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主要是一节欣赏课,本课意在以“主”、“合”、“创”为主导思想,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现在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受通俗音乐的艺术风格:哼唱、掌握《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旋律片段和歌词部分。
2、能力目标: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的主题思想创作表演音乐情景剧。
3、情感:通过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使学生对环保有所认识。
二、教材分析
《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首很老的通俗歌曲,世代传唱,这个时代的初中生对这首歌也并不陌生。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曲调顺口,再加上有朱哲琴悲情壮丽,高亢有力的歌声,很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大部分学生都能哼唱此歌。然而根据我的调查,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故事的真实过程,所以我打算一开始用上大家熟悉的旋律引起学生的注意,接下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由情感带动身体语言,为下一步的创编打好基础。
三、学生分析
现在初一的学生对于比较抽象的乐曲理解能力不算太强,但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比较愿意提出问题,通过对女孩救鹤故事的讲述讨论,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材处理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一个真实的故事》,创编情景剧,号召学生要爱护动物,为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让同学们更详细地了解故事的真实过程,我在网上收集了救鹤女孩何秀娟的背景资料和丹顶鹤图。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深受感动。
五、教学手段
本课用精美的丹顶鹤图,优美的音乐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
六、教学方式和模式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教学中,尽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创设“感受 理解 探索 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利用播放录音《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新课。
2、欣赏教学:
1、初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启发学生进入乐曲意境,引导学生发问。
2、提问:同学们养过小动物吗?
3、教师讲述救鹤女孩何秀娟的救鹤的详细过程。
徐秀娟
徐秀娟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满族渔民家庭,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81年8月,刚刚17岁的徐秀娟就跟随父亲徐铁林来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养鹤。养鹤是保护区最累的活。徐秀娟担水、配食、喂鹤、放鹤、清扫鹤舍、诊治护理病鹤,样样干得都十分出色,她单独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到100%。经过驯化的小鹤能听人指挥跳舞、飞翔。国家领导人来保护区视察,曾观看徐秀娟的驯鹤表演,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驯鹤技术也随之闻名中外。
1986年5月,徐秀娟完成了在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两年的学业后,离开了家乡,来到了江苏盐城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工作。这里是丹顶鹤的主要越冬地,有大片的滩涂沼泽地,长满了芦苇、盐蒿,一条自北向南的复堆河天然地把沼泽地和村庄隔开,人迹旱至,是十分理想的丹顶鹤栖息地。在盐城保护区,徐秀娟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并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钻研养鹤技术。在1986年召开的中国第三届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会议上,徐秀娟撰写的论文,受到专家的好评。
1987年9月15日,也就是徐秀娟在盐城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的一天夜晚,她为了寻找一只走失的天鹅而牺牲在复堆河中。徐秀娟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烈士,她将23岁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一生热爱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养鹤事业。
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护鹤天使,江苏盐城和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分别修建了纪念馆。
这首歌是关于1986年,江苏省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徐秀娟为寻找飞失的丹顶鹤溺水身亡的真人真事。
4、讨论:如果你是何秀娟,你会怎样做?
5、师朗诵。
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原来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就再也没有上来。
6、学生朗诵。
1、复听朗诵与歌曲,加深理解,感受情绪。
2、分配角色。角色多由学生自荐。
3、创作音乐情景剧。
4、自主创编
5、指导表情
6、表演
八、预测
初一的学生对音乐情景剧表演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设计的本节课有他们都很熟悉的歌曲,歌曲又很煽情,相信他们很容易进入乐曲的意境,让情绪跟着身体动起来。同时在表演中学生分工明确,模仿富有情趣,使学生有新鲜感,创设音乐课的互动气氛,相信他们会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