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时间:2024-04-13 06:59: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说教法

  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首先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入,问学生谁了解杜甫?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学生说。不过课上还是要强调一下诗人、写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家乡是洛阳。(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回忆“朝代歌”,“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让学生对诗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对朝代有个时间概念,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营养。)

  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这首诗。因为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让诗人流落四川的`剑外,无时无刻不盼望早日结束战乱,结束背井离乡之苦,回洛阳安居。

  (2)进而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如此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通过查读,完成教学任务,重点指导个别字的读音。

  (2)再读古诗,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笔圈点批注的自能读书的习惯。)

  这里针对学生的质疑重点明确两个问题:

  A: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八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介绍时我指着地图这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如此介绍学生便有了空间的概念,明了了这几个表示地名词语之间的关系了。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B:古今异义的词: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孩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青春:古义是明媚的春光。今义是青年时期。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一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作了铺垫。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理解诗的句意及全诗的诗意

  4句诗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这里的设计只是对诗的意境的初步体验,犹如蜻蜓点水。要使头脑中对诗的意境体验更具体、更丰富,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悟诗情。)

  3、想意境,悟诗情

  这一环节教学设计的问题是:诗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这种心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了顺利解题,我设计了让学生边听配乐范读,便展开想象,走近作者,完成问题)

  4、诵诗句,品诗味

  “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我分为三点进行教学:①尝试读,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②示范读,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③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情和谐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

  5、扩展延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这首古诗后,可提问: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如课内我们学过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课外可向学生推荐读杜甫的名诗,如《望岳》、《春望》、《恨别》等,从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学习的积累,拓展学习的范围。

  6、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爱国情感

  7、随想:

  我觉得用海洋来形容语文知识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为了学语文而学习。语文知识的摄取应是多角度、够深度、多层面、全方位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注*提教材第十二册第 课《古诗词四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下面我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对教材的粗浅认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

  2、自学自悟,理解故事含义,体会古今词义的不同;

  3、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4、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古诗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在课前,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到本诗的写作背景,再到诗人的其他作品,以及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诗人诗作的评价。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重要的是这样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学生才能体会诗人那种流离漂泊生活的悲苦;在谈话导入,理解诗题,了解作者之后,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反复诵读,体会古今词义的不同,串词成句,串句成篇,理解古诗,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通过交流,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激活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激发情感,我进行了情境创设,如运用电教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在音乐,画面的烘托下拉近时代距离,刺激学生的感观,从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当年身处的艰苦环境。由此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总之,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老师的引读,再到学生的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当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赋予诗歌生命,触发学生的情感。如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更加贴近诗歌贴近诗人,情由心生,有感而发。同时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关于本课板书,我这样设计:在黑板上方正中书写诗题及作者。下方以“喜欲狂”这个情感线索为中心,四周分别是“喜欲狂”的各种表现:涕泪交加、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后面用箭头指示课文的中心思想:爱国,并用红色粉笔标示,更加醒目。这样既简明扼要的突出了古诗的大致内容,又点明了中心,揭示了古诗的思想内涵,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杜甫携带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了安史之乱这一胜利喜讯时,大喜若狂,极度兴奋的种种表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本诗格调轻快活泼、语言爽朗奔放,绝对称得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会读写两个生字“涕”、“洛”;

  2.能说出诗中重点词及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指导朗读、背颂本诗,初步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4.学习本诗的写作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是:体会本诗最后两句中四个地名联用的妙处。

  二、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循序渐进引导法,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学生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大意,通过学生质疑,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清楚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以“喜”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析本诗的结构,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并在最后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朗读。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自主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三、说教学程序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了解背景──“五”读明意悟情──仿照试写片段──课后诗会延伸。

  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有意义学习条件之一—学习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对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就必须具备古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情感品性等知识基础。所以古诗在导入教学时让学生清楚诗的时代背景非常重要。本课的导入首先是播放凄凉的音乐,创设出一种悲伤的情境,然后再朗颂屏幕上展示的学生刚学过的杜甫的诗--《春望》。通过朗颂让学生体会到“安史之乱”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了解诗人和诗人当时痛恨战乱的悲愤情感。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安史之乱”平定后,诗人杜甫狂喜的心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五”次读。第一次读的任务是扫清障碍,即能本诗中的字全认识,能写本诗中的两个生字,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法,教师只负责其后的检查。(课件展示两个生字的字形、读音及组词)。第二次读的任务是弄清诗意,分三步:第一步是结合注释初步弄清诗意;第二步是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指导进一步弄清诗意;(课件展示重点词的意思)。第三步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本诗。第三次读的任务是析清本诗的结构。教学时,我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探讨:1.通过读本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喜)2.从诗人的哪些行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每句诗的行为用四个字概括)3.诗人为谁而喜?4.本诗中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四个地名连用是否显得重复累赘?(课件依次展示四个问题的答案,形成板书。)。第四次读的任务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诗人为谁而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本诗感悟诗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感。第五次读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本诗,本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播放多媒体范读材料,供学生鉴赏、效仿。同时教师提出自己的朗读观点,从而引出学生自己有个性的情感朗读。(课件播放范读,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创设的情景中朗读古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在学完本诗之后仿照本诗的写作方法,即通过由写事件到写行为再到写想象来表现自己喜悦或者痛苦心情的方法,进行片段练习非常重要。我设计了“XX成功了”和“我惨了”两个题目让学生练笔。(课件展示题目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根据这点要求,我在课后设计了一次杜甫诗会语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后去搜集杜甫的诗和杜甫的材料,再择时进行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本板书既清楚的反映了本诗的结构,又突出了本诗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板书提示,学生能很容易回忆本课的教学内容,背颂本诗。

  五、说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本诗时我到中央电教资源库下载了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内容有文字材料:古诗《春望》、杜甫简介、诗及诗义、板书设计等;图片材料有:杜甫画像;音频材料有:《听松》等音乐、范读;视频材料有:描述诗意的动画。本课件展示了本诗中非常关键的文字材料,色彩搭配合理,重点醒目,让学生既受到了教师语言的听觉刺激,又受到了屏幕色彩符号的视觉刺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关键材料的理解与记忆。图片材料:杜甫的画像,虽然不一定真实,但学生通过观察杜甫矍烁的精神和坚定的双眼,便可体会到他的朗朗正气和忠贞爱国之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音频材料主要用于配乐朗读,创设有感情朗读的有效情境。视频材料有利于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容易理解本诗的诗意,有助于学生记忆,也有助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课前了解、搜集诗人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 有较具体的体会。

  4、有感情地吟诵、默写全诗。

  情感目标:

  1、了解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2、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循序渐进引导法,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学生字,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初步理解诗的大意,通过学生质疑,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清楚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以“喜”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析本诗的结构,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为了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与生活链接,引用诗句表情达意,在迁移运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能自主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了解背景──理解诗题意思──多读明意悟情──课后诗会延伸。

  (一) 、导入了解背景

  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对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就必须具备古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情感品性等知识基础。所以古诗在导入教学时让学生清楚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非常重要。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对大诗人杜甫有哪些了解?学过他的哪些诗?”?学生回答后出示介绍诗人、写作背景的课件。导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理解诗题意思

  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题的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三)多读明意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我设计了“五”次读。第一次读的任务是扫清障碍,把诗读通。,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并检查。

  第二次读的任务是弄清诗意,把诗读懂。这一环节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是结合注释初步弄清诗意,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笔圈点批注的自能读书的习惯。);第二步是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指导进一步弄清诗意;这里针对学生的质疑重点明确两个问题:

  A: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我出示课件,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如此介绍学生便有了空间的概念,明了了这几个表示地名词语之间的关系了。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B:古今异义的词:衣裳(chang):古代读衣裳(chang),意思是上衣和裙子,现在读衣裳(shang),意思是衣服。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孩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 青春:古义是明媚的春光。今义是青年时期。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一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作了铺垫。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步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这里的设计只是对诗的意境的初步体验,犹如蜻蜓点水。要使头脑中对诗的意境体验更具体、更丰富,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悟诗情。)

  第三次读的任务是析清本诗的结构。教学时,我用课件展示四个问题让学生探讨:1.通过读本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2.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他“喜欲狂”的心情?诗人为谁而喜?3.本诗中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4、四个地名连用是否显得重复累赘?学生自学完后可能这样回答:“通过读本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从‘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青春还乡’这些行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诗人为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喜,为祖国的统一而喜。本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诗人想好的回家路线,四个地名连用不显得累赘,因为这样用更能表达诗人的喜欲狂、归心似箭,虽然离家乡千里之遥,仿佛一转眼就可以到达。

  第四次读的任务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诗人为谁而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本诗感悟诗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感。在此环节中,我用课件展示了杜甫的《春望》这首诗,通过这一喜一悲的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感悟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深深地热爱。

  第五次读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个性地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我分为三点进行教学:①尝试读,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②示范读,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③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情和谐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接着,我又让学生总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总结。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通过读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读懂,到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

  (四)课后诗会延伸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根据这点要求,我在课后设计了一次杜甫诗会语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后去搜集杜甫的诗和杜甫的材料,再择时进行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欲狂 漫卷诗书 爱国情感

  放歌纵酒 。

  青春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涕泪”“闻”“青春”“漫”等。

  2、课前了解、搜集诗人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5、能带者体会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6、默写全诗

  情感目标:

  了解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中,引领学生:

  与诗人对话,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特别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的遭遇,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还要注意的就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要的是这样在学习这首诗歌诗学生才能体会诗人那种流离漂泊生活的悲苦;

  与文本对话,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

  与诗篇对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与自我对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就是为了激活课堂我进行了情境创设,如运用电教资源,在音乐,画面的烘托下拉近时代距离,刺激学生的感观,身临其境,从而让他们感受诗人当年身处的艰苦环境由此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为了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与生活链接,引用诗句表情达意,在迁移运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老师的引读,再到学生的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当然要知道好朗读,也离不开一些手段,如运用远程资源,赋予诗歌生命,触发学生的情感,在优美的古乐中,贴近诗歌贴近诗人,有感而发。我感受到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转变。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和导航者。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讲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远程教育如一缕春风,吹醒了小学语文教师,大家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远程教育如一池活水,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精彩;远程教育如催化剂,使小学生的素质快速提高。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都是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6

  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董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作者“喜欲狂”的心情,进而体会作者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根据对教材的粗浅认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涕、洛”,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采取循序渐进引导法,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大意,通过学生质疑,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楚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以“喜”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析本诗的结构,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并在最后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朗读。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自主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这一目的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鼓励学生采取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字词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了解背景、理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五”读明意悟情——作业设计

  1、导入了解背景、理解题意

  首先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入,问学生谁了解杜甫?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学生说。然后教师可做以下补充

  (1)介绍诗人:这一环节我是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杜甫,A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他是……?B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那么人们又如何尊称杜甫呢?C我们以前学过杜甫的哪些诗?师小结:唐代大诗人杜甫,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

  (2)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延续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

  (3)理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一带的消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如此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1):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介绍时我指着地图这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设计意图】:如此介绍学生便有了空间的概念,明了了这几个表示地名词语之间的关系了。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2):古今异义的词:古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单音节为主的,而现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双音节为主的,因此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把两个单音节词当成一个双音节词。

  “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中的“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孩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

  “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中的“青春”:古义是明媚的春光。今义是青年时期。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衣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指遮蔽下身的衣服。还要特别强调“裳”字的读音,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是双音节词,“裳”是轻声,读shang。古代汉语中没有“衣裳”这个词,所以这个词在这里读cháng,而不能读成shang。

  河南河北:古代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现在指河南省河北省。

  【设计意图】:一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作了铺垫。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五”读明意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五”次读。这“五次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第一次读的任务是扫清阅读障碍,能写本诗中的两个生字,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法,教师巡视检查。(课件展示两个生字“涕、洛”的字形、读音及组词)。

  第二次读的任务是弄清诗意,分三步:第一步是师生共同探讨重点词语的意思(课件展示重点词的意思);第二步是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本诗。

  第三次读的任务是析清本诗的结构。教学时,我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探讨:1.通过读本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喜)2.从诗人的哪些行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每句诗的行为用四个字概括)3.诗人为谁而喜?4.本诗中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四个地名连用是否显得重复累赘?(课件依次展示四个问题的答案,形成板书。)。

  第四次读的任务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诗人为谁而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本诗感悟诗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感。

  第五次读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本诗,本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播放多媒体范读材料,供学生鉴赏、效仿。同时教师提出自己的朗读观点,从而引出学生自己有个性的情感朗读。(课件播放范读,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创设的情景中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五次朗读,不但使学生读熟古诗,更让学生读出了诗歌所包含的情感,进而理解杜甫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4、作业设计

  1、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2、搜集杜甫的诗,选择一首喜爱的理解后背下来。

  【设计理念】:本次作业设计体现了布置作业的趣味性 生活性 自主性 开放性原则。拓展了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使作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本板书既清楚的反映了本诗的结构,又突出了本诗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板书提示,学生能很容易回忆本课的教学内容,背颂本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涕泪交加

  漫卷诗书

  喜 渴望祖国统一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六、说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本诗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内容有文字材料:古诗《春望》、杜甫简介、诗及诗义、板书设计等;图片材料有:杜甫画像;音频材料有:《听松》等音乐、范读;视频材料有:描述诗意的动画。本课件展示了本诗中非常关键的文字材料,色彩搭配合理,重点醒目,让学生既受到了教师语言的听觉刺激,又受到了屏幕色彩符号的视觉刺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关键材料的理解与记忆。图片材料:杜甫的画像,虽然不一定真实,但学生通过观察杜甫矍烁的精神和坚定的双眼,便可体会到他的朗朗正气和忠贞爱国之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音频材料主要用于配乐朗读,创设有感情朗读的有效情境。视频材料有利于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容易理解本诗的诗意,有助于学生记忆,也有助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以上就是我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的教学构思与设想,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相关文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05-0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03-1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04-21

教官军训心得04-04

教官军训总结02-19

闻书香,识旧人02-27

善行河北作文06-03

教官军训总结[精]09-16

我的教官军训心得07-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