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3 10:31:15 钟澄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精选2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精选25篇)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1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感受真情”。亲情是人类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要通过文中的阅读进行体验与感受,“理解与关爱”贯穿于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一把倾斜的伞让我们感受到有的传递与延续;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使我们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用心;无人看管的桃林,让我们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情……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它使巨人的花园盛开美丽的花朵,它让遇险的猎狗最终获得搭救……

  当今,孩子们不论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与呵护,那么他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呢?这几篇课文正恰到好处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在这一单元教学中,我个人认为比较欣慰的几点:

  1、朗读感悟: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读中感悟。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自由读、齐读,小声读、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代讲,达到了读中悟情,读中理解的效果。

  2、爱的体验。让学生说说身边令人感动的事情,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表达的丰富性,又把本课情感目标进行内化,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中慢慢地扎下根。

  3、指导倾听。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引导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4、鼓励评价。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激励来更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单元的教学中,我本着一贯的教学作风,“平实、踏实、真实”,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和学生都受益匪浅,不仅在课本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在人格上同样也受到了一次洗礼。相信在今后,我们会把我们心中的爱传播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共同生活在爱包围下!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2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曹圣龙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作者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曹圣龙的意见,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成功。

  本节课主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的空间,要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比如在仿说练习时,完全可以将课文中另外几个句子进行类似的仿说训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课文中为什么没用同一种句式去描写秋天的景物。

  这一周安校和丰娜老师分别听了一节课,对我的教学问题给予了指导,受益匪浅。比如,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进去,合作意识不够,另外有些学困生上课不够专注,影响整个教学的进程,以后要培养学生上课好习惯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评价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教授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3

  (一)课堂教学是一个练兵场,首先要关注对三类课文的把握,精读、范读、自读:

  1、精读课文:

  重点学习。

  2、范读课文:

  教师半扶半放。

  3、自读课文:

  放手让学生自学。甚至可以两课连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给精读课文,或者课外阅读。

  (二)三年级阅读分析我归纳了一下,有以下5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1、提拎要点的能力。

  就是从语句中提拎要点,在这次中考3-5年级的试卷中都有所体现,如回答问题,概括节意、段意、主要内容,其实都是考查学生是否抓得住文章、段落的要点,即要点归并法。这个能力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文章中要注意培养。

  2、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感悟能力,就是“语感”。

  通过朗朗地读书,以及大量的.课外阅读来逐步积累。

  3、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想性

  这个思想性,也就是专家口中的“人文性”。现在的学生许多都没有自己的思想,这就要靠老师去灌输去引导。写读后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5、审题能力答题方式

  训练学生静心阅读,看清题意,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这个能力其实就是应试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欠缺往往导致了卷面上阅读部分大量失分。

  (三)作文能力的培养:

  1、兴趣引路

  通过写“放胆文”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广泛地课外阅读进行语言的积累,搭建作文交流平台

  2、形式引路。

  三年级提倡写“素描作文”,包括静物素描、景物素描、人物素描、对话素描、活动素描……,把一段话写清楚、写具体,同时要言之有序。培养学生精细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4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我用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时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首先用简单的几张图片和一段精彩的动画故事把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带到课文情境中,而且也在最短的时间感知到了课文中的更多信息和情感,也就意味着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文学习。

  三年级下学期就开始根据课文的特点学会初步概括课文主要意思,并且这些要求一般在第一课时就应该达到,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意。本堂课中巧妙利用“水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引导学生通读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简单说说课文主要意思。

  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生字是不可摈弃的重要一部分,在教学中,我以课件直接呈现的形式,通过“考一考你”、“挑战一下自己”等形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生字。在评价中,渗透重点字词的理解。例如“绊倒”的倒,是多音字,我让学生说说它的另外一个读音并组词。还有“唾沫”的读音是轻声,尤其要提醒学生。就这样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自主识字,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书不读熟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只要让学生在课前或在第一课时自由式地多读几遍呢?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顺、读熟、读好仍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要能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指名学生分节读课文的基础上,对第2节进行了对比表情读,对第4节对比语气读,使读书的过程既是学生读熟课文的过程,也是提高朗读能力和提高读书情趣的过程。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5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清新的水流,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短短的童话故事,蕴涵着深刻地道理。本课的重点是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爱心对别人乃至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首先,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其次,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感受,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有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掌握具体的读书得方法。

  通过阅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水罐发生的几次变化,于是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寻求“这些神奇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的阅读探究之后,一条清晰、分明的线索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引导学生挖掘埋藏在课文中的本质,获得感悟。从小女孩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到回家途中把水分给小狗,再到自己咽了咽唾沫把水给了过路人这一系列举动中,体会到小姑娘孝敬母亲、爱护小动物、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以及母亲让水给女儿,也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最终使学生发现母女俩这一切行为的根源就是“爱心”,至此,主题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爱的教育。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透露出的那份广博的爱心后,我进行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感受到了哪些爱?一开始,学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说的都是同学之间借笔、借橡皮之类的事。于是我加以引导:“想想你身边,还有哪些人在默默地奉献爱?”这时,就有学生提到了:“下雨了,妈妈给我送伞。”“妈妈每天起得很早给我做早饭。”“有一次半夜里我发烧,爸爸妈妈马上送我到医院,给我拿药、倒水,整晚都陪在我身边。”孩子们已感受到父母的爱了。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6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教材首次提出开展“记录自己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安排在《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后面,目的是使师生了解安排此项活动的.意义、目的及开展活动的方法。因综合性学习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爬天都峰》的后面,有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继续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本组无论是阅读、还是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训练,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一主题密切相关。比如,在导读,点出了本组的专题,课文为这一专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从课内到课外,继续围绕本组专题展开,“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则是这一专题训练的拓展和延伸。教学中要加强整合的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7

  本组教材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花钟》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可安排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或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

  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一段我抓住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去引导、我这时适时引导:花开放了你高兴吗?这一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进行了朗读指导。二段我主要抓住你读了课文,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主要抓住有趣,让学生去读。读这一部分时,要读得亲切活泼。我设计了这样的问话引导孩子:“孩子们,这位植物学家的想法可真奇妙,设计的花钟可真有趣,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书声让老师感受到他的有趣呢?”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再进行背诵的练习。《找骆驼》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3、缺少个性化阅读。

  面临期中考试,一边学习新课,一边复习。学生因为活动多学习积极性不高,心太浮燥,复习做的题较多,测评有一些学生进步了,但有一些学生却退步了。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8

  一、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而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进行本次“口语交际”教学时,陈主任精心创设了一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首先,用故事来启发学生走向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相夸的欲望。

  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课与其说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其对话过程构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际关系,形成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群体,并在双向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在《夸夸我的同学》一课的训练策略上,学生在小组讨论寻找他人的优点,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在游戏中学习第三人称的表达方法。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际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夸也是为了实现多向互动。

  在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多项互动活动,使学生“跳出”了自己所置身的课堂环境,积极主动地参与交际,在多向互动中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学会了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突出了“口语交际”中“交际”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陈主任克服了口语交际“独白化”的倾向,注重了“多个回合,多向互动”。在互动形式上注意了多层面、有重点,师生之间采用了教师与学生个性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在这些多层面、多形式、多回合的互动交流中,渗入了教师的指导、示范,创设了交际情境,营造了交际氛围,引导着学生的交际由单调到丰富,由表面到深层,由生硬到和谐。在进行“相互促进”这一环节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交际对象、交流方法,获取、整理自己所需要的交流信息。在这种接近生活自然状态的训练中,学生的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把课堂引向生活实践。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它的训练应该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不能局限于课堂,在课堂中止步。所以每一节课,我们还应将学生的视角指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在真正的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口语交际,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在本次口语交际课的结课时,陈主任针对现在孩子“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的这一弱点,号召同学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地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发现别人的优点是一种快乐,同时对自身也是一种促进。激励了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真诚的去赞美别人。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从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当生活中的这些美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时,语言的激流就会宣泄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9

  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教学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感情。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所选的课文都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爱的故事;口语交际也是通过夸奖身边的同学来表达爱。我们在规划本模块时,体现了整合的教学思想,围绕专题组织教学。

  《掌声》这篇课文非常感人。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是以小英性格的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学时,陈主任紧抓这条主线,借助了两次掌声,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了解到“掌声”背后的力量,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中,陈主任先请同学们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再说说英子原来是个怎样的人,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走进从前的英子。再引导学生明白英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来领悟两次“掌声”的含义。整节课,学生边读边感知边体会,感悟到同学们给予英子深深的爱,训练了学生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整堂课,学生非常投入,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连一些平时不愿举手发言的同学也纷纷要求回答。

  其中第2~4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时,陈主任主要抓住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写英子神态、举动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陈主任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说:“英子,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己当作英子,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心理。当讲到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台时,陈主任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英子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陈主任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老师:“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老师又问那位女同学:“英子,听到这么热烈的掌声,你想说什么吗?”她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就这样,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老师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在理解好整篇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别人的掌声或把掌声献给别人的故事。这样,无疑升华了课文的内函:既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又要不惜奉献自己的“掌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

  口语交际是一种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从参与表达交流,到乐于表达交流,再到善于表达交流,本次口语交际课陈主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的。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10

  一、育人先育心

  本单元四个小故事意在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矛和盾的集合》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汲取别人的优点集于自身,扬长避短。在教授本文是应顺势让同学谈一下自己最欣赏的同学的优点,并向他们学习。《科利亚的匣子》告诉我们时间在流逝,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要用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则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得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

  二、依托课文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寻找每篇课文的训练点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本手段。本单元的训练点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以下几点:

  1、听在单元过关时,词语关与朗读关由评审团负责评价,锻炼认真倾听的习惯。

  2、说内容关意在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由于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主题思想明确,我的教学重点在于围绕中心展开讨论,交流自已是否有过相同的经历,或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进行“说”能力训练。

  3、读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自已的感受与理解,这就需要精读与品读。在精读引领环节,我让孩子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基本上能说出以下几种原因:

  (1)用词准确生动,如动词的运用、四字词语的使用。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生动。

  (3)它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我觉得这是语言鉴赏能力训练的初始阶段,时间长了,孩子们也就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品读课文了。

  4、写在品读《科利亚的匣子》一文时,我抓住科里亚埋匣子的一个细节进行写作指导,用恰当的动词来描写清晨起床情节,效果较好。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11

  根据课文特点,对话较多,在教学中我也主要抓住对话通过朗读、表演、讨论来学习。如《南辕北辙》抓住主人公和朋友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得意无知,南辕北辙。

  《惊弓之鸟》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朗读体会人物特点,让学生认识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的更羸。同时明白惊弓之鸟的字面含义以及比喻义。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12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14

  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才刚刚三个星期,面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的工作,让我感觉束手无策。从没有教过语文课,很少接触小学生这一群体,每当拿起语文书,翻开其中的课文,脑子里一片糊涂。幸好对我们新老师,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师傅,从教学和教育两个方面指导我们。

  有了老师的指导,这并不意味着坐享其成,自身的努力同样很重要。记得我们的研训员说过,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在我们的印象里,通常会觉得:上一节好课,最重要的是备课和写教案,往往忽视了对课后的反思。在三个星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体会到了写好课后反思,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我要怎样才能把《惊弓之鸟》这节课上好呢?思考来思考去,都没有一个好思路。包老师感觉到我的为难,于是她决定上这节课让我听。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好老师是如何把握课堂,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行云流水一般舒畅。而自己上课时总是磕磕巴巴的,有时怕漏这个又忘了那个。不过我也并没有灰心,作为一名新老师,关键是如何让这一堂课顺利地按照先前的准备上下来。《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我想我们在第三课时已经学习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何不引导学生们从他们了解的`成语入手,来导入我们的新课呢?接下来,对课题这个成语进行解释,接着开始文章中生字词的学习。

  我把这个想法与老教师讨论了一下,老师说,如果一个老师在备课时要求学生学习某一个知识,那么老师的知识储备量一定要比学生的多很多。比如我要学生们说说他们知道的一些成语,可能学生的成语储备量并不多,那老师就应该有意识的教他们一些成语,作为积累。不仅如此,我用的是质疑课题的方式开始新课文的学习,那么这个对于课题中一些字的解释,在学生还没学习这课之前,他们能回答的很好吗?包老师说,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上,看看到底学生的反应如何?

  上完课了,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的确,学生们真正能说出来的成语不是很多,如果我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不做总结,那么设置这一环节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了。对“惊弓之鸟”中惊,弓和之的解释都不是太理想,尤其是“惊”这个字。通过实际教学,我了解到备课时一定要考虑某个教学环节的可行性,不是简单的随便想个方式,避免到上课时,才发现不能很好地运用。在生字词的学习中,我用了“换一换”,“用近义词解释”的一些方式,感觉效果还是挺好的。对于“能手”这个词的解释,还拓展到提问学生,问他们知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能手?“刘翔是跨栏能手,姚明是篮球能手”,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下来的感觉还是挺好的,但学生们到底能掌握多少还是通过检测才能反映出来的。以后,上语文时,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更有新意,抓住学生的兴趣,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一节课。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15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标》,学习之余,我总在想: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上出“新”意?于是我开始苦苦地思索。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凋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于是,一篇浅显的文章,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

  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师自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度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涵、重点都已一目了然。整个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

  《12.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16

  由于整个四年级的音乐课都是我教,所以班级之间有横向的比较。有的班级能把歌曲唱的非常流畅,基本无太大节奏问题,而且声音也不错,但是会有一点内容来不及完成;而有的班级虽然全部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歌曲却唱的并不理想。于是这就陷入了两难。根据现在常州的音乐教学精神,是要求完满地达到歌曲演唱要求,而且要求有优美的声音。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这个班级的学生要具备比较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功底,其次课堂纪律一定要好,人人都乐于参与,再一个,老师也要具备比较好的教授能力,要善于运用对比法、听唱法来让学生圆满完成任务。根据我前几个班级上完之后的情况,我发现鱼和熊掌无法兼得,除非课堂上孩子们的'纪律相当好,才有可能做到歌曲唱的很棒,别的律动或者创编等环节也能顺利完成。

  所以这就给我带来了难题,如何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如何做到效率高又质量好的课堂?我想这就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去摸索,去反思了。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17

  本单元的课文讲的是几位名人的故事,但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名人的丰功伟绩,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这些名人的资料,课文教学中以列宁和小男孩你喜欢谁为主线,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作者的写法。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学第一段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抓特点写灰雀的方法。这篇课文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孩子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也体会到了小男孩的聪明、勇敢、对工作一丝不苟。续写很成功,大多数孩子都认为小男孩会回来,并成功完成了拍摄任务。学生续写非常成功,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实践证明,给孩子一个空间,它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本单元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还比较好,但是课前预习做得很不好,没有几个人去查找搜集资料,以后在这方面还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单元的习作是写一个熟悉的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条理清楚,知道通过具体的事情去写人,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知从何着手,东一句西一句,语句表达不清,线索混乱,需要好好加强练习。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18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阳光的颜色就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呃。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是这么回事,虽然《秋天的雨》被许老师试上过,但我上得课很不成功,学生显得疲惫,朗读很不起劲儿。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地想了想,一是星期一大家还未恢复状态。二是我自己被他们的吵闹弄得不胜其烦,停下来整顿了好一会儿纪律,大大破坏了课堂气氛。而且,我自己的语言渲染突然变得那么地苍白无力。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

  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

  感谢上帝!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突然,丁雅萱很认真地问我:"老师,秋天为什么不和我们玩儿一下再走呢?"她大概还在想课上的那个"秋天为何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问题吧!我笑了一下说:"她已经和你玩过了。只不过你没注意。比如它‘呼’地一下摸了你的脸,‘唰’地一下又碰了你的耳朵。"小婷开心地笑了。

  回到办公室,丁雅萱的话在我的脑中反复盘旋,挥之不去。"为何不和我说一下再走?"她大概是没时间玩耍吧!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这个上课爱吹泡泡的女生。也许,下课了,放学了,她又要被推进作业的漩涡里,根本没有时间玩。

  嘿!我的孩子们自己已经找到了良方。下课了,孩子们放下笔记本,来到走廊上,闭着眼,"哇?我听到了风声!""我听到云跑步的声音。"

  听着听着,我呵呵地笑起来。从未有过的开心!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19

  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本单元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反思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从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识字。

  虽然说三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已从低年级的学习生字词向阅读、写作训练过渡,但识字教学仍然是不可丢弃的重要一块。那怎样让学生由老师的“一手包办”到自主学习过渡呢?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识字教学:

  1、布置学生充分利用字词典等工具,做好生字音、形、义的预习,这有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发挥主导能动作用。

  2、在课堂学习生字词时,注意让学生自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再有其他学生自己回答。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就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去理解,这不仅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更有助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抄写生字词时,我会让学生先把词语带拼音抄一次,再把抄好的词语给其他同学批改。在这种互相批改的学习活动中,既保证了学生抄写时少抄错,又能在别人的抄写中辨析生字的对错。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识记生字词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资源,精心备课。

  本单元是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的,老师在备课时可充分利用课件,布置学生去调查、搜集资料等资源,进行精心的备课。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感知材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从课文内容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综合。”执教本单元后,我们发现:无论是讲读课文还是阅读课文,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忽略让学生体验感悟这种情感。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理想的人。如通过《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爱,同时知道在生活中处处都要回报爱,付出爱,真正感悟到了爱的真谛。

  但是上完课时我们的上课老师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对父母的表现不只是停留在为父母过生日这一件事上,同学们联系实际说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等这些生活小时。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这节课中学生感悟沉默,要先让学生透过文本看清自己,只有这样才达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四、从课内文本到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对本单元乃至整个学期的课文教学,我们都非常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与阅读能力的训练。如本单元的课文中,对“母爱、友爱、博爱”作了很好的阐释,但父爱的方面却有所缺失,而让学生做关于以父爱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正好弥补了这一块的缺失。布置学生每天做一篇课外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确实让学生受益匪浅:对学习优秀,自觉的学生,他们从不断的练习中,已经摸索到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对于那些少数的学习比较落后,不是那么自觉的学生,也许他们只是马虎做题,随便敷衍而已,但他们毕竟要阅读了文章后,才能做题呀。就在这一天天日积月累的阅读中,也许他们知道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许他们只认识了某个词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有收获的,总比把时间花在看电视、打游戏机中要强。

  总的来说,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20

  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评估,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准备一节课,我选择了《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

  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因为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朗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无所事事,有些散了。学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这可能是经验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和“红彤彤”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时,(因为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课文)居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释了半天。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锻炼自己。备课时不光备课本,更要备学生。备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21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

  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22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23

  新课程标准就阅读要求我们做到: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读书的训练,力求读透、读精,即要通过阅读培植学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的积累。《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为实现这个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课文时,进行一个说话训练:你们玩时爸爸妈妈会怎么样说你?说时加上爸妈说话时的动作或表情,然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谁玩出了名堂?玩什么呢?怎么玩的呢?玩出了什么名堂?学生都能够答出来,可都说是做出显微镜,发现微生物,为了区别发明和发现,我顺势引导,我让学生补充板书,显微镜,填上一个用“发”字组成的词。突破了词语关。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很简单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式。而第4自然段是难点,我递进式的提出几个问题:怎样玩放大镜?有什么新发现,后来又有什么新玩法?结果发现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袋,了解微生物。总结课文时,让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会玩出名堂?带着赞叹的语气读文后的泡泡,最后对学生温馨提示:玩可要节制哟,否则的话就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哦。

  在教学中,既注重了学生基础知识词语的理解,又进行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前的'说话训练教给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注重突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表情以表现人物,实质上这是一个写作方法的培养,总结时,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读泡泡,充分运用教材,提升了学生情感。尤其是最后的温馨小提示,根据学生特点说明玩的两面性,又提醒学生如何合理的玩,用温馨提示的方式出示出来更能易于接受。遗憾的是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有点脱离学生,没能融于课堂。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24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赞颂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旖旎多姿。《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美丽的小兴安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香港,璀璨的明珠》: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注重让学生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反思 篇25

  本课是写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草原的热爱。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欢腾,同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如何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呢?我先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大草原有一种向往。学生有了兴趣,课上起来就顺了。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听老师范读课文,自己谈体会,让学生说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就着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分段体会本课优美的词句,体会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最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想对大草原说些什么?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学生只有感受还不行,还得发挥学生的想象,我问学生:“欣赏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积极发言,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表现了同学们对大草原的热爱。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