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面积》说课稿

《面积》说课稿

时间:2024-05-15 08:51: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面积》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面积》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面积》说课稿

《面积》说课稿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情境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生活情境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形成过程,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学习热情较高,易在轻松的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和四边形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简单知识,能够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本节课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呈现出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实验法: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形成过程。

  探究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寻找制作的要点,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师:“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那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这些图形吗?那么今天就跟老师一次走进校园,看看校园里你能发现多少种图形?”

  2、教师呈现校园的情景图(FOCUSKY演示校园情景)。

  3、师:这些都来自我们的校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4、学生活动:跟随全景图,找到熟悉的图形,利用白板进行突出显示,并重点展示“平行四边形”。

  校园——楼梯——办公室(衣架)。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校园作为学习背景,增加亲切感,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热情,并从中提炼出本节课所学的图形直观图,感受“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一认。

  (1)。教师提出要求:“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明确“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都属于四边形的一种。有“四条边”“四个角”“倾斜的边”。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利用已有的“正方形”“长方形”的知识和“平行四边形”建立联系,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平行四边形”与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为接下来的数学活动作铺垫。

  2、做一做。

  (1)。教师提出要求:请小组长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筐,根据所给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

  (2)。教师呈现材料:木棍,皮筋,钉子板,小棒,白纸板,胶棒,七巧板,拼接学具。

  (3)。预设学生活动。

  预设一:用木棍和皮筋先扎成长方形,然后通过拉动,得到平行四边形。

  预设二:用小棒在纸上摆成平行四边形。

  预设三:用皮筋在钉子板上绑成平行四边形。

  预设四:利用七巧板的相同的三角形,或者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拼成新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不断尝试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强化对“平行四边形”的基本要点的理解,发现制作“成功”的方法,和“不成功”的原因,进而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必须具备的要素,以及和“长方形“直接的密切联系,做到“手脑并用”。

  3、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教师有顺序地呈现学生作品,并请制作者说一说制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特性。

  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教师选出利用“木棍、皮筋”制作的图形小组,通过学生的自行演示,发现“平行四边形”是可以通过“长方形”拉动而得到的,而且每拉动一次,都会得到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1)。提出问题:拉动时“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学生活动:利用手中的拼接学具,实际操作,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教师利用白板呈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教师选出利用“小棒”搭成的平行四边形小组。

  (1)。教师提出问题:在搭的过程中,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2)。教师利用白板呈现“反例”,即对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满足有四条边,四个角,边的倾斜要一样,为什么它不像是平行四边形呢?”

  (3)。学生根据老师的疑问,反思制作过程,发现制作过程中相对的边的小棒的数量要相等,进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1)。教师选出利用“钉子板,皮筋”制作的平行四边形。并请制作者说出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2)。教师提出要求,模仿做范例的同学,“你还能绑出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吗?”

  (3)。学生对比在钉子板上做出的平行四边形,发现“制作成功”的图形保证“对边相等”的前提下,对边即会“倾斜的`一样”,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个特性,这也是为了以后学行”的概念做铺垫。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1)利用七巧板中的图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选出代表,介绍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2)为了强化要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随意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你能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组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在质疑声中动手尝试,经过小组共同努力反复多次尝试后发现,要想拼成平行四边形,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可以。

  (3)。通过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拼接,学生发现相同的图形产生相同的角,所以得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的性质。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新的特性。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很难仅通过“看”发现图形的特性,对于“图形性质(对边等,对角等,对边平行)”的理解也很难独立形成自己的理解,因此本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制作”中发现图形的特点,在经历不断调整自己的制作方案过程中,最终总结出成功的“秘诀“,即抓住“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也为在高年级学行”的知识作铺垫。

  (三)、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要求,将发现的所有特征,归纳汇总:“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2、针对性练习。

  (1)习题1:从下面的图案中,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将它们进行分类涂色。

  将图片反白处理,再利用白板的喷色功能,让学生将相同的图形进行喷色分类,有助于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区分。

  (2)习题2:请你接着画出平行四边形。

  通过此练习,加深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要想在钉子图中画出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必须保证对边的长短相同,即所穿过的点数相同,而且倾斜的两组两边必须倾斜的一样,即对边平行。白板中的数学工具,可以更便捷的呈现图形的变化。

  (四)、归纳总结,巩固延伸。

  1、师:“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白板呈现本节课知识大纲),也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平行四边形。那么还有没有更有趣的图形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再次用你们发现美的眼睛,去和老师一起来感受下那些更加奇妙的图形吧!”

  2、多媒体呈现不同的图形:梯形、菱形、筝形。

  3、师:其实,图形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它可以通过变化组成我们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事物!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这组用图形组成的“生活场景”(多媒体演示图形动画)。

  师:“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数学带来的精彩,图形也存在与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发现大自然中更美的图形!”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引入之时利用“FOCUSKY”的动画演示功能,呈现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仿佛身临其境,并学以致用,发现所学的图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解决本节课教学难点的地方,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制作平行四边形”,并结合白板的数学工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由“制作的乐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潜移默化的将不易于低年级学生理解的“图形性质”知识分解化简,通俗易懂,便于掌握。

  本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方面,鉴于课时和环境的原因,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在这一方面,我会努力寻找更有效的多媒体途径,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感受的机会。

《面积》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80—81页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个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运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学过的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的推导,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式的推导和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底和高的关系。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将采用“自主实践,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与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

  本课的学法有:自主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亲自探索,主动发现,让他们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的愉快!

  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卡片、长方形卡片、格子纸、剪刀等。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四环节”教学法为宗旨,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师:兔妈妈在山上开垦了两块地,为了培养孩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决定把地交给两只兔宝宝来种。〔课件出示两块地。〕老大说:“我是哥哥,我来种大的。可这两块地到底哪块大呢?”你能帮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长方形的面积大家会求,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课题并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质疑“这两块地到底哪块大呢?”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2)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用数方格〔即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怎样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可能会说亲自量量、摆摆、数数,引出数方格的方法。

  ①课件出示方格图和表格并说明要求(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不满一个按半格计算),学生独立数方格和填表。

  ②认真观察,探索发现。

  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师:“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会怎样求?”

  引出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建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联想,大胆猜测的能力,也为下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供思路。〕

  2、渗透“转化”思想引入割补法。

  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验证方法。

  师:猜测并不代表结论。通过刚才的方法我们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是否成立?我们来验证一下。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②动手操作〔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再四人小组交流剪、拼的过程,并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课件展示两种剪法〕

  展示之后问:“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呢?”使学生明白只有沿着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

  ④建立联系,推导公式。

  提出问题:

  师:现在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怎样求?为什么?

  我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你们真棒,都会用‘转化’的思想了。”

  学生可能会说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公式。

  追问:今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需要割补成长方形吗?如一块草坪不能割补怎么办?根据刚才转化的过程你能发现点什么?

  学生思考,若有困难可以四人小组讨论。根据汇报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设计意图:这样一系列地追问更迫使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学生的叙述也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①在刚才学生思考剪拼的过程中我及时点拨:要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什么?

  〔底和高〕

  ②学生自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形式,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S=ah

  ③分层运用新知识,逐步理解内化

  对新知识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联系生活”的原则,安排了四组形式的练习。

  基础练习:

  出示的几个平行四边形位置各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相应底和高的认识,巩固其面积计算方法的应用。

  趣味练习:

  趣味题的设计,进一步巩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方法的使用,同时开拓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视野。

  实践练习:

  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道实践练习,在学习加强知识运用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快乐。

  提升练习:

  提升练习既考查了学生对理解知识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又考察了他们的想象力及空间观念。

  (4)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概括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对‘转化’这一思想方法的运用理解,这是数学由‘双基’转化‘四基’的具体体现。〕

  2、拓展运用: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准备了一个可活动的长方形框架,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怎样变化?如果任意拉这个平行四边形,你会发现什么?什么情况下它的面积最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拓展题目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变化,从而理解的更透彻,运用的更灵活。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快要接近尾声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提出:你还能有折纸或是其他的办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公式吗?作为课后的操作作业,这样就为学生提供多元思维的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到“曲终而有余音绕梁”。

  四、说板书

  我以条理清楚为原则,既体现了学习目标,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特设计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的面积=底×高

  S = ah

  五、说预设效果

  本节课,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很活跃;重点部分让学生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互相监督、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可以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本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定会带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精彩与收获!

  以上是我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的初步设想,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提保贵意见,谢谢大家!

《面积》说课稿3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并且在本单元探索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相转化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教会学生预习,让学生在猜想、观察、操作中自主归纳公式运用公式作为本课的侧重点。

  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行为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预习并不是放任自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了指导预习的9种方法。他们分别是:读、找、做、想、记、举、试、问、联。

  所以在这节课的课前预习中,我们就指导学生先读一读教材,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在书中的标题旁或者小刺猬的图例旁找一找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要求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实际操作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操作的过程。还要教会学生问一问,问问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容易错的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做七巧板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中,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要跟踪检查布置的每一项任务。

  二、进入情景,发现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受学习本课的必要性。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为学生设置了学校开运动会制作宣传小旗的情境。引导学生看情境图,分析要求出至少需要多少布料的关键就是要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教师要及时抓住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学生的讨论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性,然后及时切入新课。

  三、尝试解决,交流总结。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在预习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的行为就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适当的指导,并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强化重点。

  因为学生在课前有了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经验,又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上。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且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了数小格的局限性,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学生很有可能直接就说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其实学生在没有教师讲授的时候就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足以为奇,关键是教师要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是底高2,这才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我们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的顺序,变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大量的环节牵引学生一步一步的推导到让学生在了解公式的前提下,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结论。其实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公式的形成进行了再一次的推导,不过在教学的顺序上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教学的要求由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验证,让学生充分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做更激会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强化本节课的几个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公式。

  四、分层达标,巩固练习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索,鼓励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教师只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帮助和个别引导的作用,教师不牵引,不主导,所以,在第三个环节中会比以往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总结的时间花费的多。因此在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分层达标中,我们就要用短暂的时间,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情景的变式,通过设计饶有兴趣的练习,或新颖耐人寻味的总结,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五、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们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精

《面积》说课稿4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6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 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

  (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面积》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面积》一节。下面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和条件灵活而有效的选择多种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的选择计算方法并正确解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通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教学重、难点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

  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分割法”和“添补法”。而一般学生运用的方法是分割法,即将一个组合图形分割为几个基本图形。对于分割的方法,需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分割,懂得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方法是无效的。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直观教具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练习题目的计算方法通过课件呈现,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印象深刻,从而更深的理解了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数学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后面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并从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即使吸取好的方法,从而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2)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同学间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为达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以此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四)、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我们学过的基本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

  该环节是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做知识上的准备。

  2. 、看一看:

  请同学说说你所看到的下列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的形成及其特点,知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的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初步感受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由此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例题计算客厅地面的面积,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这一组合图形的特点,展示几种典型的计算方法,这也是今后学生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这道例题的学习来达成,重点和难点知识也要通过这道例题的学习来突出和突破。所以这道例题的学习是本节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教学时,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自主探索,相互交流,从而能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全班汇报,教师黑板展示,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几种计算方法展示形式上,即要清楚的把几种计算方法展示出来,又要便于观察、比较、分析、总结,我认为展

  示在黑板上比较合适。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通过对几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和总结,则可以突破难点。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几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这些练习题类型不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梯度。

  第一题,通过把一个组合图形分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割法的原则和多样性,让学生体会转化的策略。

  第二题,进一步巩固运用分割法和添补法,通过具体思考和全班交流,结合动画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三题,通过学生计算刷涂料面积,这道题目的和前面学习的两道题目类型不同,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接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不同题型以及不同的计算方法。考虑到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不同题型灵活计算的发散思维,形成解题思路,所以我把这道题的数据做了一些改动,以降低计算的难度

  最后一个题目属于思维拓展题,只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做全班性要求。

  (四)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总结全课,梳理课堂知识脉络,形成学生明确的数学思维和计算方法,这样会给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进一步深化了新知。

  四、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重理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归纳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消除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恐惧感。但是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挖掘不深,课堂组织能力不高,教学预设方面不到位,语言不够准确,导致整堂教学效果极不理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力争改变自己的不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面积》说课稿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中的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下面我简单的说一说这节课我们的备课思路。

  总复习就是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巩固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本节课是在复习平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上课之前,我们先布置学生自己复习整理,完成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树,并出一道自认为有价值的习题。在整理过程中,不但要知道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还要知道这些公式的来历。为了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之间的理解,我们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也没有让学生看教材。结果知识树做完之后,发现孩子们的知识树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按照图形分为6个板块,每个板块中又分为周长和面积;一种是按周长和面积分成两大板块,面积部分是一一罗列的,还有一种也是分为两个板块,但面积部分是按图形间的联系来整理的,但这样的知识树较少。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交流汇报环节想先展示没按联系整理的知识树,在这一层次中解决各种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次再展示按照他们关系进行整理的知识树,旨在建立这些图形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练习老师没有提前设计,而是想利用学生自己出的题,穿插于整理复习过程中及整理复习之后,根据时间完成。课前把学生出的题看了看,有部分同学出的题还是比较有价值的,都已经给学生做了标记。

  这次教研活动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教师适时地引导与帮助。因为是整理复习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创造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自己想办法给大家讲明白,可以做,可以做教具,只要学生能力独立或合作完成的,都有学生来完成,使学生自主的经历回忆、梳理、建构过程。教师则是在重点、难点的地方加以点拨和引导。首先我们预设了一下几个地方: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处、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处、圆的面积推导处等加以引导。其次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加以引导,最后结合学生出的题,看看能否通过改变条件、改变数据等方法使学生出的题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利用学生的资源生成新的资源。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一会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结合课堂上的情况提出宝贵意见。

《面积》说课稿7

  说学习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84至86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学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说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2、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学习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说学习过程

  一、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 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2.既然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二)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2、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

  4.巧问质疑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5、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三)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教学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四)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三、测评训练

  通过测评训练,测评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是否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四、小结

  同学们真棒,大家都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五、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设计使学生一目了然,工整、简单、明白。

《面积》说课稿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叫杨海燕,来自赵和镇大仇小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几何初步知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的安排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同时,这节知识的学习又将为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起到了呈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根据教材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与过程目标:让学生在推导公式中,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公式推导,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加坚定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6、学具准备

  学生自制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

  本节,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等。导入新课时,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推导公式时,用引导探究法,探究新知。

  学法:本节,我一改过去让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采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教法,这样的学法怎样才能付诸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呢?——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学校大队部为各班重新分配了卫生区,让我一起来看看五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卫生区吧:

  出示第一块卫生区:这是什么形?你知道有关长方形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二块卫生区:这是什么形?你知道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旧知的复习过程,当学生兴趣盎然之时,教师可进一步设疑:你还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当学生回答出:我还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时,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导入新课:“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今天,我们来研究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环节,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为素材,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自然地由旧知过渡到新知,将学生带入探究新知的氛围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样一个浓厚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开始对新知进行思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2、探究新知

  师:首先,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面积

  ⑴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方格网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分别数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面积。数完后,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会说: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有的会说: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有的会说: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或许,也有人会说:“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相乘的积刚好等于它的面积。

  这时,教师可进一步设疑:请大家来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等于底乘高呢?让我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来验证这个猜想吧!

  ⑵割补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吗?试试看吧!

  ②全班交流

  让小组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就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这样的方法叫做割补法。割补法是数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吧——

  ③课件演示

  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又用flash课件演示了割补的过程,不仅难验证了学生的操作,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割补法的认识和理解。

  ④小组合作、动口讨论

  出示讨论题:

  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

  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维总是开始于问题。”讨论时,出示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可以使学生方向明确,在讨论时有话可说。

  ⑤全班交流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新知时,以学生为主体,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把说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思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出一种动态的课堂教学,使数学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巩固新知

  基本练习:

  第1题填空,再现了公式的推导。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第2题判断,复习了面积公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底和高两个条件决定的。

  第3题应用,第①小题,把例题变为练习题,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第②小题,让学生计算两个卫生区,并选择卫生区,不仅照应了开头,而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数学教学带上了情感色彩。总的来说,这两道题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提高练习:

  第1题,课上,学生会说出多种不同的答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放课堂教学。

  第2题,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进而得出结论,不仅可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第3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渗透了已学过的乘法分配率和将要学习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不失为练习题中的一个亮点。

  整个习题设计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的重点,而且练习题的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一节课最终落幕,依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画龙点晴,而且机动性很大,可以随时添加。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或S=ah

  这节课是否完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五、说预设效果

  本节课,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很活跃;重点部分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互相监督、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可以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本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定会带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精彩与收获!

  以上是我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的初步设想,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提保贵意见,谢谢大家!

《面积》说课稿9

  一、说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制的七册第134页到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也就是常用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是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物体表面的面积计算其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课本安排了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面积概念地实质。同时教材通过方学生看,剪,量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地形状,大小等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这时教材编排地优点,我会加以利用,同时在这过程中融入我自己地想法与设计。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地特征,并能认识象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学生也能理解物体平面图形会有大小之分,在平时地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面积这个词,甚至可能有学生理解面积地意义,根据这样地起点,我认识到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有自己地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这时我们应该找准教学起点,在照顾后进生的基础上,可以适度地拔高教学起点。由于这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达到一定的程度,同时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中,有经历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的方式,学生有这样的能力基础,我也应该加以利用,并进一步培养。根据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知识起点的分析,我给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如下: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经历认识常用面积单位的过程,感性体验不同面积单位的大小。

  3、经历观察、实验、操作、汇报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强化积极情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可能会根据学生实际或降低或拔高,但是教学的主线不会变。本节课教材的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预设教学重点是经历研究常用面积单位大小的过程。教学难点暂定为现实生活中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的估计。

  三、说学法教法

  这是一节概念课,根据概念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具体现象和事物,以学生感性认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诱发学生敞开思维的“门扉”,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感知和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深刻地理解掌握概念。主要的步骤是自学研究什么是面积?扶着认识1平方厘米,自由研究1平方分米,自学理解1平方米。在认识1平方厘米时有老师引领学生体验。再利用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1平方分米,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合理分工,会提出猜想,研究,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体验1平方分米的大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交流汇报,将本组的合作成绩展示给全班的同学,并根据现实生活情景,展开联想,培养空间观念与估计能力。最后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认识1平方米。整个过程扶放结合,讲授与探究向结合,独立与合作相结合。

  四、说设计理念

  教学都应该有一定的理念来支撑,这样的教学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本节课我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实验、讨论中,在现实物体的感性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使课堂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科学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为指导,从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出发,给学生创设学习契机,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能力欲思维自由发展,让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色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是数学课堂的主人

  五、说预设教学过程

  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我们的教学对象如此的鲜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就不能定的太死,那样只会照本宣科。因此我下面的教学设计只是自己现在的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会根据教学主线结合学生动态生成及时调整。

  六、设疑引入

  1、课前谈话中讲述真实的故事:在天津市的一户人家中,一家三代住的房子只有15平方米,接着让学生想象15平方米有多大?说说你家房子的有多大的?

  结合现实故事及学生的实际生活氛围,让学生展开联想,这时出现的情况可能是学生根本想象不出15平方米有多大,或是能比划大小,也有学生能说出自己家的大小,大概是100平方米左右甚至更大。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氛围拉进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同时不理解的学生会产生疑惑,或急于解决,对学习新知产生欲望。

  2、这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刚才的说房子的大小时用的15平方米,100平方米,150平方米到底指什么?从而引出“面积”一词。接着质疑什么面积?学生可以通过查找书本资料,或请教同伴,或请教老师等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丰富的,同时又是有效的。因为面积这一概念并不是探索就能得出的内容,他是约定俗成的,是一个规定,这样的内容我们采用传统的方式可能更有效。在学生自己发现什么是面积时,让学生互相说说或举例说明物体面积,图形面积等等,由此加深映象,巩固新知。

  其次是学习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

  采用的教学路线是:

  扶着认识1平方厘米,自由研究1平方分米,自学理解1平方米。

  1、认识1平方厘米

  我先出示的是剪好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说明它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

  接着让大家从资料袋里找出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量一量它的边长

  摸一摸它的面,

  找一找周围和它差不多大的面。

  闭眼想象1平方厘米有多大?

  接着学生完整地说说你认识的1平方厘米。

  概念的形成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首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处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数学概念,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受限制,还不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我采用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感性体验1平方厘米大小,

  然后测量周围小物体表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其中有一个面可以用平方分米为单位会更方便)

  2、研究1平方分米。

  这时针对较大面积用什么样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提出疑问,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研究1平方分米。学生合作研究前,先让学生回顾1平方厘米是按什么步骤认识的。再提出合作的要求:1、研究1平方分米的大小,2、举例周围1平方分米左右的面。3、测量桌或椅或玻璃等物体的面。在学生明白合作的内容后开始进行合作研究。

  1平方分米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研究是因为其一是它的学习方式跟第一块内容是差不多的,同时学生有能力自己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选择空间更广,思维空间更广,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能力进行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与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观察,实验、操作、验证、得出结论,举例,测量等等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场景,结合具体事物展开研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在合作探究后,各组汇报展示。这个过程是概念归纳整理,升华的过程,让学生在组与组的交流中,在生与生的交流中,甚至在生与师的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纠正,相互感受,学生对知识不断的自我修正,自我补充,逐步理清思路,水到渠成

  3、认识平方米

  最后是关于1平方米的认识,这时让学生直接说出1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大?同时举例。然后让学生结合学习情景,目测教室内黑板的面.、教室的地面、走廊、活动场地等等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说出你是怎么进行目测的?接着回到我们课的开始阶段:天津这户人家的房子面积到底有多大?这时学生能比较接近实际的想象出大小,结合你自己的住房面积说说你的感想,直接渗透思想教育。

  4、在学生理解并认识了三中面积单位后,接下来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面具单位。我设计几个生活物体的面,让学生根据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说说理由。在举例说明。

  这样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材料都是感性的,现实的,具体的,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逐步形成抽象的想象。

  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容量,我就不设计重复操作的练习了,而是将练习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同伴合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用自己的有效的方法来测量出他的面积,并写成研究报告单。这样使今天的学习真正服务与生活,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学,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学。让数学课堂得到延伸。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挥与发展

  四、课堂总结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对整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采取让学生谈收获,说体会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包括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等各方面,通过让学生总结,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另一方面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评价。在学生的互动评价中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提升。

  设想总归是设想,现实的课堂中由于学习主体的鲜活,课堂是动态的,可能预设与生成之间会存在矛盾,因此我今天只能是我作为预设者的一个完美设想罢了,但在实际课堂中我们应该更加的灵活与艺术。

《面积》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教学之后的整理和复习课,新课标中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探究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学情分析】:

  面积这部分知识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是学生也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他们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经历整理、交流、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过程,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的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3、在小组的示范、交流中,学生能够学会用这种网络图的方式以小组或自己为单位进行单元整理复习。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复习课从设计上我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过程,课堂上大约用半节课时间由学生们自己整理交流的过程。还有就是课标中特别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因此在后半节课中,主要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学法上,是让学生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导学单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把这单元的知识整理出来,从而在整体上把握这部分知识的结构,在自主探索、整理、对比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网络图,介绍整理思路,最后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评价,达成共识,完成本课知识网络的构建。

  三、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大环节:

  第一大环节:小组交流,梳理知识。

  通过师生一起回忆本单元学习内容而进入本课,由四个小组分别从面积的定义、面积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面积的计算四方面进行小组整理后的交流,每个小组交流后其他学生或小组给予补充以达到知识内容的完善,教师在每个小组交流后都要给予肯定和评价,这样做也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面积的定义,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启始概念,学生在整理时,主要从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两个方面着重交流,通过讲解与举例理解面积的定义。补充内容可以是面积和周长的区别,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候使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使用面积单位。

  2、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在面积单位内容交流后,教师补充填合适的单位填空题,以帮助学生巩固练习,使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强调除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以外,其余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还有就是总结出单位换算的方法。

  4、面积的计算这部分,重在回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出题来解决利用公式直接计算面积的问题,学生补充已知面积和长或宽,求宽或长,已知正方形周长求面积的.题型。

  这样设计第一大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集体汇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将知识点用自己的方法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整个单元学习的印象。

  第二大环节:巩固基础深化理解。

  1、热身活动,由学生自己看着桌面提数学问题: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要想求它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桌面的周长是多少?要想求它的周长得知道什么条件?桌面如果是正方形,它的周长怎样计算呢?为了保护桌角,要给桌面的四周镶上铝合金边,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条呢?(这是求什么)想要在桌面上放一块玻璃保护桌面,至少要多大的玻璃呢?(这是求什么)等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清楚的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且自己总结出同样都是这个桌面,到底什么时候求面积,什么时候求周长的规律。

  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房间平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房间是学生熟悉的长方形,由想要求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很自然的引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接下来的探索工作做了铺垫。之后设计了房顶四周围上装饰线条,求一共需要多少米装饰线条。把一面带窗户的墙刷上彩漆,求刷彩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还有把整个地面铺地砖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们归纳、概括的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还有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味数学思想在生活中、数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同时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效率,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面积》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7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学具与教具的准备: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两个。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提问: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习过哪些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①如果是用数方格的方法,那就在方格纸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②如果是用拼摆转化的方法,那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探讨交流。

  1、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说明推导公式的过程。

  2、让数方格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及过程。(我们先计算出三个图形的面积,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发现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表示。所以我们小组觉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

  3、让转化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和过程。(我们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而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

  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一样。

  4、在讲台上演示用两个相同三角形推导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述同学和推导思路,看清楚转化的过程。

  5、引导转化小组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步板书: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用字母表示公式:s=ah÷2

  6、教学例题2。

  (四)、巩固练习。

  解答练习题"做一做"。之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本节课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相互讨论、交流,用“重叠、旋转、平移”

  等数学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面积》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五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第53页 “表面积的变化”。

  2、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3)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4)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选用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通过拼拼、算算、观察、说说、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并在恰当时机给与科学的评价,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学法选用

  根据五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把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定格为:动手操作法、发现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地展开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步学会利用学具进行学习掌握了多层次的观察对比的方法。

  四、总体设计

  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了设计包装盒的情境,先带着学生走进商场,观察常见的包装盒,再通过问题“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 需要我们学习一些新的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这个环节我共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一: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过程,建立了空间观念。学生完成表格时,由于表格是2、3、4、5个正方体及省略号,所以学生摆了由2、3、4、5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情况后,就急于表现,忽略了表格中的省略号,其实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用挑战性的.语气提问:如果用6个、8个拼是个什么情况,再操作验证,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将上下面相拼包装、将左右面相拼包装、将前后面相拼包装,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这个环节的“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是应用前面拼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这两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接着,又通过把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体和一个面积较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图形,并计算所拼图形的表面积后有什么发现?得出不管怎么拼,都是减少了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四)、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做,会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总之,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发挥科学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良好智力结构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上是我就教学设计所作的简单说明,望在座各位给予指导,谢谢!

《面积》说课稿1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四制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窗2《圆柱的表面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四制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后一个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多种简单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初步具备了用转化思想探究问题的能力。已经能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主动地探索新知,促进知识的迁移。课前我让学生互考有关圆的计算问题,扫清了用公式解决问题时的障碍。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利用转化的思想探究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联系,灵活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综合运用实践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学法:注重学法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亲身经历做、找、说等活动,做到让学生学会并会学。

  六、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提出困惑

  (二)亲身实践,解决困惑

  (三)学以致用,拓展提高

  (四)引导总结,交流收获

  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就是求圆柱形纸筒的表面积。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做的圆柱体,结合学习经验说一说圆柱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并用手摸一摸。如果让你计算它的表面积,你想怎样做?你有哪些困惑?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的面积学生是很容易求的,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我设计下面的小组活动:

  活动1:自制圆柱

  (学具袋: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圆形若干。)

  合作要求:四人合作,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的?你有什么发现?

  (柱体部分的接缝可用胶条粘好,上下两个底直接搭在柱体上下就可以,不用粘上。)

  活动2:公式推导

  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领思考。

  问题1: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找一找它和圆柱的联系。说一说,可以怎样求侧面的面积?

  合作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组长负责总结。

  基于经验,学优生会快速的得到结论,再通过小组互动学习,学困生也会豁然开朗,做到人人都有收获。我再借助课件展示动态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长方形的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小组汇报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通过比较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发现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及时肯定学生,汇报好的要加以鼓励和表扬。

  总结公式

  问题2:如果只给两个条件,可以是哪两个条件?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只要知道高和底面圆的任一条件,都能求出表面积。这个环节一定要舍得花时间,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面积》说课稿14

  内容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几何初步知识的安排特点是:从一年级第一册教材起逐步安排学生能够接受的几何初步知识,其中第六册教材中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八册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册(第九册)教材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

  所以若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学习得如何,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教具学具:

  1、用投影片对照教材上的方格纸上画着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插图制成复合片演示教具。

  2、剪成两个底为4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为教师演示教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可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复习迁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掌握新概念。这是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合用这一途径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

  1、板演:一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出示准备好平行四边形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谁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3、比较板题中长方形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通过第1、2两道题的复习,使学生清楚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清楚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第3题的练习,产生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动机与欲望,教师由此引出新课。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仅*肉眼观察是不够的,必须科学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才能正确比较。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略),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引导发现

  1、通过数方格引导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具体做法如下:

(1)出示复合幻灯片(方格网图),从中取出一个小正方形,使学生明确,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2)在方格网图中出示长方形,让学生数一数,长、宽及面积各是多少?

(3)在方格网图中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它的底、高及面积各是多少?(出现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4)观察数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略)

(5)其它的长方形也能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2、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很不方便,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对边做一条高,然后沿这条高线用剪刀剪开,将剪开后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

  (3)分组观察思考:把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较。

①面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③其它的平行四边形也是这样吗?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公式用字母表示。这一步骤需要使学生清楚每个字母的含义,并且知道s=ah也可以写s=ah、

  (6)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看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然后让学生比较新课开始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解除悬念。再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中的例题,在教师的扶持下,让学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齐做,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三、巩固深化

  此环节可安排下列练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与深化。

  1、先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计算面积(教材中73页做一做第1题)

  2、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材中74页第2题)

  3、教材中73页做一做第2题。

  4、教材中74页第3题。也可结合实际情况增删练习内容,以达到巩固深化所学内容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面积》说课稿15

  (一)说课内容

  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圆的面积"。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总结圆面积公式。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具准备:

  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六)本节课分五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演示:(牛吃草)看到这个画面,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那牛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你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新授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

  1.准备题请同学们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

  第一层次教授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叉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近似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由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6等份的圆,利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屏幕上8等份的比较一下,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上演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更多,拼成的图形你会发现什么?由此可得: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第三层次推导公式让学生再注意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由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相当圆的哪一部分?那么,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归纳得到圆的面积。(公式略)回顾学习过程:将圆平均分成8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16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在计算机上再显示将圆等分32份后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3.小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阶段性练习

  a.看标有半径的圆,求面积。

  b.已知半径求面积。(练习时交待运算顺序。)

  (二)学习例1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层次的练习是在两个圆(一个标有圆心,一个没标圆心)中量出所需条件求圆的面积。然后,对全课进行总结,质疑问难。

  第四个环节:总结反思,课外延伸

  好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怎么样?你觉得同学们的表现怎么样?你觉得老师表现怎么样?课堂上你高兴吗?这么高兴的一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啊?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

  本节课可采用由计算机设计的三维动画,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使教学过程有机组合,充分显示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较之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面积》说课稿】相关文章:

《面积》说课稿12-14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01-13

认识面积说课稿11-02

《圆的面积》说课稿03-02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12-20

《梯形面积》说课稿12-26

圆的面积说课稿07-09

“圆的面积”说课稿02-20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04-1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