到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

  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个最基础的化学技能,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再做一个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并用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检验生成物。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用文字表达式、化学反应式、化学方程式表达出这个化学反应,并让学生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演示实验引入本课,可以通过师生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为学生体验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简洁、通用以及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做铺垫。另外,学生都爱做实验或看别人做实验,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涵义

  通过之前几个反应式的比较,让学生试着为“化学反应方程式”下定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自己看书试着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教师可以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引导学生从微观逐渐过渡到宏观,分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相对质量比。也可以进一步引申到质量比,从而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能表示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还能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为下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教师按照活动天地5-3组织学生先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中自己总结规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归纳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然后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小明同学总结的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是否正确。然后教师讲解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应该依据“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两条原则书写。即在认识化学反应或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时,应当与化学反应发生的进程一致。书写的逻辑顺序应当是:第一步:描述反应事实。“何种物质、在什么条件下、依据什么性质、按照什么变化规律反应,生成何种物质。”即书写的顺序是反应物化学式→反应条件→生成物化学式(同时注明产物状态)。第二步:遵从质量守恒定律,方法是配平。

  从习得技能的规律和习惯养成的角度考虑,在刚开始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规定书写规则与步骤。分两步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规律(包括理解反应物的性质、反应条件、产物的组成和状态等)、养成科学的书写习惯,也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运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化学反应或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还不认识的物质,他们还不了解该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建议不要让学生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因为这不符合认识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最好在学生第一次正规认识这一物质及其变化时,再系统学习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

  3.配平

  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上的“多识一点”,以铝在氧气中的燃烧为例,学习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基本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相互熟练地复数这些步骤;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书写步骤书写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组织学生上台板演。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使学生经过自学理解,相互复述,模仿书写,以及讲解评价强化书写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把书上的书写步骤转化为初步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将课后的“在线测试”题目以小组为单位,限时完成,最先完成并平均成绩高的小组有奖励。通过小组活动和限时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专注程度。小组都完成后,分别到讲台上板演,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也可以培养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化学反应方程式,不仅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还能反映出微观粒子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关系。用最小公倍数法可以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在书写时,一定要遵守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原则。

  布置课后作业:挑战自我的题目完成。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的表示

  一、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不仅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还能反映出微观粒子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关系。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

  1.遵守客观事实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化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初中化学简单介绍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在高一也刚刚重点学习了饱和烃代表物甲烷和不饱和烃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可以说苯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由链烃向环烃的的转折,本课时主要包括苯的发现,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等知识,属于有机化学的范围,是在学习烷烃和烯烃的基础上,这是有机物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后深入学习有机化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

  ①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苯的分子结构; ②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⑵过程与方法

  ①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方法;

  ②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习使对学生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③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分子结构的特点。

  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之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

  键。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所采取演示法和讲授法,属于物质性质课学习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 已经具备基本的有机化学的知识,思维已由经验、直观向理论、辩证逻辑转化, 所以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有利于启迪学生对化学事实的分析与思考,培养他们 对化学客观事实的分析、推理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在已有知识的 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 了探索。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 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 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 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说教学程序

  四、说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二节 苯

  一、苯的分子结构

  二、苯的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性气味的液体 2.不溶于水 3.密度比水小 4.有毒

  三、苯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

  因为苯中含碳量高,故燃烧不充分,出现黑烟。 反应方程式。

  2C6H6+15O2→12CO2+6H2O

  布置作业:课本第72页 1—7小题

化学说课稿1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本节内容分三个课时,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因而目前高中各版本教材中均将此部分知识放在了整套教材相对靠前的地方进行介绍。

  (2)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物质的量”不但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且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它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边的教学。因此,我将用生活中的现象和以前所学过的长度、温度等基本的物理量进行对比讲解来引入,后将深入浅出的讲清物质的量的概念,但学生未必能明白,所以只有在本节教学和后续的各章教学中帮助学生反复理解概念、运用概念,不断纠正出现的错误,使学生较深刻的理解,较灵活的运用这一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及其单位——摩尔的理解。由于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对于初学者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我尝试采用HPS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还原历史情境,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并了解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但从另一方面看,缺乏联系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也就是本课的教学内容,而本节课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度大,学生对于本节的概念抽象思维形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工具性”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关于“物质的量”的讨论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部分: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

  本节课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

  (4)掌握N、NA、n三者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还原历史情境,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并了解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2)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史料的再现,学习科学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2)初步培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学方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从而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的教学,采用HPS教学模式,还原历史情境,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并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这一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在这一概念建立的科学背景下,体会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对于本节的'概念抽象思维形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一方面注意学习过程的逻辑性;另外注意高视角、低起点,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建立、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生活中,我们如何购买面粉?

  【生】买面粉是论斤论两,如买50斤、100斤面粉等。

  【师】为什么不买一颗或几粒面粉?

  【生】面粉颗粒的质量太小,买“大量”的面粉更方便。

  【师】“买面粉”的记数思路是“将微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物体(面粉) ‘集合’成大量可称的质量”。这个现象启示我们,在记数时有时要采取“集合”的思想:即将部分集合成整体、微小汇成多数。

  同样,水是大家很熟悉的物质,由水分子组成,那我们怎么可以迅速知道1滴水(0.05ml,0.05g)有多少个水分子?我们如何“数”这么多的微观粒子?

  【生】显然不能一个一个地数,应采取“集合”思想记数微观粒子,即将很多微粒视为一个集合。以此数微观粒子。

  随着人们对微观领域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隐隐地感知到: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存在、却难于计量的微观粒子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量的关系。

  那么,这种量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宏观与微观这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之间我们如何才能建立科学的联系?

  2、呈现问题情境,在化学史中学习

  今天,就让我们重新面对这个问题,重温历史,了解科学的发生与发展……

  事实上,生活中就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12只鸡蛋      1(dozen)打

  1250000张纸     2500(ream)令纸

  15000000 粒大米   375(kg)公斤大米

  这种“化大为小,化繁为简,意义不变”的简化原理是什么,这种简化的条件又是什么?

  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也遇到了同样难题,比如:现在我有如下这么多微观粒子,(微观粒子的质量、体积都非常小,我们只有取出极大的量,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才能用于科学研究)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简化原理,对它们进行简化后的描述:3.01×1023个钠原子、6.02×1023 个水分子 、1.204×1024 个氧气分子。应该选择多少为一个集合标准来数微观粒子呢?

  同学们在解决了一个难题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难题:我们48位同学就定义了好几种不同的单位,这对于我们来说就产生了交流与沟通上的困难。

  因此,我们必须为微观粒子量的描述创建一个国际公认的单位。

  问题一:用什么作为计量微观粒子数的单位呢?

  1900年德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Ostwald,曾经用Mole 这个拉丁文原意为“成堆的”、“大量”名词,描述微观粒子——分子(Molecule)的重量 ,所以,1971年,由41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就决定用Mole (摩尔)作为计量大量微观粒子的新的单位,符号为mol。

  我们刚刚解决了摩尔是什么的问题,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问题二:这个新的计量单位——摩尔,对应的物理量又是什么?

  每一个单位都有其对应的物理量,用以诠释其物理意义。那么,摩尔这一新单位所对应的物理量又是什么呢?

  1961年,荷兰化学家、物理学家EAGuggenheim把摩尔叫做“chemists amount of substance——化学家的物质的量”,1967年4月单位制咨询委员会借用了Guggenheim的部分描述,定义摩尔作为“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 ”这一物理量的单位。

  因为,“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所以,它就像其它物理量的名称如:“质量”、“时间”一样,不能擅自更改、增减其中的文字。

  首先说明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让学生联想已知的长度、质量、温度、时间等物理量,指出物质的量与它们一样是一个基本物理量的名称。其次阐明每个物理量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例如,长度是表明一个物体长短的物理量,质量是表示一个物体含有物质多少的物理量,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而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并让学生联想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

  正是因为确立了这样一个新的物理量,当我们取“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体”作为一个计量对象时,便可以将单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

  因此,“物质的量”是将物质宏观和微观领域的属性联系起来的纽带。

  问题三 1 摩尔的微观物质中有多少个粒子?

  在定义一个单位时,我们总是需要有一个衡量标准。每一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单位——1kg 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那么,物质的量的单位———1 mol的标准是多少呢?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都不一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所以,1971年,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协会(IUPAP)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CP)达成协议,同意将0.012Kg碳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作为摩尔的基准。

  【计算】已知一个12C质量为1.993×10—23g,求0.012千克12C含多少个原子?

  这个数据,最先是由Austrian physicist and chemist——Johann Josef Loschmidt洛斯密德(March 15, 1821 — July 8, 1895)

  首先算出,所以,在一些德语国家至今还将这一数据称为Loschmidt number 。但为了纪念Avogadro 对溶液浓度和分子重量研究的贡献,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1摩尔物质中所含有的微观粒子数重新命名为Avogadro's number( Avogadro's constant),用符号NA表示。NA的精确数值还没有准确算出,在计算中,取其近似值 6.02×1023。

  反之,如果在一定量的粒子集体中所含有的粒子数与0.012Kg 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我们就说它的物质的量是1摩尔,简称1摩。

  问题四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N)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可以举宏观例子,一打有12只鸡蛋,48 只鸡蛋是几打?

  显然学生通过迁移规律,就能找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n=N/NA

  问题五

  为什么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摩尔是描述微观粒子的基本单位?

  【计算】

  如果將6.02×1023 美元,分給地球上的所有的人,按地球约6×109(60亿)人计,每个人可分得多少美元?

  如果1克米有40粒,按地球约6×109 (60亿)人计,假设人均每年消耗250千克,计算6.02×1023粒大米可供全世界人用几年?

  【思考】你对摩尔所描述的对象——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集体有怎样的认识?

  由此可见,宏观物质就是再小,如果用摩做单位来描述它们都显得太巨大了。所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都只能用于描述微观粒子。因为摩很大,因此,在使用時可以出現小数,其推导单位还有千摩、毫摩等。

  问题六

  科学上为什么以0.012 kg 12C 含有的原子数作为1 mol 的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的标准呢?

  学生会联想到相对原子质量的规定标准。教师因势利导,采用论证的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1 mol 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从而得出摩尔质量的定义,并分析出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三者的关系。

  n=m/M

  3、课堂评价与小结

  【练习一】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答案D、E)

  A.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B.1mol氧气一定含有6.02x1023个02分子

  C.1mol氧约含有6.02x1023个02

  D.0.5molNH3一定含有1.5mol氢原子

  E.1.204 x1023个H2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0.4mol

  (设题意图:掌握物质的量的含义、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转换关系,公式见下图。)

  【练习二】计算并填下列空格(答案:48克、0.4克、1.5mol和1.5NA)

  1.5mol 02的质量是_________克? 1.204x1023个H:分子的质量是_________克?

  84克Fe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mol?

  含有Fe原子的数目是_________ ?

  (设题意图:引出摩尔质量的概念,熟悉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的转换关系,公式见下图。)

  4、作业

  1)以“摩尔”为第一人称,写一篇摩尔的自述(400字左右)

  2)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量的产生条件,背景,含义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以及摩尔的概念即可,本节不适宜作过多的联系,可在结束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用一个恰当的比喻,给你一个新手机,你不可能一下子对它的功能了解,但一年以后,你大概都可以闭着眼睛发短信了。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有关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范文05-27

化学说课稿05-21

化学说课稿11-25

化学元素说课稿09-14

化学键说课稿07-08

化学说课稿范文05-25

初中化学说课稿02-21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10-21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12-03

实用的化学说课稿范文05-2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