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4-06-14 10:11: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集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生物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生物说课稿集合[15篇]

初中生物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是选自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8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依次讲述了“受精作用”、“人的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人体的主要系统”三部分的内容。而本节主要在学生已了解生殖系统的基础上,帮助其科学地认识青春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变化,以便建立正确性别意识,掌握青春期的自我卫生保健以及正确疏导青春期心理波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最终能够健康度过这人生的关键时期。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且求知欲强烈。但缺乏对于生物的系统的认识,更多的是片面的认识。因此其对青春期与性的理解有许多误区。此外,对于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许多学生会出现“不好意思”或“欲问又怕”等现象,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掌握好组织教学,健康地引导学生学习,树立学生的科学观。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识别人的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能描述青春期的主要特征;能知道青春期卫生的重要性。

  2、通过自主阅读与小组讨论,提高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保证健康成长。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的`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青春期的主要特征;青春期卫生的重要性。

  难点:青春期的主要特征;青春期卫生的重要性。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小组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将在上课伊始,提出以下问题

  (1)一个人的生命是从哪个时刻开始的呢?

  (2)“发育”指的又是什么呢?顺势导入本节课的标题。通过复习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够快速的吸引学生的关注,还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2、新课教学

  在此部分,我将从三个知识点展开说明。

  (1)人的生长发育

  我通过展示图8—8人生长发育的几个阶段,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我们此刻处于哪个时期?

  ②哪个阶段的时间最长?

  ③成年期的形态与功能如何?

  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不难说出是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且成年期的时间最长,形态与功能上发生了许多变化。顺势我会引出老年后又将如何,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基于此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人的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

  (2)青春期发育

  首先,我将先发放有关于男生与女生身体情况的调查问卷。进而多媒体展示男女生身高和体重生长速度曲线图,组织学生讨论:

  ①大家的身高体重增长和图中一样吗?

  ②由这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从图表上,学生不难归纳出体重与身高都快速增长,之后我将进行补充说明:神经系统、心脏和肺等的功能也明显加强。

  其次,我将展示男女部分生殖器官发育趋势图。再次组织学生观察与是思考:说出男女性器官的发育时间。

  最后,我展示表8—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说出哪些器官的发育属于性器官的发育,哪些器官的发育属于第二性征的发育?

  ②什么原因导致的?

  ③青春期性发育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预设学生能够归纳出大致内容,但还不够完善,因此,将由我对以上问题的解答进行规范性的总结:

  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主要是男性女性的生殖器官由幼稚型变成成人型;男女第二性征分别是在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刺激下表现出来的。男性第二性征包括胡须生长、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声调较低等;女性第二性征包括乳房增大、声音变细、声调较高等。

  由于本部分的内容较为抽象,同学们较难从生活实例中观察感受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组图片等直观的方式,学生多次观察讨论的方法,以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3)青春期卫生

  青春期的卫生是青少年心理与生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该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首先,我将介绍遗精与月经等生理现象之后,引导学生克服“害羞”心理。组织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青春期我们在饮食卫生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②青春期在个人卫生上又要注意哪些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将追问同学们:在青春期时,除了身体发生变化,大家的内心世界有没有发生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呢?从而引导学生们正确的看待并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总结青春期卫生保健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是新授课程的全部过程。

  3、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全部知识点。

  4、布置作业

  希望学生们在课后勇敢的和身边的人说出青春期的烦恼,并一起思考解决措施。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以提纲式的形式进行板书,清晰的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就是我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的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对上一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中遗传图解的巩固,因此,本节内容对确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并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符合课改理念。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

  2、难点: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对夫妇生男生女的机率如何,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二、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二学生平均年龄15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欢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初二年上期快结束时学习的,学生对生物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学习积极性相对有所降低,为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机率是相等的,对个别学生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困难,在综合运用上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调节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我设计了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的情景,通过学生做游戏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真正体验“在学习中游戏,在活动中学习”的新理念。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建构的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图分析、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男女性染色体对比图,生男生女遗传图解分析,并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生男生女取决于从父亲中的生殖细胞中所提供的染色体,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和生理空间概念。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设计学生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极积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3)游戏法。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二)灵活教法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性

  通过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和学生游戏互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学方法又是根据教学的发展不断调整,动态变化的。

  (三)各种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及有效运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动画生动形象结合学生游戏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说课稿3

  一、教学过程

  接下来就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导入新课

  在开始上课后,我会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请学生回顾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说出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同时图片出示鼠妇,请学生思考这些动物在哪里能看到,出现的场所是在哪里,在学生做出回答后,结合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顺势引出实验的课题: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强化了已学知识,同时也为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新知讲授

  探究实验重在对学生探究能力及实验设计思维的培养,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整个生物学习阶段新接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步骤,我会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我先会向学生提问:鼠妇我们在哪里见的比较多呢?在学生回答鼠妇出现的场所大部分是在阴暗的角落里生活,在光线明亮干燥的地方很少看到后。我会继续追问学生这与哪些非生物因素有关系?引导学生回答鼠妇的生活受到光或者水分的影响。进一步和学生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做出假设

  接下里我会在课件上分别出示在光线明亮和光线黑暗的地方鼠妇的分布情况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说出自己做出假设的依据。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会说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水分影响鼠妇的分布,对于这些不同的假设,我会依次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光,得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光线黑暗的环境下,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3.制定计划

  在得出假设之后,继续抛出问题如何才能知道假设是否正确?该去怎样设计实验,实验设计过程中该考虑哪些要素?请学生先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步骤,学生阅读过程中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本次实验设计中为何要设计一明一暗两种环境?

  (2)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进行实验?

  (3)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4)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阅读之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这些问题。邀请学生回答,我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与发展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共同解决实验问题。

  (1)实验设计了两组,其不同点在于一个是明亮的环境另一个是阴暗的环境,不同点只有光一个条件。分析本探究目的发现,两组实验中不同的因素就是要探究的对鼠妇分布有影响的因素。

  (2)实验过程中采用多只鼠妇的原因是多次实验可以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3)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计划时,设置的仅探究因素不同的两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不同的条件叫做变量,具有最适条件的一组叫做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仅一个变量的一组叫实验组,实验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确定变量后要保持其他因素不变。

  (4)实验过程中应该多做几次后取其平均值,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

  制定计划的过程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此环节我会详细向学生讲解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等实验变量,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基本内容,也为后面实验的学习奠定基础。

  4.实施计划

  学生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下面就是开始操作的部分了,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进行实验。在学生进行操作的时候,进行巡视了解情况。同时提醒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要把鼠妇放回他们生活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意识。

  5.表达交流

  实验结束后我将邀请不同小组的同学说出实验结果,小组内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享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即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三)巩固练习

  实验操作结束后,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请学生思考哪些非生物因素还能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并尝试设计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程新授部分完成之后,我会请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当引导补充,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在作业环节,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请学生思考在淡水中生长的鱼能否在海洋中生活?这样既建立了生物课堂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也能够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说板书设计

  最后是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这样设计的板书直观、系统、精练,既提炼了要点,也突出了重点、难点,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掌握。

初中生物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无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与植物的组织培养。本节课所讲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营养繁殖”,主要讲解的内容有:让学生理解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该部分,最主要地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自实验操作学习嫁接技术。除此之外,让学生了解组织培养,即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生活中,学生虽听说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见过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实践经历。所以本节课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组织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现在许多高校都有组织培养实验室,网络上也有实验视频。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形象地感知组织培养技术,同时亦可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参观组织培养实验室。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保底教学目标】其中1、2为保底教学目标,因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考试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将其确定为保底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能力。

  【保底能力目标】此处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繁殖,同时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能力。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准备

  (1)准备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

  (2)准备天竺葵。

  (3)提前录制芽接与枝接的实验视频。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式导入法:【保底教学】因此处内容已讲过,因此提问时,着重提问班里的后进生,拟采用两大组PK形式进行提问。

  (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为两大类: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因此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保底教学】:“卵”易错字,找后进生到讲台上书写。

  2、谈话式导入法

  [师]同学们,我想大家都听过“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那同学们想想这就话所描述的柳树是由种子生长发育而来的呢,还是由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呢?

  [生]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

  [师]没错,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必须依靠种子生长发育这种有性生殖方式才可以,无性生殖同样能长成岑天大树。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无性生殖”。

  [新授]: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一>营养繁殖

  [师]学生自学课本P39“植物的营养繁殖”内容,约1min。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甘薯、马铃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学们,这些植物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呢?

  [生]甘薯根;马铃薯、草莓茎;

  落地生根叶。

  [师]很好,那么根、茎、叶又是植物的什么器官呢?

  [生]营养器官。

  [师]没错,像这种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注】落实学生笔记。

  <二>嫁接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40-41页中的“嫁接”,约2min。

  1、读图识嫁接

  利用多媒体,展示“嫁接”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并且理解为什么要嫁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整棵树由两部分构成。

  [师]同学们观察很细致,这就是“嫁接”的结果。

  接上去的枝条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详细介绍课本P41页所展示的图片中,接穗与砧木的特点。)

  接穗(柿树):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强。

  砧木(君迁子):耐寒、耐寒,但果实小、产量低。

  [师]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嫁接呢?

  [生]获得更好的遗传性状,生长速度快。

  2、学生分组实验:【能力教学】

  【注】强调实验安全,小心用刀。

  学生四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蔷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尝试进行蔷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实验过程:①学生观看老师提前录制的相关实验视频。

  ②学生实验,四人一小组,左右两大组进行PK。

  【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班级储值金卡。

  3、教师提问:

  ①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②新生出的枝条开花结果后是水蜜桃还是毛桃呢?

  <三>扦插

  1、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实验。

  2、教师提问:

  ①扦插在剪取茎段时,为什么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

  水平:减少伤口水分过多蒸发。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四>压条

  1、教师讲解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压条的概念与过程。

  2、教师提问

  [师]为什么要剥去半圈树皮?

  [生]在剥去树皮的部位积蓄有机养料,促进生根。

  <五>及时巩固:

  1、以图区分嫁接、扦插与压条。

  2、营养繁殖与种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么本质区别?

  营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能力教学】此处为重点内容,注意启发学生,并落实学生笔记。

  3、营养繁殖的优势?

  ①保持了母体的遗传性状;

  ②比种子繁殖快。

  <六>练一练

  1、营养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D)

  A、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B、能否进行细胞

  C、能否形成生殖细胞

  D、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一枝原来开红花的碧桃树嫁接到开白花的碧桃树上,新嫁接的

  枝条开花的颜色是(A)

  A红色B白色

  C粉红色D红色和白色

  3、繁殖优良品种的果树、花卉时,为了保持这些品种的优良性状,

  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采用(A)

  A种子繁殖;B扦插繁殖;

  C压条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知识延伸——利用实验视频进行讲解。

  七、随堂检测

  (一)、基础达标

  1、把马铃薯切成小块种在土壤里,这种繁殖方式叫做()

  A.压条B.嫁接C.扦插D.营养繁殖

  2、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现将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熟后接穗接出的果实味道是()

  A.酸味的B.甜味的C.一半酸一半甜D.酸甜适中

  3、下列各项不属于营养繁殖的是()

  A.利用根繁殖B.利用茎繁殖

  C.利用叶繁殖D.用种子繁殖

  4、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益处有()

  ①繁殖速度快②后代性状一致③短期内可以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④引起品种的退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二)学考体验

  1、(20xx福州)“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描述的植物繁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克隆。D.播种

  2、(20xx济南)下列哪一种繁殖方式不能保持果树原有的优良性状?

  A扦插。B嫁接。C压条。D用种子繁殖

  3、(20xx东营)素有“水果”称谓的草莓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长良好时,会生出一种藤蔓,在藤蔓的端头又会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这种繁殖方式是()

  A种子繁殖B有性生殖C植物嫁接D营养繁殖

  八、板书设计

  第七节植物的无性生殖

  材料:根、茎、叶

  营养繁殖

  方法:扦插、嫁接、压条

  植物的无性生殖

  组织培养

初中生物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 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难点:考虑到初一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在“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此理论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以及美国科学家进行生物圈II号实验的影象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展示两则对比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学生对各种影象资料、图片的观看、讨论、分析、交流,培养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图片获取知识。

  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叫生态系统?并举一两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学生回答后,教师顺便导入新课: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有冰冷的南极和北极,也有炎热的赤道和沙漠地区,可见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生物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二)导学达标

  1、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反映生态系统景观的短片。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能激发兴趣,因此,我先提出问题:短片中介绍了哪几种生态系统?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带者问题观看短片,然后,分别针对各个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作用进行提问,请同学举手回答,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知识要求。

  2、资料分析、讨论和交流

  我针对初中学生爱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小组竞赛的手段,调节、控制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稳而不死,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因此我

  (1)请同学阅读书P30资料。

  (2)小组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

  (3)进行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

  3、学生阅读分析

  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学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我请学生阅读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动”这段文字,并结合插图进行分析,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以图释文,在图像中收集相关重要信息等等。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突出本课重点。

  (共分四步进行)

  (1)观看“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增强求知欲,形成深刻的记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学资源,播放“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使学生意识到: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这时我提出疑问:可是,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或听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例子。

  (2)学生展示课下收集的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不再只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比丰富的知识。我就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本节课我就请同学代表利用多媒体展示展示课下从网络上收集的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或图片,使学生看到,我国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生态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劣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些状况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建设。同学们分析后意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教师展示对比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

  对比材料一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0%,远远高于我国(不足30%)但日本人从不肆意过渡采伐林木,日本没有制造一次性筷子的工厂,使用的全部有国外进口,其中57%来自中国、印度、越南。

  我国的夜市、餐馆中,一次性筷子随处可见,我国乱砍滥伐的恶事件屡屡暴光却屡禁不止。

  对比材料二

  在几年前,日本人就防患于未然,义务到我国甘肃毛乌素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国把3月12日定为植树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国政府不惜动用车辆兴师动众去植树造林,年年植树,却不见植树的地方绿树成荫。

  教师向学生表明:日本人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可取,但他们这种环保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4)根据上述对比材料,展开小组讨论

  让同学们马上展开讨论:作为中学生,为了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再次突出本节课重点。

  (三)认定目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使学生明白本课的三个目标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四)达标测评

  反馈练习,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综合能力。

  (五)布置作业

  做练习册,并以“从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初中生物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是选自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授了植物生长时土壤溶液浓度对植物根细胞吸收水和含氮、磷、钾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过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的生长。同时,学习本节课将为学生之后学习植物茎的疏导作用以及植物其他的生命活动打下一个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生物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用。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有过养花的经历,知道要给花浇水和施肥,但是对于其原理却没有研究。同时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过种子萌发的条件,对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本节课中应充分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1.说出外界溶液浓度对于植物根细胞吸水的影响,以及氮磷钾等无机盐对植物的影响。

  2.通过联系生活常识来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

  3.感受生物与实际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升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的影响。

  难点:外界溶液对于植物根细胞吸水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新课导入部分,我将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方式。让学生回顾平常家中植物的生长生活需要哪些物质,再带领学生一起复习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物质,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疑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2.新课教学

  在新课展开环节主要讲解两部分内容: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首先向学生讲解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的原因,以及水分对于植物的重要作用。然后带领学生复习根的主要作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回答出根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从而抛出问题:根细胞为什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引出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吸水的实验。这个实验我将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来观察食盐水中的幼苗与清水中幼苗的区别,与实验水中幼苗放回清水中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猜想外界溶液浓度的不同会影响根细胞的吸水。我会肯定学生的猜想,并向学生讲解外界溶液浓度是影响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并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讲解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吸水和失水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的推测以及图文结合的讲解,有助于将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细胞内的情况转化为能够直观观察到的植株的状况,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认识到植物生长需要水的基础上我会对于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向学生讲述不同的植物需水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需水量也不同,进而引入几种现代的灌溉方式,向学生渗透节约用水的思想。

  在讲解完植物生长需要水后我将进行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部分的讲解。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为植物施肥的经验,但是学生对于肥料的有效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对于植物的作用尚不清楚。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进行对照直观的观察到无机盐对于植物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回顾给植物施肥的经历。提问:肥料的有效成分是什么,如何发挥作用?接着通过以下三个活动:(1)请学生展示自己之前做的两株其他条件相同,一株施加氮肥培养,一株不施加氮肥的植物的图片。引出氮肥对植物生长的.作用。(2)播放两株其他条件相同,一株施加磷肥培养,一株不施加磷肥培养的植物从幼苗生长、开花、结果和种子的视频。(3)观察两株其他条件相同,一株施加钾肥培养,一株不施加钾肥培养的植物的图片。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讨论、总结出氮、磷、钾肥对植物的影响。进而向学生拓展其他含钙、含锌以及含硼的无机盐对于植物也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为植物施肥,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

  3.巩固提升

  提问:植物是不是施肥越多越好呢?这样设计,一方面及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通过学生的思考,理解适量施肥的意义。

  4.课堂小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5.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留了开放式的作业:(1)除了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还有含钙、含锌和含硼的无机盐,它们对植物又有怎样的作用呢?(2)同学们回家后帮助农民伯伯正确合理的给农作物施肥。通过这样开放性的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及对于生活和生物的热爱。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系统的呈现出本节课的知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简洁明了,这就是我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输血与血型》是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输血原则、成分输血等内容。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循环系统,对于血液的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学习。血型与输血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输血原则,则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了解。所以本节课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说出输血的原则,以及成分输血的意义。

  2、通过混合墨水探究输血关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运用不同血型之间凝集的规律鉴别迷信和伪科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输血原则是本节课的重点,输血原则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法国人丹尼斯把羊血输给病人最终病人死亡的资料,提问:这则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不难得出不能随意输血,输血与血型有关的答案。我会进一步追问:如何输血才能真正救人性命?安全输血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从而引入新课。通过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兴趣,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新课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输血原则。

  在顺利引入本节课之后,利用多媒体播放A型血和B型血混合以及A型血与A型血混合的视频,提问: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怎样?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结合这两个视频,你认为输血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学生通过视频并结合同桌讨论得出答案:不同血型混合会发生凝集现象;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堵塞血管,导致血液循环不能正常进行,而输入同型血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因此输血应该遵循输同型血的原则。

  之后,我会进一步追问:不同血型混合一定都会发生凝集吗?引出本节课的难点——探究实验部分。我会让学生以生物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材料进行介绍:红色的墨水代表A型血,黄色的墨水代表B型血,橙色的墨水代表AB型血,清水代表O型血。接着我会说明:当墨水的颜色种类发生改变的时候代表血液凝集。学生根据我的引导进行操作并记录结果:

  (1)将代表O型血的清水分别少量加入其他血型的墨水瓶中,你会发现什么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猜测?

  (加入少量清水时颜色无明显变化,从而得出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

  (2)将少量代表A型血和B型血的墨水加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将大量代表A型血的墨水倒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等待学生实验结束后,我会让学生代表进行回答,并完成黑板上呈现的表格。

  这一部分我通过小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输血原则,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部分:成分输血。

  这一部分,我会带领大家回忆血液的组成成分有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追问:若某位病人只缺乏血小板,还需要输入全血吗?在学生回答出可只输入血小板后发放成分输血的资料卡片,提问:什么是成分输血?有什么好处?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成分输血的内容:成分输血就是病人血液中缺少什么成分就输入什么成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倡导无偿献血。

  这一部分内容较为简单,我会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明确哪些人可以进行献血。

  3、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并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4、布置作业

  在作业布置上我打算请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人类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是否还有其他血型?同时设计一份无偿献血的标语。

  七、说板书设计

  我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设置了如下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8

  一、教材页展示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二课

  一、说教材

  《免疫与计划免疫》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为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生理功能。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理解了接种的健康作用,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而本节课位于初中学段生物学科教材的最后一单元,对初中学段生物学知识及其实践应用、生物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以上是我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阐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学习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小组讨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和对生命健康的关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人体第一、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是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初中生物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 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 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 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 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 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 25 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 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

  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 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 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 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4、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说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

  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首先复习各种植物类群所处的生活环境,明确各种植物类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

  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

  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近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

  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

  (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

初中生物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主要内容是“花的结构”及“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的生长”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完本节课为后续学习“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做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这都有利于本节课的展开,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因此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促进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花的基本结构,说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2、通过解剖花和观察受精过程的视频,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养成爱花、护花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花的结构。

  【难点】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攻破难点,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堂伊始,我会展示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提问:大家能否说出这些花的名字以及各自的特点?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能够回答出有桃花、百合、玫瑰花。其中桃花是粉色的,有五片花瓣;百合花是白色的,花朵的形状比较大;玫瑰花是红色的,香味十分浓郁。接着我会继续追问:这些花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都属于花?引出课题。创设情景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展开

  1、花的各部分结构

  首先,我会给学生分发新鲜的桃花,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从下到上,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提问:一朵完整的花包含了哪些结构?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回答出包括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接着,呈现雄蕊和雌蕊的挂图,提问:雌蕊和雄蕊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通过观察能够知道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构成;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为了清楚的观察到花粉和胚珠我会组织学生四人一组用镊子夹开花药,用放大镜来观察其中的花粉。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开展纵切桃花子房的实验活动,提醒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使用刀片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被刀片划伤手。最后,展示子房的结构示意图,讲解:雌蕊下部的子房里含有胚珠,胚珠当中含有卵细胞,是雌性的生殖细胞。通过实物、挂图及动手解剖,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阅读有关花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资料卡片,同桌两人为一小组,提问:花的各部分结构有哪些功能?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六大器官,提问:花是营养器官还是生殖器官?据此猜测花的哪些结构是最主要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子房将来会发育成果实,进而突破本节内容中的教学重点。

  2、传粉

  首先,我会多媒体播放蜜蜂协助传粉的动态视频,组织学生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并思考以下问题:花粉是从哪里来的?在蜜蜂的帮助下,花粉落在了哪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总结传粉的概念。本环节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处理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接着,我会给学生发放小麦花、玉米花和鼠尾草花的传粉方式的资料卡片,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思考如下问题:(1)小麦花、玉米花和鼠尾草花的传粉方式有什么不同呢?(2)风媒花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3)虫媒花又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例说出哪些属于虫媒花吗?通过问题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受精过程

  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受精过程动画,并给学生发放花的子房和柱头的纵切面模型,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串:(1)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雌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花粉中的精子是如何进入胚珠与卵细胞结合的?(3)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了什么?借助概念模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应对新情景问题时能够快速完整回忆所学知识并加以灵活应用。

  (三)巩固提升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请学生分别扮演雌蕊、雄蕊、小蜜蜂,并说出各自在传粉过程中的作用及特点。巩固本节课做学。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思考:大雨季节,不利于传粉,如何帮助农民减少损失?建立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清晰呈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初中生物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鸟类》是选自河北少儿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章第8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脊椎动物,为之后学习哺乳动物奠定基础,是按照生物进化方向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析概括的能力。可以说本节课对学好生物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对鸟类并不陌生,这就为本节的学习降低了复杂度,但是,学生对鸟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于其结构的特点缺少深入的分析,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需要教师结合各种标本和实物等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尝试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提析归纳能力。

  3、确立鸟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鸟的.主要特征;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等。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展示各种鸟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然后提问学生鸟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是可以飞翔,紧接着继续提问什么原因可以让它飞翔呢?仅仅有翅膀就能够飞翔了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2、新课展开

  在讲解鸟类的形态结构特征时,首先出示家鸽实物、骨骼标本和肌肉挂图。提问从形态结构上看,家鸽有哪些与飞翔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从而得出鸟类形态结构上的特点。接下来结合气囊图示等资料,讲解双重呼吸与体温恒定,提问这些特征与其适于飞翔有何关系。学生交流回答。

  通过探究家鸽与家兔骨骼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浮沉实验,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鸟类骨骼的特点。

  最后提问学生鸟类与人类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以上是新授课程的全部过程。在此过程中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降低理解的复杂度,同时结合各种图示和标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作业部分我留了开放式的作业:做一期关于保护鸟类的手抄报。尽可能的让学生发散思维,同时注重情感的升华。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含了本节课的全部核心知识点,以便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13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由此可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尿的形成过程。

  二、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这一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对这些废物进行分类,自然导出“排泄”与 “排遗”的概念及区别。由一句话:人体的“排遗”过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统中已详细了解,本课来了解人体的排泄过程切入课题。以提问:人体排泄的废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来完成,泌尿系统有哪些组成?

  进入“泌尿系统组成”的教学:

  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同时观察老师提供的泌尿系统模型,能比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结构的功能。再小组合作学习81页讨论题,对泌尿系统进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提问: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肾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开始“尿的`形成过程”教学:

  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是个非常微观的结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这一结构不可能有任何了解,而且对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教材中有“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此图的作用是帮助理解以上难点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这张图。

  设计[看:说“发现”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相关文字,结合观察图片,仔细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习观察方法。学生将明确:1、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2、没有过滤的血经过肾单位后变化为尿和已过滤的血。3、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接着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肾单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设计[问:说“疑问”的话]这一环节,学生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小组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互问互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观看“尿的形成”动态课件,丰富学生的感观。

  然后通过[想:说“理解”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合前面的学习结果、进行语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过程。接着插入资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接下来的“帮我释疑”环节,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剖析,实现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更准确把握。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体验到生物学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更大的学习兴趣。肾单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样排出体外呢?

  进入“尿液的排出”教学:

  再次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很准确描述“尿液排出途径”,阅读教材83页,概述尿液排出过程,人体排出尿液对自身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课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如:“尿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 [看:说“发现”的话]、[问:说“疑问”的话]、[想:说“理解”的话]等环节的设计,体现观察→质疑→探究→释疑的完整探究过程,层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有梯度,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能够完成的任务,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也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每幅图片都两次呈现,每次呈现的学习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通过“泌尿系统组成”模型直观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等图片观察、“资料分析”中数据资料分析,“帮我释疑”中生活问题剖析,让学生对“尿的形成、排出废物”由关注到理解,到对全过程准确把握。学生通过学习,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前面学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内容,开始学习,到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这都是引导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课教学相联系,也使学生更好地确立“人体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关联,共同协作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的观念。在教学活动组织上,特别是“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巧设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欲望,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也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生物说课稿14

  说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b、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2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3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 4

  的办法。

  3)同时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

  1)自学辅导法:本小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不难掌握,所以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之间的异同点,然后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物质穿过细胞膜的动画,使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更直观。

  学法:

  3)比较学习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初中生物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细菌的发现

  讲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贡献,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供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巴斯德实验的历史突破,

  细菌到底长什么样?

  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

  提供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提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细菌的繁殖方式

  看录像,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提供录像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芽孢

  看录像,理解芽孢对细菌的意义,了解生活中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提供录像资料,给以适当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

  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_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_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可展示图片或显微投影实物)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细菌的个子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子的细菌吗?(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子。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录像内容回答几个问题?1、芽孢和孢子一样吗?2、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

  教学反思

  比较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很多老师都注意到:有不少旧的教学内容都删减了。因此很多人感到新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的内容大概就只够讲20分钟。对此,我的感受是:《课程标准》和依据这个标准所编制的教材只是国家为适龄学生提供的基础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学校,从为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完全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补充。

  但是补充哪些新内容呢?有些老师就将删减的内容又补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二、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老师认为这些是“软性”内容,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非常遗憾的。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学工作方法。因此,对这些内容不仅应该扩展和补充,还应该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效果。

【初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说课稿05-15

初中生物说课稿03-06

初中生物说课稿[优]11-17

初中生物说课稿(必备15篇)05-20

[必备]初中生物说课稿15篇05-20

教师招聘面试初中生物《测定反应速度》说课稿03-09

初中生物教学总结11-08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02-21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06-1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