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11 09:08: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说课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故事短小精悍,它以简洁、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奇奇兔内心多么渴望朋友,同时也展现了它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纯真、美好的心灵。当前独生子女虽在家中倍受娇宠,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呵护,而不善于对别人付出关爱。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本次活动有意识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体验乐于助人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为他人做事的愿望。

  教学目标

  1、欣赏、学习文学作品的优美语言。

  2、懂得为他人做事是愉快的。

  教材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在学习作品优美的语言时,指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学说故事里的话。

  因为大班幼儿对故事的学习,已由喜欢听逐渐倾向想讲,但由于缺乏表达的经验,在说故事中常是说了前句连不了后句,难以完整复述。所以,指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说出故事里的对话是教育中的重难点。

  教法

  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来刺激幼儿的听说能力。主要采用直观法、提问法、创设情景法。

  1、直观法是根据幼儿思维特点决定的,幼儿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利用图片,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及注意,能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为幼儿的口语表达做充分的准备。

  2、提问中拓展幼儿思维。在提问的语言设计上,注重启发性,给予幼儿更多说的空间,不束缚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有话好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新纲要的体现: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一定的情景,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学法

  通过以上教法,分段讲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解决幼儿在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说出故事中的话。

  活动准备

  1、了解有趣的复活节。

  2、奇奇兔、胡萝卜清洗机、彩蛋描绘机等图片各一。

  3、小猴受伤在医院图片一张。

  教学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目标与内容,我分三个环节进行。

  激发兴趣→欣赏、理解作品→情感体验。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欣赏文学作品,理解故事内容。第一步骤:运用直观法和提问法,分段讲述故事,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印象和帮助理解、记忆。这样幼儿就克服不良的只求听不求甚解的习惯。第二步骤:完整讲述故事,主要让幼儿有一个完整欣赏的效果。

  第三环节:情感体验。活动中渗透生活经验。让“互相帮助”这一现象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拓展生活经验,并利用如何帮助小猴展开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们有话好说,从而体现活动价值。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乐于助人,懂得关爱他人,作为本次活动延伸。

说课稿 篇2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

  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

  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二)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即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曲中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绘画美,以及就课堂问题,分小组讨论。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分组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阶段。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同学们,在文学艺术长廊中,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元曲放在一起来说。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板书:元曲)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马致远的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可以复习下前面所学的内容,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1、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教师介绍文学常识: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提问:

  现在我们知道,这首散曲是元曲,那么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书: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首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调,进而本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吟诵,教师边指导,划分节奏,在诵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4、点拨讲解。

  a、提问: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的?请学生来回答。依据:让学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答案: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板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

  b、提问与点拨:

  在这几个意象中,所用的修饰词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用彩色粉笔标出答案)所罗列的意象,都是比较萧索暗淡的。

  c、请学生讨论:如果是你,独自一人,远在天涯,在这样萧瑟的黄昏中孤独地走着,你的心情该如何?

  根据课后的习题而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d、我的总结语: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萧索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何况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望着漫长的前路,文中的游子更加易想到故乡的人,触动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树”、“昏鸦”等这些景物的萧条和暗淡正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是点明主旨的句子。(请学生在书中标注出)这些萧索的景物与游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方法。(板书: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三)练习设计:

  1、背诵这首散曲,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

  2、搜集关于思乡题材的诗句。

  依据: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识积累。

  五、说板书设计。

  元曲 (元)马致远

  曲牌名 题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说课稿 篇3

  一、 设计意图

  小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学习、或殴打能够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结果,因此,小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更注意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玩中学、玩中获发展。

  《小小鸡》是一首外国歌曲创编而来的一首幼儿歌曲,小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在动作模仿和游戏情景中学习。因此,我所选择的音乐将情景性和趣味性放在首位,节奏鲜明,形象性强的音乐引起幼儿活动的`愿望,另外,活动设计小小鸡到草地上玩和允许自己喜欢的小小鸡,在唱唱玩玩中,反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从看小鸡,做小鸡,一直到唱小鸡的整个过程中,幼儿自然地产生了爱小小鸡、爱鸡妈妈的情感。幼儿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二、 教学目标的制定

  1、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小小鸡和鸡妈妈的喜爱之情。

  音乐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多种感知通道参与,特别是大肌肉运动的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兴趣和感知音乐的效果。新《纲要》中强调:“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呕吐能够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目标1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2、在唱唱玩玩中学习做音乐游戏《小小鸡》。

  皮亚杰指出:在前运算时期(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脱班幼儿很喜欢一边哼唱一边做模仿动作,小动物是幼儿最亲密的朋友,幼儿对小动物的叫声及

  感兴趣,并好模仿动物的动作,因此对这首歌有强烈的兴趣成了游戏的基础,目标2是目标1的基础上进行,又是目标1的突破口,而遵守游戏的规则幽将是成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活动准备

  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对音乐的积极性以及帮助他们对歌词内容的理解,加强节奏感等,我适当地使用了一些能活动的教具,本次活动我作了以下准备:

  1、情景课件。

  2、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听赏过歌曲的旋律。

  3、创设在游戏中学习的氛围。

  4、准备鸡妈妈头饰一只,音带,录音机。

  四、活动流程

  一、引出课题:听小鸡叫,问“谁来了?”幼儿回答,打开课件引出小鸡及音乐。

  二、看小鸡、听节奏、做动作。

  1、引导幼儿看小鸡,模仿学做各种小鸡的动作,激发幼儿的兴趣。

  2、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并学做小小鸡。

  托班幼儿正处在听觉感官发展时期,听觉的发展比其他感官快而需求多,因此对音乐能表示出明显的情绪反应,这一环节是幼儿的听觉感受及动作感受,使幼儿对音乐有初步的印象。

  五、听歌曲,讲解游戏规则。

  3、教师听音乐,表演小小鸡,让幼儿模仿。

  4、引出鸡妈妈。教师表演鸡妈妈找小鸡。(初步感知游戏规则)

  5、告诉幼儿这是一个音乐游戏,游戏是有规则的。(幼儿表演小小鸡在草

  地上玩耍,做各种动作,鸡妈妈来找小鸡,按音乐旋律进行游戏)

  六、幼儿游戏

  6、边听音乐,边哼唱歌曲进行游戏,再次激发幼儿爱小鸡的情感,强化游戏规则,以此来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7、在游戏中结束本次活动。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制,义务教育课程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和综合·探索领域。虽然本单元选取的是学生熟悉的校园,但是写生这种形式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很陌生很有难度的。本节主要是让同学对风景画中的空间表示法——透视,有所认识了解,为后面的风景写生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基础不一,有的在小学学习过美术,有的没上过美术课,总体来说基础薄弱,兴趣也不一。本节课将带着学生了解风景画的相关知识,学习透视图画法。尝试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为主要目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欣赏·探究·反思”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的美感和才能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视平线,心点,余点。

  2.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画法。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本课性质及学生特点,展示大量实景图片和绘画作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互动教学法(师生生生组组)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提升审美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增强探究意识,感悟获得新知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视平线,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规律

  难点: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画法

  六、教具及电教手段

  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

  自然界的物象虽然千姿百态,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状态主要就是两种:一种是平行状态,一种是成角状态。提问:观察下面的几幅风景图,你能不能判断出哪幅是平行,哪幅是成角?

  利用学生喜欢的情景引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教师引领总结:若有一个面正朝着我们就是平行,如果一个正面也看不到则是成角。

  引出本节课题: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二)进行新课

  1、自主合作 探究方法

  1)、视平线。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视平线。什么是视平线呢?教师出示视平线概念,强调关键字:平视时,眼睛高度相等,假设的水平线。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自己思考。同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美术,从美术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如果在室外写生,看到的地平线,就是视平线,如天地,天海相接的这条地平线就是视平线。此时,地平线和视平线是同一条。站在教室的后面往前看,这个红线——视平线,就是画者眼睛的高度。观看楼房我们正常视觉也就看到一楼这里,所以,跟眼睛等高的视平线在这里。

  视平线对画面有什么影响?高低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展示相应图片。

  总结:视平线对画面有支配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

  2、平行透视

  用粉笔盒展示立方体的平行状态,帮助理解平行透视概念

  展示平行透视图(物体在左侧),引导同学观察,正对着我们的这个平行面可以看成正方形,其它的面如果朝向我们也是正方形,但是现在由于不与我们平行,所以在视觉上产生了变形,观察一下在平行透视图中发生了哪些有规律的变化?找一下它们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欣赏图片直观形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师引导得出主点:这个消失点叫主点(心点/消失点)

  产生透视变化的立方体很有立体感,空间感。

  景物空间就是利用透视变形来表现的。

  同学们想不想画出具有空间感的立方体?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立方体的平行透视图画法,注意观察绘画步骤,动画演示:平行透视画法步骤

  3、成角透视

  粉笔盒展示成角透视状态,

  出示成角透视图,引领观察成角透视规律。引导出两个余点。

  成角透视画法演示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才能

  4、课堂练习: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画法

  教师巡回辅导

  师生共同进行作业讲评:

  1)、好的作业

  2)、有问题的作业

  视时间情况可补充此内容,(教师多媒体课件播放: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注意其中视平线的高低变化,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规律

  5、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学生总结概括本节知识要点,并巩固记忆。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巩固,学生记忆牢固。

  (三)巩固练习

  通过简单的练习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八、教学反思

  本次授课环节完整,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是,感觉平淡无奇。跟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不够激烈。整堂课教师还是讲的太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偏少,今后还要在授课形式上寻求突破,力主在学生活动中传达出知识点。体现学生为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

  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 在线测试,然后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学习5以内的序数》是小班下册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数学课中的一课时,内容有一座住着5只小动物的楼房和一幅兔妈妈营救5只兔宝宝的图片组成。通过训练第几层楼房住着那只小动物和兔妈妈营救兔宝宝的顺序,让幼儿学习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点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单向序数。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认知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单向序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

  (2)学习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点数。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楼房和兔妈妈营救兔宝宝的挂图。

  2、小狗、小猫、小猪、小猴、小羊的图片各一张,小兔子不同颜色的图片各两张。

  3、1—5的数字卡两套。

  四、说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会5以内的单向序数。

  2、难点: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点数。

  五、说教法

  小班孩子的特点主要是直观形象性,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提问,演示等方法。

  六、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帮小动物搬新楼”的活动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七、说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复习《方位词》头在上,脚在下、、、、、

  (巩固幼儿对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别,为观察楼房从下往上数有5层做铺垫。)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楼房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启发幼儿说出这是一座5层楼房的图片,并粘上1—5的数字,并告诉幼儿粘上数字1的'就表示第一层、、、、)

  2、引出课题《学习5以内的序数》。

  3、教师再次出示住着5只小动物的楼房,引导幼儿说出第几层住着那只小动物。

  (1)教师将小狗、小猫、小猪、小羊、小猴的图片摆放在楼房里。

  (2)教师提问:从下往上数,第一层住的是谁?、、、、依次说出每层楼房的小动物。

  (让幼儿学习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点数)

  4、教师再次出示空楼房,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1)教师:小动物们要搬新家了,请小朋友们看看,搬家以后住在什么地方?

  (2) 教师:(指最下面)这是第几层?

  (引导幼儿明白开始数的这一个就是第一)

  (3)依次完成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的数数。

  5、动物与楼房对应,(师幼共同帮助小动物搬家,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1)教师:小猫住第二层。(请一名幼儿上前操作粘上小猫的图片)

  (2)教师:小狗住在小猫的上面,小狗住第几层?(请一名幼儿上前操作)

  (3)依次完成其他小动物与楼层的对应,提问同上。

  6、楼房与动物对应,(师幼共同说出小动物搬家以后的位置,加深对序数的认识和理解。)

  (1)教师:第一层住的是谁?(启发幼儿说出)

  (2)教师:第三层的下面是第几层?住的是谁?

  (3)依次提问到每个楼层,步骤同上。

  7、教师小结:要知道小动物住的位置,可以数一数,数到几,就是第几层。

  8、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检测幼儿这节课所学效果)

  (1)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从上往下数,一共有几只小兔子?这些小兔子分别排在第几?(启发幼儿观察回答)

  (2)教师:请小朋友取下数字卡,依序排放在不同小兔子的后面。

  (三)结束部分

  老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5以内的序数,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那边数起,开始数的那一个就叫第一,数到几就是第几。

  八、活动延伸

  课下我们到室外,让5个小朋友手拉手排队,看看全班有几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别站在第几组的第几个。(让幼儿观察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排在第几。)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设计理念: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秋天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小朋友开展着捡落叶的活动,这些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叶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好奇,“老师这是黄树叶,老师你看这是片树叶真大呀!”,当小班的孩子们高举这些落叶向老师诉说的时候,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激动。设计树叶分类的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尽情畅游在树叶多彩的世界里。

  活动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浓浓亲情。

  2 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一颗大树(树干为主),树叶(大小不等,合计60多片,黄色多些,绿色略少)

  幼儿每人一个盒子,里面放3片树叶,放在椅子底下。

  活动重点: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 树叶宝宝问个好——区别颜色

  1、秋天到,秋风吹,小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黑板上拿起一片绿色树叶)——提问几名幼儿(绿树叶宝宝)

  2、那和绿树叶宝宝问个好吧。

  3、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黄树叶宝宝,方法同上)

  二、树叶妈妈找宝宝——巩固颜色,初步感知分类。

  1、你们喜欢树叶宝宝吗?那请你们去捡树叶,听清楚,每个小朋友轻轻地到这里(老师指着黑板)捡一片树叶。(捡好树叶的小朋友轻轻地回到座位)

  2、老师拿一片黄树叶,问:黄树叶宝宝在哪里?黄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黄树叶宝宝举起来。

  3、老师拿一片绿树叶,问:绿树叶宝宝在哪里?绿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绿树叶宝宝举起来。

  重复几次。

  三、送树叶宝宝回家——颜色对应,操作中学习分类。

  1、大树妈妈想念树叶宝宝了,我们送树叶宝宝回家吧。(出示颜色标记——绿房子和黄房子,放在大树的两边)

  2、请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分批摆放树叶)

  3、小结:树叶宝宝又回到了妈妈身边,真开心。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真好。

  四、帮助大树妈妈——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分类。

  1、秋风吹,又有许多树叶飘落下来,帮助大树妈妈,给树叶宝宝按绿色、黄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篮子4个,2个黄色,2个绿色。)

  2、每个幼儿椅子底下放一个小盒子,里面放2—4片树叶。

  3、操作后简单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五、延伸活动,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1、请幼儿按黄、绿两种颜色排排队。

  2、我们到外面去捡树叶,找一找还有哪些颜色的树叶宝宝。

  设计意图:

  和树叶宝宝问个好,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并认知绿、黄树叶宝宝,为下环节做铺垫。

  角色扮演,使幼儿感受浓浓的亲情,并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意义。

  通过送回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分类,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

  延伸环节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激发研究愿望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蜘蛛开店》。

  一、(说)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引人入胜有思维价值的童话故事。“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蜘蛛开店》一课故事情节简单,一波三折,内容丰富。蜘蛛从“卖口罩”改成“卖围巾”,再改成“卖袜子”,想的都是“织起来很简单”;他卖东西的价格,总是“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蜘蛛思维方式简单,处事方式简单,偏偏迎来了三位特殊的顾客,让他吃尽了苦头。本课在结构上有反复的特点。“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三个部分,故事情节类似,写法相似。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本课的生字教学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但是对于抽象的词语,学生理解困难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进行理解。童话故事本身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愿意去读。但是,由于低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搭建讲故事的支架。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学情,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实现如下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蜘蛛开店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

  4、能根据示意图讲讲这个故事,并能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四、(说)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读懂蜘蛛开店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并能根据示意图讲讲这个故事。

  五、(说)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能借助拼音读准文中的生字,读准“蹲”“颈”“匆”的音,联系上下文理解“寂寞”“匆忙”的意思,指导书写“店”。

  2、把课文读通读顺,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出课文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读出三位顾客的特点,感受蜘蛛思维方式的简单。

  六、(说)教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原则,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教学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地感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读出动物的特点,读出味道来。

  2、启发想象法。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感知想象。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想象,感悟文本。

  七、(说)学法: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至关重要。

  1、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同桌互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举一反三。“举一”提供模式,“反三”按图索骥。从扶到放,使学法得到迁移,让学生触类旁通。使学生逐渐学会朗读的技巧。

  3、读、品、悟。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品读重点语句,入情入境感悟文本内涵。

  八、(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

  板块一:谜语导航,打开“店”门

  这一板块主要是为了达成目标一中指导“店”字的书写。

  利用谜语导入课题,开门见山,提出课题中的“店”字进行生字教学。检查字音,交流字形。教师引领,利用PPT启发学生根据汉字的部件和意思想象识记。在书写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谈发现,再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左上半包围的字“丿”画要伸展;“口”字在下,要写得扁。然后教师范写,学生边说笔顺边书空。在学生练写的过程中,指名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引导学生客观评议,评出优缺点来。

  “书写密码”促成长:

  1、把字写正确。★

  2、写准压线笔。★

  3、“丿”画伸展,小“口”扁扁。★★

  学生对照“书写密码”进行同桌互评,然后进行二次练写,得到二度提升的效果。

  板块二:三顾文本,理清“店”名

  这一板块主要针对目标一和目标二设定

  (一读)出示初读要求,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

  (二读)整体把握故事的起因,蜘蛛先生为什么要开店?学习第一自然段。

  随文识字:“蹲”“寂寞”。联系“尊敬”的“尊”和“遵守”的“遵”来对比识记“蹲”字;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体会“寂寞”、“无聊”的感觉。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读)新课标指出,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学习默读的能力。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蜘蛛先生先后开了哪些店?遇到了哪些顾客?梳理出课文示意图,并进行板书,为第二课时根据课文示意图说故事做铺垫。

  板块三:认识“店”客,读出特点

  这一板块主要为达成目标三设定

  聚焦描写蜘蛛想法的`句子:

  卖什么呢?就卖口罩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

  引导学生找到其他两处,对比朗读,引导发现“很简单”,并进行板书。

  接下来,创设情境,分别来到“口罩编织店”“围巾编织店”“袜子编织店”。关注招牌,指名读内容,一方面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另一方面,继续感受蜘蛛思维方式的简单。

  读出三位顾客的特点是这一板块的教学重点。教学时,以读代讲。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读。2、观察图片,启发想象来读。如“河马嘴巴那么大,口罩好难织啊……”这个句子,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发挥想象,想象河马的嘴巴到底有多大,再抓住“那么大”“好难织啊……”来进行朗读。然后举一反三,让学生触类旁通,读出描写其他动物特点的句子。在指导朗读描写蜈蚣的句子时,由于句子较长,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学习停顿的技巧,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读懂“匆忙”的含义,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文本内涵,培养朗读的能力。

  在课堂的结尾,留下悬念:蜘蛛到底吃了哪些苦头?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等待下节课再开启。

  总结部分:

  各位评委老师,在小学低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趣味而又有成效的课堂。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如这节课就是在整体梳理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三位顾客的特点来朗读感悟。让课堂变得简单,让学生学得轻松。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反思:说课不仅仅是按部就班说出内容,更重要地是传递思想。我在说这节课时,想要传达的就是我个人的教学理念。怎样教让学生易于接受;怎样学让学生触类旁通,掌握方法。说课前的学情分析至关重要,因为教为学服务,在基于学情的基础上,才能以学定教,才能有法有章。低学段的教学内容不能过多,要懂得取舍,抓住一个点,落到实处,做到“一课一得”。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实验实验教材第八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方法

  本课设计理念为: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原则及直观性原则。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CAI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五、说教学流程:

  对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我尝试构建一种探索性数学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模式,主要分为:"初步认识梯形—→操作体验,了解特征—→操作探究,深化新知—→游戏活动,拓展新知—→交流评价,总结升华"五大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

  1、组织教学,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本质特征是(揭示:两组对边平行)

  2、引出画面(找出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请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图形,并分为两类,说明分类依据。(同中求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3、揭示课题:梯形

  4、生活感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有一个面类似于梯形的物体?( PHOTOSTORY演示)

  引导观察比较,激发探索动机,培养发现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直逼梯形的本质属性: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形成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维共振,培养发现能力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个梯形来吗?(学生用纸折、画、钉子板围等,给学生时间,然后汇报,展示结果。)

  2、说特征:刚才你们在做梯形的时候发现梯形有什么本质特征吗?(指名3-4人回答,小结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3、比较异同: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先小组说,再指名2—3名学生回答)。

  4、说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称。(引导自学课本第47页,教学梯形各部分名称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画一画,量一量:画出一个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称并作高。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交流和讨论,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认识等腰梯形。

  高的意义指的是两底间的距离;并明了两底间的`垂线段(高)有无数条。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动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破坏一组平行线)

  板书:直角梯形

  活动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创造一组平行线)

  活动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讨论交流、归纳小结:等腰梯形)

  说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两种特殊形式。

  引导主体参与,预设活动进程,强化发现能力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主要优点有:

  1、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要求。

  2、由共性到异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体现阶段渐进性原则,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各种图形的特征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四、游戏活动,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图,设疑:图中你能找出几个梯形?这个梯子最多能达到多高的高度?(见课件)

  2、拼一拼:

  ①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熟悉的图形。

  ②利用多种梯形图片,摆出一种最喜欢的图案。

  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层次,构建知识体系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2、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3、在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的面积推导作铺垫,构建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

  五、交流评价,总结升华

  1、小结全课:

  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

  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现能力

  ①通过人性化语言,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②引入互动评价方法,交流活动感受,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六、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背景和目标

  《电和磁》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磁现象和电现象的基础上初步揭示电和磁之间的联系的。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

  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埋下伏笔。

  2、教材内容特点:

  本课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介绍电流的磁场。通过奥斯特实验和通电线圈的实验来概括磁场的存在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的结论,具有较强的探索价值,因此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简单的电现象和磁现象的有关知识,对磁铁、磁极、磁性有了初步知识,对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新知识已有了认知基础。从对磁体周围的磁场的了解到了解电流周围的磁场,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愿望,渴望了解究竟。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四、教学重、难点:

  《电和磁》是科教版六下第三单元第一课时,也是学生第一次感知电和磁的关系,所以在本课堂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的重点定位是:如何让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发生明显偏转的实验讨论和操作;教学难点定位是:让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和、观察和思考。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启发、点拨引导。

  学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六、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线圈等。

  老师准备:电脑、课件等。

  七、教学流程设计:

  1、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在正式上课前,我设计与学生谈话的内容为两个问题。1是不接触指南针,你有什么办法使指南针的小磁针发生偏转?2是为什么会使磁针发生偏转?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是为了复习磁铁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之后“分析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这一环节作铺垫。

  2、实验探究,总结规律:

  谈话引入:

  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奥斯特做了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好吗?

  1.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让学生先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从电池的正极开始,依次流过电路再流回电池的负极)。

  (2)简述奥斯特做的实验。要求学生用小灯泡电路中的导线来做这个实验,并示范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观察:接通电流,有什么现象;断开电流,有什么现象。

  (把拉直的导线靠近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流,看到小磁针转动了,指的方向偏离了南北方向,我们说小磁针偏转了。断开电流,小磁针回复到南北方向位置。)

  (3)让学生多做一会儿实验,学生可能有更多的发现。如通电导线离磁针远近不同,磁针的偏转程度会不同;导线在磁针下方磁针也会偏转,但方向相反;把导线顺着磁针移动,各处都一样??如果希望学生能有些新的发现,教师可以做一些启发提示。

  (4)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使磁针偏转得多些呢?

  拿掉小灯泡,保留开关,安装短路的电路。提示把一切准备好以后再通电,看到现象后马上断开电路。这一点,教学中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

  (5)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作出解释的能力。不要简单地就得出“电生磁”的结论,而要学生把新现象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说出理由。教师要反复追问,怎么就认定是电流产生了磁性,而不是其他什么原因呢?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过去的经验,怎样做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通过研讨,要启发学生明确认识到,只有铁或磁铁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而导线是铜的,磁针偏转不可能是导线的原因。接通电流,磁针偏转;断开电流,磁针复位,应该是电流产生了磁性。

  2.通电线圈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用导线在手指上绕线圈,简单方便。也可以用导线在1号电池上绕10圈左右做线圈,那样会大小统一而且更整齐。

  (2)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力比直导线强多了,用线圈靠近指南针,多数情况下指针都会明显偏转。教学中无须指导学生怎么放线圈,而让学生自己去试,线圈怎么放指针偏转角度最大。实验中,学生说不定会在头脑中把通电线圈与磁铁建立某种联系。

  通过实验,学生自己会发现:线圈立着放,用线圈的平面靠近指南针,或者把线圈套在指南针上,指针偏转角度最大。

  (3)在检测一节废电池有没有电之前,必须用小灯泡测试废电池确实不能点亮小灯泡了。

  3、课堂小结,总结探究结果,体验成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于“电和磁”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八、板书设计:

  略

【说课稿】相关文章:

《雷雨》的说课稿04-18

《微笑》说课稿05-02

关于说课稿04-28

秋思的说课稿04-26

古诗说课稿05-07

掌声说课稿03-25

《白鹅》说课稿03-22

《阳光》说课稿03-22

数轴说课稿05-09

排序说课稿04-1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