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课文说课稿

课文说课稿

时间:2024-10-01 14:45: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课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说课稿

  课文说课稿 篇1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爱,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在家爱父母,在校爱老师、同学,在社会关爱别人。因为有爱,才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这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5岁的萨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来临时互相传递雨衣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雨衣成了传递爱的一个有效载体,使处处洋溢着融融的爱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小”一词为文眼,抓住的明线──“谁是最弱小的”;以“保护”一词为情眼,抓住的情感暗线——“保护比自己弱小的”。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在师生、生生与文本多向交叉的对话状态中,让学生产生领悟,激起语言思维指挥的火花,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二年级儿童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情感目标:有不甘为弱者,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二、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

  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领悟文本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史学史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

  三、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课文的特点,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本课教学采用图文结合、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体验。

  四、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1、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首先出示课题,“谁来度课题?”,“你重读了‘我’这个字,读出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滋味,谁再来读?”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有的突出“不是”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有的突出“最”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通过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意在尊重学生初读课文的独特体验。其次,在文:“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谁是最弱小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生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释疑,整体感知:

  本环节通过自读,感知课文大意;通过检查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通过释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把握的脉络,了解故事内容。

  3、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课文通俗易懂,但学生虽然很容易读懂课文内容,却不能让自己感动,不能有所体验。在教学诗,变一种当时,让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体验感动,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⑴ 图文结合,学习二、八段,感受野蔷薇的“美”与“弱”:

  “簇拥”一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在教学诗,让学生从图入手,“你能从图中找到野蔷薇和铃兰花吗?”学生虽然从未见过野蔷薇和铃兰花,但却能根据文中的描写感觉出大片盛开的是铃兰花,而被这大片铃兰花所包围的正是野蔷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簇”一词表达的“聚集与包围”的含义。 第八段中,当学生通过“无力、垂头”等词体会到野蔷薇的美丽与弱小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第二段,问:“再读,你有没有读出和刚才不同的感觉?”学生回顺其自然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萨沙,生发出“这么美的花,多么可怜。”、“多么需要帮助呀!”的情怀,这种设计,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体验中还原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意向、画面,为学生体会文字意象背后的“意旨”打开一扇走向无限的窗口,是阅读具有参差性。

  ⑵ 分角色朗读,学习3~7段,体验情感移植:

  通过二、八段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萨沙保护野蔷薇是因为他的美丽与弱小后,引导学生自度3~7段,问:“萨沙这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通过读,不难得出“他这么做,是受了家人的影响。”这一结论。此时,出示萨沙的三个问句,直到朗读,感悟萨沙的情感变化。 第一句:“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抓住“不解”一词,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呢”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作风的心理。第二句:“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通过与上句的对比“如果刚才是因为不理解妈妈的做法而提问,现在又问,表达了萨沙的什么想法呢?”引导学生体会萨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处理上个问句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去读,读出不同语气,使萨沙与家人的情感在学生的读中发生共振,然后移植于萨沙心中,使萨沙对野蔷薇的保护成为自然中的和谐。

  ⑶ 变换句式,回归主题:

  首先,出示萨沙的第三个问句:“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先指名读,问:“这时萨沙还认为自己是最弱小的吗?”学生答“他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后师生分别扮演妈妈和萨沙,让萨沙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妈妈:“妈妈,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过句式的变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萨沙在保护弱小者后的自豪与喜悦。最后,江本环节回归本课的课题中,“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当你再读课题时,能不能读出刚才没读过的滋味?”这一次的读课题,已不是原来意义的读,而是渗入了学生情感想象、关爱等心智活动,表达了自豪之情。哪个词最有滋味,学生的理解和上课之初是不同的。使读课题与读书结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攀升。

  4、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萨沙带着骄傲的语气告诉妈妈,他不是最弱小的,因为他保护了比他弱小的野蔷薇,那么,野蔷薇有了萨沙的保护,将来还是最弱小的吗?”课文最后,以这一话题对学生展开思维拓展。相信学生能从野蔷薇的第二个花苞中坚信,它会开得更美,活得更顽强。使学生懂得在野蔷薇的美丽中,包含着别人的关爱,意旨“爱给别人,别人也得到力量,从而凸显勇敢、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文本的价值取向。

  五、说突破难点的途径

  文中二、把两段对野蔷薇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第二段描写了野蔷薇的美;第八段写出了雨中野蔷薇的娇嫩与弱小。课文通过前后描写的对比,让学生来理解萨沙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关爱保护的童心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一难点的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感受野蔷薇的美,在抓住野蔷薇“无理的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感受野蔷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对比读中问:“你若是萨沙,看到这么美的花渐渐凋零,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有一种发乎内心的“舍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长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强化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实现生命体验。我这样处理教学的难点,为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但决不是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以篇盖全,而是从整体把握入手,由整体到部分,将整体看作局部意义的整合,将部分看作整体把握下的结构,做到整体与部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你中有我、互为所用,这便是整体与部分的平衡。

  课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描绘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风光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中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文中还配有一幅日月潭风景的照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我将教学本课的教学主旨确定为:图文并茂悟情感,巧抓词句激想象。本课教学时间是本课安排为第四课时,该课时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1.巩固生字词,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月潭名称的来历和那里的秀丽风光。

  2.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边品边想象那里的美丽景色。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体会那里的风光秀丽。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有三个自然段,词语丰富,文字优美,语言清新。在充分了解课文与学生的特点后,围绕本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出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图文悟情、理解想象、情感朗读等方法,这样,既能巩固学生语文知识点,又能拓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点,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三、说学生

  本班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训练,在生字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能力。像赵子毅,张平平,刘彦鹏三位同学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的能力。他们能够自己拼读音节,说结构,找出偏旁部首和数笔画等。张弛,赵玲,王瑞能够说说字的结构,找出偏旁部首。因此六年级,我对本班学生制定的目标是:能力强的同学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能力一般的能够朗读句子。能力差的同学能够跟读句子。经过开学两个月的训练,同学们普遍都有了提高。张弛同学就有最明显的进步。他从最初的不认识字,不会写字。到后来会写字,会认字,不会读书。现在已经能够正确的朗读篇幅短小的课文。如本册书的第四课《祖国》,是一首儿歌,他已经能够正确朗读。因此在每堂课,用一半的时间用来读书,反反复复地读书,已经看见了效果。同学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激发情感课前让学生欣赏一组祖国迷人秀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川秀美,景色逸人,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为生长在这样美丽而伟大的国家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奠定整节课的情感基调。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进入情境,学习课文,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图文并茂,品读课文

  1、复习词语,为读书做好准备

  卡片出示词语:日月潭,台湾省,大湖,圆圆的,弯弯的,碧绿,大玉盘,明珠,茂密,树林,倒映,湖光山色,非常美丽

  2、出示课文,品词品句

  出示课文,学生齐读

  老师一边指学生一边读。这是帮助学生知道如何去读书。因为有的同学手里拿着书,眼睛不看字,注意力不集中。这是训练学生集中精神做事的良好行为习惯。

  齐读后出示第一句话: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一个大湖。指名读,多找几个学生读一读。然后提问,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信息。学生会回答说,知道日月潭在我国的台湾省。

  出示第2段,指名读一读。师提问:谁能够告诉同学们它的名字为什么叫“日月潭”呢?多叫几个同学读一读这句话“日月潭里有一个小岛,把潭分成两半,一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一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使学生知道知道“日月潭”名字的来历。在这时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找出小岛,找出日潭和月潭。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师问:日月潭的风景美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出示句子:两潭湖水相连,像碧绿的大玉盘,小岛就像玉盘中的明珠。这时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日月潭的美丽。

  出示第三句话,学生读一读。

  先让学生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理解句子。

  再让学生找出你喜欢的词语,如“湖光山色”,“茂密”等

  师:日月潭风景美丽,有很多游人去游览,他们照了很多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日月潭美丽的风光。

  出示图片,欣赏日月潭的美景。

  齐读最后一段“我爱美丽的日月潭,我爱祖国的台湾岛。”

  师:日月潭很美丽,台湾省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欣赏其它地方的美景。

  五、拓展情境

  爱国教育课文学完了,你觉得日月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让学生将学习本文后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增强学生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形成初步的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外,在学生个个都说“日月潭真是个好地方”,个个都想“到台湾去”时,老师再动情地讲述: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了,至今还没有回归。台湾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台湾的小朋友也在向往早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从而增强学生期盼祖国统一的意识。

  六、课前预设

  这是一篇描写景的文章,文字优美,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可是智障学生直观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因此在课上准备了许多直观形象的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有直观印象,帮助他们观察思考,交流体验。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日月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是检查学生词语积累的情况,和运用词语的能力,以及正确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希望学生能将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使语文课真正发挥它听说读写的作用。

  课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 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 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一去二三里》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所表现的优美景色。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本课可以分二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五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一)教材理解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前,cai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

  123下一页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ca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 他们会说些什么 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第二环节:生字认识

  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这里可以cai课件出示,重点字的读音选择)并组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环节之一,首先,我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 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像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其次,出示课件主题图,着重分析一去二三里 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一部分,应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这个小山村热闹吗 美吗 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还可以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课件演示,一学生读有关诗句,一学生指图,教师辅助点击鼠标,出现放大的图画区域。)

  课间休息:做识字游戏《摘苹果》,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一个新高,同时学生适当放松。

  第四环节,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

  首先引入田字格,(多媒体出示田字格,并演示各个部分)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并用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又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来巩固田字格的认识。写字时,学生先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 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 。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并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作业,学生展开互评。在这里,我引入一个故事: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学生练写了三个字,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教育意义。]

  总之,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努力使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课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与教学处理: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 ,学科学,地球爷爷的手说课稿。本课的 教学重点是识字与朗读,难点是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由于一年级学生大多数活泼,他们对科普读物十分感兴趣,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结合低年级学习特点,我充分借助网络教学,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围绕新课标要达到的三维目标 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分两课时完成)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球、玩”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地身边的一些科学现明探求的欲望更强。

  本节教学主要完成我会认,我会读的知识技能。在引导学生 理解课文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4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课件、卡片、磁铁、铁钉、头饰

  二说教法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从儿童喜爱的故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开课前的故事引入、初读学习小老师领读及学习中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再现生动形象的画面,更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媒体手段,开展情趣教学法,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地球爷爷的手说课稿》。如:课文动画朗读导入,小猴摘桃识字游戏,学生登台实验,地球知识展示,角色朗读课文。同时这样运用网络媒体手段,也达到了寓教育乐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1、从一年级起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而教师应当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理想地达到这一点还不太可能,但我们必须从一年级开始着手培养,万事万物总有开始之时。

  2、教学应该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在低年级尤其应该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地心吸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故事。(要求:一边看,一边想。)

  2 从故事中你认识了谁?他们在做什么?

  3 板书课题 (学生质疑后齐读课题。)

  过度: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看谁最聪明。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 出示初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序号,并把本文的生字、新词标画在课本上。(2)同座互相检查画出来的生字、新词。

  2 检查生字(小老师指名读,领读)。

  3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同学思考:是谁摘下了桃子?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教师导言:通过初步学习,我们了解到是地球爷爷用自己的手,帮助猴子和小兔吃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那么,地球爷爷的手究竟长得什么样呢?请同学们互相学习,找到有关的句子,画出来,再和你的小伙伴们进行交流。

  2.学生自学交流。

  3.检查汇报。

  4 相机引导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体会地球的手的作用。

  5.作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这个例子,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引力”。

  6.扩展:你还能举例说出地球有“手”的例子吗?(请学生畅谈,教师也可借机为学生讲述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7小资料:地球知识。

  (四)细读课文,体会语气。

  1.图文结合,边读边练(小兔、小猴、地球爷爷、猴爸爸的句

  课文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排《识字2》、《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五篇课文,以专用家庭温暖为主题知识组织教材,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

  初读《棉鞋里的阳光》,首先会被课题所吸引,带着疑问读下去,你会觉得文章不像涌动着骨肉亲情的抒情散文那样感人肺腑,不过就是一种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一位母亲给婆婆晒棉被,这举动濡染了小峰幼小的心灵。文章却也含而不露地给人以启示,亲情的温馨扑面而来。

  棉鞋里的阳光安排两课时教学,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12个生字,学会写“妈”、“奶”两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用“因为……所以……”说话。

  3、情感目标:学生能体会到妈妈和小峰对奶奶的孝顺并向他们学习。

  教学重难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妈、奶”两个字。

  教法学法:

  教材培训时我们学习到,要构建自主有效的课堂。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主要设计有以下五个环节

  一、谜语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谜语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出示课件1)

  1、 出示“看得见,摸不着;白天有,晚上无;晴天有,阴天无,万物生长全靠它。”

  2、 请一个孩子来读,大家仔细听,看谁能最快猜出来。

  3、猜谜语。

  是的,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是阳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光阳光的课文。

  4、板书课题:棉鞋里的阳光

  5、大家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棉鞋里怎么会有阳光呢)

  这些问题呀课文中都有答案,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谜语导入符合一年级小孩的`心理特点,让孩子带着好奇学习课文,注意力会更集中。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课题,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老师范读,学生拿笔圈出不认识的字。

  2、自读课文,思考课文里有几个人物?

  孩子们,这些人物都做了什么事?要想知道,先过了生字宝宝这一关。

  (这样设计是先让孩子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并圈出了二类字,为下面学习二类做好了铺垫,加深孩子对二类字的认识。)

  三、自主识字

  1、出示不带拼音的字(出示生字去掉拼音2)

  自读,看看自己已经认识了哪几个字,哪些字还不认识。然后小组讨论学习。

  2、出示带拼音生字“棉、照、……”(出示生字3)

  小老师领读,齐读。

  3、交流识字方法。

  4、再出示不带有拼音的字(去掉拼音4)

  男女生比拼,小组赛读。

  5、用生字卡,打乱顺序开火车读,并组一个词。(生字卡)

  (在这个环节里,我是先让孩子自主学习认字,所以我改变了以前的先出带拼音生字的呈现方法,而是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字,通过小组学习,小组里识字多的孩子教会了识字少的孩子。孩子们觉得很新鲜,学得很快,而且兴趣更高。接着出示带拼音的字,这样可以检验大家读的是否正确,然后是多样的读,小老师领读,齐读,小级赛读,男女比拼,而且每次读,难度渐增,由开始的带拼音读,去拼音读,后来打乱顺序读。循序渐进,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

  四、学习写字。(写字5)

  1、出示“妈”“奶”,学生观察,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板书指导

  3、学生练习

  (在学习写字时,我本节课只学两个字,难度分散。因为“女”字旁是个新偏旁,所以学习“妈奶”。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先让孩子观察,有什么异同,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样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再后来的老师板书指导,让孩子看着老师的板书进行空书,这样孩子不但不会因为没事做而做小动作,还能口耳目手等器官一并用上,记得更快。最后才安排了孩子练习书写。)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会了生字,我们再次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妈妈和小峰做了什么事?(妈妈给奶奶晒棉被,小峰给奶奶晒棉鞋)

  2、为什么这么做?练习说话(练习6)

  用上“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妈妈要为奶奶晒棉被?小峰为什么要为奶奶晒棉鞋?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最后这一步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对教材有个整体的把握并对开头孩子们的质疑给了回答,而且整节课的设计首尾呼应,比较完整。)

  课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战争”中的一篇。本单元有三篇讲读课,分别是《烛之武退秦师》,《荷花淀》和《赤壁之战》。这三篇课文《荷花淀》描写的是现代战争,其他两篇描写的是古代战争,《烛之武退秦师》表现的是个体英雄形象,《荷花淀》表现的是群体形象。与其他三篇相比,《荷花淀》中的战争环境是清新的,宁静的,它的情节不事雕琢,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带给人们以清新的美感,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在表现人物和推动故事发展方面的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把教学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两处人物对话,一处细节描写,两处景物描写”。课堂上主要采取分角色朗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解读和赏析。教学过程如下:

  三、说过程

  1、导入新课

  战争,在人们的心中往往是残忍的、恐怖的。许多作家在描写战争时,总是不惜笔墨浓笔重彩铺写硝烟弥漫的景象,但也有部分作家用别样的'方式来写战争,孙犁便是其中一位。《荷花淀》就是这样的优秀作品

  2、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⑴学生朗读课文,概述文章故事情节,列出小标题(对学生来说,大体概括小说的情节不成问题,在这里要求用四字小标题概括,更进一步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

  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成立队伍(尾声)

  ⑷就整篇文章发问:主人公是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订正,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此问题主要关系到对全文主旨的理解,只有认识到主人公是群像,才能更好的理解全文的主旨。)

  3、重点探讨

  1)两处人物对话。

  A.鉴赏“夫妻话别”一节的人物对话。

  ①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力求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②鉴赏对话

  问题:请运用联想和想像,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语言,说说这些话语表现了水生嫂怎样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这些对话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a“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关心)

  “怎么了,你?”---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细心,机敏)

  (以上几句,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细心、稳重的性格和对丈夫的忧虑与关心。)

  b“你总是很积极的。”---水生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境是十分复杂的,在责怪当中含着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摆正了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

  (以上几句对话,可用词语替换法或比较重音语气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c“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设置对这一部分的赏析,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物语言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能存在的困难是分角色朗读学生不好意思,要做好动员和鼓动;其次,学生的阅历所限可能使他们理解成年人的内心和情感会有一定难度,解决办法是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和联想,彼此交流探讨。)

  B.鉴赏“商量探夫”一节的人物对话。

  ③学生分角色朗读“商量探夫”时五位妇女的对话,体会人物各自不同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

  课文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课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

  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

  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附板书二:

  地 势 高 低 起 伏

  楼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满 城 璀 璨 星 灯 辉 映

  灿烂辉煌

  庆 漫 天 星 汉 瑰丽 壮 观

  夜 依 依 两 江 环 抱 道 道 彩 虹 飞 跨

  立体图画

  景 桥 灯 明 珠 串 串 车 河 宛 如 游 龙

  江 城

  万 家 灯 火 满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辉 流 光 溢 彩

  课文说课稿 篇9

  《数星星的孩子》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四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册一共布置了14篇讲读课文,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在低年级要通过讲读课文反复不时地指导同学朗读,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以便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字词教学,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识字基础和识字能力引导同学自身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重视朗读的训练,强调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手段。课堂上要拿出充分的时间指导同学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甚至要熟读成诵。

  3、重视教学上的直观形象,因为低年级的课文图文并茂。小同学的形象思维占优势。

  4、指导思想上遵循以学为主,重感情悟理解,重引导废注入的教学原则。

  《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张衡小时候坐在院子里数星星的事情,是一篇向同学渗透爱科学思想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和同学年龄特点的认识,认为本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12个,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从小爱观察、善于观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理解爷爷讲的有关天文知识。

  教学布置:2课时。

  下面谈谈第一课时的优秀教案: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在晴朗的夜空,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特别美丽。大约在1800年以前,有一个像我们这么大的小朋友特别爱数星星,你们想知道他的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读通,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从而整体感知课文,是对二年级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要求同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读音,对容易读错的字词,包括多音字,要重点强调。、

  3.标自然段。

  4.指名逐段读课文,并考虑:这个数星星的孩于是谁?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熟读成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主赛讲了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张衡坐在院子里,指着天空数星星。幽美的天空,可爱的小朋友,这是一幅多么静美的图画。这是同学朗读训练的最好着眼点。

  首先我请同学自由读这一段,想一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样设问,目的是让同学自身读书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探究的品质。

  接着出示一幅星空夜景的图,引导朗读:蓝蓝的天空像碧玉盘,无数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盘里的珍珠,这是多么美的景色,谁来读一读?静美的画面,抒情的话语,激起同学的情感,同学会自觉地读起来。

  此时此刻,虽然激起了同学的欲望,但同学不可能一下于就读得声情并茂,因此教师必需进一步引导。所以我再次渲染情景,配上音乐进行范读。把同学带到如诗如画的境界:

  一个小朋友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二颗,无数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里的珍珠,多么幽静的画面,老师先给大家读一读好吗?伴着轻柔的音乐,我拿起书:“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撤在碧玉盘里。一个小朋友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幽美的画面,抒情的语言,轻柔的音乐,把课文内容一下子推到了同学的眼前。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这两段主要是奶奶和小张衡的对话,奶奶的慈祥,小张衡的专注执着溢于言表,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达到深入理解,内化语言之目的。

  首先指名同学读奶奶的话,指导同学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疼爱小孙孙的语气。接着问:小张衡是怎样说的?自身读一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让同学通过多读书,自身去领悟内容,然后通过扮演角色引导同学有感情地读小张衡的话。此处我这样设计:小张衡的话你们读懂了吗?我当奶奶,你们当小张衡给奶奶讲讲道理好吗?引导同学领悟小张衡观察的仔细、准确,能看得清星星不是乱动,这是多么了不起呀!自身再读小张衡的话,引导同学读出天真、肯定的语气,最后分角色朗读。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渲染点拨,充沛发挥了儿童的丰富想象力和善于表示自身的特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了语言。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主要讲了爷爷向张衡讲述北斗星和北极星的知识以和小张衡用了一夜的时间观察星星的事,这两段是同学认识上的难点,我利用多媒体化笼统的语言描述为直观的形象画面来化解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爷爷说了什么?

  (2)指名读爷爷说的话。通过这两步让同学从总体上知道爷爷在向小张衡讲天文知识。

  (3)爷爷讲了哪些天文知识,让同学边读边标出有关讲北斗星知识的.句子。

  (4)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同学在满是星斗的夜空图上找出哪是北斗七星,哪是北极星,并询问同学是怎样找到的,这样把同学的理解寓于读书中,把同学的理解体现于看图说图中,引导同学动脑想,动眼看,动手画。调动多种感官体现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化解了难点。

  (5)出示这样一个练习:你看,那北斗星连起来像( ),叫( ),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颗星叫( ),总是绕着北斗星( )。

  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学习第五自然段,首先问:爷爷说的是真的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同学读书找出“果然”一词,简单的加以理解,接着问:小张衡是怎祥看的?让同学标出张衡看星星的一句话。

  然后用课件演示:北斗星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的情景,并渲染:这个结果,可是小张衡花了一夜的功夫看到的,多么有心的小朋友呀!该怎样读,通过演示、渲染、读书,引导同学深刻地体会小张衡探索科学奥妙的精神,达到感张衡之所感,爱张衡之所爱,人文化一的效果。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拓展认识,升华感情最后一个自然段。

  简介张衡是汉朗著名的天文学家,学习这一段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张衡的画像,并出示了他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图,进行简单介绍,激发同学对张衡的敬佩之情,对同学进行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五、回归整体,课外延伸

  教师最后总结:“同学们,小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长大后成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你们还想知道张衡的故事吗?课后多读书,就会知道的更多。”这样就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课文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我的“长生果”》。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我的“长生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中的第四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这篇略读课文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课文的教学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让学生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四年的学习,学生已初具赏析和品读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能结合文本谈自身的阅读体验。但能否将体验升华进行创造,这又是本单元一个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难点:结合自身体验,畅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和收获。理解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道理,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四、说教法和学法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按阅读提示,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体会。最后,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下面我就说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是师生谈话,导入课题。首先我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听说过‘长生果’吗?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并板书“长生果”这三个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学生会自由发言,谈自己对长生果的理解,然后引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部分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部分共设计三个环节:首先进行过渡,问学生们读了课题以后,会有哪些问题?指名回答后我用课件出示初读课文的要求是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流利并标好课文自然段的序号。2、把课后的12个生字的字音读准确,读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一下生字认读情况。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自由读文。最后通过课件出示12个生字来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在这个环节我采用指名读、齐读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部分是细读课文,感情体会。

  第一个环节我又一次出示细读课文的要求: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然后看一看作者写出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语句画下来。默读后小组交流讨论答案,最后是全班汇报。通过交流汇报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我的“长生果”是书。

  (2)读书经历:从小画片到连环画、文艺书籍,最后是中外名著。在这里我会指名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并加以指导朗读。

  (3)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用了哪些词语?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会说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

  (4)作文往事,包括两件事,一是《秋天来了》,二是《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在这里也会指导相关的句段。

  (5)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哪些道理?通过读11、14自然段,师生总结出: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要与众不同;要写真情实感;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也要自己创造。

  (6)你觉得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按老师的阅读要求自己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来理解感悟课文,并重点指导了第三和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是对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也像“长生果“一样,对我们有好处。从而来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并能像作者那样学会借鉴与模仿。

  第四部分是积累语言,交流感受。先让学生谈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然后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读给大家听,课下把这课的成语和优美句子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长生果”

  长生果:书

  读书经历: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作文往事:《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课文说课稿 篇11

  《黄州快哉亭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山水清音”部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宋代散文,下面我按“说、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和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

  (一)地位和课文的特点:

  语文读本“山水清音”部分编写了《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黄州快哉亭》、《入蜀记》、《任光禄竹溪记》、《西湖七月半》五篇,这些(游记)取材广泛,或描写名山大川,或描写风土人情,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山水的描写中蕴涵了深厚的人文内涵,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能力。

  《黄州快哉亭记》这篇记叙了苏辙在遭遇贬职的挫折后,来到黄州(其兄苏轼谪居之地),登临快哉亭,欣赏壮观景象,纵情山水之间,从自己、其兄和建亭之人三人的遭遇说开去,由此及彼,由小见大,提出“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的旷达人生态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本文内容清晰,各种信息一目了然,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中的筛选信息和分析内容的能力;本文也出现了高考中考查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这对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和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专题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理解句子,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掌握“五字”翻译法。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积累实词“病、当、过、胜”的词义,掌握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理解特殊句式,翻译文言文句子,巩固“五字”翻译法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 采用以下教法实施:

  运用预习稿、讲学稿和习作稿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前应让学生做充分的预习(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整体把握课文,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分析比较法来完成,在积累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可利用知识卡片和习题巩固的方式来完成。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具体做法为:

  1、阅读,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预习稿翻译,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2、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3、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解题导入,了解作者及背景

  不知是因缘巧合,还是冥冥注定,一对亲兄弟在不同时间却因相同的命运先后来到“黄州”一个凭吊赤壁,

  一个登临“快哉亭”一个在此怀古

  一个写了游“记” 哥哥名叫“苏轼”

  弟弟叫做“苏辙”

  让我们走进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

  预习成果展示:

  了解本文文体“记”。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内容,然后归纳“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回顾、思考与概括 (学生活动)

  ▲苏辙,字 ,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 ,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 ,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

  (设计意图:破题导入,化用文学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预习成果展示,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关键语句(长江江流发生的变化、快哉亭命名的原因、作者认为保持快乐的关键)

  在内容上前后思维紧密相连,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二)课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旷达、无往而不快”

  回顾写作背景:写于被贬官之际。

  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壮观景色看出作者心胸。

  鉴赏第三段,鉴赏重要句子: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三)分析比较法:比较《岳阳楼记》和本文,两篇的主旨思想

  (四)拓展延伸:苏辙的人生观深受哥哥苏轼的影响,他们既是一往情深的亲兄弟,又是互相欣赏的文坛挚友,我们不妨回顾以前学过的苏轼作品,再一次细细品味,鉴赏两篇的DNA是否相同。

  (设计说明:多种教法的使用,形成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由点到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前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运用习作稿巩固以上的课堂成果,加强文言文知识积累,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巩固练习(见习题稿13、14)深刻理解内容

  第13题:全都属于以“快哉亭”命名的理由是( )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波涛汹涌,风云开阖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

  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第14题,下列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从此亭上能够尽情观赏惊心动魄的风光,遥望远处,渔人、樵夫的房舍可以清清楚楚的点数出来,让人心情痛快,故称“快哉”。

  B作者认为张梦得在逆境中并未萎靡不振,而能纵情山水,寻得人生的乐趣,这表明他有超出常人的心胸。

  C连绵的群山,辽阔的森林,清风拂之,明月照之,都是会使文人墨客忧伤悲愁的景色,所以“快哉”之说是不对的。

  D快乐也好,悲伤也罢,都是由人的心境决定的,只要人心胸坦荡,不因外物而改变自己的真性情,就会感到快乐。

  (设计说明:此教学步骤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养成一种意识:倒读)

  2文言文知识积累:实词“病、当、过和胜”,虚词“以”

  进行针对性练习,(见习题稿11、12)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 B王披襟当之 当

  C将何往而非病 病 D此其中有以过人者 过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B 楚王之所以为乐

  此世所以不传也

  C 使其中不自得

  即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至丹以荆卿为计

  (设计说明“在做题中巩固词义,巩固推测词义的方法)

  3翻译文言文句子(见习题稿15题四个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倒装句式)。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译文: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译文: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译文:

  【教师总结】 苏轼和苏辙带着政治上的失意而来,得到了什么走的【学生思考】

  1 我们从课文中可以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

  【赠记名言,师生共勉】看以下名言名句是否体现本节课作者所具有的人生态度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旷达”的人生态度上,引用名言加以共勉。)

  2我们在这一节课积累文言知识

  (设计意图:小结、思考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

  八【课下作业】

以“得与失”为话题写一篇复杂的记叙文,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编故事例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苏轼等等,也可以写自己身边的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获得更深的人生感悟,获从课文的学习中获得一次痛快淋漓的审美洗礼,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体现。)

  课文说课稿 篇12

  在中班科学活动《电动玩具》开展前,我们班的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的电动玩具,其中包括为数不多的几个手电筒,在幼儿对手电筒的把玩中,他们惊奇的发现它能照出影子,于是,对影子又有了新的兴探索。

  想到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天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理解环境的途径,因此,为了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一些科学现象的能力,于是设计这个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有洞才能透光”这一科学现象。

  2、乐于参与活动,愿意在动手、动脑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注意面向全体,又注意个别差异。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探索有洞才能透光的科学现象,主要通过感知、探索、交流、制作等来实现。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的活动目标,《纲要》中提出要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位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为此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

  手电筒若干,小兔头型若干,四个盘子(里面放记号笔,剪刀,固体胶,纸,牙签)等,物品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贴近孩子的经验。

  本次活动的教法主要以游戏法,操作法为主。在操作法中,我非常重视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知结构。

  本次活动的学法:

  此活动我着重操作尝试法,围绕“如何让你的小兔影子也有眼睛”这个问题,鼓励幼儿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得到新颖、多样的方法。

  我的活动流程如下:

  找小兔影子――第一次探索如何让小兔的影子有眼睛――交流、验证、总结――第二次探索制作小兔影子的眼睛――尝试制作小兔影子的其他五官――延伸:为什么有的小兔影子眼睛小,有的大?

  中班科学活动:

  小兔的眼睛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有洞才能透光”这一科学现象。

  2、乐于参与活动,愿意在动手、动脑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手电筒若干,小兔头型若干,四个盘子(里面放记号笔,剪刀,固体胶,纸,牙签)

  活动过程:

  一、探究光和影子的关系

  1、宝宝们看,我们今天玩什么?(手电筒)我把手电筒对着白板,打开,你看到了什么?(光)

  2、这是谁啊?(小兔),如果把小兔放在手电筒和白板的中间,你会看到什么?

  3、你想来找一找小兔的影子吗?

  4、幼儿第一次操作。

  二、探索方法

  1、出示课件,集体交流:

  这两只小兔影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你的小兔影子有眼睛吗?怎样让你的小兔影子也有眼睛?

  2、这里还有些材料(教师介绍材料),它们也许会帮助你找到小兔影子的眼睛,一会儿我们去试试。幼儿第二次操作。

  三、集体讨论,修正方法

  1、集体交流,请画,贴,挖洞的宝宝个别验证: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办法(画),能看到小兔影子的眼睛吗?(不能)

  师幼总结:看来,画眼睛,贴眼睛的方法都不能成功,什么方法才能看到小兔影子的眼睛?(剪洞)为什么用剪洞的方法就能看到眼睛了呢?有洞,光就能穿过去。

  2、刚才没变出小兔影子眼睛的宝宝现在有办法了吗?刚才已经变出眼睛的宝宝想一想,小兔影子除了眼睛还少什么?让我们再去试一试。

  3、幼儿第三次操作。

  四、分享成功,延伸经验

  刚才**和**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他们两个小兔影子的眼睛一个大,一个小,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回去再研究研究好吗?

  课文说课稿 篇13

  (一)教材认知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第五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节课,是继烃类化合物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典型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油脂和单糖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且掌握了科学方法,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②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特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科学思想

  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点。从而让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即乙醇的性质,推导出醇类的化学性质。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飞跃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4)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反对假冒伪劣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可知,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三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多媒体技术展示来确定,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充分利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试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抓住烃的衍生物中,官能团的教学中心点与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两条主线。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CAI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说实验

  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四)说现代教育手段

  1.可用电脑三维动画展示乙醇的空间结构,使学生对乙醇分子结构有直观了解。

  2.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四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CH3CH2OH+HBr=CH3CH2OBr+H2O

  (3)CH3CH2OH+CuO==CH3CHO+Cu+H2O

  (4)CH3CH2OH====CH2=CH2↑+H2O

  以上四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

  (五)教学程序

  1、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先复习烃的概念,再让学生自学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后投影一组简单的烃的衍生物,请同学找官能团。

  2、分析乙醇的`分子结构

  投影一道简单的试题: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通过试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组成C2H6O,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醇的同分异构体教学做铺垫。比较乙烷与该有机物的组成,引导学生推导出以下两种结构式: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判断出(A)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再告诉学生,1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molH2,进而让学生判断出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电脑投影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羟基是官能团,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对学生的书写,概括、观察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3、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质

  首先取出一瓶无水乙醇,请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然而让学生归纳出一部分物理性质。最后通过演示: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实验,总结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台酒故意碎瓶获国际金奖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帮助同学们在理解性地记忆乙醇的易挥发性和水溶性。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4、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化学性质,首先可以从结构上来认识乙醇的化学性质。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均有可能断裂。

  (1)与活泼金属Na反应

  首先,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请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的剖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得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没有水中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然后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最后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讨论其反应类型并推广到乙醇与其它活泼金属K、Mg、A1等与乙醇的反应。

  (2)与氢卤酸反应

  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HBr在加热条件下C—O断裂,—OH被卤素原子取代,生成溴乙烷和H2O的本质。并讲述在实验室中通常用溴化钠固体和硫酸的混和物与乙醇共热而得到油状溴乙烷,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已学过的知识写出其中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扩展能力。

  (3)氧化反应

  首先,拿起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请学生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接着讲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剂(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时生成水。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已经发生。接着用电脑显示,乙醇的断键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结构式,让学生掌握反应的本质是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有氢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双键。最后让学生判断以下几种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巩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质。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减轻的学生的负担。

  (4)消去反应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乙烯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消去反应概念,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提问:如果温度不同,反应产物是否相同?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温度不同,产物不同,170oC时生成CH2=CH2和水,140oC时,生成CH3CH2—O—CH2CH3和水当温度超过180oC以上时开始炭化,反应产物就相对复杂,用电脑模拟乙醇的消去反应和生成乙醚的取代反应过程,并用电脑播放制乙烯时当温度超过180oC以上时有机物炭化的录相。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小结。同一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就有可能不同。在化工生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生产需要,控制好反应条件,使反应按着我们需要的方向进行。

  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发生反应时,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然后总结出:乙醇化学性质主要与官能团—OH有关。取代反应有C—O键单断,如制乙醚;有O—H键断裂,如与HBr反应;消去反应是C—H键断裂配合C—O键断裂如制乙烯;局部氧化反应是C—H键断裂配合O—H键断裂;完全氧化所有键全部断裂。

  从反应类型看: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化反应。

  归纳小结:从结构上看:都涉及到—OH(有的单断、有的协同断)。从反应条件看: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5、乙醇的用途

  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活动中产生的,好像游泳一样,必须要在游泳的亲身实践中才能学会游泳,自学能力也一样,必须在自学的实践中培养产生。为此安排乙醇的用途这部分相对适合高中学生自学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归纳、分类和学于致用的能力。

  6、课后练习略。

  课文说课稿 篇14

  教材分析:

  《航天飞机》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儿童科普文章。通过一架银色飞机两次遇到航天飞机的情景,具体介绍了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增长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既介绍了有关航天飞机的科学知识,又有情有景,有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适宜于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有想象力丰富,主动性强,情绪易受感染等特征,而且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所以,易于对学生进行朗读,想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运用“边读边体会”的方法,读中感悟。

  3、通过课外上网,查资料的方法,使语文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4、通过有选择地完成星级作业,尊重不同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同时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开发智力,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设计的理念及意图: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件为辅助教学,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1、落实语言文字的教学,以读为本,运用“边读边体会”的方法,读中感悟。

  我认为作为一门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体现语文课的特点。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加强以读为主的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现。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新课程强调了语文课的本质特点,指出了语言文字教学和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点放在了解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上。并运用“边读边体会”的方法,从个别读,指两生比赛读,小组分角色读,集体读等形式,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2、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

  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而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种模式。为了能让学生有一种自主探究的`意识,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三次有浅入深地研读课文,去寻找答案。

  (1) 教学的开头,我先让学生从各种各样好看的图片中找一找航天飞机,

  再以同学们找得对不对呢?来质疑引入。然后,引导学生该怎么办?到书上去找答案,进行探究性学习。最后通过讨论,学习航天飞机的外形来证实同学们判断是否正确。

  (2) 在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时,我以同学们课外还了解到了哪些知

  识导入:再以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来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自己读课文中找出句子,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最后集体来讨论。在讨论中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

  3、语文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第二学段(3——4年级)综合性学习要求1,2两条他是这样写的。(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的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我在教学时,运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来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从网上或课外书上收集有关航天飞机的资料,目的是:(1)体现实践性(2)课内引向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3)体现小组合作精神。在教学完航天飞机的外形后,我让学生说说课外已经知道了哪些航天飞机的资料,使学生书面与口头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与我们学校在搞的综合实践课题相结合,与区级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相结合。我想,既然课题已在进行中,所以应该在语文课堂中也能体现出来。

  4、多形式地复述,内化课文语言。

  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设计了在老师提出的两种方法中任选一种来介绍“航天飞机”。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化与理解。

  5、开发智力,发挥想象,并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课的最后,我设计了星级作业,按不同的难易程度分为一,二,三星级作业。目的让差生有保证,让优生有发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尊重不同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开发智力,发挥想象。通过自由选择合作完成作业,也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

  6、运用课件进行教学。

  本堂课,我多次用到课件。但归纳起来,有四方面的作用:(1)在课的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欣赏各种飞机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2)在分析航天飞机的外形和飞出大气层的情景时,运用课件起到了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课文中的词句难以理解时运用。在理解“专程”时,让学生看课件理解要比老师口头讲效果好多了。(4)起到了小黑板的提示作用。

  7、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时,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动手,动脑,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

【课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课文耐久跑说课稿07-06

《触摸春天》课文说课稿11-20

课文说课稿15篇08-02

《田忌赛马》课文说课稿10-28

老人与海鸥课文说课稿10-16

火烧云课文说课稿11-22

高中语文课文雷雨说课稿最新10-07

背课文作文08-06

背诵课文作文11-2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