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模板(精选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故乡》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第三单元第14课,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本文通过写作者在回故乡接母亲和侄儿北上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童年伙伴闰土的着重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和思想对人性禁锢的批判,突出了作者对封建制度与思想的摒弃。本文通过倒叙的手法对主要人物闰土加以较为立体的形象塑造,并且在人物形象的转变体现了本文的中心主旨。因此我会将对于人物形象转变的原因分析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九年级的学生对于基本词汇的积累已经到达了熟练的程度,对于小说这种文体也不陌生了,但对小说中心主旨的理解仍存在难度,对于小说叙事方式的把握也要有方法上的归纳,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因此我将小说叙事方式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分别设计为授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是将学生从生活中带进文本的过程,因此,在此环节我会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请学生说说在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中,重复出现的元素有什么,互动几轮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关注到:鲁镇。在导入环节就加以互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方便抓住其注意力,引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的小说,谈谈鲁镇在鲁迅小说中的意义,学生应能较为迅速地回答出鲁镇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进展提供了空间。紧接着,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即本文的叙事顺序是怎样的,由此引导学生关注到“插叙”这个手法上来。通过这样的流程,学生能够顺利分析出线索,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回顾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并使用这种方法快速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是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对于学习方法的示范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有效的回顾起少年闰土的内容,同时也对人物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巩固,这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紧接着,我会请学生通读课文,分组分析中年闰土的形象,经过互动和点评,学生会发现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形成了人格上的强烈反差,这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必经过程。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即为什么闰土会发生这样的转变,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会发现“外部原因—动荡的时局,统治阶级的压迫;内部原因—闰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闰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通过这一回合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到本文的中心主旨了。为了进一步突出主旨,我继续提出了如下的拓展问题: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镇在这篇文章中又有怎样的意义?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离开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弃旧社会旧制度的民主科学的路,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地区,在本文中,鲁镇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离开鲁镇再不回来,代表着与封建思想及制度的决裂。至此,我的三维目标均已达到。
(四)小结作业
在这个环节,我会请学生按照板书进一步简述本课内容。并且以人物描写与主旨的关系作为作业,学生可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同时为下一课时人物描写语言的分析做了预习准备。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社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马上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绍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子拉船,表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二〉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三〉音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音像出示,导游解说,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四〉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附: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大纲》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教学设想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学法指导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三、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一)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教师注意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内在美—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讲述之后,进一步追问: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四、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五、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① 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 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③ 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习的方法写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课后延伸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习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快乐的家园”是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开端,学生将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体会数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数数、认数、读数的过程中,要重视实物操作,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1~10的数,初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3.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活动,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我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总是及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三、说学法:
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㈡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四、说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猜一猜
1.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有一位小动物要和我们一块儿学习,你猜它是谁呢?它有:两只长耳朵四条腿;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电脑出示:小白兔)
2.可爱的小白兔给我们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是它向往的快乐的家园。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首先从创设“猜猜看它是什么动物”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活动二:夸夸美丽的家园
1.(指着画面)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家园,生活在这样的'家园里,小白兔一定会感到很快乐。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谁能说出图上哪些东西的个数是“1”。(学生自由说)
3.老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个数是“1”的事物,它们都可以用“1”来表示(电脑出示“1”)。“1”的威力可真大,它可以表示单个的一个萝卜;也可以表示由许多个萝卜组成的一筐萝卜;还可以表示一座高山,一株小草等(电脑同时闪动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座高山、一株小草)。
4.现在请你们看看自己的身体和周围,有哪些事物能用“1”表示呢?(让学生自由说,教师同时举起实物或做手势。)
5.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都说得很好(抓住现场:举起一本书,说这是1本书,再拿来1本书,合起来就是2本书,可以用“2”来表示),谁来说2还能表示什么呢?
6.那3能表示什么呢?4能表示什么呢?(同桌互相说)昨天我们认识了1~10这几个数,请你选1个数和小组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概括,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认数。这个过程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凌乱的认数顺序进行整理,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三)活动三:小小足球场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带小白兔去足球场看看(电脑出示:小小足球场)。
足球场上正在举行一场精彩的比赛,你们发现了吗?每个运动员身上都有一个数,这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2.师小结:对,衣服上的数可以表示号码,也可以表示是第几个运动员。请同学们指着图,自己读一读运动员身上的号码。
3.问:有几个号码?有10个号码就表示有几个运动员?(学生回答)
4.思考: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们要排队,他们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5.实际操作。
现在我们按号码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请10个同学来当运动员(每人手中拿有一个数),请运动员听口令,现在我们按1,2,3,4,…的顺序排队,看谁排得又快又好。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如有同学说他喜欢8号,当他数到8号运动员时,引导他说出:“8号运动员正好排在队伍中的第8个。”同时引导学生说出:“从1号到8号共有8个运动员”。)
6.我们要向这些小朋友学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把自己的身体练得棒棒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小足球场”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地掌握基数和序数。这个过程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判断正误的能力,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活动四:“练一练”
1.好啦,现在我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
今天小聪和我们一块玩“找朋友”的游戏,小聪已经找到1的好朋友是一架飞机,问:“你们能帮其他数找到好朋友吗?”请同学们把好朋友用线连起来。
2.请同学们数一数、画一画。
3.每组图中,把与左边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
4.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现在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任务,有没有信心完成?请你们把教室或家里能用1~10的数字来表示的物体,记在小脑袋里,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听,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注意兼顾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最后设计了一个小调查,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教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及背景
1、教材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
本节课内容——大气的热力状况既是对前面1.2节太阳、地球、月球之间关系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因为天气都是由大气运动来实现的,凡是要分析天气,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所以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等知识对后面学习大气运动起着铺垫作用。但在新课程标准中却省略了这方面的知识补充,在高中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直接讲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舍去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和“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一知识的补充。浓缩的过程中舍弃了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所以每次给学生授课过程中,讲到大气运动这一知识时,学生的理解都很困难。本次课程的教学案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组成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进一步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并着重理解保温作用的机理
(4)了解大气对全球热量平衡的作用
能力目标: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目标:.
(1)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要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臭氧层
(2)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要把握规律,保护地球。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手段.
(1)我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为课堂主体,实现师生互动”形式,以多媒体、板书、画图为辅助手段;
(2)以讲述、提出问题形式引入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3)以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4)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图书馆、报纸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和过程
1.新课导入:首先我引入Flash动画《后羿射日》神话故事,调动学生对本次课的听课兴趣和求知欲。
提出问题:后羿为什么要射掉九个太阳?
通过直观的动画呈现,运用发现教学法第一个步骤——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矛盾。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景之中。
教师总结:回顾前面1.2节学的知识,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单是一个太阳每分钟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太阳表面的温度约达6000K,可是到达地球的却不及太阳辐射总量的22亿分之一,这之间的能量哪去了?
2.讲授新课:我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通过课本图2.2的对比,图1和图2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么强烈?通过学生分四个组讨论,我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相同点是地球、月球都是不发光的球体,其能源都是来源于太阳辐射,不同的`是地球隔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保护着地球。因为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削弱和保温作用,以至于地球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晚上的气温不会太低,减少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进入本次课程内容——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效果:运用发现教学法中的类比发现,诱导学生发现两图中的共性和区别,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学生在观察两幅图都能够很好的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区别,其中第二组学生描述的比较完整。接着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把矛盾抛向学生。
过渡问题:大气层相当于一扇大门,为什么允许大量的太阳能量进,却只有少部分的能量逸出?首先就要了解太阳和地球两者辐射过程中不同的波长特点。进入主题。
(2)本次课程重点我依次分三个层次来授课。主要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①太阳以什么样的形式向地球传递能量,有什么特点?②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发生了哪些一系列的能量变化?③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又发生哪些模式的转变?
①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思考以上三个问题,从中选代表进行总结。通过学生的观察图,分析图,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太阳能量辐射的特点:以多种波长形式辐射,只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教学效果:在下结论时我语音加重并有停顿。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同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总结性的字段。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图表结合,直观对比方法,图表法直观并高效。以分组形式进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并得出结论。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们都感觉到成功的乐趣。如(表1、图4)。
光区波长(λ)范围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百分比
紫外光区<0.4μm紫外线7%
可见光区0.4—0.76μm可见光50%
红外光区>0.76μm红外线43%
太阳能量辐射特点:以多种波长形式辐射,只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大气的削弱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时间上我分配较多。在教法上我采用抽象化直观的方法,运用波浪学说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图5),也是本次课的亮点与创新。波浪的波长大于石头的半径,波浪就越过石头,否则就散射开来。原理同大气中波长不同的紫外、红外、可见光射在大气中CO2 、O3 、水汽、尘埃等成份上散射或是反射等削弱方式。通过身边熟悉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大气削弱原理,学生理解效果也比较好。用列表对比法表示大气削弱作用(表2)。图表对比与总结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图5 波浪学说
削弱方式大气成份波长范围削弱强度
吸收CO2 、O3 、水汽紫外、红外弱
散射微笑尘埃可见(兰、紫)中
反射较大尘埃、云层可见(红、紫)强
表2
③大气的保温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释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这一实验原理时,我采用举例法,如太阳温度相对地球来说比较高,所以太阳是短波辐射,地球是长波辐射,使其简单化。通过指导学生读书,真正理解过渡语中所提出的问题。同时通过几道简单习题进行巩固。
教学效果:根据皮连生认为知识学习过程分为:习得—巩固-转化-迁移和应用,即行为认知主义的R-S理论,学生基本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其中的原理,并能在练习中运用起来。
(3) 运用生活中例子:为什么夏天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为什么农民用人造烟幕在晚秋或寒冬防御霜冻?西北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交通灯中为什么使用红灯停?等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掌握本次课程的实用性。
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心动。运用马斯洛的人文主义,所遵循的方法是创设情景——列举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分析——教师总结,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讨论问题的兴趣也很浓,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4) 全球的热量平衡意义。主要强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削弱和保温的重要作用,要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臭氧层,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要把握规律,保护地球。注重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提高环保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效果:通过介绍全球的热量平衡意义,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来向学生强调一个地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接近生活,学生的参与性很强,列举了生活中很多关于保护环境的实例,一些破坏行为也得到了学生的关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课堂作业
我对本次课做了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图书馆、报纸等),提倡学生多观察、思考、分析,提高他们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鼓励他们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五、小结
本次课主要是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有目的的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主要是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区别;通过图片的展示,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总结;通过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例子“如波浪学说”来解释复杂的原理;用学过的原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的学习热情比较高,基本原理都能够掌握,并能迁移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同时也提高了环保意识。
六、教学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太阳辐射光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吸收作用
二、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2、大气的温室效应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三、全球热量平衡
文档内含有图片、公式、文本框、特殊符号网页页面不显示,请点击免费下载完整WORD文档。
说课稿 篇6
自我介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来自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脚踢球》本次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场地器材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们来对教材进行分析。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为高一年级跨栏跑,主要学习在中速跑过程中跨过3——5个低栏,改进栏间跑节奏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结合快速跑的各种能力练习,发展学生跑的能力,培养节奏感。本堂课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跨栏动作,学生分组练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动作的理解更加深刻,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与模仿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的难度较大,对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及下肢力量要求较高,通过此教材的学习克服学生胆小、害怕的心理。
2、 学情分析:1、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他们喜新、好奇、求趣。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2、该班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强,且勤于思考、善于学习。但部分学生有过栏心理障碍。3、现我国跨栏选手刘翔、史冬鹏等几名优秀运动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学生对跨栏跑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3、 教学内容:本次课是新授课,主要学习跨栏跑的基本技术动作
4、 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及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跨栏跑的锻炼价值,介绍跨栏跑的相关知识及规则的运用。
(2)技能目标:改进跨栏跑摆动腿、起跨腿技术,使85%以上的学生学会跨栏跑技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等坚强意志品质,以及战胜自我、完善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5、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过栏动作的协调配合。
难点:上提前倾异侧臂前伸,维持身体平衡,跨越低栏时能有“跨”的动作。
二、说教法:讨论法、讲解示范法、观察法、评价法
三、说学法:讨论法、尝试法、评价法。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1、准备部分(10分钟)分为课堂常规,跑步热身和徒手操
2、基本部分(30分钟):
(1)跨栏坐练习,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引导、启发学生,教师示范,给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学生认真观察、思考;(3) 行进间(3--5步)从栏侧做摆动腿的攻栏练习; 要求:摆动腿屈膝高抬,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4) 行进间(3--5步)从栏侧做起跨腿的跨越练习;(5) 3--5步从栏侧连续完整练习;(6)栏间距3--5步从体操垫、低、高栏中做完整练习;(7)分层练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自选栏高、栏距、栏数。(8)每组派出两名学生示范,进行评价,给出得分,总分十分。(9)教师参与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竞赛。
3、课的结束(5分钟):
师生一起做放松操,使学生在快乐、优美的乐曲声中进行身心活动,消除紧张的心理,使身心得到放松。收还器材。
五、说场地器材 : 田径场100跑道, 栏架10个、小垫子12个
六、预期效果:练习密度36%——38%,心率120——140/分钟。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
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动物们不怕冷吗?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在进行主题活动《动物,我们的朋友》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以“动物过冬”为切入吕,激发幼儿对动物的探索欲望,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大班幼儿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大班幼儿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过冬方式,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教育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以及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主动探究,从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幼儿已有过冬的经验。
2、和家长一起收集动物过冬的图书、资料。
3、动物过冬的课件。
4、操作卡四张,动物图片若干,自制拼图四份。
二、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电教法、讨论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儿,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快乐中习得经验,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乐于探索的习惯。
三、活动过程
1、以音乐活动引题:小朋友们,冬天到了,天气真冷啊,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暖和暖和身体吧!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旨在营造和谐、愉悦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做运动等方式抵御寒冷,那么动物朋友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2、出示课件,让幼儿自主学习,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问:里面介绍了哪些动物?幼儿回答后点出课件。提问: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幼儿根据课件内容回答并对其相应的过冬方式进行归类。如蚂蚁和蜜蜂一样是通过储存粮食躲藏在洞里过冬的。幼儿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形象,借助多媒体的形、色、景等多种优势,直观形象的帮助了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激发了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从而也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3、幼儿再次通过课件加深对动物过冬方式的理解后,出示操作卡让幼儿说出其对应过冬方式的`动物。正如新《纲要》所指出:“语言教育应该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本环节通过操作卡的出现,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而且加深对动物不同过冬方式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
四、游戏互动:我也来当小动物
1、学一学:教师出示操作卡,幼儿自主创编动作来表现其过冬的方式。
2、幼儿手持动物图片,找到动物过冬方式相似的伙伴后,送他们到过冬的地方。
这样的游戏,不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体现了幼儿合作的精神,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活动延伸
1、益智游戏《拼图》:幼儿自由结伴拼出动物图片后,送其到相应的过冬地方,通过这一环节拓展幼儿思维。
2、在图书角投放动物过冬的图书,供幼儿查阅,提高幼儿教育的阅读能力。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内容编排:“语言和宗教”是本章继“人种和人口”之后的又一基础人文地理知识,从日常交流用的语言和精神领域的宗教信仰两方面介绍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主要语言”部分,讲述了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使用范围较广的语言是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学生应能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这几种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此外,学生应通过“阅读”材料,简要说出语言分布范围的变化和与人口迁移有关。
“世界三大宗教”部分,阐述了三大宗教的源地、起源时间,又给出了典型建筑的图片,学生要根据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区域,并根据不同的宗教特色,进行尊重宗教信仰的教育。
本节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与后面将要学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联系紧密,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
2、说重点、难点、关键:本节重、难点合二为一,即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这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需要。关键是通过读图获取地理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本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查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六大语种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2)查找“世界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
(1)图文对照,完成板书表格的填写。
(2)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图片资料及不同宗教信仰文字资料,展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2)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结合地理课教学实际,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书法与读图指导法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法是读图法和填表对比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判别能力。
教具准备采用投影仪、挂图等,以辅助教学。
三、说程序
1、情感交流,并用英语宣布上课,从而过渡到“语言”相关知识的学习。(约用2分钟)
2、教学过程和方法:师通过板书画表引领学生学习,并展开分组合作方式学习。(约25分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约5分钟)每讲完一个环节后,适时出示相关练习进行情感教育。尤其是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这一环节,将情感教育推到高潮。
4、总结(约2分钟):采取学生整理笔记方式进行总结,并提问本文讲了哪两个方面的知识,师根据生答板书课题--语言和宗教。
5、知识运用:采用问答式进行。(约10分钟)
6、课外作业:搜集宗教风俗的相关材料,同学间相互交流,进行合作。(约1分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三部分:
一部分设计语言方面的表格,二部分设计宗教方面的表格,三部分是通过学生总结,师板书课题--语言和宗教。
这样做使教与学条理清晰,对比明显,有利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整理和记忆。
五、附板书 略
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通信王国探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第一个主题。教材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发现人类智慧,让学生知道随着通信的发展,我们居住的地球变成了小小的村庄,而我选的《文明通信》是这个主题里面的第三个课时,这个课时的教材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学会怎样去做一个文明的通信人。了解我们关于通信的一些法律知识,成为一个保护通信设施的好公民。
二、 说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他们生活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信息采集的方法、能力比较强;对大多通信方式都有过使用经历,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正确使用。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他们有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较强,但往往认识不够深刻或会说不会做、甚至说的比做得好。另外,对法律法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清楚了解,有的有一定的了解,但自控力不足,也不能完全遵守。
三、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遵守通信过程中的公共道德、法律法规,会使用文明的用语;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文明通信,爱通信设施的行为习惯;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使用电话。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使用电话
教学难点:遵守通信过程中的公共道德,法律法规,会使用文明用语,培养学生文明通信,爱通信设施的行为习惯。
四、说设计思路
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体现课程的开放性、生活性。我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同时我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在整节课上我作一个旅游活动贯穿始终(参观浏览通信王国)。在活动中,我以复习闯关进入通信王国,再参观快乐影视厅、礼仪树林、故事馆、、智慧屋,最后国王颁奖来结束课程。
五、 说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各种电话娱乐信息台的使用方式、收费情况,了解人们使用电话时节约费用的各种小窍门。
2、课件
六、 说教学过程
1、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复习旧知导入的办法,但我设计的是让学生看到紧闭的通信王国的大门,激发学生想进去的兴趣,只有回答对了门卫的话才能进。这样既巩固了前一课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让他们对大门内的风景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进入大门后,我们来到了通信王国的“快乐影视厅”这里将为学生放映一个相声《打电话》。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啰唆的电话中懂得打电话要节省时间,精打细算,讲究公德。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啰唆电话,让他们来谈谈体会。体现课程的开放性、生活性
3、 礼仪树林是我本节课的第三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和体验、探究性学法。通过让学生根据我布置的情境,同桌的讨论,表演打电话的过程。然后让全班学生分析、探讨他们为什么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在通信的过程中要讲文明,讲礼貌。然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说说常用的文明用语。并直观的把这些用语挂在我的“礼仪树上”。让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打电话的过程中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指导他们文明的通信。
4、 “礼仪树林”之后,我要带领学生到达“故事馆”。让学生看动画听《一份电话单》的故事。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说为什么有如此的高额话费。然后讨论我们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声讯服务我们能否打呢?这样设计是为了符合品社教学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5、 下一个活动我们来到了“智慧屋”。我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把书本上的三幅图放到课件中,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理由。这几幅图都是他们的同龄人做的事,而且有可能学生也做过这样的事,所以他们很会判断,但是为什么?他们就要思考一下了再说了。这样设计,是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他们有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但往往认识不够深刻或会说不会做、甚至说的比做得好,所以在课堂上提出来,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再一次升华。同时为他们再一次巩固119、120、110、122的用法与注意事项,为他们的文明生活打下基础。
6、 通信王国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皇宫,到皇宫前国王为大家发来短信,是两条关于通信的法律知识。这样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就知道有时并不能因为好玩儿,而做了国家法律不容许的事。了解了法律知识后,国王为整节课表现的学生颁奖。让学生在参与了思考、讨论、回答后不仅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更能得到同伴们的认可,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良好学习,交往氛围,这几是我们品德老师的责任。
7、 最后小结,我并没有安排学生直接离开通信王国,而是说我们的旅游集体活动今天就到这里了,让他们下课后,还可以继续在通信王国浏览。学生更多的通信知识,做了人人尊重的文明通信人
七、 说教学预设
我总的设计的这些程序,我觉得还是很流畅的,但是对于我不熟悉的学生,心中还是很紧张的。主要是我怕我设计的活动,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说在整节课上,学生参与的活动比较多,我担心学生觉得容易而不能深入思考。然后品德是一门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的课程,我设计的活动很贴近生活,但是活动的容量是否适中,也需要我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随机应变。
以上是我教学《文明通信》这一课时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帮助,指出缺点和不中足,以备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成熟起来,谢谢!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 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二、说教法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反复读小说文本,充分地熟悉情节,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长和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三、说学法
《台阶》是一篇语文平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流程
(一)导入:由台阶的图片导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台阶?
2、台阶是不是作者此文描述的主要对象?
(这个步骤,使学生明白全文围绕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展开,为后面的深入探讨做好铺垫)
(三)揣摩妙点
从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揣摩文章的妙处。
1、父亲与三级台阶的关系(由此导出父亲造新台阶的愿望)
2、父亲与九级台阶的关系(由此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造台阶准备的辛苦,体会造好后感觉的不自在,并最终自然引出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四)探究主旨
新台阶造好了,父亲为什么不自在了?
(在学习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劳动是父亲的生命,他用劳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
(五)拓展
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塑造父亲的?
(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探寻,以朗读后品析的方式进行,注意体会敬佩与辛酸两重情感)
说课稿 篇11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匆匆》(黑板正中写下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匆匆》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一组第二课。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结合作者自身生活感受说明日子匆匆易逝,以肺腑之言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自然而恳切的亲切感。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同学来说,一方面他们即将离开小学,这篇课文能让他们倍加珍惜这最后的一个学期;另一方面,他们即将跨入中学大门,这篇课文也更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以及“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伶俐”、“徘徊”“潸潸(Shan)”等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明白珍惜时间,进而珍爱生命。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课文“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的学习重点以及散文优美、典雅的语言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用有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发挥想象力,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通过口语练习和放些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我会这样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小学生活过去了还能再回来吗?那么。是谁带走了我们的往日?是谁让我们就要和小学生活说再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匆匆》。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让学生讲讲对朱自清了解,然后教师简介朱自清(课题下写上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
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2)教师与学生分段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学生读的时候教师适时正音,提醒他们注意节奏,并让学生找出生字词(生字词作副板书,写在黑板左侧),本文的生字词有:
确乎:的确。
涔涔(céncén):形容汗、泪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潸潸(shānshān):形容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伶伶俐俐:聪明灵活。指十分聪明。
罢了:而已。
(3)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细细品读作者的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的来去匆匆。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及读后的感悟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从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3.研读赏析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我这里就按顺序去说,所说到的也就是在师生互动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得出的。第一自然段,你的眼前看见了哪些画面?
教师引导:是啊,月缺月圆,花开花谢都是自然现象,是时间飞逝的痕迹,那么你想想看作者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的心情现在是怎样的?那么我们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作者用心写的这篇散文,我们应该也用心灵去诵读。
第二自然段。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学生想像发言,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重点指导作者对“我的手渐渐空虚”的朗读。精读第三自然段: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老师和同学接力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日子是在怎样的不经意间消逝的?学生自由说,从切身体会到时光匆匆永不停息。抓住“跨、飞、溜”等动词读,读完后想想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们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深入作者入内心深处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无痕迹的日子作者觉醒了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给大家听。把觉醒读出来。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以及内心的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在学生自由说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日子除了“如轻烟”、“如薄雾”还像什么?你能说出更美的句子吗?在这里以读促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进一步结合文中重点句子,边读边品,联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4.拓展延伸
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品读和想象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能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匆匆流
逝的无奈,可以乘胜追击,抛出问题: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分析和品读,你感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会说出“难过、后悔、无奈。”等一系列词语。进而使学生明确,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先生才有了这么多的成就,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你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
并再次朗读课文,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5.课后作业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朗读能力的培养。《课标》对第四学段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三、说教法
1、启发谈话,以情动人。
2、授之以渔,合作学习。
3、交流对话,开放学习。
4、链接生活,震撼心灵。
5、媒体辅助,增色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步骤:
1、情境导课:这里用多媒体放歌曲《我爱我家》,然后,我随着音乐的节奏说出家庭生活中的细节。给学习奠定了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细节,这又为后面的教学铺好了道路。
2、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一开始,我便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体会精彩语言);延伸(谈谈你的感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3、朗读指导: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认为怎样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好,学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后,我接着提醒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然后由学生自由表演读。
4、交流对话,了解内容,在学生前面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说出课文内容,并将用媒体展示。
5、合作探究,品体语言美: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美点大寻踪,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名子并进行分析,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
6、链接生活,接受灵魂的洗礼。
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所以,课到这里,教师又一次的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与作业布置:
1、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与其说是知识教授课,不如说是学习方法的传授课,故在板书设计上首先是学习方法,接着是课文内容的分析,我将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并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本文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归纳。
2、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分三类:
1、口头作业: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书面作业: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新知(对称句的特点及作用)的加强与巩固。
3、实践作业:学了本节课,尊老爱幼不能只停在口头上,因此,我设计了实践作业,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并给自己的亲人洗一脚写出自己的心得。
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极具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对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并能进行有关的仿写(句、段)、句型变换等训练。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
有关朱自清的资料;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想象,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长歌行》这首诗吗?请大家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好,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中哪句诗给你们感触最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呀,“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呀,所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散文《匆匆》吧。”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朱自清)(出示收集到的朱自清的照片),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谁来说说。
2.教师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吧。
2.教师范读,随机教学本课6个生字。
3.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啊。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已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来去匆匆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找到有关文字,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4.是啊,朱自清并没有说时间珍贵,我们要好好爱惜,而是通过写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时间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溜走。将无声无影的时间拟人化了。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5.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再次品味时间的来去匆匆。
6.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五)再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介绍社会背景)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身边的人好吗?
2.教师小黑板出示格言
3.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说课稿】相关文章:
《台阶》说课稿10-27
《雷雨》说课稿11-19
诗歌说课稿11-20
《赵州桥》说课稿11-24
丰碑说课稿11-24
将心比心说课稿11-28
匆匆说课稿11-29
《石榴》说课稿11-29
《春晓》说课稿11-17
《太阳》说课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