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1-12-30 09:31: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说课稿九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认识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

  2.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通过调查发现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学生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学难点:能辨认不同材料的餐具,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不锈钢碗和勺子、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纸盒子

  教师准备:不同材料的餐具、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准备好的餐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不同材料的餐具》板书

  二、观察餐具特点

  1.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知道呢?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对四种材料的餐具进行观察,提示学生可用手敲,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方法。

  2.学生小组边观察边进行讨论

  3.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是什么?这些餐具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用科学用语,并总结、讲解。

  5.拿出活动手册,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填写活动手册。

  三、做游戏巩固练习

  1.“神秘的盒子”游戏。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点,教师回答“是”或“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

  2.根据之前总结的四种材料的特点,说一说用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四、交流和总结

  提问:四种材料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

  五、作业

  1.回家可以和父母继续做“神秘的盒子”的游戏巩固练习。

  2.可以在家里在找一些别的物品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六、板书设计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特点

  不锈钢碗反光光滑、坚硬

  陶瓷碗光滑、坚硬

  塑料碗光滑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活动,是学生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在此课之前是关于食物的营养和变质以及储存食物的方法的探究,这节课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也是对食物单元前面6课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到食品包装,但色彩亮丽、美观精致的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却经常被学生所忽视。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对食物包装的观察研究,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学会比较辨别食品优劣,延伸拓展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掌握有关信息。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有效抵制伪劣食品,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二、说学情

  学生缺少有关食物变质的原因和储存方法有关方法的学习,但学生却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生活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但是对于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学生们往往不会去刻意关注,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被忽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种类的食品出现在学生面前,食品包装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食物包装袋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对自己吃的食物有感性的认识,并能有意识地关注周围的世界,学会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能想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学会挑选安全食品。

  三、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对人体有害。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食品安全,提高选择食品的能力,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研究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教学难点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步养成重视食品安全的健康生活理念。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

  五、说教学过程

  在导入环节设计采用了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学生的视线中消失的策略,即用黑色的袋子将学生熟悉的食品——袋装牛奶包起来,让学生猜是什么食品?学生失去了包装上的信息,从食物的形状、软硬、轻重等方面很难准确猜测是什么食物,从而产生疑惑,对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产生兴趣,这样就自然进入了第一个活动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顺着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先分组,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观察观察自己带来的食品袋,同时把自己的发现用关键字记录下来。比一比看看哪组观察最仔细,最认真.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汇报时要求其他学生找到汇报信息的位置,看看自己搜集的信息与别人的哪里不一样,可以进行补充.这样既培养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素养,又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食品的保质期并进行研究,我提出:“从健康的角度考虑,你在购买食品时最关心其中的什么信息?”问题的缩小了范围,将包装上无关饮食健康的信息排除,将学生思维引向购买时要选择新鲜不变质的食物,保证身体的健康。这样学生认识到保质期的价值,就能很快集中到对保质期的研究。接着我给每组提供五种材料,让学生分小组在表上记录它们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存条件。由于这些信息在包装上的位置并不固定,较难查找,在填表前要求有明确的分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研究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上。接着观察比较: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什么问题?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鲜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再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最后讨论:如果是同一种食品,我们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这个部分,让孩子们展开充分的辩论,引导孩子们明白厂家为了延长保质期,通常会放入一些防腐剂之类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保质期较短的食物,通常不含食品添加剂,如果是短期内能食用完的,一般考虑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让孩子们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有益健康的食品。调查食品配料,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第三个活动对配料的研究呢?我设计了吃饼干的环节,作为一种对学生研究发现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品尝过程中体验到饼干的香、甜、酥、滑与里面的配料有关。通过吃饼干猜测配料,再了解它们的作用。这个环节需要用多媒体帮助,在学生猜到相应的配料时,点击出现配料的介绍,认识这些配料同时进一步了解一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

  总结延伸:总结阶段通过思考“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会怎样去购买食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再次的整理,意识到消费也需要科学的观念,会用科学改善生活,提高饮食质量。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经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我的饮食情景,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我该吃什么、该怎样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一样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我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供给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构成和坚持。为了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简便、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我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资料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能够让学生将自我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能够按照自我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能够是学生自我带的,也能够由教师为学生供给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经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包含的主要营养,帮忙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明白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资料能够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我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包含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我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包含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资料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景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本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我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贴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经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经过阅读使学生明白粮食类包含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包含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包含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坚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包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经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当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经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构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经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关心和注意自我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我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齐,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齐,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我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能够给学生供给更大的发挥空间,能够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齐,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鸡蛋、鸭蛋能够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能够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经过今日的讨论交流,教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教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必须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必须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自学教材中不一样种类的食物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谁能说说经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明白些什么?

  生:经过阅读和讨论,我们明白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包含丰富的淀粉,它能够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鱼、肉、蛋、奶、豆类包含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种油类食物包含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坚持体温。

  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包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坚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经过汇报,我明白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有了必须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经过讨论,我们明白,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一样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经过学习我们明白,每种食物分别包含不一样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构成偏食的习惯。我们明白,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经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类主要营养成分;通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食物的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因此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四、教学重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以游戏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各类营养成分,并能通过实验加以鉴别。

  六、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 动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七、教具学具准备

  脂肪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棉签、水。

  学生准备:白纸、肥肉、花生。

  淀粉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滴管、试管、碘酒。

  学生准备:熟蛋白、米饭、淀粉。

  蛋白质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镊子、酒精灯。

  学生准备:鸡蛋白、瘦肉。

  八、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一个好的开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达到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的目的。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蹲萝卜》",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累,那老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但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用时5分钟)

  师讲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里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头发、指甲、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构成人体细胞、促进生长的基本材料。(板书七类主要营养成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可能有的学生回答的还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总结或指出。反而,为他们刚才精彩的回答"奖励"他们一些丰富的食物。"同学们刚才总结的都非常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出示几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想对于这些食物他们还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们回答的时候,我会着重抓住"营养"二字进行教学。

  二、指导实验,深入了解(实验共用时30分钟)

  实验1、检验"蛋白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吗?我们又该怎样鉴别它们呢?请各小组讨论并制定检验蛋白质的方案。"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各位同学用镊子夹起一块瘦肉或鸡蛋白,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闻闻有什么气味?(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4) 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实验2、检验脂肪

  师:"刚才呀,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但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营养成分都不同,那你们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营养成分呢?"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 师指导:" 请同学将花生米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 (可能有的学生认不清这是水还是油?所以我会让学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我们把花生米放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与水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3、检验淀粉

  师:"同学们非常的棒,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检验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两种营养,那么下面请你们再试着去检验食物中含有淀粉的营养成分,好吗?"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将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所以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3)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发现,馒头、米饭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蓝黑色。而鸡蛋遇到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让学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实验的目的。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倡导实验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改的理念。理解营养成份的名称并牢固掌握实验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让学生先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要求他们说清楚方案设计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释,形成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启发引导法,实验观察法,交流讨论法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始终处于引导地位,

  三。提问巩固,加深理解(用时5分钟)

  师提问:1、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营养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九。说教学板书

  营养成分 检验方法

  蛋白质 ---- 燃烧

  淀粉 ---- 滴碘酒

  糖类

  脂肪 ---- 挤压

  维生素

  矿物质

  纤维素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析和处理

  1、教材简析: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教材分为三部分:(一)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二)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三)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这三部分对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进行的。

  2、教学目标:

  科学学概念:

  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对人体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但有时也可能有害。

  过程与方法:

  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深的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选择食物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学难点:

  探究怎样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5、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在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二、说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都出现在了学生面前。食品包装袋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不会关注包装袋上信息。让我高兴的是本校四年级的学生有较好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对科学课的热情程度还是相当高的。所以,我觉得这堂课组织起来应该比较容易。

  三、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1、说教法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我除了采用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作适当的点拨,还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

  2、说学法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主题,学生们依据这个主题,从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入手,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等形式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我觉得这节课材料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课前的材料准备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板块。

  在上课的前一个星期,我就布置学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内吃过的食品包装袋。课前,我对小组间所拥有的包装袋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和补充,确保每个小组都具有不同类型的包装袋,如,有装流质食物的包装袋,有盒装的包装袋,有罐装的包装袋等等。由于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结构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过的,这些研究起来,应该是更真实,更迫切,更得心应手。

  第二个板块:我是最合格的设计师

  孩子们在选择食品时更多的是受到广告宣传和精致包装外表的影响,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怎么办?在让学生收集食品袋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食品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仔细观察,询问家长或是上网查一查等。待到上课时,首先开一个“汇报成果庆功会”。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全面。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信息的观察、收集、整理、汇报,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装上有: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份、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内容。注意:净含量、方便撕开口、条形码、环保标志、质量合格标志等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师可做有意识的引导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装的米粉,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为这包米粉设计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创意的包装说明。在设计过程中,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亲身设计,更加有效地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问题了,提高了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板块:我是最聪明的研究生

  (1) 研究什么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要求小组内选择五种不同的食品包装进行调查,重点比较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且完成老师给的统计表。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填表、讨论、比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装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食品保质期的长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请孩子们品尝美味可口的达能饼干,然后,再请同学们依然是分小组来共同探讨,并把探讨内容记录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 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 作用:

  孩子们在向纵深方向的观察讨论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不熟悉的配料对人体有没有害处呢?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作深入的研究。

  第四板块:我是最精明的消费者

  首先,通过电脑脑播放一段摆满了各种各样食品超市动画。让学生有一种亲临超市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购买欲。然后,让学生运用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知识来清除这个超市中的不合格产品,当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无产品名称、厂址及已经过了期的食品放在购物架上,以此提高学生签别伪劣食品的能力及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最后,我又要求学生根据下列情况来模拟购物:

  1、一天,爸爸让小敏随自己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两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顺平去看望奶奶,给 奶奶买些食物。

  3、王先生到国外探亲,想带一些国外不易买到的食物带给亲戚。

  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高学生选择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结合各板块的学习,通过对内容与方法的归纳,教师的点拨,最后形成了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儿歌式的板书,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包装上,信息多,同项归类整理好。

  生产期,保质期,列表收集要记牢。

  细观察,善比较,食用有效身体棒。

  大胆猜测勤研讨,关注科学真奇妙!

  六、说教学评价与教学保障措施

  本节课一开始,我确定“三星”标准,通过“星星伴我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通过摘星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地氛围,如争当小设计师、吃饼干、看动画等。以此使学生快乐地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快乐探究科学的奥秘,快乐地攀登科学的高峰。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研究自行车》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最后一课。教材利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的应用无处不在。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分3课时完成。在任务驱动页里,主题人物围绕着一辆变速自行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简单机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活动1“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中,鼓励学生在自行车中发现简单机械的应用,加深对简单机械的了解;接着,活动2“变速自行车中的秘密”, 从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分入手,了解自行车传动装置,研究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的搭配,对简单机械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本课在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知识基础上,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是学生综合认识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以后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的能力,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识别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作为教学重点,把了解这些简单机械的实际作用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的'交通工具,学生对自行车都比较熟悉和了解,但学生对自行车的结构及其应用简单机械的地方未必都清楚。

  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讲授、演示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学法:以交流、动手操作为主。

  说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行车,变速自行车。

  说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波 波和其他小朋友围着自行车在研究。

  问题:自行车里都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呢?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发现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

  二、活动一: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

  导入:自行车由许多部件组合而成,我们先来认识各部件的名称。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自行车的实物。

  思考:自行车各部件有什么特点?

  问题:在设计自行车的各个部件时,工程师都做了周详的考虑。自行车中的许多部件实际上都是一种简单机械。我们能认识这些简单机械在自行车里的作用吗?

  任务:观察自行车的图片或实物,研究其部件所运用的简单机械原理,以及它们所起的作用。

  活动:小组活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

  交流:各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媒体:播放“自行车” 视频。

  小结:

  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的类型 所起的作用

  车把 杠杆、轮轴 转向、平衡

  踏脚与大链轮 轮轴 动力传递

  刹车装置 杠杆、滑轮、轮轴 刹车

  三、活动二:变速自行车的秘密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这是一种新型的自行车,大家认识它吗?它和普通的自行车有哪些不同?

  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变速自行车的可变速特点。

  问题:变速自行车可以改变速度,使我们在不同的路况中都能方便地行驶。请仔细观察变速自行车,看看它的哪个部件能起到变速的作用?

  活动:

  1. 观察变速自行车,找到自行车的传动部分,通过画图了解自行车的动力是如何传递的。

  2. 观察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器,看看它是由什么简单机械组成的?这些简单机械是如何运动的?试试探究变速器的变速原理。

  思考:利用简图进行分析。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论进行梳理和完善。

  小结:

  了解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

  了解自行车的传动过程: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

  了解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和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

  了解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大小不同,通过手把的调节,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传动装置搭配出不同的转速。

  拓展:自行车发明于19世纪初,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自行车吗?它们有哪些特点?你还可以在现有的自行车中加以改良,设计一辆更方便、更省力的自行车吗?

  四、阅读:自行车博览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灯4)再通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环节二、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为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突破。(放映幻灯5)首先采用美国杜威先生“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四人一组完成小实验。先在汤勺里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对比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第二层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模式图引导学生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因此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一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这是书上的一幅彩图,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并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和声能。”这样就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用活教材,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与让学生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的本钱。

  环节三、做小玩具,探究飞旋扣子的秘密,体会能量转换的过程。

  动手做小玩具,我认为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一个亮点,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再一次被激发到高潮。(放映幻灯6)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并且给出了成品样式和操作情景,学生能顺利完成操作,在学生玩过之后探究讨论这个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再让学生玩玩自己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变。这个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而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学体系——机械能守恒定律。

  环节四、动手画一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面学习的巩固和检验,是从探究到实践的过程。因此我采用自主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自由发挥做画,这个环节不但能使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潜移默化培养了孩子的科学素养。

  环节五、总结巩固,延伸运用,学会持续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课堂结束时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的收拢式提问结合板书对课堂学习内容做一个扫描式总结,然后观看一段DVD影象资料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个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既加深学生对能量转换的认识,开拓视野,又引发学生新的思考,最后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问题:“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一种能量的增加或减少,转换的另一种能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促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能自主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板书设计

  第二课能量的转换

  转换

  一种形式的能量——→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电灯

  电能——→光能和热能

  划火柴

  (燃烧花生米)

  化学能——→光能和热能

  飞旋的纽扣

  动能-——→重力势能

  ……——→……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七课。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②让学生体验“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二、说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说教学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1、准备两个的水槽, 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

  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3、学生交流发现:水槽中的液体也是也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

  (1)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1、 鼓励学生讨论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

  2、 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

  3、 验证实验:在清水中慢慢加盐。

  4、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盐。

  (2)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1、 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水中溶入了盐就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呢?

  2、 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平上比较,结果发现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因而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3、 通过不断的探究实验,推理出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因此,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一猜,动一动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能获得一个发现的“经历”,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同时,我还对教材进行了挖深研究,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涵,深化了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扩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热情。

  1、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分层漂浮实验、铜砝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

  2、师生共同介绍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

  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相同体积时:盐水重 浮力大

  清水轻 浮力小

  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说教学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 “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新科学课程的魅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同学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内容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我知道的磁铁。

  这局部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和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发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同学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沛利用同学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局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局部首先是让同学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资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局部:磁铁各局部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相信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了磁铁各局部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同学“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同学们可能会不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同学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同学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探索,让同学知道磁铁的磁性。

  2。指导同学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认识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

  发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测、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

  2。能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自身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和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

  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战略、方法和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需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同学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布置6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6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同学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同学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让同学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同学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和教师的扮演,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充沛调动同学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同学可能说: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

  “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同学会说: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

  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并请同学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身所见过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为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三)、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首先教师设疑:桌上有很多物体,你们猜一猜,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各抒己见。这时老师提示同学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资料区选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表示出来。

  瓷汤匙瓷汤匙瓷汤匙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

  铁尺纸片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资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资料区,放置如:铁夹、玻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同学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局部让同学填写从实验资料区选取实验资料的物体名称。

  同学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资料做成的?

  同学回答后老师引导同学进行考虑: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一起研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同学大胆猜想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同学能就磁铁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发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同学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同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布置下,有的到实验资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资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又充沛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

  老师继续引导:像刚才老师扮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局部的磁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同学独立考虑,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估计同学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等等。

  教师认真倾听同学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依照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玩弄磁铁。

  首先由老师引导同学继续探索。“同学们,假如我们继续玩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方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身玩弄磁铁,假如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同学可独立或小组合作玩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效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和“玩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同学发明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同学去思索、探究,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同学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在玩弄磁铁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同学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象,还有的同学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4个而是2个,……同学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身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同学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沛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

  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同学考虑问题“一块磁铁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同学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同学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同学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明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和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同学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同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同学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

【小学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说课稿06-28

小学科学的说课稿范文03-21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11-29

小学科学说课稿14篇06-11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11-07

科学说课稿06-15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02-08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03-01

小学科学说课稿集锦15篇12-02

小学科学说课稿(通用15篇)01-0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