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1
说教材
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说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课件演示:《武则天》的影视剧照
师:“影视剧里的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所熟悉的武则天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
4、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由此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通过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有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见贤思齐: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匪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述: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呢?
三、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教师小结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则天统治时期,仍然继续唐太宗的政策,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五、课后探究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对武则天的学习与探究相对不多,无法满足学生对武则天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课后布置一道探究题给学生。
出示图片:无字碑。武则天留了一块无字碑给后人,她认为她的千秋功过应由后人评说,你怎么看?
六、板书设计
女皇武则天
1、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原因:
(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贞观之治
1、原因: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4)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2
一、分析教材,确定重点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期描述,各主题前后相承、紧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从政治上看:
呈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元朝,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经济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它又下启明清,将繁盛传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才呈现衰败之势。从民族关系上看:元朝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历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国封建历史杰出帝王之一。总之,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
本课有三个子目。首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
和统一后的情景。同时辅以“写写”“想想”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笔、图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举措和影响,并辅以“读读”“看看”“说说”等指示性语言加强知识的掌握和观察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后,教材简要展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从知识层面讲,本课涉及解王朝兴衰更替、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民族发展、历史人物等重大内容的过程,有一定的深难度。从过程和方法层面讲,本课是一个感知历史现象到归纳历史知识,从归纳历史知识到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
3.教学重点的确定
综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难很大。因此,我结合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并在对比同单元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确立了紧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学习主线,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心。同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以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学情,确定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正确分析学生情况,是学案设计的基础,是新课程理念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但七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在归纳、分析、判断、评述等逻辑性较强的问题上,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我确立了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基石,推广到明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和原则为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课的落脚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时,本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呈阶梯状的学习进程以突破难点。
三、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制定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说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史实,记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时间。列举忽必烈的治国措施。说出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意义的辩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通过忽必烈历史功过的评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形成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四、围绕目标,设计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1.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案导学为核心,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探索新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主学习也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
合作学习(交流分享、讲解评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树造乐于交流分享心得的品质。
同时,学生在探讨分享中易于激荡思维,拓展视野,从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教学方式——组织、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教师的角色以组织、指导学生为主。
(1)教师的组织方式:施以各种方式提醒学生,以维护课堂的纪律;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语言简洁、具体、明确,具可操作性;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富有激情,并对优秀小组加分,以激发学习热情。
(2)教师的指导方式:通过读书指导法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归纳分析法帮组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启发式提问、谈话法开启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评析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学案为师生的教与学搭建起了互动的桥梁,营造了成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