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坐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菱形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一节是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四边形性质探索”第三节第一课时。
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延续和深入,同时它也为本章后面几节课的学习和探索做了铺垫。
所以,虽然本节内容所占章节不多,但是在整章中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 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 经历“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得到菱形的性质。
设计理念:基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动手能力差,不喜欢枯燥的文字说教,喜欢有声有色的教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论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中使知识点得以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量和学习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体现出教师、学生、课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的,为他们后面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三、 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我校的条件、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
1、教法: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和讲练结合法。以课件为载体,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代劳,以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我将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这一手段来辅助教学。课前,我将利用“超级画板”制作精巧、灵活的课件,并在课堂上适时的播放
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直观完美的体现。
设计理念:
(1)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向新的知识体系过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
(2)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水平有限,有必要采用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载体。
(3)适度科学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可以使教学效果更理想。
2、学法:
(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的指导、提示启发下,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养成勤动手,勤钻研的`习惯。 通过自主探究、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 激发兴趣 得出定义
在此,首先我将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教具—衣帽架,发现不管衣帽架如何伸缩变化,其四根木条围成的四边形总是平行四边形,直观的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然后,我又让学生任取一个平行四边形量得其四条边的长度,交流所得数据,发现所有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
从而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得出菱形的定义,即四条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回顾了上节课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又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开展做了情景创设。实物教具的应用,生动形象的使知识得以体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感性认识。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盘古的大神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界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脉络非常清楚,分四个部分把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开辟天地,化生万物的过程描写了出来。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讲了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第二部分是三至五自然段,讲的是盘古醒来后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第三部分是六到七自然段,讲的是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生出世界万物。第四部分是总结全文。
全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要求分析与说明:
〔1〕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神话无穷的魅力,认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献身精神、创造精神。
说教学方法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展开讨论,自主学习。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情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它会对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自主地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盘古是力大无比的?他顶天踏地几千万年,他累吗?他怎么累法?他心里在想什么?他临死前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等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思维创造活动中来。
2,
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
如通过对冉冉和慢慢,上升和下沉轻和重,清和浊这一组近义词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天地的不同。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的神力。抓住一万八千年、极高、极厚、极长、长柱子体会盘古的神力,他的坚强意志,超大力量。
3,
在朗读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练习朗读。
《新课标》中也提出中年级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视觉和声音上的冲击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这样一个巍峨,无私,乐观的形象,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有了情感的体验,学生就能将这样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
说教学过程:
一开始,先复习导入。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教师提问:是谁开天辟地?他为什么要开天辟地。进而引出第一课时学习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复习朗读。然后提出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又是怎样化生万物的。过渡到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在教学课文26自然段时,我先出示: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
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逢,一丝微光透了进来。抓住大鸡蛋等词语指导朗读,让体会盘古的神力。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再次指导朗读,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的神力。通过指导学生找反义词的方法,让学生来朗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体会天和地的不同之处。
课件出示: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抓住一万八千年、极高、极厚、极长、长柱子
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盘古的神力,他的坚强意志,超大力量。第二部分学完的时候,我又指名让学生说说,盘古是个怎样的神?让学生概括出盘古的超凡神力,意志坚定。
在教学课文7---8自然段时,出示: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来体会盘古的微笑。在此基础上出示: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指导朗读。抓住优美的词语反复朗读体会,感受这些事物的美好。抓住就连进一步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然后让学生总结盘古是个无私奉献的神。
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练笔:盘古,我想对你说:最后,教师概括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开天辟地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盘古的大神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界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脉络非常清楚,分四个部分把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开辟天地,化生万物的过程描写了出来。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讲了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第二部分是三至五自然段,讲的是盘古醒来后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第三部分是六到七自然段,讲的是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生出世界万物。第四部分是总结全文。
全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要求分析与说明:
〔1〕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神话无穷的魅力,认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献身精神、创造精神。
说教学方法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展开讨论,自主学习。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情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它会对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自主地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盘古是力大无比的?他顶天踏地几千万年,他累吗?他怎么累法?他心里在想什么?他临死前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等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思维创造活动中来。
2,
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
如通过对冉冉和慢慢,上升和下沉轻和重,清和浊这一组近义词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天地的不同。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的神力。抓住一万八千年、极高、极厚、极长、长柱子体会盘古的神力,他的坚强意志,超大力量。
3,
在朗读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练习朗读。
《新课标》中也提出中年级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视觉和声音上的冲击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这样一个巍峨,无私,乐观的形象,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有了情感的体验,学生就能将这样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
说教学过程:
一开始,先复习导入。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教师提问:是谁开天辟地?他为什么要开天辟地。进而引出第一课时学习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复习朗读。然后提出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又是怎样化生万物的。过渡到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在教学课文26自然段时,我先出示: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
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逢,一丝微光透了进来。抓住大鸡蛋等词语指导朗读,让体会盘古的神力。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再次指导朗读,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的神力。通过指导学生找反义词的方法,让学生来朗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体会天和地的不同之处。
课件出示: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抓住一万八千年、极高、极厚、极长、长柱子
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盘古的神力,他的坚强意志,超大力量。第二部分学完的时候,我又指名让学生说说,盘古是个怎样的神?让学生概括出盘古的超凡神力,意志坚定。
在教学课文7---8自然段时,出示: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来体会盘古的微笑。在此基础上出示: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指导朗读。抓住优美的词语反复朗读体会,感受这些事物的美好。抓住就连进一步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然后让学生总结盘古是个无私奉献的神。
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练笔:盘古,我想对你说:最后,教师概括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
说课稿 篇3
一、说幼儿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了解幼儿的真实发展状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因此,我首先分析一下我班幼儿的发展情况。
本班的舞蹈艺术教育较为突出,在开展《各行各业》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没有放过每个利于幼儿表现的好机会,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式,特别是音乐舞蹈,他们非常的投入,自由的创造、大胆的想象,如:他们会创编出一段有趣的歌词或舞蹈:《小司机》、《快乐的小厨师》、《卖报歌》、等,让人捧腹大笑。虽然有一定的表现力,但是我发现我班的幼儿缺乏合作意识,在表演当中以自己为中心,而且情感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谈话当中就能看出部分幼儿还不懂得怎样去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从其他的生活活动当中看出幼儿在面对问题克服困难方面比较欠缺。针对我班幼儿的这些情况,我该如何充分挖掘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下面让我来分析一下我的教学内容。
二、活动内容的生成与依据
许多时候我们热切去关注的事,孩子们恰恰无所谓,而他们所关注的事情往往又出乎我们的意料。在围绕5月15号的助残日进行谈话时,我们一起讨论“聋哑人会做什么?请你帮他们找一种合适的工作”就在这时有位幼儿很激动的告诉我“千手观音”,于是它便成了我们共同的话题,孩子们进行了对“千手观音”资料的大搜索。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舞蹈,它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门怎样去帮助别人,怎样与同伴合作,怎样克服困难,勇敢的面对困难,不怕可苦不怕累的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一个非常美的舞蹈,它独特的造型、金光闪闪的服饰,五彩缤纷的灯光等都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们。纲要中提出:尽可能运用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节日、环境)进行教学,本着《纲要》的精神,我遵循孩子们的兴趣,依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初步将此内容分为四个步骤进行。首先是资料的大搜索,接着是“我发现了什么”多么有挑战性的问题呀,孩子们从图片、vcd中仔细的观察找出服饰、头饰、手镯等还在区角中自发制作手镯和项链。其次,我们欣赏了乐曲,他们的想象另我出乎意料,最后是舞蹈欣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舞蹈中最为突出的亮点——造型美作为欣赏的主要方面,主要在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及想象创造力。
三、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新纲要》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因此,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的想象为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具体目标为:
1愿意用自己的动作形象、语言来表达对舞蹈造型美的感受,提高欣赏舞蹈的兴趣。2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创造力,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3教育幼儿尊重并热心帮助残疾人群。目标(1)的制定,将幼儿对舞蹈造型美的感受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为生成下一个艺术活动积累经验。目标(2)、(3)的制定是基于我班幼儿近阶段的能力、情感的发展区,我来因势利导,将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于生活中。
四、说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1、幼儿知识经验的准备: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利用家长的资源为幼儿上网查询有关的图片、书籍,了解有关知识,欣赏乐曲,目的是激发幼儿表现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的准备:首先我对幼儿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细致的分析,目的在于客观了解幼儿的实际现状,其次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舞蹈中最吸引幼儿的部分,并就如何突破重难点提出有效的指导方法,目的在于优化内容。最后,我还精心准备了vcd,网上下载的图片、牙签或火柴、丝巾方便教师与幼儿操作、欣赏、表演,大胆的表现。
3、环境创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及时的在美工区中提供包装绳、塑料花、叶子、皱纹纸等让幼儿制作项链、手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在活动室周围张贴幼儿欣赏乐曲后绘制的情节画及幼儿收集的有关舞蹈图片,目的在于延伸活动的快乐,增强幼儿表现的欲望。
五、教学的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积极的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舞蹈造型的美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难点是感受舞蹈表演中的造型的动感美,并用语言、动作表达。
六、说教法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法:情景感染法、提问法、整体教学法
1、情景感染法:感情是舞蹈的灵魂,同时也是幼儿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的体现.老师以语言、体态语、情绪引导幼儿观察大屏幕图片,感受故事的氛围,体验情绪,由境入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人。增强幼儿欣赏舞蹈的兴趣和表现欲望。
2、欣赏法是舞蹈欣赏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我在活动中结合多媒体运用法,先引导幼儿整首欣赏,其目的是保持作品的完整性,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赏结合定格观看法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舞蹈作品的造型美,更直观的启发幼儿对造型美的想象,有效的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对舞蹈中演员的敬仰之情及表现的欲望,有效的突破重难点。
3、采用启发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的想象。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用语言或动作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七、说学法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对想象力的启迪,欣赏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中班幼儿注意力时间短,爱动、爱表现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学法:
1、观察发现法是
幼儿积极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引导幼儿大胆的想象,充分去挖掘蕴涵在图片vcd中的知识点,发现新的线索,这些线索能把活动引向深入,让幼儿现有的经验与新的经验实现完美的结合,帮助幼儿突破活动难点。
2、讨论谈话法:我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进行讨论、谈话,孩子们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看法,体现了《纲要》中“创设宽松自由、积极互动的语言交往环境,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目的在于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激发幼儿与同伴、老师之间的互动,利于幼儿大胆的想象,利于教师更深一步的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适时的调整计划及个别指导,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
3、操作法:在幼儿原有的欣赏基础上,引导幼儿自己创编队形并用牙签、火柴排出来,充分体现了《纲要》“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促使幼儿的动手、创造、思维、审美能力得到了升华,经过了与材料的相互地接触,他们又再一次学到了知识,获得了编排造型的经验,体验成功及交流的。
4、表演体验法: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表演的方法,通过表演
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有实际体验,获得愉快感,轻松感与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兴趣盎然,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获得多样性的认识,也充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重视幼儿合作、表达与交流能力,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表现自己,具有自信心;”的精神。
这些方法能使幼儿得到不同的心理满足,体现了新《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便于实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八、活动过程的组织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并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的组织形式,主要表现:
(一)、由境生情,讲述《千手观音》的传说,引起幼儿欣赏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纲要》的精神,将幼儿的情感放在首位,以幼儿的感受为活动的切入点。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幼儿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千手观音的图象,结合优美的故事情节,幼儿鸦雀无声,认真的倾听传说,一下子孩子们被我带入千手观音的遐想中,就如看见了千手观音善良的行为。就这样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及积极的兴趣,让幼儿获得了最感性的知识,为下一步的欣赏想象和表现做好铺垫。
(二)、以小组的形式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交流“千手观音变成什么”
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让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
这个环节里,我将下载的造型图片张贴在活动室的周围,接着启发幼儿展开想象,以小组的形式让幼儿互相交流探讨造型的形状像什么,引导幼儿发现造型的特点,掌握知识点:造型整齐、对称的规律,为下一步欣赏vcd画面中舞蹈的造型奠定基础。
(三)、欣赏舞蹈,引导幼儿发现画面的造型美。
1、完整欣赏
舞蹈的肢体动态是兴奋的语言,对幼儿有极大的感染力。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这个问题:“看看舞蹈中什么地方美”来完整的欣赏舞蹈,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看完舞蹈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舞蹈中什么地方美”,教师发散性的问题引领幼儿从音乐、服饰、灯光、造型中发现美,为下一个环节的开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片段欣赏
“你喜欢舞蹈中的哪个造型,它有什么特点,像什么”这个问题,是幼儿审美能力的升华,。因此,我组织幼儿进行片段欣赏,启发幼儿将表演中的造型与图片的造型进行比较,启发孩子们用动和静来表达造型美,激励幼儿大胆的用语言来描述,用动作来表现,并掌握知识点:兰花指,目的在于引导幼儿从手形的不断变化来感受造型的动感美。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
最后我引出问题:“请你用好听的词来夸他们”,并借此问题出示排练时的图片,首先引导幼儿回忆舞蹈的演员的背景,说说这群聋哑人是怎样感受音乐,完成这么美的舞蹈。目的在于激起孩子们的心中强烈的敬仰之情,感受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明白团结合作的力量大的道理。整个环节体现了《纲要》中:“根据幼儿的需要因材施教,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一精神。
(四)、操作创编造型。在舞蹈欣赏的活动中我采用操作法,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可操作性的材料(牙签、火柴),支持、引发
幼儿与材料互动,创编出自己喜欢的造型,不仅让幼儿体验发现创造的乐趣,而且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目的在于让幼儿自主学习,体验自由创造的乐趣,获得平面思维的经验,体现引导幼儿从平面向空间发展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并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适时的个别指导,为下一个环节的开展作好准备。
(五)、尝试表演,体验合作的乐趣。
1、《纲要》中指出: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意内容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我设计让幼儿打扮自己,并按丝巾的颜色分组扮演千手观音。孩子们你帮我打蝴蝶结,我帮你系丝巾,互相帮助不亦乐乎,在排练造型中并不断完善自己与同伴间的合作。
2、激发兴趣需要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在结束阶段要把孩子们的兴趣引向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感上,从而把兴趣延伸到新的艺术活动的需求和期待。在最后的结束部分,我让幼儿听音乐完整的表演,并面向大镜子,欣赏自己与同伴合作的造型美,获得成功感。
(六)、活动延伸。
幼儿的兴趣未尽,为了引领幼儿的学习、艺术表现向更广阔的天空发展,我利用区角活动,引导幼儿继续探讨其他的造型,并将自己的想法画下来,为新的艺术活动生成奠定基础。
整个活动过程,老师在不断转换角色,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和表现,使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和成功体验。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我们初三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山水游记),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本单元的主题为“学会读书”,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是要学生学会分析独立思考。教学本文,除让学生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背诵默写,更要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欣赏祖国山河之美,学会如何有层次的写景方法,学会描写景物。
2、教材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优美,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读中体会语言美、景物美,体会作者的意旨。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教学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分组教学法,点拨法。多媒体直观形象,印象深刻;分组教学是此次课改的教学模式,加上本课较短,理解难度不是很大,适宜合作探究,要适当指导探究方式方法;对难点问题教师适度点拨。
学法: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高。组长要指导组员如何看课文才能很好的很快的探究出较正确的结果来(哪些问题粗读,哪些问题细品;什么问题适宜看篇首,什么问题适宜读主体);展示交流、点评提高注意方法的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鉴于本文属山水小品,类似于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郦道元的《三峡》,因此,我运用多媒体展示“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然后导入: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用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走进富春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掌握文章的结构框架及内容安排。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各组组员在组长的指导下独立思考,然后形成共识,以初步解决知识目标3。
(三)再度课文,重点研讨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走近文本。各小组组织组员读第二段文字,进一步理解作者如何多层次多角度写景的,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3的要求。通过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感悟,让学生明白: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使作者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洗涤,境界变得高尚;感觉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情趣得以表现,从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至于对作者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探讨主要是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本文最大的语言特点:句式整齐,富有变化或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甚至两个句子赏析,一是感知语言的整齐美,二是感知语言的参差错落之美。
(五)达标检测
把本节学习的内容通过题目的形式呈现出来,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教学意图基本实现,但在小组探讨问题的方法指导上还不够;点化关键知识点时强调不很到位,少数同学还较模糊;教师调控课堂能力略显欠缺,气氛不热烈,个别学生没进入学习状态。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托盘服务》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餐服务》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职业高中旅游专业必修本项目三任务一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餐前物品准备,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操作技能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餐厅物品准备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餐台布置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餐台布置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技能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轻托知识,是以后餐台布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中级技能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托盘的种类、用途和规格
理解轻托的要领
2、能力目标:掌握轻托的操作规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领悟到轻托在中级技能考试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通过中级技能考试的信心。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轻托的操作程序和要领。
2、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轻托的要领,才能理解和掌握轻托的操作程序的规范
3、教学难点:学生不肯练习
4、难点的依据:就练习托盘较枯燥;学生不肯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中餐服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技能操作难的问题。
考虑到专业技能要求,我主要采取演示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物品的展示和教师直接示范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对操作的兴趣。
2、分组练习法:
针对学生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互相监督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没有笨学生只有懒学生”,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我体验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搬运零碎餐具的场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在零碎物品多的情况下会借助什么东西来搬运。二是这些餐具如果直接用手一个个拿的话会多花时间和不卫生。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确知道托盘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3、教师示范:(5分钟)
教师先进行理盘、装盘、起托、行走和卸盘的示范,并讲解训练要求。
4、学生练习:(20分钟)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仿学习和练习。
(2)小组中1人进行理盘、装盘、起托、行走和卸盘练习,1人协助,其他人参照技能考评标准进行评议和纠错,以此训练方式轮流练习。
(3)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情况进行巡回检查和辅导。
(4)为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可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分段和全程的操作竞赛。
5、学生示范:(5分钟)
每小组中抽2人进行示范,在学生示范的同时教师指出不足并进行讲解。
6、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7、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说板书:
任务一、轻托
一、轻托的要领
二、轻托操作规范
(一)理盘
(二)装盘
(三)起托
(四)行走
(五)卸盘
8、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落后的学生完全掌握操作要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自身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所改变。例如:在学生首次托盘的时候不是让学生直接托酒瓶,而是让学生先在托盘里装满水。这样又不会让学生因为摔碎酒瓶而感到害怕,还可以更好的练习学生的平衡能力。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进行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教师也能很好的掌握每位学生的练习情况。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中级技能考的要求和学生的专业知识,采用自我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反思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练习中去,力求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 教材作用及地位
《物质的变化》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物质运动与变化的主要内容。教材从物质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出以,主要阐述了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及规律。整个结构安排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和构建主义教育论的认知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此外,本节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以前学过的简单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深化和拓展,启下是为以后学习酸碱中和反就等一些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好铺垫,同是也为深入学习高中、大学中的完整、系统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目标不是一维线性的,而是多维的,这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认知目标
2、 技能目标
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强化学生的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图文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情感目标
通过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好学的精神
体验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究的思想及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对……的学习,树立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后的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意识,树立科学就在生边的科学态度
三、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节课主要通过物质变化去讨论自然界的变化,重点是要学生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由于初中生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对于通过硫酸铜晶体变化寻找物质变化证据,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分析硫酸铜晶体的各种变化。
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已经具有物质变化这种思想,但由于抽象思维不够,感性认识占方导地位,学生很难自已去总结物质变化是有规律,此时教师要在课堂上加以点拨,使学生树立这各思想。而且此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思路较开阔,空易在课堂上提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点,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五、 教法及学法的选择
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又与教学内容的特点相结合,该用启发则用启发,该用探究则用探究。而且现代课堂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由知识中心-教学方法转变,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读科学-探知科学,独学-协作学习转变。本节课中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及规律可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进行启发,所以本节课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层层设疑,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穿插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说学法指导。根据教法的设计,我们采取相适应的学法,主要安排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训练,讨论交流训练,和科学探究的训练,以及人的协调观念的树立和美好情感态度的.养成等方面。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六、 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小树长成大树、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火柴燃烧的多媒体动画。
问:从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
总结答案,引出物质的变化这个概念。
问:如果万物是静止的,那世界会是怎样?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多媒体动画能引起同学的兴趣,且通过“如果万物是静止的,那世界会是怎样?”这一逆向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同学对物质变化的影响,还可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二)、引导启发,提炼知识
展示:一组物理变化和一组化学变化的图片
问: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化学变化是因为分中的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
问:图片这些物质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图片,会回答说,这些物质分别发生了颜色变化、形态变化、形状变化、产生了气体、产生了沉淀等,从而得出物质变化的现象及证据。
设计意图:这种通过多媒体途径和学生的自主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和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展开思考,以利于他们获取正确的知识,从而落实本节课的重点。
(三)、动手参与,强化思维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硫酸铜晶体、酒精灯、试管等实验设备。
学生动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并记录相关的现象。
教师在此时要强调安全操作,并对错误的操作给予指正。
完成实验后,学生思考讨论,硫酸铜晶体具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参与,可引起他们的兴趣,加深对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的掌握,从而突破难点。
(四)、反馈巩固,知识迁移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身边哪些发生了物质变化及其证据。
教师补充,光合作用产生气体、电灯发光发热等一些生命变化和能量变化。
问:怎样检验Pro?
经过讨论,学生完成课本中蛋清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并观察现象,从而让学生明白,利用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可以鉴定出一种物质。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过程,通过这样逐步深入的四个环节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最后,让学生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安排作业。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使学生从“分香蕉”的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小棒20根、投影仪、课件等。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两点1、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2、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点,但有不全面,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除法算式的意义、读法等,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来说出新课的内容,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啊,它们正在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物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有了生活经验,既喜欢,又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3)、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独立分——自己轻轻说——全班交流
2、认识新朋友
(1)、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
12÷2=6(根),12、2、6分别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
(2)、那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你能说说它各部分的含义吗?
下面的几种平均份又怎么列除法算式?请你写在本子上。
(3)、观察这几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这几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小老师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游戏:闯关
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烦恼,他们非常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你们愿意去吗?
1、看图列式(课件)。
2、说一说,分一分。(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
[设计意图]:创设了“闯关”这个游戏,让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应用。说一说、分一分这题是看算式让孩子分图,是个逆向思维,有一定的难度,激起孩子的挑战欲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的联系。
(四)、课堂总结: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机动)2、排座位:马上就要召开校运动会了,准备邀请18位二年级的家长来观看,校长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给我们班去完成,你认为座位怎么排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分香蕉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12 ÷ 2 = 6(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2 ÷ 3 = 4(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 12 = 1(根)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习。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1、 赏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 点拨法。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3、 教学互带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五、说学法:
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疑、质疑,然后进行知识竞赛,识记词句。
2、默读——范读——赏读——换角色朗读——诵读——背诵,整体感知语言。
3、合作探究文中的“讽谏艺术”,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六、说教学设想
预设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实现教学目标①②。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①②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课时:编演点评课本剧,复习巩固本课文言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从中国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切入,引发学生讨论“忠言是否必逆耳”,可由第四单元15课〈触龙说赵太后〉引出本文课题。
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设想中大致思路已说明,不再重复,在这里我想重点说明“分析人物,拓展延深”这一环节,突出两个问题:
1、 如何评价邹忌或齐威王?(目标: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自古以来,向君王提意见是件很危险的事,被称为“触龙颜、批龙鳞”,弄不好龙颜大怒,会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被楚王放逐的屈原,被纣王挖了心的比干,被吴王夫差赐予自杀的伍子胥等等,那么,对于本文中2300多年前的两个历史人物,我们怎么看待?(邹忌敢谏善谏;齐王勇于纳谏)
谏难,纳谏尤难。有敢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从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谈起,这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可谓大智大勇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威王善听的耳朵,而是碰到一个暴君,责之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
2、如何做到“忠言顺耳”?(目标:实践中运用)
文章告诉我们,忠言也可以顺耳,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主要用类比设喻的方法。)在同学们的人际交往中,也许因说了逆耳忠言而闹出了一些尴尬的事,假如让你重新说这些话,你又该如何讲呢?
若有时间,可引入类似故事:
故事一:威王上台几年,内忧外患不断,威王一筹莫展,只好把政权交给大臣去管,自己借酒浇愁,听听音乐,且特喜欢听琴。邹忌于是抱着琴去见威王,说要给他演奏,威王很高兴。邹忌摆好琴而不弹,却大谈琴理,从伏羲氏作琴谈起,直讲到周文王、周武王,海阔天空,吹得玄乎又玄。威王听得不耐烦,邹忌于是说,大王瞧我抱着琴空谈琴理而不弹奏,便有点不高兴,齐国人看着大王拥有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没有弹过一回,因此很不高兴呢。齐王醒悟,于是任用邹忌为相,治理国家,齐国逐步强大起来。
故事二: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将一些重大机密泄露出去,使得许多国家计划不能实施,于是有个叫堂奚公大臣对他说: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器,但没有底,连水也不能装;而一个值不了几文钱的不漏的瓦罐,却可以用来装酒。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机密,就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这样,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韩昭侯接受了意见。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教学流程。同时既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又便于思考记忆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讽谏 齐威王
王之蔽甚矣
妻私 设 宫妇左右私
妾畏 朝廷之臣畏
客有求 喻 四境之内有求
九、说作业布置:
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说课稿 篇9
我今天说课的课型是语文活动课,活动内容《寻找家乡的名人——地方人物研究活动》。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以及说教学反馈五部分。
一、 说教材
本课题是现行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的第四个语文实践活动项目。
1、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好语文就要重视实践的功能,而实践,就是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素材。学生学好了语文,也才能更好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我设计了本次语文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再回到课堂。新大纲也提出来:“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生动活泼开展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
2、德育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本次活动的德育教育目标,具有隐性教育价值。
除了写作这个显形的教育价值,我想,在本次活动中,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已不只是口号的问题,因为学生采访的对象都是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别贡献的人,因此,素材是立体的,教育是深刻的。
3、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关键点
知识结构:
初三年学生已经了解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特别是人物的描写方法,在这基础上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人物般到作文上来,具有特殊的意义。
重点:
(1)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及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确定采访对象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一种能力,而组织采访,撰写人物报告即是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
(2)提高综合应用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并能使文章真实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筛选后的信息应能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能写出复杂的记叙文。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不论是课内的讨论报告会,还是课外的采访活动,我都把《课程标准》提出的“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作为重点来抓。
难点:
学生大语文观的转变、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的基本理念的确立是本课题的难点。
我带了三年的学生,现在还有部分认为书本是他唯一的教材,小学那倒背如流的范文至今还记忆犹新,他们认为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多看作文选,所以我还要继续转化这些学生的错误观念。
关键点:
本次活动关键的一点就是迈出采访的第一步,如果没有采访,也就没有本次活动的下文。当然,要保证这一点,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预见性,全面估计学生主观上的思想束缚点和客观上行动将会遇到的困难。教师在这方面加强了,将会弥补农村学生综合能力的不足,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时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学生自选出来的采访对象也最具感染力。因此,我在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这主要用于第一课时的采访前的准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时候要确定采访的对象、时间、地点以及各自的分工。因此,课堂上马上激起A、B、C各层次同学的兴趣。学生也真正感觉,语文课就在我们的周围,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对话法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撰写出人物研究报告后,师生召开人物研究报告会,主要采用人物平等对话法,针对不同学生多次引导启发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这个对话不但有师生对话,而且有生生对话。真正体现了课堂的民主。
3、使用多媒体教学
为给学生有个更直观的感受,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在作品及人物肖像上,配以爱国主义音乐,有利于广大同学在屏幕上直接看到人物,有自己的独特的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同时在音乐的作用下,激发爱国热情。
三、说学法
农村学生的有利之处在于有较为广阔深厚的邻里关系,这是本次活动的优势,但社交能力和其他语文综合能力却需要教师较多的鼓励和安排。
1、实践法
最早提出“教育基于行动”的是西方教育家杜威,主动到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就能解决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的问题。学生应该掌握这种方法,而且要接受这种理念。
2、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不仅仅在课堂上应合作探讨,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也要求学生要有合作探究精神,一方面群体采访要分工合作,各显其能,一方面又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然后进行挖掘探究大人物的思想品质。如A层次和C层次同学可以一起创作。
3、交流法
在报告会上,学生应善于在对话中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把他内心独到的'感受表达出来。新课程最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四、 说程序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同一小学毕业的同学坐在一起,以方便课堂上同村讨论。
一、 )导入(5′)
家乡里也有名人,人们经常在茶余饭后、笑谈之间,为他立传,我们称他为名人。
二、 )名人搜索(15′)
1、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2、学生发言,教师归纳、补充(课件)
优秀工作者:张校长(学生注:刚荣升为校长,实为名人)
海内外学子:朱金华(美)、一中学子
先进企业家:陈清水、陈青山
革命前辈:陈城志、陈公亮、陈光面
爱国华侨:陈六选
三、 )寻访准备(20′)
1、 鼓励的话:未来的记者
2、 访前准备:(课件)
确定对象;约定时间和地点:提前;分工:泡茶、提问、记录、录音、照相;器材:录音机、照相机;克服可能遇到的困难:自己、家庭
3、 讨论组讨论,完成寻访准备:
师注意了解、关心与帮助
4、 生介绍准备情况
生透露情况(目的:方法介绍)
师鼓励还未准备好者
作业:(1′)
1、 记者行动 2、撰写人物研究报告(不同记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撰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1、课外进行采访活动、撰写人物报告;2、教师选出优秀人物报告;3、召开“家乡名人研究报告会”,课堂桌椅围成圈,教师和名记者居中
活动过程:
一、 )榜上有名(5′)
公布写得好的同学的名单(数量多,以资鼓励),缓和会场气氛
二、 )介绍作品及作品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出名人的思想品质,同时激发观众提问。(课件:作品、音乐、人物特写)
作品一:访陈光面(18′)师逐步引出以下问题,作者可能会这样回答。
1、采访他,和其他同学比起来你有没有哪些优势?
2、能不能谈谈你的采访过程?
3、你是怎样想到要采访他的?他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为革命奋斗了一辈子,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共产党员。具有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
2、 有哪些事迹令你感动?
5、解放前这样,解放后他是不是仍为国家、为人民着想呢?
解放前,他为革命出生入死,解放后,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仍然为周围的百姓服务着。村中有什么大小事,有什么红白事,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踪影。
6、除了在文中你对他所写的这些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想向大家补充的?
其实,他的事迹还不只这些,而且他将来还会做许多为人所知和不为人知的有益的事来。现在,他的老伴久卧在床,他一方面要照料老伴,一方面还要继续处理一些村里的事。
7、他的事迹,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说课稿】相关文章:
《白鹅》说课稿03-22
《阳光》说课稿03-22
《称赞》说课稿03-22
《坐井观天》说课稿03-28
《比尾巴》说课稿03-27
《排列》说课稿03-26
掌声说课稿03-25
翠鸟说课稿03-26
《画》说课稿03-26
《师说》说课稿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