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

时间:2024-06-10 13:48: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荐)美术说课稿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荐)美术说课稿15篇

美术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的多视角表达”。这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四册中的第二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 教材分析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学习手绘线条图像能够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简单会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交流和抒发情感的目的。本课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方面,虽然比以往学过的课程有一些难度,但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由浅入深、由深及透、由透激活的教学思路,能够使学生理解形态与结构的关系,掌握立体图像的.呈现规律和表现手法,能够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掌握表达立体图像的各种方法。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丰富线条的表达方法,理解物像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关系。能准确客观的、忠实的传达物像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由浅入深、由深及透、由透激活的教学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和提高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

  四、 难 点:让学生消除对复杂结构和多维物像的恐惧感。

  五、 关 键:鼓励学生有个性的表现,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 教 具:生活中的立体图像的例子。

  七、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运用:组织学生体验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感受立体物像的结构特征,通过示范讲解每种表现方法,大量欣赏生活中的实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现身边有关立体图像的描绘,使学生切身感到立体图像的重要性和其独特的美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步入徒手线条描绘的世界,尽情体验手绘线条造型的乐趣。

  2、学法指导:重视基础训练,讲解方法但不限制学生的发挥。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欣赏,以学生生活体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八、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给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通过添画几笔的方式,将这些平面的二维图形变成三维的立体图形。体验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激发学习热情。

  小组代表到板前绘画,限时2分钟。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讨论:什么是立体图形?大屏幕出示其概念。

  2、列举生活中的立体图像,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播放,学生欣赏立体图像精美的图片,丰富视野。加深对立体图像的认识。

  3、讨论:立体图像的表达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结合实例说明。

  总结立体图像的作用,以及特有的清爽之美和简洁之美。

  4、教师示范讲解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

  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表达结构分析的方法

  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结合欣赏使学生理解立体图像的表现方法和每种方法的特征。

  (三)、实践练习

  1、判断同一物体不同的表现方法,以竞赛的方式抢答。

  2、介绍立体图像表达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示。

  3、找出其它教材中的关于立体图像表达的例子。

  4、选择一种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画一件物品

  作业要求:线条简练概括,构图合理。

  (四)、总结

  手绘线条图像是人类除口语、文字以外的第三语言,是现代的白话文,是21世纪公民毕备的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尽快的掌握这一本领,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

美术说课稿2

  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 (温州嫁具) 导入 揭题—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1、 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

  彩陶鲵鱼纹瓶 、 永 、 羊(羊大为美)

  2、 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① 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

  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 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 具有独创性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3、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 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 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 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 米洛斯维纳斯。

  ② 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③ 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 1:1、618 1:0、618) 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 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 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

  ⑤ 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 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 实战演习

  (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4、 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 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 、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 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 ② 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③ 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 讨论和思考: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6、 小结: 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7、 备用资料

  美术鉴赏《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案例一单元3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湖南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三课。本单元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尝试性分析,系统地获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意识,掌握科学的鉴赏方法。本课介绍的就是美术作品的四种鉴赏方法。

  这个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1、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读作品的内涵。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①感悟式鉴赏、②形式鉴赏、③社会学式鉴赏、④比较式鉴赏。这四种鉴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过渡。

  (二)学情分析

  在与高中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兴趣并不大。究其原因:第一,是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背景了解不够;第二,不知如何了解,不会欣赏作品;第三,学生的文化学习压力很重,没有时间对作品做深入了解 ;另外,经典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和

  它所表达的精神、内容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也是造成学生没兴趣的原因之一。 《蒙娜丽莎》是一件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对于这件已经被反复讲述的作品,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认识,比如说“蒙娜丽莎非常美”,或者“蒙娜丽莎的`微笑很迷人”,这些表述已经成为这件作品的固定标签,把人们对蒙娜丽莎的认识给简单化、概念化了。甚至很多人不是在用眼睛欣赏蒙娜丽莎,而是用“耳朵”和“嘴巴”在欣赏这幅作品——以一种鹦鹉学舌的方法复述对于作品的评价。但这种态度显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事实上,蒙娜丽莎的美是有时代性、典型性的,而并不是永恒性、普遍性的。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丰富对这幅作品的认识,发现以前被忽略的细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对这幅作品的个人见解。

  (三)教学思路:

  这节课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的问题。

  本课围绕《蒙娜丽莎》这件作品而展开。先以一段影片导入,再通过比较生动的语言描述,借用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作为突破口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面对一幅在艺术史上被反复提及的作品《蒙娜丽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的欣赏习惯,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上。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四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从形式和社会学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以及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全面认识一幅作品,使学生在视、听、思、说中轻松的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四)研究主题:

  了解美术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学会用科学、系统的鉴赏方法来读取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和文化信息,以达到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提高美术素养。

  (五)教学方法

  教学中始终贯彻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

  采用欣赏、讲述、讨论、比较、合作、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的欣赏模式,

  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从形式和社会学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以及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全面认识一幅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六)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

  技能目标: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四种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鉴赏分析。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七)教学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

  (八)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 教材,笔记本

  (九)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播放一段影片

  在巴黎的罗浮宫里,它被称为第779号画座。它是描写一位不知名的意大利女士微笑的画作,它的名字叫做蒙娜丽莎。从它被画下来的那一刻到现在已有五百年。全世界都受它吸引被它神迷,这位神秘女郎究竟是谁?她为什么会成为今日的超级巨星?她的微笑隐藏着什么秘密?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走近《蒙娜丽莎》,一起感受大师的风采。

  二、初步观察

  师:映示《蒙娜丽莎》图片。请学生谈对作品的初步印象:提问1: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将谈话记录整理在课堂练习反馈表上。 生:请代表发言 师:提问2:你看到这件作品之后想到了什么? 生:讨论,记录,发言

  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看教材P7页上的图表。 提问3:我们的发现和书中图表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生:回答

  师:总结。1、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2、仅仅靠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并不能真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时

  本课教学目的:

  1、了解并感知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美术多方面的辉煌成就,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2、初步了解美术的起源和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能用所学的知识鉴赏古埃及的美术。

  3、能了解古埃及美术的原始作用,深刻理解早期美术的服务对象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功用。 教学重点为了解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信仰与观念,以及其服务对象及作用,了解沿用千年的风格程式。

  教学难点为埃及流传千年的风格程式需要在审美方式上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 采用的教学手段为资料图片展示,相关资料影像播放,师生讨论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导入部分

  采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斯芬克司的神话故事入手,由故事中的谜语作为开场导入,一步步深入设问,引出狮神人面像,从而进一步引出课题古埃及美术。

  a、谜语: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谜底是人,简单解释)

  b、提问:这个谜语的来源?请简单介绍

  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话故事。

  c、进一步提问:世界上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现在那里?距今多少年?(埃及,距今4500年)

  引出课题——古埃及美术(板书课题)

  第二部分 授课分为四部分

  (1)提问思考

  a、法老修建狮身人面像的目的?为什么要把法老的身体做成狮子的形象?

  古埃及法老为了制造人们对统治者的崇拜而建立起来的巨大的人工纪念碑。面部按照法老哈佛拉的形象雕刻,身体雕刻成狮子。古埃及人认为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统治者们喜欢用狮子来比喻自己。雕像实际上是法老力量的象征,是统治者为了制造人们对他的崇拜的产物。如同商朝的鼎一样,是权利和礼仪的象征。

  b、狮身人面像旁边的建筑是什么?

  吉萨三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哈佛拉就是胡夫的儿子。

  c、金字塔的原始作用?——法老的陵墓

  讨论:金字塔从外表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朗读游记

  金字塔非常突兀地屹立在开罗西南的高地上,没有任何铺垫和过渡。关于金字塔的图片和报道,我已经看到过很多,按说是不陌生的,但目光接触的一刹那,还是不由自主地被震撼和俘获,心生惊悚(s?ng),与生俱来的渺小感就充斥全身。

  金字塔除了作为陵墓,法老还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把它修建的如此高大?(对于人的精神有一种震慑作用,对于当时神化法老本身以及更好的从精神上统治臣民有很大的作用。) 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外部宏伟壮观,内部也被精心的装饰有许多壁画。(引出下一部分内容——埃及壁画)

  (2)壁画影像播放,壁画图片展示

  壁画记录了法老或贵族的丰功伟绩和日常生活,空白部分用文字填满,当时只有贵族才能够有权利习字。

  a、讨论总结古埃及壁画中人物各个部位的角度变化,讨论原因。

  头部侧面,眼睛正面,肩部正面,腿部侧面,古埃及人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清晰完整的包括在一个图形里。

  b、埃及绘画即定程式总结,影像播放

  埃及的壁画非常装饰,但是雕塑非常写实。(引出雕塑的内容)

  (3)结合欣赏雕塑《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

  展示欣赏图坦卡蒙王陵出土的法老黄金面具。

  (4)对比《涅菲尔蒂王后像》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

  西方美术史家认为雕塑史上的两件最美的女子雕像

  讨论思考:喜欢哪一个?说出理由

  最后进行总结,古埃及美术的原始作用:为法老和他的统治服务,体现了君主化的神权。同时播放片段影像动态总结。

美术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小学生在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提高小学生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高小学生专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小学生的绘画兴趣。

  小学生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小学生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开展线描画教学,能引导小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针对本学期美术特色活动的要求,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2、鼓励小学生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小学生的初步的创新能力。

  3、向小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小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

  3、白纸,黑色水彩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小学生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

  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小学生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小学生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小学生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小学生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小学生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小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小学生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小学生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

  (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小学生讲讲自己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小学生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2、欣赏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引导小学生说说他们的画用了那些线条装饰的,并进行比较。

  再欣赏老师的作品,让小学生学习装饰鱼宝宝的基本方法。我同时逐个展示各种点、线、面(即根据小学生回答展示各种线形和点形装饰),既增强了趣味性,又有效地发挥了教育的功效。

  (欣赏小学生绘画作品,请小学生互相说一说,这些鱼的形状及装饰的线条,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花纹。)

  示范讲解几种鱼的画法:(欣赏老师的作品)

  (1)请小学生说说老师画的画都用了什么线条来画各种各样的鱼。

  (2)教师在小学生最喜欢的鱼身上示范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条,并重点讲解如何处理线条的疏密关系。

  (3)请小学生来装饰几条鱼宝宝。

  (4)引导小学生讨论,你准备画一条什么样的鱼?

  3、通过比较,了解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为了帮助小学生理解线描画抽象的形式美的构成规律。我选择了三副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图一: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图二: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图三:疏密变化恰当、有一定规律),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在教师的追问:"这两个鱼宝宝美吗?为什么"的过程中交流、探索、发现,从而掌握线描画的基本规律,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支撑。

  4、小学生创作,教师指导要点:

  (1)鼓励小学生大胆想象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小学生用不同的花纹装饰鱼,并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

  (3)帮助能力差的小学生变化各种线条花纹。

  5、观赏评析作品

  (1)请小学生自由互相讲述自己所画的鱼

  (2)请个别小学生谈谈自己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

  (3)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帮助鱼妈妈找回了鱼宝宝,并且鱼宝宝身上的花纹都非常漂亮,线条的疏密也很好,鱼妈妈谢谢你们了,现在我来当鱼妈妈,小朋友来当鱼宝宝,我们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游戏吧。

  活动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小学生观察、想象、总结鱼的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鱼。我认为小学生的作品完成的非常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想象丰富构图大胆。小学生画出了变形鱼、潜艇鱼、花朵鱼等各种形态的鱼,每个孩子的想象都是不同的;孩子们在鱼身上设计的图案同样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有植物、海洋生物、小动物、有的孩子甚至用上了数字进行装饰。

  二、专注性。在孩子们绘画的15-20分钟里,全班孩子注意力集中,大家都在安静的环境里低头画着自己的画。有个孩子在鱼身上划出了格子,在格子里进行装饰,20几个格子,她就那样一个一个的画着,即使是周围的小朋友画完了,她依然认真的画着,直至全部画完,体现了孩子们对绘画的喜爱。

  三、自信心。在最后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孩子们在全班选出一幅"最漂亮的鱼",结果孩子们都说自己画的鱼最漂亮,并且能说出漂亮在那里:我的鱼形状最漂亮;我的图案最漂亮,看我画了这么多的图案它们都不一样。我用数字来装饰鱼,你们有吗?我还用到了植物呢,有樱桃……唯恐自己的被拉下,体现了孩子们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当然,活动也存在不足之处:小学生分享交流的时间少,这也是孩子们一个学习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分享提高构图和造型的能力和水平。从组织小学生评价绘画作品中发现小学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强, 教师应在关注他人、欣赏他人作品方面对小学生实施影响。

美术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人教版第五册第十四 课《会响的玩具》是一堂很有趣的美术制作课,重温陪我们走过了童年的玩具,回忆一下玩过的那些会响的玩具,学习制作一件会响的玩具,还要比一比谁的玩具发出的声音更好听。这些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将想象变成现实。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

  我认为三年级学生对于可塑性差的材料,使用工具、动手能力方面并不是很强。于是,我把这节课定位在“简易”的层次上,指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会响的简易玩具。并采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开始,引领学生迅速进入主题;欣赏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小玩具产生感情,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直观演示制作过程,学生仔细观察,自行揣摩、总结制作方法;直观化的操作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表现方法和技能的理解,并接受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师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使本课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审美的效果,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感染、暗示、激励等作用,一个好的情景创作可以为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教学情景,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2、演示操作法: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知道艺术创作的步骤和方法,提供可借鉴的范例,在讲解时,我运用演示操作法组织教学.

  三、说学法:

  美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采取二人或四人小组交流,选择可行的、较好的方案共同制作。这样有助于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形式和技巧上的问题,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整个制作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眼、脑、收手的协调运用,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美好享受。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自己的作用定位在引领学生用锐利眼睛去发现美、用一双巧手去创造美。

  四、说教学程序:

  1、引导阶段

  展示一些会响的玩具示范作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示范的玩具会发出声响。

  2、发展阶段

  (1)、教师讲述几种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制作方法。

  (2)、教师演示说明拨浪鼓的具体制作方法与步骤。

  (3)、鼓励学生用找到的材料,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制作一个会响的小玩具,采用画,剪,拼贴等造型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

  (4)、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意与设计。要认真仔细地进行制作。

  (5)、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并分成小组,比比谁的玩具发出的声音更响,更优美动听。

  3、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4、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改进会响的玩具的设计创意。

美术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第14课《盘盘转转》现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盘盘转转》是浙美版第7册中的第14课。主要运用螺旋线来表现造型。螺旋线在艺术作品中常常具有独特美感,不仅在美术中螺旋线用来造型,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生活中的螺旋线,体验它们的独特美。

  能力目标:通过盘盘转转学习螺旋线造型,尝试用线材组合的创作。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螺旋线和曲线,通过盘盘转转学习螺旋线和曲线造型。教学难点:充分想象和表现,尝试线材的组合创作。

  四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思考评价法:

  分析归纳法:在教学中抓住契机,用画龙点睛,留有余味的方法点拨学生学习。

  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寻找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努力去创造美。

  总结反思法:在教师提示、启导下,让学生自悟学法。

  六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赏析评述,讲授新知(6分钟)

  教师示范,学生观察(6分钟)

  明确目标,艺术实践(18分钟)

  作业展评,感受成功(6分钟)

  课后拓展,情感延伸(1分钟)

美术说课稿6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①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3、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而形式美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

  二、 教学方法:

  1、 利用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1、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雕塑图片《欧米艾尔》。

  小结: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现实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艺术美又称第二自然。是相对自然美来说的。

  1、 美术形象: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结合第三课“艺术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环节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构成:

  A、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

  B、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C、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教师活动:投放潘天寿的作品《雄视》,讲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三、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1、 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2、 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四、要点回顾:

  1、 什么是艺术美?综合了主观与客观、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为“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又根据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称之为“第二自然”,即“艺术美”

  有哪些表现?

  2、 什么是形式美?美术作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形式所传达出的美,既形式美

  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五、 课堂小结:

  总结回顾:这一节课我们了艺术美和形式美,了解了什么事艺术美和形式美。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美术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捣练图》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欣赏课。对此课的赏析,不能仅仅看成是唐代妇女劳动生活的再现,而应从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传神的细节描写去探讨,从而认识到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鉴于七年级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好问,教师应做到“放”,即“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思考,“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各抒己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还运用问题法、多媒体的直观法,让学生有所比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

  难点:画中刻画的人物如何做到传神,如何体现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问题法、直观法、观察法、启发式等。

  学法:比较、讨论、探究、查阅资料(通过网络、书籍查找)。

  五、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

  学具: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此举是通过让学生观看影片,仔细观察画面,讨论后解决问题,发表见解。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引入新课: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封二到第三页。

  (二)学习新内容。

  教师指引学生赏读第三页顶端的《捣练图》全图。

  1、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仕女画?教师提请学生解答“仕女画”。

  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教师提问:

  (1)什么是捣练?

  (2)什么是熨烫?熨烫工具是怎样的?

  (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是谁呢?

  学生解答这些问题。

  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有关书籍收集资料,认识张萱、周昉、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和社会背景。

  这样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

  (1)这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请问:画中共有多少个人物?(学生作答。)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增强课堂气氛。)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派代表描述。

  此举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

  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3)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教科书中那三幅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画作。

  接着,教师播放一段不同朝代的影视作品,请学生观察不同时期的女性服饰。

  这样,学生通过对比相同时期和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饰,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通过他们的畅所欲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三)思考与讨论。

  1、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再播放一组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提出问题:

  2、《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3、同学们对这幅作品是否有新的、不同的认识?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可能问:为什么唐代仕女画中的妇女都是“丰颊肥体”的?(教师启示学生从唐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比较。)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或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归纳。

  (四)评价与小结。

  学生互评对方的观点,教师作点评。

  这幅画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注重细节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美术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对教材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更好的开展实际教学。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美版高中美术绘画第6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水彩画的特点、水彩画与中国画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水彩的表现技法,并表现出一幅水色交融的水彩画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欣赏能力。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同时高中生之前已经接触了各种类型的绘画作品,为本节课学习水彩画这种绘画形式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会用展示水彩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不同类型的水彩作品,感受水彩这一绘画形式的魅力。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将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彩画的特点,并能通过对比发现水彩画与传统绘画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和讨论掌握水彩的表现技法,并表现出一幅水色交融的水彩画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水彩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欣赏能力,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和美的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了解水彩画的特点,并能掌握水彩画的基础知识。

  难点:学生能把握水彩画的表现技法,并准确的表现出一幅透明轻快的水彩作品。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和示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水彩纸、水彩颜料等。

  七、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教学过程,也是说课的核心环节。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互动,导入新课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水彩作品,让学生感受水彩的魅力。并提问:同学们了解水彩画吗?学生回答:水彩画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英国水彩画兴起,到了18世纪后半叶已经盛誉世界。教师补充:在18世纪,由于英国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对风景绘画的热衷,使水彩画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所以,英国被称为“水彩画的故乡”。随着背景的介绍,引出课题《水彩画》。

  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和谈话互动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环节二:观看作品,感受魅力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在本环节我将借助多媒体出示素描作品向学生提问:

  1.在多媒体上出示不同题材的水彩作品,并提问:水彩画可以表现的哪些题材呢?

  学生回答:水彩静物、水彩风景和水彩人物等。

  2.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水彩作品,提问:水彩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学生观察后得出答案:水彩画主要有干画法和湿画法两种表现方法。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留白、洗涤、水分的控制和用笔都是需要画水彩画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巧。

  3.出示刘文甫的水彩作品《葡萄》和徐渭国画作品《墨葡萄》等一系列水彩画和中国画,让学生对比分析,积极讨论:水彩画和中国传统绘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画都是以水为媒介和颜料绘制在纸本上的图画,在绘画工具、材料和表现技巧上,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水彩画起源欧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属于东方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纸不同,水彩画是水彩纸,中国画是宣纸或帛绢。

  教师补充:风格和造型语言也不同,中国画的传统造型语言是勾勒点染,线条是独立的绘画构成要素,造型不以光影为表现体积的手段。水彩画是遵循光影造型的,而且色彩也注重写实性。

  4.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水彩作品,提出问题:水彩画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水彩画画面效果透明轻快、流畅滋润、水色交融。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趁水未干时,画出迷蒙缥缈的感觉,也可以在水色干透后层层叠加,画出丰富厚重的感觉。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问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水彩画的魅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三:播放视频,讲解技法

  为了凸显美术课堂的直观性,我将在多媒体上播放,水彩静物写生的视频和水彩风景写生的视频。随后,根据提前摆放好的静物,示范水彩静物基本技法及步骤,演示如何用笔和加水。学生仔细观察视频,明确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的作画步骤及基本技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绘画的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之间发生碰撞,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确如何呈现出一幅水彩作品,为接下来的实践环节打基础。

  环节四:学生实践,作品展评

  1.布置活动练习:选取其中一种题材,运用水彩的基本技法表现出一幅的水色交融的水彩作品。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干湿画法的运用,要画出水彩透明轻快的感觉。

  2.组织水彩画展览会,鼓励学生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可从用笔、造型等多方面评价作业。

  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

  活动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1.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和美的现象。

  2.课后搜集更多水彩大师的作品,下节课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分享。

  这一环节请学生主动分享收获,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最后的搜集资料的作业是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使美术知识与其他知识形成沟通,不断提高美术素养。

  八、说板书设计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美术说课稿9

  一、设计意图

  《指南》中指出艺术领域的目标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二、说教材

  幼儿已经有过阅读《蚂蚁和西瓜》前期经验。户外活动幼儿喜欢观察蚂蚁。西瓜是夏天的应季水果,孩子们经常可以吃到并且很喜欢。顺应幼儿的经验和兴趣《蚂蚁和西瓜》的活动就产生了。

  三、说活动目标

  1.尝试用撕纸的方法制作西瓜,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蚂蚁的简单动态。

  2.初步尝试根据自己创设的情节进行创作。

  3.体验不同的美术形式带来的乐趣。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现状水平,利用幼儿已有经验。

  重点:尝试用撕纸的方法制作西瓜,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蚂蚁的简单动态。

  难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蚂蚁的动态。

  五、说教法

  1、再现谈话法:教师让幼儿通过回忆对与本次活动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利用绘本《蚂蚁和西瓜》中蚂蚁吃西瓜的情节,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

  2、提问法

  描述性提问:提示幼儿仔细的观察并描述事物。

  反诘性提问: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重难点)

  3、表演法:引导幼儿了解蚂蚁动态,通过自由的表演表现出来。(重难点)

  4、示范法:

  儿歌:活用儿歌,增强与幼儿的互动,能更好的发挥儿歌的作用,激发幼儿创作的主动性。

  创设情景:教师创设情节,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个别示范:让幼儿示范用撕纸的方式制作西瓜的步骤。

  六、活动总结

  从预设和效果来说

  本次活动是一个生成性活动,活动前有让幼儿听过此绘本。本节课利用幼儿的动作体验,增强作品的创造性。在幼儿表达的时候虽然能够说出不同动态的蚂蚁也能够表达出自己想表现的故事情节,但是在创作中会有部分幼儿仍旧选择比较简单的蚂蚁的形象进行表现,所以我运用示范、表演、个别指导的方法来引导幼儿。我预设有的幼儿在撕纸时速度会较慢,但是制作西瓜又需要撕大量的'纸,所以我提供了一些撕成小块的彩纸。在部分幼儿遇到困难无法进行时为其提供。 创作中,我支持幼儿边做边说的行为,我想让幼儿大量的说充分表达。点评时候,我预设点评是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我又想给幼儿更多表现的机会,所以以幼儿的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的作为补充参与到评价当中。在幼儿创作西瓜时,个别幼儿对西瓜的结构贴法不正确,教师应重点个别指导。 因为我发现了一个幼儿在贴西瓜白瓤儿、皮的之后留有空隙。

  七、说学法

  观察法:幼儿通过观察、示范和讨论,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对西瓜的结构特点有了整体的了解,并知道了撕纸制作西瓜的小方法,有助于活动重点目标的达成。

  讨论法::幼儿对发现的问题表达自己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如做示范的幼儿在步骤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请幼儿及时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亮点:在幼儿创造过程中,对幼儿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及时引导。如:创造蚂蚁动态比较单一的幼儿通过出示蚂蚁图片、回顾绘本、动作展示的方式,鼓励幼儿创造不同动态的蚂蚁。

  八、说活动过程

  一、回忆绘本,导入活动

  师:这页来自于《蚂蚁和西瓜》这本书,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

  看看谁在干什么?在搬西瓜、吃西瓜。

  二、幼儿体验,教师讲解

  1.观看绘本图片,引导幼儿关注蚂蚁形态。

  师:你看到的小蚂蚁是怎样运西瓜的?谁来学一学?幼儿模仿蚂蚁吃西瓜的动态。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并模仿一只抱着西瓜啃的妈蚁、一只侧面背西瓜的蚂蚁和两只蚂蚁合作抬西瓜的形象。

  师:如果你是一只小蚂蚁,你会怎样运西瓜?

  2.讲解材料用法,撕出西瓜结构。

  (1)教师请个别幼儿选择红色、白色、绿色纸,分别撕出西瓜果肉、瓜瓤儿、瓜皮、添画出西瓜籽儿。

  (2)引导幼儿拿画笔画妈蚁的动态。画出蚂蚁的身体姿态。

  头不动,变換身体的位置,姿态不一样的妈蚁就出现了。

  先确定身体的位置和姿态,变化头的位置,小妈蚁也有和别的蚂蚁不样的姿态。

  3.运用儿歌引导幼儿添画出蚂蚁的动态。

  儿歌:眼睛嘴巴动一动,怎么动?触角触角翘一翘,向哪边翘?小手小脚弯一弯,怎么弯?可爱的小妈蚁就动起来。

  (1)创设新情境,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师:“草地上又出現了一块大西瓜,小蚂蚁又会怎样吃西瓜呢?”

  (2)师:“每一只小妈蚁都根能千,想出了各种办法运西瓜。小妈蚁很善于合作呢,团结起来力量大。”教师利用情境提出创作要求,引导幼儿撕出妈蚁,丰富完善画面。

  三、幼儿操作

  四、展示作品,分事创意过程

  (1)幼儿相互欣赏并交流自己的创作。

  (2)教师讲评提升幼儿的经验,帮助他们感受合作的快乐。

  九、说活动延伸

  点评:请创造内容有特点的幼儿介绍画面内容,通过提问表达自己创设的情节。

  互评:幼儿通过相互评价发现幼儿作品的亮点。

  教师:发现幼儿作品与其他幼儿不同之处进行评价。

  在评价环节,针对活动目标进行点评,包括西瓜的结构、蚂蚁的动态以及创设的情节。

美术说课稿10

  课题:感受声音

  (一).说教材和学情:

  说教材:《感受声音》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五课的内容,属于美术课程标准 第二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范畴。声音不仅仅是与外界沟通的一种载体,更是一种听觉艺术。这一课把音乐与美术有机结合起来,从美术这个独特的视角去诠释声音,尝试在声音里感受点、线、面及色彩的美术语言。并运用这些造型语言,以作画的方式去表达音乐所反映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也为下一课继续学习第六课《迷彩服》奠定基础。

  说学情:在这一课之前,学生对点、线、面、色彩的认识仅停留于基础的造型训练上。而这节课结合音乐,通过直观感受启发学生有意识的对这些基本造型元素进行组织,展开想像,表现最真切、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点、线、面、色彩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认识点、线、面和色彩的表现方法,在制造、捕捉、欣赏声音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

  2、能力目标: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用点、线、面和色彩将音乐传递的情感表现出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艺术修养。

  3、情感目标:感知生活中的声音,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热艺术、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初步掌握运用点线面色彩表达对音乐感受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造型元素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音乐感受。

  教具准备:

  教具:、各种声音素材、音乐、小道具、

  学具:彩色笔或油画棒、画纸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语言激趣法:运用充满童趣的儿化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有趣味。

  2、游戏法: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是艺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让学生邀请彩笔跳舞,当个小小指挥家在有趣的游戏活动轻松突破教学重点,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直观的法:通过自己制造声音,利用了多媒体感受音乐,开阔学生的视野,直接的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获得直接感官的体验。

  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通常是根据情况交替使用的。这节课中我还交替运用了比较法、练习法、提问法、谈话法等综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四).说学法:

  在本课的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次的欣赏、比较、总结、创作环节,自己去制造、去欣赏、去描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五).说教学程序:

  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五个环节:(一)制造声音激趣导入,认识点、线、面和色彩;(二)捕捉声音欣赏感悟,深入理解点、线、面和色彩;(三)欣赏音乐师生合作,掌握创作方法;(四)感受音乐激发创作欲望,进行绘画创作;(五)课堂评价,分享创作成果。

  (一)制造声音激趣导入,认识点、线、面、色彩的表现方法,对基本造型元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孩子的好奇心总是特别强,针对这样的心理特点,在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闭上眼睛,使他们对这堂课充满期待。在课堂上一片寂静时,把小道具丢在地上现场制造出声音。学生在这样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往往会被这个刺耳的声音震撼。这是学生最直观的听觉感受,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随机提出问题:“你听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表示这样的声音?”“猜猜声音有色彩吗?是什么颜色的?”让两三个孩子谈谈感受,并在上台运用折线或幅度较大的曲线以及鲜艳厚重的色彩来表达这样强烈的声音。“原来声音不仅能听出来还可以画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声音。”

  揭示板书课题:感受声音

  2.再次播放一段轻柔绵长的葫芦丝声音,引导学生认识较平缓的曲线和柔和淡雅的色彩,与第一小节形成一个反差,加深学生对不同的线、色彩的认识。

  3.教师带领学生以击打桌子的方式,制造有节奏的声音,启发认识不同的点和块面。

  板书:点线面

  以上三个小节通过不同的声音感受初步认识点、线、面和色彩的表现方法,接下来我会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点、线、面有更全面的认识。

  4. 幻灯展示

  师 :“其实点、线、面是个大家族,他们有着很多的成员。有的像天上落下的雨点滴答滴答,有的像海滩上的沙粒,还有的像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的(面)。线有时像平静的湖面(直线),有时轻柔优美像海上的波浪(波浪线),有时愉快轻松像舞动的精灵(螺旋线、弹簧线),还有的时候她还会生气露出锋利的牙齿(折线),甚至像这样爆炸开来。”

  到了这里,第一环节的教学就结束了,我认为认识点、线、面和色彩的表现方法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 。这一环节我运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 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新颖而有趣味的语言表达,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捕捉声音欣赏感悟,深入理解点、线、面和色彩;

  师:点、线、面色彩这四个好朋友聚在一起好象在演奏一曲交响乐,你们看!

  展示四幅用点、线、面、色彩完成的作品,分别播放在生活中捕捉的各种声音,如喧闹的城市,缓缓的流水声和悦耳的`鸟叫,可怕的噪音等。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听一听、想一想、猜一猜,找出相对应的画面,解读这四幅作品。重点欣赏吴贯中的《春如线》。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感受、比较、判断、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用点、线、面、色彩表现声音的理解。

  (三)欣赏音乐师生合作,掌握创作方法;

  师生共同欣赏歌曲《小桥流水》,畅谈感受,集体分析,集体构思共同完成一幅画。学生上台画,教师指导补充。在引导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我会根据画面提出几个设问:还需要加点什么色彩?还需要补充什么样的点线面?引导同学们逐步完善画面。

  我认为本环节是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全班同学通过切身参与整个创作过程,进一步掌握创作方法,对后面的独立作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感受音乐激发创作欲望,进行绘画创作。

  观看运动场上热闹场景的视频,师生一起用身体随音乐舞动,全身心的感受,调动多种感官。

  1.播放运动场声音。提问:听,这是哪里的声音?(热闹的运动场)

  2.师生共舞。

  这一环节我会播放1998年法国世界杯主题曲《生命之杯》的视频,师生一起用随音乐舞动,全身心的感受,调动多种感官。

  在律动的过程中,我会这样进行引导:“这么热闹的场面怎么少的了颜色呢?让我们把彩色笔小朋友请出来,你想邀请谁?”我这一环节让学生选择颜色,根据学生的回答层层深入如“黄色给人鲜明跳跃的感觉。”“有了蓝和绿的点缀场面更热闹了。”让学生明确热闹的场面可以用五颜六色来表现。

  “把彩色笔里的这些颜色拿出来,你就是个指挥家,彩笔就是我们的指挥棒,让点线面跟着我们一起舞动起来。”虚拟的作画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深刻感受音乐这个作画的过程就是在学生共同构思交流,这时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我就趁热打铁,提出作业要求。

  1.师小结提出作业:

  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个小小指挥家,画笔变成指挥棒,来演奏一曲运动之歌吧!(注意点 、线、面的交错运用和色彩的对比)

  1.学生作画教师指导:表扬有创意的作品随即展示,鼓励胆小的学生。

  让学生用彩笔画。这一过程中,我会循环播放音乐,不断强化学生的感受。

  (五)课堂评价,分享创作成果。

  让孩子把作品展示在黑板右边,在评价过程中采用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肯定学生的优点,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最后总结:

  1.师:同学们画的真好老师仿佛感受到了运动场上那振奋人心的欢呼。离2008北京奥运会只有X 天了,你有什么话想对那些代表中国参加比赛运动员们说说吗?(生谈感想。)

  2.师:我们虽然不能代替他们参加比赛,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热情为他们加油欢呼,与全世界人们共舞!

  3.再次播放音乐,学生随音乐舞动,并收拾用具,下课。

  总之,本堂课的设计是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围绕课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增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感受、表现艺术。

美术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美术中的比例》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对《溪山行旅图》《维鲁维斯的人》以及《巴黎圣母院》等作品的分析,认识美术作品中的比例之美理解黄金比例。并能够巧妙的运用比例进行创作,感受美术作品中的奥秘。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比例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形式美法则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热爱生活。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简单的美术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并且对比例也有初步的认识,多数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作品中的比例美感。并且这个年龄的学生思维活跃、探知欲强,适时地讲解一些更加深入的美术比例知识,能够使他们更深一层次的感受美术作品中的奥妙,迸发出创作的火花,激发创作思维,感受美术造型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比例,有意识的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比例之美,并能够运用比例创作作品。

  2.通过对生活中与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欣赏、测量、讨论,理解黄金比例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拼贴与绘画的方式创作一个花瓶。

  3.认识美术与科学的关系,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提高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并养成严谨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黄金比例及其在生活中以及作品中的运用。

  【难点】

  运用比例知识设计一个具有美感的花瓶。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创设轻松、幽默、充满智慧的课堂,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作者,而在学法上则运用了感受体验法、对比观察法进行学习,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

  教具:PPT课件

  学具:基本的绘画工具

  七、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T台走秀”的视频,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问题:这些模特有什么特点?身材比例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模特的身材比例是“黄金比例”,并且提出疑问:什么是黄金比例?带着疑问学习今天的课程《美术中的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并设置疑问,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明确本堂课的任务,引入主题。

  (二)观察探讨,认识比例

  1.讲授黄金比例的由来。

  (据说在古希腊,有一天毕达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他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学习黄金比例的兴趣,为后面的讲解做铺垫,并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①展示《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个建筑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大胆的猜想并自由的回答,教师布置任务:测量课本中巴黎圣母院的高与宽的长度并计算比例关系。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总结并讲授黄金比例: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动手测一测,量一量,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展示范宽《溪山行旅图》,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画了什么?山石有什么特点?山和人物的大小对比如何?哪一部分可以体现黄金比例?(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佛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的杰作。整幅作品中近景与远景的比例约为5:8。

  4.提出问题:人体中的黄金比例是如何来体现的?

  学生大胆的猜想,并回答。教师展示达芬奇《维鲁维斯的人》,并引导学生测一测,量一量,教师总结:人伸张四肢和立正时是圆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而黄金分割则是以肚脐为中心,划分的上下身比例为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8。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幅美术作品中比例的分析,学生认识黄金比例在作品中的运用,以及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加深对黄金比例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回归生活,比例运用

  1.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黄金比例?可以有尺子量一量。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课本、花瓶……

  2.布置任务:试着将课本中泰姬陵与古瓶的.“黄金分割比”画出来。

  学生测一测画一画,教师总结:古瓶的高与肚,颈与瓶口体现黄金比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是随处可见的,认识黄金比例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四)创作实践,展示评价

  1.布置作业要求:根据所学的“黄金分割比”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且装饰美观的花瓶。

  2.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

  3.学生自愿分享作品,并从黄金分割比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运用黄金比例进行创作,在实践中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绘画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师生沉浸在用不同比例关系、不同表现形式设计出的漂亮花瓶作品中,大家欣赏着自己的设计作品倍感骄傲和自豪,欣赏后大家互相提改进意见,相互评价,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比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享受。

  (五)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展示图片并总结:黄金比的确是美的,但是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习惯的比例、造型、艺术大师们还创造了许多具有个性的创作,如艾菲尔铁塔、摩天大楼,它们并不是各个部位都体现黄金比,但都给人们流下了深刻印象。

  2.课下观察生活中的建筑、物品等,并量一量看看哪些运用了黄金比例,哪些又具有特殊的比例美感。

  【设计意图】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比例在造艺术中的重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眼界。并且锻炼学生善于发现美、认识美的好习惯。

  八、说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美术中的比例》说课稿,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更多说课稿可查看-说课频道。

美术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年级美术鉴赏中的《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雕塑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编排的,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主要是对陵墓雕刻、

  佛教石窟造像作较为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在对雕塑时代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雕塑艺术的知识。本课将以雕塑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雕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陵墓雕刻、佛教石窟造像在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

  3.中国古代雕塑是个艺术宝库及其背景,是各个朝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在历史上曾经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珍惜祖国文化遗产。

  三.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这篇文章内容较难理解,我设计了一些有关雕塑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再通过讲解与比较大概了解各时期雕塑,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和录相,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动地了解有关雕塑的背景和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 问答式教学法

  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的去观看,效果更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2、要点:①知道中国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现形式。

  ②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历程。

  ③对其代表作品欣赏,了解其艺术特点。

  3、教学重难点:古代雕塑呈现形式和重要作品的欣赏。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

  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雕塑?

  它们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答: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泥土、木头等。

  雕塑和绘画相比在外在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雕塑是有实在体积的形象,我们用手就可以摸得着。

  (直接入题)平时所说的“雕塑”,指的是什么?

  1、涵义

  雕塑──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作为雕塑作品而言,三维空间的体积是其艺术语言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进、凸现、间隔、断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尽管雕塑也可以实现由三维到二维空间的转换,但是立体空间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2、种类

  下面两件雕塑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圆雕、浮雕

  (这里将浮雕和圆雕以概念结合实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

  3、想一想:

  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

  师言:了解了雕塑的表现形式,那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雕塑。

  ⑴教师板书:概术

  陵墓雕刻

  佛教石窟造像

  ⑵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教学活动(一)陵墓雕刻

  陵墓雕刻产生的背景:

  在封建社会里,帝王、贵族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而盛行厚葬。在他们的陵墓区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了大量陵墓雕刻作品。这些雕刻作品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重要的部分。

  欣赏:中国古代雕塑──陵墓雕刻

  欣赏任务:霍去病陵墓雕刻

  教师提出问题:

  ①说 一说:

  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点

  ②学生讨论,回顾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作回答。

  形体单纯、古朴,构思独特,气魄雄伟,力量沉厚。作者通过岩石

  的自然形态,产生联想,某些部位甚至不施一凿一锤,极富艺术创造力。

  教学活动(二)中国古代雕塑──石窟造像

  佛教造像产生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段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自然地会向往有一个能解放他们的救星出现统治者也需要一种法宝来证明自己作威作福是理所当然的,使人民甘愿受宰割。佛教就这样出现了。因此当时的统治者都大力推崇佛教,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欣赏任务:我国四大石窟简介

  在我国,自魏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开始凿的石窟有15处,其中最著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个石窟群:

  甘肃敦煌石窟

  甘肃天水城东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崖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市南郊的龙门石窟

  六、教师课后总述:

  1、陵墓雕刻产生的社会原因:是帝王贵族为巩固他们

  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盛行厚葬而产生的。

  2、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

  在战乱的年代,人民要寻求得到解脱的精神支柱,统治者要寻求巩固政治的理论根据。佛教恰恰提供了这样包治百病的精神药方。随着佛教的传播,石窟雕刻得以产生。

  3、石窟造像、陵墓雕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时代特点:在什么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作品的出现。没有游离于时代背景之外的艺术。如陵墓雕刻与佛教造像。

  民族风格:古朴庄重、深沉雄大、气魄宏伟、想象神气、富于审美理想,是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突出的特点。

  4、课后探究作业(网上查阅)

  查阅《击鼓说唱》《昭陵六陵》的相关资料,概其艺术特点。

美术说课稿13

  一、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激发情趣、激活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赋于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传统的幼儿绘画教育要求通过模仿掌握技能、技巧,而新《纲要》理念指导下的幼儿绘画教育则强调精神创造的意义;强调艺术活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应该是“自由地表达”、“创造性地表达”。“应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在最近开展的海洋美术活动中,我们在学习了涂色、画圆的基础上,我选择了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充分发挥想象、大胆表现的绘画活动——鱼儿穿花衣。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宽松的环境,尊重个体差异,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让幼儿去感受,去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带来的快乐。

  二、说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次活动属于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意愿画。我班一部分幼儿的美术能力处于象征期也叫学前初期(3岁左右),而另一部分幼儿处于形象期的学前初期后段(小班下期)。在绘画活动中表现为:动笔后构思;事先构思和随意图画穿插;绘画内容转移;一形多义;易受他人影响。所以,我选择了“鱼儿穿花衣”这一活动内容,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手指点画、画圆、点等,来装饰鱼,让鱼儿都穿上好看的花衣,启发幼儿想象,大胆创作,表现。

  (二)目标分析

  1.知识性目标:

  初步学习在图形内简单添画,可以用多种形式进行表现。

  2.社会性目标:

  1)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下自由想象,培养幼儿对美术绘画活动的兴趣。

  2)肯定每个幼儿的作品,让他们获得创造后的愉悦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胆地在图形内进行手指点画、蜡笔画圆、画点等,体验创造性地绘画的乐趣。

  难点: 能自主地进行添画。

  三、幼儿情况分析

  本班幼儿绘画兴趣浓厚,从平日美术活动中幼儿的表现看,部分幼儿动手能力较差,依赖成人的指导。教师在活动中特别是评价幼儿作品时应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有快乐的体验。小班幼儿处于绘画活动的起步阶段,幼儿良好的绘画习惯也有待于继续培养和养成。

  四、说教学方法设计

  1.谈话、提问法引出主题

  谈话法维护宽松的精神氛围和自主表现的时空,而提问的方式又能引导幼儿靠近主题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2.观察、学习法提高幼儿审美感受

  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及范画,丰富幼儿经验。

  3.示范讲解法让幼儿掌握基本技能、常规。

  低段幼儿是需教师分步骤示范操作,才能在模仿中掌握基本的技法,所以有条有序的示范、讲解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4.个别指导法为幼儿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幼儿美术活动虽然游戏性很强,又非常自由,但它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或消遣,老师在把握幼儿现有水平和每个孩子的特点的前提下,对个别幼儿适时、适当的指导才能出成果。

  五、教学经验准备

  前阶段已经有过用蜡笔画圆、画点,以及手指点画的经验。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本次活动包括

  一导入:出示没有漂亮衣服穿的鱼儿;

  二联想游戏:我的鱼儿穿花衣,你想给鱼儿穿上什么漂亮的`衣服;

  三添画游戏:幼儿操作;

  四评价结束环节:幼儿相互欣赏,交流自己的作品。

  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范画,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

  然后,在联想游戏这一环节,教师利用让幼儿先猜谜,后变魔术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学习在图形内添画。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想象。从而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就是添画游戏。幼儿在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下,自由创作,老师巡回指导,对一些不够大胆的幼儿以积极的鼓励;对个别不会的幼儿做详细的讲解;对一些领悟强、创作较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引导。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环节,主要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老师及时,个别的指导突破难点。

  最后就是结束环节。

  本环节主要采用谈话法,通过自由的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作品内容表达出来,这是本次活动较重要的一环。老师要肯定每个幼儿的作品,让幼儿获得成功后的愉悦体验。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幼儿积极地,主动地,大胆地用语言将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艺术活动的最高目标: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美术说课稿14

  单元主题:

  感受民间艺术课题名称:我学做“蜡染”教学准备:学具:生宣纸、油画棒、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

  教具:

  生宣纸、油画棒、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图片资料

  教学重点:

  图形的设计与蜡绘效果的协调

  教学难点:

  上蜡的技巧

  教学目标:

  初步懂得民间蜡染的基本工艺,初步学会用油画棒在生宣纸上描绘形象,加以染色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油水分离”的尝试,感受民间蜡染制作工艺的特点,学会用纸(生宣)替代蜡染工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作品欣赏,感受民间蜡染艺术,体验蜡染制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发现

  1、创设情境

  1)师述:老师变个魔术,在白纸上刷上颜料,看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在已用白色油画棒画好图案的纸上,刷上深色颜料)

  2)问:你知道原因吗?

  概括:油水分离原理,民间布艺中利用这种原理进行染色——蜡染。

  2、欣赏民间蜡染作品,并简介

  蜡染与扎染都是我国传统的染色手工艺。它是先蜡画后染色,被称为“蜡水分离”法。传统蜡染的`题材多是吉祥图案,用于衣裙、门帘、被单等方面。刘子龙蜡染有了创新和突破,他把单色蜡染发展为彩色蜡染,且又作为壁挂进入现代家庭。

  3、揭题

  二、感受与交流

  1、学生尝试,交流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问:你认为应该怎样上蜡?染色?

  2、教师演示操作步骤

  1)上蜡。在上蜡过程中,力度适中,上蜡均匀,注意线条和图案边缘要保持光滑。

  2)染色。可以以传统蜡染的蓝白色体现民族风味,也可制作色彩丰富的现代蜡染。

  “染”有两种方法:滴染和刷染

  3、展示色彩丰富、图案简洁的蜡染作品

  (传统与现代蜡染的比较)

  4、学生小组讨论

  蜡染作品图案有何特点?

  1)传统蜡染图案以对称型、线型纹样为主。

  2)现代蜡染图案造型简洁、夸张,线条较为粗,用点、线、面来表现对象。

  5、欣赏富有童趣的纸蜡染作品

  三、尝试与创作

  1、学生再练习

  2、作业要求

  1)图案饱满,能用简单的造型完成单色或多色蜡染

  轮廓是否清晰,上蜡是否均匀

  2)能设计复杂形象,独特蜡染艺术效果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欣赏作品,自评与互评

  3、以作业要求作为评价的依据

  4、交流蜡染制作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

  1、运用蜡染工艺制作的原理,还能制作出哪些作品?

  2、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民间手工艺?

  准备:布置下节课的用

美术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宋xx,来自武术之乡——登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和文化价值》,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我首先分析一下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包括三组学习活动,可用3-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讲解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习目标:根据新课标对这一领域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①.通过本课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

  ②能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结合历史课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回顾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

  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历史文化资料和美术史料,和美术作品相互印证与对照,进行探究学习。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性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及讨论法。并且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力争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能够主动地掌握知识,解决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鉴于以上分析以及学生特点,在这节课上让学生通过欣赏、讨论、评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以下三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我通过展示所选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图片和其他历史资料图片图表。从而引出课题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和文化价值。这种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收到“一石冲开水底天”的效果。

  第二环节 自主合作 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我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独立思考 互相讨论 组织学生对一些重点作品进行欣赏并对作品中的视觉形象,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进行初步的描述。引导学生浏览和初步欣赏美术作品,并对一些作品进行一一介绍。谁能说出含有青铜器名称的成语或典故, “一言九鼎”等。同学纷纷举例,这个问题很适合所有的学生们,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学生们通过青铜上装饰的饕餮纹感受到了商代青铜器的特征与含义。对比周、汉时期的青铜器,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第二层次 选择方法 小组合作

  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如"史前或上古时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含义或思想内容?"。"这些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深层意蕴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围绕本课的中心议题-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时代审美特征及其社会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欣赏和分析讨论。

  第三层次 互相交流 进行小结

  根据学生或小组准备的材料,分别对其他一些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让学生更深层的了解中国绘画的发生发展过程。

  这样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让学生从事主动地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得能力。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拓展。

  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要点,通过回顾总结,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并把学习的触角向外扩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整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1体现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表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美术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美术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审美情趣。3. 注重激励性评价,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各位评委,以上所说是我对这一单元第1课时的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老师的灵性而随机生成。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教!

【美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美术说课稿06-07

美术说课稿01-17

美术的说课稿12-16

小学美术说课稿03-08

美术说课稿模板07-22

美术优秀说课稿08-04

小班美术说课稿05-27

《戏曲与美术》说课稿02-19

大班美术说课稿02-23

美术风筝说课稿02-2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