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时间:2024-06-18 09:21: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篇1

  “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节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下面从五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钻研教材、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同时要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

  二、关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的定义、定理,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对定理的推理有所补充,但抽象思维还不够,由于学生学习知识还是以现象描述为主要方式,而且学习的个性差异也比较大。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也能对个别程度较好的学生有所侧重,这与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这是因为:

  1、《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显示的特点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因此对实际问题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3、学习定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相当广泛,它是几何学最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教学难点是三角形定理的推证,原因有两点:

  1、 教材上所有证法实际上是同一法,这种方法学生未接触过。

  2、 在补充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法中,还利用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这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由于这两个原因,使得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证成为难点。

  三、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引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通过投影仪进行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原则。

  四、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会设疑”,“会尝试”、“学习有得必先疑”,只有产生疑问,学习才有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所作的平行线与中位线重合吗”,“为什么会重合”,“重合后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些问题产生疑问。问题的解决就使得旧知识的缺陷,得以弥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比如在教学中,推证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以后,还应再尝试,用其他方法进行证明看是否可行。通过自己的亲自尝试,由错误到正确。由失败到成功,通过尝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潜移默化地学到了诸如发现法、模仿法等。

  五、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经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平分第三边,从而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个概念同时板书课题,并提出问题、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作出三角形的所有中位线(3条),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中位线,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分化了这节课的难点,并为下面找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作好了准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作图:先画ABC的一条中位线DE,过AB得中点作BC的平行线。因为线段的中点是唯一的,从而可发现这条平行线与中位线重合。这就证明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是平行的,这样做的同时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因为这个平行关系的证明采用的是“同一法”,学生初次见到,自然会产生疑问,“怎么作了平行线还证平行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就可以自然地接受了。这时再回头看刚才画出的图,利用平行关系,可得到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这样通过“回忆-----作图------设疑------探索------发现------论证”而让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而且对教材中的论证方法有了较深的印象,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出来了,那么是否就只有这一种证法呢?引导学生观察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发现它实际上是线段间的倍分问题。在这之前,有关线段间的倍分关系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见过。能否把它转化成我们熟知的线段间的相等的问题?通过一个简易的自制教具,借助投影仪来演示,提出“截厂法”和“补短法”这两种添加辅助性的常用方法,通过演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两种方法的精髓所在。

  下面再通过一个练习巩固定理的掌握,它是紧紧围绕定理而设置的。通过练习可以看到学生对定理掌握的程度,并要求学生认识三条中位线把三角形化成4个小三角形之间的全等关系,面积关系等。

  学生做完练习,把教材中设置的例题投影在屏幕上,指导学生审题,让学生根据题意写出已知、求证,画出图形,再请两位同学尝试着分析证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分析进行补充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证明过程由学生书写,然后,由我进行规范化的板书,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推理习惯。另外,还配备了一道练习题,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做完后,我简单的讲评,并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配备,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得以具体化,达到应用的目的,这也是本节的重点之一。课堂小组我是通过3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己理清这节课的知识脉络。

  最后布置作业,所布置的作业是紧紧围绕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的,通过作业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效果,在课后可以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用“先学后导,当堂检测,分布突破,及时反馈”的“四维度”课堂教学模式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三维目标为主轴,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以教师释疑为主导,以当堂检测为主线”的“四为主”教学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材首先引出中位线的概念,进而探索研究它的性质,最后利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步步衔接,层层深入,形成知识的链条。本课内容可以为今后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倍份关系提供重要的方法和依据。可见,三角形中位线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课是通过探究推理得到定理的,所以通过本课教学,对探究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思维训练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这是因为:

  1、《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显示的特点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因此对实际问题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3、学习定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相当广泛,它是几何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教学难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证,原因在于补充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法中,还利用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这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二、说教法

  依据本书教学内容及学生知识建构的特点,尚需依赖于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我选用了合作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计活动、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探究,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主动愉快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同时,根据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容量,通过动态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解题思路的蒙发。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猜想法、测量法、模仿法、自主学习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例:(幻灯片)A、B两地被一建筑物隔开不能直接到达,要测量A、B两地的距离应如何测量?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要来探究其中的学问。三角形中位线

  借助多媒体演示引例,创设悬念——如何测算被建筑物隔开的A、B两地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1、概念教学:

  直接认识概念

  老师结合图形演示所做线段区别是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

  明确:三角形中位线定义是什么?一共几条?引导学生自己给三角形中位线下定义,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观察区别: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学习的能力。

  2、自学交流:

  观察猜想:△ABC中,D为AB中点,E为AC中点,线段DE(△中位线)与BC有什么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猜想,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说出他们自

  己的猜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猜想。

  做一做:

  方法一(测量法)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画出它的一条中位线;

  2、量出中位线和第三边的长度;

  3、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给学生提供操作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推理检验自己猜想的合理性。教师参与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获取信息,了解学生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证明。

  学生说自己的证法(实物投影仪),最后由教师借助幻灯片演示完整的过程。

  总结定理:(幻灯片)

  三角形的中位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让学生总结定理,(教师强调)一个题设两个结论,(一个是位置关系,一个是数量关系,根据需要选用相应的结论)它提供了一种证明直线平行和线段数量关系的新方法,应用定理的关键是找出(或构造出)符合定理的基本条件,加强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定理应用:(幻灯片)为了进一步巩固定理,加深对定理用途的认识,我选择教科书上的例题,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疑惑教师进行点拨。通过此题学会运用定理进行推理运算,发挥例题的示范,提高学习的效率与学生自学能力。

  4.当堂检测

  为检测学生对本课目标达成情况,加强对定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一组有梯度的练习题其中探究1、2题是中位线定理的经典应用,巩固定理的同时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当堂检测题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有了前面的经验,相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能独立完成。教师只解决学生讨论探究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师生共同完成书写步骤。应用定理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与能力。同时解决开头的生活链接,呼应悬念。有机地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迁移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解决之中,加强对定理的理解,突出重、难点。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怎样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问题得以解决。师生共同完成书写步骤。给学生施展才智的机会。学生通过分组评论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意识。多媒体的应用,无疑使这节课更加形象直观,帮助理解,增加了课堂容量

  5、归纳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谈收获,培养归纳能力,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补充强调,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6、布置作业

  教材68页2题 巩固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7、板书:

  课题:22.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1.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 定理的证明:

  线段叫三角形中位线。

  2.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

  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通过板书呈现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总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完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之后作为三角形和四边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证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定理为依据的,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节内容不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但却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在证明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要用到,也为下一节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作好充分的理论上的准备。因此,本节教材对知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同时要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义,掌握定理及其应用、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索过程、

  (四)本课知识要点: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在教学中要学生注意与三角形中线进行比较、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二.教法选择:

  概念,定理,练习那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三部曲,如果定义和定理都直接抛出、就淹没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且定理的证明在这个版本里跨度也太大,最后也只能生硬地给出;如果设置过多过细的问题,结论是容易得出了,但“填饱肚子容易了,却不利于肠胃锻炼”,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用问题串设计教学的方法,即设置了有一定目的的由有一定空间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提炼与探索。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形成

  问题一: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后面中位线的概念形成和中位线的性质探索做铺垫、

  处理方法: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得出具体的`方法,并展示其结果、

  问题二:有几种剪拼方法?每种方法里的剪痕与第三边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共有三种方法、观察猜想也好,实验验证也罢,先让学生说出剪痕与第三边的位置与数量关系、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内涵,我们需要给这类线段起个名字、这样中位线概念引进的必要性就充分体现出来,而且这个概念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说出、

  处理方法:名字可以老师给出,定义可以由学生来下、

  问题三: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如何证明?

  设计意图:性质再次有学生自己说出,并受问题一的启示,寻找

  证明的方法(否则这种无种生有的方法是难以想到的)、

  处理方法:学生概括并叙述性质;师生共同用符号语言表示;

  学生寻找证明方法并实施证明、

  (二)知识应用:

  1、试一试:已知△ABC:

  (1)它有几条中位线?画出它的所有中位线。

  (2)在上图中作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

  2.(1)如图,在△ABC中,D、E分别为AB、AC的中点,DE=3cm,

  ∠B=60°,那么BC= cm,为什么?

  ∠ADE=°,为什么?

  (2)若在△ABC中,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 AB、AC、BC的长分别为6cm、8cm和10cm.则△DEF的周长是cm.

  若AB=a,AC=b,BC=c,则△DEF的周长=(),如果G,H,K分别为DE,EF,DF的中点,则△GHK的周长=();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A.B两点被建筑物隔开,在AB外选一点C,使C能直接到达A和B,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D、E.(1)如果DE的长是36m,则AB=()m。(2)如果DE之间有物体阻隔,你有什么办法解决?

  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 、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1)如果AC=BD,猜想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

  (2)如果AC⊥BD呢?

  继续延伸:

  1.如果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存在什么关系?

  2.上问中的菱形改为矩形呢?

  3.当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时,顺次连接它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结论: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结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结菱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结正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设计说明:通过探讨,总结出中点四边形的特性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P104习题3.6 1、3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节第1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心对称图形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来研究三角形的中位线。此外本节内容在今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中将时有出现,有些问题我们用构造中位线的方法可以轻松解决。因此,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数学的求知欲旺盛,学生已掌握了中心对称图形及性质,也具备一定的操作、归纳、推理和论证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性质,会利用性质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操作、观察、归纳、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真实的、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运用数学的思想。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定理,是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应用”

  由于本节定理证明的关键是恰当地引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而学生对辅助线的引法、规律还不得要领。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

  依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我选用了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对结论的感知。并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真正地学会学习,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生活情景

  A、B两棵树被一池塘隔开,如何测量A、B之间距离呢?巧用多媒体展示出实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对三角形中位线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从而引出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①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板书):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请学生自己在座位上做出三角形的中位线。

  并提出疑问:什么是三角形的中线,它与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不同?通过画图,让学生熟悉图形特征,加强对三角形中位线的感知,并通过与已学的三角形中线概念作比较,加强对三角形中位线概念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观察前面画出的三角形的中位线,并回答问题:一个三角形共有几条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各边又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猜想,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说出他们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猜想。紧接着,我安排了以下两个活动。

  ②活动(板书)

  我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种组,每组同座位之间合作,每组分别进行一下两个活动。

  A活动一(测量)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画出它的一条中位线。

  2、量出中位线和第三边的长度。

  3、量出所画图形中一组同位角的度数。DE4、你发现了什么?

  B活动二(裁剪拼接)

  1、剪一个三角形,记作△ABC。DFE。

  2、找到边AB和AC的中点DE连结DE。

  3、沿DE把△ABC剪成两部分。

  4、把分割开的两部分重新拼接。BH。

  5、新拼接的四边形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拼剪、推理检验自己猜想的合理性。经过以上的探究和讨论,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等于它的一半的结论。紧接着我将继续提问:“这个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还得从理论上加以证明。”为了突破难点,借助于我将借助于多媒体和几何画板直观展示,进行完整地证明展示,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几何图形,证明方法是将问题转化到平行四边形中去解决。这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归纳的重要思想。

  思路: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交DE的延长线于F,连结AF、DC,去证,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AD//FC且AD=FC。

  实验先行,证明完善后提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让学生学会科学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三角形的中位的性质定理(板书):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回归到一开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今天的所学,想出办法来解决之前的问题。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并反过来作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本课重点,我会设置一组有层次的习题,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熟练掌握。我将利用多媒体,先出示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口算抢答。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气氛,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接着再给出以下的练习(板书)

  ①已知三角形三边分别为6、8、10,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②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C’、D’分别是AO、BO、CO、DO中点,证明:则四边形A’B’C’D’是梯形。若梯形ABCD周长为10,求四边形A’B’C’D’的周长。学生在做完的同时学生引发思考:这两个三角形及梯形周长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谈谈收获,培养归纳能力,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补充强调,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五)、布置作业(板书)

  利用多媒体,放出作业三道必做题,一道选做题。作业分层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

  2.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4.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结论.理解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本教材三角形中位线的内容是由一道例题从而引出其概念和性质的,新教材与老教材在这个知识的讲解顺序安排上是不同的,它这种安排是要降低难度,但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添加辅助线的练习很少,因此无论讲解顺序怎么安排,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例1)时,题中辅助线的添加都是一大难点,因此教师一定要重点分析辅助线的作法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理解:所证明的结论既有平行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学过的知识,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证明结论成立的思路与方法。

  (2)强调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中位线:中点与中点的连线。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

  (3)要把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特点、条件、结论及作用交代清楚:

  特点:在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结论表明位置关系,另一个结论表明数量关系。

  条件(题设):连接两边中点得到中位线。

  结论:有两个,一个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另一个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选用其中的结论)。

  作用:在已知两边中点的条件下,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及线段的倍分关系。

  (4)可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掌握其性质。

  三、课堂引入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用途吗?

  (答:平行四边形知识的运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例如求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度,证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等。二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判定直线平行等。三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

  3.创设情境

  实验:请同学们思考: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你是如何切割的?

  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思考】

  (1)想一想:①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几条?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

  (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答:(1)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三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主要是线段的端点不同.中位线是中点与中点的连线。中线是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八年级第二学期。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二十六章第六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初中几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具有计算和证明等多种灵活的运用;它是继四边形,尤其是前一阶段刚学的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之后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知识。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二阶段完成的`。“三角形的中位线”作为几何计算和推理论证的重要一环,是初中几何的一个基础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几何计算、几何论证等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2、就第二十六章而言, “三角形的中位线”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因为在三角形中或多边形中,当证明的某一命题的题设中出现两条线段的中点时,总要想到是否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试一试。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性质定理,能进行有关的计算与证明。(2)通过分析连接各种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归纳其中的规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数学问题的能力。(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重点难点:分析归纳连接各种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的规律。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比较牢固地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先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结论,再引到学生利用来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例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连结各种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的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互相合作,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复习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注重新旧知识的互补和融合。

  2、新课引入:已知:△ABC的周长等于20cm,D、E、F分别是AB、AC、BC边上的中点。

  求:△DEF的周长。

  (学生进行猜测,动手测量,得出结论)

  1)请叙述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证明猜测的结论,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3、讲解例题:已知: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 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分析辅助线添法,板书证明过程(略)}

  ** 得出结论: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4、探究连结各种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的规律。

  (发下印有各种四边形的练习纸,连结各边中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探究其中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

  (在探究归纳过程中,对于由特殊四边形:如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方形等,连结各边中点得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进行简单的口头证明)

  5、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知道了它的定义和定理。

  2)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我们探究了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的规律,即:

  ①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

  ③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

  ④连结对角线既相等又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 是正方形。

  6、巩固练习(附练习纸)

  7、布置回家作业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22.3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对进一步学习非常有用,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它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在科学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操作、观察、归纳、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的研究,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化归能力的培养。

  难点:从学生知识掌握的现状分析来看,如何适当添加辅助线、如何利用化归思想来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因此本节教学中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是重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几乎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实践经验等方面的限制,思维正处在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在行为上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本节课通过《几何画板》这个工具,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发现、归纳知识,积极的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现过程,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样,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特性,并让学生掌握探索问题的方法,真正地学会学习,达到“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目的。

  教法: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实验观察、探究归纳、理论证明、巩固深化的四段教学法,在多媒体的辅佐下突破常规模式,让学生在活动、探索、和谐的教学中获取新知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让学生掌握实验与观察、分析与比较、讨论与释疑、概括与归纳、巩固与提高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转换的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化归思想去解决问题。

  三.教学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我们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激发情趣、问题导入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四)合作交流、推理证明

  (五)尝试运用,巩固性质

  (六)小结反思,巩固提高

  四.说课过程

  (一)激发情趣、问题导入

  (投影)先让学生看一个现实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图,A、B两地被建筑物阻隔,怎样测出A、B间的距离?说说你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可能回答用全等的知识,也可能回答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来测量。

  (问题导入,并配以题目,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的氛围,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数学来自生活的新课标理念。问题引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探究:

  活动

  操作——观察——探究

  给你一个任意的三角形(不要用特殊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能否只剪一刀,就能将剪开的图形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请大家按分好的小组一起动手操作一下,然后将结果告诉老师。

  (分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良好习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将学生原来的三角形和拚好后的图形一起贴在黑板上)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观察:大家观察图形的变化

  师:哪一组的代表在黑板上画出转化前后的图形

  (教学:指导学生在图形必要的地方标上字母,并将变化前后的字母都标在转化后的图上。)

  师:同学们剪的、画的都非常准确,可谁能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找到剪痕DE的呢?

  生:我是通过做高AF,将点A与点F重合的折叠的方法找到的

  生:我是先通过用对折的方法分别找出AB与AC的中点,再沿着DE折叠找到的。

  师:两种折法不同,那么哪一种的做法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归纳)两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因为两种做法的折痕是重合的。

  (构造中心对称为下面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做铺垫。)

  师:通过操作我们可以看到线段DE实质上就是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我们给这样特殊的线段起个名称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板书: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师:大家观察黑板上的拚图及所画的图,会发现DE与BC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生:DE是平行于BC

  生:两个DE的长等于BC

  师:DE从位置上看是平行于BC的,而数量上看等于BC的一半。即DE∥BC,DE= BC。这也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板书: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师:你能用符号言语将它表示出来吗?

  生:能。因为AD=DB,AE=CD所以DE∥BC,DE= BC

  (通过直观的观察让学生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猜测、归纳能力。)

  (四)合作交流、推理证明

  师:三角形有中位线的性质只是我们通过直接的观察得到的,它一定是正确的吗?让人总感觉到有点不敢相信,能不能让我们通过推理的方式把它的正确性加以验证呢?生:能。

  师:好,我相信大家的能力。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图形,写出已知的条件及所要说明的结论。就让我们勇敢的同学上来将过程展现给大家看一看,大家同时练习好不好?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强调注意点。

  (用推理的方法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态度,也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尝试运用,巩固性质

  1.性质运用

  师:下面我们通过习题尝试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出示: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鼓励学生回答:利用

  ①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

  变式1:如果这个条件不变,改变结论:如EG与FH的关系等。

  变式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呢?

  变式3:四边形ABCD是矩形呢?

  变式4:四边形ABCD是菱形呢?

  (体会图形的构造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题意,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图形的动感,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例2.尝试解决本课开头的问题。

  总结:可在地面上选一点C,连接CA、CB,分别取CA、CB的中点D、E,连接DE,量出DE的长,则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知AB=2DE。(前后照应,学以致用。)

  (六)小结反思,巩固提高

  1、你是如何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的。

  2、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体会?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所学的内容,得到相应的体验,在活动中做数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思维品质,对学生的小结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学习数学而获得的成功的体验与喜悦。)

  板书设计(略)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活动-引导自主、合作学习-观察发现得到概念-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从生活中发展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与交流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锤炼与培养。由于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特征,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采用“多观察、多动脑、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通过数学活动与小组的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鼓励,另外侧重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时时用数学”。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相关文章:

树叶中的比说课稿02-06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1-19

《三角形分类》说课稿05-16

人教版《三角形》说课稿01-10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07-04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05-15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05-15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04-28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05-2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