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说课稿15篇(精华)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课文《影子桥》是二年级语文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以儿童的视角,用优美的词语、形象生动的比喻、充满情趣的语言,描写出了水中影子桥的美及水中鱼儿的快乐,表达小朋友对影子桥的喜欢,从而自觉保护影子桥这儿的环境。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第一课时:
(1)认读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知道影子桥名字的由来。
第二课时:
1、让学生感受河水的清澈以及作者对影子桥的喜爱。
2、用"。。。。。。像。。。。。。"说句子,替换词语,在说话拓展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运用划出重点和喜欢的句子的方法学习阅读课文。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
我这节课上的是第二课时,着重从后一个教学目标出发,确定教法、学法,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迁移学法,先扶后放”的教学方式,将课文六个自然段分两部分进行教学。前面三个自然段教给学生新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后面三个自然段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再提出问题,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再来全班解决,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于文中影子桥的景色美、鱼儿的“上蹿下跳”等重难点,我借用多媒体的生动直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用“……像……”说话。在学生体会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此外,指导学生学文时,我主要采用:“读文——品句——指导读”的步骤,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三、 说学法。
学生学会“划出重要或喜欢的句子”是这一单元的一个新的阅读方法,我认为可以在《影子桥》这篇课文中让学生巩固和运用。因此,我在这篇课文第2自然段采用"扶"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这个学法在课文的后3个自然段中采用"放"的方式让学生巩固运用学法自学课文,接着在学文中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全班讨论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巩固双基。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美景。
通过实景的录像,让学生找出相对应描写美景的第二自然段。在教师帮助下运用学法进行学习,找出喜欢的句子。教师再指导学生在读中领悟影子桥的美景;在领悟中展开合理想象,用“……像……”学说句子;理解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悟影子桥的美景。
(三)、迁移学法,合作探究第四至六自然段。
学生在学习四至六自然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再小组交流学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再来大组解决。以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课文的意境。
(四)、总结学法,扩展知识,深化情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说说还见过什么有趣的倒影,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说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的感受很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有几点意外的收获:
1、"划出自己认为重要和喜欢的句子。"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学能力,我采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学法学习;在四至六自然段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并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互动,我觉得"先扶后放"、"学法迁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改教学中仍有很强的实效性,真正达到"授之以渔"。
2、"学贵有疑",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读文,自己提问题,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能自由、大胆地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协作交流中逐渐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当我也加入他们的小组时,他们变得更踊跃,并且乐于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考考同组的其他同学,促使其他同学去研读课本,再次主动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在这多重对话中,学生的疑问冰释了,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合理使用多媒体。把多媒体用在点子上,用在关键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理解"水面的波纹像老奶奶的脸"时,有许多同学说不上来,这时出现风吹来,水面泛起波纹的录像,学生一下理解了,还说出了许多相关的比喻。又如引导学生理解"鱼儿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一句时,我认为"蹿上桥面"是蹿上真正的桥面,还是影子桥,应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这里借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学生不仅体会感受到了小鱼的可爱,影子桥的美丽,而且亲眼看到了小鱼怎样蹿上桥面,又跳进水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看图展开想象,用“……像……”说话,我只想让学生能够展开想象来说话,并不要求说比喻句,所以学生前面说到:“石拱桥的倒影像影子桥。”时,我能给予评价,但到了学生说到:“月亮像太阳”时,就没有进一步评价,这个学生是抓住他们的形状进行想象的。所以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呈现出的各种问题,运用问题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仍是我今后将继续与同行们探讨的课题之一。
《桥》说课稿2
一、设计理念: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让学生体会感动的语句。感受老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二、编排意图:
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有关“桥”的课文,都有哪几篇?其中《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主要讲了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也是一座生命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利用已学知识与本课所学知识的联系,自然导入新课。明白这座桥是一座生命桥。古人说:“学贵有疑。”通过学生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梳理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村支部书记是怎样一个人。]
(三)品读课文,领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画出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感动的原因,再试着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教师在学生汇报时,随机出示句子进行指导。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比较句子。
A、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B、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拎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哪句表达的效果好,为什么?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后面去。
③从中看出老汉是怎样一个人
《桥》说课稿3
课文讲述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小钱这样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用动情的语调,描绘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于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花莲的慈济医院里。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青年的骨髓。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就是以两个两景来切割,今天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台*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由此体会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基本设计思路:
一、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文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四年级的同学而言,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缺乏具体直观的感受。因此,教师就有意识地补充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课外资料,旨在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学习语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台*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伤员有更深刻的体会。又如:结合“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一句的理解,补充李博士当天的工作时间表,请同学们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将抽象的语言化为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呈现的学生面前,学生对于李博士和医护人员不辞辛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二、注重语言感悟,引导个性化阅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专家说:小学语文归根到底还是姓“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感悟文本语言,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同一样的文本,学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同学感受到工作的紧张,有的同学感受到情况的危急,有的同学则油然而生对台*青年和李博士的敬佩之情……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不同,他们感悟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不同感悟都给以积极的肯定,并引导他们用朗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内容。教师不一刀切,不搞标准答案,不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注重学生的独立发挥,读出每个同学鲜明的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三、挖掘文本空白,注重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这就是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学生既要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产生感情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也要加强语言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在引导学生理解台*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为小钱捐献骨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台*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却极不平静,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学生感动于青年博大的爱心,写道:爸爸妈妈,不是我不担心你们的安危,实在是我没有办法来看你们。如果我现在不给小钱捐骨髓,他就会有生命危险,等做好手术,我一定马上回来,请你们保重!
《桥》说课稿4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文作者是画家吴冠中,他以美术工作者独到的视角,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文章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同时,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与规范的说明文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让学生对说明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审美技巧,启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明白说明的多样性,应尝试不同的说明语言说明结构等。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方法
本班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国石拱桥〉,对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因此我安排了自学环节,让学生自行熟悉文章的说明重点及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学环节更为紧凑,同时也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有直观印象,我收集了许多相关图片,特别是本地的一些桥梁图片,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它们展示出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针对学生已经开始注重外在形象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正确评价自我形象,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和课堂练习则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说明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简介
一、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二、导入新课学习
投影显示以下语句
1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
2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俗语
3桥,多么美!------吴冠中
桥,简单实用,无处不在。桥,姿态万千,各具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们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桥之美》
三、创设情境
(桥之美)说课材料,标签:初二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投影显示相关图片,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些桥美在何处?
四、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指定学生读一读自己所画的相关语句,师生一起修正,并投影显示
2、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主要集中在那些段落?按课文顺序一一标出。
教师投影显示相关内容及图片。
五、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8组,每组选择两个例子,运用作者的观点,讨论分析这些桥究竟美在何处?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中作者的阐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做评价。并总结板书。
六、能力迁移,拓展延伸
1、再次展示与桥相关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座桥,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重新评价它们,并模仿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备交流。
2、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说说它们是否具有独到的美。
七、布置作业
1、以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写一则语文练笔。
2、预习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语文练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正确对待自己的外在形象。
二、对比阅读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
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进行总结。
同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异语言风格不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文语言平实,准确简洁。
结合练习二,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堂练习------发放讲义,学生当堂完成。
三、布置作业
以家乡的桥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
《桥》说课稿5
课文讲述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小钱这样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用动情的语调,描绘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不同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于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
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里。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就是以两个两景来切割,今天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由此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
一、说教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爱、学会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2、在阅读中感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重点:读中体会,感受真情。教学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设计理念: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法学法:
1、朗读品味法
2、圈划批注法
3、想象法
4、讨论交流法五、教学准备:
1、与台湾有关的资料。
2、地震的场面录象片。
五:教学环节设计:
一、回顾课文,理清脉络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学习叙事文章的写作顺序性特点。
二、读文体会,感受真情这里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己读文,找出来。
2、合作学习,议出来。在学习方式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形式上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自主学习,有同伴互助,有点拨启发;在读文体会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以读代讲;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朗读”、“品读”、“想象读”、“体验读”、“对比读”、“情境渲染读”、“走台阶读”、“穿线赏读”、“串红品读法”,其中后三个:“走台阶读”、“穿线赏读”,“串红品读法”,是我尝试着学“哈尔滨复华小学校本研修展示活动”后,学习总结的朗读训练的方法,作为我们校本教研活动的经验和大家探讨,希望能提升为理论,更广泛的推广应用,把“校本教研”晋升为“校本研修”,实现质的飞跃。
三、歌曲渲染、总结全文:在歌曲《爱的奉献》中,总结全文:“是爱让桂树还没有开花,却在晨风中飘来甜丝丝的香气;是爱挽救了这宝贵的生命;是爱跨越海峡的阻隔;是爱联结了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其意在欣赏歌曲,深化爱、升华主题四、在作业布置上,体现多种设计方案:
1、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2在平时生活中,你有过被感动的经历吗?也写一写吧!这样,既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又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设计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问题即研究的课题,学习就是一种体验,课堂就是一块基地,研究就是一种提高。学会思想,才会感悟生活;换洗思维,才会激活灵性;思考、钻研,才能有所收获;教学相长,才是教育的快乐,希望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愿意学习、研究,共同成长。
《桥》说课稿6
一、教材简析
《生命桥》这篇文章是苏教版第八册中的《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中的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尽管该故事的情节完整,独立成篇,但编者把它与第一个故事《蚁国英雄》安排在一起,构成一篇课文起名叫《生命的壮歌》,是颇具匠心的,其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拟定以下教学目标及相关措施。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保,正确的价值取向等人文素养。
三、教法学法。
1、教法:顺学生思路,组织读书交流。
2、学法:自读自悟,交流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法,以利自学。
1、继续学习18课“生命的`壮歌”。这节课学习这课的第二个故事“生命桥”。
2、这课的第一个故事“蚁国英雄”,我们是怎么学的?
①先读课文,把生字读准,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②反复读自己感动的地方,说感动的原因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动表现出来。
3、下面我们就用前面的读书方法来读“生命桥”这个故事。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①请几个同学上黑板把自己认为同学们难读或可能读错的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让这些学生检查、教学有关字词的读音。
(注: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这里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别人可能读错或难读的字词抄在黑板上。这样做,第一,这种资源来自于学生,同时又服务于学生,资源利用的巧,利用的好;第二,让学生发掘资源,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第三,既处理好了字词读音这一知识点,又巧妙地让学生与学生交流,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②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注:把课文读通,整体感知课文大概,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基础)
(二)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现在我们进行读书学习的第二步,把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待会儿汇报、交流。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估计学生可能有以下一些汇报交流。
①第一节的第4句。“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让学生通过朗读谈感受弄清老羚羊跃起的高度低一些是老羚羊心甘情愿的而并不是其他原因,同时交流读书学习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
映示第二片段内容。
A:先说说为什么感动,再读一读。
B:评读,重点评一评读的好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猛蹬一下…”年轻羚羊和老羚羊各自的后果。
师(指图):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一刹那间它就要坠入山涧摔得粉身碎骨,这时老羚羊飞跃到年轻翔羊的蹄下,用自己的脊背支撑年轻羚羊作第二次跳跃。年轻羚羊得救了,老羚羊却永远停止了呼吸,它把生的希望让给了________、把死亡留给了______,这是多么伟大而神圣的壮举啊,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
C:学生试读。
D:指名读后齐读。
③第三自然段。
“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
读读议议,教师也可讲讲自己的感受。
“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教学策略:
A、指3人连读这句话。
B、教师作简笔画并激情讲述。
这是一座悬崖,这是悬崖的对面,年轻的羚羊快速向对面飞跃,可是它只能飞跃到这里,眼看就要摔下山涧,此刻老羚羊纵身一跃,飞跃到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背上猛蹬一下,第二次飞跃,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上,而老羚羊坠入山涧,摔得粉身碎骨。顿时——(学生接读)
C、这已不是一道道弧线,它是——(学生接读)
D、读题:生命桥。
E、透过这座生命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注:繁琐的分析,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只能让生动的语言变得生硬,让充满情感的语言变得麻木,这里通过简笔画和教师的激情描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那些悲壮的场面,进入那让人荡气回肠的境界,通过学生进入情境的想象,不仅使学生感悟到文字的表面之义,更主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撼,从而丰富个人的生命体验。)
师:谁先飞过山涧谁就有了第二次生命的机会,谁落在后面就可能遭到猎人的枪杀,在这生命存亡的关键时刻,这群羚羊决不争先恐后,一个接一个有秩序地飞跃山涧,以一个个老羚羊的死亡换来一个个年轻羚羊的生命,这简直是一首——生命的壮歌(读题)。
3、配乐朗读全文。
(注:这部分的教学策略主要是遵循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设计的,在这活动中力求让学生把自己读文本的体验通过和同学及老师读读议议的形式表达出来,积累语感,内化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在其中最主要的做法便是构筑平等对话的平台,或倾听学生的体验,或表达自己的体验,或引导升华学生的体验。)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
(注: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一设计在培养学生把学语文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关注课堂中生成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感受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引向课外,拓展阅读。
师:有一件事,我必须要告诉同学们,这一群羚羊并不是偶数,是奇数,这就意味着有一只羚羊并没有对子,而这只羚羊恰恰是成功指挥这场战斗的羚羊头,此时此刻,它孤零零地站在悬崖上,没有年轻羚羊需要它的帮助,也没有任何人来帮助它飞跃山涧,后来这只羚羊怎么样了呢?请同学课后阅读初中语文第三册第13课《斑羚飞渡》。
(注: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兴趣,强调课内和课外的联通,这种设计不仅是应对这一要求的,而且这种阅读更是对本节课的阅读体验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附板书设计:
生命的壮歌
生命桥
一前一后 一高一底
一老一少 一死一生
《桥》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美版)第三册。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北京的桥,了解桥的结构、艺术特点以及用途,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北京的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学生分析: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桥的历史、用途、结构并不了解。为此,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课前作业:搜集各种有关桥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了解桥的知识,起到一个先入为主的作用。另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线描能力,所以本课安排学生用线描的方式表现桥。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仔细品味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了解北京地区古代桥的历史及现代桥的作用,以及桥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启发学生用多种绘画形式来表现北京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表现过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北京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有关北京的桥的知识、作用以及外形艺术特色;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北京的桥。
四、教学难点:
桥的不同结构表现方法以及画面组织;感受桥的造型美。
五、教学方法: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中我采用猜谜语、做游戏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课堂并从中得到锻炼,从认识桥的历史—桥的作用—桥的结构—桥的表现方法,我采用了“循序渐进”、“情境性教学方法”、“ 演示法”等进行教学。
六、教学程序:
下面我以教学程序为框架,以教学思想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为主体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 导入部分:谜语: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谜底:桥)出示板书课题——北京的桥。
目的:我充分利用二年级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课前准备了一个关于桥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谜语中对桥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对桥的形状有了简单的了解。
二 讲授新课部分: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六个环节都紧密相连。
(一)第一个环节:做游戏
1。首先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
2.出示抢答问题:
(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
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
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
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目的:课前我布置让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还有知识,课上以抢答游戏的形式,反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为之后的师生互动打好了基础。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桥的历史和特征,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一步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第二个环节:结合图片讲解关于桥的历史(展示课件)
我国的最早的桥梁大多是木桥,如:独木桥。
直到人们发明了砖和铁器,桥的外形和制作材料也多了起来,从而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提问:根据你们收集的材料,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不同材料的桥?(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学生举手回答:石桥、砖桥、竹桥、藤桥、盐桥、冰桥……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设计建造了许多外观新颖、起到不同作用的桥。
(北京的桥)说课稿 人美版第三册说课稿,标签:美术说课稿,美术说课教案,
提问:那你们所知道的现在的桥都有哪些呢?(根据回答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铁桥、钢桥、立交桥、公园里的桥、过街天桥
目的:通过对桥历史的讲解,解决了学生缺乏对桥文化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针对古代桥和现代的桥分别进行了提问,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找的资料,利用回答问题的过程,把知识相互补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第二个问题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古代劳动人民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充满了崇敬。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第三个环节:桥的作用(展示课件)
设置问题请小组讨论:北京的桥很多,它们最早的用途是什么?在现在还有什么其它的'用途?
生:在过去桥是过河的。现代桥的作用不仅仅用于便利人的过河,还可以实现四通八达、人车分流,并可以节省土地的作用。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目的:发散学生的思维,为设计桥作铺垫。
(四)第四个环节:介绍北京桥:
1。教师:那有一首关于桥的歌曲,你们听说过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么?
学生回答:听说过,叫《北京的桥》。
教师播放《北京的桥》的歌曲片断。
学生欣赏歌曲。
2.北京古代的桥:(1)金水桥:天安门前的金水桥,通体的汉白玉,连接成五坐并列的石桥。(2)沁芳庭桥:处在大观园中轴线上,白石为栏。(3)颐和园里十七孔桥:犹如一道彩虹,凌空飞架在昆明湖上。(4)北京卢沟桥: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金朝,全长267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5)颐和园玉带桥:都是大型石拱桥。玉带桥全部用玉石琢成,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金朝,全长267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北京现代的桥:玉蜓桥、天宁寺立交桥、复兴门立交桥、三元桥、过街天桥。
目的:利用听《北京的桥》这首歌曲过渡到介绍桥,我使用了“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环境,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介绍北京的桥的过程中,我是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介绍的,这样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桥的变化。古代的桥我选择的都是外形美观、各具特色的古桥,金水桥的选择,抓住了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了崇拜之感并增加了民族自豪感。现代桥梁首先介绍玉蜓桥是因为我校李玉蜓桥比较近,学生对玉蜓桥的印象非常深刻,对玉蜓桥的造型也比较了解,所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能够拉近桥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亲切感。过街天桥的选择是为了加重桥的现代感,过街天桥的介绍突出了他的特殊的功用,从而向学生渗透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我选择的桥基本上都是大家所熟悉或见过的,因此学生如果对那些桥有了解我就让学生来介绍这些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桥的结构特征
1。小组讨论桥的结构:每组分别拿出材料袋里面的古代桥和现代桥的图片,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拿出图片,进行观察,分组讨论分析桥的结构,进行总结,并汇报结果
2。教师根据学生发表的结果,播放课件,出示答案:桥身、桥墩、桥栏、桥洞、桥面装饰物。
3。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出示课件,进行对比)
学生讨论结果:相同点:桥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4。教师展示图片,提问:说一说古代的桥与现代的桥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5。巩固学习:通过拼图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桥结构的认识。
学生到黑板上面按照桥的结构把拼图拼正确并且完整,如果遇到困难相互帮忙。
目的:我把桥结构的分析作为本课讲解得重点,只有清楚了解桥的基本结构,才能更好的设计桥、创作桥,并能更好的体现桥的功用性。这个环节我选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间接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事先制作了一些桥的结构的拼图,请学生到黑板上按照桥的基本结构亲自动手拼一拼,并且讲一讲各部分得结构和名称,这时候就可以针对桥的各部分的作用进行渗透,加强学生对桥结构的理解。
(六)第六个环节:桥的绘画
1。教师请学生充当小桥梁设计师,想一想怎样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现这些桥。
学生:假设自己是桥梁设计师,开始构思。
2.范画:老师根据学生地拼图,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线描表示方法。
3.欣赏书中学生作品。
学生:欣赏学生作品,拓展思路。
目的:让学生充当小设计师的角色,能使学生有自豪感,树立信心,使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将要用什么方法进行绘画。我运用“示范法”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巩固桥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有一些孩子在画画时容易出现画面内容不够丰富、构图不够饱满、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的现象。在这个环节中,我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
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
三 布置作业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不同的作业要求,认知能力一般的孩子完成作业(1),能力较高的孩子可以完成作业(2)。
1.(1)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一座你熟悉的或喜欢的北京桥。
(2)自己设计一座北京未来的桥。
目的: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目的: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与学生适当的帮助。
四 评价总结部分:
1.学生画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互欣赏。
2.师生评价作品。
目的:通过作业展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养成学习─评价─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共同评价,发现作品的优秀之处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
五 知识拓展部分:
2。教师引申人们“心中的桥”:
(1)电话——沟通的桥:出门在外,想和家人、朋友联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打电话。电话仿佛是在地球上的千家万户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
(2)家长——成长的桥:爸爸妈妈用他们的爱连成桥让我们茁壮成长。
(3)捐资助学——希望的桥:有些小朋友因为没有条件,不能上学。如果我们可以出一份力。就像是架起了一座希望的桥,让他们也能得到教育。
目的:知识拓展我选择了看不见的桥,这些桥比较特殊,是人们心中的桥。这样选择是想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也会有许多看不见的桥,这些桥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生活变得根美好。
《桥》说课稿8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飞夺泸定桥》。
一、教学内容:
《飞夺泸定桥》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七组中的一篇精读叙事体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光辉业绩、崇高品格使学生深受教育和启发,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本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第三篇课文。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四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组前面两篇课文,也已经初步了解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知识和技能目标有四个:一是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本课生字,;三是能够在重点的词下标注并理解感兴趣的词语。四是弄清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品味词语;三是理清文章的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各有两个:重点一是抓"飞""夺"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主要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五、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学法主要为以下三点:
①注重学生读书的个体情感体验,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桥的."险",红军的"勇";
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六、教学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以情带动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七、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飞夺泸定桥》影片和本课幻灯片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到有关飞夺泸定桥的的课外资料
八、教学时间:2课时,本次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安排。
九、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以体会红军英勇无敌的精神为主线,主要从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学习目标。
(一)揭题质疑环节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红军的故事,接着通过激情谈话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题,要求读出红军英勇、一往无前的气概。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教师设问:看了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答,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浅层次的问题如"谁飞夺"可以立即解决,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价值的问题,留在黑板上。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二)学习"抢时间" 环节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和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要"飞"一样
地夺下泸定桥?学生会初步谈出泸定桥险和当时的敌我双方的情况。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必须"飞"速行军的原因。
然后,让学生分别画出描写红军战士遇到的困难的语句和克服困难的语句。采用对读的方式,请一名学生读标出的困难,另一名学生跟着读出标出的克服困难的方法。教师边订正,边进行朗读指导着重指导"扯着嗓子喊"、"高声答话"的内容。从中体会红军克服困难,按时赶到泸定桥简直就像飞一样。这一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分层训练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各取所需,差生、中等生和优等生找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会有所区别,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思考一定给予鼓励。这种承认学生差异的训练方式,目地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提高,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机制。
(三)学习夺桥部分环节
这个环节我注重了以读促悟。以情促悟,以情促读。首先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终于,我们的红军提前到达了泸定桥,同学们,大家看,这桥到底什么样?"这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险泸定桥的图片,配上震耳欲聋的流水声,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对桥险的描写感悟词语意思。读后激发学生的体验:"如果你站在这泸定桥上,会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根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的体验理:桥险、水急。
进而体会敌人凶。同时提出质疑:"敌人说:看你们飞过来来吧!我们的红军能够飞过去吗?"为下面英勇夺桥做好铺垫。
再后,继续将学生带入情境中:"面对这凶险的铁索、湍急的流水、狂妄的敌人,红军能夺下泸定桥吗?"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两个功能:1、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2、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学习夺桥的战斗
出示投影并引导学生朗读第7、8小节,让学生弄清红军是怎样飞过去的?这节教学主要让学生注意体会作者对动词的准确运用及作者叙述的顺序(发起总攻、突击连冲、三连铺桥、桥头激战。
随即让学生思考:①在夺桥战斗中哪个词最能说明红军英勇顽强,在课文中,画出表现红军"奋不顾身"的语句和词语?谈谈从中体会到什么?②党的号召是什么?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这说明了什么?通过交流,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红军的英勇表现。师生评价指导。
随后播放飞渡泸定桥的影视短片,让学生形象感知红军夺桥经过。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一设计我想体现以下三点思想:1、推动教学体现学法的延续性;2、体现训练的弹性策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3、通过推敲、比较、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五)全文总结
带着胜利的喜悦齐读结尾。师生小结红军英勇无敌夺下泸定桥的意义。
(六)作业拓展:
课下收集有关长征和解放斗争故事,引入课外资源,加深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
十、说板书设计:
本课在设计板书时,紧紧抓住"飞夺"二字展开。板书设计重点突出,脉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师的教路,又体现了学生的学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还体现了文章的叙事顺序,对学生理解文章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路途遥远 桥险
飞 时间紧迫 夺 水急 泸定桥
行路艰难 敌毒
(红军英勇无敌)
以上就是我对于本课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桥》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人的故事”。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依据教材特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以及题目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
作者编排的意图是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但是文章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确立如下的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积累课文中的特色语言。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用心触摸文句,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光辉形象。
4、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5、借助文本唤醒真情,关注生活,感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四、说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研读,品位语言,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桥窄,水猛,人慌。感受洪水之大及当时场面。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为:1、品味语言文字,学习第三、四部分,重点感知老汉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父亲的双重形象,以及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
2、初步感受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积淀情感,感情朗读课文,提升语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六、说设计理念:
激发阅读愿望,走进文章的.情节
结合文本内涵,走进老汉的内心
研究文本外延,走进学生的思考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第一课时:谈桥引出课题(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籍是知识的桥,为教学难点做好铺垫);初读课文,理请脉络;(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
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书写字词。
第一环节为
一、诵读词语,再现场景:
1、听写描述洪水的词语并感情朗读。
2、透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3、引读水猛的句子。
4、交流灾难来临时,一百多位村民的表现,用一个词来概括。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环节即复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扎实了基础,又为导入课文做了铺垫,也为学生在后面的有感情的朗读英雄言行做了热身。
二.聚焦老汉,品悟党支部书记形象:
我是这样过度的:同学们,此时此刻,洪水势不可挡,村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请同学们读课文相关部分,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交流汇报,重点研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自个儿读读这些文字,老汉在洪水中留给你怎样的形象?板书:一座山
②再读,哪些字词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就像一座山?
(研读“站”和“盯”),回读:他像一座山
③老汉默不作声,但是,心中也这么平静吗?此刻,他在担心什么呢?
3、复沓引读句子(随机指导朗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重点指导好三个感叹号(虽然声音沙哑,但很坚定、有力、威严)
三、设置矛盾,体会父亲形象
1、继续关注老汉,读15—23自然段,还有让你刻骨铭心的场面吗?划下来准备读给大家听。
2、交流,读。(呈现老汉和小伙子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①交流后,显红“揪”和“推”:指导朗读揪的句子。老汉这一揪,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
②学生自由说矛盾的地方,显红“瞪”和“推”。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说话: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3、重现父子俩在木桥前的一幕(15——23段),换进“父亲和儿子”,再读句子。 这两部分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通过老汉对乡亲、对自己、对儿子的言行的感悟,杂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也为理解课题这一教学的难点作了准备。
四、升华情感,理解桥
1、再次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为老人了吗?引导学生总结,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为人们搭建了一座生命桥,他所表现出的英雄言行感天动地: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
2.同学们, 让我们饱涵神情的齐读课题。
抓住“拥戴”一词,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是:桥的含义,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题。
五、学习写法,拓展升华主题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那些特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微型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探究句子的特点拟人、比喻。
2、同学们,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3、推荐阅读雨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 16桥
一座山 父爱如山
党支部书记 一座桥 生命桥
七、说新课改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边苦学为乐学,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
《桥》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桥》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威信、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较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渲染环境的词语和句子,想象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
2.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课题“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3.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以山洪图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山洪的威力。由图片建立直观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时,感受情势的危急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注意:
“废”的里面是“发”,不要少写一点。
(2)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由朗读中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并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我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随机指导。同时也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生字词的识记方法及写字的注意要点。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解决生字词,获得学习的满足与成就感。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根据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给课文分段:
起因(1-6段):村庄突遇山洪
发展(7-13段):老汉疏导撤离
高潮(14-23段):桥塌殉职
结果(24-27段):祭奠英灵
让学生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梳理内容,为后面的重点研读分析做好铺垫。
(三)再读课文,感受险情。(第1—6段)
1.读课文第一部分(1—6段),找出文中描写雨水(或洪水)可怕的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修辞体会当时的环境危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在读中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危险的迫近。
3.感受人们的紧张。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相关词语,体会人们的心情,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
结合词语,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感受当时情势的危急。
引导代入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是什么感受?渲染紧张的气氛,加深学生的感受,为体会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高尚品质做铺垫。
(四)研读文本,感悟精神。
1.班齐读第7—23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引导入境想象,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形象。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让学生抓住短句的表达和标点符号蕴含的感情,感知人物形象。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引导学生抓住态度、语言的描写,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体会老汉的高尚品质。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一颗为人民群众的心。
(4)“老汉突然冲上前……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引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人物形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老汉的凶。
引导性提问: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激发学生阅读后文的兴趣,同时为感知老汉的崇高精神做铺垫。
(5)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抓住“吼”“用力”“推”等词来理解老汉对儿子的爱。
②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通过对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描写的分析,让学生对老汉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感受老支书的高尚品质。同时自然的过渡提问,引起对下文的探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7—23自然段)。
(五)学习结尾,抒发感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第24—27自然段)。
2.思考:课文为什么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3.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在坟前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想怎样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启发性提问,让学生感知小说设置悬念的'写法和好处。
创设情境,想象说话,让学生转换角色,深刻感受老支书和儿子的感人形象,升华情感。同时紧接着让学生写话抒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用笔抒发出来,加深情感的熏陶。
(六)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在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感受老支书的感人形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文题“桥”的深刻内涵,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难度了。学生已经对老支书的形象有了认知,同时前面的分析中对老支书语言的反复朗读,也能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的热忱与责任,此时再分析课题的含义,也是对老汉为代表的这一共产党人形象的拓展和升华。
(七)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六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让学生思考、交流这篇课文好在哪儿,既是对全文的再次回顾,同时也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分析,感受小说的魅力,激发课后阅读小说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将受到的情感教育通过读的形式外化出来。
(八)课文小结。
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远离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却同儿子一起被洪水吞没。课文歌颂了老共产党员这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按故事的发展依次提炼内容,概括板书,最后总结中心,得出“桥”的意义。层次清晰地帮学生串起故事内容,引导认识小说的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熏陶。
起因(1—6) 山洪暴发 村民逃生 桥
发展(7—13) 指挥过桥 稳重果敢 连心桥、
高潮(14—23) 保全他人 父子牺牲 生命桥
结果(24—27) 洪水退去 祭奠英灵
《桥》说课稿11
人人都向往温情的友谊,如何让友谊之花遍开,让友谊之树常青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友谊桥》这一课吧!
这篇童话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群有着不同肤色的蜡笔娃娃的争吵,到后来他们听从了紫娃娃的劝告,联手共同描绘了一道象征友谊的彩虹桥的故事。全文共十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的重点是蜡笔娃娃们为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引发的争吵,第二个部分叙述的重点是在紫娃娃的提议下所有的蜡笔娃娃共同合作,画出了令他们惊叹不已的美丽画卷。文中没有空洞的说教,孩子们通过阅读、比较、表演、感悟,就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自然而然的懂得其中蕴藏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美好的友谊,珍爱我们的集体。
我打算本课分两课时完成,在这里我着重分析第一课时。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的无限乐趣,并且《新课标》中对低年级阅读提倡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学时,应抓住蜡笔娃娃们情感、态度、言语、行为的变化,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朗读二~七个自然段感悟蜡笔娃娃的争吵是因为只看到了自己的本领大,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引发学生迫切地想要去认识友情。将图画与八~九个自然段的学习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看看,说说,演演的形式中去发现友谊,体验友谊,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领悟友谊的真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让孩子们建立友谊,感受合作的快乐。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将“通过在研读蜡笔娃娃们的对话和认字、识字中,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如何让孩子们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的友谊,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友谊桥》一文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
出示CAI课件:蜡笔娃娃们合作画的一幅画,在学生欣赏的同时,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这幅图画的感觉,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小组合作检查字音。出示CAI课件检查生字和生词的读音,谁读对了就可以过桥。
三、细读课文。
品读感悟,认识友谊。
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小组读,师生合作读,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赛读等等。以教学蓝娃娃的话为例,先老师范读蓝娃娃的话,请学生评价,你听出来了蓝娃娃说话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抓住词语“傲慢”,鼓励学生谁还能读出傲慢的语气,并进行现场的表演。男女生再次赛读蓝娃娃的话。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此,要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以群体和个体的形式读蜡笔娃娃的争吵,并进行自我评价,引发他们想要去寻找蜡笔们争吵的原因,从而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创设角色,发现友谊。
在这部分教学中,创设了一个角色"智慧老人",演演当小蜡笔们争吵的时候,智慧老人会怎样劝说小蜡笔们?过渡到紫娃娃的话,通过读紫娃娃的话,领悟到不能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学生变成了一个发现者,首先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角色"智慧老人",使他们亲身参与到童话中,让他们来劝劝小蜡笔们,接着过渡到紫娃娃的话,通过读紫娃娃的话,领悟到不能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升华情感,体验友谊。
出示CAI课件,再次欣赏蜡笔娃娃们的画,谈谈当你再看到这幅画时,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吗?引导学生带惊叹、欣喜的语气读第八~九自然段,体验小蜡笔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的无限乐趣。所以我将"品味乐趣,感悟友谊"作为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开课时先用CAI图片,让孩子们欣赏蜡笔娃娃们一起画的"蓝天、白云、青山、小溪、麦田……"询问孩子们对图画的第一体会,当学到课文的第九个自然段时,再次将图片拿出,继续引导学生看图,因为在前段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尤其是读蜡笔娃娃争吵的对话中和扮演智慧老人的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再次看到图画的时候无疑是情感的一次升华。这时他们再聊的不仅仅是图画很美了,他们会谈到自己受到的思想的启迪,即对友谊的自我理解。在此时教学的难点得到了突破。在这个片段教学中,给学生充分和开放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
四、识字、写字。
合作创新,建立友谊。
小组合作学认生字"娃、肤",比比哪一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效率最高。师范写,生评价。描红,相互欣赏。
五、课后练习。(任选一题)
自由组合创作一幅画,写写感受或收获。或是排演一次课本剧,写写感受或收获。
(设计意图:当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友谊―――发现友谊―――体验友谊这三个过程以后,对于"友谊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该联系实际来体验一下,友谊的魔力了!于是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识字和选作的练习,让学生有了实践的体验。)
不要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2、友谊桥
板书设计
我觉得板书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在板书的设计上我抓住低年级孩子喜欢图画的特点,瞧,蜡笔娃娃发生争吵的时候,他们脸上带着难受的表情,当他们听了紫娃娃和智慧老人的劝告后,一起合作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蜡笔娃娃们开心地笑了,合作令人多么的愉快呀!学生通过板书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友谊给人带来的快乐。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探究、发现和创作的完成,势必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和人性美的熏陶感染,我想这就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最后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探究、体验、实践中更加的精彩;愿我们的孩子在创新、合作、个性中更健康的成长!
《桥》说课稿1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爱心架起友谊桥”,选自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八年级),属于人际交往心理范畴。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爱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友谊,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奠基石。对朋友付出真诚的爱心,建立患难与共的美好友情,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教材设置“爱心行动”这一单元,围绕“患难见真情”这一主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渗透,让学生体会在关键时刻,关心朋友、付出爱心的重要性,培养青少年“爱”的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三个活动目标:
1、了解“患难见真情”的深刻含义。
2、学会主动关心朋友,付出爱心。
3、感受快乐,获得人生价值。
二、教学方法
我以故事和情景为主线,采用情境体验法、讨论分析法、交流汇报法进行教学,为了达到以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活动过程四部曲:
1,情景导入,感受真情。
2,活动引领,学会关爱。
3,联系生活,付出爱心。
4,实际行动,体验快乐。
现在,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这一课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情景聚焦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患难真情”的意义,我准备了一些典型的事例,(课件出示)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最初,恩格斯经营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业
资助马克思顺利写作。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完成朋友的遗愿,正是这种无私的友谊及真心的付出,才使得《资本论》这部革命史书得以顺利出版,为共产主义阶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国历史上也有“知音难觅”的故事,传说俞伯牙是一位琴师,却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只有钟子期能领悟其中的真谛,俞伯牙将他视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断心爱的瑶琴以祭知音,被传为佳话。
通过这两个经典故事,向学生展示患难友情的无限珍贵。
(二)各抒己见
在“情景聚焦”的基础上,讲述《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鲁滨逊流落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孤岛上,他最先感受到的是孤独,寂寞和无助,最终他明白,没有朋友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作为青少年,我们的朋友正在日益增多,我们不能一味地等待朋友来帮助我们,而是应该主动去帮助朋友,从此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可以怎样关心朋友,帮助朋友?为了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几个场景。
场景一:体育课上,小明跳高时不小心崴了脚,痛得坐在地上起不来。
场景二:小建是个领养的孩子,最近他知道了真相,情绪异常低落,时常偷偷落泪。
场景三:小芳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可是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多病,她面临着辍学的危险。
学生看完小品后,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假如你是他们的朋友,遇到上面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2、帮助别人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我们要主动关心朋友,在朋友需要时伸出热情的双手,雪中送炭,让朋友在危难时刻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友谊会因为我们付出的爱心而变得更加牢固,世界会因为我们付出的爱心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本课的中心主旨,也是课后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三)心灵感悟
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通过倾听经典的歌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患难见真情(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的道理,从而主动付出爱心,关心朋友。交代学生自己做一件关心朋友的事情作为课外作业,结束本课。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主要讲以下三点:
1,灵活处理教材,本课活动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实际生活,安排了几个生活场景,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心朋友,珍惜友谊,懂得付出,用爱心架设友谊之桥,潜移默化的达到活动目标。
2,运用经典故事,深入浅出,有效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真挚友谊的伟大力量,使平凡的友谊得到升华。
3,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爱心,发展友谊的平台,在这里,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发展自我,客服自私,学会博爱。最终全面培养和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桥》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课件1)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学情分析。(课件2)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课件3)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课件4)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三、说课前准备
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四、说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中的2、3项。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课件5)(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学过的词语入手(出示词语)(课件6),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这样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进入了教学重点的解决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入境入的就是当时的那种危境,那种似乎无路可退的死境。在这里,我首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进入,(课件7)文章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请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洪水势不可当)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课件8、9)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适时板书:人们惊慌失措)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出示句子10)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从三个感叹号来体会,学生纷纷入境地朗读,他们不是用声音,而是在心来体验呀!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怎能不受人拥戴呢?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腰际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小伙子,谁知道他和老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激情的话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文本、学生已经融入在了一起,这时话锋一转,将学生带入故事的高潮。接着我将配乐朗读老汉与小伙子对话的一个片段,将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改换成“父亲”与“儿子”这样更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出示片断11)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我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出示12)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心想,父亲啊,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心想,父亲啊,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心想,儿子啊,)
然后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揪”和“推”与小伙子“瞪”和“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指课题,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教师适时板书:血肉之躯永不坍塌)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后,(出示13)表达方法: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上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课件14)
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样做?怎样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洪水退后……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六、说板书设计。
桥
洪水势不可当
老汉像一座山惊慌失措人们
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既体现了环境的紧张,又能将人们与老汉在危急时刻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老汉的高大形象,同时用红粉笔画了一座桥的形状,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桥的深刻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桥》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支画笔,一张纸,一个梦想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奇妙的美术世界。今天我和孩子们就用七彩的画笔,灵巧的双手,大胆的想象来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桥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美术教材第六册第一课《家乡的桥》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根据《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本课属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有关桥的知识,欣赏古今中外的桥,让学生对桥的造型进有一定了解,总结桥的结构特点。通过让学生看看,画画的形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家乡的桥》一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习了《赵州桥》,《立交桥》等课,对桥比较感兴趣。学习好《家乡的桥》一课,用绘画的形式进行桥的造型,为今后学习类似课程《塔》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和课文内容,我为本课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桥的相关文化,欣赏桥的美丽。
2.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桥的基本结构和形状,通过对桥的欣赏,描绘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记忆能力以及表现画面,表现视觉的创造能力。
由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欣赏桥、认识桥的基础上了解桥的组成和造型特色。教学难点是用绘画或制作的形式独立创作各种造型的桥。
三.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采用游戏法,启发式引导教学法,归纳法为你本课教法。学法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桥的模型。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桥的资料,准备绘画工具。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分三步进行: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二)欣赏体验,认识了解。
(三)师生探究,学习画桥。
下面我们就来走进第一步。“好的引入是课成功的一半”。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查找有关桥的资料,这节课我先和孩子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抢答游戏,并评出“桥梁小博士”。通过游戏,并激发学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接下来走进第二步,这一环节我要完成两个任务:1.欣赏桥。2. 认识桥的作用,了解桥的造型特色。我们先来欣赏古代的桥,画面上的这些都是石拱桥,他们外形古朴,有着上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们都是单一的圆拱形,都由桥墩,桥孔,桥台组成。接下来是绍兴的八字桥,它打破了石拱桥圆拱形的造法,采用了八字桥的造型,故而得名。这是著名的赵州桥,特点在于大桥洞的肩上有四个小桥孔,它由一个桥孔演变为多桥孔,造型十分独特。说到卢沟桥,我们就会想到“七七事变”,其实除去历史原因,卢沟桥本身也是一座造型精美的桥,特别是桥栏上千姿百态的狮子,增加了桥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这是扬州的五亭桥和广西的廊桥,他们都是在桥面上建造美观实用的亭子而闻名。
小结:通过学生观察发现,古代建造的桥有单孔桥发展到多孔桥,再到桥面的精美设计,造型越来约美观,观赏性和艺术性也越来约大。
现在来欣赏现代的桥:
南浦大桥是世界上第四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这座桥身悬挂在两根索缆上,横跨在两山之间,造型简洁而优美,如从天而降一般的叫悬索桥。纵横交错在城市繁华路口的立交桥,如同一座“空中马路”给城市交通帮了大忙。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的桥必定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大便利。
看了这么多古今中外的名桥,现在来关注我们家乡吉安的桥。
这座美陂的古桥由几块木板简易搭建,桥身由斜立的木板支撑着。这是龙源口石桥,它被印在我国第二套人民币3元背面,真是我们吉安人民的骄傲。这是吉安大桥,现代的桥,夜晚的吉安大桥,在白炽的灯光的衬映下,千米横桥如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分外明亮。这座桥获得了中国建筑的最高荣誉“鲁班奖”。
小结:通过这三座桥的变化,学生可以感受到我们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心中产生自豪之情,希望孩子们以后为家乡造出更漂亮的桥。
以上环节我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发现桥基本是由桥墩,桥台,桥孔构成的。通过比较桥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学生讨论得出由于用途,地形,材料的不同而设计建造的桥千姿百态,从而有效地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三)师生探究,学习画桥。
最后走进师生探究,学习画桥。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我分四部分来教学:
1,创设情境,为家乡设计一座桥。
2,欣赏同龄孩子的作品。
3,学习画桥的步骤。
4,展示作品,师生共评。现在展示的是同龄孩子表现桥的作品,有各种造型的桥,未来的桥。
再由我指导绘画步骤:
先画出桥的基本型,用线描方法对桥的基本结构做简单概括,(直线勾勒桥基线,弧线刻画桥身,短线确定桥面宽度,)画出整个桥面,完成桥洞设计,最后将整幅图涂上鲜艳美丽的颜色。还可以再刻画桥的细部,如桥上的行人车辆,或者添加四周的环境和背景。然后由学生创造桥,我适时恰当辅导。这环节设计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从说—看—学—画四个步骤让学生学习化难为易,逐步突破难点。最后通过师生共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桥姿态各异的美,进而激发热爱家乡,造福家乡之情。
本课以“情”字作为一条暗线贯穿下来,通过欣赏,了解,绘画的美术学习,了解了桥的知识,造型特色,创造了桥的作品,这不但丰富了美术课堂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展了小学美术课堂的内涵,而且令学生享受到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桥》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这一板块的内容,主要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的(设计运用)这一学习领域的内容,是对平面设计单元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另外,也是对本册教材中工艺设计类知识的一个总结。使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对三维立体造型设计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一般的制作技能。
教材从介绍桥的功能,样式入手,展现了桥的历史,文化,环境,生活变迁中的发展与沿革,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问题,通过与历史,地理,工程学等知识的广泛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设计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理解共通的建
筑艺术发展原理和规律。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收集整理信息和分析研究问题等方法,培养他们综合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关于"桥"的课题,学生不会感到陌生,由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感性的体验,因此容易引发学生共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前提;但是,也应充分估计到学生从平面设计过渡到立体造型的困惑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的拟定: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标精神: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从设计制作与审美体验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独特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因此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各种造型方式。
2,掌握简易桥梁模型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3,体验和讨论优秀的桥梁建筑艺术带给 人们的审美情愫。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掌握桥梁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桥梁造型的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
五,教具与学具:
1,多媒体教学课件,桥梁模型实物,图片等
2,打印纸,硬卡纸,剪刀,胶带,直尺等
六,教学流程与教法,学法:
1,导入:
导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课上来,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注意提问要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如:……
世界名桥
2,讨论"关于桥,你来说点什么 ","说说家乡的桥"等,辅助手段:各种桥梁图片展示,引导鉴赏与探讨。
家乡的桥
在此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图片等素材,合理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积极动脑的思维活动中,教师再具体分析几种桥梁形式,得出关于桥的一般概念及审美意义,从而引出新课《我心中的`桥》。
3,思考与讨论:桥梁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关系
为什么桥梁结构造型大多采用"圆拱形"和"三角形"
提出一个问题:桥梁的各种造型只是为了好看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能有多数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建筑桥梁为什么大多采用圆拱与三角造型 这个问题应该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再具体分析几种桥梁形式,得出关于桥梁造型的一般概念,力学原理及审美意义。
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
这是本课比较"出彩"的一个环节,也是本课教材里没有的内容。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类似物理实验的小制作,不仅要明白桥梁造型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设计桥梁最首要的任务是考虑它的实用功能性。
4,小实验:一张硬纸,从A点到B点做一简易桥,问题1:怎么做,才能让"桥"的负荷量最大
5,从问题1引出问题2,此时引出有关桥梁的一般知识:如桥梁的基本结构,力学原理,结构力学,材料学,造型与功能等。
结论:桥的负重能力与跨度和桥面形状有关系
6,学生作业:自己设计,制作一座"我心爱的桥"(时间不够可在课外时间或下节课完成)
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一座完整的桥梁模型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简化桥梁的复杂造型,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形式以简练,实用为主(只要有桥面和支撑物就行)的思路前提下展开设计活动,增加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7,作业的展示与评价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业后进行评比,内容有两项:
1,负重比赛,看谁的桥能承载更大的重量 (砝码或其 他重物)
2,造型评分,看谁的桥造型最美
综合两项得分。评出本班"最佳桥梁设计"奖。
七,知识拓展:发散性思维,从具象到抽象:七夕鹊桥;心灵之桥;沟通本领……团队精神……等
这个环节应"点到为止",有时间可讨论一下,不必强求。
设计该环节仍是按照新课标精神,"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学生通过以上学习活动,积极探究,勇于尝试,已经设计制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理应从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以及成功的快乐!客观而恰如其分的评价方式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给予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设计制作出一个桥梁模型并不是本课的主要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这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与思考,通过具体的设计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大文化背景中,欣赏和体验人类各种建筑文化的精华,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最终目的!
一座桥一个故事
一座桥一段历史
谢 谢 大 家!
一座桥一种文化
这是本课力求达到的一种境界!
【《桥》说课稿】相关文章:
《桥》说课稿01-15
《桥》说课稿01-02
《桥》语文说课稿11-08
《游高粱桥记》说课稿02-1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11-0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07-0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8篇03-03
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12-02
高贵的桥作文 - 体裁桥作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