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2-23 13:33: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数学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数学说课稿四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集合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系统、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三、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创重组,以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为情境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构建方法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重复部分。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我校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现场调查跳绳、踢毽子这两项活动学生的喜欢情况。请某一小组同学将带有自己名字的卡片贴到黑板相应的项目下面,如果两项都喜欢,那么就各贴一张。

  【预设】若这一小组学生喜欢跳绳、踢毽子的情况,没有出现交集时,教师可继续调查第二组学生的喜欢情况,或教师自身也准备了两张名字一起参加这一组的调查。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处理上,我没有利用原有例题,而是进行教材重组。选择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跳绳、踢毽子的情况,这样处理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自己的身边。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应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此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设置问题,引发探究。

  以“喜欢跳绳、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为线索,当学生计算的结果与实际人数进行比较,产生矛盾时,适机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有几名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子,计算时将它们重复计算了,应将重复的名字拿掉一张。

  接着教师将重复的名字拿掉一张,将剩下的名字贴在黑板中间,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黑板上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只喜欢跳绳的、只喜欢踢毽子的、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子的)

  【设计意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步:认识集合图、明确各部分的意义。

  请学生上黑板前指一指哪部分是喜欢跳绳的同学?哪部分是喜欢踢毽子的同学?并将它们用红、黄两种颜色的椭圆形圈起来。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集合图,充分交流感知集合图的作用和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再利用课件进一步明确、巩固集合图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感知,及多媒体演示,明确集合图的作用,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第三步:列式计算。

  请学生根据集合图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列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预设学生会列出四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在鼓励算法多样化、择优选择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集合图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加深对集合图重复部分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重视双基,又重视新知识的应用”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出示班级女生跳绳比赛统计表,在明确各部分意义后,请学生按统计表填写韦恩图,并计算总人数。

  【反思】: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没有顺序,速度慢,反复修改。根据这一情况,我及时更改了教学设计,在学生填写后,请快速而准确的同学介绍填写方法,——先写中间重叠部分,再写两边。让其他学生根据此方法进行修改。课后反馈情况理想,只有一名学生填错。这样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使学生懂得学习方法的重要。

  2、拓展练习

  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跳绳比赛的奖品,两个奖箱里各放四种奖品,问两个奖箱里共放几种奖品?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这道题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课后延伸

  这里我设计了两道题

  (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并与父母及好朋友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组同学家长抽烟喝酒情况,并利用集合图表示出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再次体验生活中的重叠现象,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写感受体现学科整合的理念,并渗透健康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节课,我本着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一理念,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发现,使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交流量的方法。再通过“试一试”运用测量面积时的经验思考出一个给出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最后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练习中先安排看图计算,再安排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中重视了面积的估计和测量。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二、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灌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呆板的机械的学习只能让学生觉得无趣没有生气,所以这节课里我主要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去总结,一切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不断探究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

  1、观察比较,进行猜测

  在课的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教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进行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会和它的什么有关,从而引出新课。

  2、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糸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实际应用,提高估计意识

  在练习中设计一些实际应用和估计的题目,使学生学以至用,提高估算的能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复习,并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来猜猜这两张纸面积可能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摆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方法来验证。

  在学生摆方块的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要求一块很大的长方形土地面积或一个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就不方便了,甚至是行不通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一次操作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二、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灵活多变性,形象直观性,让四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唐老鸭的两个画框中要配面积是多少的照片比较合适?

  这一次我先让学生利用刚才寻找到的规律,先在作业纸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算有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再次验证刚才的结论。学生就会想到“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排面积单位,然后再沿宽摆,就可以知道能摆几排了”这样的方法。经过两次这样的操作以后,教师再进一步地提出:“不用面积单位去摆,能不能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地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最后再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感受自己发现的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个规律的正确性和简便性,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小结,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三、观察讨论,探究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在运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变长为宽同样长。问:长和宽怎样?它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四、巩固练习。

  1.小练习。说说什么形状?用什么公式?怎样计算的。书P84第1,2题。

  2.比赛,这9格小格每个都有一道题,做对一题可以看到图片的一个角。看看谁先把题目都做对,看到最后的图片。

  3.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请各小组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长方形量一量它的长和宽,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

  4、挑战题,帮奶奶设计游泳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根据面积,拉动画面选择合适的长和宽,一种根据面积和周长,选择合适的长和宽)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这节课《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的第1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知的思维方法。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估算的策略以及它对计算的作用,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估计的方法以及它在计算中的作用,在计算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二说教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了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呈现的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课本的意图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编写意图,我就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推到出六的乘法口诀。

  1、情景教学法: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简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学生在玩中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小组合作教学:找规律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结构的连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用原有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如:你发现了6的口诀里有什么秘密!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用编写6的乘法口诀表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探讨新知

  1、估算

  2、编写6的乘法口诀

  3、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6的口诀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课堂练习

  1、算一算,想一想

  师: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

  师:谁知道怎么填?(点名学生说一说)

  师:你们会填吗?(生:会)

  师:那么现在来填一填P73页。(检查播放课件)

  2、对口令

  师:智慧老人夸我们今天真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游戏:对口令(听好要求:女生说前面,男生对后面。)(出示课件)

  师:看是男生棒,还是女生棒!(再交换进行一次)

  3、找朋友

  师:智慧老人对我们很满意,不过他还想考考我们,看看谁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朋友(出示课件)

  师:打开书P73页第3题做在书上。(点名学生说一说)

  4、想一想,算一算

  师:智慧老人,夸你们今天真爱动脑筋,他还想考考你们,来看看是什么题目呢?(出示课件)

  师:打开书P73页第4题

  5、算一算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小方格。

  师:智慧老人说,你们太棒了,还想考考你们。看看是什么题目!

  师:提示:不仅要会算,而且要巧算。(移动方格的方法来算)。

  6、解决问题

  师:智慧老人,夸我们今天真了不起,他要奖给我们童话书,每本书6元钱,12本书多少钱?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乘法算式怎么列?12×6=?(元)

  师:怎么算呢?(可把12拆成6和6、5和7、4和8……)

  六:全课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6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在“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中,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因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大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三、说目标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四、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2、各种积木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六、教学流程: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点(颜色、形状、大小),然后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经验阐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然后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小结,注重经验的巩固和归纳。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活动过程: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1)游戏:“看谁举得快”教师说出指令,如:请把X色的XX形举起来;或是请将大的X形举起来。幼儿听到信号后应迅速地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图形举起来,看谁举得快。

  2、学习对图形作二次分类。

  (1)出示红、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请幼儿上来将几何图形按颜色分为两类,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上来将红、蓝图形按形状不同各分为三类(即红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蓝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学习对图形做二次分类。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每人一套大、小两种规格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首先将大、小图形分开,然后将大的图形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为三类;再将小的图形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为三类,要求有顺序地操作。

  (3)教师小结,幼儿再次操作,进行二次分类。

  3、经验迁移:

  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

  4、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07-03

数学活动说课稿07-21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12-01

初中数学说课稿07-19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数学教学说课稿11-11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2-16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07-13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07-20

小学数学《小兔请客》说课稿06-1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