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优秀说课稿

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4-03-12 07:18: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秀说课稿【热】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说课稿【热】

优秀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矩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这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既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特殊平行四边形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也为今后学习其它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及本课内容的特点,运用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

  1.理解矩形有关概念,根据定义探究并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

  2.了解矩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根据矩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经历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掌握几何思维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矩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应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转化的习惯,进一步体会类比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概念,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情感态度: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矩形的特殊性,探究矩形特殊性质。

  四、教法及手段: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采用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PowerPoint,几何画板)、实物投影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设计环节如下: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动手操作 得出定义、引导探究 得出性质、运用新知 解决问题、归纳小节 巩固新知、分层作业 学有所得。

  在本课各个环节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问题生活化

  设计中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标要求。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1我展示给同学们一张校园门口的照片,让同学们感受生活中到处传递着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搜集并分析熟悉的图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引出活动2 ; 性质应用中计算电视屏幕的大小,也是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问题,有的学生还不知道电视的大小是指的对角线的长短,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了解到生活的常识,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

  2、创设自主探究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矩形定义的探究,学生拿出自制平行四边形学具,分组活动,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概念,把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迁移到矩形的概念与性质上来,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通过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矩形性质的探究是让学生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观察、测量、分析、证明等手段,()让矩形的性质在活动中"浮出水面".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在评价中对活动积极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性质1是学生小组交流完成的证明。而性质2要求学生认真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在此基础上请一个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余学生观察其板书正确与否。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化转化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同时也积累了良好的学习经验。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

  本节课新知应用环节,我设计了3个题目。练习1是性质的定义的直接应用,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与矩形中所包含的基本图形,从而让学生感受矩形与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有密切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转化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性质应用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和格式,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练习2是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做到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的热情和情趣。

  4、教学活动中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首先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能力、基础不一,把学生编排成探究小组,在探究中注重组内帮带,以互帮互助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其分组的原则是:数学成绩优秀的,组织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强的、成绩中等的、基础差的。 其次是作业的设计体现的是层次性。我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必做题较基础,可以发现和弥补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备选题则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另外数学日记是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5、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表述、归纳的能力。 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以上,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份自由和快乐,不仅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源于祖父的爱。

  本文用儿童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童年自由和快乐的眷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情怀念。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感悟语言文字的意境,感受到充满生机的园子、慈爱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

  3、通过体悟文中“我”的自由、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由衷地说出自己的自由、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祖父的慈爱和“我”的自由快乐(这里的我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并巧妙地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自由快乐。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一:读

  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读出:

  什么样的园子?

  什么样的祖父?

  什么样的“我”(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

  教学方法二:写

  学习第13自然段的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进行语段仿写训练。

  教学方法三:说

  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会用文中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通读课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个板块:

  1、整体感知;

  2、精读品悟;

  3、情感迁移。

  板块一: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我从书后的“作家卡片”来导入。手持《呼兰河传》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文节选自这部名著。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我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写生词: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然后让学生当场自我批改,说说错了什么词。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词语进行重点讲解。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习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只教学生不会的,以提高课堂效率。

  接着,由这些词语自然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的根基。

  板块二:精读品悟

  朗读一直是课堂里最美的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感觉到另一番情致,那是情由心生的。孩子们会通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共鸣。围绕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园子里有个什么样的祖父,什么样的我?”指导学生对文本精读品悟。

  (1)走进园子,抓住关键词来读

  我抓住“美丽”和“自由”两个特点,对第2自然段的昆虫多,色彩丰富,对第13自然段的三个“就像”;五个“愿意”; “一会……一会”进行重点品析。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么来写园子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并划下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园中的昆虫、花草、庄稼,这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读,联系上下文来想。在学生说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这层意思之后,我指出:像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达“我”童年生活的自由。接着,让学生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其中,对于第13自然段的这些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还可以进行一些仿写训练,为下一个环节“说快乐”做铺垫。

  (2)走进童年,自由品悟“我”的自由快乐

  教学3—12自然段。我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轻声地、自由地读课文,提醒他们注意那些最有趣、最快乐的细节,读一读,划一划,可以在课文旁边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交流,品析,再次指导朗读。朗读时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一边读书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如教学第12自然段时,品析“我”是怎么浇菜的?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动作的词和短语“抢,拼尽了力气,往天空里一扬,大喊”。说说通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大瓢水落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把你内心的自由快乐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耍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接着,让学生通过师生接龙来感悟这份难得的自由: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带着学生漫步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一个可爱、顽皮的“我”。说出只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必担心有人责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完全是自由快乐的。

  (3)走进心灵,感悟我和祖父的亲情

  最后,我提出问题,你在文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祖父?作者的自由快乐仅仅是来自于园子本身吗?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让学生在进一步品悟文本的时候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正是有了祖父的爱,我才真正拥有了这个自由的园子,这片快乐的天地。

  板块三:情感迁移,说出自己的快乐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由快乐)。通过事先准备的几个孩子写的童年趣事的片段来启发学生,学会使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前面细致的品读感悟和情感激发,到了这里学生的语言表达应该是积极热烈、快乐自由的。

  在学生回答时,我还会引导他们说出这份自由和快乐源自哪里?从而达到回归文本情感内核的目的。

  七、板书

  我 和 祖父的园子

  我??自由、快乐? ?←? ?爱? ?祖父

优秀说课稿3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75页—76页《分数基本性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教学过程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概念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

  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还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清楚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

  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没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

  综合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

  的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初步养成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在自主探究中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3.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养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四、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

  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本课我主要采用猜想验证与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五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故事设疑,揭示课题。以唐僧师徒分饼的故事创设问

  题情境,揭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组织讨论,动手操作。主要是组织学生动手去进行折、画、标等活动,初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发现规律。主要的是学生找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多层练习,巩固深化。主要是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拓展提高。

  第五部分:梳理知识,反思小结。主要是总结全课。

  其中,第三部分“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可以细化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动手操作,进行比较

  这一环节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我给每组学生三张大小一样的长条纸,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并比较大小。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环节二:呈现问题,引导观察

  这一环节主要呈现给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第一环节中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样,但是为什么大小相等”,引导学生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两方面去观察,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环节三:交流汇报,得出规律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如果学生没有概括出“0除外”就设计两组练习,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0,完善结论;如果概括出来了,再追加一个问题“为什么强调0除外”,巩固结论。最终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应该强调的是,无论学生说的多么好,教师最后的总结和确认是不可缺少的。

  以上是我对《分数的性质》一节的教学设计意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导。

优秀说课稿4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沈从文先生所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三维目标的确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此,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2)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①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感受文中的民俗美。

  【说学情】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课前收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点有关云南的民族风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教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教法确定如下:

  ①情景烘托法 ②启发式教法 ③合作探究法 ④多媒体教学手段

  【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本节课具体的学法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读书入境法:让学生在读中入境、感知、感悟,受到熏陶。 ②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感知文本之美。

  ③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 一、导入环节,听歌蓄情 二、初读环节,读歌动情 三、精读环节,品歌悟情 四、拓展环节,写歌传情

  “听歌蓄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教师学唱 听歌蓄情 民歌欣赏 个性表达 情景烘托法 情感体验法 5分钟 (口头) (课标解读: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读歌动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①生本互 正音识字 动,读歌动情②范读法 朗读法 10分钟 引导归纳 整体感知,精炼启发法 圈点批注法 概括 (课标解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圈点批注,正音识字 学生高声朗读文章,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场合的民歌演唱会?在各个场合中勾画关键词。 教师接着问:三种场合下的演唱在内容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朗读能力、信息的把握及提取能力、内容的概括能力、文本比较能力。)

  “品歌悟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①生生互动,品 引导讨论 歌悟歌②合作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20分钟 点拨归纳 探究,感受风情 (课标解读: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全班分为三大组,围绕各自的问题合作探究。 一小组:山野对歌是怎样对的? 二小组:山路漫歌是怎样漫的? 三小组:村寨传歌是怎样传的?

  第一组:山野对歌部分

  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体会人物美。

  第二组:山路对歌部分(本课难点)

  教师深入本小组,启发性地提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它们进行合作探究,理解山路对歌所表现的环境美。

  ①“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②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③这个片段与文题是否矛盾?

  ④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会唱什么歌?

  第三组:村寨传歌部分

  教师引导本组学生围绕传歌方式合作探究,感受歌会的场面美。 教师总结: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的融合正是民俗美的最好体现!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通过对歌会的生动描写表达出的美好情感。)

  “写歌传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歌词示范 能力迁移 鼓励点评 个性表达 启发法 模仿法 10分钟 (书面) (课标解读: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 人物美 山路漫歌 环境美 村寨传歌 场面美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体现出教学重难点。)

  【作业布置】

  课外收集一些襄阳民歌民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本地的民俗民情。)

  【自我评价】

  大理三月好风光 情境入歌 这边唱来那边和 互动读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探究赏歌 丢个石头试水深 拓展写歌

  本课的设计过程将新课的学习与阅读、口头表达、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结合。在这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新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优秀说课稿5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喜欢方格子老虎为别人着想的情节。

  2、在游戏不同的节拍中,体验韵律的乐趣,感受方格子老虎带给大家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绘本PPT。

  2、跳格子用的格子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大家想看吗?想!那就开始吧!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呢?哪个小朋友认识这几个字?对,就是《方格子老虎》!小老虎在爸爸妈妈的期待中出生了,看PPT讲故事。小老虎的爸爸妈妈吵架了。那小朋友们你的家人有没有吵过架?为什么会吵架?谁来说一下?(在孩子说的时候进行追问:当爸爸妈妈吵架时你是怎么做的?)

  总结:家人之间总会有吵架的时候,你们希望家人吵架吗?吵架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小老虎看见虎爸爸虎妈妈吵得越来越厉害,它心里很难过,那我们来看看小老虎有什么好方法呢。有什么办法让爸爸妈妈快乐起来呢?

  教师继续操作PPT讲故事。

  方格子老虎在幼儿园给小朋友们带来很多快乐,你们看这些小动物们在干什么?玩五子棋。那这些方格子还能怎么玩呢?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哦,还可以跳方格,你们会玩跳格子吗?(引出游戏)

  二、做跳格子游戏:

  1、咱们以前玩跳方格时都是用脚跳,今天咱们换一个玩法,用手跳格子,怎么样?想玩吗?对了,跳格子时还有一个儿歌呢,是怎么说的?跳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搬屋子。

  2、在你们玩之前,老师说一下规则:

  师:看这里有造房子用的.格子图一幅,每个桌子上都有一幅,请你们一边跳格子,一边念儿歌,儿歌念完后,数一数你造了几间房子。听明白规则了吗?那现在,开始玩吧!

  音乐响起,好了,孩子们坐到小椅子上,告诉我你造了几间房子?谁先说?13间,好,那你来给其他小朋友演示一遍。11间,你来演示一遍。孩子们,你们这么棒,接下来,老师要增加难度了,想挑战吗?想!那就听清楚任务:念完儿歌只造8间房子。去试试吧!

  放音乐......完成任务了吗?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哇,你真厉害!接下来,老师还想继续增加难度,念完儿歌只造4间房子。孩子们去试一试,看看谁有办法?

  孩子们想想你造房子的数量与说儿歌的什么有关系,哦,很对,其实还可以造很多房子,接下来玩区角的时候,小朋友们可以试一试。那方格子老虎给我们带来的游戏好玩吗?好玩!那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呢?咱们一起往下看!

  三、故事的结尾:

  咦,小老虎怎么只有横条纹了。……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一猜。

  幼儿的回答:被雨淋掉了。看PPT。

  今天,方格子老虎给大家带来了这么多快乐,老师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给让小朋友们带来快乐,你们信不信?看!所以说,快乐很简单,只要一个动作。孩子们想想你有什么方法给大家带来快乐?谁来试一试?

  今天你们想了这么多方法给大家带来了快乐,那咱们要把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和老师们说再见吧。

优秀说课稿6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

  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针对现实艺术,艺术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针对艺术问题,艺术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以毕加索的《牛头》为例分析艺术家的意图来自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几幅作品。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在这一部分中,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来分析鉴赏。影响因素有:

  1.现实

  2.艺术

  3.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

  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大相径庭。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也是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的原因。

  老师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与《丛竹图》分析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其中运用讲解与展示图片结合,提问与学生主动探究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三大类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多化时间与精力分析部分作品,让学生思路清晰。同时复习部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老师结合大量的相关作品来加深讲解,并让学生也主动参与中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具象艺术: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收集形象(国家领导人),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毛泽东),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国大典),并营造出故事的典型环境(喜庆的民族特色),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要表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表现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翻身解放的豪迈精神风貌。

  色彩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

  2、意象艺术:可以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如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并没有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荆轲的“追”、秦王的“逃”,并辅以刺进柱子的匕首,打翻的盒子和侍卫等形象,使画面传达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意象艺术也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创作意图。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主要营造不同时刻太阳照射在教堂上独特美丽的光色氛围。

  3、抽象艺术: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用直线和曲线两种语言元素构成作品,以螺旋上升的曲线将直线连接起来,从而把人的视线引向无限的天空,表现升腾飞翔的空间效果。

  (四)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千年土地翻了身》(董希文)。《印象日出》莫奈。《怒吼吧,中国》李桦

  三、归纳总结本课三个知识点。

  四、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优秀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全篇文章可按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三段是总结,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这种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不仅体现在全篇文章中,还体现在段落、句群和句子中,形成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正好配合中年级进行段的训练。

  另外,本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因而也是训练提高朗读和说话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课文通过对海面、海底、海滩和海岛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进一步学习总分结构的句群,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读出句子的语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学生自评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注:重点

  1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总起分述的记叙特点,能判断一段话中的中心句。进一步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4能够围绕总起句,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将鱼的特点说具体。

  难点

  1判断总分关系句群中的中心句。

  2能在课文学习中准确地把握珊瑚、鱼、海龟等海洋生物的特点。

  2能够围绕总起句,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将鱼的特点说具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读法及抓住中心词等方式,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总分结构的句群和段落。

  2在新创设的情境练习中,进一步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借助多媒体演示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愉快积极地投入以欣赏、朗读、感悟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3领略祖国山河的美丽富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景入情地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西沙群岛地处南海,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水平决定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而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美丽活动的图象,儿童容易感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学习课文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如五光十色、交错、高耸的山崖、低陷的峡谷等词语学生只需看一看电脑图象,就能充分感受而不需要徒劳多余的讲解。本文作者为了说明西沙群岛物产丰富,运用总分结构把多种海洋生物的特点加以具体描写。而进一步巩固、掌握这种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些段落学生较难找到中心词即生物的特点,当然也就发现不了中心句。文中写鱼那一段在预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把“一群群鱼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作为本段的中心句。于是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通过图象演示,问学生西沙群岛的鱼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面对画面上种类繁多的鱼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把握本段的`中心句,进而掌握总分段落的基本模式,为后面的说话练习打好基础。

  除了运用多媒体,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始终吸引学生留连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哪怕是提个要求。在这一堂课上,“请某某同学读课文第几小节”换成了“请某某同学带着我们穿上潜水衣,尽情地潜入神秘奇幻的海底世界畅游一番。”“请一个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说说这幅画面”换成了“谁愿意跟着老师再去一趟海底世界,与那些可爱的海洋动物作伴?”在意境美和语言美的双重体验中激发求知兴趣和欲望,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2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并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比较熟练的阅读技能。本课写到西沙群岛四个地方,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重点学习一段,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填表,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3以课文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学习海底和海滩两部分时,针对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屏幕上显示各种各样的鱼和贝壳,我要求学生按所给的总分句式把它们的颜色和形状说具体,这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提高运用语言、运用写作的技能都有一定的帮助。

  4朗读训练贯穿教学始终,且读有不同的要求。

  无论是齐声朗读、自读或男女声互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引读是本堂课上使用最多的方式。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课文总起分述的记叙特点,能判断一段话中的中心句。引读能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同时避免一问一答式,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运用时,根据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引读内容。如体会“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时,我两次运用引读法,前一次我读第一句学生读其余部分,帮助学生体会总分段落结构。后一次我除了读第一句,还将“各种海鸟、鸟蛋、鸟粪”这些词特地提到前面来读,为的是提醒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是从鸟多、鸟蛋多和鸟粪多三方面表现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优秀说课稿8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从田晓菲《十三岁际遇》到沈复的《幼时记趣》等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好文章,特别是秦文君的《伟人细胞》。《伟人细胞》选自当代作家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选段共记述四件事:化敌为友,健美风波,打工失败,自领破书。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运用了夸张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贾里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2、学习本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伟人细胞”体现在哪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因为课文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多的发表个性化见解的空间。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朗读、勾画、讨论、交流、点评等方式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与课前准备:安排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整理字词的音、义。

  2、贾里为实现“伟人梦”计划干了几件大事?结果怎样?

  3、从贾里身上你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设计意图及依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课堂上的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实现提高语文素养与个性化阅读之间的契合呢?现结合七年级自读课文《伟人细胞》的`教学设计加以阐述。

  (一)课堂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成为科学家,有人想成为将军,有人想成为明星……男生贾里也有一个愿望——想成为一代伟人!他的愿望能实现吗?他身上具有“伟人的细胞”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细胞》一文,走进这个极富个性的初一学生——贾里。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结合学生的实际谈,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且在情感上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憧憬。

  (二)整体感知:认识贾里——了解内容

  1、 贾里的伟人标准是什么?(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恨有爱、轰轰烈烈)

  2、 贾里自认为身上有哪些伟人细胞?(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3、 贾里为了圆他的“伟人梦”他计划作了哪些大事?结果怎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通过讲述故事了解情节,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再提出用四字短语概括。既有对内容的熟悉,又有语言的概括提炼。

  (三)研读课文:

  1、组织学生从四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研读:进一步了解贾里这一人物形象。(贾里、邱士力、鲁智深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2、引用名言进行说话训练。

  3、拟订自己的成功计划。

  这样安排给学生有选择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集体交流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名人名言的朗读与积累,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向导和前进的动力。所选取的“成功”和“学习”的名言,既针对初一学生的发展,又针对本课的内容,即要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质。

  (四)能力拓展: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的“续写初二的贾里”环节,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领略课文的主旨后,个性化的描绘贾里的未来。虽然在写贾里,但是同学们将会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更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伟人细胞,要去成为伟人。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思想收获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课文内容的体验,思想情感的教育,尽在这一个过程中。

优秀说课稿9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情景体验等方式增强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歌曲、图片、视频等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感悟优秀文化对人生的影响;

  (2)通过学习,能在生活中自觉接受优秀文化,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化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难点: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活动】

  文化塑造人生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大家来欣赏我国灿烂的文化有哪些,特以孔子作为优秀文化的视角,展开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活动】文化有文学、绘画、艺术、舞蹈、建筑、人文等等。

  【教师活动】我们这节课一块来学习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师随后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快速读。(师板书:文化塑造人生)。学生读完后,师:大家注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本框重点,这些重点,我们主要是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体验感悟。

  讲授新课

  (一)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

  探究一:阅读教材P17-18页杜甫、李白、范仲淹的语句。

  思考: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

  ◇探究提示: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

  (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探究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例如:《马赛曲》激励法国人民取得了大革命的胜利;《义勇军进行曲》让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继;《国际歌》让全世界的无产者团结在一起。

  拓展:《满江红》岳飞,歌曲《男儿当自强》。

  思考:为什么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探究提示: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思考:你还知道有哪些精神?谈你的感受。

  探究提示: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航天精神”是“爱国、开拓、创新、奉献”的民族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

  (三)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探究三: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江阴华西村,是中国农村小康社会的典型。它不仅物质富有,村民住的.是豪华别墅,开的是私家轿车,户均存款超百万元——被誉为“中国首富村”;而且华西村人精神也很富有,这也是它这个老典型一直红了几十年,直到如今不褪色,充满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华西村人富了“口袋”,不忘富“脑袋”,提倡“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成立了别具一格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每周村民开大会,每季党员开大会,书场、剧场、溜冰场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思考:结合材料说明人全面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解析: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七、课堂小结

  【知识明辨】

  1.文化塑造人生,特指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对于腐朽文化恰恰相反,要加以抵制和反对。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只要人们平时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就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3.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健康向上。

  【典例分析】

  20xx年9月28日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560年纪念日。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10大思想家,第一名就是孔子。孔子修《诗》《书》,作《春秋》,定礼乐,在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兴办私学方面有重大贡献。他在政治思想上大力宣扬“仁”的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以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最高境界。他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很大

  影响,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孔子的学说在世界各国传播也很广泛。儒学从它的故乡中国,逐步走向世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说。

  思考: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明了什么?

  解析: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说明什么”是个开放性设问,要结合材料关键词可从其必要性、意义(重要性)、地位、作用等多角度思考,在解答中,一般做到正反结合,由主到次,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提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孔子思想的优秀内容不断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向前说明了以上内容。

优秀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蒙古草原狼》是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节选自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文章既有利于学生面对同样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这部作品颠覆了以往我们对狼蒂固根深的印象,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重新为狼族定位,如果不是因为此书,狼,特别是蒙古的草原狼,这个中国古代图腾崇拜和自然进化的发动机,就会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质一样,永远被人类所唾弃。长春版教材编者本着呵护孩子们成长的岁月,守望孩子们心灵的日出,拓展孩子们的人文视野,构建起他们的精神家园,突破常规,选择了这样一篇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小说,挑战千百年来,占据正统主导地位的鸿学巨儒,畏狼如虎、憎狼为灾的观念,在物种迅速减少,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让学生读到《狼图腾》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梳理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赏析精彩的细节描写,把握小说中狼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狼的风采,体会狼的智慧,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细节描写,把握蒙古草原狼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狼形象的重新认识和把握主旨。

  三、说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的方法:借助一些狼的图片和多媒体课件,借助课文语言入境,感受狼的风采。设计情景以此沟通课文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实现情感上的认同,利于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3.情感体验法: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感认同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一起与课文对话,和学生一起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一起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总体思路是,创设情景—整体感知—深入体验—延伸拓展四步。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欲望

  导语: 有一本书,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都能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有一些精灵般的蒙古草原狼,这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有一些深度思考,这些思考将引导我们开启未来之门: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太陆?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狼图腾》在《蒙古草原狼》身上寻觅破解的密码。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语言把学生读课文的胃口调动起来,以利于学生自然进入情感体验的状态。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换位复述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重在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我尝试设计一个核心的问题,巧妙地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问题:此刻时空逆转,我们都是骑在大青马背上的那个青年,请讲一讲你离开老阿爸之后的'神奇经历。此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知课文,而且也锻炼了转换人称的能力,这个模拟练习必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让课堂充满情趣。

  第三环节:深入体验,感知特色

  在理清作家思路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探究狼的形象,体味和推敲精彩细节描写的作用。

  通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阵遇到的草原狼是什么样的?能看出其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这三个连环问题,突破教学重点。

  学生很快就可以在书中找出关于狼的描写,如 “金毛灿灿”“大如花豹”, “长尾平翘”“准备扑杀”,白狼王的“灰白毛发出白金般的光亮”,被“大狼们簇拥着”,狼王“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瞭望”,并派出了探子想查看他身后有无伏兵,当受到铁器敲击声的威吓时,“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奔逃而去。”“狼群撤得井然有序……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等等描写。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作者分别从毛色,体型,气势,动作,神态,细节等角度对狼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体现了蒙古草原狼强悍威猛、杀气腾腾;白狼王的王者风范,谨慎智慧,纪律严明。在这段赏析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赏析的雅趣,体会本文细节描写的精妙。

  为了落实“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目标,设计一问,让学生探究:本文花了许多笔墨描写陈阵和大青马,他们的种种表现与草原狼有何关系?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明确:文中写陈阵感到灵魂出窍、身经百战的大青马乱了阵脚都是在侧面烘托蒙古草原狼的震慑力。

  为了突破“对狼形象的重新认识和把握主旨”这一难点,让学生自由畅谈:作者对蒙古草原狼的态度如何?自己读过之后对草原狼的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学生明确:作者对蒙古草原狼怀有一种崇敬、钦佩、敬畏的感情,把它视为“图腾”。狼给陈阵以威胁,给他以强烈的恐慌感,但同时更激发出他的勇敢与智慧。这也正是草原人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在敌人身上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强大自我,赢得生存的过程的缩影。狼在小说中一改我们过去熟知的形象,成为英勇、义气、智慧、具有团队精神和献身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人类的老师和图腾。

  语文学习富有个性化,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激活其创造力。教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倾听,捕捉信息、发现信息、利用信息,发现学生疑问之处、闪光之处,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第四环节:延伸拓展,它山之石

  长久以来,人们太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纵使经过时间的淘洗,有些真相依然面目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擦亮眼睛,透过迷离的风尘,用心去感受,用爱去辨认,用智慧去思考。姜戎的《狼图腾》就是一个典范,同样贾平凹的《怀念狼》,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都有一种狼性的智慧,亦都有一种人性的温暖。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多多阅读,从中获取一种养分,从而使自己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所有那些有关狼的传说和故事正在从我们的记忆里退化。我们应该感谢姜戎先生,是他,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草原狼,重拾这份珍宝。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做为每个血气方刚的中国人,我们都有必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来,让它发扬光大。

  以上是我对《蒙古草原狼》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这只是教学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具体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生成的变化。

优秀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承担着对现代散文的鉴赏能力提高的任务,所以本单元的重点是整体感知散文,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艺术。《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极具个性的写景散文,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又妙趣横生,对景物描写细致入微,瓶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同时把本文与朱自清的《春》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你人等修辞手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在这些认识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掌握生字词,辨析多音字。

  (2)进一步体会比喻你人等修辞手法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时的作用。

  (3)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品味散文中优美的语言及修辞艺术。

  (2)通过对《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去发现大自然之美。

  3、过程方法:

  (1)总的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对于本文要以读贯穿始终,分三步走:初读——精读——品读,读出文章之美,达到与作者共鸣。

  (2)学生讨论探究济南动冬天的山水阳光,并对其进行修饰,找出依据,如小山摇篮图,空灵水晶图等。

  (3)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追随老舍的足迹给第一次来济南的有人介绍济南的冬天。

  二、说教法

  新课程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知道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于是我根据本科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知道,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语: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当秋天来了,冬天还会元吗?冬天来了,大家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别样的冬天,它就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2、讲授新课

  (1)大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作的?以此来确定课文的感情基调。

  (3)精读课文,概括文中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方面,并分析其特点。

  (4)品读课文,并与《春》做比较阅读。

  3、结束语

  济南的冬天是美丽的,二老舍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同时又用优美的文字向我们春大了美,让我们领略了一个不一样冬天,我向大家心里也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冬天,那么请你用你独特的文字把他传达出来!

  我今天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优秀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 “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法

  通过参加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的培训会以及听到数节同组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后,我对课程标准、课后习题、单元说明以及现在学校运用的“先学后教”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和目标随堂检测法。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容易促发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个引导者。为了还课堂予学生,充分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学习动机,促发其成就感,特制定学法,具体如下:

  1、自知--通过预习,自己掌握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文本的课题、主要内容。

  2、自品--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同时请他人讲评。多品,多读,多讲,再品。

  3、自究--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追究文章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4、自量--在理清文章的基础上,自己以心量化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往常背诵,点剖读法,教师范读----关联导入,初读自知----检测预习,朗读自品----熟读课文,诵读自究----梳理结构,再读自量----把握主旨。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学生分享自背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二>师读《伤仲永》,学生点评导入

  <三>赏读课文,完成检测

  (一)初读下的自知

  1、学习任务:

  ①自读《伤仲永》及课下注释

  ②依据预习所知道,完成自知检测。

  2、自知检测:

  ①《伤仲永》选自 ,作者是 ,字 。他是 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 。

  ③文章讲了 (地点) (人物) (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读中的自品

  1、出示任务:

  ①快速的将注释标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

  ③完成自品检测。

  2、自品检测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隶( ) 焉( ) 邑( ) 谒( )

  扳( ) 称( ) 泯( ) 矣( )

  ②朗读、朗诵《伤仲永》

  (三)诵读中的自究

  1、学习任务:

  ①自己朗诵《伤仲永》

  ②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表示伤仲永年龄变化和才能变化的词句。

  ③完成自究检测。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龄是 ,其过人之处是 。

  第二处年龄是 ,其出现的改变是 。

  第三处的年龄是 ,其又有了 的变化。 (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四)再读后的自量

  1、学习任务:完成自量检测

  提示: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惊叹

  “不能称前时之闻”→ 遗憾

  “泯然众人矣”→ 痛心

  2、自量检测

  ①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才能变化。

  ②思考:不同年龄段中,我们和仲永相比,谁更厉害?

  <四>总结概括

  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学习,只会像方仲永一样,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伤。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明确教学环节,增强学生成就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依据本课时内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伤仲永

  王安石

  自知

  自品

  自究 之所以“伤”,皆因后天教育不足。

  自量

优秀说课稿13

  一、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种积极思维状态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尝试、讨论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关系。培养学生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发展。通过同学间合作,进而促进学生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养成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具体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

  4、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商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关系,必须遵循他们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采取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大胆尝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引导归纳出分数与除法关系。学生学法与教师教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整理归纳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数学思维状态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以上思想,我说一下教学流程中每一步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点明课题

  因为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基础上进行,所以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理解,明确本节课要干什么。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唤起生成,由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怎样列式得出除法,然后根据除法意义顺势引导1张饼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怎样列式,然后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给学生以表象认识。

  2、尝试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一分,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分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展示分过程。使学生明确三张四分之一就是一张四分之三,所以每人分四分之三张。

  这时,当学生对知识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马上进行补充事实,举一反三

  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迁移知识,得出2/4与3/5.

  3、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过程,所以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三)尝试练习

  接着,就是学生进入当堂练习中,设计有层次、题型多样练习,及时巩固新知,达到当堂学,当堂清效果。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从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学生动手分情况也比较好,也能大胆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关系。使我感受到数学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途经。但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1.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

  2. 学生展示分过程时没有点到位,有点乱,不太突出。

  3. 总结归纳时没有充分放手学生,而且比较急匆匆而过。

  4.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

  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质量

优秀说课稿14

  寓言故事能启迪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的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目标

  (一)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

  (二)教学目标: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积累和运用词句,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三)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大量识字,读懂课文,因此,我将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进而理解课文内容确立为本课重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让学生明白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学情、学法与教法

  (一)说学情:

  本文是寓言故事,看似简简单单、篇幅不长的一个小故事,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耐人寻味,一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很难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角色相对应,所以在挖掘长辈宽容犯错的晚辈,对他进行温和、耐心地教育这一点上,比较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读多体会来突破

  (二)说学法、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起到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等多种功效,教学时主要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让学生的思绪跟随画面走进课文。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来认识课文中的人物原型,以表演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 欲望。

  2.读中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 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探究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促使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懂得做人的'真谛,从而感悟课文的内涵。

  (三)教学媒体环境:

  多媒体是本课的重要载体,采用光、电、影、声相互交替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改变知识的呈现状态,将教学由静态变动态,由无声变有声,由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增强表现力,更能激起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习欲望。

  三、教学流程与意图

  (一)教学思路

  本着“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

  思路: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趣”字先行

  导入新课

  以“读”为主

  入情入境

  以“演”代读

  深入探究

  联系生活

  情感迁移

  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教学环节:

  1.“趣”字先行,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展示一棵青松,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接着出示了两棵松

  树的图片进行比较,在出示课题时,有意把小写得很小,把大写得很大,

  【设计意图】:视觉的冲击带给孩子的是心灵的震撼,以图促理解,孩子就能体会汉字的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孩子们进入情境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

  【设计意图】:动画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同时也是范读课文的过程。

  3.以“读”为主,入情入境。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悟。学习第一自然段时,采用自读的方式,读完后运用摆一摆的形式: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在哪里呢?紧接着提问全班同学: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贴吗?课件顺势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文字。

  【设计意图】:短短一句话的教学,让学生自读自悟,多样的检查方式也让我们的教学变得轻松愉悦。

  第二自然段中蕴含着小松树骄傲的原因,

  【设计意图】:采用同桌齐读、共同探讨的形式,,通过对重点词的感悟以及演一演小松树骄傲的样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

  4.以“演”代读,深入探究。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目标”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你会做这个动作吗?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两个填空题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其实对于“托”这个字并不太理解,在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又采用填空的形式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学完课文后的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

  【设计意图】:对表演的角色进行指导,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通过课本表演帮助学生感受语言,表现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探讨小松树与大松树到底谁高这一问题上使用了动画的形式把小松树放到山下【设计意图】: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比”字来练说,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又将文本与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接起来。

  四、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教学立体化,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无限生机,

  (一)视频展示,直观高效

  精彩的动画展示过程让学生对课文有了直观的感知,对于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无疑是一剂良方。

  (二)图文结合,促进理解

  把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表述的精彩,我们用图片和文字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去理解、领会知识,进而

  掌握、运用知识。

  (三)静中有动,深化难点

  将静态的小松树放置到山下,方便学生对比理解风伯伯的话。

  (四)情景渲染,知识再现

  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进行课本表演,展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现课文的精彩画面,也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结束语:“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读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们不断创新,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优秀说课稿15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谈谈作者,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 、运用读、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1、散读(参考学习建议中的节奏,并运用朗读的重音、语调。)

  个别学生范读——配乐(其余同学可以闭上眼睛展开合理想象)

  2、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人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抒发这种情感的?

  3、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分别想表达乡愁的什么特点?

  4、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浓浓乡愁的的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诗人由这些意象所展开的联想再结合我们刚才闭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画面,来说说你的理解。

  三 、引导学生从诗的形式、语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诗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2、在结构中感受诗歌的建筑美。

  3、在语言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四 、体会感悟,拓展延伸

  1、欣赏罗大佑为《乡愁四韵》谱写的旋律。

  2、创作练笔:给乡愁添上一韵。

  3、作品交流。

  五、 课堂小结 渲染激情

  1、谈收获

  六 、作业

  1、反复吟诵《乡愁四韵》

  2、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诗作《乡愁》中,任选一首,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赏析。

  《乡愁四韵》说课

  由于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显然,原先只是用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解读诗歌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鉴赏,只有懂得了什么是诗歌的美,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它,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才会深远而透彻,并且还懂得如何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将会随之提高。

  因此,本着“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我给本节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在体验感悟中习得了新的知识,并当堂进行了实践——诗歌创作,这样一节课,课堂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度也很自然,学生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因为,在这这节课上,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学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说课稿04-28

优秀说课稿06-12

说课稿优秀09-27

《称赞》优秀说课稿05-21

优秀综合说课稿05-13

优秀-说课稿模板07-15

雷雨优秀说课稿08-01

《燕子》优秀说课稿03-22

《社戏》优秀说课稿03-22

《船长》优秀说课稿03-2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