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咬文嚼字》说课稿

《咬文嚼字》说课稿

时间:2023-05-24 19:00: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咬文嚼字》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咬文嚼字》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咬文嚼字》说课稿范文

《咬文嚼字》说课稿范文1

尊敬的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咬文嚼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说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咬文嚼字》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文艺评论和随笔,《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向我们讲述“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斟酌字句、锤炼语言”的一篇文化随笔,认真学好它,对学生了解文化随笔的特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但是,对文化内蕴很深厚的随笔的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对随笔的特点还不了解,然而,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模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一)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体味文中所举的例子;

  (二)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

  (三)提高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养成阅读、写作的严谨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一)教学重点:品味妙语佳句,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实例所反映出的道理,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了解随笔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1、诵读感悟法。语文教学贵在多读,《咬文嚼字》是文艺评论中的经典,所以作为老师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

  2、点拨法。点拨法是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点拨,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3、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二)说学法: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当然还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共用两个课时,首先看一下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新课导入

  首先我让同学猜一个歇后语: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引出文章的标题,接着我会介绍“咬文嚼字”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指出全部都是贬义,接着我再指出这篇课文赋予了“咬文嚼字”新的含义,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然后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要字词

  我会把本课中重要、满意理解的字词打在课件上,让同学自己查

  找这些字词的音、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的字词印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我会让同学们通读全文,然后他们分组讨论,将课文划分层次并总结每层的意思,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他们的讨论结果,最后我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第1—5段)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第6、7段)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第8段)

  (五)再读课文,具体分析

  这部分重点分析文中所举的例子,通过例子引出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我针对不同的例子设计不同的问题:

  1、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

  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2、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文得到什么启示?

《咬文嚼字》说课稿范文2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一课,我将从八个方面(教材、学情、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评价、开发、得失,出示ppt)说我对此课的思考和我的教学。

  一、说教材

  这个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共有三篇文章,朱先生的《咬文嚼字》,林庚先生的《说木叶》,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出示ppt)这几位先生都是文艺理论界的大家,学养极其丰厚,治学都非常严谨,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朱先生谈论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内容丰厚,论说严谨,观点鲜明。对于高二阶段的学生能起到启发指导的作用。在小说单元和古典抒情散文单元之后,教材安排朱先生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对提高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重视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具有指导意义。本课的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结构特色,学写议论文。本课的难点:作者阐释观点的不同角度,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程度和真正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ppt知识树)

  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本着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1、了解作者朱光潜。

  2、积累本课重点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等过程,准确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

  1、让学生在反复研读中体味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训练,尤其是文言散文和诗词鉴赏的训练,已经具有一定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理解较难散文的能力,已经能够独立分析问题。但高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要以优促差,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 、

  三、说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四步导学模式。四步导学模式,通过导引——讲读——探究——拓展四个步骤,集中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精讲精练,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这种模式步骤简洁,易于操作实践。第一步,激趣导入,明确目标通过

  故事展开进入课堂环节,明确目标,师生学习有的放矢。第二步,初读感知,把握主旨。阅读中在读,在读中体悟,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更有目的性,便于很快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第三步,精研细读,合作探究。分组分板块阅读,能够更深入,学生在思考教师提问时,可以圈点出自己疑难的地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得到解决。第四步,拓展迁移,形成能力。根据课堂所学重点,完成相应练习,使学生收获得到的快乐。

  四、说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效果才能显著。我选择这样进入课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个字勾勒出一幅多么雄奇壮丽的山水画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透射出多么悲凉孤独寂寞的心境,“那雪下得正紧”,一个“紧”字,金圣叹说“境界全出”,那“紧”既是大雪纷飞严寒酷烈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是林冲“被步步紧逼,最终走投无路”的暗示。这些文字告诉我们,阅读一定要“咬文嚼字”,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深意。今天,我们就跟着朱光潜先生一起《咬文嚼字》(板书)ppt显示作者简介,特别强调朱先生是安徽人,强调学生学习本省前辈。“先生是安徽学界的领袖,我相信在座诸位必有青出于蓝者,希望今天我能有幸与您相识,一睹你年轻才俊的风采。”

  Ppt出示“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作简要解释。

  (二)初读感知,把握主旨

  阅读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对话,是读者对作者灵性的认知。我们常说“观其文,识其人”,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是在解读作者的性灵。第一遍阅读往往都是粗读,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抓大旨,抓重点。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文中找出答案。 1、“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2、作者用了哪些事例说明咬文嚼字这个道理的。

  (三)精研细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揣摩“每一个事例所阐述的角度”,围绕事例,进一步理解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生通过分组阅读,更深入的体会文意,抓住关键词,教师在每一步认真引导,恰当点评,适时鼓励,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下决心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在这个环节,设置自疑、答疑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深入研究文意。

  (四)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练习不是让学生陷入题海,而是对本课所学内容巩固,并能“举一反三”,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练习一:选词填空:轻风

  A拂映B舞隐C扶失

  练习二:自填去除套板反应

  1、牙买加名将博尔特以令人的速度,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眩晕)

  练习二:

  2、去年当代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河南《大河报》刊出了一则消息“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则消息的题目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请分析其用词造句的妙处。

  五、说板书

  板书是本堂课重要内容的简洁呈现,围绕本为主旨“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调整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情感”。我的板书设计如下ppt显示。

  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主旨,以简洁的文字书写在黑板上,清晰明了,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又能使这些重点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说评价

  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定性评价,穿插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互评方式,学生理解准确、回答正确,以掌声来表示庆贺尊重;学生理解错误,回答不到位,学生纠错、改错。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适时鼓励,增加学生阅读分析的兴趣。

  定量评价在拓展练习过程中,所有学生答题,由浅入深。最后一题,分小组合作回答,给予小组奖励。

  七、说开发

  相关配套资源开发有

  1、作者简介资料

  2、福楼拜教导莫泊桑的话

  3、课内资源经典古诗词名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环境描写的语句学者的关于吃的不同说法“吃在中国”和“在吃中国”。

  八、说得失

  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有效运用了四步导学法,教学目标集中单一,避免芜杂,可操作性强,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虽然事先并不了解学情,但在做预设的时候我注重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良好而恰当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纲,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失: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应该有更多的方法使所有学生获得阅读的快感。

  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希望您能留下宝贵的意见,我愿意倾听大家的指正。

《咬文嚼字》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说明: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凭其深厚的人文素养、严谨求实的学者风范和纤细的文字敏感,选用一些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比较分析,得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论断,将在阅读与写作中对文字应有严谨求实的精神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二、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能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对美的追求很强烈,喜欢朗读和识记妙词佳句。

  3、学生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但是容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生写作水平偏低,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薄弱。

  三、教法分析

  《咬文嚼字》是文艺评论,学生较少接触到这一类型的文章。另外,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比较“文人话”,用了一些专业术语,可能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所以,要打破常规,不从议论文写作角度讲,而是选取典型事例,在讨论分析中证明论点。从文字推敲角度学本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

  1、速读课文,概述主要内容。

  2、找出文中列举的实例,理清思路。

  3、在教师引导下,鉴赏文中美词佳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4、预设情景,让学生描写出不同心境下的景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针对课文内容学生查阅资料,教师推荐 “中国语言文字周报”、“咬文嚼字”等报刊以及有关古典诗歌鉴赏的书籍。学生在查资料过程中,

  做好摘录与点评,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1、以谜语导入,联系古今文人学士“咬文嚼字”的事例,解释“咬文嚼字”的含义,让学生明确“贬词褒用”,朱光潜先生赋予了它全新的含义。

  2、速读课文,概述作者的主要观点。全篇文章旨在议论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达到艺术之美。

  3、从文中找出支撑朱光潜先生观点的例子。学生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4、明确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列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个方面;

  第三部分:强调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

  5、总结写作时在用词造句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

  ①独立思考

  ②实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句式选用,文字详略,字词推敲,联想想像

  ④充足储备

  6、品评《题李凝幽居》中“敲”的好处;品评王安石修改后的“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好在什么地方。

  7、拓展练习:根据特定的情景扩展语句,交流并点评。

  8、教师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咬文嚼字》说课稿范文4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咬文嚼字》。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手段、教学程序等方面说一下对这篇课文的设计。

  一、首先说教材。

  5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及随笔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赏、感悟等能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逐步使学生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学生以后学习,乃至高考备考将大有益处。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力。养成对语言、文学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咬文嚼字”,现在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即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而作者在文中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本文的线索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我重点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接下来我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

  2、品味妙语佳句。

  3、提炼主要观点。

  4、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情况: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对文化内蕴很深厚的随笔的解

  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品味妙语佳句,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实例所反映出的道理。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重点)

  3、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难点)

  4、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学习的人生态度。并在阅读中养成自觉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

  从以上四个目标来看,其中目标2应定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应是教学的难点。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三、明确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之后,就说说教法和学法了。 先说教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作适当点拨。点拨法是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教师的点拨,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再说学法。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当然还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手段(媒体设计)

  多媒体设计应为学生学习文章营造最佳的氛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设计是备课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比如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兴趣调控,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是课堂妙趣横生;

  2、本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分散,将文章中所举用的咬文嚼字的事例,利用幻灯片,集中在一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解读文本。有利于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的顺利完成。还有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利用幻灯片更能够丰富学生的见闻,使课堂容量增大,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咬文嚼字的精神,从而完成教学难点。

  五、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打算用四个步骤来完成:

  激趣导入——解读文本——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播放《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20xx年国人十大语文差错。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诱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初步触及文章内容)

  三是学生合作探究,四是分析归纳。(30分钟左右)

  (1)第一环,教师介绍作者,是为了知人论世,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2分钟左右)

  (2)第二环,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读文本,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的问题,并在阅读文本时,划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为合作探究作铺垫。(8分钟左右)

  (3)第三环,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体会作者列举出的“咬文嚼字”实例,所体现出的道理。问题设计如下:(15分钟左右)

  ①材料一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咬文嚼字: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②材料二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咬文嚼字:这三则材料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另外两则里只有一个“石”字,朱先生认为那句写得好,为什么?

  ③材料三

  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韩愈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咬文嚼字:韩愈修改了哪个字,朱先生认为谁的好?

  ④材料四

  A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B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C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咬文嚼字: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那句更富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

  然后让学生分组分段研读文本,学生在讨论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作适当的点拨。例如:学生在讨论材料一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作如下点拨:一是找出课文中作者分析这两种句式表达效果不同的语句,二是让学生读,可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宋玉和婵娟,然后让婵娟“骂”宋玉,在学生演练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背景介绍(在屈原屡遭朝廷贬斥,权贵排挤,小人污陷时,他最喜欢的学生宋玉背叛了他,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投靠了南后和张仪,当宋玉和子兰来劝屈原的婢女婵娟和他们一起走时,作为一生追随先生的婵娟气愤之极,所以骂宋玉:“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然后教师也可作个

  示范,学生再读,再体味,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这两种句式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学生在讨论探究材料四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作如下提示:诗人所处的环境怎样?诗中的人物有什么活动?在此情此景下,可想像出人物有着怎样的情趣?

  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让学生品味妙语佳句,都是围绕“文字与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这一主要观点而展开的,从而突出重点。

  (4)第四环,分析归纳,在前面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后,就水到渠成的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明白了本文中“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了。

  师生动态完成板书。(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看学生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鉴赏古代或现代经典句子。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题目检测学生:(10分钟左右)

  品评: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边)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不同,区别“丛”字与“边”字的不同。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比较这两句话:“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体会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这几个题目的设置,是为了检测学生在阅读时能否从炼字,繁简、意境、句式、想像和联想等角度来学会“咬文嚼字”,如果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练习,那么本课的难点就突破了。

  4、作教学总结时,我将用福楼拜对莫泊桑说的一段关于炼字的经典话语结束这一堂课。并且还要抛出一个问题: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马南 先生却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不求甚解”,这是不是两相矛盾的见解呢?同学们怎么看待呢?这就是我们下一堂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设下一个悬念,为第二课时的比较阅读作了铺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评委老师的指导!

  一、师与生的角色定位。

  要更新教学观念,多方位审视。就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教师从传统的“教”的角色中转移到“导”的角色上来,要充分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转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转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本文较长但每层在写作方式上相似,通过典型章节的研读,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突出重点,以点代面学习本课。本文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丝丝入扣,既平实无华,又严密合理,富有成效。

  从教学过程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来导入,接着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再接着让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咬文嚼字,最后再拓展学生思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可以说,本案例自始至终贯穿着“咬嚼”,这将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自觉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

  三、尊重学生,努力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平等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本案例中,我注意每位发言的学生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即使他们有些发言并不理想,比如:有表述不清、思路混乱等现象,但我都肯定了他们能积极开动脑筋并大胆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优点。当然,教学中的缺憾还是很多的。受课时的影响,可以讲的和需要讲的内容很多,虽经取舍,依然觉得教学进度很匆忙,时间显得不够用

《咬文嚼字》说课稿范文5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咬文嚼字》说课稿】相关文章:

咬文嚼字作文02-03

咬文嚼字_600字01-27

咬文嚼字作文7篇10-01

咬文嚼字作文(精选17篇)01-07

咬文嚼字作文(精选39篇)01-07

咬文嚼字作文(汇编7篇)10-01

咬文嚼字很重要_800字01-21

《童趣》说课稿06-09

长城说课稿06-0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