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5-23 12:55: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合集)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合集)

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星空》。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与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星空》一课选自(湘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6课,为造型表现课。要求从认识星空入手,给学生感受星空的美丽与神秘,获取创作源泉。通过星空的色彩、星球的形状与布局、形态与明暗的对比等等,了解绘画中的辅助技法, 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绘画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体会视觉艺术中点、线、面、色彩、肌理等构成要素所形成的视觉美感。

  其教学重点有两个:

  1.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星空的画面美;

  2.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星空之美”为主题的绘画造型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运用合适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创作一幅表现星空的水彩画作业。

  二.教学目标:

  1.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欣赏星空图片、视频,感受星空的美丽; 了解以“星空之美”为主题的绘画造型的相关知识。

  2.在解决知识目标的基础上,用各种表现手段从美学的角度去表现星空;

  3.通过本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讨论、表达等活动,培养不畏困难、不断探索的精神。

  三.学情与教法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色彩理论知识,对未知的世界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本课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通过图片与视频,让学生感知星空之美;通过不同辅助技法的尝试,让学生在娱乐中创造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各步骤环环相扣,各项活动安排注意师生互动和交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整个教学流程分六步进行:

  (一)导入新课(3分钟)。我选择了课前播放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从认识星空入手,给学生展现各种形态的行星、闪烁的星星、一掠而过的流星等画面,感受星空的.美丽与神秘,获取创作源泉,获得美感启示。

  (二)自主探究(3分钟)。课前布置同学们查找星空相关资料,用“知识抢答赛”的形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充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第1题让学生了解宇宙星空里的物质种类的名称,第2、3题让学生了解宇宙星空的形状,星云等天体与星空的色彩明暗对比、冷暖对比等获取美感,为创作做好知识储备。

  (三)技法练习(5分钟)。老师技法练习的同时,学生根据摆放桌子上的工具进行操作练习,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绘画中的多种辅助表现技法,体会点、线、面、色彩、肌理等构成要素所形成的视觉美感。

  (四)创作示范(5分钟)。 老师边演示作画,边引导学生思考:

  1.画面怎样选择绘画素材、怎样布局;

  分别出示波洛克、米罗、梵高大师的画,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幅画,了解画家不同的风格,目的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创作冲动。

  2.星空的色彩怎样表现;

  3.星云、星团、星球如何表现;

  4. 怎样选择辅助技法,帮助渲染画面效果。

  演示刷画法:将剪好的图摆放在画纸上,注意主次关系,用牙刷蘸色,对着画纸在漏勺上均匀的刷,反复蘸不同的颜色刷上去,画面上形成梦幻般的肌理效果,干后拿去图形,在空白处用彩笔添画,这就是我创作的“探索太空”的主题创作。

  (五)分组练习(20分钟)。任务:运用合适的材料和表现技法创作一幅“美丽的星空”的水彩画作业。

  步骤一:PPT提出作画要求: 1. 构图要有主次、疏密关系; 2. 要有色彩对比。

  步骤二:分组绘制作品:此环节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结果的过程,而是学生亲自参与、合作探究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体验的方式感知美、表现美,增加直接经验;这是检验本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所以一定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

  步骤三:教师有机指导。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及时帮助;展板上张贴星空图片,为学生提供视觉上的参考,让学生注意点、线、面、色彩等问题,使活动更有质量。

  步骤四:把各组作品贴在展板上,全班共同完成一幅美丽的星空,营造出令人震撼的成就感。

  (六)评价小结(9分钟)。

  1. 由同学们挑选出最好的一幅作品,请作者说说创作思想,

  介绍画画经验,分享作画的快乐。

  2. 评出最佳团队奖,由各组代表陈述,全班同学表决。让学

  生畅所欲言,锻炼他们的交流和鉴赏能力,增强团队意

  识,提高审美修养。

  最后,我用康德关于“星空”的名言与大家共勉: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五、教学反思

  “星空”一课的教学带给我许多思考。作为美术教师,如何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勇气、力量和技能?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团队精神?我一直在默默探寻。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视觉表达能力,这是我进行有效教学探索的重点和难点。“星空”很神秘,也很美丽,就像我们的生活。我希望学生手中的画笔唱出他们心底的歌,来装点他们的青春岁月,并且照亮未来的前程。我愿不断努力,也为了我的星空。

  谢谢大家!

说课稿2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体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往.抓住学生兴趣的激发点,结合高一学生兴趣广泛、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促使学生自觉、轻松地进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头顶球技术是足球重要的技术之一,应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高中生的学习能力较强,通过学习这项技术可以在已学的足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足球的技术,以便在以后的身体锻炼的'过程中,从中感受到学习足球的乐趣.首先老师亲自示范,再讲解动作要领,接着学生示范,并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和模仿能力,很容易接受新事物.这是足球选修课,都是学生们自主选择的,所以学生们的兴致都很高,对足球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故教学过程较轻松,课堂气氛良好.但由于学生足球基本功各不相同,所以有小部分学生对头顶球技术的学习有点畏惧.特别是以前从未接触过足球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动作难看或前额疼痛而出现身体不协调,动作慢,闭眼睛等现象,因此可让他们先无球模仿练习和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来帮助克服,最后达到掌握的效果.

  三、学习目标

  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原地头顶球的动作要领,让学生明确这项技术的价值,并在以后教学比赛的过程中能将该技术运用其中.通过让学生进行比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了解比赛精神,加强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放松的学习气氛中提高自信心,增强体育活动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头顶球技术作为足球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动作快、击球部位准,在教学比赛中得到运用.学生通过对这项技术的学习,可以在足球的比赛中学以致用.课的重点在于技术的掌握,难点在于击球的部位及击球的力度.本次课属于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结合,前面几节已经脚背内侧传定位球的基本要领,因此本次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新技术的基础上,巩固前面已学过的技术.

  五、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本课的特点,首先采用激励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采用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同时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法:本课,学生主要采用:对比学习法、班级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了解动作要领,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班级探讨中纠正错误动作.最后通过教学比赛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竞赛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

  1、集合队伍,检查人数;教师向学生问好;

  2、宣布本课内容;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活动:绕足球场慢跑一圈和徒手操.组织形式:四列横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活动

  (三)行课部分

  1、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按四列横队站好,教师面对学生讲解、示范,并强调动作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请学生出来示范,评价其动作的优缺点.学生站好队伍,认真观察同学的示范动作,结合教师的讲解示范,展开记忆认真思考,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学生做动作时,教师起初和学生一起做,之后面对学生观察学生的动作,及时纠正.展开练习后,学生要积极认真,教师适时介入,首先给予语言的鼓励,然后再提出错误动作之所在,以提高学生的信心.

  2、旧知识的复习在学习新技术的基础上,复习已学技术,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加强正确的记忆.以便巩固所学过的技术.

  (四)结课部分在课即将结束的5分钟时间内,请学生出来展示本次课的学习情况,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学生和教师一起评价.组织学生进行放松练习,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布置值日生收拾器材,师生再见.

  七、场地器材:

  足球场地,足球10个.

  八、预计教学效果

  平均心率:120-130次/分最高心率:150次/分,在30-40分钟时出现运动密度约为45%,中等程度

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乙醇》。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学习、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

  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学习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坚强意志、高尚品质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学习本单元课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之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实际

  小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活泼好动,愿意交流和表达,有助于本课的教学。我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章节设置以及教学要求,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走近人物,研究人物,领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自读后,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使学生体会到伟人的那种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军神》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重点描写的是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生对这一点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内心。

  五、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主要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六、主要学习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2.情境体验。3.比较法。4.课外延伸。

  七、教学过程

  我把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五个大环节: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

  (二)锁定重点,品军神内涵

  引导学生找出沃克医生夸奖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读一读,理解“钢板”的意思,以及沃克医生为什么这样说。教师可让学生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片段来探究刘伯承的坚强品质。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具体课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补充材料。由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时空距离,因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背景,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打开思路。例如,我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了刘伯承负伤的经过:“1916年,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刘伯承伤势之重,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刘伯承作比较,会更容易走进文中,理解刘伯承的镇定,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2.尊重个体差异,出示自学要求。

  (1)画一画。自由读文,画出有关描写刘伯承和沃克神态、语言的语句。

  (2)想一想。读一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说一说。把自己的体会和小伙伴说一说。

  3.集体交流反馈。教师可让学生仔细阅读“刘伯承伤势虽重,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不用麻醉的坚定意志;手术中,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虽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数下了72刀手术”等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居然”等词语,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此外,通过仔细理解“孤傲――冷冷地问――惊疑――目光柔和――怔住了、口吃――双手颤抖――擦着汗――失声嚷道――关上门,注视……”等表现沃克医生态度变化的词语,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军神刘伯承的高大形象。

  (四)扩展延伸,深化情感

  1.口语训练:我们也来夸夸刘伯承,好吗?

  在学生夸完后,教师可接着出示小诗《赞军神》,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进一步深化情感。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2.“军神”这个称号不仅表现于此,刘伯承一生中一直是“军神”的表现。(教师可利用远教资源向学生介绍一些刘伯承的事迹。)

  (五)课后延伸,强化主题

  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迁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里,我遵循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个环节,深化主题。

  1.坚强大本营。入营条件: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写一件能证明自己坚强的事。

  2.辛勤的小蜜蜂。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或摘抄和意志力有关的名言。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课的精华,本课我把沃克医生对得伯承的称赞作为板书,体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说课稿5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第 单元,第 章,第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对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这节课主要包括……和……等内容,它的学习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学好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通过分析,本节课具有3个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实验的步骤设计、具体细节处理等,还没有完全掌握(还不是很熟悉),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分析,概括等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德育)三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知识方面,我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理解……;其次能力方面,要养成(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引导他们培养什么态度,树立什么观念等等。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包括……和……两点,而……是他们的薄弱环节,难以把握,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

  四、说教法

  由于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本书又主要依实验为依托(在实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能够动手操作尤为重要。考虑到本课的特点,我准备采取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来说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采用播放……有关图片、视频等手段对……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俗话说: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活学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死记硬背,具体说来我准备引导他们用理解记忆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方法来学习本课。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首先,我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温故知新。

  接着我将利用课件(视频小片段、图片播放)演示等播放……的图片(内容), 引出新课(……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第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然后在讲授新课环节,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基础知识,从……讲起,……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只依照传统教学方法,照猫画虎式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步骤和方案,还要使学生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采用播放……让学生自己通过……的观察

  分析, 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在实验中加深理解,变抽象内容为具体设计,更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更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找同学描述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通过其他学生对其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方案(修改建议),最后由我及时进行总结并给出完善、详细的设计方案,并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1、提出实验假设2、设计探究实验方案3、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分析,

  接着,再次让学生观察或思考试验流程,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指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实验中有关操作的调控,我在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师生一起互动,突破难点

  在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后,我将对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进行适当引申,比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积累及其思维的展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接着进入第三环节

  第三,整体回顾,归纳小结

  最后,对本课进行小结,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那些内容需要学生记忆,比如……,那些需要理解,那些需要课下自己查阅资料。之后,布置作业,难度要适中,既兼顾基础,又有拔高锻炼

  最后,说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说课的第四部分,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一学法指导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来,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过渡语】

  1、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正文】

  ①主要内容(去标题化,有内容)

  ②对学生的作用(对生活、能力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正文】

  1、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已经处于xxxxxxx阶段,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但是,xxxxxxxxxx,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加强对于xxxxx方面的指导,以便于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正文】

  1、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xxxxx;知道xxxxxxx;掌握xxxxxx;会运用xxxxxxx;(必须具体“等”)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xxxxx过程,学会使用xxxxxx/掌握xxxx的方法;(必须具体“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可能的具体)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正文】

  1、为了更好的把握知识,我将xxxx设立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将xxxxx设立为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同时,xxxx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正文】

  1、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正文】1、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节课的核心,好的教学设计往往能够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将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xxxxx(实验、情境、故事)进行导入,我会通过xxx向同学们展示xxxxxxx,并且提醒学生在观察的过程思考以下问题:1、xxxxx;2、xxxxxxx;

  【设计意图】之所以在新课导入这样设计,是希望通过xxxx的方式,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够在此让学生对于本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这也等同于奥苏贝尔所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关于知识的讲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xxxxxxxxx的教学,

  我将通过xxxxxx的方式xxxxxxxxxxxx;

  ①讨论:我将会给学生们5分钟(3+2+3)的时间,请学生们前后四人(按照之前以及分好的兴趣小组)讨论书本上P49的思考与交流,问题1xxxxxxxxxxxx;2xxxxxxxxxx;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各组代表关于他们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在此过程中,我会完成板书()并且走下讲台进行巡视,参与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之中,对他们进行讨论引导。

  ②实验探究:【教师演示】我会向学生们去演示xxxxx实验,为了更好的体现实验的效果,请几名学生作为协助者,共同完成实验,演示完之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小组实验】接下来,我会通过小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去完成xxxxx实验,锻炼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按照兴趣小组分配完实验器材之后,我会系统的通过幻灯片演示动画或者当堂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解实验步骤,(xxxxxxxx)并且明确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尤其是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实验的分工配合工作,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小组件交流讨论,此处我预设的实验时间为6分钟,小组间讨论时间为3分钟。

  【实验视频】我会通过播放实验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看,1xxxxxx;2xxxxxxxxx;并且观看完之后,做好实验结论的整理与分享。

  在完成第一个阶段的内容学习之后,我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xxxxxxx;进行进入下一阶段xxxxxxx的学习,在这里我将通过xxxx的方式,xxxxxxx;(同上)

  【设计意图】之所以在新课教学这一环节,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不同学习方法的实际应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也起到了非常好的突破作用!

  第三个环节,自评互评、巩固提升

  在这一阶段,我将通过xxxxx(表格罗列、当堂联系)的方式(学生之间的检测互评),对于本节课刚刚学习完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最后,在小结作业环节,我所采用的小结类型是发散式/收束式的小结,我将通过xxxxxxx(随机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关于本节课他所掌握和认为比较难的知识,并且对于他们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关于作业的布置,我将这节课的作业分为了以下两个部分:题和选做题,题是书本课后的第一到第四,选做题是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是xxxxxxxx,

  【设计意图】之所以在小结作业这个环节这么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为主体,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理念,能够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有所发挥。

  七、板书设计

  【过渡语+正文】

  接下来,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本着直观系统的原则,意在用最简洁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难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请问需要擦黑板吗?

说课稿7

  一、教材说明

  《看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第一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以儿歌的形式表现“爱学习”的主题,用第一人称写“我们”一家人都在看书的情景,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学会学习、培养朗读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设计思路及程序

  首先,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的达成,即通过学习活动,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发展。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一)通过“送生字宝宝回家”、“生字宝宝交朋友”、“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等多种充满童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情景中逐步学会认识生字的方法,并且通过学习,会认“本、像、着、最、狗、叫、猫、又”8个生字,会写“又、本、手、书”4个字以及词语。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背诵课文。

  (三)通过走进文本,理解内容,欣赏文本中的人物,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看书的情感和习惯。

  其次,内化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我设置以下教学程序:

  1、猜猜看,导入新课

  我先请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做什么?

  (设置这个环节让学生来猜测老师的生活,不但能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接近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氛围更为融洽。)

  在学生一翻胡猜乱想之后,老师明确吿诉学生,老师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看书”。并由此揭示课题。

  (我以“老师最喜欢看书”这件事作为导入新课的切入口,是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具有特别强的向师性这一心理特点,以教师的行为习惯暗示学生,无形中起到榜样的作用,而老师的这种榜样示范又与文本直接相关,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文本。)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是新课的开始,应设置巧妙的导语,才能更好把学生引进文本,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设置如下导语:)

  “其实,不仅老师喜欢看书,有一位小朋友和他的爸爸妈妈也很喜欢看书。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好吗?”

  导语之后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读完课文进一步提出要求说:“小朋友和他的爸爸妈妈是多么喜欢看书呀!你们也来读一读,学学他们看书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或齐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识字是低年段教学的重点内容,不仅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识字量,还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我主要采用生动形象的学习方式,如“送生字宝宝回家”、“生字宝宝交朋友”、“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等各种趣味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氛围中找生字,划词语、读字音、学写字。)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向学生提建议说:“爱看书的小朋友为我们带来8个生字宝宝,你们能不能把它们送回家,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宝宝。”

  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圈生字。

  (这样让学生先从文中圈出生字,可以培养学生读文认字的学习习惯,防止出现只会念儿歌不会认汉字的`不良现象。)

  学生圈出生字以后,把生字放在同桌或前后桌的学习小组中自学,比比看,谁能又快又准地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就是读出、读准字音。

  (学生在半个学期之后已经基本掌握汉语拼音,能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把读准字音这项任务放到学习小组中进行,既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学习习惯,又能逐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习惯。)

  在小组里自学以后,也必须进行检查、反馈、指导,以保证发音的准确无误。我采用“开火车”、随机抽读、竞读、猜读、游戏等各种形式反复读,直到不看拼音也能认读出生字。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学习汉字也是这样,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因此,在认准生字以后,我又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回到具体的语境中,以“生字宝宝交朋友”等各种有趣的方式,让学生读读词语、读读句子。并且在学生认准生字的基础上学写字。)

  4、诵读课文,感悟内容

  (整体感知、读中感悟,是新课程大背景下,语文教学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鉴于本课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学生感悟能力的水平,我主要以读为主,借助图画、动作,帮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演一演、做一做中体验学习乐趣。)

  我先请学生观察图画,在看图的基础上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朋友和他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看书的?让学生在看图和读文的基础上说说自己从文中知道了什么,并结合学生的感悟、体会,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捧”这个动作,让学生也来捧一捧,使他们在捧着书的过程中体验到书的珍贵,激发热爱书本的情感。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人手捧一本书,像捧着三只大蝴蝶。”这句话,力求在读的过程中诱发学生共鸣,激起他们对书本的热爱之情。通过比较爸爸、妈妈和我看的书不一样,以及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厚”“大”“花花绿绿”的意思。围绕“我的书最好看”这一句,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为什么我的书最好看,想象我的书还会有哪些故事,借助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扩大想象空间,发展口语能力。

  5、拓展延伸,建立图书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阅读量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以学习这篇课文为契机,组织学生建设班级图书角,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读到好书,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说课稿8

  《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其中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发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人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但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幼儿来说,孩子缺乏对“向日葵”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

  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

  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含: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另外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那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基于两种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围绕向日葵的欣赏活动构建这样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包含: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教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说活动日标:

  1.活动目称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2.活动重点:欣赏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3.活动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的。

  【分析】

  目标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对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升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学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从幼儿对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达到如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作品、更好地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是比较难的。

  目标2)是能力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升。而更多的是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但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升才会推动幼儿的创作。

  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实地参观向日葵种植园地,给向日葵拍照。观察认识向日葵。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2.环境创设准备: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两位幼儿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片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

  活动延伸:

  “我的向日葵”激发幼儿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说设计理念

  1.教学活动重视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重视幼儿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教师还发现幼儿有关“向日葵”的生活经验不足,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最突出的色彩人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对比色利用的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身的权威压制幼儿。

  4.重视多种欣赏方法的利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利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同,教师还利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幼儿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赏活动重视幼儿情感的激发。画面中,鲜艳亮丽的黄色和橙色以及大胆、夸张、扭曲的线条充分流露出创作者强烈和炙热的感情,流露出对向日葵的热爱。教师从色彩、线条等人手,利用对话、对比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说课稿9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图的基本要素。

  我说课的流程是:1、教学理念;2、教材分析;3、学情分析;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7、达标反馈。

  根据地理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要求教育应由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向知识、能力并重的素质教育转化;教学主阵地由课内到课内外结合的转化;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到师生双主体的转化,由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到科学性、多样性、开放性、探究性转化。我设计的教学理念为:

  一、教学理念

  教学中,以生活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生成动态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并渗透情感思想的教育。建构了“诱导兴趣——引起关注——合作探究——内化知识——指导实践”的基本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符合学生由生活到知识,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灵魂,要设计本堂课的教学,首先应对本节的教材了如指掌。下面我就本堂课的教材进行分析:

  二、 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地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它既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习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工具。掌握地图知识,学会使用地图,是以后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以后参加社会工作所应具备的文化节素质之一。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既是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同时也是下面学习“地形图的判读”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教材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对于方向和比例尺,小学数学教材有相应的章节讲解,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判断与计算;对于地图的语言—图例和注记,一般来说,学生在平时与地图都有接触。所以本节教学不应做过多的重复讲解,而是回顾、练习、归纳与提高,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地图三要素。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三维电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领会并掌握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2、能力目标:

  ①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②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③熟悉常用图例和注记。

  3、知识目标:

  ①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②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图上两地间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概念不强计算能力不高的特点和本堂课的内容,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比例尺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②在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

  2、难点:

  ①比例尺大小的辨别及其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②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面对的学生情况如何呢?

  三、 学情分析:

  我认为,现在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概念不强,有些学生在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创设多种情境,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四、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而建构形成的。它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保障;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所以本堂课的教法主要有情景体验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具体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式,最终达到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具体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分析

  分成两大部分:课前准备和授课环节

  课前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地图;2.每位学生发给一张练习题,附永川城区平面图。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先一步感知地图,在收集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授课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某日,你和同学正在学校(文理附中)门口玩耍,一位司机(外地人)路过问到永川火车站怎么走,你支吾了半天也没说明白,此时你最需要一张……(地图)

  随后展示一张永川城区平面图设计意图:这是学生身边的地图,既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主阵地由课内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化”,也能很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巧设问题、突出重点

  有了地图,这个外地人又遇到问题了------可是我看不懂!

  ①火车站的位置在哪儿?②我该向哪个方向走?③还有多远啊?

  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继续探究下去!而且外地人提出的三个问题正是本堂课要解

  决的“地图的三要素”,随后就以这三个问题为线索,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讲解,既条理清晰又引人入胜。

  (三)分析问题、突破难点

  问题一:火车站的位置在哪儿?------图例 . 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主要以学生记忆为主,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比一比,记一记”的小组之间比赛记图例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学生记忆时,教师引导同学们要注意到图例间的细微差别,如洲界与国界,使同学们在短时间里能迅速学会看图例及注记等。

  课件展示:逐张出示“一些常用的图例”图片,让学生在初步熟悉的前提下进行认识图例的`竞赛活动。(师生互动) 问题二:我该向哪个方向走?-----方向

  地图上方向的辨别,特别是在经纬地图和指向标地图辨别方向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部分的教学仍然以学生读图活动为主,配上练习,练习→讲解→掌握→再练习巩固,以求学生能在“练”中理解,能在“练”中学会辩方向。 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由易→难,由浅→深,由普通→特别,因此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也从一般开始:

  1、出示一幅《文理附中校内平面图》

  一般情况下,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练习。

  2、出示同一幅地图,加上指向标,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间的差别,指出指向标所指的方向为北方,还是同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再做一遍。

  教师可适时引导解题方法:利用指向标平移法

  你掌握了吗?再来练一练:

  问:你现在能为这个外地人指明方向了吗?

  3、 展示经纬网

  提问: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AB指示 方向,AC指示 方向;

  (2)再下一步下一步深入到:同一条经线或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方向应该怎么辨别? 图上B在A的 方向,C在A的 方向。

  (3)最后提出:假如这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如A和D,那又该如何确定这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呢?D在B___方向

  引导学生根据a、b,分解经纬线即B在D的北方、西方,综合得出B在D西北方向来解题。

  练习运用:

  完成练习后,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在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问题三:还有多远——帮助这个外地人量算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距离。(比例尺) 知识回顾:回顾小学阶段学习与“比例尺”相关的知识。

  学生读图:老师课前发的永川城区平面图。

  小组讨论:①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②在永川城区地图上,从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③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表示方式?试在你准备的地图上找出这几种表示方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做一些适当补充,师生共同小结出比例尺的概念、计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由此推理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及互相转换;(先让学生回忆,再试着在地图册上找出这几种表示方式。)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做一些适当的补充,师生共同小结出比例尺的概念、计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

  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直觉思维和观察能力。体现了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再及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部分的知识:

  1、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为60千米,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 1:20xx B 1:200000 C 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A 1/200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千米 C 公里

  3、算出外地人由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实地距离?

  然后,同学们读图教材32页,图1.37中国地图和1.38北京地图,根据表格列出的项目比较这两幅地图:

  (1) 比例尺的大小;(2)表示范围的大小;(3)表示内容的详略。

  从而得出A。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与地图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

  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

  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

  B.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以上教学通过用直观、形象的地图来比较,不仅仅易于年龄小、空间观念不强的初一学生接受,他们还能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归纳整合知识,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的结构,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达方式 线段式:如

  数字式:如1:4000000

  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大小 比较: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小

  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2、方向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 符号 文字 数字

  通过学生自己归纳理清思路,这非常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弊端,知识显得散乱,如不及时地归纳总结,学生根本不知道这堂课的重点。

  七、小试牛刀、达标反馈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名言: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充分说明了动手、动脑的价值。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放开手脚,组织学生课堂活动讨论、小结,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并马上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反思,为更好地学好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你会读图了吗?运用你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解答下列各题

  1.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为120千米,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

  A.1:20 B. 1:200000 C.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

  A.1/500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3.如图, 点a(0°,20°W),点b(20°N,20°E),a在b的方向是 (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4.读某区平面图,回答问题。

  A.耕地位于桥梁的 ______方向

  B.村庄位于耕地的____ 方向

  C.公路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

  5.说出下图A至L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

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童趣》,作者沈复,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定位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作品。课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2、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悟写作意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本课的要求是反复朗读,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标“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的要求,本课安排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并积累文言词汇,如“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翻译方法,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者纯净的童心和纯粹的心灵,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正确翻译全文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培养生活情趣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难点:抓住本文的文眼“物外之趣”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把课文的几件趣事用图画想象出来。

  三、说教学方法

  (1)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文言语感培养的关键在于朗读背诵。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读准字音——读懂内容——读出情趣”并当堂成诵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2)想象法,本文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件趣事,是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的,因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文中的内容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并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

  四、说学法

  (1)培养学生反复吟诵、潜心涵咏的学习习惯,我主要指导学生应通过朗读、翻译、积累和运用来学习文言文。

  (2)侧重指导学生在翻译文言文词汇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等),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合作探究法: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准确领会文意。

  五、说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导入课文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也有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不管怎么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解好奇和幻想,而每个人都有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己的童趣。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作品 :导入课文之后,我便请学生根据课文注释介绍作者,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生平的主要方面(生辰字号、所处的时代、文学地位以及代表作品等)进行识记。

  (三)朗读感知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的学习侧重于朗读,为此,我主要采用先听课文的范读,然后再师生竞赛朗读法落实课文的字音,把握节奏与停顿。在朗读的形式上,我力求做到个别读与集体读、小组读与全班读相结合,从而力争读准字音,读好。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童稚 藐小 拟 项为之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方法: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虚词放开头领起下文的。)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 / 一癞虾蟆。

  (明确这些停顿后,再放声朗读,读好停顿,自然体会出感情了。)

  (四)疏通文意

  在把握字音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翻译理解。第一步是翻译,在课文翻译这一教学环节当中,我先引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并结合翻译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等,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其间老师进行点拨,师生一起合作解答疑难;点拨的重点字词句有:

  第一段:余、能张目对日、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段:私拟作、或千或百、项为之僵、徐喷以烟、青云白鹤观。

  第三段:使与台齐、以丛草为林、神游其中。

  第四段:见二虫斗草间、二虫尽为所吞、鞭数十、驱之别院。

  接着再请学生翻译全文,这样便使学生能够大致地了解课文内容;当然,在整个教

  学环节中,我还是注重朗读,在读中翻译,在读中理解。

  (五)品味童趣

  进行集中性学习:讨论三个问题:

  (1)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独特的心灵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美丽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体验吗?

  这些问题的设计

  1、帮助理清思路并理解“物外之趣”。

  2、联系生活,引导体验并获得情感的熏陶。

  3、同上

  (五)课堂训练

  1、 指导背诵。

  2、检验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情况并积累词语。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达到朗读成诵。

  检验学习成果,积累文言词语。

  (六)课外延伸 以“童趣”为题,写一篇的短文,突出“童趣”。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能突出课文中心和本文的写作思路)

  蚊 联想 鹤唳云端

  草丛 想象 林兽丘壑

  蛤蟆 庞然大物

  物外之趣

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鲸》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内容全是说明文,《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一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二个然希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三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四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五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六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七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说,四至七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语文简炼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班里学生的实际和文本的特点,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举,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

  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依据依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特点,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板书课文题目。

  1、有一种海洋里的动物,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这种庞大的动物就是鲸。谁能简单说说对鲸的了解?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鲸的课文。(板书:鲸)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多读几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记录不明白的问题。

  2、检查生词,出示投影,检查生词的读音。

  3、指导书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看哪些生字容易写错,互相提示。教师重点指导“肺、哺”的写法。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两遍。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5、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文主要讲了鲸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板书:体形、进化、种类、习性)

  (三)作业。

  继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九课《鲸》。

  1、检查生词读音。

  2、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体形、种类、进化和生活习性四个方面)

  (二)、依据提示自学,再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认真读课文,找出你对鲸最感兴趣的段落,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鲸的这种特点表达出来的?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依据提示自学,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三)、集体交流,深入理解。

  1、体形大:

  (1)哪些句子体现出了鲸的体形大?教师结合学生说的内容板书:约十六万公斤,近四万公斤,约七米。

  (2)作者在说明时举了许多数字,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板书“列数字”)课文介绍的是鲸的特点,可文章的一开始为什么又提到象呢?对,象是我们熟知的动物,但鲸比象大的多,以此来说明鲸的庞大,这种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对比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叫做作比较。(作比较)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应用这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清楚更明白。

  (3)朗读课文。

  2、这么庞大的鲸,真是一条大鱼呀!老师说错了?鲸不是鱼?为什么呢?那鲸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呢?(学生答)看来鲸还真不是鱼。鲸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除此之外,你还对鲸的哪些特点感兴趣?

  3、鲸的分类:两大类,是根据有无牙齿来分的。

  4、生活习性: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关于鲸的进食,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呢?(列数字,须鲸一顿吃两千多公斤,虎鲸好几十头吃一头三十多吨的长须鲸,只用几个小时。)

  鲸又是怎样呼吸、睡觉、繁殖生长的呢,谁愿意把自己感兴趣的谈一谈?并说明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你对鲸的呼吸感趣,那好,请你把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作者把鲸喷出的水柱比作了什么?比作喷泉,对这种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板书:打比方)

  你还想说说鲸睡觉的样子,那你能把它们睡觉时的样子画下来吗?

  这么特别的动物,他们的繁殖生长又是怎样的,谁愿意读一读有关的段落?(生读)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的鲸体形、进化、种类、生活习性几个方面的特点,而且还学习了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五)、小练笔:

  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五、说板书设计

  形体:大、重、长

  演化:陆地(像牛羊一样)——》海洋(像鱼的样子)

  鲸

  齿鲸

  种类

  须鲸

  吃食食量很大

  生长习性呼吸用肺呼吸

  睡觉围成一圈

  繁殖

  六、说反思

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雷雨》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我将它分为四个层面

  (1)教材地位与内容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中职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本单元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且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课文节选的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后一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节选部分主要出场人物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本来是一家,是夫妻、父子、兄弟的关系,但剧本所展示的却是30年后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比较差。但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尽量做到在诵读中感知、在启发中思考,在讨论中学习,在辩论中锻炼。让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语文学以致用的工具性特点,同时又要感受到语文浓郁的人文气息。

  (三)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力培养为重,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与结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识记常识,感知情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理解题目的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

  1、赏析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特点。

  2、体会作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

  (3)情感目标:品味丰富的潜台词,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够实现学生的戏剧知识整合,还能达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在过程,学生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能够主动认知、建构创造力,使得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因而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品味文中个性化的语言,揣摩丰富而又深刻的潜台词。教学难点:探究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重点采用了诵读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协作探究法。

  三、说学法

  我们都知道“教”是为了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以达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习的目的”因此,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了朗读学习法、阅读欣赏法、讨论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多元化智能的开发。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下面就请各位评委同我一起进入课堂,也就是本次说课的第四个环节:教学过程,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共设置四个环节总结成四个字:引—读———议———结

  (一)、首先导入新课。我觉得要上好一节课,课前的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课前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话剧《雷雨》,请学生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比较鉴赏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读)这个环节我分为三个过程(5分钟)

  (1)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朗读

  (3)提出问题,周朴园是否真爱鲁侍萍?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思考、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整体感知(5分钟)请学生复述《雷雨》故事情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从整体上再次把握故事情节,也是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四)、精讲拓展(议)(20分钟)

  1、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后,提出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不见时怀恋,相见时又绝情,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学生讨论后往往会形成三种意见真心说,资本家本质说,两者兼有说。

  2、接着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是第一组真心说展示他们收集的证据,教师总结第二组资本家本质说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是真心、真情,但是当侍萍奇迹般的站在他的面前时,周为什么害怕、恼怒、赶她走?”来引导学生寻找证据学生展示好后,教师总结,根据周朴园的六次发问发现他的内心变化,当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一下子从往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厉害冲突中第三组两两者兼有说。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当年是真的,而如今这份感情又变质了呢?学生收集证据。教师总结,真心说:温馨派,资本家本质说:现实黑暗派,个性化的台词,丰富的言外之意。对三组学生的收集成果给予肯定,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自主探究和删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通过丰富的潜台词,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能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

  五、活动引领总结归纳————(“结”)(3分钟)

  让学生总结:以“雷雨”为标题有什么象征意义?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可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来总结。

  六、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力

  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七、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在欣赏话剧的基础上,阅读整本《雷雨》原著;

  2、排练课本剧;

  3、准备辩论赛。正方:真心说;反方:本质说。这是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堂课以话剧《雷雨》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比较为导入,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深切地体会到教师需要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了解各种学生,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真正的感悟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道理。

  2、课堂要围绕文本展开。语文教材所选都是经典篇目,经得起岁月的磨洗,经得起我们细细的品味。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拓展、拔高而完全脱离文本,那样只是舍本逐末。

  3、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日后的努力提高,说课完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对称》。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蜻蜓、树叶、蝴蝶、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我准备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主题图蜻蜓、树叶、蝴蝶、脸谱揉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依据儿童心理特征,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和概括中合作学习、交流学习。帮助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尝试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本着“尝试——发现”的思路,让学生通过尝试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蝴蝶和蜻蜓发生了争执,都认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给它们出了个主意:让它们一人分一半,组成的图形也许就是最漂亮的。我让学生观察组合成的图形,发现和原来相比,并不漂亮,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对称》。通过这样的情景,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尝试和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为了突出“了解对称的特征”这一重点教学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四个层次:剪一剪,说一说,折一折,变一变。一开始我告诉同学们:蝴蝶和它的小伙伴们也飞到了我们身边,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同时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的小伙伴愿意伴随每一位热爱学习的孩子。这样设计,可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蕴含着将小蝴蝶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的意图。

  接下来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孩子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也会参与其中,利用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当他们回答“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估计学生通过尝试操作都能够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对称的概念并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图形大小一样,我们说他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这时让学生进行尝试性的练习是必要的。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从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对称的。

  2、认识对称轴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选择贴近生活的蝴蝶做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得乐此不疲。这时我先对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奖励每一个人一个蝴蝶小书签,问他们它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怎么知道的?估计学生会回答通过对折发现的,接着请全班同学把图形进行对折来验证。再让学生把它打开,发现中间有什么?估计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得更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

  第三个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书本是知识的重要载体,组织学生看书提问,去了解学生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判断对称、画对称轴。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第三个层次是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老师搜集的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帮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四个层次是游戏《找朋友》:通过游戏来找到对称的脸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对称知识、感受国萃的魅力。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完整构建本课知识要点,通过“你有什么收获?”来建立知识体系,保证课堂的完整性。

  板书设计兼顾知识性、实用性和美观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14

  【说教材】

  第四册第二单元是一组用爱心串起来的文章,它呼吁我们,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这些充满爱的诗文,用爱心引导学生感悟爱、奉献爱。《泉水》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它用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我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声音要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本课的插图很美,课文描绘的画面也很美,读起来富有音乐感。

  教学目标:

  1、知道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

  能力:通过说话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通过教学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知道泉水多、清、甜、美等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

  【说学情】

  1、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好,初步懂得品赏词句,本节课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读课文,运用品赏词句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

  2、大部分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因此设计教学环节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大胆参与学习,进行说话训练就成了我最先考虑的。

  【说教法学法】

  本课课文比较生动有趣,学生利于理解,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阅读中找答案,并通过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了解泉水助人为乐献爱心的道理,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教会了他们阅读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激趣

  上课伊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丁冬、丁冬”的泉水声,随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声音?学生回答:泉水声。然后,出示山泉图片,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问:“你见过泉水吗?在你眼中,泉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此处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谈泉水给自己怎样的感觉。估计学生会说泉水很清凉、清澈、甘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有关泉水的故事。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引入课文,使学生对泉水有了个性化的感受,为后续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品读对话,感悟真情

  板块一 理解文本,初悟真情

  学生自读课文2至5小节,思考泉水一共流过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同伴,自读后指名回答。通过回答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梳理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写了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遇到了姐姐、杜鹃花、果树、画眉鸟。

  随后让学生分段来体会泉水带给伙伴的快乐、指名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感受泉水流过这些地方时给这些伙伴带来了什么,如果没有泉水,这些伙伴又会怎样。在个别读和讨论过后,估计学生会有这样的回答: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给姐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泉水,泉水让姐姐能够喝上甘甜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可以让姐姐洗澡、做家务。此处相机理解“天然水塔”的含义。清澈、明亮的泉水流进山间的平地,给美丽的杜鹃花当镜子。甘甜、清凉的泉水流进山坡的果园给果子充足的水分让他们长得更大更甜。清脆、响亮的泉水声可以为画眉鸟伴唱。

  这一部分的设计,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挖掘文本含义,更深入地感受到泉水带给这些伙伴的益处,从而感悟泉水那种乐于奉献的精神。然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

  板块二 想象表演,温暖心田

  在分析完课文内容后,要求同桌两人来分角色表演,通过表演想象让学生能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更好地诠释。

  板块三 设计问题,深入感悟

  观看完表演后,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泉水,在为别人奉献了这么多之后,你的心情怎样?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能走进泉水的内心,进入一个角色的转换,真正地从内心去感受泉水给他人带去帮助、温暖时内心的那份甜蜜、快乐,从而使学生理解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含义。

  板块四 反复读文,升华情感

  在学生以第一人称感悟泉水内心世界后,再次出示“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好这些句子,让学生再次通过读感悟泉水高尚的人格魅力。在这一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引读课文第六、七节。

  三、想象练说,训练语言

  在课文最后,结合最后两个自然段,我设计了一处想象说话训练,让学生说一说泉水还流过哪些地方,给哪些人带来了快乐?

  在练说的过程中,把爱扩散、放大,让学生感受到人间处处需要爱,人间处处充满爱。

  四、回归整体,升华中心

  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我设计了一处整体回归,让学生结合板书,再次感受泉水在他人需要帮助和温暖时给予的热情和快乐,结合课前的提问,再次提问:此时,你眼中的泉水有了怎样的变化。相信学完课文学生对于泉水的感受不会在是表面的形象,会更关注泉水内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最好小结: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遇到困难,让我们学会关爱别人,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你热情的双手,献上你火热的心,让他人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与爱心。

  作业设计:写一写你给他人提供帮助的事例。

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叫党锋,是语文_____号,我来自安子营乡一初中,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春风》,作者林斤澜(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春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该单元以“斑斓春色”为主题展开。

  《春风》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北方春风的豪迈、雄健、刚劲、粗犷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敬意。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1、动词的妙用、短促的句式、排比、反问,使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2、采用了对比烘托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突出了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4、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教学重点】

  1、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2、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

  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对比阅读教学法:与江南的春风展开比较阅读,分析北方春

  风的特色。

  2、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

  3、引导启发法:教师引导,适当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点到为止。

  4、朗读指导法: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设想,要针对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

  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

  (二)读一读

  (三)议一议

  (四)比一比

  (五)想一想

  (六)说一说

  (七)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我们刚刚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江南的春风在朱自清笔下是温暖、和煦、清新、悦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林斤澜所写的北方的《春风》,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是如何来写北国的春风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此导语以悬念激发式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求欲望。

  (二)、读一读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学生朗读课文前提出这样的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对课文内有疑问的地方,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说出来,在班上共同探究。

  2、你感觉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是讨厌、还是喜爱?本课的春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反复朗读并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教育专家指出,语文课堂应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因此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课文内容,在吟读中有美的享受.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 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勾、画、圈、点、吟诵、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

  (三)、议一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

  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先让学生齐读6、7、8段,然后讨论下边的几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方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你最喜欢的

  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

  “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方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

  2、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氛围,使北方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

  (引导学生体会北方春风的巨大威力、气势,欣赏这种并不优雅,并不柔婉的、粗犷的美。)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答案在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之后,老师归纳明确,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

  (四)、比一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深刻的理解,北师大教材及本课的主要特点就是比较,所以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深一步理解的基础上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能力。同时为进行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我打算指定几个学生分别读课文3、4、9、10段。然后比较江南的春风与北方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并说一说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

  这一环节先让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最后老师归纳,以幻灯片的形式明确。

  江南的春风:温暖、柔情 犹如多情的小姑娘

  北方的春风:粗犷、刚劲 犹如豪放的男子汉

  (五)、想一想

  1、让学生纵观全文,作者对北方春风是喜爱的、赞扬的,可课文前两段为什么写对北方春风的厌恶情感呢?又为什么写江南春风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马说说课稿《马说》说课稿11-05

说课稿范文模板说课稿范文模板10-28

《匆匆》说课稿06-26

《咏雪》说课稿06-26

《鲸》说课稿06-27

尊严说课稿06-27

《观潮》说课稿06-28

《船长》说课稿06-24

《麋鹿》说课稿06-2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