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将相和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将相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将相和》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美好的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三、说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说教法
古语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需要老师的教,这就需老师选用恰当的方法。我在讲授本文时主要用以下方法:
1.提问法:由于本文是讲读课文,所以提问法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2.朗读法: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本文是讲读课文,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何况本文有些问题答案就在文中。所以用此法。
五、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的教,重点看学生如何学,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重课前预习,通过布置预习,设置预习题进行预习。
2.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对个别句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总之,本课通过巧妙设疑,多种教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提问导入。
2.交流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那一个人物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廉颇勇于认错)
总结:这两个人物都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对“完璧归赵”进行交流、体会。
(二)学习“完璧归赵”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有5句,并体会)
2.理解最后一句:“秦王没办法,只得客客气气的送蔺相如回赵国”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小结:秦王想杀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好、巧妙。
过渡:通过这次完璧归赵,蔺相如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赵王的重用。我们再看一看几年以后的渑池之会上蔺相如是如何表现的。
(三)学习“渑池之会”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有什么表现?具体说说你从那里看出来得?(有3点)
2.同学们想一想这场斗争秦赵两国打成平局,还是决出胜输?为什么?(当时秦被赵强大。从敲打的乐器上说瑟可以敲出乐音而是破罐子)
3.渑池之战获胜,功劳应属于谁?
过渡:由于蔺相如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立了大功,应而封他为上卿,位比廉颇高,因而蔺相如和廉颇不和,也就引出了“负荆请罪”。
(四)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
将相和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版五第18课《将相和》。
一、说教材。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为强暴的斗争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说教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教程“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投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所说的“话”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植根于学生中。
三、说学法:
读议结合、读演结合。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中逐步掌握读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让学生三品蔺相如。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将相和说课稿3
【说教材】
《将相和》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说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说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感悟教学重点。第一节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自由结合,表演自己喜欢的故事,作业形式改变了过去抄写、死记硬背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先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然后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通过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后,问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做事有主见。最后,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必在课堂一一解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或者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学会自己学习。第二节的作业是让学生把这三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我的课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将相和说课稿4
《将相和》是12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是: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感悟教学重点。第一节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自由结合,表演自己喜欢的故事,作业形式改变了过去抄写、死记硬背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先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然后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通过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后,问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做事有主见。最后,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必在课堂一一解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或者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学会自己学习。第二节的作业是让学生把这三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我的课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将相和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相和》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课的内容。《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这篇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课文中的三个历史故事,学会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根据历史故事改写而成的,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通过反复阅读,着重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理解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点,上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课题《将相和》,随即提问:文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通过谈话,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如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老师讲。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三个小故事的情节,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能用什么词语概括,段落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图片和片段,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迫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撞在这柱子上”时,用多媒体展示蔺相如举璧欲撞的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将学生们带入课文的情景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完璧归赵”这个词语,体验蔺相如的聪明过人。当读到“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出示廉颇背背荆条的图片,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负荆请罪”这个词语,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廉颇知错能改的优良品质。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的画面,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向文中的两位人物学习,学习他们做人的高贵品质。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蔺相如、廉颇各有什么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学生看生活中爱国的图片,如运动员为国争光等,再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作为小学生应如何爱国。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本节课计划安排两个课后任务:
任务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专用小笔记本上;
任务2:写一写: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的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课文的大体脉络,简单明了。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将相和
相:蔺相如完璧归赵
和渑池之会
将:廉颇负荆请罪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识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点,我力争在以后做得更好。谢谢各位老师!
将相和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将相和》。本组的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通过描绘人物言行,刻画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有勇有谋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根据单元主题,依据本篇课文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3、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由以上教学目标,分析学情,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言行中品味其美好的品质。教学难点确定为:正确评价廉颇,体会他与蔺相如不和的原因,以及勇于改过的品质。
一、说教法、学法
高效课堂旨在让学生学有所获。因此,我重点由题目入手,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抓住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是否正确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等描写进行体会,采用“析句品读、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顾全大局”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二、说教学流程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谈话中初悟形象——默读中感悟形象——交流中深悟形象——延伸中拓展形象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 谈话中初悟形象
我首先围绕课题,结合三个故事小标题,把“将相和”三个字变成一个表达完整的句子。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自然进入文本,初悟人物形象。然后,我将直戳矛盾焦点,引导学生找出将相不和的原因,引发学生思考,形成探究主题: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正确吗?使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矛盾点展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又做到了层层深入、主线鲜明、重点突出。
第二个环节 默读中感悟形象
《新课程》倡导给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回顾,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进而引导学生在静心读书中运用这种方法展开对前两个故事的探究。
第三个环节 交流中深悟形象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语理事长崔峦先生也再三强调:与阅读分析式教学说再见,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运用上,不要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结。做到学生读懂的不讲,学生读不懂的讲其所当讲。在备课中我反复琢磨,依据学生实际预设三个教学难点。
第一处“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学生结合蔺相如临危受命的背景很容易体会出他的勇敢,但对于蔺相如谋略的认识会很肤浅,因此,在交流这句话时,我把教学难点锁定在两个“如果”上,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是从两方面估计了事态的发展,然后引发学生想象他是怎么说的,相信这样蔺相如有勇有谋、胸有成竹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学生掷地有声地朗读便能水到渠成了。
第二个教学难点是“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的教学,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只是理解了蔺相如敢于直面秦王,与其展开殊死搏斗的勇敢,但对于蔺相如抓住秦王的弱点装样子吓唬秦王以使人璧两全的计谋理解不到位。于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蔺相如勇敢的表层认识后,抛出一个挑战性问题:蔺相如到底是真撞还是假撞?同时组织正反方辩论。相信,辩论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语言、吸收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理解蔺相如谋略的难点便会不攻自破。
第三个难点,教学“他走到秦王面前逼赵王击缶……。”一句时,学生通过字面对蔺相如的勇敢易于感受到,但我并没有局限于此,教学中,我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补充史记原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chì)之,左右皆靡(mǐ),于是秦王不怿(yì),为一击缶。”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远,他要用自己颈项里的血血溅秦王。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非常不吉利的,这使得秦王左右的侍从拔刀相间,而蔺相如两眼瞪得如铜铃般大小。大喝一声,谁敢上前。使得他们直后退,最后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了一下缶。通过这一补充学生不禁深切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还会更加深入了解到蔺相如的无畏、大义凛然。资料的补充不但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语言活动中初步了解了古人古文,而且对蔺相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了。
在前两个故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出示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进一步印证廉颇对蔺相如存在误解。相信这样抓难点——悟全篇——学写法的教学,不但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悟了人物的性格,学到了表达方法,而且实现了长文短教,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第四个环节 延伸中拓展形象
崔峦先生还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我设计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方法进行补白。目的有两个,1让学生外化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2做到正确评价廉颇突破难点。
作业设计:
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曾撰文说:学生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阅读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完善人格。因此我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以介绍耳熟能详的史记人物,开展名著之旅,从而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形成新的阅读体验另外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A阅读名著B充实练笔内容
三、说板书设计
板书:
将相和
相:不畏强暴 有勇有谋 顾全大局
将:百战百胜 勇于改过
板书设计展现人物形象。简洁明晰。
将相和说课稿7
大家好!我叫xx,现执教六年级语文。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相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过程、说板书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本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第18课。这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课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从结构上来看,全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它们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从内容上来看,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合的表面原因,实质上是廉颇的错误认识,他以为蔺相如靠的是耍嘴皮子。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实际上是源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课文结构严谨完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极具个性色彩。
2、该文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本册教参在其《说明》中指出:“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教材在继续加强略读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安排了有关浏览能力培养的内容。浏览,指大略地看。浏览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阅读技能发面,继续加强朗读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此外,还要加强默读的训练……
这就为我们此阶段阅读教学指明了重点和方法。
本册教参在第五单元的说明中指出:“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也是本组教学的重点。
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采用以篇章带名著的编排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一个资料袋,系统介绍这篇课文所选自的名著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作者及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学生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了解到的却是一本本名著,这样的编排不仅以少驭多,更重要的是,引领他们从此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亲近名著,去阅读名著。”
在课本的第五单元导言中,要求:“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条件的同时,还可以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部分。”本组课文,就是从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
这就让我们明确了此单元和此课的教学意图、重点和主要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343教学法,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理解蔺相如勇敢机智和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培养对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与喜爱,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内容)
(2)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人物形象,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形式)
(3)掌握词语,学习各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
4、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5、教学难点:
将相“和”与“不和”的根本原因。
二、说学生
本班学生共55人,其中男生29人,上学期语文平均分分,占年级第二名。数学平均分分,英语平均分分。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基本功扎实。学生课堂发言比较积极,尤其对情节曲折的故事很感兴趣。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了讲读法、质疑法、讨论法等,紧扣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三、说教法
1、主要采取343教学法。
引导学生浏览诵读,通过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认识,从而把握课文内容,理清结构,感知人物形象,掌握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对学生渗透“和”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假设的语言表达方式。由于篇幅较长,在教学时将重点对第一个小故事进行展开学习,总结学法,并以此方法来学习后面的两个小故事。
2、教学手段的选用及相关训练
课件,配图片。借助资料袋。
训练重在语言、思维、迁移三方面。
四、说训练
1、三种类型训练安排(课内外)
课内以形成性训练和巩固型训练为主,课外以能力型训练为主,同时布置同步练习。
2、对上中下三类学生训练的区别安排
对后进生的练习作业详细批改,对优等生的作业公开展示。
五、说过程:
采取343教学法,在结构上实施四步流程,考虑到课文篇幅长,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深入探究;
第四部分拓宽延伸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整体感知(初读)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那些名著?
推荐: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史记》,结合“资料袋”加以了解。(生读)
投影:《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任太史令,后因获罪受腐刑,出狱后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史记》描写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屈原、项羽等,是历史著作,也是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是根据《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介绍相关资料,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也是考点。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是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板书课题。
指出xx“和”xx是题眼。
(二)学习目标(齐读)
(1)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理解蔺相如勇敢机智和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培养对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与喜爱,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内容)
(2)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人物形象,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形式)
(3)掌握词语,学习各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语言)
(三)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检查预习的完成情况。
掌握生字:赵璧召诺怯瑟拒诸荆
形近字:璧与壁
多音字:削xuē削弱xiāo刀削面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检查预习情况,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2、理解词语。
理屈允诺无价之宝完璧归赵抵御上大夫上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瑟缶
(同座互解)
重点理解上大夫和上卿、瑟、缶、和氏璧的意思。
使用资料介绍词语和出示图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直观性。
3、近义词:允诺---承诺抵御---抵挡完璧归赵---物归原主
反义词:胆怯---勇敢无价之宝---一文不值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讨论交流,归纳: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按此,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在书上标出。
小结:这篇课文是记叙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结构鲜明。
2、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完成填空。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别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
理清课文结构,有助于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将相和说课稿8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32课《将相和》。
一、 说教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秦国最强,常常以强欺弱,欲灭六国,统一中原。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小故事即互相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前两个小故事是第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第三个小故事又是前两个小故事的结果。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我想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的。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机会。激发,促进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将整个教学流程设计成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平时我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想,不会或者说不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或者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我想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特点决定的。但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扩开思维的空间,扩展思维的广角和深度,因此我觉得必须在结合课文的基础上采用直观的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生自读自悟作旁批等方法,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思路,我制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 创设情境
1、 从课题入手,请学生思考:“将”“相”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在初学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很容易地说出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 我借此引导:既然是和好,就有不和之时。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将相之间的故事。
3、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情,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呢?为此我将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具体是:
知识目标:
能够理解文中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即事情的前因后果。
能力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的描写,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文中的小故事。
情感目标: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蔺相如、廉颇二人的爱国精神。
重点:
学习用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难点:
三个小故事的因果关系。
确定了目标,这样,教师的教什么与学生的学什么都十分清楚,那么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体现教学思路,达成目标呢?
1、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给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余地,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生谈理解、讲看法、互相补充,也可用读的方式再现自己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互读自己标划的句子,(即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学生很快就能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小故事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让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既理解的课文内容,渗透了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又没有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
3、共同探讨,强化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请生探讨:渑池会上的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估计生会持有两种观点:赵国胜和秦赵打平。此时将生分成两部分,请他们从文中找理由。我从秦赵两国的实力,蔺相如与秦王的地位,琴与缶两种乐器演奏的技巧及渑池是秦国的地方,秦国都没占到便宜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赵国胜利的结论。
4、 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在学生充分懂得了蔺相如与廉颇,一个顾全大局,一个知错就改,都具有爱国精神后,我再利用文中略去不写的'部分让生思考:廉颇背着荆条来请罪,蔺相如热情地出来迎接,他们见了面会说什么呢?请生自由结合成组,扮演其中一个人物,并从多角度思考,他们会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同时,练习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贯彻到底。
5、 回顾全文,巧设结尾。
学习了全文之后,再请学生说说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就不难答出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第三个小故事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难点。一堂好课,在结束时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让生课后还能主动去学习,结课时,我利用课文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我对学生说:“此后赵国真的强大起来了吗?历史是怎样的呢?请课下查找资料,多角度想想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将相和》一课板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对每个故事都作标题形式的概括,对“将相和”这一课题也作了具体分析,即明确课题中人物的特点及“和”的内涵,学生根据板书不仅能发现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根据板书所列出的这一提纲对这篇课文作简要的复述。
相:顾全大局机智勇敢
将:知错就改
将相和说课稿9
【说教材】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说教法】
(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引探法。)
根据本文篇幅长,结构独特,但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我决定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机结合。
变序导读法,即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维支撑点,(本文便是造成将相不和的根源点,造成将相和好的是“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寻清前因,达到读懂课文进行语文训练的目的。
举一反三法,既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迁移方法,因为这三个小故事独立成段,结合相似,可以“举一隅”而使学生“以三隅反”,省时高效。
(如果一个个都讲出来,不仅影响进度,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养成学习不假思索的习惯,丧失独立工作的能力。)
引探法,教师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探究中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比如对蔺相如品质的探讨文章更强调哪一种品质?你认为廉颇的品质好不好?好在哪里?
【说学法】
学生到了高年级,大纲对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巩固“圈点批注法”和“浏览法”,着重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
【说教学程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节课我尽量减少提问,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指导读书、感情和积累之上”。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从题入手,初读课文,找出将相不和的思想根源及外部原因,重点导读“完璧归赵”,并小结学法。
第二课时:
1、通过学法的迁移引导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继续探讨将相不和的外部原因。
2、通过总结概括人物品质,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现以第一课时为例说说教学程序。
一、从题入手,提契全文
揭题:将相和。(板书)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出谁?“和”又是什么意思。本提问的目的是:
1、检查学生的预习。
2、突出“题眼”和“字”,因为“和”字是本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和”字的意思可借助体态语言,用手由外向内合拢的姿势助解,既避免了生硬的定义,又为故事的结局作象征性的提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和”就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文中哪能个段落、哪个地方写到了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
(从课文题目迅速切入课文内容,以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用浏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了解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为下面将围绕“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一问题的展开找到了“思维点”。)
2、轻声快速地再读课文,看课文的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
(第二次读书,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
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三、导读“完璧归赵”,归纳学法
1、幻灯出示导读提纲:
⑴“完”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当时赵王和大臣们表现怎样?(了解当时的情况)
⑵蔺相如是怎样接受任务的?他是怎样同秦王作斗争的?结果怎样?(边读边想边动笔图画,并定上自己的.看法)
⑶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
2、学生讨论交流(要求画出词句,写上自己的体会)。
3、师生交流:
第2个问题:
⑴接受任务采用对比法,既把赵王的着急与大臣的为难失态与蔺相如的坚定勇敢的句子拿出来读。(指导朗读)
⑵秦王捧壁细节我采用了设计“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秦王的失信。
例:秦王双手捧住壁,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请把这里的“绝口不提”换上别的同义词。)
⑶蔺相如临危不惧,欲人壁同毁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评议朗读→组织试读,在读中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这样教学过程着眼于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使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
第三个问题是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教师又抓紧主线,紧紧围绕“和”与“不和”展开教学。做到有张有弛。
4、引导学生领悟:
刚才我们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了蔺相如凭自己的机智勇敢,(板书)做到完璧归赵,我们是怎么学习这一段?(归纳出三个步骤──即导读提纲)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在教学方法上,我特别强调抓住“和”字提契全文。这样,前两个故事就不再是孤立的而应看作造成“不和”的外部原因。三个故事不再各自为政,而是前后联系,环环相扣。这一教学过程对基本功进行扎实的训练。突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同时渗透学习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式。
【说板书】
这一板书与教学过程抓住“和”与“不和”探究相一致,暗示前因后果,突出教学的重点,又为下一节的总结作铺垫。
将相和
↓
蔺相如→完璧归赵→不和
(机智勇敢)
↑爱渑池之会
↓国↓
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和
将相和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要如列传》改写的,被选入12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不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如果把这三个故事看成一个整体,课文的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又是整个故事的起因。
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频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频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A类目标
1、掌握璧、诺、瑟、怯、缶、拒、卿7个字的音形义。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类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个故事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特点的读书方法。
C类目标:
1、懂的“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从小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
2、体会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频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四、说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
五、说预习作业的布置
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课文的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找找有关《将相和》的图书或戏曲片看一看。
3、把课文读两遍,说说“将”“相”各指谁?并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三个故事。并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程“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投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所说的“话”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
读议结合、读演结合。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检查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读的熟练程度及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下面主要说第二课时的过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完成B类教学目标1,需要时间大约10分钟。
1、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涵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些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的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
【设计意图】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主要完成B类目标2和3,约需15分钟,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的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频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题。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频、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主要完成B类目标1,约需5分钟。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频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你觉得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八、说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频 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板书设计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现文章脉络和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简洁明晰。
将相和说课稿11
一、说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细品全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将三个小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刻画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之会”――读写“负荆请罪”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说说“完璧归赵”的教学过程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A、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B、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
C、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厉害?官升?)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有“和”必有“不和”。引导学生直接切入到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廉颇的语言,在感情朗读中理清将相矛盾的焦点,形成探究主题――蔺相如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牵一发而动全身”,力求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之功效。]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A、生自由读文。
B、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基础。此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替蔺相如摆理。理摆透了,气才能壮。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为下面的感情朗读以及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13、小结: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教学由“理直气壮”和“大大方方”这两个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既避免了传统阅读教学逐段讲解的弊端,又增加了学生思维的跨度。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同时,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板块三: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
1、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2、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3、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设计意图:“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同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对话之中。在指导学生读悟的过程中,将一个“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大勇、不辱使命的蔺相如立在学生面前。]
将相和说课稿12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第十册第五组第一课的内容。《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这篇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有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
对于六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了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加上这篇课文写作年代相比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容易与文本产生一定的时空距离。所以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可能很到位,朗读的情感更是欠缺,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理解课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研读课文文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品悟“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体验“以和为贵”的深刻道理。
由于本课是根据历史故事改写而成的,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通过反复阅读,着重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
2.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图画、语言、音乐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其情境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形象。
3.合作探究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达到自己提出问题,组内交流解决的效果。
在学法上,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课题《将相和》,随即提问:文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通过谈话,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如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老师讲。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三个小故事的情节,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能用什么词语概括,段落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图片和片段,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迫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撞在这柱子上” 时,用多媒体展示蔺相如举璧欲撞的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将学生们带入课文的情景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完璧归赵”这个词语,体验蔺相如的聪明过人。当读到“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出示廉颇背背荆条的图片,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负荆请罪”这个词语,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廉颇知错能改的优良品质。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的画面,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向文中的两位人物学习,学习他们做人的高贵品质。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蔺相如、廉颇各有什么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爱国的图片,如运动员为国争光等,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作为小学生应如何爱国。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本节课计划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专用小笔记本上;
作业2:写一写: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先在黑板上写上“将”和“相”, 再在对应写上廉颇和蔺相如,用一根横线将二位人物连起来,写上一个“和”。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课文的大体脉络,简单明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识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点,我力争在以后做得更好。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将相和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将相和》的第一课时。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表演的方式,训练学生表演的能力和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完璧归赵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充分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四大环节,即“介绍历史背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和“品读完璧归赵”以及“课堂小结。”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让学生激发兴趣,我结合战国地图简单介绍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秦国的强大和赵国的弱小。由此引出将相和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借助揭示课题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检查学生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看学生是否了解了将相和的大体内容,使学生学会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成功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自学书本知识,而预习的效果如何又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品读蔺相如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通过表演使学生理解作者用词准确和蔺相如的勇敢。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他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接着紧扣“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去演,读演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拖延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3、总结学法,即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和抓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的方法学习长篇文章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利用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而不会善罢甘休,还会想什么点子侮辱赵王?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践。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化!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这就是我的设计思路,谢谢大家!
将相和说课稿14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设计主题为中国古典名著。根据“以读为本,整体综合”的主体学习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材处理上,采用1+3的主体阅读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所感悟和收获。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标》要求,这一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16个新词。
2、能力目标:
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人物形象和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体会任务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美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把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及事件。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辅之以导读提纲学习成果展示榜和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堂阅读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探究实践。
2、指导学生学习倾听同学发言,快速记录整理,为自己的发言理清条理。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学习方法的产生过程,在学会中逐步会学。
教学过程设计,按照自主合作、以读为本、整体训练、综合实践的思路设计,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名言:语文是美的,当我们面对语文时,就面对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创造……他的凝聚力无与伦比,可以把最活跃的思想和灵感化为文字的雕像;他的激发力同样无与伦比,可以在文明的化石中激发出活的思想。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从几千年前的人物形象中感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检查预习,掌握学情。
1、师生交流相关资料。这个环节利用丰富的母语环境资源,突出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同学之间,可以共享已有资源,为阅读做好信息储备。
2、小组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问。师生认真帮助解决,需要在进一步阅读中解决的设为悬念,以待解决。
三、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1、屏幕展示导读提纲——阅读主题、阅读篇目、主要内容、精彩词句、体会感悟、同学见解、拓展感悟、实践体验。
2、学生依据导读提纲,参考课后练习题,自主阅读,思考感悟,边读边标出自己的体会,完成导读提纲的前5个栏目。
3、依据导读提纲,小组内交流,理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加标题。
(这个环节设计,是为每个学生发表见解、展示个性化的阅读成果创设机会。为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指导学生做到三点:发言简洁有根据;倾听记录有行动;圈画补充有见解。)四、探究体验,互相启迪。
(这个环节,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向全体同学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听同学发言,完善导读提纲的“同学见解”项,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把学生对课文多元的'理解条理化并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及预习时存在的问题,抓住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关键问题的相关段落,在大屏幕展示,启发学生读、悟、析、议,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找的关键问题是:你喜欢谁?为什么?在学生阐述理由时,找出相关段落——蔺相如要捧璧撞柱的情节、逼赵王击缶的情节、对廉颇避让的情节、廉颇不服气得清洁、负荆请罪的情结。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教师总结点拨升华:是什么让廉颇这样一个居功自傲的武将放下架子,负荆请罪?是什么让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蔺相如对廉颇比让三分?引导学生明白,使他们共有的爱国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的支撑,他们在处理个人事情上,胸怀坦荡;在处理国事上,能够出生入死无私无畏。对于将、相两个历史任务,我们应该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拓展阅读,丰富积累。完成导读提纲的“拓展感悟”。
1、类比巩固篇:大禹治水
2、对比感悟篇:飞将军李广
3、情感升华篇:《三国演义》插曲
六、综合实践、拓建立体的学习空间。完成导读提纲的“实践体验”项。
1、初一起“名著遍览”手抄报
2、写本文的读后感。
将相和说课稿15
教材简析:
《将相和》这个故事改编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它借完璧归赵、渑整曲折的故事。此外,通过故事树立人物形象,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了解历史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学生通过了解文中的人物,可能会对那段历史产生兴趣,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史记》。
教学目标: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讲述了将相失和到成为至交的一段历史佳话。文中看似独立的三个小故事,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故事的起因,三个小故事构成“将相和”这一完
基于这篇文章的记叙特点,以及本单元“感受人物形象”这一训练重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定位在以下几点:
1、朗读课文,通过加小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2、引导学生透过历史事件解读人物,感受廉颇、蔺相如的鲜明个性。
3、把自己对事件、对人物的理解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一、搜集资料,为解读文本做好铺垫。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距今二千多年。那段历史对于对于我们来说是遥远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这种遥远与陌生势必会导致对文本理解的局限。因此在课前我们有必要去了解那段历史。如搜集:战国局面、杰出的人物、特别是蔺相如、廉颇的事迹。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丰厚了,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的解读文本,为课文的研读做好铺垫。
二、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默读又是高年级教学的训练重点,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默读课文,加小标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指导,渗透概括小标题的窍门,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解决了课后练习的第二题。
如:概括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小标题。学生发言中如果提到“完璧归赵”这个词,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用精练语句的方法概括故事内容,总结小标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到完璧归赵这个词,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在课文中就有一个词能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你能找到吗?学生找到“完璧归赵”这个词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小结之机对学生进行点拨:是的,凝炼书中的语句我们也可以概括出小标题。
再如: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学生很难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来,这时我们不妨请学生想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呢?进而引导学生用抓住事件发生地点的方法概括小标题。
在学生概括小标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请学生用三个小标题来说一说《将相和》的故事,同时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前因后果内在的联系。这样,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深入研读,透过历史事件解读人物。
现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品析人物。
本文教学,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通过读故事,围绕:将是怎样的将?相是什么样的相?这一中心问题引领学生走进人物,感受人物的鲜明个性。
有句话说得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的人读《将相和》,心中就会有不同的将相的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把蔺相如的形象定位在机智勇敢,把廉颇的形象定位在知错就改。可是,阅读本身是多元化的,孩子们的体验也是多元化的。例如交流:相是什么样的相?这一问题,学生对蔺相如的解读可能是机智勇敢,可能是顾全大局,还可能是有尊严、赤胆忠心等。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蔺相如的形象在文中是十分丰满的,而描述廉颇只有寥寥数语。学生很难对廉颇有一个全面地认识。那我们就要引领学生找出与廉颇有关的语句,品读文本,解读人物。如品读:“在渑池之会上,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准备。”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发言,补充一些和廉颇有关的史实资料,透过这些资料引领学生全面地认识廉颇这一形象。在备课过程中,我搜集到了这样一些内容:1、《史记》对廉颇的评价:廉颇者,赵国之良将也。2、赵王赴渑池之会前,廉颇与赵王约定:如果发生不测,有太子继位。3、廉颇领导的长平之战,以赵国的弱小之势抵御秦兵长达三年之久。至于,向学生展示哪些资料,以及这些史实如何呈现给学生,老师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自行设计。
通过解读人物,将相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已经鲜活了,这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品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整体回归,升华主题。
此时,学生对主题的把握是零散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中“和”的含义。待学生充分思考后,我们可以出示字典中“和”的解释,请学生进行选择,并说出理由。学生对“和”的理解是多元的,大多数学生可能粗浅的认为“和”是“和好”。此时,我们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引申到:将相和好国则安,赵国才会出现和平、和谐的局面。
【将相和说课稿】相关文章:
将相和说课稿07-12
将相和说课稿06-13
《将相和》说课稿10-03
将相和说课稿[优选]06-13
[合集]将相和说课稿06-23
(精华)将相和说课稿06-15
《将相和》说课稿优秀04-28
将相和说课稿14篇07-23
《将相和》说课稿15篇[经典]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