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平乐村居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探究过程体验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1.“读、看、听、想、表达”等多种学习方式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赏析”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2.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按照“读准、读好、读懂”的思路,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定向导学。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我通过层层渗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制定目标,我引导他们慢慢完成目标,从而不断渗透我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评。
3、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初读赏析,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
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强化训练
课堂内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2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内容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醉、无赖、卧剥、相媚好"等。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学习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感受词中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感悟词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
理解"醉",入情入境,诵读诗词。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今天要学古诗词,我们先来以诗会友。老师来自汉字、汉朝、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中。这是我的家乡汉中洋县,这里不仅有最美油菜花海,还有万亩梨园。春暖花开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悠悠汉江从我家乡流过,每当看到夕阳晚霞看水天相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汉中的桔园,这个季节漫山遍野金桔飘香。这正是——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草长莺飞二月天,当你看到田野上,一群孩子在欢快地放着风筝,你会想到什么样的诗句?
一、引——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1、对比发现:出示高鼎《村居》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高鼎的村居我们大家都要很熟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村居,不过,它是一首词《清平乐.村居》。观察一下,诗和词,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①、多了一个词牌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它的题目。词牌,即曲调。
②、词分为上下两阕。
③、句子有长有短,字数不一。所以,我们也把词叫做长短句。
一对比,词的三个特点就显而易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描写田园风光的经典词作《清平乐。村居》
2、读题解题。乐在这里读作yuè。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二、读——读通读顺,体会词韵。
1.自读课文。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要求是读得通顺。
2.检查初读:指名读课文。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3、随机正音。
①、适时指导“剥”的读音:“剥”是个多音字,在这读“bao”。
②、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关注注释)
师:词中的“翁媪”是什么意思?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你怎么知道?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读准字音,还能帮我们了解意思。请你来读读这句。(板贴:看注释)
4、反复诵读。
诗词诵读有它特有的韵味和节奏,下面老师来和大家一起读,细细体会一下:
第一种:师生对读,我读你接。
第二种:同学读,老师重叠。
过渡小结:词为歌吟,好的词就是一首好的歌,一唱三叹余味悠长。(板贴:多诵读)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看到了哪些画面呢?
三、品——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交流汇报。预设:乡景图、相媚图、锄豆图、织笼图、卧剥图等
2、抓住画面,细品词意。
预设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①、看: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
生1: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生2:这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清得可以看到溪底的沙石和游动小鱼。
生3:小溪里还开满着美丽荷花,清香四溢,美丽极了。
(清澈小溪边,伴随着小鱼的游动请你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②、听:置身其中,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1:我能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像小溪在弹琴。
生2:我听到小鸟的鸣叫声。
生3:我仿佛听到稻田的阵阵蛙鸣。
(伴随着溪水、鸟鸣和蛙声,请你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③、闻。在这清新的大自然中用力吸气,你闻到了什么?
生1: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2: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伴着这样清香,带着你的美好感受。请你读一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④、播放音乐,小结再读:
一读:荷花飘香,溪水潺潺,蛙声虫鸣,我们就是就是溪边的一棵小草——
二读: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三读:闭上眼睛,想象中茅屋、青草、小溪的美丽,再来读——
师:(板书:景美)仅仅九个字,却把这样一幅田园美景留在心中。我们看到了,我们听到了,我们闻到了。这就是诗词的魅力,这是想象的力量。
预设二: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指导看图:
师:我们继续来打开画卷,由远及近,把目光投向这屋檐下。两个人物来,他们是?
生:这一翁一媪正在举杯同饮。看他们边喝边聊兴致盎然,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板书:酒浓)
②、指导写字:出示“醉”字。在古代的篆书中,“醉”字是这样写的。汉字演变到今天,依然酉字和卒字组成。教师范写,学生联系,规范书写。
酉字稍窄在左边,一个短横藏中间,人字一捺变一点,穿插错让才美观。
师:文中翁媪,为何而醉?(学生发言)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屋外,投向可爱的孩子们。齐读下阕——
预设三:大儿锄豆溪东
①、指名朗读。
②、三个儿子都在做什么?你最喜欢哪个儿子?作者最喜欢哪个儿子?
③、抓住“卧”字,感受小儿无赖之态。
引发想象:这个调皮的孩子会怎样“卧”?什动作,什么神态等。
生1、只见那个孩子仰面朝天躺在草地上,瞧着二郎腿一幅悠闲的摸样。
生2、你看那调皮的小儿子正趴在草地上,两只腿左右晃荡,突然他开心的在草地上打了个滚,该是想到什么趣事了吧?
生3、这个三儿子真是调皮极了,你看躺在草地上,把剥好的莲子轻轻扔上天空,脑袋一伸编稳稳的接在嘴巴里,慢慢咀嚼起来。
④、小结:一个“卧”字,加上丰富的想象,就让这样一个无赖小儿的形象跃然纸上。好的词就是一幅好的画,让我们身临其境。(板书:人和)
四、诵——交流体验,升华情感。
师:这窗外美景,这杯中美酒,这尽享天伦之乐的老夫妻怎能不醉呢?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第一组:
翁:你看,窗外的景色真美呀。
媪:是呀,你看那绿油油的小草,青草的芳香真让人陶醉啊!
翁:我们住在这里,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可这田园风光确是城市不能比拟的啊。
媪:对,这就是传说中世外桃源!这清新的空气,可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呢。
翁:说得好!来,为我们世外桃源般的幸福生活再喝一杯吧!(干杯)
第二组:
翁:老伴呀,你看我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把豆苗里草锄得干干净净。
媪:这都是你手把手教得好呀!
翁:这些年,你也辛苦了。你看们身的衣裳,都是你纺线织布,亲手缝制的。
媪:没什么,为了这个家,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翁:虽然日子不富裕,可是我们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我已经很满足了。
2、情感升华:
师:这就叫——相媚好。听着他们聊天的话语,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看着这对幸福恩爱的白发夫妻,我要送给他们八个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这就是贫寒当中蕴含着最美的真情!(板书:情真)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
世外桃源,一家团圆,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安静闲适…… (画房子)
师:这美景、这酒,这人,这情怎能不令人陶醉呢?好词就如同一壶好酒,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再来读!
3、熟读成诵。
一个“醉”字,醉了画中的老夫妻,醉了词人辛弃疾,也醉了无数的吟诵者。千百年来,人们都想我们为何而醉?
也许,我们陶醉于那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背——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也许,我们陶醉与老夫妻白首相伴的幸福生活,背——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也许,我怕们陶醉于一家团圆,父慈子孝的天伦之乐。背——大儿锄豆溪东,中二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五、拓---了解背景,阅读延伸。
1、介绍诗人。
师:然而南宋时期世界并不太平,金人入侵中原战火连天。辛弃疾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 21岁参加抗金义军,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课件出示)
在这段驰骋沙场的艰苦的岁月里,多少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面对国破家忘,他也曾经忧郁万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面对强敌,他也曾经立下这样的誓言——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师:可是,这样一位满怀爱国之志的词中将军,中年却屡遭谗劾,被贬江西上饶一带,一住就20年。这时的他,身上没有战甲,腰间没有利剑,手中没有兵权,但心中却念念不忘的是他满目创痍的国家。无奈的他只能这样写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对比“醉”字。
①、出示
一醉:“醉里吴音相媚好。”
二醉:“醉里挑灯看剑。”
此时,他又为何而醉?
②、感受:
这一醉,醉在世外桃园的美景;那一醉却是内心愁苦,借酒消愁。
这一醉,醉在吴音相媚好的柔情;那一醉只能重温当年的豪迈,叹息现实的悲凉的壮志难酬。
这一醉,醉在安居乐业的安适生活;那一醉却是夜深人静,思潮汹涌时不灭的信念。
师:这样一个爱国词人,他盼望的就是,天下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都能有这样一座房子,他盼望的就是——(看板书)。北伐梦碎,这一切只能在梦中了,留下这曲安居乐业之梦,天下清平之乐。
(清平乐唱词)
3、课外推荐。
一起读辛词,了解他的作品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相信他的词句,他的爱国精神,他的安居乐业之梦,就像村居中的那条小溪,流淌在茅屋青草间,沉醉在我们的每个心中,流淌在永远永远——下课。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 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 了解宋词,读好题目。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简介宋词,让学生获得有关词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并指导读好题目,为后面的朗读打好基础。
二、 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响亮。
2、 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 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 “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 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 强化训练。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课外拓展。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让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进而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的日积月累中,已经对词有了初步的接触,但对词的特征并不十分清楚,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对词牌名、词题、上片、下片等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今后的古诗文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城区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想像丰富,多数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读、想、说、议等方式充分理解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一)、导入课题:
1、竞背诗词,引入课题。
2、读题,解题,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了解词人辛弃疾。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初读课文,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其他学生听读,然后评价。
3、看着屏幕齐读。
4、师指导朗读,读出节奏来
5、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间隔,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再次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就越有味。所以,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首词。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小组交流。
4、师生对话,全班围绕重点词句交流,并指导朗读。
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五口人生活画面。在你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用书上哪个词说?
2、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感悟作者情感。
3、跟着音乐齐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升华感情
1、课文读到这,这首词都能记住了吧?试着背背。
2、课后练笔:改写这首词。
五、说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95%以上的学生能借助画面与注释,通过多种手段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80%的学生能够背诵课文。
2、了解了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通过古诗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难点: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介绍古代文学,引入课题
想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神圣感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清平乐·村居》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在理解醉和喜的基础之上,在词体会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情感。
四、配乐朗读,感悟词意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态的描绘,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默写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
难点: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法上,我主要运用对话法和情景创设法。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我会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寓教于乐,通过情景创设,不仅能让学生如亲临般体会诗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等。
(二)学法
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大多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习古诗,首先要多吟诵,再根据诗词与吟诵去理解诗意。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合作交流法和诵读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且多次的诵读,从而初步理解诗意。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下面我分别说一下我的教学安排:
1.引导发现导入新课
出示今天的新课,接着通过诗与词的对比观察发现“词”的特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媪”、“亡”和“剥”的.读音。在听录音,进一步校准字音。在讲解字音的同时讲解字词的意思。再全班读,指出缺乏感情后教师范读。再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凭借注释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先同桌间相互交流,说出已知和未知,再进行全班交流,了解整首词的意思。之后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3.细读课文慢慢品读
这首词中有描写景物也有描写一家人的形态的句子。我将这首词所处的环境、翁媪对话和两个儿子劳作、小儿剥莲蓬这几个画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采用读想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通过朗读感悟这农家生活的幸福与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动作等描写体会童年快乐时光展开教学过程。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并且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正达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4.补充总结深化理解
在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之后,我出示了作者简介,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引入作者简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引导他们去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小说原作,拓展文学视野,增加文化积淀。
补充辛弃疾生平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明白作者写作这首词表达了对这么一种无忧无虑、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5.辅助背诵减轻负担
接着,让学生进行背诵。先是根据PPT的画面提示进行背诵,再是离开画面进行背诵。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
6.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溪 草
翁媪 相媚好
大儿 锄豆
中儿 织鸡笼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教学进程】
一、课前热身,感受乡村美景
1.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上一两句?
大家会背很多诗,可古人不像咱们这样背诗,古人是吟诗(强调“吟”)谁来吟一吟?
2.声音放慢、摇头晃脑还不算是真正的吟,必须用心去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明晰词的形式特点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
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e”,并齐读)
“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村居
4.师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这样的曲子给你怎样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三、初读感知,疏通部分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指名学生朗读。
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主学习。
7.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四、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生齐读。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
师努力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吗?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小”“草”“媪”(课件让这三个字闪烁),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词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笼蓬)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五、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
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3.品人物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面。
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品小儿
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
为什么?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
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
品“卧”。“卧”是什么样的姿态?
“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谁来读读这句?
品大儿和中儿
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心灵手巧
品翁媪
师讲解: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老小,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课件突出“相媚好”)。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的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的说着话儿,拉着家常,这就是——相媚好。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样?(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清平乐!
六、拓展延伸,品悟作者心境
1.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
2.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读一读: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报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
3.辛弃疾为什么会向往着一家五口静谧美好的生活呢?
4.让我们再次记住这首清平乐。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相关文章:
清平乐·村居05-14
清平乐.村居作文03-27
清平乐村居改写05-24
改写《清平乐·村居》05-26
清平乐,村居作文02-21
清平乐.村居作文12-24
清平乐村居作文12-09
清平乐.村居的作文01-02
清平乐·村居作文01-26
清平乐 · 村居作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