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大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
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的,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数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小结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四、练习提高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3、变成练习
五、本课小结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过程与方法: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教学思路
“做数学”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我想让学生在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通过做一个圆柱来深刻认识圆柱的特征,自主获得数学知识。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习,初步认识;动手操作,深化认识;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李老师也找到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图片)
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为什么要把它们要设计成圆柱形呢?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没有棱角,很光滑,所以栏杆、柱子要设计成圆柱形;因为圆柱可以滚动,所以压路机、刷墙滚子设计成圆柱形……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圆柱有这么广泛的用途,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接下来,我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教材第10—11页上的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感性认识圆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都获取了哪些知识?请拿着手中的圆柱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出:
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
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动画闪烁:底面,侧面,高。)
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看: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
请拿出学具小旗,转一转,试一试。
3.动手操作,深入认识
为了突破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自制圆柱模型的活动。
同学们:我们现在对圆柱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吗?请看活动要求:
要求:
①同桌两人为一组,借助课前准备的卡纸等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个纸圆柱。
②接缝都不要重叠,只需用透明胶纸粘贴。
③二人小组汇报,汇报时请指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各是多少?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关注每组学生所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对有需要的小组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做圆柱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屏幕分两格分别显示)
a.利用参照物做
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用圆柱物体做参照物来做,有了实物做参照,能轻松得到两个圆形底面,对于这种做法,我会重点关注他们如何得到圆柱的侧面。
学生可能会采取用卡纸在圆柱上围一围,或者采用把圆柱在卡纸上滚一滚的方式感受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在接口做上记号,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剪下和底面进行粘贴。
b.不用参照物做(也有的学生不用参照物做)
①先做底面,后做侧面
有些先画出两个圆做底面,再做侧面,没有参照物,侧面该怎样做呢?通过尝试他们会发现,用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可以形成圆柱的侧面。那么,这个长方形该做多大才能卷成和底面大小合适的圆筒呢?
②先做侧面,后做底面
还有些学生可能先做了侧面,那又怎样确定圆柱的底面呢?如果直接沿着圆筒底的周围去画一圈,会发现由于纸筒很软,很难画出标准的圆。底面怎样才能画得又圆又大小合适呢?
不管以上哪种做法,都会促使学生思考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圆柱后,我再组织他们进行汇报、交流。展示他们的作品,说一说成功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
展示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作品:
有的制作非常标准,有的或许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侧面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底面和侧面接不上……
学生出现的错误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我紧紧抓住这些问题,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说一说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帮助学生,把所做的圆柱修改完善,体验成功。
同学们:通过做圆柱,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做圆柱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对圆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很快归纳总结出: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做圆柱更深刻地感受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在侧面的展开和围成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最后一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和一个活动。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第一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
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例如:(2)号长方形可以分别和(1)、(3)号圆搭配做成不同形状的圆柱。
五、课后活动:
先用萝卜制作一个圆柱,猜一猜它的横截面、竖切面、斜切面各是什么形状?
再切一切,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个活动,是课堂做圆柱的进一步延伸。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以上描述的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做圆柱来认识圆柱。
制作圆柱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共享的过程。
我相信:听过可能会忘记,看过也许能记住,做过就能真正理解。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教学内容:我所讲授的课程是新课标实验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3页。
教学目的、课时:我要说明的是,我将第三单元的整理和复习设计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复习比例和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而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则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复习和巩固学生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拓展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模式的,所以我在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原则、层次:我本着复习巩固——提高——拓展这一原则,运用新课程理念作指导,将本节课的教学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上:
第一层次,在知识与技能上——先复习了成正、反比例关系,然后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这样的回顾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
第二层次,在过程与方法上——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正确判断题中的比例关系,找到对应的数量,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然后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掌握直接设未知数和间接设未知数解题的.方法,并加入数学方法,目的是在原有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做到一题多解。
第三层次,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我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比例的相关知识对于实际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亮点: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设计了课堂小笔记,不但可以将听课中的重点记录下来,还可以提出存在的问题,重要的是每一道习题都有思考过程、解题过程、数学方法三个板块的设置,便于学生迅速形成解题思路。
感悟:结合本节课,我对复习课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教师教起来费不费劲,能否作到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可举本堂课对步骤的例子)
2、学生学起来能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教师在上课时,是否关注的个体差异,是否做到了面向全体而又拔高选优。(后进生、优生)
4、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弥补了不足,有稳步的提高。
如果可以达到以上的标准,那么复习课就了实际的效果。
送言:
最后,有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无论上什么样的课,都要勤勤恳恳、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清清楚楚。谢谢大家!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及正反比例辨析。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效果。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归纳整理,进一步明确意义,辨析特点,熟练应用。设计思路:整理复习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对比和比例的了解,然后采用列表的方式加以对比,搞清有关概念。接着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正、反比例的判断。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网络,有系统的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学生容易发生混淆,通过举例辨析,使学生明白求比值根据比值的意义用除法,化简比则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方法比较灵活。教学例4时,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写出答案,然后交流。练习的设计1、2题是比和比例基础知识的巩固题。其中1题是由4道小题组成,呈现出知识内在的系统性。判断题巩固正、反比例的量,最后是化简比、求比值、解比例及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通过练习让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流程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归纳整理教学中,教师直接导入,板书课题后提出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你知道哪些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在汇报时说出比和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等。教师进一步提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能更清楚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和联系呢?从而自然引出:列表法(投影出现下图,并逐一填充)
比比例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称90:60 = 1.5前项比号后项比值9:6 = 3:2内项外项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化简比的依据。解比例的依据。
因为,求比值和化简比学生容易发生混淆,所以填完表后,马上就出示一组化简比和求比值的辨析练习。求比值96:24= =4化简比()这里只需强调: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而化简比的结果仍是一个比,只不过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当然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决不能写成整数或小数。根据学生在汇报中提到的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及正反比例的.知识,教师提问:那么,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语言表述完毕后,追问:我们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强化代数的思想。学生答必,板书:a:b=a÷b=(b≠0)及时练习:8:()=()÷6=那么,正反比例的意义呢?你是怎么判断正反比例的呢?同样,学生口答后,追问:我们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正反比例的意义吗?学生答必,板书:(一定)xy=k(一定)出示一组正反比判断的练习题。
1、全班人数一定,出勤学生数与缺勤学生数;
2、分数的大小一定,它的分子与分母;
3、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4、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和它的表面积)
二、辨析应用简单小结后,出示例4,(李阿姨是剪纸艺人。平时李阿姨每天工作6小时,剪出72张剪纸。节日期间,李阿姨每天要工资8小时,能剪出96张剪纸。
1、写出李阿姨平时和节日里剪纸张数和相应工作时间的比。
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如果李阿姨要剪120张剪纸,需要多少小时?)要求学生独立审题写出答案,然后交流。教师强调:在写比时,要看清要求,前后项不能随意调换。比的比值表示什么?比值相等说明什么?另外第3题,学生的解法会有不同,(一种时用比例解,一种时是列算是解。)要让学生通过比较看到各种解法中间的联系与区别。用比例解:设需x小时。因为功效(即比值)相等,所以72:6=120:x72x=120×6x=10列算式解:先求工作效率,再求工作时间120÷(72÷6)=120÷12=10(时)(联系:都是应用关系式。区别:比例,只用到一个关系式,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功效;而列算式,要用到两个关系式,要先求功效,再求时间。)
三、练习拓展在对此题充分交流后,简单总结,然后进行一个综合的小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针对个别学生答疑。习题设计原则:
1、不能简单重复新课学习中的习题,要避免简单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
2、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也要注意综合性的练习,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
3、在内容和要求上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试题如下:(部分学生由于答题能力问题可能不能答完,可作为家庭作业完成)教学效果预测这节课,我本着精心钻研教材,把握好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做好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让学生能把要整理与复习的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对已激活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并在头脑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重新组织的知识牢记下来。
这样一来,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都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说课到此,敬请多提宝贵意见。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数统计表的结构及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数据计算与表格填写。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通过制统计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讲述练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这节课我们进行巩固练习。
2.复习
让学生观察教材52页例1统计表提问:制一张合格的统计表的步骤是什么?(要求边看书边讨论,然后回答)
制复式统计表的步骤:
(1)设计“表头”
(2)定纵横栏目各需几格
(3)画表
(4)填写数据(包括总计、合计)
(5)写上名称、制表日期
3.巩固练习
在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方法:指导做题,让学生研究后再制表
(1)提问:“各年级”和“全年级”各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结合题目说一说制表的`步骤。
4.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方法: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计数填写的位置,全班齐练。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弄清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准确计算。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差后,发现普通的问题要统一纠正。
5.深化练习
练习十一第6题,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试做。
教师引导,表中各班占总数的百分几中的总数指的是谁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做后讲评。
6.全课总结
有关统计部分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因此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7.作业(补充)
(1)请把下面统计表填写完整
双林衬衫厂去年各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1993年1月
项目、件数、季度
计划产量
实际产量
完成计划的、百分数
合计
第一季度
8000
125%
第二季度
12000
120%
第三季度
1000
12500
第四季度
18200
140%
(2)填表。根据统计要求将下表填写完整
东方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 人数 年级
合计
男生
女生
各年级女生占男姓人数的百分数
总计
280
低年级
90
47
中年级
80
36
高年级
52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授课内容:
人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第38面至39面(圆柱的认识)、做一做、练习十的第1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是学生在学习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认识的。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是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和球的认识的基础;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可见,圆柱的认识教学在后继的几何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切实学好。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空间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立体观念。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教材首先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的圆柱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说明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平的,是两个相同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对于圆柱侧面的认识,先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再把圆柱侧面展开,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的展开土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教具准备
师: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和相应电脑软件
生: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剪刀、线、尺。
二、教法、学法指导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本节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联系比较,建立表象——导引结合,探索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思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拟用“导探结合法”为主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通过师生比赛说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导引结合,探索新知时,改变以往怕出偏差、怕学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去释疑、去点拨,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摸、比、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把认识长方体的方法和认识圆柱联系起来,发挥学生想象:如学生想到长方体有底面、侧面和高,那么圆柱有没有底面、侧面和高?长方体的对面相等,圆柱的两个底面会不会相等?圆柱本身还独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知识的异同点、转化点,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发展区。
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说、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过程中,采用发言、讨论、复述、交流、演说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探讨圆柱上下底面为什么相等的方法时,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1)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2)把圆柱的底按在纸上描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过来,将另一个底面叠在所描的图上,正好重合;(3)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4)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说出圆柱侧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学生会提出,圆柱侧面展开图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和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圆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好新、好奇、思维活跃、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借助电脑的多媒体作用,如演示把实物图抽象为立体图、上下两圆相同、高处处相等和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把对圆柱的特征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同时,配合教师丰富的情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过程,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和充实。所以,在新课授完后,教师安排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探索、分析、说理、概括的全过程,实现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通过本节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实践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知识、抽象概括知识的本质属性的方法;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独立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说过程
为了体现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5分钟,师生进行比赛:(看谁对长方体了解得多))
师:我说这个铁罐(举出)的形状像长方体。
生:我说橡皮的形状像长方体。
师:我说长方体有六个面。
生:我说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课前我们初步复习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构造)和特征。(板书:构造特征)
(1)观察:
师:(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个物体的形状还能称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圆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笔筒,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谁想得到它呢?看谁表现得好就送给谁。这个笔筒的形状是圆柱(教师再出现几个圆柱模型)学生拿出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举例:谁来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
(3)认识立体图
闭起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个圆柱的形状,如果我们把观察和想到的圆柱形状画成立体图会怎样呢?(电脑演示,贴出立体图)
(二)、导引结合、探究新知
引入: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了在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离不开圆柱,我们更应该来认识它!(板书:的认识)
1、请你来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些什么?
(现在,我们就随着这些想法一起来认识圆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样?
(2)初步反馈: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在立体图上标明)(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请你猜想一下,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来说明:1、剪出来比较;2、量半径、量直径;3、量周长;4、沿着模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媒体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教师说明: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像这样上下一样的粗细的,直直的圆柱。)
(4)学法指导。(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5)联系比较,强化感知:(媒体出示:)
4、圆柱的高
(1)指上题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高,哪个低?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着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通过圆柱的纵切模型引导学生感知应该测量两底面圆心的距离最科学,它叫做圆柱的高。同时媒体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圆柱的侧面上来。(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重复刚才的媒体操作,问:你还发现圆柱 /article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还可以怎样得到?(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板书)(1)纵切面是长方形,可以有无数条高;(2)侧面上可以做无数条高;(3)两底面之间处处可以做高)
5、圆柱的展开图
(1)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上面的平面与侧面相交形成那条线?这条线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2)侧面是围起来的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媒体演示)
(3)同桌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媒体演示)
(4)什么情况下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展开后可能会是什么图形?
(三)教学小结
圆柱的认识和教学告一段落后,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看板书,总结学到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针对性练习
做一做2
2、发展性练习
(1)一张长方形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你能不能用它来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围成后的侧面与长方形纸有什么关系?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来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把握知识要点,再次进行质疑问难。
2、归纳本节学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怎样学,达到强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自我简评。。。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article/
( 1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3、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
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
第二,信函质量。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1.2×3=3.6元。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统计活动经验,提高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分析,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二、说学情
让学生了解节约用水的用途,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和保护有简单的'了解,并通过实验统计了解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让学生学习统计与计算。培养学生动手分析整理数据的能力和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说目标
1.经历一个水龙头一昼夜漏水量测试和以此进行推测的过程,感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经历节约用水途径和方法的交流过程,促进节水意识的形成。
3. 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与节约用水相关的数学问题。
4.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重点:节约用水相关问题的统计与计算。
难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节约用水相关问题的计算。
四、说教法、学法
1、通过创设情境,围绕节约用水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2、结合西南五省旱灾的实际情况,通过课件展示良田干涸、居
民生活用水困难等画面,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再进一步说出今后生活中应该如何节水。
3、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线,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操作、讨论,和分析,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并测量一个水龙头在单位时间的滴水量,课中让学生计算一时、一日、一年的滴水量,再让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从而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环保教育。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情境:课件展示太空看地球的地球图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地球表面有很多的水,但是(出示图片2)淡水资源有2.6%,饮用水资源只有1% 。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0
教材说明
这是一节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
学生分析
学生整体上思维敏捷,在新授课上总是表现出较浓的兴趣,课堂反应与接受较快。
本节课将要教学的“成数与折扣”,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成数、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农业成数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成数、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折扣应用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一份,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流程
一、联系主活,导入新课。
师:我们刚刚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愉快的寒假结束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过去了,就在春节过后,各商家又会搞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呢?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谈话,探学情。
师: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学生回答。
师: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
(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师: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学生回答。
师: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拿出你手中调查到的打七折的标签,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2)讨论,找规律。
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师:说说你们组寻找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有: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3)归纳,得定义。
师: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九折呢?打八五折呢?
学生回答。
师: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师小结:“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4)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1:商店出售录音机,每台原价430元,现价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1)出示提纲。
①打九折怎么理解?
②是以谁为单位“1”?
③可以改写成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④要求便宜多少元?也就是要求什么?
(2)学生试做,讲评。
(3)练习,做一做。
3.教学成数的含义,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1)新闻,探学情。
(电脑显示:一则新闻《毛阿敏八成不能来晋演出》)
师:看了这则新闻,你想到什么?是肯定不能来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认为八成表示有多大的把握?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如果把肯定来晋看作100%的话,八成就相当于80%。这种说法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在工农业生产中也经常用到。
(2)自学,得意义。
打开书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汇报情况,概括成数的含义。
(3)练习。
师:就要单元测试了,能不能用含有成数的句子表达你对这次测试有多大的信心?
①四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②二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③七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④八成七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4.运用成数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2: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学生试做、汇报、讲评。
三、巩固练习、应用所学。
1.判断。
(1)成数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
(2)五成八改写成百分数是5.8%。( )
(3)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4)某县今年蔬菜比去年增产四成,这里的四成是把去年看作单位“1”。( )
(5)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2.做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又知道了什么知识?
板书:
折扣 成数:
例1:430×(1-90%) 例2:41.6×(1+25%)
=430×0.1 =41.6×1.25
=43(元) =52(吨)
答:比原价便宜43元。 答:去年收白菜52吨。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商场购物、新闻消息等,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既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认识到所学数学可应用于生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积极地讨论,主动地探索,勇敢地尝试,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起劲,学得主动。但在成数、折扣应用题的教学上,个别学困生还是有理解较慢的情况。由此看来,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增加对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1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式与方程》中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周长、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四年级下册第13单元已经学过,通过复习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相关知识。本课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也为学习方程以及其他的代数知识奠定基础。本节课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逐步过渡到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数、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这样由易到难,层次深入,便于学生有效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着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完整地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发展符号感。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从具体问题情境抽象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你怎样去教,也许比你教什么更为重要。”为此,在教法上我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具体事例中逐步进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珍爱他们。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感受意义
1、 奶奶买了4千克香蕉,每千克a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列算式是:ax4= 4a
1xa =a
答:一共要用4a元。
2、比一比:
比X多7的数是( ),
比X的7倍少a的数是( )。
3、
(1)、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的时候,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1和字母相乘,1可以省略不写。
首先我用买香蕉为素材,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内容,理解数量关系。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理解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一个暂时不确定的数参加列式,再通过对比,概括出字母表示数的要点。
[设计意图]: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练一练:
1、用s表示路程, v表示速度, t表示时间,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 )或( )或( )
2 工作总量(c)、工作时间(t)和工作效率(a)之间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是( )。
重点提示: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
3、学校去年植树a棵,今年植树的棵数比去年的2倍多6棵,今年植
树( )棵。
4、一种足球每个原价a元,打折后现价b元,原来卖100个的钱,现在可以买( )个。
说一说
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你知道“a+b=b+a”表示什么?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xb=bxa
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a+b)x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说一说:(用字母表示要求的计算法则计算法则)
同分母分数相减计算法则:
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分数除法计算法则:
(c可以做 0要除外)
环节二:深化练习,拓宽思路
通过练习不仅让学生发现在同一个过程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而且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法则、相关计算公式或特定数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再次体会字母公式比文字表达更简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设计意图]: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我 记 得
按要求用字母表示下面各计算公式。
1、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2、圆柱的体积公式:
3、圆锥的体积公式:
我的发现
按照习惯,一些特定的量常用一个固
定的字母表示,一般不要任意选。
说一说下列字母在具体公式中各表示什么?
S长=ah中
S=vt中
V柱=sh中
重要提示
在特定情况下,某一个字母表示的内容有它的特定意义。
你还发现了什么?
整理方法提示:
针对重点 分类整理
填补小知识
复习方法提示:
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环节三:分层巩固,丰富内涵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层次性与有效性。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精选练习(填空)
1、学校原有图书8140本,又买来a本,现在共有图书 本。
2、有m吨煤,每次运5吨,需运 次。
3、每米花布3.60元,X米需要 元。
4、每小时行a千米,5小时行 千米,7小时行 千米。
精选练习(选择)
1、学校原有图书8140本,又买来a本,现在共有图书 本。
2、有m吨煤,每次运5吨,需运 次。
3、每米花布3.60元,X米需要 元。
4、每小时行a千米,5小时行 千米,7小时行 千米。
填空、选择。除了进一步明确简写方法以外,更注重让学生从不同的题目中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
精选练习(做做)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1、比a多3的数是多少?
2、比a少3的数是多少?
3、3个a相加的和是多少?
4、3个a相乘是多少?
5、a的3倍是多少?
做一做。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表象,经过复习巩固,从而加深了印象。通过做一做这样的对比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中的数和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字母取值的合理性。
精选练习(想一想)
学校买来9个足球,每个a元,又买来b个篮球,每个46.5元.
请说出下列式子的含义:
1、9a 2、46.5b
3、46.5-a 4、9a+46.5b
说一说、想一想。针对本课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9a/46.5b/46.5-a/9a+46.5b各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字母式子的丰富内涵,进一步体验到含有字母式子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等特点。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从整体上来把握教材沟通了一个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串成串,组成块。这样不仅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更便于学生理解领悟。
环节四:总结评价,赠言勉励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主反思。
2、赠言: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决时,写下了一个公式:w=X+Y+Z,w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巧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本节课我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有效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巧妙地将复习内容与新授的教学目标融入其中,再通过层次分明,简洁有效地练习,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较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只有在教师善钻、善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魅力无穷,生机勃勃,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2
我确立的小课题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普通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二是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自行车的速度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在小组的组建,成员的分工,以及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在组建小组时,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把活泼好动和沉默寡言的分到一组,学习好的'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分到一组,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弥补。
2.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把每个小组的六个成员编上号,(1)号是组长,(2)号是首席发言人,(3)号是声音调控员,(4)号是计算员,(5)号是记录员,(6)号协同计算员计算。
3.在合作学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比如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懂的问题虚心求助于别人;组长善于组织学习并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点想法,具体的做法会体现在教学中。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并为学习比例的应用,特别是为正、反比例及其应用打好基础。比例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探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说学法
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 自学法。引导发现发。
教具和学具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和桥梁,课前准备合适的教学具也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这节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程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教学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反馈与巩固——质
2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深学生对旧知的印象;通过求比值的练习,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教学比例的意义作了巧妙的铺垫。)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0页的三幅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副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生:都有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必须尊重它)。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课件,创设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主要体现知识由实际问题产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
师:利用多媒体把图变换成三面国旗的画面,并表上长和宽的尺寸,请同学们写出他们长与宽的比。
(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比例用分数形式表示做好铺垫)。
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
师:接下来选取其中的两个比,求出它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那你能不能从中任选两个相同的比把它组成等式呢?”然后学生汇报。
最后师生总结比例的意义: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板书)
(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观察、求比值等方式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3.辨析比和比例
师:1:2是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还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形式?
(辨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新知进一步理解的过程,通过1:2是比例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自主去辨析新知与旧知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比例的意义,并通过“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问题的启动,使学生展开了更丰富的比例应用的想象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这一环节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第二部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已经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那么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都有自己的名称,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吗?自学课本41页,并汇报交流说出黑板上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2、进行验证,确定性质
师: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之积和内项之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可以动手计算。汇报交流: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另选几个比例验证一下。(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
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把内项与内项、外项与外项分别用箭头连接,使学生形象的看到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式中,如何计算两个内项及两个外项的积。)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经过验证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
(设计意图: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如何突出重点是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算一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测,合情推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第2题是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地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学到这里,你已经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五、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1.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能比较一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
(使学生畅谈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更进一步理解新知。)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大方,体现了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展示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完整化。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a.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b.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c.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组织活动:
a、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
(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b、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c、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d、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 1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
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3、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06-22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圆锥体积》04-09
六年级下册《藏戏》说课稿03-0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06-07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1-06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说课稿06-17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01-13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05-17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