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4-09-22 17:29:12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集锦七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集锦七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教学计划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的数学教师,任务较重,所以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一(1)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8人,女27人,一(2)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9人,女26人。从学生人数上观察,男生多于女生,那么课堂纪律便是一项较棘手的问题,再加上一年级孩子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所以这学期的重点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方面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四、教材的评价方面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8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三单元 17课时

  第四单元 2课时

  第五单元 5课时

  第六单元 2课时

  第七单元 14课时

  第八单元 2课时

  第九单元 2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由于他们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缺乏自制力,而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热情,不能很好地自觉学习,这些都需要老师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另外,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一样,还有待于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启发、教育,给小学生培养从小懂法守法的习惯,积极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本学期所有的课程中都要把德育法制贯穿,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

  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

  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

  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

  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

  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

  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

  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

  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

  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根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

  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教材分析:

  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

  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教材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要认真,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促进自己的教学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果想获取更多的有关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的资料。请关注我们。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个别孩子经常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学习习惯比较随意,可塑性较强,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

  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

  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

  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具,运用各种小游戏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

  二、教材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简析

  原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适当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本次教材修订与实验教材相比较,其主要变化体现为如下几点。

  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设置了“准备课”单元。准备课单元的内容为实验教材的“数一数”单元和“比一比”单元的“比多少”内容合并而成。设置准备课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比较,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为后面学习正确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而实验教材“比一比”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大,因而被去掉。

  “数与代数”的内容与编排结构与实验教材的基本相同。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体现了准备性。二是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单元进行整合,将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等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分散了一年级上册图形认识的教学难点。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与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与整理”单元,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在一年级上册中只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图表进行了一定的渗透。

  “综合与实践”的编排有所调整。一是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所学内容及实践经验,一年级的每册教材只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二是对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乐园”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加强了综合性和实践性。

  四、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环保与环保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培养学生养成“爱绿护绿”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综合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给家长发短信,要求家长配合加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和表达,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1)班有61人,一(2)班有58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习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7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通过几个数数,初步了解数数的情况,学会数数的方法。

  2、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通过操作,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4、掌握数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指导数数。

  5、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6、掌握数数的方法

  7、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不能有序地进行数数。

  8、不能熟练地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物体的多少。数字歌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操作法多媒体课件

  第二单元

  (位置)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觉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左”“右“及其相对性xKb1.Com数学常识“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实际体验法多媒体课件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读、写1——5各数,认识“>”“<”和“=”,用“>”“<”和“=”正确比较1——5各数的大小。

  2、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

  3、5以内数的组成。

  4、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用减法计算。根据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5、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6、0加几,仍等于几;0减几,仍等于几;0加0等于0,0减0等于0;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结果还是0。

  7、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8、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9、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10、知道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的市场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11、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1、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12、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13、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14、知道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的市场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15、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1、“>”和<”

  记住比较大小的时候开口对准大数。

  16、“几个”和“第几”含义的混淆。加号的来历

  “0“的来源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比较法

  直观演示多媒体课件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1、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4、初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6、初步建立图形之间的关系。圆柱的判断。趣味知识:聪明的小猴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观察法

  动手操作多媒体课件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能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正确地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的位置。

  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进一步认识“>”“<”和“=”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5、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会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9、正确书写6—10,掌握6——10的计算方法。

  10、能正确、迅速的口算,培养数感。

  11、使学生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并列式计算。

  12、使学生能熟练掌握6——10的组成。

  13、进一步提高口算6_10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14、使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15、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16、正确书写6—10,掌握6——10的计算方法。

  17、能正确、迅速的口算,培养数感。

  18、使学生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并列式计算。

  19、使学生能熟练掌握6——10的组成。

  20、进一步提高口算6_10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1、使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2、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趣味知识:跷跷板上的数学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比较法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正确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5、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6、正确书写11——20各数。

  7、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8、熟练解决两数中间间隔问题。

  9、正确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10、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11、正确书写11——20各数。

  12、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3、熟练解决两数中间间隔问题。

  14、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趣味知识:奇妙的数字“2”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演示法

  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辨析能力。

  4、使学生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5、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是将的良好生活习惯。

  6、使学生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7、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是将的良好生活习惯。区分时针和分针钟表的由来养成守时、惜时的好习惯。观察法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在理解?理的基础上,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学习数学,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正确计算9加几。

  5、理解“凑十法”。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6、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7、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9、能够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0、正确计算9加几。

  11、理解“凑十法”。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12、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1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4、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能够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5、数位对齐

  16、进位的方法及熟练掌握。

  趣味知识:聪明的高斯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激发求知欲,体验成功的喜悦。实际操作法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集锦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2-07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2-2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6-3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05-24

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3-01

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0-18

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03-3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02-1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集锦10-09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0-1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集锦七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集锦七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教学计划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的数学教师,任务较重,所以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一(1)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8人,女27人,一(2)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9人,女26人。从学生人数上观察,男生多于女生,那么课堂纪律便是一项较棘手的问题,再加上一年级孩子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所以这学期的重点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方面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四、教材的评价方面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8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三单元 17课时

  第四单元 2课时

  第五单元 5课时

  第六单元 2课时

  第七单元 14课时

  第八单元 2课时

  第九单元 2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由于他们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缺乏自制力,而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热情,不能很好地自觉学习,这些都需要老师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另外,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一样,还有待于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启发、教育,给小学生培养从小懂法守法的习惯,积极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本学期所有的课程中都要把德育法制贯穿,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

  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

  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

  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

  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

  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

  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

  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

  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

  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根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

  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教材分析:

  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

  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教材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要认真,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促进自己的教学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果想获取更多的有关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的资料。请关注我们。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个别孩子经常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学习习惯比较随意,可塑性较强,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

  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

  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

  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具,运用各种小游戏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

  二、教材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简析

  原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适当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本次教材修订与实验教材相比较,其主要变化体现为如下几点。

  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设置了“准备课”单元。准备课单元的内容为实验教材的“数一数”单元和“比一比”单元的“比多少”内容合并而成。设置准备课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比较,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为后面学习正确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而实验教材“比一比”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大,因而被去掉。

  “数与代数”的内容与编排结构与实验教材的基本相同。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体现了准备性。二是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单元进行整合,将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等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分散了一年级上册图形认识的教学难点。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与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与整理”单元,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在一年级上册中只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图表进行了一定的渗透。

  “综合与实践”的编排有所调整。一是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所学内容及实践经验,一年级的每册教材只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二是对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乐园”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加强了综合性和实践性。

  四、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环保与环保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培养学生养成“爱绿护绿”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综合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给家长发短信,要求家长配合加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和表达,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1)班有61人,一(2)班有58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习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7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通过几个数数,初步了解数数的情况,学会数数的方法。

  2、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通过操作,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4、掌握数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指导数数。

  5、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6、掌握数数的方法

  7、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不能有序地进行数数。

  8、不能熟练地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物体的多少。数字歌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操作法多媒体课件

  第二单元

  (位置)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觉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左”“右“及其相对性xKb1.Com数学常识“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实际体验法多媒体课件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读、写1——5各数,认识“>”“<”和“=”,用“>”“<”和“=”正确比较1——5各数的大小。

  2、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

  3、5以内数的组成。

  4、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用减法计算。根据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5、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6、0加几,仍等于几;0减几,仍等于几;0加0等于0,0减0等于0;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结果还是0。

  7、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8、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9、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10、知道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的市场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11、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1、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12、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13、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14、知道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的市场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15、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1、“>”和<”

  记住比较大小的时候开口对准大数。

  16、“几个”和“第几”含义的混淆。加号的来历

  “0“的来源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比较法

  直观演示多媒体课件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1、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4、初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6、初步建立图形之间的关系。圆柱的判断。趣味知识:聪明的小猴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观察法

  动手操作多媒体课件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能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正确地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的位置。

  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进一步认识“>”“<”和“=”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5、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会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9、正确书写6—10,掌握6——10的计算方法。

  10、能正确、迅速的口算,培养数感。

  11、使学生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并列式计算。

  12、使学生能熟练掌握6——10的组成。

  13、进一步提高口算6_10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14、使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15、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16、正确书写6—10,掌握6——10的计算方法。

  17、能正确、迅速的口算,培养数感。

  18、使学生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并列式计算。

  19、使学生能熟练掌握6——10的组成。

  20、进一步提高口算6_10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1、使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2、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趣味知识:跷跷板上的数学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比较法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正确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5、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6、正确书写11——20各数。

  7、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8、熟练解决两数中间间隔问题。

  9、正确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10、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11、正确书写11——20各数。

  12、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3、熟练解决两数中间间隔问题。

  14、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趣味知识:奇妙的数字“2”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演示法

  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辨析能力。

  4、使学生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5、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是将的良好生活习惯。

  6、使学生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7、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是将的良好生活习惯。区分时针和分针钟表的由来养成守时、惜时的好习惯。观察法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在理解?理的基础上,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学习数学,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正确计算9加几。

  5、理解“凑十法”。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6、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7、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9、能够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0、正确计算9加几。

  11、理解“凑十法”。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12、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1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4、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能够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5、数位对齐

  16、进位的方法及熟练掌握。

  趣味知识:聪明的高斯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激发求知欲,体验成功的喜悦。实际操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