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3-02-23 08:16: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层次的基础上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剖析。本节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对生物生长很重要、生态因子和类型,该内容既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

  二、说学情

  本阶段学生对群落的概念以及捕食关系已经有了认识,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但这些并不足以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而对环境与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也不清楚,学生容易产生轻视的念头,因此,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探究生态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了解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等概念,明确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十分紧密。

  2、通过数据图像分析,初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3、对问题进行探究,促进分析、推理、合作精神的养成,在学习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分析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作用和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的难点是说明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分析温度、湿度等条件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较复杂,且学生接触较少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引起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多媒体展示图片及歇后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隐含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结合螳螂的图片提问螳螂生活哪些方面的影响?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生存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依存的呢?在学生讨论汇报基础上点拨:对生活在田间的螳螂来说,它生长发育受到多方面因素方面的影响,从而引出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通过联系多媒体创设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回顾与思考,激发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明确接下里的学习内容。

  2、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部分围绕生态因子的概念及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的学习,结合前面导入的螳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影响螳螂生活的因素有哪些?继而提问学生结合教材说出生态因子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因子。我出示马铃薯生长案例图片,引导说出马铃薯生长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小组讨论将影响因子进行分类,可找出生物生长受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田野中各种植物和螳螂、蛇、蛙等生物因素影响。

  接着我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总结生态因子的种类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生长的案例,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子对生物生的影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理解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种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最后介绍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4—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图示,介绍图示模型代表的含义。

  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种群数量与生态因子之间有什么关系?(2)对于生物生长哪个区域属于是最适合的区域,这对生物种群保护与生活生产有什么指导意义?学生反馈后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内容,即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会随某种生态因子的改变而改变。说明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高于或者低于这个范围都会限制其生长来完成这部分的内容的教学。

  补充案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76页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温度如何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分布、生殖的;光照如何影响植物的分布,动物的习性;水分如何限制陆生生物的分布等等。让学生们举出一些生活实例。

  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将生态环境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结合问题思考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升分析问题管总结的能力。极大的丰富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思考合作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

  为了更好巩固本课内容,我将组织学生分析小麦灌浆时期,阴雨连绵的天气会造成小麦的减产,其主要的生态因子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小麦生长?通过这样的开放性思考问题,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又将知识进行延伸,提升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将本节课内容系统化。

  4、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思考问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还能构成什么关系?课后交流,既能提升学生观察、收搜索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内容学习做好准备。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突出知识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中生物说课稿2

  一、说教材

  《ATP和酶》是选自人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1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的基础上,本节介绍了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酶的概念、酶促反应以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和ATP在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需要酶的参与,并涉及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它们是学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必备知识。学好本节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对生物体细胞代谢的生理意义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已经掌握了细胞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和功能;从学学生也知道能量是支持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前提,但是学生对于ATP和酶却缺乏了解。从学生的认知思维来看: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正在逐渐形成,但还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要注重运用形象直观的方式,以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写出ATP的结构简式,简述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在代谢中的意义,理解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掌握酶的本质、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及酶的特性。

  2、通过观察ATP与ADP相互转换示意图,初步形成图文转化能力和利用情景培养思考分析能力。过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3、通过分析ATP与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关注生物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STS之间的关系,形成探究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的过程;酶的作用、本质、特性。

  难点:理解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根据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提问、小组讨论、直观演示、自主阅读等。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通过诗句进行导入引出萤火虫,随后共同探讨萤火虫发光的原因,询问萤火虫发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生命活动,发光的能量从哪里来呢?引出今天的课题。ATP是一种直接能源物质。

  2、新课教学

  新授环节主要分成四个部分来进行讲解,具体包括:ATP结构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及其来源的探究、ATP的利用、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

  第一部分,ATP结构特点

  我会提问学生:现在已经知道了ATP是细胞中直接供能的物质,那么ATP是一种什么物质呢?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初步了解ATP的结构组成。之后,我再用挂图为学生直观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并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1、ATP是什么物质的英文缩写?结构有什么特点?结构简式是什么?A、P等符号分别代表什么?通过提问讲解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ATP的结构特点。并且及时通过提问过渡到下一知识点,具体如下:“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何处?为什么说ATP是细胞内的高能磷酸物,它是怎样供能的?”

  第二部分,ATP与ADP相互转化及其来源的探究

  在学生掌握ATP结构特点后,我将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ATP如何供能?ATP与ADP又是怎样转化呢?由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言,小组间相互交流。根据ATP中含有高能磷酸键的特点,学生很可能会想到由高能磷酸键断裂供能。对于学生的设想,不论正确与否,我都会给予充分肯定与评价,并通过展示多媒体动画的方式来讲解ATP与ADP的转化过程,展示ATP水解的过程。注重强调并不是可逆反应,物质可逆,但是能量不可逆。生互动理解ATP是能量“通货”。给与学生过程性评价,能够给与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多媒体动画直观清晰,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第三部分,ATP的利用

  及时提问学生过渡,具体如下:“继续提问学生ATP水解是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哪些生命活动呢?转化时需要的能量又是从何而来呢?”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会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之后结合书上的挂图和我展示课件展示ATP的应用实例,总结几种常见的需要ATP参与的生命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肌肉收缩,电鳗放电,萤火虫发光)让学生了解ATP的具体作用。通过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的引出课本的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架构。

  第四部分,酶的概念和酶促反应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生物科学史材料,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学生阅读、提取信息。师生互动分析出结果——酶的来源:活细胞;作用:催化;化学本质:蛋白质或RNA;并且总结出酶的概念。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酶的概念之后,及时开展实验对酶的特性进行探究,由于本节课时间有限,且学生之前所接受知识较多,因此本节课不急于把酶的每一特性全都呈现出来。我会结合酶的应用讲解从发现酶认识酶到酶的应用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始探究酶的特性。首先我会探究酶的催化性。带着学生一起探讨课本65页的实验过程中,我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积极思考为什么酵母菌能使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从而得出酶具有催化作用的结论。

  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逐步养成信息处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3、课堂小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4、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酶的应用,或者说酶还有什么特性。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包含了本节课的全部核心知识点,包括ATP的结构简式,简述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以及酶的相关知识,直观清晰。

高中生物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课题

  新陈代谢与酶

  (二)课型

  探索性实验课

  (三)教材内容及位置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45~48页

  (四)课时安排

  本节重点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与酶的发现史联系起来的,可采用讲述法。酶的特性是通过探索性实验实验四、实验五,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得出。

  根据教参,讲述和实验约2课时。如果将两节课分开,不利于整体教学,因此,我计划用两节连堂课在实验室内完成该节全部教学目标。

  (五)编排意图

  教材绪论说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既然是化学反应,就有催化剂。教材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探索性实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也是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生物学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后联系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学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观察唾液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本节从酶的发现史入手,简单介绍过程,总结得出酶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得出酶的特性,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其它生命现象奠定基础。

  (七)教学目标

  1、酶的发现(A:知道)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①实验五:

  a、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b、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②实验四:

  a、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标是按《大纲》要求确定的。

   (八)教学重点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的特点

  实验教学是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故本节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教学同等重要,同为重点。

  (九)教学难点

  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实验。

  (十)教学关键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方法和过程,对本节内容,学生知识的获取来源于正确的实验操作而总结的结论,故应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程序,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是本节关键所在。

  二、学情分析

   (一)现有基础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生物》时,本应有多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我市具体条件限制,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尤其是生物学科基础差,前后联系不强,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个实验”,给本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

  (二)学习动力

  高中学生正处青春期,好奇心强,加之才开始接触生物实验不久,所以学生对实验教学喜而不厌,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又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

  (三)学习能力习惯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和其它条件限制,学生习惯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理解记忆和习题解答,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这种状况短时间内还无法纠正,学生往往抽象思维能力强,实验技能差,实验时习惯于得出“先入为主”的结论,达不到探索性实验的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须在实际课教法上采取相应措施。

  三、课前准备

  (一)实验分组

  宜将操作能力强与书本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合理搭配;选择实验能力较强、组织纪律性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以带动各组实验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准备

  1、实验器材: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过氧化氢2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实验现配),热水。

  2、其它器材:

  试管、量筒、烧杯、试管架、温度计、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卫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实验员准备。

  (三)预试实验

  教师必须先做预试实验,可验证或修正实验步骤等,使实验的关键和难点能心中有数,以便调控实际教学程序。

  四、教法分析

  (一)讲述法

  通过教师的语言阐述,让学生知道一些有关本节内容无法验证的知识,也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验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确结论。

  (二)实验法与演示法

  实验法与演示法是生物直观教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使学生手脑并用,从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从现象中总结出结论,同时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验中,老师演示方法步骤的关键和难点是必不可少的。故两种方法是本节课联系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发现法与对比法

  探索性实验要求课前不必预习,以避免“先入为主”,通过教师指导、设问;学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实验中发现现象。同时,对实验前后的认识和现象进行对比,再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得出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从而培养基础技能和训练思维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学法指导

  (一)强调规范操作

  规范的实验操作具有科学性强、效率高、目标一致,节省材料等特点,故应提倡并强化操作程序,纠正错误的'操作习惯,提高实验效果,以达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二)指导观察

  观察是学生获取实验现象的重要环节,指导学生观察要具体、细致,且忌目无重点。

  (三)引导讨论、归纳

  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地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六、教学程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先用讲述法学习酶的定义,再用实验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对酶特性部分,教师讲解宜少而精,大量时间应由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突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实验四与实验五同时进行,所以,进行实验时宜采用分段式,即讲解一段,学生独立操作一段,学生总结出结论后再进行下一个实验。具体如下:

  强调几点:教学与实验一并进行,要遵守组织纪律,一切听从指挥。

   (一)组织讲解酶的发现

  1、酶的发现史

  2、酶的概念

  (二)组织教学酶的特性

  1、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统一讲解和演示

  ①简析“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

  ②简析目的要求:学会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③演示规范操作:按预先标明的步骤规范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骤,不说明结果。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指导

  指导要点及设问

  ①加入过氧化氢酶液和FeCl3液后,应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并立即观察实验现象。

  ②向试管内液面上方放入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时,动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气泡中,以免使卫生香潮湿而熄灭。

  ③过氧化氢溶液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应提醒学生注意,加药品时切勿溅到皮肤上。如果溅到上面,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掉。

  ④当分别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已知数量的Fe3+和过氧化氢酶分子后,哪个试管产生的气泡快、多?(加过氧化氢酶的试管)

  ⑤哪个试管内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熄灭的卫生香猛烈地复燃?(加过氧化氢酶的试管)

  ⑥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各是什么?(均为氧气)

  (3)引导总结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实验五:

  (1)统一讲解和演示

  ①简析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有无还原性糖。

  ②浅析目的要求: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学反应,探索淀粉酶是否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③演示实验操作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要点及设问

  ①制备的可溶性淀粉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如果温度过高,会破坏淀粉酶的活性。

  ②注意两支试管应放在水温为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会降低化学反应速度。

  ③如果加蔗糖的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要指导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时间过长,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影响实验结果

  b、试管未洗干净也会影响

  c、蔗糖本身不纯净

  ④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杜绝随意用火。

  ⑤在实验过程中,两支试管的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

  加入淀粉的试管: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加入蔗糖的试管:浅蓝色不发生变化

  ⑥保温5分钟的目的是什么?(保证有足够条件供酶分解)

  (3)讨论总结

  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对蔗糖不起催化作用,从而得出酶只有专一性,也推导出酶的多样性特征。

  (三)课堂小结

  1、通过讲述法和实验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特征,酶的催化效率需适宜的外界条件。

  2、纠正实验课中学生的不正确操作。

  (四)练习设计

  1、本节练习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学程序中的设问,让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各小节实验的总结提问。

  3、课后练习

  ①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练习,落实基础。

  ②完成一个探索性实验: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正板书(大黑板)

  新陈代谢与酶

  1、酶的发现史:1773年斯帕兰札尼实→1836年施旺→1926年萨姆纳→1980年切赫

  2、酶的意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合物的反应

  注:由于酶的专一性,反应也如此复杂,酶具有多样性

  (3)酶需要适宜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38℃左右催化率最高

  适宜的PH:绝大多数酶在PH=7的环境催化效率最高

  小黑板板书

  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

  实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高中生物说课稿4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含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说课稿5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节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2、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在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和学生缺少揭示规律的方法。针对这一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过程,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先由一个个体的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途径分析,逐步种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最终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在能量流动的特点的教学中,先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测,然后以赛达泊格湖能量为例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的合作进行推理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规律。

  在学生完成能量流动概念学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个个体的能量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一个种群呢?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习和思考;接着提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小组探究: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二营养级呢?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归纳: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②如何输入?③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④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通过探究和师生互动准确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在解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归纳出能能量流动的规律。

  3、重视联系实际,巩固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归纳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链长度一般只有4—5级?”“鲁宾逊荒岛生存策略”等实例分析,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体验了生活实际中的科学规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x,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已经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能力;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学习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加工信息、推理判断、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思考、合作、探究、归纳,教师启发引导、归纳、拓展延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在乐学氛围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直观性,条理性、动态性、高效性等优点,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由现象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方法很重要。本节内容教学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由个别→一般,由局部→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规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问题探讨、设疑激趣

  2、理解概念、问题引导,学生由个体→种群→营养级→生态系统逐步进行能量流动分析。

  3、小组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纲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4、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特点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规律。

  6、小组探讨实例、归纳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课堂小结

  (二)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诱,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置身其中;与生存挑战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x。自觉主动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会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定性推测:能量有逐级递减的趋势。

  教师进一步提出这一推测的准确性有待验证,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x。教师因势利导转入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和小组的交流探究归纳出能量流动的规律。

  学生沉浸在发现规律的快乐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入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分析实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快乐进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与桑基鱼塘,以及小组变流如何更好的进行草原放牧,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由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规律的教学思路,容易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1、注意区分摄入量和同化量

  2、在讲能量金字塔时要避免学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识巩固不牢时,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扰,暂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区分提高能量利用率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六、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如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1.特点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单向流动

  1、来源逐级递减

  2、起点2.表现形式

  3、渠道能量金字塔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5、各个营养级能量来源1.效利用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2.持续高效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转化过程

  七、习题设计

  1、课堂巩固练习

  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区分易混点

  2、课后探究

  设计课后探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积及性;同时通过开放性试题,拓宽学生思维。

高中生物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苏教版高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基因分离定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这3部分内容,共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此次说课主要围绕第1课时展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这位学习本节课做好了铺垫,同时学习本节课也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和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相关计算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必修2教材中起到了呈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初步了解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这也为本节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毕竟两个知识经验之间距离太长,此外关于如何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来分析杂交实验,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还是十分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多采用直观展示法、讲解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性状分离的概念,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说出基因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及运用遗传图解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学习,认同敢于质疑、勤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性状分离的概念和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把分离定律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我会采用复习的方法进行导入。提问学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揭示了什么现象?接着介绍,最先揭示遗传相关规律的科学家是孟德尔,然后顺利引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孟德尔两大定律的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由俗语导入,并简介科学家的小故事,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

  2.新课教学

  在新课讲授部分,主要分为4小部分进行教学,分别是:性状分离概念、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测交实验和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会简述孟德尔实验的过程,并提问,子一代只表现出亲本的性状,是否控制另一性状的基因发生了丢失?以此加深学生对于该实验的思考。接着结合着实验中的现象讲解表现型、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然后我会将孟德尔统计的7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结果展示在多媒体上,并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计算显隐性性状数目比,随后师生共同发现,对于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子2代显隐性性状之比为3∶1,并追问学生,这是否是偶然现象?以此顺利的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对于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由于过于抽象,并且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着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梳理与讲解,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用遗传图解对其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讲清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概念。这样设计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性,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对于此部分知识形成初步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但是上述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只是一种假设,孟德尔是如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顺利进入到第三部分知识的学习。由于前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运用遗传图解的方法,在对测交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结合教材进行推算,在学生充分讨论结束之后,提问学生上黑板进行讲解,并集体纠错与改正。像这样,将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帮助全体学生刚好的学习。

  最后在证实了孟德尔的假设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并提问,教师做好补充,从而最终共同得出分离定律的内容即:成对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巩固提升

  在巩固提升环节,我会继续追问学生:基因型和表现型具有什么关系?预设学生在充分思考后,结合一些生活实例能够说出基因型很大程度上决定表现型,但是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型有时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帮助学生理解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4.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强调出本节课的核心要点。

  5.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环节,我组织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便于展开后续授课,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在板书上主要呈现了关于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和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谱,这样设计,重点突出,更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生物说课稿7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有关于生长素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生长素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归纳。从高考的考点入手,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把重难点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史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是光照偏转问题和生长素的双重性。对于重难点,采用例题加习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分析进行突破。

  说学情

  这节课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二(28)班的学生,这个班学生的中男生占大多数,因此课上课气氛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思维灵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对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一味的去追求难,偏的`题目。而高考中,出现偏题怪题的可能性不大,高考注重的还是一些基础和重点内容。所以针对28班学生这种特殊的知识现状,我力求从最基础的开始,通过反复的强调一些该掌握的知识点,考点。加深,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辅以从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相关习题的变形,逐步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和解题的能力。

  说设计

  作为一节复习课,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是罗列知识点,强调学生去记忆,而这种强调记的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也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这样,复习的效果就会很不理想。所以这节课,我设计的亮点是对于生长素的发现史这个知识点采用 “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让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引导”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

  另外我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认同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科学实验,领会生物学实验中材料选取、理化技术的使用、巧妙的设计以及对复杂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说反思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当然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加上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的展开,因此每个知识点,我都力求精选习题,通过习题训练活动使学生“动”起来,对考点进行逐一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种处理方法也是正确的,当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如更应该关注个别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上差异,从而在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高中生物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这一模块的第六章第一节内容。这一节分两个课时,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细胞周期的概念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及意义。本章的学习,是学生从前面几章了解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因此,本章的学习需要以前几章的内容作基础。另外,细胞增殖、细胞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概念与必修2中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联系很密切,同时,有丝分裂作为细胞分裂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学生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定律的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3)、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各阶段的重要特征,尤其是DNA和染色体规律的变化。

  2 能力目标:

  1)尝试用模拟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构建染色体模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能力。

  4)通过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讨论,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通过细胞增殖过程的学习,树立科学的生物进化观点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1)细胞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 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3、重难点的突破策略:

  1 通过染色体模型观察与制作,设计模拟实验和制作动态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 编顺口溜(例如:膜仁消失显两体)帮助学生记忆有丝分裂各阶段染色体的行为。

  3 利用曲线图形象化的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攻克重难点。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1高中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初中已有了较大发展但还不成熟,已形成了较好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

  2 学生初中时已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非常浅显,总体来说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少,所以要充分利用前五章学生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为基础,从培养兴趣方面展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法设计

  1)、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我会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及对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用联想的方法把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上。 -------采用“探究—发现”

  3)、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模型教学法:利用自制的染色体等物理模型以及数学模型,以曲线描述数量变化规律,以图解突出重点。

  三、说学法

  课堂上采用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模型构建法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通过图片与日常生活现象引出生物学问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问题情景,讨论“与鼠相比,大象的个体很大,是不是组成大象的细胞体积特别大?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等产生原因。

  1 归纳:生物体的生长包括: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 和 细胞增殖---增加细胞的数量

  2 质疑:为什么生物体大多数是由很多体积小的细胞组成的 ,不是由少数体积大的细胞组成?为什么细胞不能一直生长形成大型单细胞生物?

  3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入思考,培养质疑求实的态度,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新课讲授

  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探究实验(预习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琼脂块表面积和体积之比,NaOH扩散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注意要学生把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正的细胞上。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论: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对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结论迁移: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的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思考与讨论:既然细胞越小,细胞相对表面积就大,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

  (细胞体积最小限度,是由完成细胞功能所必需的基本结构(如核糖体)和物质(如酶)所需要的空间决定)。

  2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回答一下问题:

  (1)细胞增殖的意义是什么?细胞以什么方式增殖?

  (2)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有哪些?主要方式是什么?

  (3)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分为那几个阶段?时间分配如何?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抓住关键词“连续分裂的细胞”,理解哪些细胞具有细胞周期哪些细胞没有。并结合模拟动画,使学生充分认识细胞周期的起止点及各个时期的特征。” ------突破重点难点

  请学生回答下列图示中那些可以代表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理解各个阶段染色体的行为是关键。

  (1)通过模拟动画,展示高等植物有丝分裂各个阶段的动态图,让学生对有丝分裂形成一个整体连续的印象。

  (2)分组让学生在课桌上也可以用橡皮泥、纸片等材料简单制作染色体模型来表示各个时期的变化,选取制作较好的进行展示。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绘图,逐步的示范讲解有丝分裂各个阶段的变化,尤其要注意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同时配合使用染色体模型来表示染色体形态的变化。(如:间期时染色质呈细长的丝状。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染色体,并且每条染色体上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变化并用函数图象表示出。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各时期特点,可以借鉴一些顺口溜。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分裂期: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归纳总结 细胞增殖(板书设计)

  一、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的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

  三、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反馈运用 习题1、2、3、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我认为上这堂课时,通过联系生活举例,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将模拟实验引入课堂,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尝试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模拟实验法。这种探究学习、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索知识。

  (3) 本节内容抽象,难懂,我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细胞分裂的连续性。黑板绘图和染色体模型的应用又克服了多媒体转瞬即逝的缺点,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改进不足之处

  (1)这节内容较多,教师要做好时间上安排,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对模拟实验方案的讨论可适当安排在课前预习阶段。

  (2)教学过程中有太多的学生探究、观察、思考归纳等活动内容,时间较难把握。

高中生物说课稿9

  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和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内容又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的内容与前面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紧密联系,可以是化合物知识的延伸、应用部分,又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各种化合物的功能,三大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供能又直接关系着后面的细胞呼吸和代谢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知识内容。所以怎样完成本节的教学十分重要。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健康以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个部分,分三课时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我将教材原有顺序进行调整,每讲一种物质的代谢联系该种物质与健康的关系,另外,我将糖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安排在前两个课时完成,我说的脂质代谢与健康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是第三课时的内容,这样既避免了一课时内知识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又可以处理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突出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又可以在第三课时将三种物质的代谢的内容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脂质代谢与健康的内容涉及的肥胖问题可以说是当今的热门话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减肥方法五花八门,对学生影响很大。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所以我在教学中提出有关肥胖这个中心问题,从中心问题出发解决脂肪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最后以解决肥胖问题来加强知识联系和强化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这样既有利于代谢途径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生物是统一整体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资料中抽象出理性的概念。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浓厚,愿意参与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探讨。另外一方面,他们天真、敏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缺乏对事物的本质分析和识别能力。他们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社会上、媒体中、娱乐圈中出现很多不科学的减肥方法,学生很容易盲目效仿,误入歧途,影响身心发育。因此他们需要科学饮食观念和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说出脂质代谢的基本过程

  知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能力方面:

  尝试用代谢知识分析肥胖的.原因

  运用代谢知识指导肥胖的预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感受肥胖的烦恼,关爱肥胖人群,懂得尊重他人

  了解肥胖的原因,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念和习惯

  确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自觉做到知行统一

  形成用科学知识辨别是非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反思

  1、对教材: 合理取舍 重新整合

  教学中我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教材的结构进行调整,即有利于知识的讲述,又便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人体是统一整体基本观点。具体做法不再赘述

  2、对学生:重视主体地位 提高科学素养

  新课程体系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正确的角色定位,确定正确的学生观,教学中突出其主体地位,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疑难由学生析,结论由学生下,真正做到以“学”为主,让学生想学、乐学、要学,进入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另外,“以学生发展为本”,还应该是指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切身利益着想,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对课程资源:广泛挖掘 智慧筛选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学生、网络、视频等课程资源,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准备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筛选尤为重要。

  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中要对教材合理的取舍和整合,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所占有的生活背景以及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课程资源,但是教学中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观点、方法及时准确地引导,而不是全盘肯定。

  本节课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很多有关脂肪代谢以及肥胖、减肥的资料、图片,但是课堂有限,不可能完全展示,另外,也并不是什么样的资料都能为我所用,要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才能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否则将事与愿违。(如黑熊冬眠的资料)

  4、对教学过程:联系现实生活 激发学习热情

  本节课,而从现实生活入手,找到焦点,提出中心问题,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教材,然后围绕中心问题,结合实际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应用生物知识,解决中心问题,最后师生一同走出教材,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在这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不是枯燥的条款,而是生活的宝典,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艺术无处不在,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其中的美感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去体会,更重要的是去创造。

高中生物说课稿10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指出:“高中生物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是理科学生的必选课,要为理科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打下良好的生物学基础。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侧重于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以上选修课教学内容,与必修课内容既不重复,又有密切的内存联系,而且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力求做到从理科学生升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着重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进展的内容,并且十分重视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我国生产、生物技术及环境保护等实际”。

  1.本章教材承接了高中生物必修课中有关遗传学基本知识。

  本节是对必修教材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的补充,并使学生对基因在遗传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基因的结构》涉及到DNA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基因的概念、结构,复制及其表达,中心法则等知识,可以使学生对基因及其遗传机理在高二基础上取得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

  2.为学习《基因工程简介》打好基础。

  本章教材共包括三节:《细胞质遗传》、《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工程简介》。有关基因工程的内容在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基因工程技术是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的核心技术.基因工程的学习又是在掌握基因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无论是从其内容,还是从其所处的地位来看,本节教学内容对理解基因工程以至于第四、五章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精神,本节应该达到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知道人类基因组研究

  2.能力目标:

  1.通过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2.理解编码区,非编码区和RNA聚合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团结协作的精神。

  2. 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3.正确认识人类基因组草图的价值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艰巨性,通过阅读分析有关新闻报道,理解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否则会误导公众。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落实方案:用多媒体课件说明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与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的区别。

  2、教学难点:原核和真核细胞基因非编码区上游RNA聚合酶结合位点的作用、真核细胞基因的间隔序列。

  突破策略:

  1) 安排学生预习,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熟悉教材。

  2) 使用多媒体直观显示真核细胞基因结构。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采用的教学模式为“引导—发现”式, 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学习,积极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因的结构》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微观的,知识难度较大,因此,我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微观结构宏观化,以形象思维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信息时代的学生要有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再发现”,增强思考和创造力.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当前生物科技发展热点课题,媒体上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报道很多,而且各方面的论述都有:正面的、反面的,悲观的、乐观的……我收集了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讨论,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在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习方法:确立学习目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练习与提高。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运用概念规则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节内容不强调学生对基因的结构的死记硬背而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核心生物概念,真正理解,熟练应用,更注重第三层次的学习,目的是发展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我认为。一个能鼓舞自己的学生学习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

  烈的学习愿望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温故知新,引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知识经验,生成对本节相关内容的问题情景。精心设疑,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产生价值取向,注意力开始集中起来,准备主动积极投入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1)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2)基因有什么功能?

  3)思考:唾液淀粉酶和胃蛋白酶的基因存在于人体的什么细胞中?为什么细胞含基本相同的基因,但只有唾液腺细胞中合成唾液淀粉酶、胃腺细胞中合成胃蛋白酶呢?这与基因的结构密切相关的,那么,基因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二. 阅读自学,分析问题

  带问题阅读教材,观察课件,通过类比、推理、归纳,很自然就可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因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 要求学生带着下列思考题阅读教材《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部分内容

  出示思考题:

  1、 原核细胞基因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2、 什么叫编码区?

  3、 什么叫非编码区?其重要作用是什么?为什么?

  4、 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及作用分别是什么?它是如何催化DNA转录RNA的?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补充,教师归纳。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是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遗传效应是指能转录为

  mRNA,继而翻译为蛋白质,或转录为核糖体RNA.转运RNA的功能。

  3、RNA聚合酶:位于编码区上游,其作用是催化DNA转录成RNA。

  (二) 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部分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如何?

  2、与原核细胞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投影原、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示意图,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补充,教师归纳。

  2、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特点:与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基本相似,只是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可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即外显子)被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即内含子)隔开。而且外显子序列在整个基因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3、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4.由旁栏思考题的解决过程加深对上述内容的理解。

  指导学生计算旁栏思考题中外显子的碱基对在整个基因碱基对中所占比例的问题。使学生掌握外显子序列在整个基因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从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基因中调控序列的重要作用。

  (三)提供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类基因组研究》有关内容,并分组讨论银屏出示的思考题,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归纳。

  1、研究对象:人体1—22号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22+XY)

  2、研究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即: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3、启动时间:1990年

  4、参与国家:美、英、法、德、日、中(我国承担其中1%的测序任务)

  5、研究意义:

  ①对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进一步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个体发育的机制,以及生物的进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③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疑难分析

  通过疑难分析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1)编码区和编码序列的区别

  基因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非编码区是非编码序列,编码区不一定都是编码序列,编码区中也存在非编码序列,如真核细胞基因的内含子。

  2)外显子碱基数目与对应蛋白质数目的关系,其核心是“碱基配对原则”及中心法则的应用。同时注意由已知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只能计算出基因中编码区的外显子所含的核苷酸数目,而非编码区和内含子中的核苷酸数目是计算不出来的。

  3)水稻基因组为什么只要检测12条染色体?而不像人类基因组那样需检测22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

  水稻是雌雄通体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之分;人是雌雄异体的生物,有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之分.所以人类单倍体基因组就由22条常染色体DNA分子和XY两条性染色体DNA分子组成,而水稻的单倍体基因组只有12条染色体DNA.。

  四.小结与练习,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重要知识进行总结整理,查漏补缺。形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课堂练习的处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布置课后活动,搜集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报道。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并结合多媒体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仅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也要学生自主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学习。

高中生物说课稿11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习,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通过学习,自己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

  a.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培养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科学的情感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不是生物膜? ⑵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⑶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⑷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更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思考: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物质逆浓度梯度跨摸运输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画出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图,展示各组的成果。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制做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显示有关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与社会的联系

  简单描述囊性纤维病的机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药物比较难杀灭病毒的原因。

  (五)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高中生物说课稿12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中第四章"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完成着生活的使命,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调节,尤其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动物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有部分内容如反射、反射弧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学生应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也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兴奋的传导不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较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知识将分成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第二课时为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语言和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①结合初中的知识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调节的结构基础

  ②经过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b、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c、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何达到)

  1.利用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的人体的神经调节为基础,再借助于媒体的展示,通过学生的回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2.在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基础上,利用媒体的动画功能,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3.在教学中,通过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多分析、多探究,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及探究的精神。

  4.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利用研究性的课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兴奋的传导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它不仅知识比较抽象,而且在理解的过程中还要用到物理学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层层设疑,步步追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学、思考、分析、讨论,然后找出正确答案。并在此充分运用多媒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借助于它们的直观、形象、动态等多种功能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整个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新"的思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下,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

  (五)学习方法

  "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出"神经调节"一节

  2、新课教学:本节课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①复习反射和反射弧有关知识;②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③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1)第一层次:反射、反射弧

  在新课开始时首先设疑,接连抛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它由几部分组成?"(组织学生回忆、思考,并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优点:在本层次中,通过开篇设疑,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去领会新知识的意义,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问题形影相随,为教学的良好延伸奠定了基础。在本层次最后再辅以相应练习,起到及时巩固,加深理解的作用。

  (2)第二层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在此基础上,提出"1、神经纤维在未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如何?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以后,细胞膜内外电位如何变化?""2、在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是如何形成的?""3、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等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因为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比较陌生。在此,安排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阅读课文中相关的知识,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从心理上产生较强的可接受性,便于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接着再组织学生对上述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并辅以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加以说明,加深理解。

  优点:这样,通过老师的精心设疑,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问题情景和条件。经过点拨和追问,层层质疑,化解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CAI课件的动画功能,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知识具有更强的可接受性,增强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为了帮助学生能正确理解刚才所学的知识,在此及时安排一个思考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检测,并突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双向进行。

  (3)第三层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在这一层次开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置一个疑问"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的呢?"从而使"兴奋在实际功能纤维上的传导"自然、流畅的过渡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探究下一个问题的欲望。在学生充满疑惑的情况下,将知识转换成问题抛出:"1、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什么来传递的?它由哪三个部分构成的?""2、兴奋是如何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海洋的浩瀚和自身世界的渺茫,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形。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b.原因:为了形象的展现出突触的结构,在此利用多媒体的放大功能,突现出突触,了解其结构。同时为了克服兴奋在此传递过程中的抽象性,再利用CAI课件展示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紧随着安排一个思考题使学生在再一次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进而突出兴奋传导的单方向性。

  在这一层次中,通过教师条理清晰的提问,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吸纳、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形象、生动的课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动态的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突触部分的兴奋的传导过程一目了然,突破了难点。最后,再通过小练习,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

  3、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归纳和小结。利用简炼、清晰的语言,再一次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巩固练习<略>

  (七)板书设计<略>

  (八)布置作业随堂练习(24)

高中生物说课稿13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 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 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 说学法:

  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 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1、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 利用多媒体演示 “渗透装置实验”

  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

  学生推测:

  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

  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

  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

  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死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对外界溶液浓度有何要求?把已发生分离不久的细胞放入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 细胞渗透失水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 细胞渗透吸水

  让学生讨论:如果不用浓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细胞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的知识,并用动画对学生结论进行验证。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靠渗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细胞会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这与成熟区细胞是吸水最活跃的部位相呼应。

  讨论:农业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烧苗”现象?为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渗透原理来解释。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 电脑动画模拟植物根吸水、利用、运输、散失的全过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举日常实例让学生归纳蒸腾作用的意义。

  (三)结合实际进行课堂小结: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护植物的根毛,同时要去掉大部分叶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把两部分知识统一起来,同时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四)课堂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五、效果预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俗语引入,激发兴趣,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给学生以生命现象及过程的动感和真实感,突出了重点,渗透吸水,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

  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 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 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示媒体动画一

  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

  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示媒体动画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rarr;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rarr;肺内气体排出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让学

  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

  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

  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

  示媒体动画三(侧面观和正面观)

  学生活动:

  观察媒体动画,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

  2、肋间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肋间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3、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示媒体动画四,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运动,也反映了膈的运动,肺的体积变化也体现出了。

  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

  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

  学生活动:

  呼吸频率:

  让学生进行自测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报告结果。让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5个起蹲动作,马上测定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

  肺活量:

  结合体检经验,强调肺活量是在尽力吸气后,再一次尽力呼气呼出的量。讨论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人工呼吸:

  强调是人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体字标出的工作。再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1)由学生实验引入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问题产生)

  再问: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来?

  ——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

  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围绕氧和二氧化碳的来与去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符合探究式学习规律。

  学生亲自动手,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2)原理

  学生活动:

  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

  观察图片,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

  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通过一些现象(香味的扩散),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用一个模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3)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要学生结合动画,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说明为什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这样的?

  应强调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与肺泡部的气体交换相对比地学习,相对比地记忆。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变的?加深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结合血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血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这里是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体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的联系。

  小结

  练习学生活动: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煤气中毒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指导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分三大块。

  第一大块是用系统表来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

  第二大块是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第三大块是用图解来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练习与评价:

  我精心编拟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则可以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综合应用题。层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自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其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学生实验,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高中生物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单元,第_______章,第_______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判断、辩认活动中培养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不定期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难易适中。我首先安排了__________________。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___________________”一课的设计过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04-14

高中生物说课稿15篇02-23

高中生物说课稿四篇05-10

实用的高中生物说课稿三篇07-15

【必备】高中生物说课稿三篇07-08

【必备】高中生物说课稿四篇07-10

高中生物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03-25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汇总六篇07-16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08-0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