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09 15:17: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三位数的连加计算,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安排的。学习本节课可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发展,为一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连加法的数量关系学生早就熟悉,理解也比较容易,本节所呈现的:“捐书”情景的数量关系也很简单,只是每个数据都比较大,能正确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掌握计算的方法,特别是计算过程中出现连续进位的情况,提醒学生多加注意,养成认真计算,及时验算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先估一估结果的大致范围.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法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发展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

  本节课创设了为灾区孩子捐书的情境,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估算,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猜想,探究,交流。比较每种算法的特点,突出竖式计算的'优点,让学生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2)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基础和经验,在探索连加算法时,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把新知纳入到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更有效的掌握新知识。

  四、说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创设为灾区孩子捐书的情境导入新课

  (2)探究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通过课件出示表格,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想一想、做一做。

  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正确渠道之一,教师启发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

  3、算一算,汇报交流。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肯定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体现出的自主选择。

  4、总结算法,及注意事项

  及时引导学生对新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把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3)当堂检测

  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必不可少。通过当堂检测来了解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

  (4)课堂总结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

  五、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简洁,合理,突出了本节的重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找规律》。我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说课: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教学效果预测。下面是我对每个部分加以详细的说明。

  一、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

  “找规律”,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以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这次找图形的规律是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呢?原因是有些有规律的事物不能在课堂中直接呈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地演示这些有规律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

  二、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

  选择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主要鉴于两方面的思考:

  一是由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重点所决定。

  1、通过图形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形式美,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物体的简单排列规律。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是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出发。

  虽然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循环排列不能完全理解,多媒体可以清晰地演示这一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四)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的生活情景,既有效的利用了教材中的主题图,同时又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像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想学生在这一情景中一定会兴趣盎然,我便抓住时机复习在一年级所学习的周期排列规律,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铺垫:小朋友们在去老师家的路上你都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事物。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提炼:灯柱是红、蓝、黄、绿重复地出现。正当学生满心愉悦之时我自然地揭示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师的`家去看看吧!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我说:“在我们的周围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家的墙面有哪些规律。”我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学生可能会:斜着看,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竖着看,每行中缺少了什么图形,就输入什么图形;或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是防盗门上的密码。学生交流后我用课件演示并总结墙面的规律: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把这种排列称为循环排列规律。

  当学生对循环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时,我又以设计师为我设计了一种铺地面的方案,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让他们探索地面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中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幅图,无论从横向、竖向、还是斜向他们都能够发现规律。“工人师傅在铺地砖的时候,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只要每次像这样拼出一大块,然后把大的一块一块拼起来就可以了。同学们规律可以让我们身边的事物变得更美。

  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规律的多样性,有顺时针循环排列的,也有逆时针循环排列的。我把四行排列变成一行排列,让学生去体会两者的不同处和相同处,明白排列的行数变了,可规律没变。我又设计了摆一摆这一教学活动,以老师用水果来招待大家的形式,巩固前面所学的规律。“要想按前3盘摆放的规律,第4盘该怎么摆呢?”请同学们用学具动手摆一摆。等学生找到答案后,我再用课件演示校对,同时让学生用手势配合,循环规律再一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事实上这部分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然而是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破了数学教学的时空限制,加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第三部分: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此环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以大家边吃水果边做闯关游戏的形式,安排了有梯度的三个练习:第一关小巧手,让学生用今天学的规律为老师家窗帘设计图案,从而学生感受到学习找规律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第二关猜一猜,“老师还买了许多玩具来布置房间,请你猜一猜我下面还要摆什么玩具?”第三关画一画中让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做一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最本质的追求,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但是,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多媒体的呈现可以刺激学生的感观,并且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四部分: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我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让学生勤于反思,学会反思。然后让他们举例生活中的有规律的现象。在学生列举过后,我用媒体播放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告诉他们,只要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肯定会发现生活中更多更美的有规律的事物。来自生活实际的内容,再加上多媒体呈现的惟妙惟肖的图片,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四、教学效果预测:

  我想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表述观点,我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但在本课的难点发现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中,对于个别学困生我还应该重点辅导。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我将会不断的审视、完善自己的教学,争取课堂多些精彩少些遗憾!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资源,使教学直观形象、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过程紧凑高效,显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无可争辩的优势。

  今天,我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承上启下的地位,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知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游乐场为情境图(实物投影:书本第37页的情境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是画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四张小纸片上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角合在一起进行分类,让学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并给角分成几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分法:直角一类(板书),不是直角的一类(板书)。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时,我会引导学生把不是直角的一类再分细一点: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书)。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和判断直角的方法一样: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书上的任一个角),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依据。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最后,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样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课题的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板书)。

  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演示活动角)先摆锐角、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板书),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角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画角、分类、交流、摆角、想特征几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特别在做角、分类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利用已有经验进行 “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表达陈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丰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项练习: 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断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创作画。

  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创作画这种综合实践的练习,通过学生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说在这课堂里进一步研究了角,有什么新的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四、说板书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再板示课题,最后板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角大小的关系。这样板书不但便于学生辨别,也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加强了“平均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通过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随后回归教材,观察配图,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探究“平均分”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体验。教学时,我由帮助小狗分苹果这一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随后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练习“平均分”

  在学生对平均分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后,设计练习题,逐步加深难度,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四)联系生活,应用“平均分”

  联系生活,引出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兴趣出发,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再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转载数学网)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为小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电脑显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1)。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1)什么叫整数?(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能被( )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 )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

  (4)( )÷3=8…2。

  2.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课堂活动练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奖励笑脸人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积极思维,参与体验,逐渐领会怎样学习的方法。

  (二)复习巩固,目标转化。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本课知识的学习作出铺垫。

  (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演示,主动探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并利用生生对话,相互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四)尝试迁移,拓展延伸。

  本节课制订了一个评价量规,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奖品是一个笑脸,贯穿整堂课。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当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可以统计各组的笑脸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笑脸人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五)教师小结,激励评价。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使学生体会到了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大,在学习中可以经常用到电脑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通过围绕测量体重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资料、形成假设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现、分析、推理等实践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二节《买鲜花》。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买鲜花”的情境,通过“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减法的混合算式,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加减,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识底蕴有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题。

  2、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六、教具准备:挂图。

  七、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妇女节”快到了,这一情境,提高学生买花的兴趣,为新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通过买花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结合问题情境,理解掌握在计算有除法又有加法算式、有除法又有减法时,我们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中,我将各类习题由难到易融于智力闯关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做题兴趣,激发了学生数学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反思小结:

  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同学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同学用米尺丈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同学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布置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同学掌握丈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几方面动身,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同学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4)、让同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同学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协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第一环节:分一分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随便把18根小棒分成两份,数数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别有多少根小棒?(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提高课的吸引力,二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随便分,分成的两分不相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分得两份相等。)

  2、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分,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意的选中了18根小棒,因为18的因数比较多,从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难度依次增加。为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体验活动,学生不管用那种方法只要分开就行,不会分的学生可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每份的根数同样多这一现象,也就是什么样的情况叫平均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回忆起上学期学过的相同的加数相加的情况。)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如果我们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第二环节,说一说

  出示课件(葡萄,西瓜,苹果),小组讨论判断哪组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 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观模型,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第三环节,演一演

  1小朋友,我们来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环节,我们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对平均分进一步的理解,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论理解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同学们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演一演的第一环节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充分学习平均分,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识,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这种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或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指板书,齐读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并教授除法知识

  第四环节,想一想

  1出刚才我们看过的`图片,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所学的知识即刻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练一练

  (1)球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个,并填上真确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的得数

  (3) 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分法? (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4)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多,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设计意图: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我在本环节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练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以增强学生对前后的体验与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从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2

  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一、猜一猜

  师:(电脑出示校园图)“同学们,谁了解我们学校多少啊!”

  师:我们学校学生的人数有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书:1700

  生1:1680师:少了生2:1695师:少了

  生3:1699师:对并板书:16991700

  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数是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70人,比70人多)

  板书:70

  生1:71师:少了生2:78师:多了

  生3:75师;还是多了生4:73师:对

  并板书:7370

  师:我们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个?(提供信息:大约是180个,比180个少)板书:180

  生1:178师:多了生2:177师:真聪明

  并板书:177180

  师:我们学校的电脑有多少台?(提供信息:大约110台,比110台少)

  板书:110

  生1:109师:多了生2:105师:少了

  生3:106师:你真棒!并板书:106110

  师:这些数中1699、73、177、106是什么数?1700、70、180、110是什么数?那么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准确数,近似数。约等号。分别写出约等号。

  板书:1699≈170073≈70177≈180106≈110

  师:约等号象什么啊?

  生1:“约等号象波浪一样,等号是直直的两个短横。”

  生2:“我觉得约等号象飘扬的国旗。”

  生3:“我觉得约等号象是等号喝醉了酒一样,歪歪扭扭的。”

  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估算

  二、学习新课

  师: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准备购置一些物品。

  师:(出示电脑)每台电脑4980元,要购买6台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对,它只要大约数,不需要准确数。

  生4:4980×6≈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30000

  师:(出示购买影碟)每张8元,要买62张,带500元够吗?

  生1:62×8=496够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够了

  生3:62×8≈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480够了

  生4:62×8≈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620不够

  生5:62×8≈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600不够

  师:引导分析,准确的数是多少?哪个估计的数与准确的数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不远。”

  生2:“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的太远的话,说明了估计的就不准确。”

  生3:“估计的数字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多一点,也有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少一点。”

  生4:“就是说估计的数字大约在准确数字的左右,不能多出来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计的数字不论比准确数字多还是少,我觉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应用与拓展

  师:学校为了绿化校园,准备买一些树,同学们来参谋参谋吧。

  (出示:樟树每棵28元,广玉兰每棵68元,铁树每棵103元,桂花树每棵185元,松树每棵57元,并介绍了每种树的特点)

  要求:买5棵树,选哪种好?大约要花多少钱?说说你的理由。

  ………………

  师:(出示买一个足球82元,一个篮球99元,一个排球78元,各买4个,一共大约要多少钱?)在自学本上做做,请学生讲。

  生1:82×4+99×4+78×4≈1040

  生2:(82+99+78)×4≈1040

  师:(出示10种书的价钱)

  要求:不超过1000元,每种书购买在5——10本之间。

  ……………………

  反思: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每一位学生都很关心自己的学校,本节课中教师就是利用了学生与学校的特殊的关系,从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成长的关心,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来,做学校的小主人,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这也是新教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们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言语得以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已尽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已完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再次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选择性、开放性、层次性、多样性,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不仅是形式的开放,还有理念的开放,层层递进,信息量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的特点,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的获取不是老师硬塞给孩子们,而是孩子们在具体的情景中积极的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交流和谐而又自然的融为一体,思维的碰撞不断燃起知识的火花,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自然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分析

  《分草莓》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在分数目较大物品的过程中探索试商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利用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通过观察、交流,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比除数小。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算式,从而引出除法竖式,鼓励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试商。

  (板书)55 ÷ 8

  3、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或者是7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以商不能是5,如果商是7,则会出现不够减的情况,商不能是7,这样逐步引导学生用6试商。

  4、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试商,二相乘,三相减,四比较。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我设计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完整地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在新课即将结束时,我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加深学习新知的印象。

  五、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更加完整、更加清晰的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4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这节课我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依据一:《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标准

  《认识钟表》是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部分,在常见的量具体目标的第(2)条有这样一句话:能认识钟表。

  下面我对“能认识钟表”这句话进行分解。认识钟表包括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几时几分(1分1分地数),这节课研究其中的“认识整时” 这部分内容,这节内容又包括认识钟面(分针和时针、钟面上的数字、表针转动的方向)、电子表、读写整时等知识点。

  这里的认知行为动词是“认识”,“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其替换动词有:说出、读出、写出、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辨认、再认、选择、标明、指出等。但根据这里的“认识”后面跟的是“钟表”,我把“认识”分解为“说出、读出、写出”等。

  根据前面的分解,形成下面的剖析图:

  概念分解

  动词分解

  认识整时:

  读写整时

  认识钟面

  电子表

  读出 写出 拨出

  依据二:《教师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中寻找出与《整时》有关的内容标准,摘录如下:

  依据三:教材中《认识整时》

  1、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识整时》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90~91页的内容。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以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整时。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应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难点。

  依据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依据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分析,结合叙写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原则,我制定并叙写出《认识整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活动中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

  2、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总结出整时的读法,快速说出整时。

  3、在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中会正确读写整时。

  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后,用什么方式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这就要根据目标来设计适合的评价方案,下面是我针对这节课设计的评价方案

  1、通过提问、小组交流反馈、板演等方式,检测目标1、2,达标率95%。

  2、通过观察、提问、评价样题等,来检测目标3,达标率100%。

  附:评价样题设计

  教材第92页,小明做操、吃午饭、看电视和睡觉的时刻分别是几时?

  写在横线上。

  三、教学流程预设

  下面我详细说一说,我是如何来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的。

  1、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学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来完成教学目标1。

  (1)首先,听一听,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通过孩子们听钟表的声音,(播放课件),说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揭示课题:认识钟表

  接着去看各式各样的钟表,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刺激学习的欲望。

  (2)接着:交流反馈认识钟面

  出示钟面,并提出问题:有关钟表,(点击)你已经知道了什么?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学生4人一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反馈认识钟面:钟面上有数字。钟面上有两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长较细的是分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时针、分针的名称。

  (3)观察交流 认识整时

  ①认识了钟面,很自然的过渡到观察交流 认识整时这个环节。

  通过出示小明上午上课(8时)的时间,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基础认、说,在交流之中认识整时。

  说明:大家说的“8点”就是8时(点击课件:8时)时间的“时”,以后我们都说成8时。8时还可以这样写:8:00,及时请学生说在哪里见过这种写法?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接着出示明下午上课(3时)的钟面)让学生认。先找2、3个人说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怎么认的。

  在认、说的基础上,学生把这个时刻写下来(一人板演,其余的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反馈矫正。

  ③(出示5时的钟面)放手让学生用两种表示方法独立写在练习本上。(同桌同学互相对照,再对照屏幕集体订正)

  到此达成目标

  1,学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

  2、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总结认识整时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2。

  (1)出示:刚才的三个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借助课件演示,分针都指着12。第一个钟面时针指着3、第二个钟面时针指着5、第三个钟面时针指着8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讨论中,总结方法认识整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2)接着:及时练习,巩固方法。(课件出示钟面:2时、4时、6时、12时)

  对于特殊时刻,6时、12时,请孩子说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成什么样子?12时呢?

  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以加深印象。通过刚才的借助课件观察总结,及时练习巩固方法,到此达成教学目标2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了这么长时间,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及时让学生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3、通过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学会正确读写整时。

  (1)动手拨一拨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正确读写整时。

  师说生拨、生说生拨。

  (2)、在此基础上 巩固练习 当堂检测

  ②评价样题:,小明刷牙、上课、做操、吃午饭、看电视和睡觉的时刻,用两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对照屏幕,集体订正。

  并及时追问:那你是几时起床,又是几时睡觉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3)做游戏(找朋友)

  为了切实巩固学生认读整时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

  师在黑板上贴钟面,每组代表发一个时间,你们组的好朋友是谁,就贴在谁的下面。

  4、最后 回忆梳理 全课总结

  一节课马上就过去了,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通过拨、说、写等活动,到此达成教学目标3

  因为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儿童感知时间比较困难,我注意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时间,钟面与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认识整时。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快速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找朋友等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生动活泼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5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先让同学认识角,再让同学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教材,先让同学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同学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笼统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和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同学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同学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同学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布置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和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协助同学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练习二十二第5题是“做做画画”第1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7题是“做做画画”第3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6题是画直角标志,练习二十二第8题是让同学找直角,练习二十二第9题是让同学指出各个角。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同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同学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难点是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局部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同学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其次,让同学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同学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局部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局部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同学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笼统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志。接着让同学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同学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同学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发展同学的实践能力,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同学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同学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同学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同学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考虑、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同学对新知发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同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同学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同学试着自身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同学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同学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同学体验了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发展同学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局部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同学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养同学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志不只可以看出同学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同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安排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同学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同学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买鲜花》说课稿04-03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06-07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必备)06-08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04-19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03-15

(精)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5篇06-08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过河》说课稿06-01

二年级下册雷雨说课稿12-2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06-07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苹果》说课稿06-0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