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礼赞》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曾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后来又被一度删掉。新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再次将其选入,目的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白杨礼赞》的创作灵感源自于茅盾在1938年到1940年两年西北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当时北方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茅盾从中看到了解放的希望,深受鼓舞。于是在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时候,茅盾创作出了《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所以,《白杨礼赞》是有历史意义的,它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北方军民的“朴质、坚强与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与意志。
我把本节课的目的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能够在朗读中感受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对国家民族的意义。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句式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非常强调情感对人的意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不人的情绪,就素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谛的寻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换是严密接洽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干的情感。如上课时,采取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浑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破的雄姿,配乐朗读,等,以此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实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本人的感情表白出来,他的目标——不论是有意识仍是无意识的——老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而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活泼地再现作者的思维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述的景和物、人跟事,所倾诉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识。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礼赞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赏读句式,品析长短句、反复句、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辟,朗读能力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准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习,朗读才会有正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朗读训练。
1、掌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存在很主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需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诱学生以作者之心感想热忱讴歌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当前,还要细心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取得自己的逼真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个别法则告知学生,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事。
4.重点句式反复朗读
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琢磨感受,怎么读才最可能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枯燥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壮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踊跃融合,发生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反映。
第二步,配乐范读,激发兴致。通过配乐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惟感情,以情豪情。
第三步,课堂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整节课应以朗读贯穿始终。《白杨礼赞》的课前预习提示:“这篇课文特别适合朗读。不妨先浏览一遍,了解大意,边读边做一些朗读标记,然后大声朗读,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确实,《白杨礼赞》就是一篇赞美诗,一篇宣言书。不读,不慷慨激昂地读,不动情忘我地读,就不足以体现《白杨礼赞》特殊的文本价值与育人功能。
【《白杨礼赞》说课稿】相关文章:
《白杨礼赞》说课稿01-30
白杨礼赞说课稿03-02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12-09
白杨礼赞说课稿04-16
白杨礼赞说课稿范文06-17
白杨礼赞优秀说课稿12-08
白杨礼赞作文11-03
礼赞白杨作文06-04
白杨礼赞作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