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4-06-11 07:23: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15篇[实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说课稿15篇[实用]

高中生物说课稿1

  一、课题:

  第2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二、教学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结合水的概念;

  (2)无机盐的作用。

  3、难点的处理:

  本节课的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确结合水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无机盐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结合水,学生不太了解,可联系新鲜鸡蛋清的液态胶状的存在形式,这就是富有生命的状态,这部分结合在蛋白质等大分子周围的水已经失去了流动性和作为溶剂的作用,仅是细胞和生物体的组成成分,同时让学生联想臭鸡蛋是不会有这样胶体状的.鸡蛋清的,因此鸡蛋臭了意味着鸡蛋已经没有生命功能了,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结合水在细胞组成成分中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无机盐的作用时,可以列举人体生活和健康中的各种实例来加深感性知识,比如利用课本中运动员饮料的资料让学生讨论,由此再引申到人体发生的一些与无机盐有关的疾病,通过对疾病的介绍和讨论学习无机盐在细胞和生物体构成,调节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方面的功能。

  四、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较简单,内容较少,学生自学,老师点拨的方法。

  五、课时:

  1节课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人在极限状况下,可以坚持20d以上不进食,但是缺水不能超过1d,地球表面约3/4的部分是水,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许多科学家都在为寻找火星上的水而努力工作,既有成效又有争议,这些事实说明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水在细胞和生物体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由此引入新课学习,同时利用课本上问题探讨,将学生带到对水的内容的学习中。

  2、细胞中的水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2)水在细胞中的含量及分布特点。

  (3)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3、细胞中的无机盐

  (1)大多数无机盐的在细胞中存在形式是什么?

  (2)为什么细胞中的无机盐含量很少,作用很重要?

  (3)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4)联系无机盐与生活。

  4、本节小结与作业。

高中生物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索。而第二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说学情

  本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知识,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和课件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导入,多媒体展示: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随后提出问题,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颜色和患者尿液颜色的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随后补充,正常人的细胞膜没有破坏,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导学生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与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本节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示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并且渗透健康饮食习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师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教师提供实验验证,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将课本中的结论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一个验证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组成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一和实验二)

  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循序渐进、层层诱导。并顺势引导学生提出何种假设?又如何来证实你的假说?学生根据实验一、二,能够得出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随后称热打铁,继续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又是如何组成细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资料和实验三)

  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磷脂的性质和细胞生存的条件,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以及假设组织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况,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师评价,给出意见。最终得出细胞膜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只有这种结构才可能稳定于细胞内外均为水的环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多媒体展示资料4和冰冻蚀刻显微技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如果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会得到怎么样的假设?同时表述模型。学生根据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的实验结果,描述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的存在状态。培养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4.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多媒体展示变形虫视频和实验五)

  视频展示变形虫运动,动画展示荧光标记技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应结论,并设计新的验证性实验证实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通过视频和动画的辅助,增加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质疑、创新、探索的科学观点。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模型)

  多媒体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实验探究上进行回顾,用自己的话说出基本要点。教师纠正、展示完整内容并进行详细讲解并补充糖蛋白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进行回顾,增强口语表达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并检验教学效果。

  环节三: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外思考题,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中,哪些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哪些又体现了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

  通过学生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有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后以思考题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识,应用新知,又能激起学习生物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下面阐述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清晰直观的展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

高中生物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内容。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大部分内容,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第三章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动运输和本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四节的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中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特点

  ④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学会用化学反应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细胞呼吸的实质。

  ④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②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1、通过自主阅读、提问、、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破。

  2、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阶段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学生的化学知识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还未学习。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三阶段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2、利用化学反应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须起主导、()引导作用。所以本课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以下几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阅读能力。

  (一)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有氧呼吸三阶段内容,明确有氧呼吸的场所、反应物、生成物和释放的能量状况等内容。

  (二)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三)比较法: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三阶段区别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比较有氧呼吸和有机物体外燃烧的不同,进一步认清有氧呼吸的特点。

  (四)归纳法:归纳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分析

  步骤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步骤二:联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发面和酿酒)介绍细胞呼吸概念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步骤三:回顾第三章细胞器的知识,学习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的结构

  步骤四:用下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培养自学能力:

  有氧呼吸的阶段 场所 反应物 产物 释能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步骤五:讲授二、(二)有氧呼吸的过程

  主要学习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图解(略)

  通过学习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阶段的物质变化、能量释放特征和进行场所。

  步骤六:比较有氧呼吸三阶段:场所、反应物、产物、释能等方面的内容。

  步骤七:归纳(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过对有氧呼吸概念的归纳,锻炼学生聚合思维力。

  步骤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点。通过和有机物在体外燃烧做比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过程反应的条件温和性、能量逐步释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贮存特征。

  步骤九:有氧呼吸小结:场所、能量去向、总反应式、概念。

  步骤十:练习巩固(略)

  板书设计(略)

高中生物说课稿4

  一、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学习内容,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法、合作交流法等学法掌握本节课内容,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进行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巩固、小结和作业五个环节。

  (一)导入

  在上课之初,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导入,我将会呈现多酶片的药盒,介绍多酶片的服用方法:多酶片是双层糖衣片,内层的肠溶片能抵挡胃酸对酶的破坏,使其顺利到达小肠,多酶片不能与酸性药物同服,忌食酸性药物,也不能用热开水冲服,这是为什么?在学生产生困惑后,指出这些问题都与酶的特性有关,然后向学生设疑: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都有哪些呢?有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引出本节实验课——《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板书课题《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二)新授

  我将以设疑的方式为主,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整个新授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明确问题、提出假设

  首先,我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82页的背景知识部分的内容,结合之前学习过的有关酶的知识,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思考:根据材料中提到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到酶的活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若要设计实验,要验证的是哪些因素呢?针对提出的问题,可作出怎样的假设?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将进行巡视指导,结束后请同学展示自己的结论,根据新课标评价原则,给予学生激励性与发展性的评价。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阅读材料可得出,酶与温度还有pH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假设酶的活性与温度和pH有关,在适宜的范围内才能发挥最大效果。这样以学生自主总结资料为切入点,层层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进一步体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主体,主导。

  环节二:进行实验设计

  接下来我将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播放简单的演示实验:两支试管,都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在60℃的水浴中保温2分钟,在A试管中滴加2滴蒸馏水,B试管中滴加2滴淀粉酶溶液摇匀,再各滴入两滴碘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提出问题:A试管加入碘液为什么会变成蓝色,B试管为什么不变色呢?为什么老师要在A试管中也同样加入2滴水呢?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演示实验所用到的控制变量法。随后引导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怎么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注意在设计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实验时,不易选择过氧化氢酶;探究最适pH时,不宜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注意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对照组的设置。讨论结束后,随机请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组的实验设计,并给予学生激励性与发展性的评价。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探究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原理;实验探究思路以及实验步骤。探究酶的最适pH的实验原理;实验思路以及实验步骤。这样的设计,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环节三:实验操作

  我将继续引导学生四人一组,结合自身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明确组内分工,做好实验现象记录。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实验假设是否成立并作出解释。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并强调本实验的注意事项:注意控制变量以及实验操作要规范,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随机请小组代表展示实验现象记录册,并阐释小组的讨论结果。我给与准确的评价,帮助实验失败的小组找出其原因,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温度和pH可影响酶活性,存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这样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

  我将在大屏幕上播放某位同学针对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所设计的实验以及操作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后找出其中不足,随机请同学作答,并给出评价和总结。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复习,深化理解。

  (四)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谈谈自己的收获,教师予以评价和完善。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化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作业

  请学生课后讨论与交流:“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差别有多大,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呢?”将本节学习内容进行升华,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最后离开实验室之前,我将引导学生按照之前所学习的实验室操作准则整理操作台,实验所用弃液倒入弃液收集桶,实验器材清洗干净后回归原位,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带走垃圾。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板书设计,我采用重点式的板书设计。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实验原理

  实验重点

  1.学会控制变量

  2.讨论表述实验结果

  实验难点

  材料与仪器

  实验流程图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

高中生物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苏教版高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基因分离定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这3部分内容,共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此次说课主要围绕第1课时展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这位学习本节课做好了铺垫,同时学习本节课也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和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相关计算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必修2教材中起到了呈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初步了解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这也为本节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毕竟两个知识经验之间距离太长,此外关于如何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来分析杂交实验,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还是十分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多采用直观展示法、讲解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性状分离的概念,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说出基因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及运用遗传图解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学习,认同敢于质疑、勤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性状分离的概念和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把分离定律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我会采用复习的方法进行导入。提问学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揭示了什么现象?接着介绍,最先揭示遗传相关规律的科学家是孟德尔,然后顺利引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孟德尔两大定律的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由俗语导入,并简介科学家的小故事,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

  2.新课教学

  在新课讲授部分,主要分为4小部分进行教学,分别是:性状分离概念、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测交实验和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会简述孟德尔实验的过程,并提问,子一代只表现出亲本的性状,是否控制另一性状的基因发生了丢失?以此加深学生对于该实验的思考。接着结合着实验中的现象讲解表现型、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然后我会将孟德尔统计的7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结果展示在多媒体上,并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计算显隐性性状数目比,随后师生共同发现,对于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子2代显隐性性状之比为3∶1,并追问学生,这是否是偶然现象?以此顺利的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对于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由于过于抽象,并且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着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梳理与讲解,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用遗传图解对其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讲清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概念。这样设计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性,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对于此部分知识形成初步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但是上述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只是一种假设,孟德尔是如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顺利进入到第三部分知识的学习。由于前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运用遗传图解的方法,在对测交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结合教材进行推算,在学生充分讨论结束之后,提问学生上黑板进行讲解,并集体纠错与改正。像这样,将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帮助全体学生刚好的学习。

  最后在证实了孟德尔的假设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并提问,教师做好补充,从而最终共同得出分离定律的内容即:成对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巩固提升

  在巩固提升环节,我会继续追问学生:基因型和表现型具有什么关系?预设学生在充分思考后,结合一些生活实例能够说出基因型很大程度上决定表现型,但是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型有时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帮助学生理解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4.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强调出本节课的核心要点。

  5.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环节,我组织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便于展开后续授课,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在板书上主要呈现了关于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和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谱,这样设计,重点突出,更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生物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

  2、充分质疑 分析讨论 畅所欲言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 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 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呈现生物的六个特征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高中生物说课稿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习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

  学习光合作用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光反应与暗反应比较表。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比较法、分析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教学策略】

  首先,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沿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一次思想的探究,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接着,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时用图解方法逐步讲解各反应过程。注重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发生的部位和条件。让学生明确在这两个过程中每一个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能量转化过程。以便从整体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整体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光合作用整体过程探讨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从影响因素中得出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评价】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分配好任务,每一组负责一个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及分析,先自学并查找有关资料,再小组讨论归纳,课堂用来展示归纳并解答疑难问题。学生模拟了当时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兴趣浓厚,把自己置身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体会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方法,其他同学通过提问方式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光合作用的过程这部分相对比较难懂,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先让学生自学,对这一部分有个大概的了解,再通过完成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更进一步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再通过疑难解答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最后通过视频再现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让微观的生命过程直观化,有得于学生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主体,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

  最后由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由光合作用过程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发挥联想、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的动态观,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起,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特色】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体来获取知识,强调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本节的显著特色。

高中生物说课稿8

  一、说教材

  《ATP和酶》是选自人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1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的基础上,本节介绍了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酶的概念、酶促反应以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和ATP在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需要酶的参与,并涉及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它们是学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必备知识。学好本节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对生物体细胞代谢的生理意义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已经掌握了细胞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和功能;从学学生也知道能量是支持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前提,但是学生对于ATP和酶却缺乏了解。从学生的认知思维来看: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正在逐渐形成,但还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要注重运用形象直观的方式,以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写出ATP的结构简式,简述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在代谢中的意义,理解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掌握酶的本质、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及酶的特性。

  2、通过观察ATP与ADP相互转换示意图,初步形成图文转化能力和利用情景培养思考分析能力。过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3、通过分析ATP与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关注生物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STS之间的关系,形成探究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的过程;酶的作用、本质、特性。

  难点:理解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根据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提问、小组讨论、直观演示、自主阅读等。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通过诗句进行导入引出萤火虫,随后共同探讨萤火虫发光的原因,询问萤火虫发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生命活动,发光的能量从哪里来呢?引出今天的课题。ATP是一种直接能源物质。

  2、新课教学

  新授环节主要分成四个部分来进行讲解,具体包括:ATP结构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及其来源的探究、ATP的利用、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

  第一部分,ATP结构特点

  我会提问学生:现在已经知道了ATP是细胞中直接供能的物质,那么ATP是一种什么物质呢?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初步了解ATP的结构组成。之后,我再用挂图为学生直观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并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1、ATP是什么物质的英文缩写?结构有什么特点?结构简式是什么?A、P等符号分别代表什么?通过提问讲解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ATP的结构特点。并且及时通过提问过渡到下一知识点,具体如下:“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何处?为什么说ATP是细胞内的高能磷酸物,它是怎样供能的?”

  第二部分,ATP与ADP相互转化及其来源的探究

  在学生掌握ATP结构特点后,我将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ATP如何供能?ATP与ADP又是怎样转化呢?由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言,小组间相互交流。根据ATP中含有高能磷酸键的特点,学生很可能会想到由高能磷酸键断裂供能。对于学生的设想,不论正确与否,我都会给予充分肯定与评价,并通过展示多媒体动画的方式来讲解ATP与ADP的转化过程,展示ATP水解的`过程。注重强调并不是可逆反应,物质可逆,但是能量不可逆。生互动理解ATP是能量“通货”。给与学生过程性评价,能够给与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多媒体动画直观清晰,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第三部分,ATP的利用

  及时提问学生过渡,具体如下:“继续提问学生ATP水解是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哪些生命活动呢?转化时需要的能量又是从何而来呢?”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会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之后结合书上的挂图和我展示课件展示ATP的应用实例,总结几种常见的需要ATP参与的生命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肌肉收缩,电鳗放电,萤火虫发光)让学生了解ATP的具体作用。通过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的引出课本的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架构。

  第四部分,酶的概念和酶促反应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生物科学史材料,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学生阅读、提取信息。师生互动分析出结果——酶的来源:活细胞;作用:催化;化学本质:蛋白质或RNA;并且总结出酶的概念。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酶的概念之后,及时开展实验对酶的特性进行探究,由于本节课时间有限,且学生之前所接受知识较多,因此本节课不急于把酶的每一特性全都呈现出来。我会结合酶的应用讲解从发现酶认识酶到酶的应用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始探究酶的特性。首先我会探究酶的催化性。带着学生一起探讨课本65页的实验过程中,我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积极思考为什么酵母菌能使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从而得出酶具有催化作用的结论。

  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逐步养成信息处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3、课堂小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4、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酶的应用,或者说酶还有什么特性。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包含了本节课的全部核心知识点,包括ATP的结构简式,简述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以及酶的相关知识,直观清晰。

高中生物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而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八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n

  一、教材分析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苏教版必修3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四节的内容,和知识内容我把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时内容包括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口本课时承接第一课时,也为下一章节学习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做好铺垫,因此,本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口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肢术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对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的运输、分布及产生部位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能力基础:

  高ˉ中学生的思维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并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较、归纳的能力,但是缺乏系统的思考,特别是在设计实验时口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我会加强引导,细化各个环节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甫性及应用

  (2)掌握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囊

  (3)理解其他植物]素的生理作用n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顶端优势原理,训练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中,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

  (2)分析顶端忧势的原理,树立联系的观点和里变引起质变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3)在探究实验中,训练实验设计及得出结论时逻辑上的严密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应用

  〔2)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应用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诱思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2、学法

  交流讨论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

  这一部分我将分四个环节进行说明=〔一)复习导入(二〕新课探究;(三)归纳总结;(四〕课后拓展

  (一)复习导入

  以复习上节课内容来引入这节课

  (二)新课探究

  1、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引导学生分析苏教版制页的坐标图,总结出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顶端优势现象的分析及实验证叽并找出生物实验设计的共性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出其他能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例子n

  2、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我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出四种用:(1)防止落花落果(2)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3)用作除草剂〔4)培育无子果实

  3、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利用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引出其他植物激素,学生阅读课木45页表格后,讨论总结出五类激素之间的关系

  (三)归纳总结

  (四)课后拓展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越来越多口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当地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情况,并查阅生长素类似物对人体是否有害?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特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具有两重性n

  2、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二、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防止落花落果

  2、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3、用作除草剂

  4、培育无籽果实

  三、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八、课后反思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夹,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做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第一节细胞的增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细胞的分化进行良好的铺垫,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本阶段学生已经知道细胞周期的特点,但是对有丝分裂过程还不了解,可以采用展示图解和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2基于有丝分裂的事实,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

  3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够动手画出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像。

  4感受生命的奥秘。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

  【难点】区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提问学生象与鼠个体大小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细胞大小,有的说是细胞数量的多少。接着我将讲解:动物个体的大小大多取决于细胞个数的`多少。细胞分裂可以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追问有丝分裂有怎样的特征呢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之前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特点。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周期

  多媒体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和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提问学生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细胞周期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在师生共同总结下得出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提问学生四幅图片显著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学生得出有的细胞的染色质绕成一团,有的染色体已经开始分离,有的则快要形成两个细胞。接着,我将展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和视频,提问学生各时期特点并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得出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接在着丝点的两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开始向两极运动,使细胞中两极中各有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相同,且和亲代染色体也相同。末期: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出现,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集思广益,总结出相应知识点,便于突破难点,并且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有丝分裂的意义

  我会展示植物细胞的子细胞形成示意图,提问学生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卡片不难得出结果,我将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

  三巩固提高

  我会提问学生有丝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开始加倍这样设计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进一步掌握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理念。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后尝试自己动手画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示。

  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巩固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并且锻炼学生的绘画和总结分析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总分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高中生物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合理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

  《染色体变异》选自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本节共有2课课时,我设计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主要内容染色体的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个铺垫,同时为之后学习生物进化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分析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已经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但是对染色体变异这一微观知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老师在课上多提供一些具体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科学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正常个体与某些变异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列举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说明染色体变异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甚至死亡。

  2、通过对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观察与统计,概括染色体组的概念。

  3、通过对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发育起点及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分析和比较,阐明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

  4、通过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资料卡片,能够列举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训练分析对比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

  【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区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难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法、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导入:展示“马铃薯和香蕉的染色体数目表”,并讨论教材中设置的讨论题。根据学生回答,追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能够使生物亲子代间的染色体数目保持稳定。然而,马铃薯和香蕉的染色体数目为什么与它们的野生祖先有很大差别呢?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多媒体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兴趣,紧接着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染色体组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野生马铃薯的染色体组成图,以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

  (1)野生马铃薯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2)标记为2号的两条染色体是什么关系?2号与3号染色体又是什么关系?

  (3)野生马铃薯体细胞中有几对同源染色体?

  (4)野生马铃薯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有什么特点?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

  在学生得出染色体组的概念之后,顺势引出像这样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接着追问,如果在减数分裂过程,配子中染色体组数目出现了异常,可能会导致什么情况?让学生结合导入中的表格信息,进行思考,从而引出三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教师进一步强调不管是二倍体还是多倍体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

  3、多倍体植株的特点和诱导方法

  提出问题,多倍体和二倍体相比在除了染色体组的数目不同,在个体上有怎样的差异?如何诱导形成多倍体?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找出答案。学生通过阅读不难得出,多倍体植株大多茎杆粗壮,果实和种子比较大,营养价值高。诱导方法有低温诱导和秋水仙素处理种子或者幼苗。教师补充多倍体植物也存在结实率低的问题。让学生对多倍体植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养成辩证主义价值观。

  4、单倍体的概念

  多媒体呈现雄蜂发育过程的动画视频,提问学生:

  (1)雄蜂是由什么发育来的?

  (2)其体内染色体组数目和蜂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得出单倍体的概念。教师顺势补充出单倍植株与正常植物相比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并提出问题,单倍体为什么是高度不育的?高度不育是不是就一定不育?引发思考,并让学生结合减数分裂的进行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出,高度不育并不等于不育。

  5、对比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在学生了解了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之后,组织学生4人为一组讨论这三者的异同。

  (1)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2)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3)个体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并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形成成果。

  6、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提问学生,染色体数目变异除了整个染色体组的增加或减少外,是否还有其他的类型?之后多媒体展示21三体的染色体图片,引导学生得出个别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完善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的数目和整个染色体组的增加或减少。

  7、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分发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1)染色体结构变异有哪些类型

  (2)结合减数分裂的交叉互换,对比易位有何不同?

  (3)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4种类型分别是缺失、重复、易位、倒位。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但大多数对生物是不利的。

  之所以这么设计,是通过多种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建立知识体系,明确易混淆概念的区分,同时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结构与功能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三)巩固提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概念图的形式,总结出生物变异的类型。

  (四)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锻炼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好教学调整。

  (五)布置作业

  在作业布置上我打算请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了解目前生活中的一些的多倍体植物,以及他们是如何进行培育的。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建立练习,做到学以致用。

  七、说板书设计

  我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设置了如下的板书。

高中生物说课稿12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一、说教材

  1.该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细胞生活的环境。本节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内环境的概

  念,为下一节稳态的重要性及下一章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做铺垫。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目标确定依据:主要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特点。3.重难点及依据

  (1)重点:

  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依据:根据课标要求,同时是高考考点。

  (2)难点:

  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学生缺少相关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且内容相对枯燥抽象。

  二、说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

  2.学法:语言表达法、练习法。

  依据: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且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再加上适当的讲解可

  启发学生思维。直观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3)情感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方面:

  测定人体体温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3、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高中生物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生物必修模块三,第5章第1节。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态系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 特点,我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突出重点。

  1知识目标:

  (1)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环环相扣、链链相交”的复杂网络体系。

  2能力目标:

  (1)概括生态系统成分,讲解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 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 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带领学生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模拟游戏,培养学生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3)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概念。

  四、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的落实方案: 1、利用身边的场景导入法。 2、课件展示的直观教学法。 3、联系实际的谈话法。

  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1、学生模拟实验法。2、讨论教学法。3、图形直观 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 教学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

  1、构建发现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思维迁移。 3、联系实际法。

  六、教学过程

  (一)场景导入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与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 我们有着联系,本着注重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的指导思想,所以我在这里用学 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丽的池塘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块池塘漂亮吗?参天的大树,枝叶间透过的阳光,平坦的草坪, 池塘中鱼儿在欢快地游泳,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虫鸣鸟唱,此起彼伏。

  (二)讲授新课

  学习生态结构的首要问题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所以, 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的个生物的成分就是学生在本节课首先要掌握的知识点。针对以上知识点,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并得出答案。

  观察生态系统成分。(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其积极 性。)

  教师:这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小型的池塘生态系统了,1.在这个生态系统有哪 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 色?3.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由于这是学生常见的景观,所以学生只要认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学生通过讨论,生态系统的成分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 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 指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和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 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正是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才为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才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也不能制造有机物,它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所以, 我们称这些动物为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将有机物 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消费者的等级问题如何区分,一直以来都有学生分不清,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进一步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教师:(问题思考与讨论)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质”除了包括水分、空气、无 机盐等无机物以外,是否还包括有机物呢?

  2、 请说明一下作为消费者的生物有多少种,它们的等级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论: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还有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费者不同,它们的等级也不同。依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 有机物的次序,将其分为:

  A、初级消费者: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如:浮游动物,蝗虫 等。

  B、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性动物称。如:蛙、食虫鸟 等。

  C、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如:食肉鱼类,蛇、 鹰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丝子、猪笼草也是消费者。老师总结概括,学生应 用解释实际问题: 经过以上的教学过程,我已经解决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的问题,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就是学生在分析生态系统的时候,总是把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三者分开来考虑,但是在考察的时候,但是在考察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我选用了两张照片的对比让学生讨论。

  一张是公园的鱼池,还有一张是农田的鱼池,比较一下有何不同?这两个都是同样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呢?你是否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

  (通过学生讨论,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来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哪种生物都不是孤立于生态系统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帮助,同时它们也需要自己的帮助。一个生态系统要稳定平衡的发展,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必须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老师:既然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何联系。(学习食物链和 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在讲诉此处知识点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图视讲解法,打出一张生物之间的关系图,然后讲解。但这种讲法平铺直叙,没有给学生多少的思考空间, 此处有几个知识点都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 课的重点与难:食物网与食物链是下一节学习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的基础,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由此贯穿的;同时研究生态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的基础,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由此贯穿的;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 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学会分析 这种联系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因此如何使学生领悟生物的相互关系, 我在这个地方设计了一个模拟游戏:

  选 8 位同学上来扮演图中的 8 种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么?

  2.所处的营养级是几级?

  3.如果把游戏中的鸟拿出来,台上的同学是否还可以都在上面么?

  如果是把虫拿掉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4.这个模拟场景中一共有几条食物链?最长的和最短的分别是哪条?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在某种生态系统中,分析与判断因某种生物减少或增多时其他生物的变动情况,主要依据该生物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具体位置关系 来分析判断。

  (1)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它生物都将减少;

  (2) 天敌一方减少, 则被捕食者数量因此会先迅速增加后减少, 最后趋于稳定;

  (3) 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 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视具体的食物链确定。 经实验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2.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3.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此外,为下节课铺垫,在这里埋下伏笔: 此外,为下节课铺垫,在这里埋下伏笔:

  4.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5.分解者不属于任何一个营养级。

  ( 三)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以及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地结合起来,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矿物质从绿色植物到草食动物,然后到肉食动物,都是通 过食物链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总是处于经常不断的循环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营养级之间进 行流通。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结 构特征。

高中生物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细胞中的水》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是在上节课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水和无机盐。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后面学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做了铺垫,对学生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依照《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理解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功能

  2、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升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思。

  3、学会用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判断细胞的新陈代谢程度,能将所学生物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水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教学难点设置为自由水和结合水比值判断细胞的新陈代谢程度。

  二、说学情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进行学情分析很有必要。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通过初中以及上节课的学习,对细胞的物质组成有了较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的引导。

  三、说教法

  我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指导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学习。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细胞中的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本次说课最重要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巩固、小结和作业五个部分。

  (一)导入

  我会使用多媒体呈现地球上不同生物细胞内含水量对比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这个图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后,我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并追问:细胞中的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是什么?以此引入新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快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授

  环节一: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

  我会先抛出问题:水的分子结构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学生疑问之际,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水的分子结构”相关内容介绍。在学生学习完毕后,随机请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适时给予鼓励与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水的分子结构为: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氢原子以共用电子对与氧原子结合。由于氧具有比氢更强的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使氧的一端稍带负电荷,氢的一端稍带正电荷。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得水分子成为一个极性分子。教师顺势讲解:由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容易与水,所以水是良好的溶剂。

  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当一个水分子的氧端(负电性区)靠近另一个水分子的氢端(正电性区)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就形成一种弱的引力,这种弱的引力称为氢键。每个水分子可以与周围水分子靠氢键相互作用在一起。氢键比较弱,易被破坏,只能维持极短时间,这样氢键不断地断裂,又不断地形成,使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同时,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水的这种特性,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在学生掌握后,顺势追问: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有哪些?学生自主回答后,我进行补充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出: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绝大部分的水呈游离状态,可以自由流动,叫作自由水;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作结合水。细胞中自由水和结合水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异的: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细胞内结合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水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结合,这样水就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成为生物体的构成成分。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力,同时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紧接着我会展示新鲜玉米粒和晒干玉米粒中自由水和结合水之间含量的对比图,并提问“自由水和结合水含量之间的变化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学生认真思考进行回答,我随机请学生进行作答,并进行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自由水所占的比例越大,细胞的代谢就越旺盛;而结合水越多,细胞抵抗干早和寒冷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就越强。由展示对比图引入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能将本节课的难点浅显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我的讲解能帮助学生快速解决难点知识,到达快速掌握的程度。

  环节二:细胞中水的功能。

  我会向学生提问,由水的存在形式中可以总结出细胞中水的功能有哪些?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展开小组内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完毕后随机请小组代表发言,我则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师生共同总结水的功能包括:

  ①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②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③参与细胞内的生化反应;

  ④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

  ⑤为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提供液体生活环境。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该知识点,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三)巩固

  以上是我的新授环节,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我会用多媒体呈现相应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在学生完成后我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四)小结

  最后,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让学生充分发表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使整节课的知识得以梳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五)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水在细胞内怎么维持平衡。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清楚明了的把握本节课所尝到的知识。

  细胞中的水

  一、存在形式:

  自由水和结合水

  二、功能:

  ①重要成分;

  ②良好溶剂;

  ③参与反应;

  ④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

  ⑤提供液体生活环境。

高中生物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

  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 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 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示媒体动画一

  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

  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示媒体动画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rarr;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rarr;肺内气体排出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让学

  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

  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

  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

  示媒体动画三(侧面观和正面观)

  学生活动:

  观察媒体动画,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

  2、肋间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肋间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3、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示媒体动画四,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运动,也反映了膈的运动,肺的体积变化也体现出了。

  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

  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

  学生活动:

  呼吸频率:

  让学生进行自测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报告结果。让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5个起蹲动作,马上测定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

  肺活量:

  结合体检经验,强调肺活量是在尽力吸气后,再一次尽力呼气呼出的量。讨论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人工呼吸:

  强调是人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体字标出的工作。再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1)由学生实验引入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问题产生)

  再问: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来?

  ——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

  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围绕氧和二氧化碳的来与去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符合探究式学习规律。

  学生亲自动手,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2)原理

  学生活动:

  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

  观察图片,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

  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通过一些现象(香味的扩散),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用一个模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3)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要学生结合动画,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说明为什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这样的?

  应强调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与肺泡部的气体交换相对比地学习,相对比地记忆。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变的?加深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结合血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血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这里是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体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的联系。

  小结

  练习学生活动: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煤气中毒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指导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分三大块。

  第一大块是用系统表来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

  第二大块是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第三大块是用图解来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练习与评价:

  我精心编拟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则可以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综合应用题。层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自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其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学生实验,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高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说课稿02-23

高中生物说课稿06-10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04-20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04-14

高中生物说课稿15篇02-23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01-28

(优秀)高中生物说课稿4篇10-26

高中生物说课稿(合集15篇)06-10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01-0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