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说课稿 推荐度:
- 初中语文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县教育局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全县推行了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启了青龙教育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心声》(板书:课题、作者)。《心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反映教育问题的小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12课《心声》。 这是课改后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但它却传达着一个信号:教师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文中作者通过一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课教学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作者黄蓓佳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文中主人公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交流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与价值观:在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2、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
首先,以“心声”为切入点,并以此为线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其次,采用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读文中人物的“心声”;然后,采用讨论探究法,走出文本,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倾诉自己的心声。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学习问题和学习方法。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学习实
际,在教学中我通过情景导学,揭示主题;自主探究,个体建构;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互动展示,评研深化;反馈达标 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阶段:
(一) 情景导学 揭示主题
(由背景音乐《心声》导入。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你是否有许多话要说呢?其实每个人都有心里话,也都有将心里话表述出来的欲望,而且也往往能够找到倾诉的对象。可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非常渴望将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来,他的老师却迟迟不肯给他机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他,去听一听他的“心声”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探究 个体建构
小试牛刀:
1、作者档案:介绍你所了解的黄蓓佳。
黄蓓佳,当代女作家,生于1955年,江苏如皋人,1973年中学毕业,后发表处女作《补考》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在江苏省外事部门工作1985年调江苏省作协任专职作家,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写小说,也写散文著有长篇小说《夜夜狂欢》,中篇小说《唱给妈妈的歌》,短篇小说《在水边》等
2、擒住拦路虎:
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展示生字掌握情况。(扫清字词障碍)
3、整体感知,倾听心声。
(1)初读课文,学生圈点勾画让自己触动及有疑惑的地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哪位同学能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讲一下?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场景: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 回家路上 → 次日放学 →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①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②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③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④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4)本文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李京京),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
合作交流阶段:
(三)小组讨论 合作提升
1、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她的心声是什么?
提示:沉郁、倔强、认真、善良自强、满怀真诚。
李京京: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
李京京心声: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心理变化:满意高兴→慌乱紧张→感动懊悔。
评价:她与许多好教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一节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教师一样有着代代相袭的缺点,搞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生,忽视一般学生。不过,她果断处事,勇于改正错误,仍不失为一名好教师。
3、你是否喜欢小说中的程老师及她的做法?为什么?
程老师:肯定: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否定:也存在不足。
(四)互动展示 评研深化
巩固达标阶段
(五)反馈达标拓展延伸
镜头回放
1、你从文中那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被这篇文章感动了?
学生自由找语句并作品析。
2、那么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自己的影子呢?
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某个片断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其中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遭遇挫折时的沮丧,有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有类似李京京遭遇的往事……
下水弄潮
1、字词。
2、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3、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心声”的含义: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勇攀高峰
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2、你是否有过像李京京一样被人遭拒绝的经历?你当时的心情怎样?又是怎样面对的?请写出你自己的心声。
3、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当前的教育实际,你认为现在的教育(课堂)存在怎样的弊端?
附:板书设计
开端 想读课文被拒绝 平等相待
发展 练读课文忆亲友 渴望 温暖亲情
高潮 指出错误被嘲笑 纯真友情
结局 深情朗诵感师生 尊重理解
同学们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今天李京京给
我门人生启示,他让我们看到青春的美丽,他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就
让我们再次向生活敞开自己的心声吧!
结束语:
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启了青龙教育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使师生真正获得了解放,教师不在主宰课堂唱独角戏,学生也不再被动接受当听众。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不但改变了教师,而且还改变了学生。
总之,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寻求改进和完善。但我坚信在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生是灵动的,我们的课堂是精彩的,我们的教师是阳光的,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一定会成在青龙教育史上留下最辉煌的一页。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二篇课文。《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教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说教材
《散步》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化主题为“亲情友爱”,围绕这情和爱本单元一共编选了5篇文章,其中《散步》最具代表性。文章记叙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时,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之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晓畅素雅的语言文字和温馨美丽的生活场景给人以享受,极具审美价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美文!
(一)教学这篇文章我准备用一课时进行,重点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品味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增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虽然现在学生生活在亲情的氛围里,被爱包围着,但他们对爱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生的真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他们感悟和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真挚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说教法
1、我采取朗读教学法、品读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教学千法读为本”,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又一基本理念,让学生真情投入地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三代人之间真挚的情与爱。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学生们边听歌边欣赏自己带来的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同时教师深情朗诵:我爱我的家,我爱爸爸和妈妈,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基于以下思考:孩子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以此作为情感的.联结点,学生会倍感亲切,同时加以最能撞击心灵的音乐渲染,孩子们很容易就融入爱的氛围,激起学习本文的热情。】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探究新知
1、我一共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朗读。
(一)是捕捉直觉,想像画面,读出感受。谈一下预习时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二)是透过文字,深入思考,读出理解。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品味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看看你能透过文字,对这个中年人,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子读懂些什么?找出体现亲情的句子。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抓住“责任…‘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并将自己内化的东西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给他们读书时进行圈点批注的方法,为他们一生爱读书、会读书奠定基础。】
2、品味语言,学习借鉴
这篇叙事散文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美”,美在它的思想内涵、景物描写、细节刻画、对称句式的运用……让我们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所以学习这篇散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们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1、浓浓的亲情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说说你家中的亲情故事。
2、心灵的倾诉
亲情是身心疲倦时听到的亲切问候,
亲情是烦恼失落时看到的关爱眼神,
亲情是轻松愉快时发出的会心微笑,
亲情是误会分歧中产生的真诚理解。
亲情是天各一方的缕缕牵挂,
亲情是朝夕相处的心有灵犀……
3、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
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
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该环节设计,开阔了视野,升华了主题,还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要用爱来营造家园,用责任来回报社会!】
五、说作业布置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本课的难点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3.提问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1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问:
1.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1.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2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赏读静夜!(20分钟)
在这个教学环节用以下问题,提问、探究并质疑。让同学们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领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1.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虚写的景物?
2.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3.第一诗节实写,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4.齐读第二诗节,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5.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6.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7.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8.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分析!再次领悟文章,全班交流发言。
总结:
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这叫联想。
6.再次指导朗读朗读
1.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
2.有感情背诵全诗
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与迁移(5分钟)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钢笔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一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8.总结:(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5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作者江口涣是20世纪日本知名的小说家、评论家。他采用纪实的描写手法,通过二个特定的场景去写高贵、典雅、温驯的鹤群振翅高空展示的美姿和搏击仓鹰而凸现的精神。
文章托物而言志,尽管所托之言,所抒之情是含蓄而深沉的,对鹤群进行的描写也是纯客观的,但却无处不流露出作者理性的思想和激越的情感。作者借助鹤这个载体,构架文章的材料,从而折射和体现人的某种精神。
动物世界这一单元,既让学生见识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活,又让学生通过解读动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来解读人类;透过动物世界看到人的世界。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2)领会本文细致传神的描写;
(3)学会观察、欣赏、描述,并进行对比阅读。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整体感知,深入感受。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为:
(1)重点:体会鹤群的形象和理解鹤群的精神;
(2)难点:理解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
二、说教法
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作品原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感悟作者;并采讨论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准备以自学讨论法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写作训练作为****口,具体操作步骤为:
一看:教学之初就让学生观看一段群鹤飞翔的动画;
二写:要求学生对这一场景进行描写;
三比:通过与原文描写进行比较,体会进行场面描写要注意从哪些
方面着手;
四议:鹤群开始时的惊慌与文章所要表现的鹤群的精神有无矛之处;
五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思维首先,由“鹤舞白沙,我心飞翔”这句广告词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然后播放一段鹤群翔空的动画,要求学生仔细欣赏全过程,准备用十分钟时间写作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场面描写(多媒体展示鹤群翔空的动画)(说明:这个环节设计不直接入题,而是先观看动画,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自读
1、根据所看动画,写一段场面描写。
2、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解释,然后全班同学齐读1-9段。伫立()绮丽()湮没()剽悍()盘旋()轻盈()翱翔()
3、选读2-4篇习作,学生思考比较
A:比较二者在语言和句式运用上哪一个更准确,更生动,更形象;
B:静静思量作者的文章与同学的习作,按他们各自的内容在自己头脑中勾勒画面,比较其完整,和谐的优劣之处;
C:经过比较辩析,思考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才能使场面更加形象生动。(说明:比较阅读是一教高的阅读层次,在这一关键环节中,教师应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让学生达到自学的效果。这三个问题从具体内容到整体感知再到深入认识,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分析,体会鹤群的形象。)
(三)讨论
1、对课文第二部分教学,我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设置如下问题作为讨论要点:
A、从鹤群搏击苍鹰和救护同类这一情节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B、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因车祸而倒在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一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C、鹤鹰之战开始后,鹤群的情形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为什么?(说明:这三个问题是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的,绝大部分同学能准确回答问题A,问题B是由表及里,由鹤转入对人的思考,托物言志,引导学生对人类社会的某些行为进行思考。问题C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辨析,
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理解课文的难点。)
2、得出结论,各项结论均右学生讨论得出,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视作正确答案。
(四)反馈
文章最能打动你心灵的是哪些内容,谈谈你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作业,同学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外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板书设计
鹤群翔空:场面描写(生动形象)鹤→人
1、细致深入观察,形象:优美、高贵
2、动静结合描述,精神:团结精神、友爱精神
3、句式多变表达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好,下面我对所教的这节课进行一个简要介绍。
一、说教材
《于园》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短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于园》是一篇介绍我国园林建筑的一篇说明文,本文按照空间方位的说明顺序从先到后地从“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三个方面说明了“于园”奇在“磊石”的特征。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形象,说明顺序清晰合理,不失为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本领、历程与方法、情绪态度和代价观”的三维学习目的,我将本课的学习目简直定为:1、能纯熟地朗读课文,并能明白全文的寄义;2、相识于园的独特之处;3、掌握按空间方位为阐明次序的写作方法;4、领会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者技能的高明。
二、说教法
1、接纳多媒体技能,使教学形象化,使用多媒体,直接出现园林修建的美,在给学生带来视觉打击的同时,引发了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2、提问法和点拨法相联合,在题目中渐渐引导学生,能使其渐渐深入明白文章,又通过点拨,让学生睁开遐想,拓展其思绪。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所贯彻的引导思想是把“学习的自动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详细的作法是在疏通文意时由学生借助流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聚独立完成,然后以学习相助小组为单元举行组内展示、交换,对句子寄义的明白,为了节流时间,我让他们一人一句举行解释。这也便是平常所说的“自主探究”“合和作交换”相联合,在办理课文后边四个明白性题目时,我又让他们互助完成,在整个教学运动中,只要学生能办理的我绝对不代庖,不克不及的我构造各组之间的同砚举行互帮相助,让他们相互资助、配合完成,我只赶到了一个构造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
历程为了完成学习目的,整个教学运动我按一个关键睁开。
1、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知内容。在此关键中学生要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通过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再举行小组内展示交换,造就学生的语感和表达本领。
2、以小组互助的方法讨论以下三个题目:于园的特点;从哪几方面先容了磊石;除磊石外,还先容了哪一处风景。通过完成这三个题目,学生会渐渐深入明白文章。
3、感知本文的阐明次序。
4、咀嚼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用语正确、生动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于园的特性,很值得学生去推测咀嚼。
5、感觉我国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武艺的高明,造就学生的民族自大心和自大感。
以上我从课本、教法、学法、教学历程四个方面临这节课举行了阐明,我的说课至此竣事,谢谢评委老师。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7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读完本文后最深的感受是四个字:景美、情闲。
景美,那人清丽淡雅的月夜,是通过比喻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丰富的笔法描绘的。
"情闲",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过着流放的罪人生活。难得的是,苏轼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寄托了一份难得的闲情,这份闲情,固然有悲凉、失意,也有洒脱、旷达!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内容;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理解大意。
2.品写景句,学习写法。
3.理解"闲人",体会"闲情".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写景句,学习写法。
2.难点:理解"闲人",体会"闲情".
【说教法】
主要运用朗读教学法、启发对话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情境,赏、读有机结合,突破重点。通过知人论世,紧扣文本,以读促悟,突破难点。
【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知人论世学经典法(解读文本的方法)。
【说程序】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改进自己已有认识与,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
1.生字正音。
2.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质疑。
3.搜集背景、作者资料。
(设计意图:遵循课标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也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阶段:
(一)导入:利用音、画、语言创设"月夜"之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初读:感知文章内容,以读促学。通过多种形式读的`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教学千法读为本".多重形式的初读训练中,熟悉了文章的内容,为译读做准备。)
(三)译读:师生共译;译读结合;梳理文意。
(设计意图:译、读结合,重视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为和字词积累,也实现以读促思。)
(四)赏读
1.赏月景:第一步:情境赏读;第二步:赏读结合。
(设计意图:赏、读有机结合,突破教学重点。)
2.悟闲情:第一步:知人论事,紧扣文本探闲情;第二步:以读促悟,结合自己对"闲人"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读时不同的轻重、高低、急缓处理,表现不同的情感。实现以读促悟。)
拓展迁移阶段:
1.说——假如此刻,东坡大师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将对他说什么?
2.背——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
学生在文章内容提示下,背诵全文。
3.读——实现课内探究向课外探究的延升。
推荐阅读:王水照的《苏轼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说教学效果】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了内容、品味了语言、体悟了情感。
因受到年龄、阅历局限,难点"闲人"的理解难免肤浅、片面。但学生带着思考、困惑走出课堂的同时,也带着"一文三读"、知人论世学经典等解读文本的方法,带着被激发的阅读探究的兴趣,在教师推荐的课后阅读中进行新一轮的自主探究。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8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宣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是学生学习、感悟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 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的。
教学流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1、 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说说看后的感觉或者让你想起了些什么?
2、 简介安塞腰鼓
3、 简介作家刘成章及其作品
二、 初涉文本,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研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
四人小组分工朗读,右上角的学生担任组长,边读边寻找文章的美点。读完后在组内用“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美在——”的句式叙述出来,再推选同学准备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比如,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来学习,一切以学生为主。
三、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 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如将文中的排比句改写成内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味。
2、 指导学生采取
"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字、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体会作者对语言的锤炼。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一定的点评。
四、 拓展延伸,内化语言
1、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读背背
2、 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试着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
五、 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 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2、 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努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开展研究性阅读,以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践新课标的理念。
1、 突显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扶助,尽量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说,大都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欣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能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朗读课文,学生感情不到位时,可以鼓励说:“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读出来,肯定能更好,不信,你再试试!”当需要学生齐读时,又可以鼓励:“老师始终相信,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其神奇的魅力。”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成功而快乐,为他们的困惑而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有了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9
一、说教材: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谈生命》一课,是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篇运用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柔美,文笔生动。文章在开篇时就引出是话题,接下来形容“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进程。末了直抒胸臆,升华哲理。文章展现出了生命由生长到强大再到衰弱的历程和其它生物一样经历这个过程,以及生活中的苦痛与幸福终生相伴的配合规则,表达了生命不断搏斗的意志和豪迈乐观的精力。
二、说学生:
初三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太深刻。但已经具备了肯定的阅读、明白、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文后,不仅只是对散文的欣赏本领,更能得到对人生的新的感悟。
三、说目标:
凭借语文《新课程标准》,联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现实,制定了以下讲授目的:
1.知识目的:
(1)理解掌握“云翳、f岩”等词语;领会文中比喻、重复等修辞手法的奇妙运用。
(2)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造就准确、流畅、有情感朗读课文的本领。
2.本领目的: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要领,品读文章精致洗练的语言。引发他们的.联
想和想象,感觉文中鲜活生动的形象,推测文中蕴涵的生命哲理。
3.情绪目的:通过学习课文引导门生对生命征象和纪律举行思索,感觉和鉴戒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说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五、说教法、学法
遵循“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原则,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采用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
诵读指导法
设疑研究法
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句子引导学生鉴赏评述,并能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中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法:
自主学习
解决字词、作者,结构层次等浅层问题。
合作交流
运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体味语言,感受形象,激发想象,学习深层问题。
探究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朗读,感受散文的特点,培养创新思维,深化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畅谈对生命的种种现象的感受。(一是从导入新课,二是从了解学生对生命的感知水平)
(2)预习检测
一是关于作者冰心;二是字词在学生展示后,相互指正。
(3)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范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选三名学生范读课文,
全体学生放声读课文
听、读后让学生谈点自己的体会,评一下朗读的效果,确定应使用的语调。
(4)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分析、理解以下问题:
①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②思考: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为什么又把生命比作“一棵小树”?暗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5)细读课文探究感悟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的、富有创新的思维。细读课文,运用圈点
勾画的方法依据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赏析品味语言。
我最喜欢的一个词语: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最能激发我想象的一组画面: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精美的、富有哲理的词句,深入领悟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6)想象联想拓展延伸
句子仿写根据“一江春水”表现生命曲折、丰富多彩的形式或“一棵小树”表现生
命过程的形式仿写:“生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生命像一杯咖啡......;生命像一支蜡烛......;生命像一张白纸......
(7)层次作业
末了齐读冰心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他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历程,洒遍了捐躯的血雨。”结束本课。
七、说板书
板书计划重要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绪,庞大内容简朴化;抽象头脑详细化;把感性了解理性化,使门生容易担当和明白,帮助学生进步阐发、归纳、感悟的本领。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猫》的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1.《猫》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本单元选入了五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
第一课时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字词教学和对前两只小猫故事的解读,本节课重点剖析第三只小猫带给我们的心灵震颤,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美和作者细腻的描绘、朴素的文采。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心理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①用心体会第三只小猫带给我的心灵震颤。
②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细节刻画的手法。
③养成严于律己,公正待人接物的品行。
3.教情、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生活非常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这也符合新课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为此我采用朗读感悟法、情景设置法,小组组内合作、组间讨论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课上主要开展好课本剧表演和课堂法庭两个活动,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二、说预习
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必备前提,是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途径,是四模块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课改实践证明缺少了预习环节的课堂注定是低效的。只有进行有效预习才能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当堂达标。结合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预习题目,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给学生。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第三只小猫的故事排练成课本剧。
2.把三只小猫的故事对比,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含义。
为保证预习的成效,我安排20分钟的自习课让学生开展预习,目的是培养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依据学生预习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环节和重难点。
三、说课堂
(一)激情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网络流行的虐猫视频和大街上的流浪猫图片,带动学生入情入境。问,在第三只小猫身上有没有挨打的经历?哪小组能展示下你们排练的课本剧?
(二)课本剧表演
通过课本剧表演,真实再现文本内容。
(三)课堂法庭
表演完毕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临时组建课堂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我”“妻”“张婶”“刘嫂”等角色,其余学生组成评审团,针对小猫的死开展法庭举证,找寻小猫死亡的真正原因。活动的开展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我的良心受伤了?”的含义。这里,我还要引导学生抓住“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等重点语句,细细品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为达到最佳课堂效果,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五段,“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了伤……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更是心灵忏悔。在同学们入情之后,请大家小组内自由讨论,谈谈课文告诉我们了什么?
学生能很容易能得出以下观点:
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也可能有的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出作者是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这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读,但我也会把我的观点和学生一起分享: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动物、植物都有他生存的权利,人类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比自己弱小的生命,和谐是我们这个星球生存的永久主题。
四、当堂达标
此环节是以学习目标为中心、落实“堂堂清”要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外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我设计以下题目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3分钟内检查,2分钟修改。
1.综合能力检测第一题,完成字词考察。
2.文中的三只小猫,你最喜欢那一只,简单说明理由。
3.为第三只小猫写篇悼词,不少于50字。
在这三个题目中,1题90%的同学能达标。2题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3题其实是文本内容的向外拓展,也是表达能力的检测。当我们的学生写出这样的句子:当我举起沉重的木棒砸向你的时候,你没有辩解、没有反抗,便喵呜一声逃到屋瓦上去了。当我知道了真正的凶手时,你却惨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你或许是饿了,或许是冻了,还有可能是委屈和对我们家的恋恋不舍。你受了冤枉却没有辩解也无法辩解,最终死去。我认为是自己把你害死的,这个过失永远无法补救,对不起,小猫,一路走好!
当我们的学生写出这些句子时,我们能说我们的课堂没有成功吗?
【语文说课稿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说课稿05-03
初中语文说课稿01-29
初中语文《海燕》说课稿03-11
初中语文说课稿(15篇)02-27
初中语文说课稿15篇02-24
初中语文说课稿14篇03-03
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通用12篇)12-14
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6篇02-17
初中语文说课稿集锦15篇03-02
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模板集锦9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